317比特币
Ⅰ 求推荐一本书 关于p2p互联网金融法律的。
《互联网金融》比较适合
下面是目录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互联网金融概述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概况................3
1.1 互联网金融概述................3
1.1.1 互联网金融定义................3
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5
1.1.3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概述................7
1.1.4 互联网货币代表——比特币................10
1.2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15
1.2.1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15
1.2.2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17
第二章 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24
2.1 金融业的基本概述................24
2.1.1 金融的含义................24
2.1.2 金融业的定义................24
2.2 传统金融业的发展................25
2.2.1 商业银行的产生................25
2.2.2 商业银行的职能................25
2.3 现代金融业的兴起................26
2.3.1 金融机构变革................26
2.3.2 现代金融业的定位................31
2.3.3 现代金融业战略地位极大提升................32
2.4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变革................33
2.4.1 金融创新的含义................33
2.4.2 金融创新的动因................33
2.4.3 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35
2.4.4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37
2.5 我国金融体系现状与未来................40
2.5.1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40
2.5.2 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结构................45
2.5.3 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49
2.5.4 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50
第三章 互联网发展引发的金融变革................52
3.1 互联网发展状况................52
3.1.1 互联网定义................52
3.1.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52
3.2 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54
3.2.1 互联网引发的生活变革................55
3.2.2 互联网引发的商业变革................58
3.3 互联网引发的金融业变革................60
第二篇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第三方支付................65
4.1 第三方支付概况................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义................65
4.1.2 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价值................67
4.1.4 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70
4.2 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72
4.2.1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担保支付模式................79
4.2.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85
4.3 第三方支付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86
4.3.1 促进金融行业服务变革................87
4.3.2 蚕食银行中间业务................88
4.3.3 开创新的融资方式................89
4.4 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92
4.4.1 操作风险................92
4.4.2 法律风险................93
4.5 第三方支付风险防范建议................95
4.5.1 开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评级工作................95
4.5.2 推进立法,加强监管................96
4.5.3 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反洗钱监控范围................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系统安全................96
4.5.5 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管理................97
4.6 发展趋势................98
4.6.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98
4.6.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98
4.6.3 支付方式不断创新................99
4.6.4 业务模式多元化................99
第五章 P2P 网贷................100
5.1 P2P 网贷概况................100
5.1.1 P2P 网贷定义................100
5.1.2 P2P 网贷交易流程................100
5.1.3 P2P 网贷国外发展概况................101
5.1.4 P2P 网贷国内发展概况................104
5.2 P2P 网贷模式分析................110
5.2.1 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110
5.2.2 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113
5.2.3 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119
5.3 P2P 网贷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125
5.3.1 规范民间借贷、抑制高利贷................125
5.3.2 促进直接融资发展................126
5.3.3 加速“影子银行”市场化................127
5.3.4 推动征信系统建设................128
5.3.5 创新金融业风控手段................129
5.3.6 促进金融监理念改革和监管方式创新................129
5.4 P2P 网贷风险分析................130
5.4.1 操作风险................130
5.4.2 流动性风险................131
5.4.3 法律风险................133
5.4.4 信用风险................134
5.5 P2P 网贷风险防范建议................135
5.5.1 设立准入门槛,加强政府监管................136
5.5.2 第三方资金托管,清结算分离................136
5.5.3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137
5.5.4 明确法律性质,确定监管主体................137
5.6 P2P 网贷发展趋势................138
第六章 大数据金融................141
6.1 大数据金融概况................141
6.1.1 大数据金融定义................141
6.1.2 大数据定义................141
6.1.3 大数据与金融的结合................146
6.1.4 大数据金融的优势................148
6.2 大数据金融运营模式分析................150
6.2.1 平台模式................150
6.2.2 供应链金融模式................156
6.3 大数据金融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162
6.3.1 数据成为衡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163
6.3.2 冲击金融业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164
6.3.3 创新产品和模式,辅助金融决策................166
6.3.4 大数据金融同传统金融业态结合................167
6.4 大数据金融风险分析................167
6.4.1 技术风险................167
6.4.2 操作性风险................168
6.4.3 法律风险................171
6.5 大数据金融风险防范建议................172
6.5.1 加快立法进程,加强行业自律................172
6.5.2 实现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隐私应用之间的平衡................173
6.5.3 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分工专业化................173
6.5.4 强化数据挖掘................174
6.6 大数据金融发展趋势................174
6.6.1 电商金融化,实现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175
6.6.2 金融机构积极搭建数据平台,强化用户体验................176
6.6.3 大数据金融实现大数据产业链分工................177
第七章 众筹................179
7.1 众筹简介................179
7.1.1 众筹定义................179
7.1.2 众筹分类................179
7.1.3 众筹活动参与者................180
7.1.4 众筹活动运作流程................180
7.1.5 众筹模式的优势................183
7.2 众筹平台运营模式分析................185
7.2.1 奖励制众筹................186
7.2.2 募捐制众筹................189
7.2.3 股权制众筹................193
7.2.4 借贷制众筹................204
7.3 众筹平台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206
7.4 众筹平台风险分析................209
7.4.1 法律风险................209
7.4.2 信用风险................212
7.5 众筹模式风险防范建议................214
7.5.1 法律制度的与时俱进................215
7.5.2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体制................216
7.5.3 实际操作中的风险规避方法................217
7.6 众筹平台发展趋势................219
7.6.1 众筹模式发展趋势预测................219
7.6.2 中国众筹的未来................222
第八章 信息化金融机构................224
8.1 信息化金融机构概况................224
8.1.1 信息化金融机构定义................224
8.1.2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224
8.1.3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特点................225
8.2 信息化金融机构运营模式分析................227
8.2.1 传统业务的电子化模式................227
8.2.2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229
8.2.3 金融电商模式................233
8.3 信息化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238
8.3.1 信息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到战略层面................238
8.3.2 金融服务竞争战场转移................240
8.3.3 中小金融机构“逆袭”的机会................242
8.3.4 混业经营趋势明显................243
8.4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分析................244
8.4.1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特点................244
8.4.2 系统性风险................245
8.4.3 法律风险................245
8.4.4 操作风险................246
8.5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建议................248
8.6 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趋势................249
8.6.1 服务机构虚拟化................249
8.6.2 服务对象平民化................250
8.6.3 金融机构平台化................252
8.6.4 金融服务个性化................253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门户................255
9.1 互联网金融门户概况................255
9.1.1 互联网金融门户定义................255
9.1.2 互联网金融门户类别................255
9.1.3 互联网金融门户特点................256
9.1.4 互联网金融门户历史沿革................258
9.2 互联网金融门户运营模式分析................260
9.2.1 概述................260
9.2.2 P2P 网贷类门户................261
9.2.3 信贷类门户................265
9.2.4 保险类门户................268
9.2.5 理财类门户................271
9.2.6 综合类门户................273
9.3 互联网金融门户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277
9.3.1 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277
9.3.2 改变用户选择金融产品的方式................278
9.3.3 形成对上游金融机构的反纵向控制................278
9.4 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分析及风控措施................279
9.4.1 互联网金融门户面临的风险................279
9.4.2 互联网金融门户的风控措施................282
9.5 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趋势................283
第三篇 互联网金融发展思考
第十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289
10.1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289
10.1.1 系统性风险................290
10.1.2 流动性风险................293
10.1.3 信用风险................296
10.1.4 技术性风险................296
10.1.5 操作性风险................299
10.1.6 市场风险................302
10.1.7 国别风险................303
10.1.8 法律风险................305
10.1.9 声誉风险................306
10.2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常用方法................306
10.2.1 系统性风险控制方法................308
10.2.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类别及分析................313
10.2.3 其他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317
第十一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322
11.1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322
11.1.1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发展演进................322
11.1.2 金融监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内容................327
11.1.3 金融监管体制及监管主要方法................332
11.2 世界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335
11.2.1 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336
11.2.2 欧洲互联网金融监管................338
11.2.3 英国互联网金融监管................339
11.2.4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340
11.3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探索................343
11.3.1 系统性风险监管................343
11.3.2 流动性风险监管................344
11.3.3 信用风险监管................347
11.3.4 技术性风险监管................349
11.3.5 操作性风险监管................351
11.3.6 声誉风险监管................351
11.3.7 国别风险监管................352
第十二章 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354
12.1 法律环境现状................354
12.1.1 六大模式发展进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354
12.1.2 现有法律位阶较低,效力覆盖范围有限................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滞后,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356
12.2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建议................356
12.2.1 尽快确定监管主体,加强流程监控................357
12.2.2 探索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机制................357
12.2.3 逐步填补法律空白,改革落后规则................358
12.3 行业公共体系环境现状及发展建议................358
12.3.1 征信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358
12.3.2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情况及相关建议................363
12.4 产业政策环境与建议................365
12.4.1 产业政策环境................365
12.4.2 产业政策建议................365
后 记................367
附录一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清单................371
附录二 已获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清单................377
附录三 部分 P2P 网络借贷企业清单................386
附录四 部分众筹平台清单................390
附录五 部分互联网金融门户类企业清单................392
附录六 部分政府领导及企事业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的观点摘录................393
参考文献................397
Ⅱ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本书分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为互联网金融概述,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概况等进行阐述;第二篇为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思考,包括相关风险分析、金融监管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互联网金融》目录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联网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联网金融概况 3
1.1 互联网金融概述 3
1.1.1 互联网金融定义 3
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5
1.1.3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联网货币代表——比特币 10
1.2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1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2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7
第二章 · 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 24
2.1 金融业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义 24
2.1.2 金融业的定义 24
2.2 传统金融业的发展 25
2.2.1 商业银行的产生 25
2.2.2 商业银行的职能 25
2.3 现代金融业的兴起 26
2.3.1 金融机构变革 26
2.3.2 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31
2.3.3 现代金融业战略地位极大提升 32
2.4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变革 33
2.4.1 金融创新的含义 33
2.4.2 金融创新的动因 33
2.4.3 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 35
2.4.4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37
2.5 我国金融体系现状与未来 40
2.5.1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40
2.5.2 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结构 45
2.5.3 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 49
2.5.4 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50
第三章 · 互联网发展引发的金融变革 52
3.1 互联网发展状况 52
3.1.1 互联网定义 52
3.1.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52
3.2 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 54
3.2.1 互联网引发的生活变革 55
3.2.2 互联网引发的商业变革 58
3.3 互联网引发的金融业变革 60
第二篇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况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义 65
4.1.2 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价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 72
4.2.1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担保支付模式 79
4.2.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86
4.3.1 促进金融行业服务变革 87
4.3.2 蚕食银行中间业务 88
4.3.3 开创新的融资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 92
4.4.1 操作风险 92
4.4.2 法律风险 93
4.5 第三方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95
4.5.1 开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评级工作 95
4.5.2 推进立法,加强监管 96
4.5.3 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反洗钱监控范围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系统安全 96
4.5.5 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管理 97
4.6 发展趋势 98
4.6.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98
4.6.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断创新 99
4.6.4 业务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网贷 100
5.1 P2P 网贷概况 100
5.1.1 P2P 网贷定义 100
5.1.2 P2P 网贷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网贷国外发展概况 101
5.1.4 P2P 网贷国内发展概况 104
5.2 P2P 网贷模式分析 110
5.2.1 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 110
5.2.2 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 113
5.2.3 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 119
5.3 P2P 网贷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125
5.3.1 规范民间借贷、抑制高利贷 125
5.3.2 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银行”市场化 127
5.3.4 推动征信系统建设 128
5.3.5 创新金融业风控手段 129
5.3.6 促进金融监理念改革和监管方式创新 129
5.4 P2P 网贷风险分析 130
5.4.1 操作风险 130
5.4.2 流动性风险 131
5.4.3 法律风险 133
5.4.4 信用风险 134
5.5 P2P 网贷风险防范建议 135
5.5.1 设立准入门槛,加强政府监管 136
5.5.2 第三方资金托管,清结算分离 136
5.5.3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确法律性质,确定监管主体 137
5.6 P2P 网贷发展趋势 138
第六章 · 大数据金融 141
6.1 大数据金融概况 141
6.1.1 大数据金融定义 141
6.1.2 大数据定义 141
6.1.3 大数据与金融的结合 146
6.1.4 大数据金融的优势 148
6.2 大数据金融运营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应链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数据金融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162
6.3.1 数据成为衡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63
6.3.2 冲击金融业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 164
6.3.3 创新产品和模式,辅助金融决策 166
6.3.4 大数据金融同传统金融业态结合 167
6.4 大数据金融风险分析 167
6.4.1 技术风险 167
6.4.2 操作性风险 168
6.4.3 法律风险 171
6.5 大数据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172
6.5.1 加快立法进程,加强行业自律 172
6.5.2 实现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隐私应用之间的平衡 173
6.5.3 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分工专业化 173
6.5.4 强化数据挖掘 174
6.6 大数据金融发展趋势 174
6.6.1 电商金融化,实现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机构积极搭建数据平台,强化用户体验 176
6.6.3 大数据金融实现大数据产业链分工 177
第七章 · 众筹 179
7.1 众筹简介 179
7.1.1 众筹定义 179
7.1.2 众筹分类 179
7.1.3 众筹活动参与者 180
7.1.4 众筹活动运作流程 180
7.1.5 众筹模式的优势 183
7.2 众筹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185
7.2.1 奖励制众筹 186
7.2.2 募捐制众筹 189
7.2.3 股权制众筹 193
7.2.4 借贷制众筹 204
7.3 众筹平台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06
7.4 众筹平台风险分析 209
7.4.1 法律风险 209
7.4.2 信用风险 212
7.5 众筹模式风险防范建议 214
7.5.1 法律制度的与时俱进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体制 216
7.5.3 实际操作中的风险规避方法 217
7.6 众筹平台发展趋势 219
7.6.1 众筹模式发展趋势预测 219
7.6.2 中国众筹的未来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机构 224
8.1 信息化金融机构概况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机构定义 224
8.1.2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特点 225
8.2 信息化金融机构运营模式分析 227
8.2.1 传统业务的电子化模式 227
8.2.2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229
8.2.3 金融电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38
8.3.1 信息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到战略层面 238
8.3.2 金融服务竞争战场转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机构“逆袭”的机会 242
8.3.4 混业经营趋势明显 243
8.4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特点 244
8.4.2 系统性风险 245
8.4.3 法律风险 245
8.4.4 操作风险 246
8.5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建议 248
8.6 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249
8.6.1 服务机构虚拟化 249
8.6.2 服务对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机构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务个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门户 255
9.1 互联网金融门户概况 255
9.1.1 互联网金融门户定义 255
9.1.2 互联网金融门户类别 255
9.1.3 互联网金融门户特点 256
9.1.4 互联网金融门户历史沿革 258
9.2 互联网金融门户运营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网贷类门户 261
9.2.3 信贷类门户 265
9.2.4 保险类门户 268
9.2.5 理财类门户 271
9.2.6 综合类门户 273
9.3 互联网金融门户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277
9.3.2 改变用户选择金融产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对上游金融机构的反纵向控制 278
9.4 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分析及风控措施 279
9.4.1 互联网金融门户面临的风险 279
9.4.2 互联网金融门户的风控措施 282
9.5 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趋势 283
第三篇 互联网金融发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 289
10.1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289
10.1.1 系统性风险 290
10.1.2 流动性风险 293
10.1.3 信用风险 296
10.1.4 技术性风险 296
10.1.5 操作性风险 299
10.1.6 市场风险 302
10.1.7 国别风险 303
10.1.8 法律风险 305
10.1.9 声誉风险 306
10.2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统性风险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类别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322
11.1.1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发展演进 322
11.1.2 金融监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内容 327
11.1.3 金融监管体制及监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35
11.2.1 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6
11.2.2 欧洲互联网金融监管 338
11.2.3 英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9
11.2.4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40
11.3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探索 343
11.3.1 系统性风险监管 343
11.3.2 流动性风险监管 344
11.3.3 信用风险监管 347
11.3.4 技术性风险监管 349
11.3.5 操作性风险监管 351
11.3.6 声誉风险监管 351
11.3.7 国别风险监管 352
第十二章 · 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环境现状 354
12.1.1 六大模式发展进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现有法律位阶较低,效力覆盖范围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滞后,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建议 356
12.2.1 尽快确定监管主体,加强流程监控 357
12.2.2 探索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机制 357
12.2.3 逐步填补法律空白,改革落后规则 358
12.3 行业公共体系环境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1 征信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2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情况及相关建议 363
12.4 产业政策环境与建议 365
12.4.1 产业政策环境 365
12.4.2 产业政策建议 365
附录一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清单 371
附录二 已获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清单 377
附录三 部分 P2P 网络借贷企业清单 386
附录四 部分众筹平台清单 390
附录五 部分互联网金融门户类企业清单 392
附录六 部分政府领导及企事业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的观点摘录 393
参考文献 397
Ⅲ 世界上有这么多加密货币 为什么只有比特币市值能占6成
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种加密货币?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超过1350种加密的虚拟货币在流通。截至到目前为止,从市场价格而给出的总估值来看,有23种虚拟货币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97种价值超过1亿美元,573种市值超过100万美元。总而言之,虚拟货币的全部市值已经超过了5万亿美元,其中,发明最早的比特币占了一半以上。玩家们普遍承认,比特币不是最有效的加密货币,也不是最隐蔽匿名的,但就是吃了“头啖汤”,是首个出现的,所以最为人所知,也就是最受欢迎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世界是否需要1350多种加密货币呢?
即使是虚拟币的玩家,都会对这一点深表怀疑的。这个世界哪怕再奇怪,也不可能如此多的虚拟货币。事实上,近年来所持续出现的新ICO虚拟货币如此之多,跟比特币在这一年的“疯狂”表现是相辅相成。这1300多种虚拟货币,绝大部分都是无法被大家承认的,从ICO开始就会有很多漏洞没有人去补,当虚拟币的市场出现重大调整的时候,其中很多就会自动消失,意思是从此再也没有人去挖矿了。
由此也引申出一个问题,当其中某几种加密货币出现问题的时候,整个虚拟货币的产业链和市场,就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受到牵连,即使是现在最坚挺的比特币,也会牵连其中,因为加密货币说到底,目前就是依靠玩家的“信仰”两个字在支撑。
为什么比特币相对于其他加密货币值钱更多?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比特币的总值约为2700多亿美元,而分支出来的比特币现金总值约为317亿美元,比特币黄金的市场总值为51.7亿美元。由于比特币现金和比特币黄金是从比特币中分出的,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应该算作比特币总价值的一部分(当然你从技术上来反驳我也没有办法,这里只是为了粗略说明一下而已)。一旦我们将比特币所有分支全部加起来,我们可以算出约3100多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因此,比特币的总值大约占了市场上所有加密虚拟货币的60%左右。
正如我这几天反复所说的那样,比特币不是最有效的加密货币,也不是最先进的,也不是最匿名的,甚至不是最稳定的加密货币。那么,为什么与其他虚拟货币相比,比特币就这么值钱呢?
很简单,因为比特币有一个催化因素,这就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以及商品交易所,开始把它作为“大宗商品”来交易期货。然后,大家自然会想到,既然得到了期货交易所的承认,那么,它会不会在下一步得到美国政府的进一步承认。而其他的虚拟货币,目前依然在苦苦奋斗之中。
但是我们也一直强调,从比特币被当作“商品”交易的那天开始,它就像黄金那样,真正的货币属性作用,已经在现实中存在感很弱了,而是作为对赌的其中一种产品。这意味着大家都是把比特币作为投机行为来做,而不是真正的使用。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有“官方可能会扶持”的消息就暴涨的虚拟货币,已经不止比特币了,像一种主打物联网原理概念的虚拟货币埃欧塔(IOTA),上两周传来跟微软合作的消息,马上暴升到300多美元,随后,微软出来说没有这回事啊,埃欧塔马上就回落了。可见,在未来,只要虚拟货币一旦有被某某某大公司或者某某组织认可的消息出笼,就会像比特币那样暴涨。
Ⅳ LM317与LM317BT有区别吗
两个只是工作的温度范围不同,LM317的工作温度范围是0--125°C,LM317BT是-40--125°C,其他的都一样。
Ⅳ 全球有哪些企业公开持有数字货币
全球29家知名公司持有超过300亿美金的数字资产
最近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因为许多知名公司决定利用比特币(BTC)进行储备,而不是持有传统持有的资产。在Microstrategy购买了价值2.5亿美元的BTC之后,这一趋势开始逐渐流行起来。不久之后,该公司继续购买了更多的比特币。经过几次购买,Microstrategy已将其持有量增加到70,470 BTC或供应量的.336%。收购Microstrategy之后,Square Inc.等企业就开始了收购。和Ruffer投资公司加入了比特币的购买趋势。
根据门户网站bitcointreasuries.org的数据,很多公司持有超过110万个比特币或价值超过300亿美元的加密资产。在十亿美元的Microstrategy公司在八月份购买了价值2.5亿美元的比特币之后,知名公司持有的大量比特币储备开始膨胀。现在有29家公司持有加密货币代替股票和现金等传统储备。
到目前为止,在网站bitcointreasuries.org上总共列出了29家公司,该网站将所有公司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公开交易,私人和类似ETF的持有人。
共有15家公开交易的公司,包括Microstrategy Inc.,Galaxy Digital Holdings,Square Inc.,Hut 8 Mining Corp,Voyager Digital LTD,Riot Blockchain,Inc.,Bit Digital,Inc.,Coin Citadel Inc.,Advanced Bitcoin Technologies AG,Digitalx,Hive区块链,Cypherpunk Holdings Inc.,Bigg Digital Assets Inc.,Argo Blockchain和Frmo Corp.这15家公开交易的公司的总市值约为100,003 BTC,持有比特币资金的私人公司部分包括四家私人公司,包括Mtgox kk,Block.one,Tezos Foundation和Stone Ridge Holdings Group。在所有四家公司的储备中,私人公司的总市值比上市公司多317,383 BTC。
bitcointreasuries.org列表的底部有九个类似于ETF的持有人,其基金包括Grayscale Bitcoin Trust,Coinshares,Ruffer Investment,3iq The Bitcoin Fund,Grayscale Digital Large Cap,Bitwise 10 Crypto Index Fund,WisdomTree Bitcoin,21shares AG ,以及ETC Group的比特币ETP。
其中包括加拿大餐馆连锁店Tahini's和加拿大图形软件公司Snappa。Tahini的餐饮连锁店透露,该公司将其所有现金储备都换成了BTC,而Snappa则表示,该公司将40%的现金储备用于比特币交易。加拿大上市公司Mogo也刚刚宣布将其储备的1.5%投资于比特币,并计划明年购买更多。当Tahini决定告诉其财务顾问之后,他将立即购买比特币时,他建议使用黄金。餐馆老板说,贵金属黄金已经成为可靠的避风港。
该公司在推特上写道: “我们看着我们的财务顾问,并告诉他,由于比特币,黄金将变成骗局。” 塔希尼补充说:“他笑了,居高临下地回到了6000年的论点上。”
Ⅵ 求 平凡天使 邓紫棋歌曲哦
这个歌曲的话你这个你直接去到那种就是app里面直接下载呀不就行了吗,或者你是直接或者是你想着买一个那种光碟光盘啊,听一听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