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种行情 » ltc分析报告

ltc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3-21 22:48:47

❶ 币圈项目太多如何判断哪个好

都说币圈一天股市一年,虽然有点夸大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呀,最近几天比特币又是大涨,在今天稍有回落,币圈牛熊转换之快估计无人能及啊,然而在众多但虚拟货币之中,怎样寻找优质项目呢?小编认为牛市出头的并不惊奇,重点是熊市依旧坚持给出周报的,至少是团队比较靠谱的项目,今天小编依旧给大家带来一些优质项目的周报进展。以下是UBTC团队公布的最近一周的项目进展周报(2018.4.9~4.15),具体信息如下:

对UB智能合约的预先升级:

智能合约是比特联储(UB)项目技术路线图的主要里程碑之一。为了准备在UB上实行智能合约,UB团队在2018年4月10日进行了一些调整,内容如下:

1、出块速度从10分钟调整为1分钟;

2、难度调整周期为10个块调整一次;

3、出块奖励调整为1个UBTC;

4、UBTC总量从2100万调整为2000万;

5、奖励的成熟期为7200个块;

此次调整要求用户下载最新版本的钱包以保证后续使用不受影响。

钱包下载链接:https://www.ub.com/project/wallet

研发:

1、UBTC增加native contract功能;

2、UBTC合约功能继续内测和BUG修复;

3、UBTC合约功能测试用文档继续完善;

4、gjavac, gsharpc, uvmassembler, uvmpackagegpc 整理代码并在github上开源;

5、部署合约版公测链;

市场:

1、AnyBit手机钱包充UB奖UB活动于2018年4月4日北京时间晚8点开始,并于2018年4月15日北京时间晚8点结束。活动期间,下载AnyBit并进行UBTC充值的用户,将会获得1%的奖励,最高奖励1 UBTC。活动仅限前1,000名。

奖励的计算以2018年4月15日北京时间晚8点的UBTC余额为准。奖励的UBTC将于4月16日统一发放到对应的UBTC地址。

2、UB团队4月9日晚上7点至9点在香港湾仔Genesis Block举行了粉丝见面会,UB基金会董事及项目CEO Wouter van der Schagt先生向到场的粉丝介绍了项目进展及规划。UB的各大粉丝社区(微信群、电报群、QQ群、BeeChat群、微博、Twitter推特等)进行了实时的现场图片推送。

3、“UB全球后援会”微博在4月9日举办了评论抽奖送UB定制帽子和外套的活动。在微博官方抽奖工具@微博抽奖平台的监督及公证下,宁波的1名热心粉丝被幸运抽中。该粉丝已经收到了奖品,并在微博@安静式的安静式晒出了图片。

4、UB团队14日派代表参加了由巴比特主办的【Chainge】区块链技术沙龙,并与到场嘉宾进行互动交流。此次沙龙在厦门市湖里区裕隆国际大厦举行。

5、热心粉丝为UB在10日的升级调整制作了相关表情包(动图),并在微信群传播。

6、“ub订阅号”微信公众号即将上线每日签到抽奖功能,敬请期待!

社区发放:

1、对ETH、LTC社区发放UBTC的最后一次快照已经于4月11日完成,并于5月2日对符合条件的地址进行发放。详情请参考UB官网www.ub.com 3月18日在新闻版块的公告。

关于UBTC:

UnitedBitcoin比特联储简称UB,代码UBTC。UB不只是升级版的比特币,更是领先的全球区块链生态。UB由比特币元老、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区块链领域的泰山北斗Jeff Garzik担任首席科学家及基金会董事。

UB百分百继承了比特币的区块链,并进行升级优化。UB的升级优化包括将区块扩容至8MB,支持SegWit隔离见证,并增加智能合约和闪电网络等等。

UB致力于将不活跃的比特币信用发挥价值。最终基于这些信用,发行锚定法币的稳定货币,用于广泛、快捷、高效、智能的商业社会。

目前UB团队已经开发出AnyBit手机钱包APP(AnyBit是一款去中心化的多币种钱包APP)、Core、Core-QT、Electrum钱包(Electrum是支持多重签名的轻量级钱包),并发布了完整的区块链浏览器。

全球已有超过18家交易平台支持UBTC交易。

❷ 大神你好,对比特币未来的趋势怎么看

比特币呈现断崖式下跌 区块链技术发展前景看好
去年12月以来,比特币呈现断崖式下跌:从最高近2万美元/枚到如今最低跌破6000美元/枚,比特币总市值蒸发近七成,高达2736亿美元。分析人士指出,近期比特币再度开启暴跌模式,边际上压低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但区块链不等同于比特币,是未来潜在的变革技术,值得长期看好。
比特币便进入下行通道,呈现断崖式下跌
此后,比特币便进入下行通道,比特币的暴富神话正在破灭。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分析报告》最新数据显示,6月25日,比特币下跌至6160美元一线,而此前一个交易日更是跌破6000美元的关口,创下近半年来新低。相对2017年12月时19187美元的历史高点,下跌幅度高达68%。
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枚,以此估算,去年12月比特币总市值高达4029亿美元,目前则缩水至1293.6亿元。半年来比特币总市值蒸发了2735.67亿美元,以当前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1.79万亿元。
与此同时,其他加密数字货币亦同步下跌。以太坊ETH从年初最高1350美元下跌至目前454.9美元附近,累计跌幅达66%。莱特币LTC从去年12月最高342.25美元跌至目前80.99美元,累计跌幅达76.34%。
价格下跌的负反馈正在产业链传导。在加密货币市场价格承压情况下,中国位居前两位的比特币矿机制造商比特大陆(Bitmain)和嘉楠耘智(Canaan)可能会将芯片公司台积电和三星电子的订单砍掉50%。
监管趋严剑指乱象
全球范围内监管趋严是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大跌的主要原因。
6月22日,日本金融厅正式下达对bitFlyer、QUOINE、bitpointjapan、bitbank、BTCbox6、Tech
Bureau等6家加密货币交易所的业务改善命令。
日本最大的数字货币交易所bitFlyer随即宣布暂停新账户的开立,同时进行整改,特别是在其反洗钱和控制恐怖分子资金来源方面加大整改力度。日本已经发展为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之一。此消息一出,比特币价格应声跌至半年新低。
6月10日,韩国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rail称其系统遭到“网络入侵”,也导致了比特币大幅低开后单日大跌。
从监管态度的变迁来看,各国此前曾对于区块链技术是持有开放和拥抱态度的,但随着比特币价格的高涨,利用ICO进行非法融资事件的不断增加,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变质”,投机活动大幅增加,以及对跨境资本流出的助推,监管机构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
监管方面的趋严,带来的后果是交易量的萎缩和活跃度的下降,因为比特币价格的定价机制与参与人数是高度正相关的,这就会导致比特币价格的下跌。当然,我们不认为比特币或者数字货币会消亡,只要全世界还有一个交易口径存在,比特币就不会消失,只不过是估值下降而已。
区块链技术—未来潜在的变革技术
比特币的‘炒作’资金代表金融市场风险偏好较强的资金。比特币的特点为去中心化,作为一种分布式的虚拟货币,由用户单独记账,没有统一的监管核心,比如各大经济体监管法币的中央银行。且各国比特币市场发展程度不一,统一协调监管难度较大。比特币的特性导致了其投机属性色彩更强。
从扩散性的角度来说,近期比特币再度开启暴跌模式,可能传导至股票、商品等风险资产,边际上压低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
区块链技术本身不是泡沫,但比特币有可能是泡沫。比特币是区块链的首个代表性应用,但是区块链并不等同于比特币,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是未来潜在的变革新技术,长期看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❸ 从旅游业的发展历史看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2008上半年旅游产业发展评析

作者:秦川 孙瑞娟
来源:2008年09月22日 中国旅游报
时间:2008-9-22 16:42:01

----------------------------------------------------------------------
为了更好地把握2008年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市场趋势,《旅游运营·投融资》专版组织了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的专业研究人员,对上半年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旅游上市公司2008上半年业绩评析》(9月12日在本版发表)是旅游产业总结的第一部分,今天见报的是第二部分。

一、上半年中国旅游发展总体情况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个喜庆的年份,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利的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将向全球传递“安全的中国”、“友好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等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讯息,将极大地传播中国国家的文化与品牌,从而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春节前后的雪灾、“5·12”汶川大地震等灾害,对中国旅游影响巨大。同时,《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执行,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导致旅游市场格局重组。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对旅游业发展趋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我国旅游业发展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1、入境旅游

今年上半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649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44%。其中,入境旅游的外国人达1264.0527万人次,同比增长4.34%。全国共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2.32亿美元,同比增长2.12%。

总体来说,我国入境旅游受影响较小,诸多负面影响难掩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增速较去年有较大减缓。

2、国内旅游

受灾害事件影响,我国国内旅游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受到不小打击。从一季度部分省的统计数字来看,南方受雪灾影响严重的省市国内游同比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没有受影响的北方省市则保持高速增长;拉萨“3·14”事件使得西藏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5月份西藏自治区接待旅游人数为11.3万人次,同比下降76%。“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造成沉重打击,按5月底四川省旅游局公布的最新数字来看,此次灾害导致四川省旅游行业直接损失合计625亿元,占四川省旅游收入的一半。陕西、甘肃、西藏、重庆、云南的旅游,也受到地震的一定影响。

3、出境旅游

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境旅游的发展。2008年1至4月,除2月受到恶劣的天气因素影响导致内地到港人数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余月份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趋势。大陆公民赴台旅游成行,而我国公民赴美旅游首发团也于6月17日顺利从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启程。总体来说,出境旅游的市场格局保持稳定。小黄金周的调整刺激港澳等短途出境旅游市场继续升温。

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对旅游的影响

旅游业的关联性非常强,因此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旅游又是高消费行业,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对旅游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价上涨

去年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甚至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超过6%。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产生的社会需求拉动;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产品成本和消费能力,从两方面促进物价上涨;食品价格上涨迅猛;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原材料、粮食、原油等);企业成本推动以及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推动(税制改革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价格上涨传导至服务价格)等。

物价上涨对旅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景区门票上涨;交通支出普遍增加;购物消费提高以及其他旅游要素如餐饮住宿等的上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2、人民币升值对旅游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旅游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境游和入境游上,对国内游影响不大。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能够让日趋红火的出境游更添一把火,既能增加无计划出境游的旅游者,又能转移一部分原国内旅游的客群。出境旅游者增多,直接导致旅游消费增多,使得国内大量闲散资金输出,加剧旅游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同时,出境旅游者增多,会对国内旅游产业有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对入境游来说,人民币升值是起到了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入境客流增速、降低旅行社经营利润和减少景区(旅游)外汇收入上。但由于中国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便宜的,即使人民币升值,对本来就很便宜的中国旅游而言,入境旅游者数量不会因价格效应而明显减少。同时奥运会的举办,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国出境旅游者,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长远影响不大。

3、其他

包括房地产市场低迷、股市低迷等,这对我国旅游发展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资产减值,导致消费意愿降低。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投资的热度下降,不少闲置资金瞄准中长线且现金流稳定的旅游行业,这对旅游投资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上半年重大事件对旅游的影响

1、奥运:入境游趋缓,奥运城市游升温

2008年上半年属于前奥运阶段,对我国旅游业影响并不是特别突出。2008年1至3月,我国入境游接待总人数达3260.15万人次,同比增长7.04%;其中接待外国游客625.28万人,同比增长14.59%,增速均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

以北京为例,1至3月,北京接待入境游客84.6万,同比增长6.6%,其中港澳台游客10.7万,同比下降10.1%;4月接待入境游客38.6万,同比下降5.3%,其中港澳台游客3.8万,同比下降30%。据悉,5月份的下滑更为明显。究其原因,可能受奥运期间举办城市酒店价格大幅增长、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增加了入境游的成本;与此同时,对中国感兴趣的游客也更愿意在奥运后选择到北京,而不是选择去“挤车”。

对主办和协办城市来说,奥运带来了一些新的旅游契机,如北京一改5月的下滑,6月前后就掀起了为错开高峰而提前赴京感受奥运气氛的旅游小高潮,鸟巢、水立方等也进入旅行社的观赏线路之中;天津也积极利用奥运商机,主动进行旅游推介,并拿出10多亿元提升城市环境。今年前5个月,天津接待游客近50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约四成;青岛作为奥帆赛举办城市,在春节长假中大有斩获,仅2月5日、6日奥帆基地免费对外开放的两天里,慕名前往参观的游客日均超过2万人;香港作为奥运会赛马比赛的举办地和奥运火炬国内传递的第一站,旅游发展局不惜斥资4000余万港币大力进行奥运推广活动,而与五一小长假同期的火炬传递也达到8.4万和7.8万人(1、2日),均比2007年同期增长2万多人。

2、雪灾:对全年影响有限

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雪灾,截至2月9日,全国旅游业因雪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约69.7亿元。初步统计,全国旅行社退团1.58万个,约30万人,其中入境旅游者约6万、国内旅游者约24万;全国19个受灾省份中,有824处景观遭受严重破坏,5231间建筑、1.5万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2542公里旅游道路不同程度损坏,1662家景区被迫停业关闭,雪灾对旅游行业造成巨大损失。《2008年春节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游客8737万人次,同比下降5.2%;实现旅游收入393亿元,同比下降6.2%。这是我国2000年实施第一个春节黄金周以来,客流量和旅游收入首次出现减速现象,但部分没有受雪灾影响的传统旅游热点城市,游客仍呈增长势头。

具体到旅游相关的方方面面,雪灾对餐饮酒店行业影响不大,一方面由于家中电、气紧张甚至短缺,使得市民倾向于外出就餐住宿,同时,交通瘫痪极大地限制了旅游区的旅游就餐人员;对景区景点来说,雪灾既损坏了一些基础设施以及古树名木,同时也因交通原因导致游客锐减,个别景区形成的特色雪景也很难表达;对旅行社行业来说,则由于酒店等的预订和退团,损失巨大;对旅游交通来说,则是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对其他相关的方面,如旅游购物、娱乐等,雪灾也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就全年旅游而言,雪灾的影响则较为有限,甚至不足1%,因为雪灾的影响时间较短而且集中在春节前后,此时是全国旅游的淡季,春节黄金周在旅游中的贡献也有限(2008年全国同比减少6.2%),仅占全国的4%左右。从以往灾后旅游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推动我国旅游业长期快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没有变化、带薪休假制度的试行和法定节假日的改变、奥运会的举办,灾后中国旅游业本来应迎来迅速回升期,但雪灾后我国又发生了汶川地震等灾害性事件,这进一步延缓旅游高增长期的到来。

3、汶川地震:重创四川旅游

“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我国许多产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属于可选择性消费范畴,地震之后的消费收缩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将超过大部分行业。

据初步估计,地震灾害给四川旅游带来的直接损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个是有形资产的损失,数额达到400多亿;第二是产能损失,也就是生产能力遭到了破坏,到6月15号开放以前,达到92个亿;第三是抗震救灾的支出,约2000万。因此,总的来说,地震给四川旅游带来500多亿的经济损失。因为地震,四川全省384家旅游景区、524家星级饭店、684家旅行社、58家旅游汽车公司停业或基本停业,全省超过30万旅游从业人员面临没有工作、减少或没有收入的困境。

四川世界遗产地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在这次地震中基本未受损害,通过震后恢复工作正式解禁后,游客也以散客为主,游客量较小,灾后九寨沟仅门票一项就损失上亿。今年1月到7月,四川旅游总收入下降了19%,入境游客量不到震前的20%。

除了对本省的影响之外,地震对周边市场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紧急通知,各地旅行社5月12日起即被要求停止组织赴灾区或途经灾区的旅游业务,由于周边重庆、西藏、云南等地区的很多旅游线路与川西受灾景区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川西受灾导致旅行社大面积退团后,周边地区的旅游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庆旅行社业已经取消团队7540个,共计19.85万人次,收入损失6.79亿元,各景区境外、国内取消团队人数10万人次。重庆旅游业内人士预计后半年到明年初将减少70万人次,近20000个团队被取消,预计损失20亿元左右,地震对重庆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已经超过了非典。

4、黄金周:调整迎接新发展

黄金周长假曾经给全国百姓提供了良好的旅游机会,2001年至2006年,每年三个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从1.83亿人次增加到3.57亿人次。在19个黄金周中,共计接待游客16.3亿人次,总计实现旅游收入6704亿元,黄金周旅游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8年,维持8年的五一黄金周改为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四个3天的小长假,黄金周旅游格局也随之发生改变。下表为只用5月1至3日这3天时间进行五一黄金周与小长假的比较。

根据119个直报景区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小长假日均接待同比只下降6.5%,在今年这个多事之秋,是可以接受的。云南、海南等外省旅游大省受影响较大,略有下降,而其他省份则呈上升区势,可见人们旅游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假期的缩短而降低。若将2008年上半年已经经历的3个小长假的旅游人数相加,则基本能和2007年五一黄金周在人数上基本持平。就总体出游情况而言,五一在三个小长假中出游人数最多,端午和清明的总体出游情况相近,为五一出游人数的70%多。携程的统计数据表明:短途方面,清明期间的出游人次比平时周末多出3倍,五一期间比平时周末多出5倍,端午比平时周末多了4倍。

随着小长假的来临,旅游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短线游备受青睐,而历年火暴的长线游呈明显下降趋势。今年五一统计的游客中,有80%都是省内游,且出游天数也是1至2日居多,比如银川市的过夜游客比去年下降了20%,一日游游客增长了9.7%。二是休闲游和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旅游的主要选择,比如长沙周边“农家乐”这类农业休闲旅游企业,5月1日至3日床位出租率高达94%,远高于同期全市住宿设施77%的平均出租率。三是自由行,自助游,自驾车旅游成为旅游的主要方式,根据部分景区反映,每日游客之中80%属于此类,而以往承担人们旅游载体的传统旅行社业,在改革假期制度后面临了严峻的挑战。招商国旅称,今年五一很多长线旅游路线的人都没有招满,整体出游人数只有去年的一半左右。中旅称,五一出游路线中,只有自驾游路线最好,其余的都很一般。

总体来说,2008年上半年3个小长假虽然没有带来像往年黄金周那样的旅游明显增长,但是却使人们进行旅游的时间安排得更合理化,改变了以前三个黄金周占到全年旅游六七成的不合理规律。虽然短期内若黄金周取消,对于旅游行业特别是景点行业的影响较大,但从长远考虑,休闲时间的增多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旅游行业必将因此而受益,而且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消费升级等都将有利于中国旅游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5、其他

其他主要事件包括拉萨“3·14”事件等,2008年5月以来,西藏接待游客11.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6%,而拉萨“3·14”事件以前的1、2月,西藏接待游客11万人次,创造了西藏旅游淡季的新高峰。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西藏接待游客总数为34.2万人次,同比下降69%;上半年旅游总收入2.9亿元,同比下降71.2%。随着北京奥运圣火5月8日在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6月21日又在拉萨顺利传递,显示了西藏稳定的局势,西藏旅游正在全面恢复中,长期发展依然看好。

四、未来旅游总体发展趋好

纵观我国上半年发生的旅游大事及旅游业的影响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对旅游业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而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受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和旅游消费升级两轮驱动的影响,我国旅游业将会进入景气回升周期。因此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旅游行业长期向好趋势不会因灾害事件而改变。

1、灾害性事件影响是短暂性的

对以往对于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大事件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事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都是暂时性的,1998年洪灾、2003年SARS都未能阻止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雪灾、地震等灾害性事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将是短暂的。经过对雪灾、地震等事件对旅游的影响分析得出,这些事件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也将是短暂的、区域性的,随着国内旅游环境的不断完善和事件影响的衰退,我国旅游市场将会稳步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奥运将对我国旅游产生长远影响

奥运会的举办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知名度,并使得北京、青岛等举办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基础软、硬件设施跃上了新的台阶,为我国奥运后续旅游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举办奥运会,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对部分著名景点进行修葺,美化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吸引力。如申办奥运会时,北京向奥委会承诺:到2008年将建有星级饭店8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40家,四星级饭店70家。这些承诺的实现将大大提升了北京服务业的质量。类似这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是长远的,有助于各城市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3、经济持续增长将继续推动旅游发展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继续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我国GDP增长11.4%中的消费拉动4.4个百分点,高于投资0.1个百分点,总体消费的增长带动对GDP的贡献七年来首次超过投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以文化和休闲为特征的旅游消费将是中国人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就将启动,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将普遍产生跨境游。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就超过了1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才刚刚启动,而出国旅游消费将进入启动阶段,今后几年我国旅游业进入又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2003年到2020年将以每年10.8%的速度递增,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随着整个消费升级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及政府关于职工带薪休假政策的出台,人们将会不断地向更高生活水平看齐,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假期政策的调整助推旅游业发展

带薪假期的实行,为人们走出去提供了时间保证,旅游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随着黄金周假期的调整和小长假政策的实施,居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带薪假期使得长距离旅游成为可能;由于小长假时间较短,因此对短途旅游市场影响较大。总的来说,我国假期政策的调整,成为旅游发展的助推器,不断地推动着我国旅游市场向好发展。

因此,尽管我国上半年发生了众多不利于旅游发展的灾害性事件,但在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奥运热潮的推动下,我国未来旅游业发展将继续呈现出良好态势

❹ 关于营养的一些名词,请给解释一下!

白三烯
开放分类: 医学、白三烯

品 名:白三烯
拼音:sanxi
英文名称:leukotriene;LT
说明:从花生四烯酸在白细胞中代谢产物分离得到的具有共轭三烯结构的二十碳不饱和酸。可按取代基性质分为A、B、C、D、E、F六类,其中LTA3的结构为2001下标3代表碳链中双键总数。LTA4为5,6-环氧-7,9,11,14-二十碳四烯酸;LTB4为5,12-二羟基-6,8,10,14-二十碳四烯酸;LTC4为5-羟基-6-S-谷胱甘基-7,9,11,14-二十碳四烯酸;LTD4、LTE4、LTF4与LTC4类似,只是6位取代基LTD4不含谷氨酸,LTF4不含甘氨酸,LTE4只有半胱氨酸,其他白三烯命名法类似。白三烯可由花生四烯酸经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催化而制得。在体内含量虽微,但却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并且是某些变态反应、炎症以及心血管等疾病中的化学介质。白三烯及其类似物——阻断剂的研究,对于免疫以及发炎、过敏的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功能: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水肿。
高能磷酸化合物(energy rich phosphate compounds)

机体内有许多磷酸化合物如ATP,3—磷酸甘油酸,氨甲酰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等,它们的磷酸基团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这类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ATP是这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ATP水解生成ADP及无机磷酸时,可释放自由能7.3千卡(30.52千焦)。一般将水解时释放自由能在5.0千卡(20.9千焦)以上的称为高能化合物。5.0千卡以下的称为低能化合物,化学家认为键能是指断裂一个键所需要的能量,而生物化学家所指的是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水解后释放出的自由能。高能键用“~”表示。
在生物体的能量代谢中,ATP为最关键性的高能化合物,是生命活动中的直接供能者,生物体需要利用能量时,都是从高能化合物ATP水解中得到。ATP的生成,概括起来有两种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档案一:什么是肌酸?

肌酸(Creatine)是一种存在于人体中的天然营养素,由三种必须氨基酸即精氨酸(Arginine)、甘氨酸(Glycine)及甲硫氨酸(Methionine)所组成。它是制造人体细胞能量—三磷酸腺甘(ATP)不可或缺之物,能提供肌肉进行快速、爆发之动作。肌酸在人体中约有95%集中在骨骼肌它b于心脏、脑及睾丸中。人体可藉由一般食物或营养补充品中获得肌酸;如果体内肌酸含量不足时,人体也可藉由肝脏、胰脏及肾脏自行合成少量的肌酸以供使用。

档案二:肌酸的基本功能

1. 增加肌肉细胞的含水量:

刚开始使用肌酸时,你会明显地感觉肌肉变得更大也更结实。这是因为肌酸会使人体的肌肉细胞储存较多量的水分;而当所有的肌肉细胞都吸收较多量的水分而增加容积时,肌肉自然会变的更加饱满、有形。
2. 帮助肌肉细胞储存能量:

人体的肌纤维中含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肌酸:未键结的肌酸及带有磷酸根的磷酸肌酸,而其中磷酸肌酸约占了三分之二总肌酸的含量。当肌肉收缩产生运动时,身体会利用一种称为ATP的化合物当作其能量来源。不幸的是,人体的肌肉细胞只可提供低于十秒急速收缩所需之ATP能量,必须要有更多的ATP产生才能维持持续的运动,而此时存于肌肉中的磷酸肌酸,便会牺牲自己的磷酸根而使得ATP再次生合成。因此,如果肌肉内的肌酸较多,肌肉便有更大的潜在力量得以发挥。

此外,肌酸的补充也可帮助疲惫的肌肉细胞恢复活力,原因是当肌肉中的ATP能量耗尽时,身体也会激活另一种ATP生成系统(glycolysis)而产生乳酸(Lactic acid)。当身体激烈运动时大量的乳酸产生会使得肌肉产生酸痛感及疲惫感;此时肌肉中若能储存较多的磷酸肌酸以提供ATP,身体便会减少乳酸的制造而减少肌肉细胞的疲惫感,让我们能运动的更持久、更具爆发力。

3. 增加蛋白质的生合成:

肌酸的摄取能使身体利用较多的蛋白质来增长肌肉。而肌肉中的两种蛋白质结构物;肌动蛋白及肌凝蛋白,更是使肌肉纤维收缩而产生运动的最主要成分。因此若能补充足够量的肌酸,使得身体减少蛋白质在能量上的消耗而去合成较多量的肌动蛋白及肌凝蛋白细胞,肌肉自然会变得更强壮、更有力量。

档案三;肌酸对什么人有益?

任何人、任何年龄,无论是想增长肌肉、增加运动时的爆发力及肌耐力、或只是单纯想要身体变得较强健者,都可藉由肌酸的使用而得到助益。虽然目前有关肌酸对于提升各种运动表现的研究还不算很多,但根据现今已有的研究报告显示,愈需要爆发力或瞬间动作型的运动员愈能从肌酸中得到最大的助益。一些运动如健美、举重、短跑、游泳、棒球、橄榄球或甚至于武术家、角力选手....等,由于需要经常做出瞬间超大负荷动力的动作,因此若能藉由肌酸的补充而使肌肉于短时间内能得到最多的能量,相对的其爆发力及运动成绩表现一定会提升许多。
另一方面,肌酸对于耐力性运动项目如马拉松、自由车等,目前仍未被科学家证实有所助益。但已有研究证实可藉由提升肌酸的利用率来延缓疲劳之发生,并可降低运动后乳酸的堆积进而减少疲劳及缩短恢复的时间。

档案四;我能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肌酸吗?

一般而言平均每人每天会消耗掉1~2克的肌酸,但对于经常运动或练健身的人而言,对于肌酸的需求量远大于这个数字。肌酸主要存在于肉类、鱼类等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的含量相当少;此外,过度的烹煮也会破坏食物中的肌酸含量。平均来说,我们每日约可由饮食中摄取到将近1克的肌酸。
在此须注意的是,肌酸虽然可从大量的动物性食品中摄取,但其中通常夹杂着大量的油脂及胆固醇(如牛肉、猪肉等),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最佳的摄取方式,最好还是利用脱脂、脱胆固醇的肌酸水化物(Creatine Monohydrate)

档案五;肌酸安全吗?

肌酸在体内经由肾脏代谢成肌酸酐,服用过多是否会造成肾脏功能失调?目前科学家证实每天服用二十克肌酸并未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唯一发现当超过身体负荷时,会有腹泻的情形发生,但此腹泻情形会随着服用量之减少而停止;对于其它会造成严重副作用的类固醇增强剂而言,肌酸真是既安全又可靠不过了。

肌酸与磷酸组成的化合物,为高能磷酸基的暂时贮存形式,存在于肌肉和其他兴奋性组织,如脑和神经细胞中。在脊椎动物中,肌酸与ATP反应可逆地生成磷酸肌酸,这个反应是由肌酸激酶催化的。

磷酸肌酸的功能是保持肌肉,特别是骨骼肌有较高的ATP水平。当细胞处于休息状态,ATP浓度相对高时,此反应朝磷酸肌酸净合成的方向进行;而当细胞有高代谢活性,ATP浓度低的时候,平衡移向ATP的净合成。磷酸肌酸就这样在含有肌酸激酶的组织中起作用。通常休息状态的脊椎动物骨骼肌含有充分的磷酸肌酸,可提供其自由能需求达数分钟(但在最大限度使用时只有数秒钟)。在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蟹的肌肉中,磷酸精氨酸的功能与上述磷酸肌酸的功能相同

去甲肾上腺素
开放分类: 医学、药理学、拟肾上腺素药、α受体兴奋药

原文也可写做norepinephrine或L-arterenol。它是从副肾髓质和肾上腺素一起被提取出来的激素(广义)。在哺乳动物中,它从交感神经的末端作为化学传递物质被分泌出来。是从肾上腺素中去掉N-甲基的物质。牛的副肾髓质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是1∶4(1份去甲肾上腺素,4份肾上腺素)。市售的肾上腺素含有10—20%的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如表所示与肾上腺素类似,但在量上和或质上均稍有差别。去甲肾上腺通过转甲基作用,变成肾上腺素,这种转甲基作用的反应,需要有副肾内的酶和ATP的存在。髓质以外的很多嗜铬组织,也能分泌出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药物作用后心排血量可以增高,也可以降低,其结果取决于血管阻力大小、左心功能的好坏和各种反射的强弱,例如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反射。

去甲肾上腺素经常会造成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收缩。严重低血压(收缩压<70mmHg)和周围血管低阻力是其应用的适应症,其应用的相对适应症是低血容量。应该注意该药可以造成心肌需氧量增加,所以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谨慎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渗漏可以造成缺血性坏死和浅表组织的脱落。

去甲肾上腺素的具体用法:将去甲肾上腺素4mg或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8mg(2mg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效价与1mg去甲肾上腺素相同)加入250ml含盐或不含盐的平衡液中,产生16ug/mL去甲肾上腺素液或32ug/mL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液。去甲肾上腺素起始剂量为0.5-1.0ug/分钟,逐渐调节至有效剂量。顽固性休克患者需要去甲肾上腺素量为8-30ug/分钟。需要注意的是给药时不能在同一输液管道内给予碱性液体,后者可以使药物失活。如果发生药物渗漏,尽快给予含5-10mg酚妥拉明的盐水10-15ml,以免发生坏死和组织脱落。

功用作用: 主要激动α受体,对β受体激动作用很弱,具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使全身小动脉与小静脉都收缩(但冠状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上升。兴奋心脏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都比肾上腺素弱。临床上主要利用它的升压作用,静滴用于各种休克(但出血性休克禁用),以提高血压,保证对重要器官(如脑)的血液供应。</P><P> 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引起血管持续强烈收缩,使组织缺氧情况加重。应用酚妥拉明以对抗过分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常能改善休克时的组织血液供应。
用法用量:(1)静滴:临用前稀释,每分钟滴入4~10μg,根据病情调整用量。可用1~2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100ml内静滴,根据情况掌握滴注速度,待血压升至所需水平后,减慢滴速,以维持血压于正常范围。如效果不好,应换用其他升压药。对危急病例可用1~2mg稀释到10~20ml,徐徐推入静脉,同时根据血压以调节其剂量,俟血压回升后,再用滴注法维持。</P><P> (2)口服:治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注射液1~3ml(1~3mg),1日3次,加入适量冷盐水服下。</P><P>
注意事项:(1)抢救时长时间持续使用本品或其他血管收缩药,重要器官如心、肾等将因毛细血管灌注不良而受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不可逆性休克,须注意。
(2)高血压、动脉硬化、无尿病人忌用。
(3)本品遇光即渐变色,应避光贮存,如注射液呈棕色或有沉淀,即不宜再用。
(4)不宜与偏碱性药物如磺胺嘧啶钠、氨茶碱等配伍注射,以免失效;在碱性溶液中如与含铁离子杂质的药物(如谷氨酸钠、乳酸钠等)相遇,则变紫色,并降低升压作用。
(5)浓度高时,注射局部和周围发生反应性血管痉挛、局部皮肤苍白,时久可引起缺血性坏死,故滴注时严防药液外漏,滴注以前应对受压部位(如臀部)采取措施,减轻压迫(如垫棉垫)。如一旦发现坏死,除使用血管扩张剂外,并应尽快热敷并给予普鲁卡因大剂量封闭。小儿应选粗大静脉注射并须更换注射部位。静脉给药时必须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
(6)用药当中须随时测量血压,调整给药速度,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7)其他参见肾上腺素。

5-羟色胺
开放分类: 化学、化合物、有机物

5-hydroxy tryptamine

一种吲哚衍生物。分子式C10H12N2O。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 。

色氨酸经色氨酸羟化酶催化首先生成5-羟色氨酸,再经5-羟色氨酸脱羧酶催化成5-羟色胺。
5-羟色胺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名血清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羟色胺是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刺激剂。在体内,5-羟色胺可以经单胺氧化酶催化成5-羟色醛以及5-羟吲哚乙酸而随尿液排出体外。

5-羟色胺能与酸作用生成结晶盐 。其盐酸盐熔点167~168℃ ;苦味酸盐熔点185~189℃。5-羟色胺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高,它是调节神经活动的一种重要物质。有些肌体组织当受到某些药物作用时,可以释放出5-羟色胺,例如一个利血平分子可以使受作用的组织释放出几百个5-羟色胺分子,因而产生利血平的一系列生理作用。
作为自体活性物质,约90%合成和分布于肠嗜铬细胞,通常与ATP等物质一起储存于细胞颗粒内。在刺激因素作用下,5-HT从颗粒内释放、弥散到血液,并被血小板摄取和储存,储存量约占全身的8%。5-HT作为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可能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5-HT含量及功能异常可能与精神病和偏头痛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有关。

5-HT必须通过相应受体的介导才能产生作用。5-HT受体分型复杂,已发现7种5-HT受体亚型。5-HT通过激动不同的5-HT受体亚型,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5-HT本身尚无临床应用价值。

摩尔
开放分类: 化学、单位、伊斯兰、物理量、中世纪

摩尔
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根据科学实验的精确测定,知道12g相对原子质量为12的碳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约6.02×10^23。
科学上把含有6.02×10^23个微粒的集体作为一个单位,叫摩。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符号是n)的单位,简称为摩,单位符号是mol。
1mol的碳原子含6.02×10^23个碳原子,质量为12g。
1mol的硫原子含6.02×10^23个硫原子,质量为32g,同理,1摩任何原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式量)。
同样我们可以推算出,1摩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物质的式量。
水的式量是18,1mol的质量为18g,含6.02×10^23个水分子。
通常把1mol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是M),摩尔质量的单位是克/摩(符号是“g/mol”)例如,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写成M(H2O)=18g/mol。
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量(n)与物质的摩尔质量(M)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和质量之比。例如:
系数之比2∶1∶2
微粒数之比2∶1∶2
物质的量之比2∶1∶2
质量之比4∶32∶36
从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就是它们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运用这个原理就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各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为mol,是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摩尔是一系统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微粒数与12g12C的原子数目相等。使用摩尔时基本微粒应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体。
12C=12,是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式量)的基准。现知12g12C中含6.0221367×10^23个碳原子。这个数叫阿伏加德罗数,所以也可以说,包含阿伏加德罗数个基本微粒的物质的量就是1mol。例如1mol氧分子O2中含6.0221367×10^23个氧分子。其质量为31.9988g。1mol氢离子H+中含6.0221367×10^23个氢离子,其质量为1.00794g。
摩尔是在1971年10月,有41个国家参加的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增加的国际单位制(SI)的第七个基本单位。摩尔应用于计算微粒的数量、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溶液的浓度、反应过程的热量变化等。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关于摩尔的定义有如下两段规定:“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在使用摩尔时应予以指明基本单元,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上两段话应该看做是一个整体。0.012kg碳—12核素所包含的碳原子数目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目前实验测得的近似数值为NA=6.02×10^23。摩尔跟一般的单位不同,它有两个特点:①它计量的对象是微观基本单元,如分子、离子等,而不能用于计量宏观物质。②它以阿伏加德罗数为计量单位,是个批量,不是以个数来计量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数量。也可以用于计量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例如,用摩尔计量硫酸的物质的量,即1mol硫酸含有6.02×1023个硫酸分子。摩尔是化学上应用最广的计量单位,如用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中的计算,溶液的配制及其稀释,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气体摩尔体积及热化学中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单位。

❺ 世界最权威力学杂志

国内的话力学杂志有《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等。给lz一些国际的期刊。

国际知名的力学期刊

刊名 原文名 创刊年 附注
《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Ma 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
《热应力杂志》(美)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1978 美国 Hemispheres Publishing Co.
《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1966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65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
《国际多相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1973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
《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 (英)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ynamics 1972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
《国际热与热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1979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
Ltd.
《国际地震工程与土壤动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oil Dynamics1981 英国 CML Publications
《工程断裂力学》(英)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国际压力容器与管道杂 志》(英)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ure
Vessels Piping 1973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 (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1969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
《工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 (英) Fatigu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978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
《国际疲劳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979 英国 IP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学及地 质力学文摘》(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
Scienc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6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
《水利》(法) La Houille Blanche 1902 法国
《理论与应用力学杂志》(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Theorique et Appliquee
(Le) 1962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工程师文献》(联邦德国) Ingenieur-Archiv 1929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奥地利) Rock Mechanics Rock Engineering
1929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固体力学文献》(荷兰) Solid Mechanics Archives 1976 荷兰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应用力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计算机方法》(荷兰)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72 荷兰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杂志》(荷兰)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strial Aerodynam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原
名为Journal of Instrial Aerodynamics,1980年改为 现名)
《国际断裂杂志》(荷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65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水利学研究杂志》(荷兰)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1963 荷兰International Assi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
《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 (荷兰) 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luid Mechan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波动》(荷兰) Wave Motion 1979 荷兰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土木工程学报》(中国)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195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
《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ubuca 1957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The Editorial Board of ACTAMECHANIC A SINICA,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力学译丛》(中国) 1964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
《力学进展》(中国) 198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应用力学》(中国) 1982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
《固体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80 《固体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员
《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
《建筑结构学报》(中国)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980 中国建筑学会
《上海力学》(中国) 1980 《上海力学》编辑部
《爆炸与冲击》(中国) 1981 《爆炸与冲击》编辑部
《振动与冲击》(中国) 1982 《振动与冲击》编辑委员会
《空气动力学学报》(中国)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1983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数学物理学报》(中国) 1981 《数学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
《实验应力分析学会会报》 (美)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1943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实验力学》(美)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61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结构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1972 美国Marcel Dekker Ine.
《流变学杂志》(美) Journal of Rheology 1957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液压与气体力学》 (美) Hydraulics Pneumatics; Magazine of Fluid Power
and Control Systems 1948 美国Penton/IPC
《流体物理学》(美) Physics of Fluids 1958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流体力学年评》(美)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1969 美国Annual Review Inc.
《应用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1935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实验应力分析学会年度春 季会议录》(美) Proceedings
of the SESA Annual Spring Meeting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聚合物科学杂志》(美)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46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生物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77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复合材料杂志》(美)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1967 美国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
《流体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19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美
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报--工程力学组杂志》(美)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 Mechanics Division 18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自动车工程师学会汇刊》 (美) SAE Transactions 1906 自动车工程师学会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船舶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1893 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协会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Marine Engineers)
《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志》 (美) AIAA Journal 1930 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苏联流体力学研究》(美) Fluid Mechanics-Soviet Research 1972 美国
Scripta Publishing Co.
《流体动力学》(美) Fluid Dynamics 1966 美国 Plenum Publishing Co.
《伦敦皇家学会会报,A辑: 数学及物理科学》(英)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A:
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A 辑数学与物理科学》(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A: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887年(第178卷)起分A,B两辑出版
《力学研究通讯》(英)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74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生物流变学》(英) Biorheology 1963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生物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材料科学杂志》(英)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66 英国 Chapman and Hall Ltd.
《应变》(英) Strain 1964 英国应变测量学会 (British Society for Strain Measurement)
《工程设计应变分析杂志》 (英) Journal of Strain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1965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 Ltd.
《力学研究》(英) Research Mechanica 1980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计算机与结构》(英) Computers Structures 1971 英国
《计算机与流体》(英) Computers Fluid 1971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水力气体机械动力》(英) Hydraulic Pneumatic Mechanical Power 1955 英国Trade Technical Press Ltd. Ltd.
《飞机工程》(英) Aircraft Engineering 1929 英国 Bunhill Publications Ltd.
《航空季刊》(英) Aeronautical Quarterly 1949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航空杂志》(英) Aeronautical Journal 1897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星际航行学报》(英) Acta
Astronautica 1955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
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c.
《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Mechanics
1958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 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d
《理性力学与分析文 献》(联邦德国)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1957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流变学学报》(联邦德国) Rheologica Acta 1958 联邦德国 Dr. Dietrich Steinkopff Verlag
《流体力学实验》(联邦德国) Experiments in Fluid 1983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油压力学与气体力学》 (联邦德国) Olhydraulik und Pneumatik 1957 联邦德国 Krausskopf Verlagsgruppe
《数学生物学杂志》(联邦德国)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1974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热力学与流体力学》 (联邦德国) Warme-und Stoffubertragung 1968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法国流变学小组手册》 《通报》(法) Cahiers et Bulletin Groupe Franais de rheologie 1965 法国
《法国科学院会议周报,A-B辑:数理科学》(法) Comptes Ren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 Series A et B:”Sciences Mathematiques,Sciences
Physiques” 1835 法国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应用力学纪事》(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Appliquee 1977 法国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力学》(意) Mechanica 1966 意大利 Pitagora Editrice
《力学学报》(奥地利) Acta Mechanica 1965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弹性体杂志》(荷) Journal of Elasticity 1971 荷兰
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天体力学》(荷) Celestial Mechanics 1969 荷兰 D.Reidel Publishing Co.
《工程数学杂志》(荷)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1966 荷兰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材料力学》(荷)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81 荷兰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澳大利亚地质力学杂志》 (澳) The Australian Geomechanics Journal 1971 澳大利亚
《加拿大航空与空间杂志》 (加) Canadian Aeronautics Space
Journal 1955 加拿大,1962年改为现名,1955
~1961年刊名为:Canadian Aeronautics Journal.
《核工程与设计》(瑞士)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65 瑞士
Elsevier Sequoia S.A.
《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 (民主德国) ZAMM-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 Mathematik
und Mechanik 1921 民主德国 Akademic-Verlag
《理论与应用力学》(波兰) Mechanika Teoretyczna i Stosowana 1964 波兰 PWN
《工程汇刊》(波兰) Rozprawy Inzynierskie 1953 波兰 PWN
《力学文献集》(波兰) Archives of Mechanics 1849 波兰 PWN
《罗马尼亚技术科学杂志, 应用力学辑》(罗) Revue Roumaine des sciences
Techniques,Serie Mecanique Appliquee
1956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
《应用力学研究》(罗) Studii si Cerctari de Mecanica Applicata 1942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
《日本应用力学全国会议 录》(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 1953 日本中央科学社
《材料》(日)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Materials Science 1952 日本材料学会
《日本机械学会论文集》(日) Transaction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 1935 日本机械学会
《土木协会论文报告集》(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44 日本土木工学会
《日本造船协会志》(日)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ects of Japan 1915 日本造船协会
《流体工程学》(日) 流体工学 1965 日本产业开发社(原名:学, 1965~1973.7)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1967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
《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力学研究所报告 1967 日本力学研究所
《日本流变学会志》(日) 日本一学会志 1973 日本流变学会
《应用数学与力学》(苏联) 1936 苏联
《苏联科学院通报:固体力 学》(苏) 1966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
《磁流体力学》(苏) 1965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
《燃烧与爆炸物理学》(苏) 1965 苏联
《应用力学与物理学杂志》 (苏) 1960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
《应用力学》(苏) 1955 苏联
《复合材料力学》(苏) 1965 苏联
《建筑力学与建筑物计算》 (苏) 1959 苏联
《莫斯科大学力学通报》(美) Moscow University Mechanics Bulletin 1969 美国 Allerton Press Inc (译自俄文)
《得克萨斯大学巴尔科研究 中心年报》(美) Annual Repoet-Balcones Research Center,Univ.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
《剑桥哲学会数学汇刊》(英) Re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7 英国Cambridge Univ.Press,
1977年改为现名,1843~1976 年名为Proceedings of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力学与应用数学季刊》(英) Quarterly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948 英国
《流体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56 英国 Cambridge Univ.Press
《应用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Reports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pplied Mathematics 1952 日本九州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报告》 ISAS (Institute of Space Aeronautical Science,Univ. Tokyo) 日本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
《布加勒斯特乔治乌德治工 学院通报:力学辑》(罗) Buletinul Institutului Politehnic“Gheorghe Gheorghiu-Dij” 1949 罗马尼亚
《列宁格勒大学通报:数学, 力学和天文学类》(苏) 1946 苏联
《莫斯科大学通报:数学力学类》(苏) 1946 苏联
《国外科技资料馆藏目录━ 数学,力学》(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力学文摘━流体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报 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
《力学文摘━一般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
《力学文摘━弹性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
《数学文摘》(美) Mathematical Reviewswith Index toMathematical
Reviews 1940 美国数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冲击与振动研究辑要》(美) Shock and Vibration Digest 1969 美国冲击与振动情报中心
《流变学通报》(美) Rheology Bulletin 1937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Physics
《应用力学文摘》(美)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1948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地震工程文摘杂志》(美) Abstracts Journal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68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Univ.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工程索引》(美) Engineering Index (Annual) 1884 美国 Engineering Index Inc.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汇 刊》(美)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1852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科学引文索引》 (美) Science Citation Index 1961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土木工程水利文摘》(英) Civil Engineering Hydraulics
Abstracts 1968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流变学文摘》(英) Rheology Abstracts 1940 英国 Pergamon Press
《固体-液体流文摘》(英) Solid-Liquid Flow
Abstracts 1973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工业空气动力学文摘》(英) Instrial Aerodynamics Abstracts 1970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流体动力学文摘》(英) Fluid Power Abstracts 1965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文 摘》(英) ICE Abstracts 1972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1974 年改为现名(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文摘通报,第130辑:数学, 物理,光学,声学,力学, 热学》(法) Bulletin Signaletique C.N.R,S.,Section 130 hysique Mathematique, Optique, Acoustique, Mecanique, Chaleur 1961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机 械工学编》(日) Currd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Technology 1975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
《文摘杂志:力学(综合本) 》(苏) 1953 苏联全苏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力学与实践》(中国) 1979 《力学与实践》编辑委员会
《美国物理学杂志》(美)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33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❻ 四大数字货币交易所有哪些

市场上数字货币交易所比较多的,不过面对社会对数字货币交易的管控,很多数字货币交易所都有所限制。不过有一家合规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发展势头还不错,近期融资了4.21亿美元,惊动了整个数字货币行业。就是FTX交易所,如果你也是个体育爱好者,一定还知道FTX交易所与迈阿密热火队合作,迈阿密热火队主体育场被命名为FTX体育场,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 (MLB) 超级巨星 Shohei Ohtani 也成为了FTX的品牌大使。

❼ 比特币未来趋势如何会成为主流货币呢

就技术创新这块来说,懂区块链的人都是非常支持的;关于比特币未来趋势,作为最早区块链产物,目前已经基本稳居市场了,至于未来有多大饼,可以看我的这篇分享!

【约翰·麦克菲、IBM主管、PayPal董事会,都预测比特币将达到100万美元】

最近几天市场出现了暂时的放缓。然而,这并没有吓退投资者。正如之前报道,尽管一些看跌压力正在形成,但多头反应良好,保持了价格的稳定。

自从比特币在试图突破5450美元失败后回落以来,比特币多头们一直将价格保持在5000美元以上。近日,经过一个稳定的周末,几乎没有关于价格走势的报告,市场适当上涨一些。现在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5200美元,作为下一个关键目标,然后最终重新测试5450美元的阻力位。

截止发稿时(4月15日),比特币的边际收益还不到2%,交易价格为5160美元。此前,在前一天早些时候一度升至5193美元的高点,但未能达到5200美元的目标。


随后比特币回落至5157美元。多头们保持高价格并推动价格上涨的这种高度稳定和弹性,显示出当前的牛市势头有多么强劲。只要比特币能够保持在5000美元以上,并避免大幅回调,看涨的走势就会继续得到更多支持,并推动价格走向更高。

比特币(BTC)价格将到达100万美元

PayPal首次投资区块链技术几周后,其最新的董事会对比特币做出了大胆的价格预测。温塞斯.卡萨雷斯(Wences Casares)(PayPal董事会成员)表示,比特币可能在未来10年内将达到100万美元。IBM区块链& 数字货币主管杰西·隆德(Jesse Lund)和约翰·麦克菲(John McAfee)也做过这样的预测,许多人认为此预测过于自信。

在我(主观)看来,成功的机会至少有50%。如果比特币真的成功了,那么在7到10年内,一个比特币的价值可能会超过100万美元。

比特币增长拉动了山寨币

随着比特币的崛起,大多数山寨币也都跟着上涨。收益虽然相对较低,大多数山寨币大约有1%到4%的收益,但这种增长有可能会进一步延续。

截稿前,莱特币的LTC是表现最好的币之一。过去几周,这个币的表现异常出色,似乎再次决定了山寨币的价格走势。

XRP和ETH也在上涨区域,但边际收益分别为0.30%和1.26%。XRP的近期目标是回到0.33美元上方,长期目标是0.4美元上方。另一方面,ETH则希望重新攀升至超过170美元,成为其下一个目标,其更希望的位置在190美元以上。

热点内容
调研组在调研btc天 发布:2025-05-18 04:19:18 浏览:556
数字货币ddm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18 04:14:59 浏览:266
怎么算摩擦力的能量 发布:2025-05-18 04:13:26 浏览:694
币印矿池dcr算力骤减 发布:2025-05-18 04:11:52 浏览:646
虚拟货币唯有茅台和比特币 发布:2025-05-18 03:56:07 浏览:944
比特币挖矿不是浪费钱 发布:2025-05-18 03:51:32 浏览:403
usdt如何卖出人民币 发布:2025-05-18 03:43:08 浏览:417
元宇宙区块链代币yyz 发布:2025-05-18 03:42:28 浏览:419
测绘次新元宇宙 发布:2025-05-18 02:37:55 浏览:970
比特币转让币手续 发布:2025-05-18 02:37:53 浏览: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