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C访谈
『壹』 认识superjunior的进
我想还是先让你妈妈了解一下庚的历史吧!
1990年到1996年,韩庚就读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光华小学。
1996年,韩庚只身前往北京,就读中央民族大学,专攻民族舞蹈,还附加学习了芭蕾、武术。期间拥有出众才华的他多次随团到美国、俄罗斯、香港、台湾、澳门等地演出。
2002年,系统学习了56个民族舞蹈的韩庚,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毕业汇报中他表演了3支舞蹈--《猎人》、《草色茫茫》、《踏上征途》。
2001年,韩庚参加了SM公司在中国举行的选秀活动 “H.O.T.China”,凭借其出众的外形、舞技及才华,以3000:1的比例在众多参选者中脱颖而出。2003年3月,年仅19岁的韩庚前往韩国进入SM公司开始练习生生活,经历了2年多的演唱、舞蹈、演技、声乐、语言等多方面的练习和培训,其间,韩庚以个人身份在韩国参加了多次T台 show,以及各类服装杂志拍摄。
2005年11月,SM娱乐公司精心策划了面向亚洲娱乐市场的的“Super Junior”组合,其成员是从各个地区选拔的专长演唱、舞蹈、表演、作曲、演奏、T台、MC的12名才艺出众的新人(后增加一名新成员)。这一组合从一开始便引起各方关注,并在短短时间内就迅速走红。而韩庚,作为其中唯一的中国成员并且是第一位正式在韩国出道的中国人,成为组合的亮点。2005年11月6 日,SuJu在SBS人气歌谣以曲目“TWINS”正式出道,韩庚亦正式踏上了他的演艺征途。
然而,韩庚的演艺征途却是坎坷的。因为韩国法律对外国艺人的限制和签证问题,韩庚只能上两个电视台,出镜率低,而且出现长达8个月的空窗期,这对一个艺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韩庚却以顽强的毅力挺了下来,并且为了组合的整齐和他心爱的舞台,冒着被驱逐出境的危险戴着面具参加了多次演出。
终于,在13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SuJu的发展越来越好,韩庚亦凭借着他的坚强、隐忍、善良、孝顺的品格以及出众的才华,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韩庚始终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自豪,在排外的韩国,他在每次获奖时都用中文发言,参加各种演艺节目也总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并经常表演民族舞和武术以宣传祖国的文化,以自己的努力影响着周围的韩国人。因为以上,韩庚曾被KBS(韩国三大电视台之一)评为最受欢迎的外国人,并拥有了一批忠实的拥趸,亦赢得了国内不少人的喜爱。
2006年4月24日, 韩庚首次以歌手身份回到祖国,得到了数百名歌迷的热情迎接,2006年6月16日,在青岛中韩文化节上,出道以来,韩庚第一次将汗水与热情倾洒在了祖国的土地上。
2007年2月,韩庚首次录制国内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并在出道后第一次和国内的庚饭一起,度过了难忘而又美好的23岁生日。生日期间,由庚饭自主作词、作曲、制作并演唱的《爱的翅膀》也作为庚饭们对韩庚最好的礼物呈现在了大家面前,柔和轻盈的曲调,真挚感人的歌词将会一直陪伴韩庚和庚饭们的未来之路。
『贰』 什么是战略轰炸机
什么是战略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一般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之一。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既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
战略轰炸机的分类
根据作战任务,战略轰炸机可分为核突防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趋势是:
(1 )用先进的空射巡航导弹和有关的电子设备改装现役飞机, 延长其服役期。
(2 )继续研制先进的轰炸机。
(3 )战略轰炸机向隐形化方向发展。
战略轰炸机的由来
飞机开始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而在侦察飞行的过程中,“抽空”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俄罗斯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 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 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一般来说,战略轰炸机都是远程轰炸机。不过作战半径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定义是不同的。文章开头提到的两种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就只有150千米左右。而在二战期间,航程在3 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例如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 620千米,原苏联的TB-3为3 225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 38B-17轰炸机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 200千米,B-29“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 200千米。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1、B-2,原苏联的图-160“海盗旗”,航程都达到了10 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或有条件)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现在,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 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而8 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 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 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 800千米。
在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 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 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试飞完。
由于战争的需要,上述远程轰炸机虽然昂贵(B-17每架238 330美元,B-24每架366 000美元,B-29每架639 000美元,而P-51战斗机只需要50 985美元),但生产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轰炸机的总产量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飞)6 176架,“兰开斯特”(1941年首飞)7 366架,B-17(1935年首飞)12 731架,B-24(1939年首飞)18 481架,B-29(1942年首飞)3 967架。二战期间,轰炸德国及其盟国所投的炸弹量为:1942年47 122吨(全为英国轰炸机),1943年达到201 622吨(英、美两国的轰炸机),1944年达到914 518吨,1945年德国投降时为380 113吨。当时轰炸的重点是德国的关键军火生产基地以及燃料炼制厂、油田、水坝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属报复性的轰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轰炸机连续对德国最大城市汉堡的轰炸,共出动飞机3 000多架次,投弹约9 000吨,破坏区域77平方千米,完全烧光地区32平方千米,死亡达10万人。
二战的经验表明,在陆上战场不处于优势,未能掌握制空权或没有打击远程目标的必要时,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确没有用处,它是一种十分昂贵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术的武器,研制时间很长。但一旦有条件使用时,则威力巨大。二战后期德国很多飞机因遭轰炸缺乏燃料不能起飞作战,日本受B-29轰炸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更不用说原子弹的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