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C1962
❶ 谁能告诉我10086的所有数字指令
您好,您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发送CXBX到10086,查询当月套餐剩余短信条数
发送CXGFX到10086,查询当月飞信GPRS套餐剩余流量
发送CXGTC到10086,查询当月GPRS套餐剩余流量
发送CXCCT到10086,查询当月超级畅听套餐剩余流量
发送CXGLL到10086,查询当月已使用的GPRS流量总和
发送CXDX120,查询当月可选计划“短信120”剩余短信条数
发送CXDX500,查询当月可选计划“短信500”剩余短信条数
发送CXCXB,查询当月可选计划“彩信包”剩余彩信条数
发送CXIP1000,查询当月可选计划“IP1000”剩余通话时长
发送CXMDX,查询M计划兑换的“短信包(50条/月)”当月剩余短信条数
发送CXMCX,查询M计划兑换的“彩信包(10条/月)”当月剩余彩信条数
发送CXMG,查询M计划兑换的“10M/月的GPRS流量”剩余流量
❷ 初教-6的发展沿革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57年,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厂(320厂)仿制的苏联雅克-18初级教练机已交付空军200多架。但随着中国空军的装备更新,部队大量使用前三点起落架的米格-15等战斗机。空军感到,雅克-18采用后三点式起落架,与采用前三点的乌米格-15喷气教练机相差太远,从雅克-18直上喷气式高级教练机有困难。加之雅克-18是骨架蒙布结构,飞行设备很落后。因此,从空军训练体制上,要求改进雅克-18或者重新设计一种初级教练机,以便与歼教-1、乌米格-15等喷气教练机衔接。而且雅克-18的电功率不够,无法采用国产的超短波电台 。
1957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两侧进气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正式完成打样设计,并进入工程详图设计。为了适应空军发展需要,中国机械工业部四局(简称:机械部四局)提出研制一种性能超过雅克-18的全金属结构的前三点起落架螺旋桨初级教练机 。 1957年12月,机械部四局与空军联合批准了初教-6飞机的设计任务书。初教-6的总体设计开始是在沈阳飞机第一设计室进行。接受任务之后,徐舜寿责成总体组,林家骅为该型号的主管设计师,着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到1957年9月,随着歼教-1打样工作的完成,有更多的设计师参加了初级教练机的设计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设计计算和风洞试验,到1958年4月,完成了方案论证、总体布置、性能计算、风洞试验、结构和系统初步设计并在沈阳飞机厂制成1:1的木质样机。当时的“初教-1”方案采用平直梯形下单翼,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为了改善飞机前方的视界,取掉雅克-18难看的大机头,选用了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道里斯-Б”(Doris-B)气冷式V形发动机和与其配套的V-411型木质螺旋桨。因此,早期的设计机头扁平,前视界好,外形比较美观 。
1958年4月,苏联雅克设计局主任设计师马尔道文和安东诺夫设计局斯米尔诺夫等专家参加了样机审查,马尔道文特别提醒中国的设计师们要注意防止翼尖失速,为此中国设计师在机翼设计上一反雅克-18采用单一CLARK-YH翼型的办法,而在中翼采用升阻性能好的NACA230一系列翼型,而在外翼采用失速性能好的NACA44系列翼型,并增加了几何扭转。经风洞试验证实,失速多发生在中翼。
1958年5月,空军和机械部四局共同对木质样机和初步没计进行审查,进一步明确了战术技术要求,同时,四局领导考虑到沈阳飞机制造厂(112厂)正忙于生产歼-5飞机和准备试制歼教-1喷气教练机,打算将初教-6飞机研制工作转给南昌飞机制造厂(320厂)。当时的320厂已经试制过初教-5和运-5两个机种,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有能力进行初教-6飞机的试制。为此,320厂厂长王实先和设计科科长高镇宁去沈阳看过样机之后,表示愿意接受这项任务。于是,四局正式决定将初教-6飞机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交给320厂。当时,第一设计室打样设计基本完成,为了做好交接工作,派出屠基达、林家骅等20余人于6月初抵达320厂。四局任命320厂高镇宁为这个型号的主管设计师,屠基达、林家骅为副主管设计师,各设计组组长也由两厂的同志共同担任。沈阳飞机设计室派出屠基达、林家骅等20余名设计人员去南昌支援。320厂在厂长冯安国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初教-6试制,立即成立飞机设计室,任命高镇宁为飞机主管设计师,屠基达、林家骅为副主管设计师,设计试制工作进展很快。
320厂除将设计科已有的60多名技术人员投入设计工作之外,又从厂里各部门抽调几十名技术人员,很快组成90多人的设计队伍。施工图设计和试制计划最初是5个月,在中国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提前为3个月,实际上由于全厂动员,昼夜苦干,只用了72天就完成设计并试制成试验批次飞机四架。
由于原选用的捷克发动机和螺旋桨,不能如期提供,首次试飞的原型机只好改用国产140马力的М-11ФР发动机。 由于М-11ФР发动机是星形气冷式活塞发动机,与捷克斯洛伐克的“道里斯-Б” 气冷V型发动机外形上有很大不同,而装了М-11ФР发动机的飞机机头不得不重新设计,又变成了大机头,因而飞机性能比原设计状态大幅度下降。这种改型被称作“红专502M”。
为适应试制工作的需要,工厂在总工程师苏敏领导下成立了试制领导小组,由副总工程师冯旭以及主管设计、生产、工艺的领导组成,同时成立制造车间。设计室直接负责该项目的设计人员集中到车间办公,仅用两个星期就完成初装,七昼夜完成总装,试飞准备工作仅一天。初教-6第01号机于1958年7月进行静力试验和起落架落振试验 。初教-6教练机第02号机于1958年8月27日,由试飞员吕茂繁、何银喜驾驶在南昌飞上蓝天。初教-6试飞中最关键的科目——尾旋试飞,由国家鉴定试飞员黄肇濂进行。他具有丰富的飞行经验,飞过多个国家的飞机,总飞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空战时,曾在已进入尾旋的飞机上脱险 。
1958年9月,按照四局的指示,320厂试制的第02、03两架“红专502 M”教练机要参加国庆节通过天安门的检阅飞行。320厂派何文治带领两架原型机飞往北京。后因飞机尚未设计定型,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取消了参加检阅飞行的计划。但在国庆节后,红专502M和歼教-1在南苑机场进行展览,并为中央军委一些领导同志做了飞行表演 。
1958年底,捷克斯洛伐克的“道里斯-Б”发动机和V41螺旋桨到货,原型机04架又改装上捷克斯洛伐克发动机进行试飞。试飞后发现这种民用发动机最大转速时飞机无法进入大速度飞行,尤其是不能倒飞,这时,人们才醒悟到在总体设计时忽略了飞机、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匹配问题,加之发动机起动困难,腐损严重等质量问题,显然继续用“道里斯-Б”发动机作为初级教练机的动力装置是不适合的,但一时没有其他的发动机和螺旋桨可供选用,所以原型机无法完成余下的试飞科目而停飞。几个设计员在苏联专家斯米尔诺夫的指导下自行设计了螺旋桨,但在当时无处生产,因此初教-6飞机的研制工作搁浅,原来的扁机头方案也就此寿终正寝。
在试飞遇到困难的时候,是继续设计,还是从苏联引进雅克-18А飞机,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然而,此时空军急需补充新型教练机。1960年1月,机械部四局与空军工程部协议提出,安排仿制雅克-18А飞机,这种飞机是雅克-18У的改进型,装有一台Аи-14Р发动机,起落架也从后三点式变成前三点式。1960年3月5日,四局给320厂下达了试制雅克-18А的任务,320厂党委几次提出要总结经验,要把原来的研制计划坚持下去,决定同时进行两种飞机的试制,工厂的支持使新教练机研制工作得以延续。叶绪仑成为攻关小组的负责人。
1959年8月,从攻关小组雅克-18А飞机的简介中,人们得到启发,提出了新教练机的改进方案,改用Аи-14Р发动机和В350-Д35螺旋桨。1960年7月,经过重新总体布置、风洞试验和改装设计并补充静力试验合格后,改装后的第04架飞机于1959年7月18日又飞上蓝天,试飞员为黄肇濂。在320厂完成试飞之后,四局提请国家定型委员会进行鉴定试飞。1959年8月20日,改装后的第04架飞机转往六院八所(中国航空研究院试飞所)进行飞行性能试飞。至1961年1月,六院八所对试验批04号飞机进行了飞行性能、操纵性、安定性、尾旋性能、机动性能的试飞,共飞行82架次、55小时33分。1959年12月28日,空军和四局对飞机性能作了初步鉴定。试飞结果表明,飞机的主要性能未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但比雅克-18的性能要好。通过试飞,人们还发现试验型号的飞机存在气缸头温度过低,滑油系统散热性能不好,左、右油箱耗油不均,空中飞行有右偏航等四个主要问题,提出了使用维护方面的127条改进意见。1960年底,320厂针对存在的技术问题,重新部署了设计室的力量,叶绪仑继续任主管设计师,并新增马启绿、刘治新、刘正庆三人为副主管设计师,集中近120人组成各专业组,根据原型机04架试飞鉴定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定型飞机的设计,接下来制定了飞机试制方案。
1961年初,320厂开始对初教-6飞机进行了改进设计。主管设计者为冯旭、高镇宁、何永钧、叶绪仑等。改进的主要方案是:在机身1号框前加一斜框,除去发动机罩上起落架收放缺口;减少前起落架罩角;重新设计滑油散热器并改变安装位置;调整垂尾和飞机横、纵向重心,减少襟翼面积等。
1961年4月到10月,六院八所又对改进设计后的三架飞机进行了鉴定试飞,第02号飞机进行性能试飞和电气、仪表试飞,第03号飞机主要进行四大故障的技术改进措施和无线电设备试飞,第04号飞机主要进行飞行性能包线试飞。至1961年10月15日试飞全部结束,共飞行了1800架次、612小时27分。试飞结果证明:设计更改后,气缸头温度过低和滑油散热不良的故障已经排除;右偏和耗油不均的问题原因已找到,解决措施已落实;飞机的飞行性能和使用性能都有所提高和改善;长期使用过程中未发现重大问题;飞机、发动机、各种设备及系统工作基本正常可靠。空军选派了经验丰富的两位试飞员黄肇濂和初善东,完成了全部试飞科目,证明飞机性能良好。在进行科研试飞的同时,从1961年4月5日开始,按空军军校部编写的使用试飞提纲先后于第02、04号飞机上组织了飞行,共完成了航线、空域、编队、仪表、航行及攻击等飞行科目,飞了1519架次、363小时24分。使用试飞表明:初教-6飞机是比较优良的初级教练机。它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比较完善的特种设备,具有符合直上高级教练机的操纵特点 。
机械部四局于1961年1月8日向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上报了《关于生产初级教练机选型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宜选用初教-6飞机的意见,1961年1月16日,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主持召开了选型座淡会。会议肯定了初教-6飞机的研制工作,认为应优先安排,但仍倾向于两种飞机(初教-6、雅克-18)同时研制。
1961年2月10日,机械部四局接到航总字第97号文件通知,国防科委和空军党委已决定初教-6飞机为初级教练机的试制机型。
1961年9月初,聂荣臻同志视察六院八所,观看了初教-6飞机试飞表演。
1961年9月21日,空军和四局联合组成技术小组对初教-6飞机进行技术审查。
定型批飞机的设计工作在1961年5月基本完成, 1961年9月,定型批01架总装完毕,1961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320厂按四局与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批准的静力试验提纲,对定型批第01架飞机十个部件,三个系统进行了69项静力试验。在全机破坏试验以后,又对主起落架、前起落架、发动机架、垂直尾翼、水平尾翼、副翼、座舱罩等七个部件进行了破坏试验,结果全部合格。
1961年11月9日至24日,国家鉴定委员会试飞小组对定型批第02架飞机进行了鉴定试飞。试飞员为黄肇濂、初善东、张贵成、孟凯。他们试飞了飞机操纵性、安定性、最大平飞速度、实用升限、最大爬升率、航程、起飞滑跑距离、着陆滑跑距离、尾旋性能、特技性能、复飞性能、过载飞行等十一个课目,还检查了指挥电台、罗盘的工作性能。试飞结论是:“初教-6飞机是一种比较优良的初级教练机。该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比较完善的特种设备。并具有直上高级教练机——乌米格飞机的操纵特点”,“可以交部队实际使用”。同时还指出存在着陆动作复杂、飞机较重、载油量较少、高空操纵性变差等问题,需要改进。
1961年12月15~16日,以曹里怀为主任委员,常乾坤、薛少卿、唐延杰为副主任委员的国家鉴定委员会在320厂对初教-6飞机进行了设计定型鉴定和成批生产条件的审查,并于1961年12月19日向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上报了《关于初教6飞机设计试制鉴定报告》,提出:“飞机设计试制是成功的,它能保证质量和飞行安全,基本上是一种好飞机,能适应空、海军航空学校初级飞行训练的要求。因此,同意定型并投入成批生产。”1961年12月18日,320厂召开“庆祝红专-502型飞机制造成功大会”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为飞机表演剪彩,并在庆祝大会上讲了话。江西省邵式平省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即航空工业部,简称:三机部)薛少卿副部长、海军航空兵赵汇川副司令员出席了大会并讲话。
1962年1月5日,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根据试飞结果,发出“17号文А”批准红专502飞机定型,投入成批生产,装备空军部队使用。初教-6飞机研制共历时四年半,耗资246万元。
1961年12月28日,第一批三架飞机交付部队使用。初教-6定型试飞之后,根据部队提出的意见(总共有127条),320厂又做了部分设计改进。到1963年9月20日,螺旋桨等14项配套成品已全部可以国内解决,初教-6飞机从此成为完全中国设计制造的飞机。
1970年,初教-6从320厂转到512厂生产,后来512厂又并入320厂。到2004年年底,各型总共生产2400多架,仍在继续生产,最低单机成本为7.74万元(1970年价格) 。
1962年在空军航校开展初教-6飞机的第一批实验教学时,设计师高镇宁亲临部队调研。当时,他在评价初教-6飞机的性能时曾说过:路遥知马力 。的确如此,中国空军使用初教-6教练机四十多年来,没有因初教-6质量问题造成重大事故。实践证明,初教-6飞机的设计是成功的,质量是可以信赖的 。 初教-6基本上是初教-5的改型。外观上最大的改进是后三点起落架改为前三点起落架。初教-6机头根据安装发动机的要求,设计为梁式承力结构,外面有发动机罩。其余部分为硬壳式结构。整个机身为全金属结构,外形光滑。采用全金属双梁式下单翼,分为中央翼、左、右外翼3段。中央翼梁与机身固定在一起,外翼、中央翼为可拆卸式连接。根部翼型为NACA23016,中、外翼连接处翼型为NACA23015.2,翼梢翼型为NACA4412。尾翼由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和整流包皮组成。都是普通梁、桁、肋结构。方向舵和升降舵都有调整片。
初教-6的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舱盖由前风挡、前活动舱盖、中固定舱盖及后活动舱盖组成。前后舱有联动的双重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装有高度表、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磁罗盘和发动机转速表等飞行仪表;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 。 初教-6飞机为了改善飞机驾驶员前方的视界,必须砍掉初教-5机头凸起碍事的发动机冷却口。为此选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AI-14P“Doris-B”发动机和配套的螺旋桨。后来由于捷克方面不能按时提供选定的发动机,因此试飞原型机上只能采用国产爱姆-11(M-11)发动机及其配套螺旋桨。但在试飞过程中发现,使用该型发动机与其配套的螺旋桨不能变距,因而很多空中机动动作无法完成,最后改用苏制AI-14P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型发动机的排烟罩过于暴露,加之驻训初教-6的机场多为草地机场,发生了多起因排烟罩吸进细小颗粒物,而使发动机火花塞堵塞导致空中停车事件,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此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 。
初教-6装一台株洲发动机厂(331厂)生产的活塞-6星形气冷9缸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为260马力,转速为2350转/分;额定功率为220马力,转速为2050转/分。发动机重199千克,巡航耗油率(165马力,1860转/分)为210~255克/马力·小时。后期生产的初教-6甲型装一台活塞-6甲发动机。活塞-6甲发动机起飞功率为285马力(2350转/分),额定功率为270马力(2250转),额定功率耗油率为255~270克/马力·小时,发动机重200千克。与发动机配套的是奋发-530自动变距双叶全金属螺旋桨,由保定550厂生产 。活塞-6(HS-6)发动机实际上是苏联AI-14P发动机的仿制品,于1962年6月4日通过国家鉴定,除安装于生产型的初教-6外,活塞-6发动机还用在哈飞的运-11上。由活塞-6改进的活塞-6丙发动机也应用于701号及延安2号试验型小型直升机上。初教-6作为一种低速螺旋桨飞机,没有采用什么高新技术,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易于操纵,其起飞滑跑距离仅280米,着陆滑跑距离350米。另外,初教-6运行费用低廉,非常适合用于初级教练和运动航空用途 。 机翼:全金属双梁式下单翼,分为中央翼,左、右外翼三段。中央梁与机身固定在一起,外翼与中央翼为可拆卸式连接。右外翼装有空速管。机翼后缘装有普通襟翼和副翼,外翼上反角7°。
机身:头部设置发动机舱,为梁式承力结构,外面有发动机罩。整个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外型光滑。
尾翼:由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和整流包皮组成。都是普通梁、桁、肋结构。方向舵和升降舵都有调整片。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半收放支柱式,向后收入前机身内。主起落架为半摇臂式,向内收入中央翼的起落架舱。主起落架的减震器适于在草地机场起降,机轮采用中压轮胎,主轮采用无源刹车。
座舱: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前舱为学员舱,舱盖由前风挡、前活动舱盖、中固定舱盖及后活动舱盖组成。前、后舱有联动的飞机和发动机双重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与特种设备。起落架的收放,后舱可以控制前舱。
操纵系统:采用软式、硬式和混合式三种传动形式。 副翼操纵为硬式,方向舵操纵为软式。升降舵操纵为混合式,升降舵调整片为钢索操纵。
特设:飞机上装有BG-12-1A高度表、BK-450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LTC-l陀螺磁罗盘、LC-2磁罗盘、发动机转速表等飞行仪表,JT-2 A机内通话器直流发电机、蓄电瓶等电气设备,CT-l超短波电台、WL-5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 。
❸ 世界最权威力学杂志
国内的话力学杂志有《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等。给lz一些国际的期刊。
国际知名的力学期刊
刊名 原文名 创刊年 附注
《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Ma 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
《热应力杂志》(美)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1978 美国 Hemispheres Publishing Co.
《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1966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65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
《国际多相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1973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
《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 (英)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ynamics 1972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
《国际热与热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1979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
Ltd.
《国际地震工程与土壤动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oil Dynamics1981 英国 CML Publications
《工程断裂力学》(英)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国际压力容器与管道杂 志》(英)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ure
Vessels Piping 1973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 (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1969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
《工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 (英) Fatigu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978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
《国际疲劳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979 英国 IP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学及地 质力学文摘》(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
Scienc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6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
《水利》(法) La Houille Blanche 1902 法国
《理论与应用力学杂志》(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Theorique et Appliquee
(Le) 1962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工程师文献》(联邦德国) Ingenieur-Archiv 1929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奥地利) Rock Mechanics Rock Engineering
1929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固体力学文献》(荷兰) Solid Mechanics Archives 1976 荷兰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应用力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计算机方法》(荷兰)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72 荷兰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杂志》(荷兰)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strial Aerodynam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原
名为Journal of Instrial Aerodynamics,1980年改为 现名)
《国际断裂杂志》(荷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65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水利学研究杂志》(荷兰)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1963 荷兰International Assi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
《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 (荷兰) 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luid Mechan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波动》(荷兰) Wave Motion 1979 荷兰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土木工程学报》(中国)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195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
《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ubuca 1957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The Editorial Board of ACTAMECHANIC A SINICA,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力学译丛》(中国) 1964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
《力学进展》(中国) 198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应用力学》(中国) 1982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
《固体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80 《固体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员
《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
《建筑结构学报》(中国)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980 中国建筑学会
《上海力学》(中国) 1980 《上海力学》编辑部
《爆炸与冲击》(中国) 1981 《爆炸与冲击》编辑部
《振动与冲击》(中国) 1982 《振动与冲击》编辑委员会
《空气动力学学报》(中国)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1983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数学物理学报》(中国) 1981 《数学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
《实验应力分析学会会报》 (美)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1943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实验力学》(美)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61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结构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1972 美国Marcel Dekker Ine.
《流变学杂志》(美) Journal of Rheology 1957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液压与气体力学》 (美) Hydraulics Pneumatics; Magazine of Fluid Power
and Control Systems 1948 美国Penton/IPC
《流体物理学》(美) Physics of Fluids 1958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流体力学年评》(美)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1969 美国Annual Review Inc.
《应用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1935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实验应力分析学会年度春 季会议录》(美) Proceedings
of the SESA Annual Spring Meeting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聚合物科学杂志》(美)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46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生物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77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复合材料杂志》(美)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1967 美国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
《流体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19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美
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报--工程力学组杂志》(美)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 Mechanics Division 18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自动车工程师学会汇刊》 (美) SAE Transactions 1906 自动车工程师学会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船舶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1893 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协会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Marine Engineers)
《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志》 (美) AIAA Journal 1930 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苏联流体力学研究》(美) Fluid Mechanics-Soviet Research 1972 美国
Scripta Publishing Co.
《流体动力学》(美) Fluid Dynamics 1966 美国 Plenum Publishing Co.
《伦敦皇家学会会报,A辑: 数学及物理科学》(英)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A:
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A 辑数学与物理科学》(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A: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887年(第178卷)起分A,B两辑出版
《力学研究通讯》(英)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74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生物流变学》(英) Biorheology 1963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生物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材料科学杂志》(英)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66 英国 Chapman and Hall Ltd.
《应变》(英) Strain 1964 英国应变测量学会 (British Society for Strain Measurement)
《工程设计应变分析杂志》 (英) Journal of Strain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1965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 Ltd.
《力学研究》(英) Research Mechanica 1980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计算机与结构》(英) Computers Structures 1971 英国
《计算机与流体》(英) Computers Fluid 1971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水力气体机械动力》(英) Hydraulic Pneumatic Mechanical Power 1955 英国Trade Technical Press Ltd. Ltd.
《飞机工程》(英) Aircraft Engineering 1929 英国 Bunhill Publications Ltd.
《航空季刊》(英) Aeronautical Quarterly 1949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航空杂志》(英) Aeronautical Journal 1897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星际航行学报》(英) Acta
Astronautica 1955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
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c.
《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Mechanics
1958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 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d
《理性力学与分析文 献》(联邦德国)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1957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流变学学报》(联邦德国) Rheologica Acta 1958 联邦德国 Dr. Dietrich Steinkopff Verlag
《流体力学实验》(联邦德国) Experiments in Fluid 1983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油压力学与气体力学》 (联邦德国) Olhydraulik und Pneumatik 1957 联邦德国 Krausskopf Verlagsgruppe
《数学生物学杂志》(联邦德国)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1974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热力学与流体力学》 (联邦德国) Warme-und Stoffubertragung 1968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法国流变学小组手册》 《通报》(法) Cahiers et Bulletin Groupe Franais de rheologie 1965 法国
《法国科学院会议周报,A-B辑:数理科学》(法) Comptes Ren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 Series A et B:”Sciences Mathematiques,Sciences
Physiques” 1835 法国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应用力学纪事》(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Appliquee 1977 法国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力学》(意) Mechanica 1966 意大利 Pitagora Editrice
《力学学报》(奥地利) Acta Mechanica 1965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弹性体杂志》(荷) Journal of Elasticity 1971 荷兰
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天体力学》(荷) Celestial Mechanics 1969 荷兰 D.Reidel Publishing Co.
《工程数学杂志》(荷)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1966 荷兰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材料力学》(荷)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81 荷兰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澳大利亚地质力学杂志》 (澳) The Australian Geomechanics Journal 1971 澳大利亚
《加拿大航空与空间杂志》 (加) Canadian Aeronautics Space
Journal 1955 加拿大,1962年改为现名,1955
~1961年刊名为:Canadian Aeronautics Journal.
《核工程与设计》(瑞士)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65 瑞士
Elsevier Sequoia S.A.
《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 (民主德国) ZAMM-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 Mathematik
und Mechanik 1921 民主德国 Akademic-Verlag
《理论与应用力学》(波兰) Mechanika Teoretyczna i Stosowana 1964 波兰 PWN
《工程汇刊》(波兰) Rozprawy Inzynierskie 1953 波兰 PWN
《力学文献集》(波兰) Archives of Mechanics 1849 波兰 PWN
《罗马尼亚技术科学杂志, 应用力学辑》(罗) Revue Roumaine des sciences
Techniques,Serie Mecanique Appliquee
1956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
《应用力学研究》(罗) Studii si Cerctari de Mecanica Applicata 1942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
《日本应用力学全国会议 录》(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 1953 日本中央科学社
《材料》(日)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Materials Science 1952 日本材料学会
《日本机械学会论文集》(日) Transaction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 1935 日本机械学会
《土木协会论文报告集》(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44 日本土木工学会
《日本造船协会志》(日)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ects of Japan 1915 日本造船协会
《流体工程学》(日) 流体工学 1965 日本产业开发社(原名:学, 1965~1973.7)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1967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
《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力学研究所报告 1967 日本力学研究所
《日本流变学会志》(日) 日本一学会志 1973 日本流变学会
《应用数学与力学》(苏联) 1936 苏联
《苏联科学院通报:固体力 学》(苏) 1966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
《磁流体力学》(苏) 1965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
《燃烧与爆炸物理学》(苏) 1965 苏联
《应用力学与物理学杂志》 (苏) 1960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
《应用力学》(苏) 1955 苏联
《复合材料力学》(苏) 1965 苏联
《建筑力学与建筑物计算》 (苏) 1959 苏联
《莫斯科大学力学通报》(美) Moscow University Mechanics Bulletin 1969 美国 Allerton Press Inc (译自俄文)
《得克萨斯大学巴尔科研究 中心年报》(美) Annual Repoet-Balcones Research Center,Univ.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
《剑桥哲学会数学汇刊》(英) Re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7 英国Cambridge Univ.Press,
1977年改为现名,1843~1976 年名为Proceedings of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力学与应用数学季刊》(英) Quarterly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948 英国
《流体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56 英国 Cambridge Univ.Press
《应用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Reports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pplied Mathematics 1952 日本九州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报告》 ISAS (Institute of Space Aeronautical Science,Univ. Tokyo) 日本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
《布加勒斯特乔治乌德治工 学院通报:力学辑》(罗) Buletinul Institutului Politehnic“Gheorghe Gheorghiu-Dij” 1949 罗马尼亚
《列宁格勒大学通报:数学, 力学和天文学类》(苏) 1946 苏联
《莫斯科大学通报:数学力学类》(苏) 1946 苏联
《国外科技资料馆藏目录━ 数学,力学》(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力学文摘━流体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报 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
《力学文摘━一般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
《力学文摘━弹性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
《数学文摘》(美) Mathematical Reviewswith Index toMathematical
Reviews 1940 美国数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冲击与振动研究辑要》(美) Shock and Vibration Digest 1969 美国冲击与振动情报中心
《流变学通报》(美) Rheology Bulletin 1937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Physics
《应用力学文摘》(美)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1948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地震工程文摘杂志》(美) Abstracts Journal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68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Univ.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工程索引》(美) Engineering Index (Annual) 1884 美国 Engineering Index Inc.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汇 刊》(美)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1852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科学引文索引》 (美) Science Citation Index 1961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土木工程水利文摘》(英) Civil Engineering Hydraulics
Abstracts 1968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流变学文摘》(英) Rheology Abstracts 1940 英国 Pergamon Press
《固体-液体流文摘》(英) Solid-Liquid Flow
Abstracts 1973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工业空气动力学文摘》(英) Instrial Aerodynamics Abstracts 1970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流体动力学文摘》(英) Fluid Power Abstracts 1965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文 摘》(英) ICE Abstracts 1972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1974 年改为现名(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文摘通报,第130辑:数学, 物理,光学,声学,力学, 热学》(法) Bulletin Signaletique C.N.R,S.,Section 130 hysique Mathematique, Optique, Acoustique, Mecanique, Chaleur 1961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机 械工学编》(日) Currd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Technology 1975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
《文摘杂志:力学(综合本) 》(苏) 1953 苏联全苏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力学与实践》(中国) 1979 《力学与实践》编辑委员会
《美国物理学杂志》(美)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33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❹ DC-3的军用型
C-47在二战时为盟军提供了高机动性的空中运输能力,在各场战役中被广泛采用,尤其是D日空降诺曼底、市场花园作战、突出部之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太平洋战役、新几内亚战事及缅甸战役(R4D,C-47海军型)中,其他还包括由印度往中国的驼峰航线及战后柏林封锁时对西柏林的大规模空投行动,美国亦通过租借法案向抗日战争时的国民党政府提供了C-47及C-53。
在二战末期,大量的C-53空骑兵(Skytrooper,C-47衍生型)在欧洲战事中担任空投伞兵及牵引军用滑翔机任务。C-47亦是运送美军士兵回国的主要运输机。在英国及英联邦,C-47命名为“达科塔”(Dakota),在欧洲战事时又称“信天翁”(Gooney Bird)。
二战后美国海军把早期的R4D改良结构,成为了R4D-8,而在战后成立的美国空军战略空军司令部(Strategic Air Command)亦在1946年至1947年间采用C-47。但直至越战,美国空军仍然继续采用C-47,包括其衍生型AC-47炮艇机及EC-47侦察机。加拿大皇家空军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亦采用C-47作搜救行动的机种。
世界各地共97个国家都曾经装备C-47系列机种。 C-47内部
Dakota III(编号ZA947)
C-53D
里-2(苏联仿制的C-47)
C-47A
DC-3的最初军用版本
RC-47A
C-47A的高空拍照及电子信号情报侦察型
SC-47A
C-47A的搜救型,在1962年改名为HC-47A
VC-47A
C-47A的VIP运送型
C-47B
装有R-1830-90引擎,机仓增压器及额外附加燃料以应付驼峰航线的型号
VC-47B
C-47B的VIP运送型
XC-47C
加装Edo Model 78浮筒的水上飞机试验版本
C-47D
二战后拆除引擎增压器的C-47B
AC-47D
机身装有三挺7.62毫米六管机枪的炮艇机,48枚Mk 24照明弹
EC-47D
C-47D的早期空中攻击任务型号,在1962年改名为AC-47D
RC-47D
C-47D的高空拍照及电子信号情报侦察型
SC-47D
C-47D的搜救型,在1962年改名为HC-47D
VC-47D
C-47D的VIP运送型
C-47E
货物运送改装型号,可载27至28人或18至24版货物
C-47F
YC-129的重新设计版本,交给美国空军评估的超级DC-3原型机,后较交美国海军并改名为XR4D-8
C-47L/M
C-47H/J的美国海军专员专用客机及美军顾问团(MAAG)的改装版本
EC-47N/P/Q
C-47A及C-47D的电子信号情报/空降无线电测向器任务改装版本,N型及P型的无线电频道不同,Q型改用数位类比无线电系统,亦改良了天线及升级引擎
C-47R
C-47M改装以适合在厄瓜多尔高海拔飞行的版本,只有1架
C-47T
翻新至BT-67的版本
C-48 至 C-52
民用DC-3改装至军用的版本
C-48
前联合航空的DC-3A,只有1架
C-48A
有18个座位的DC-3A,共有3架
C-48B
前联合航空的DST-A,被用作空中救护车,内有个16床位,共有16架
C-48C
有21个座位的DC-3A,共有16架
C-49、C-49A、C-49B、C-49C、C-49D、C-49E、C-49F、C-49G、C-49H、C-49J、C-49K
DST及DC-3的改装型,共有138架服役
C-50、C-50A、C-50B、C-50C、C-50D
DC-3的改装型,共有14架
C-51
由加拿大殖民地航空拥有,装民航机标凖的侧门,只有1架
C-52、C-52A、C-52B、C-52C、C-52D
装有R-1830引擎的DC-3A,共有5架
C-53 Skytrooper
C-47的运兵机版本
XC-53A Skytrooper
装有开缝襟翼及翼边防结冰热气系统的版本,只有1架
C-53B Skytrooper
C-53加装额外附加燃料及独立导航装置的版本,共有8架
C-53C Skytrooper
装有大型侧门的,共有17架
C-53D Skytrooper
改用24伏特电子系统的版本的C-53C,共有159架
C-68
内有21个座位的DC-3As,共有2架
C-117A Skytrooper
内有24个民用客机式座位的C-47B,共有16架
VC-117A
C-117的VIP运送型,共有3架
SC-117A
以C-117C改装的海空搜救机,只有1架
C-117B/VC-117B
由C-117A改装,拆除机仓增压器,后改良至VC-117B
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
vL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L
T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T
V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Z
YC-129
交给美国空军评估的超级DC-3原型机,后较交美国海军并改名为XR4D-8
XCG-17
以C-47改装成40个座位及拆除引擎的滑翔机试验机,只有1架
R4D-1 Skytrain
美国海军的C-47
R4D-2
由美国东方航空交给美国海军作的VIP运送型,改名为R4D-2F,后再改名为R4D-2Z,共有2架
R4D-3
交给美国海军的C-53C,共有20架
R4D-4
改装后的DC-3,共有10架
R4D-4R
DC-3的人员运送型,共有7架
R4D-4Q
R4D-4的雷达反制版本
R4D-5
改用24伏特电子系统的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C-47H
R4D-5L
南极洲飞行版本的R4D-5,在1962年改名为LC-47H
R4D-5Q
R4D-5的电子反制训练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EC-47H
R4D-5R
R4D-5的私人客机(可载21人)及训练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TC-47H
R4D-5S
R4D-5的反潜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SC-47H
R4D-5Z
R4D-5的VIP运送型,在1962年改名为VC-47H
R4D-6
改用汉密尔顿(Hamilton Standard)标准螺旋桨的R4D-5,在1962年改名为C-47J,R4D-6L、Q、R、S及Z型与R4D-5系列相同,亦在1962年改名为LC-47J、EC-47J、TC-47J、SC-47J及VC-47J
R4D-7
R4D-6/C-47J的飞行训练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TC-47K
R4D-8
以R4D-5及R4D-6改装机翼及重新设计机尾,在1962年改名为C-117D
R4D-8L
用于南极飞行的R4D-8改装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LC-117D
R4D-8T
用R4D-8改装的人员训练机,在1962年改名为TC-117D
R4D-8Z
用R4D-8改装的人员运输机,在1962年改名为VC-117D
Dakota I
皇家空军的C-47及R4D-1
Dakota II
皇家空军的DC-3
Dakota III
皇家空军的C-47A
Dakota IV
皇家空军的C-47B 乘员: 3 人载客量: 28 人
挂载重量: 6,000 磅(2,700 公斤)物资
长度: 63 尺 9 寸(19.43 米)
翼展: 95 尺 6 寸(29.11 米)
高度: 17 尺 0 寸(5.18 米)
翼面积: 987 尺²(91.70 米²)
空重: 18,135 磅(8,225 kg)
载重: 26,000 磅(11,800 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31,000 磅(14,000 公斤)
发动机: 2×Pratt & Whitney R-1830-90C Twin Wasp 14汽缸 星型引擎(radial engine),每个 1,200 匹(895 千瓦)
性能
最高速度: 224 英里/小时 (195 节,360 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 160 英里/小时(140 节,260 公里/小时)
航程: 1,600 mi(1,400 海里,2,600 公里)
实用升限: 26,400 尺(8,050 米)
爬升率: 1,130 尺/分(5.75 米/秒)
翼负荷: 26.3 磅/尺²(129 公斤/米²)
推重比: 0.092 匹/磅(150 W/公斤)
❺ 约翰·韦恩的主要作品
《影片未分级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2006年)...(archivefootage)
《Rated 'R': Republic ansin Hollywood》(2004年)...Himself (archivefootage)
《Bob Hope at 100》(2003年)...Himself (archivefootage) (uncredited)
《Go West, Young Man!》(2003年)...Himself (archivefootage) (uncredited)
《Gone》(2003年)...thanks
《光影流情The Kid Stays In the Picture》(2002年)...Actorin Clipfrom True Grit (archivefootage) (uncredited)
《Jan-Michael VincentIs My Muse》(2002年)...(archivefootage)
《美国影史百部佳片AFI's 100 Years, 100 Thrills: America's Most Heart-Pounding Movies》(2001年)...Himself (archive footage)
《Cleopatra: The Film That Changed Hollywood》(2001年)
《Toonheads: The Lost Cartoons》(2000年)...John Drury (archive footage)(uncredited)
《ABC 2000:The Millennium》(1999年)...(archive footage)
《旧爱新欢一家亲ThePerezFamily》(1995年)...Quirt Evans (uncredited) (archive footage)
《La Classe américaine》(1993年)...George Abitbol (archive footage)
《Here'sLookingatYou,WarnerBros.》(1991年)...Himself (archive footage)
《Hollywood》(1980年)...Himself (archive footage)
《英雄本色Shootist,The》(1976年)...John Bernard Books
《狂人考伯恩/公鸡考格本/莽龙怒凤Rooster Cogburn》(1975年)...Reuben 'Rooster' Cogburn
《无所遁形Brannigan》(1975年)...Lt. Jim Brannigan, Chicago PD
《盗毒McQ》(1974)...Det. Lt. Lon McQ
《父子三英豪Cahill U.S. Marshal》(1973年)...U.S. Marshal J.D. Cahill
《列车大盗TheTrain Robbers》(1973年)...Lane
《Cancel My Reservation》(1972年)...Himself (uncredited)
《牛仔TheCowboys》(1972年)...Wil Andersen
《乡下佬Big Jake》(1971年)...Jacob 'Big Jake' McCandles
《白谷太阳Chisum》(1970年)...John Simpson Chisum
《擒贼擒王Rio Lobo》(1970年)...Col.Cord McNally
《大地惊雷True Grit》(1969年)...Rooster Cogburn
《TheUndefeated》(1969年)...Col. JohnHenry Thomas
《地狱战士Hell fighters》(1968年)...Chance Buckman
《绿色贝蕾帽TheGreen Berets》(1968年)...Col. Mike Kirby
《Rowan & Martin's Laugh-In》(1968年)...Himself/...(14 episodes,1968-1973)
《战车TheWar Wagon》(1967年)...Taw Jackson
《血肉长城Casta Giant Shadow》(1966年)...Gen.Mike Randolph
《龙虎盟El Dorado》(1966年)...Cole Thornton
《万世流芳TheGreatest Story Ever Told》(1965年)...Roman Guard (uncredited)
《In Harm's Way》(1965年)...Capt./RAdm. Rockwell Torrey
《TheSonsof Katie Elder》(1965年)...John Elder
《马戏世界Circus World》(1964年)...Matt Masters
《驯妻记McLintock!》(1963年)...George Washington McLintock
《珊岛乐园Donovan's Reef》(1963年)...Michael Patrick 'Guns' Donovan
《哈泰利Hatari!》(1962年)...Sean Mercer
《双虎屠龙The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年)...Tom Doniphon
《最长的一天TheLongest Day》(1962年)...Lt. Col. Benjamin Vandervoort
《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1962年)...Gen. 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The CivilWar)
《TheComancheros》(1961年)...Ranger Capt. Jake Cutter
《边城英烈传TheAlamo》(1960年)...Col. Davy Crockett
《北园寻金记North to Alaska》(1960年)...Sam McCord
《赤胆屠龙Rio Bravo》(1959年)...Sheriff JohnT.Chance
《骑兵队TheHorse Soldiers》(1959年)...Col. John Marlowe
《蛮夷与艺妓TheBarbarian and the Geisha》(1958年)...Town send Harris
《碧血溅长空TheWings of Eagles》(1957年)...Frank W.'Spig' Wead
《宝城艳姬Legend of the Lost》(1957年)...Joe January
《JetPilot》(1957年)...Col.Jim Shannon
《成吉思汗TheConqueror》(1956年)...Temujin, later Genghis Khan
《搜索者TheSearchers》(1956年)...Ethan Edwards
《Good-bye, My Lady》(1956年)...procer
《七寇伏尸记Seven Men from Now》(1956年)...procer (uncredited)
《乘风破浪追万里TheSea Chase》(1955年)...Capt. Karl Ehrlich
《血巷Blood Alley》(1955年)...Capt.Tom Wilder
《雪山恨Track of the Cat》(1954年)...procer
《情天未了缘TheHigh and the Mighty》(1954年)...Dan Roman
《蛮国战笳声Hondo》(1953年)...Hondo Lane
《Island in the Sky》(1953年)...Capt. Dooley
《Trouble Along the Way》(1953年)...Steve Aloysius Williams
《檀岛歼谍记Big Jim McLain》(1952年)...Jim McLain
《平静的人TheQuiet Man》(1952年)...Sean Thorntonaka Trooper Thorne
《浴血火海Flying Leathernecks》(1951年)...Maj.Daniel Xavier' Dan' Kirby
《太平洋机动作战Operation Pacific》(1951年)...LtCmdr.Duke E.Gifford, XO, Thunderfish
《斗牛与美人Bull fighter and the Lady》(1951年)...procer
《边疆铁骑军Rio Grande》(1950年)...Lt.Col. Kirby York (Commanding Officer, Fort Stark)
《骑士与女郎She Worea Yellow Ribbon》(1949年)...Capt.of Cavalry Nathan Cutting Brittles
《TheFighting Kentuckian》(1949年)...John Breen
《硫磺岛浴血战Sands of Iwo Jima》(1949年)...Sgt. John M. Stryker
《红河Red River》(1948年)...Thomas Dunson
《Wake of the Red Witch》(1948年)...Capt. Ralls
《要塞风云Fort Apache》(1948年)...Capt. Kirby York
《荒漠三雄3 Godfathers》(1948年)...Robert Marmake Sangster Hightower
《Tycoon》(1947年)...Johnny Munroe
《天使与魔鬼Angel and the Bad man》(1947年)...Quirt Evans
《With out Reservations》(1946年)...Rusty Thomas
《反攻班丹岛Back to Bataan》(1945年)...Col.Joseph Madden
《Flame of Barbary Coast》(1945)...Duke Fergus
《Dakota》(1945)...John Devlin
《菲律宾浴血战They Were Expendable》(1945)...Lt. (j.g.) ' Rusty' Ryan
《豪侠荡寇Tall in the Saddle》(1944年)...Rocklin
《海蜂突击队TheFighting Seabees》(1944年)...Wedge Donovan
《ALady Takes a Chance》(1943年)...Duke Hudkins
《In Old Oklahoma》(1943年)...Daniel F. 'Dan' Somers
《法兰西小姐Reunionin France》(1942年)...Pat Talbot, RAF
《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亚In Old California》(1942年)...Tom Craig
《野风Reap the Wild Wind》(1942年)...Captain Jack Stuart
《Pittsburgh》(1942年)...Charles 'Pittsburgh' Markham / Charles Ellis
《TheSpoilers》(1942年)...Glennister
《飞虎娇娃Flying Tigers》(1942年)...Capt. Jim Gordon
《TheShepherd of the Hills》(1941年)...Young Matt
《七枭雄Seven Sinners》(1940年)...Lt. Dan Brent
《天涯路TheLong Voyage Home》(1940年)...OleOlsen
《黑色命令Dark Command》(1940年)...Bob 'Shortcut' Seton
《Three Faces West》(1940年)...John Phillips
《关山飞渡Stagecoach》(1939年)...The Ringo Kidaka Henry
《Allegheny Uprising》(1939年)...James 'Jim' Smith
《Born to the West》(1937年)...Dare Rudd
《Windsof the Wasteland》(1936年)...John Blair
《TheDawn Rider》(1935年)...John Mason
《Texas Terror》(1935年)...Sheriff John Higgins
《TheStar Packer》(1934年)...U.S. Marshal John Travers
《TheLawless Frontier》(1934年)...John Tobin
《TheLuckyTexan》(1934年)...Jerry Mason
《犹他州来的人TheManfrom Utah》(1934年)...John Weston
《Blue Steel》(1934年)...John Carruthers
《'Neaththe Arizona Skies》(1934年)...Chris Morrell
《Randy Rides Alone》(1934年)...Randy Bowers
《Sagebrush Trail》(1933年)...John Brant (usingali as John Smith)
《Riders of Destiny》(1933年)...Singin' Sandy Saunders
《娃娃脸Baby Face》(1933年)...Jimmy McCoy Jr.
《大追踪BigTrail,The》(1930年)...Breck Coleman, Wagon Train Scout
《一门四子FourSons》(1928年)...Extra (uncredited)
❻ 澳洲公立的政府高中
给你一份名单,你自己选。
01、艾什费尔德男子公立中学(Ashfield Boys High School)
02、坎特布里女子公立中学(Canterbury Girls High School)
03、卡林福特公立中学(Carlingford High School)
04、樱桃溪技术公立中学(Cherrybrook Technology High School )
05、艾平男子中学(Epping Boys High School)
06、克拉尼高地公立中学(Killarney Heights High School)
07、新镇表演艺术公立中学(Newton High School)
08、联得维克男子公立中学(Randwick Boys High School)
09、新南威尔士州公立中学(NSW Public School)
10、联得维克女子公立中学(Randwick Girls High School)
11河边女子公立中学(Riverside Girls High School)
12、雪梨高级公立中学布列克瓦德校区(Sydney Secondary College)
13、秀维尼亚公立中学(Sylvania High School)
14、特拉慕拉公立中学(Turramurra High School)
15、威路比女子公立中学(Willoughby Girls High School)
16、博伍德女子公立中学(Burwood Girls High School)
17、布列克赫斯特公立中学(Blakehurst High School)
18、道维奇视觉艺术与设计中学(Dulwich High School)
19、坎莉溪谷公立中学(Canley Vale High School)
20、坎特布里男子公立中学(Canterbury Boys High School)
21、史卓斯菲尔女子公立中学(Strathfield Girls High School
但是本人并不建议楼主这么小就出去。根据楼主的情况,建议你可以先在国内的中澳学校读完澳洲的高中,然后再去。郑州的中澳国际学校,是澳洲的课程、澳洲的学籍、澳洲的教材,如果是在这里读高三,毕业后可以参加澳洲的TEE国际高考,平时成绩和高考成绩各占50%,可以考取英联邦国家和北美国家的近3000所大学,包括美国的2000所名校和澳洲的全部大学;
你将来也可以选择从11年级直接读澳洲的大一课程,(不用国内外的高考成绩,高二结业生即可,只看英语成绩)然后去澳洲读大二、大三。 或者如果你直接读大一,然后去澳洲读商科的话,你有7、8所大学、几十个专业可以选择。
中澳学校有来自澳美加的10名资深外教组成专业外教团队以及由博士、硕士、学士等组成高端中教团队。学校小班授课,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管理科学。相当是在郑州的一所澳大利亚高中,学费也比国外的便宜,外教讲的你要是听不懂的话,还有海归双语老师来指导,比较适合你的情况。 99年办学至今,已培养输送2600多位国际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楼主去澳洲留学,将来就业容易,好拿绿卡 。如去美国,通过该校的课程也可以,这样避免了你直接出去,既浪费钱,又要读预科浪费时间。我看比较适合你,毕竟你年龄还小,综合考虑还是晚一点出去,而又能早一点接触国外的教育体制比较好。 祝你学业有成,建议采纳。
❼ 二战时期,美国提供给中国的C-47运输机,它的涂装是什么编制什么能否提供几张图纸
道格拉斯C-47空中火车(Skytrain,或称空中列车,英文又名Dakota(达科塔))是由DC-3民用客机衍生而成的军用运输机,为二战盟军广泛采用的机种之一,并一直采用至1950年代,时至今日仍然服役於少数国家。
二战时期很多国家以C-47及改装的DC-3作运输、空投物资及伞兵等用途,这些型号在长滩、圣塔莫尼卡及奥克拉荷马市制造,共生产了超过10,000架。
[编辑]服役历史
C-47在二战时为盟军提供了高机动性的空中运输能力,在各场战役中被广泛采用,尤其是D日空降诺曼第、突出部之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太平洋战役、新畿内亚战事及缅甸战役(R4D,C-47海军型)中,其他还包括由印度往中国的驼峰航线及战后柏林封锁时对西柏林的大规模空投行动,美国亦通过租借法案向抗日战争时的国民党政府提供了C-47及C-53。
在二战末期,大量的C-53空骑兵(Skytrooper,C-47衍生型)在欧洲战事中担任空投伞兵及牵引军用滑翔机任务。C-47亦是运送美军士兵回国的主要运输机。在英国及英联邦,C-47命名为「达科塔」(Dakota),在欧洲战事时又称「信天翁」(Gooney Bird)。
二战后美国海军把早期的R4D改良结构,成为了R4D-8,而在战后成立的美国空军战略空军司令部(Strategic Air Command)亦在1946年至1947年间采用C-47。但直至越战,美国空军仍然继续采用C-47,包括其衍生型AC-47炮艇机及EC-47侦察机。加拿大皇家空军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亦采用C-47作搜救行动的机种。
世界各地共97个国家都曾经装备C-47系列机种。
[
市场花园行动中的美军C-47,1944年9月17日
运载着美军伞兵的C-47,法国南部,1944年8月15日
C-47内部
Dakota III(编号ZA947)
C-53D
Li-2(苏联仿制的C-47)
C-47A
DC-3的最初军用版本
RC-47A
C-47A的高空拍照及电子信号情报侦察型
SC-47A
C-47A的搜救型,在1962年改名为HC-47A
VC-47A
C-47A的VIP运送型
C-47B
装有R-1830-90引擎,机仓增压器及额外附加燃料以应付驼峰航线的型号
VC-47B
C-47B的VIP运送型
XC-47C
加装Edo Model 78浮筒的水上飞机试验版本
C-47D
二战后拆除引擎增压器的C-47B
AC-47D
机身装有三挺7.62毫米六管机枪的炮艇机,48枚Mk 24照明弹
EC-47D
C-47D的早期空中攻击任务型号,在1962年改名为AC-47D
RC-47D
C-47D的高空拍照及电子信号情报侦察型
SC-47D
C-47D的搜救型,在1962年改名为HC-47D
VC-47D
C-47D的VIP运送型
C-47E
货物运送改装型号,可载27至28人或18至24版货物
C-47F
YC-129的重新设计版本,交给美国空军评估的超级DC-3原型机,后较交美国海军并改名为XR4D-8
C-47L/M
C-47H/J的美国海军专员专用客机及美军顾问团(MAAG)的改装版本
EC-47N/P/Q
C-47A及C-47D的电子信号情报/空降无线电测向器任务改装版本,N型及P型的无线电频道不同,Q型改用数位类比无线电系统,亦改良了天线及升级引擎
C-47R
C-47M改装以适合在厄瓜多尔高海拔飞行的版本,只有1架
C-47T
翻新至BT-67的版本
C-48 至 C-52
民用DC-3改装至军用的版本
C-48
前联合航空的DC-3A,只有1架
C-48A
有18个座位的DC-3A,共有3架
C-48B
前联合航空的DST-A,被用作空中救护车,内有个16床位,共有16架
C-48C
有21个座位的DC-3A,共有16架
C-49、C-49A、C-49B、C-49C、C-49D、C-49E、C-49F、C-49G、C-49H、C-49J、C-49K
DST及DC-3的改装型,共有138架服役
C-50、C-50A、C-50B、C-50C、C-50D
DC-3的改装型,共有14架
C-51
由加拿大殖民地航空拥有,装民航机标凖的侧门,只有1架
C-52、C-52A、C-52B、C-52C、C-52D
装有R-1830引擎的DC-3A,共有5架
C-53 Skytrooper
C-47的运兵机版本
XC-53A Skytrooper
装有开缝襟翼及翼边防结冰热气系统的版本,只有1架
C-53B Skytrooper
C-53加装额外附加燃料及独立导航装置的版本,共有8架
C-53C Skytrooper
装有大型侧门的,共有17架
C-53D Skytrooper
改用24伏特电子系统的版本的C-53C,共有159架
C-68
内有21个座位的DC-3As,共有2架
C-117A Skytrooper
内有24个民用客机式座位的C-47B,共有16架
VC-117A
C-117的VIP运送型,共有3架
SC-117A
以C-117C改装的海空搜救机,只有1架
C-117B/VC-117B
由C-117A改装,拆除机仓增压器,后改良至VC-117B
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
vL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L
T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T
V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Z
YC-129
交给美国空军评估的超级DC-3原型机,后较交美国海军并改名为XR4D-8
XCG-17
以C-47改装成40个座位及拆除引擎的滑翔机试验机,只有1架
R4D-1 Skytrain
美国海军的C-47
R4D-2
由美国东方航空交给美国海军作的VIP运送型,改名为R4D-2F,后再改名为R4D-2Z,共有2架
R4D-3
交给美国海军的C-53C,共有20架
R4D-4
改装后的DC-3,共有10架
R4D-4R
DC-3的人员运送型,共有7架
R4D-4Q
R4D-4的雷达反制版本
R4D-5
改用24伏特电子系统的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C-47H
R4D-5L
南极洲飞行版本的R4D-5,在1962年改名为LC-47H
R4D-5Q
R4D-5的电子反制训练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EC-47H
R4D-5R
R4D-5的私人客机(可载21人)及训练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TC-47H
R4D-5S
R4D-5的反潜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SC-47H
R4D-5Z
R4D-5的VIP运送型,在1962年改名为VC-47H
R4D-6
改用汉米敦(Hamilton Standard)标准螺旋桨的R4D-5,在1962年改名为C-47J,R4D-6L、Q、R、S及Z型与R4D-5系列相同,亦在1962年改名为LC-47J、EC-47J、TC-47J、SC-47J及VC-47J
R4D-7
R4D-6/C-47J的飞行训练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TC-47K
R4D-8
以R4D-5及R4D-6改装机翼及重新设计机尾,在1962年改名为C-117D
R4D-8L
用於南极飞行的R4D-8改装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LC-117D
R4D-8T
用R4D-8改装的人员训练机,在1962年改名为TC-117D
R4D-8Z
用R4D-8改装的人员运输机,在1962年改名为VC-117D
Dakota I
皇家空军的C-47及R4D-1
Dakota II
皇家空军的DC-3
Dakota III
皇家空军的C-47A
Dakota IV
皇家空军的C-47B
❽ LTC是什么意思
LTC(Leads To Cash),从线索到现金,就是从营销视角建立的一套端到端业务流程。华为就是用LTC来推动整个企业营销领域能力的提升的。贤牛是LTC思想的践行者,贤牛通过打通IT服务商内部、外部各系统中的数据,整合IT服务不同环节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利用数字化的技术与工具推动IT服务商转型升级,实现企业业务的卓越运营。
❾ C-47运输机的改进型号
C-47A
DC-3的最初军用版本 RC-47A
C-47A的高空拍照及电子信号情报侦察型
SC-47A
C-47A的搜救型,在1962年改名为HC-47A
VC-47A
C-47A的ⅥP运送型
C-47B
装有R-1830-90引擎,机仓增压器及额外附加燃料以应付驼峰航线的型号 VC-47B
C-47B的ⅥP运送型
XC-47C
加装Edo Model 78浮筒的水上飞机试验版本
C-47D
二战后拆除引擎增压器的C-47B
AC-47D
机身装有三挺7.62毫米六管机枪的炮艇机,48枚Mk 24照明弹
EC-47D
C-47D的早期空中攻击任务型号,在1962年改名为AC-47D RC-47D
C-47D的高空拍照及电子信号情报侦察型
SC-47D
C-47D的搜救型,在1962年改名为HC-47D
VC-47D
C-47D的ⅥP运送型
C-47E
货物运送改装型号,可载27至28人或18至24版货物
C-47F
YC-129的重新设计版本
C-47L/M
C-47H/J的美国海军专员专用客机及美军顾问团(MAAG)的改装版本
EC-47N/P/Q
C-47A及C-47D的电子信号情报/空降无线电测向器任务改装版本,N型及P型的无线电频道不同,Q型改用数位类比无线电系统,亦改良了天线及升级引擎
C-47R
C-47M改装以适合在厄瓜多尔高海拔飞行的版本,只有1架 C-47T
翻新至BT-67的版本
C-48 至 C-52
民用DC-3改装至军用的版本
C-48
前联合航空的DC-3A,只有1架
C-48A
有18个座位的DC-3A,共有3架
C-48B
前联合航空的DST-A,被用作空中救护车,内有个16床位,共有16架
C-48C
有21个座位的DC-3A,共有16架 C-49、C-49A、C-49B、C-49C、C-49D、C-49E、C-49F、C-49G、C-49H、C-49J、C-49K
DST及DC-3的改装型,共有138架服役
C-50、C-50A、C-50B、C-50C、C-50D
DC-3的改装型,共有14架
C-51
由加拿大殖民地航空拥有,装民航机标凖的侧门,只有1架
C-52、C-52A、C-52B、C-52C、C-52D
装有R-1830引擎的DC-3A,共有5架
C-53 Skytrooper
C-47的运兵机版本
XC-53A Skytrooper
装有开缝襟翼及翼边防结冰热气系统的版本,只有1架
C-53B Skytrooper
C-53加装额外附加燃料及独立导航装置的版本,共有8架
C-53C Skytrooper
装有大型侧门的,共有17架
C-53D Skytrooper
改用24伏特电子系统的版本的C-53C,共有159架
C-68
内有21个座位的DC-3As,共有2架
C-117A Skytrooper
内有24个民用客机式座位的C-47B,共有16架
Li-2(苏联仿制的C-47)
VC-117A
C-117的ⅥP运送型,共有3架
SC-117A
以C-117C改装的海空搜救机,只有1架
C-117B/VC-117B
由C-117A改装,拆除机仓增压器,后改良至VC-117B
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
vL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L
T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T
VC-117D
美国海军的R4D-8Z
YC-129
XCG-17
以C-47改装成40个座位及拆除引擎的滑翔机试验机,只有1架
R4D-1 Skytrain
美国海军的C-47
R4D-2
由美国东方航空交给美国海军作的ⅥP运送型,改名为R4D-2F,后再改名为R4D-2Z,共有2架
R4D-3
交给美国海军的C-53C,共有20架
R4D-4
改装后的DC-3,共有10架
R4D-4R
DC-3的人员运送型,共有7架
R4D-4Q
R4D-4的雷达反制版本
R4D-5
改用24伏特电子系统的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C-47H
R4D-5L
南极洲飞行版本的R4D-5,在1962年改名为LC-47H
R4D-5Q
R4D-5的电子反制训练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EC-47H
R4D-5R
R4D-5的私人客机(可载21人)及训练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TC-47H
R4D-5S
R4D-5的反潜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SC-47H
R4D-5Z
R4D-5的ⅥP运送型,在1962年改名为VC-47H
R4D-6
改用汉米敦(Hamilton Standard)标准螺旋桨的R4D-5,在1962年改名为C-47J,R4D-6L、Q、R、S及Z型与R4D-5系列相同,亦在1962年改名为LC-47J、EC-47J、TC-47J、SC-47J及VC-47J
R4D-7
R4D-6/C-47J的飞行训练机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TC-47K
R4D-8
以R4D-5及R4D-6改装机翼及重新设计机尾,在1962年改名为C-117D
R4D-8L
用于南极飞行的R4D-8改装版本,在1962年改名为LC-117D
R4D-8T
用R4D-8改装的人员训练机,在1962年改名为TC-117D
R4D-8Z
用R4D-8改装的人员运输机,在1962年改名为VC-117D
Dakota I
皇家空军的C-47及R4D-1
Dakota Ⅱ
皇家空军的DC-3
Dakota Ⅲ
皇家空军的C-47A
Dakota Ⅳ
皇家空军的C-4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