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种行情 » trx确认书

trx确认书

发布时间: 2022-06-01 18:41:01

Ⅰ nRF905的拓展

基于nRF905 模块的AT89S 单片机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管脚 名称 管脚功能 说明
1 VCC 电源 电源+3.3~3.6V DC
2 TX_EN 数字输入 工作模式选择
3 TRX_CE 数字输入 使能芯片发射或接收
4 PWR_UP 数字输入 芯片上电
5 uCLK 时钟输出 (未使用)
6 CD 数字输出 载波检测
7 AM 数字输出 地址匹配
8 DR 数字输出 接收或发射数据完成
9 MISO SPI 接口 SPI 输出
10 MOSI SPI 接口 SPI 输入
11 SCK SPI 时钟 SPI 时钟
12 CSN SPI 使能 SPI 使能
13、14 GND 地 接地
下面为典型的 nRF905 模块数据发送流程[3]:
(1)当微控制器要发送数据时,将接收机的地址和发
送数据通过SPI 接口传输给nRF905 模块;
(2)微控制器设置TRX_CE 和TX_EN 管脚同时置为
高电平,启动发送端的nRF905 模块为发送模式;
(3)发送端的nRF905 模块发送过程处理:
a)射频寄存器开启;
b)数据打包(加字头和CRC 校验码);
c)数据包发送;
d)当数据包发送结束,将数据发送完成管脚(DR 管脚)
置为高电平;
(4)如果AUTO_RETRAN 被设置为高,nRF905 模块
将连续地发送数据包,直到TRX_CE 被设置为低;
(5)TRX_CE 被设置为低时,nRF905 模块数据包发送
过程结束并回到待机模式。
AT89S单片机控制nRF905 模块数据发送流程图如图3
所示。
下面为典型的 nRF905 模块数据接收流程[4]:
(1)微控制器控制TRX_CE 为高电平、TX_EN 为低电
平,nRF905 模块进入接收模式;
(2)650us 后,nRF905 模块监测空中的信息,等待接
收数据;
(3)当nRF905 模块检测到与接收频率相同的载波时,
设置载波检测管脚(CD 管脚)为高电平;
(4)当nRF905 模块接收到有效的地址时,设置地址匹
配管脚(AM 管脚)为高电平;
(5)当一个正确的数据包接收完毕后,nRF905 模块自
动去掉数据包的字头、地址和CRC 校验码,然后将数据接
受完成管脚置为高电平;
(6)微控制器将TRX_CE 设置为低电平;
(7)微控制器通过SPI 接口以一定的速率提取数据包
中的有效接收数据;
(8)当所有的有效数据接收完毕,微控制器控制nRF905
模块数据接收完成管脚(DR 管脚)和地址匹配管脚(AM
管脚)为低电平;
(9)nRF905 进入待机模式。
说明:(1)VCC电压范围为DC 3.3V~3.6V之间,不能超过3.6V否则会烧坏模块。
(2)模块
附加更加详细的收发程序,包括解释:
////////////////////////////////////////////整体参数////////////////////////////////////////////////////
//NewMsg-RF905-共有四种工作模式,其中有两种活动RX/TX模式和两种节电模式。
//活动模式
// ShockBurst RX
//ShockBurst TX
//节电模式
//掉电和SPI编程
//工作模式:
//┏━━━━┳━━━━┳━━━━┳━━━━━━━━━━━━━━━━┓
//┃PWR UP ┃ TRX CE ┃ TX_EN ┃工作模式 ┃
//┣━━━━╋━━━━╋━━━━╋━━━━━━━━━━━━━━━━┫
//┃0 ┃ x ┃ x ┃掉电和SPI编程 ┃
//┣━━━━╋━━━━╋━━━━╋━━━━━━━━━━━━━━━━┫
//┃1 ┃ 0 ┃ x ┃ Standby和SPI编程 ┃
//┣━━━━╋━━━━╋━━━━╋━━━━━━━━━━━━━━━━┫
//┃1 ┃ 1 ┃ O ┃ShockB urst RX ┃
//┣━━━━╋━━━━╋━━━━╋━━━━━━━━━━━━━━━━┫
//┃ 1 ┃ l ┃ 1 ┃ShockBurst T X ┃
//┗━━━━┻━━━━┻━━━━┻━━━━━━━━━━━━━━━━?
//ShockBurst TX发送流程:
//典型的RF905发送流程分以下几步:
//A.当微控制器有数据要发送时,通过SPI接口,按时序把接收机的地址和要发送的数据送传给RF905,
//SPI接口的速率在通信协议和器件配置时确定;
//B.微控制器置高TRX_CE和TX_EN,激发RF905的ShockBurs发送模式;
//C.RF905的ShockBurs tTMI发送:
//(1)射频寄存器自动开启;
//(2)数据打包(加字头和CRC校验码);
//(3)发送数据包;
//(4)当数据发送完成,数据准备好引脚被置高;
//D.AUTO_REI'RAN被置高,RF905不断重发,直到TRX_CE被置低;
//E.当TRX-CE被置低,RF905发送过程完成,自动进入空闲模式。
//注意:ShockBurs tTM工作模式保证,一旦发送数据的过程开始,无
// 论TRX_EN和TX—EN引脚是高或低,发送过程都会被处理完。只有
// 在前一个数据包被发送完毕,RF905才能接受下一个发送数据包
//ShockBurst RX接收流程
// 接收流程
//A.当TRX_CE为高、TX_EN为低时,RF905进入ShockBurs tTM接收模式;
//B.650us后,RF905不断监测,等待接收数据;
//C.当RF905检测到同一频段的载波时,载波检测引脚被置高;
//D.当接收到一个相匹配的地址,AM引脚被置高;
//E.当一个正确的数据包接收完毕,RF905自动穆去字头、地址和CRC
// 校验位,然后把DR引脚置高
//F.微控制器把TRX_CE置低,nRF905进入空闲模式;
//G.微控制器通过SPI口,以一定的速率把数据穆到微控制器内;
//H.彼?械氖?萁邮胀瓯希琻RF905把DR引脚和AM引脚置低;
?
//当正在接收一个数据包时,TRX_CE或TX_EN引脚的状态发生改变,
//RF905立即把其工作模式改变,数据包则丢失。当微处理器接到AM
//引脚的信号之后, 其就知道RF905正在接收数据包,其可以决定是
//让RF905继续接收该数据包还是进入另一个工作模式。
///////节能模式
//RF905的节能模式包括关机模式和节能模式。
//在关机模式,RF905的工作电流最小,一般为2.SuA。进入关机模
//式后,RF905保持配置字中的内容,但不会接收或发送任何数据。空
//闲模式有利于减小工作电流,其从空闲模式到发送模式或接收模式的
//启动时间也比较短。在空阑模式下,RF905内部的部分晶体振荡器处
//于工作状态?
//五、配置NeWMsg-RF905模块
//所有配置字都是通过SPlI接口送给RF905。SIP接口的工作方式可
//通过SPlI指令进行设置。当RF905处于空闲模式或关机模式时,SPI
//按口可以保持在工作状?
//SPI寄存器配置
//SPI接口由5个内部寄存器组成。执行寄存器的回读模式来确认寄存器的内容。
//状态寄存器(Status-Register)
//寄存器包含数据就绪(DR)和地址匹配(AM)状态。
//RF配置寄存器(RF-Configuration Register)
//寄存器包含收发器的频率,输出功率等配置信息。
//发送地址(IX-Address)
//寄存器包含目标器件地址,字节长度由配置寄存器设置。
//发送有效数据( IX-Payload)
//寄存器包含发送的有效ShockBurst数据包数据,字节长度由配置寄存器设置。
//接收有效数据( IX-Payload)
//寄存器包含接收到的有效ShockBurst数据包数据,字节长度由配置寄存器设置。在寄存器中的有效数据由
//数据准备就绪(DR)指荆
//SPI指令设置
//用于SPI接口的有用命令见下表。当CSN为低时,SPI接口开始等待一条指令,任何一条新指令均由CSN
//的由高到低的转换开始。
//┏━━━━━━━━━━━━━━━━━━━━━━━━━━━━━━━━━━━━━━━━━━┓
//┃ SPI串行接口指令 ┃
//┣━━━━━━┳━━━━━━┳━━━━━━━━━━━━━━━━━━━━━━━━━━━━┫
//┃指令名称 ┃指令格式 ┃操作 ┃
//┣━━━━━━╋━━━━━━╋━━━━━━━━━━━━━━━━━━━━━━━━━━━━┫
//┃W CONFIG ┃ OOOOAAAA ┃写配置寄存器。AAAA指出写操作的开始字节,字节数量取决于 ┃
//┃(WC) ┃ ┃AAAA指出的开始地址。 ┃
//┣━━━━━━╋━━━━━━╋━━━━━━━━━━━━━━━━━━━━━━━━━━━━┫
//┃R CONFIG ┃ OOOIAAAA ┃读配置寄存器。AAAA指出读操作的开始字节,字节数量取决于 ┃
//┃(RC) ┃ ┃AAAA指出的开始地址。 ┃
//┣━━━━━━╋━━━━━━╋━━━━━━━━━━━━━━━━━━━━━━━━━━━━┫
//┃W TX PAYLOA ┃ 00100000 ┃写TX有效数据:1-32字节。写操作全部从字节o开始。 ┃
//┃D ┃ ┃ ┃
//┃(WTP) ┃ ┃ ┃
//┣━━━━━━╋━━━━━━╋━━━━━━━━━━━━━━━━━━━━━━━━━━━━┫
//┃R TX PAYLOA ┃ 00100001 ┃读TX有效数据:1-32字节。读操作全部从字节o开始。 ┃
//┃D ┃ ┃ ┃
//┃(RTP) ┃ ┃ ┃
//┣━━━━━━╋━━━━━━╋━━━━━━━━━━━━━━━━━━━━━━━━━━━━┫
//┃W TX ADDRES ┃00100010 ┃写TX地址:1-4字节。写操作全部从字节o开始 ┃
//┃S ┃ ┃ ┃
//┃(WTA) ┃ ┃ ┃
//┣━━━━━━╋━━━━━━╋━━━━━━━━━━━━━━━━━━━━━━━━━━━━┫
//┃R TX ADDRES ┃0010001 1 ┃读TX地址:1-4字节。读操作全部从字节o开始。 ┃
//┃S ┃ ┃ ┃
//┃(RTA) ┃ ┃ ┃
//┣━━━━━━╋━━━━━━╋━━━━━━━━━━━━━━━━━━━━━━━━━━━━┫
//┃R RX PAYLOA ┃ 001 001 00 ┃读RX有效数据:1-32字节。读操作全部从字节o开始。 ┃
//┃D ┃ ┃ ┃
//┃(RRP) ┃ ┃ ┃
//┣━━━━━━╋━━━━━━╋━━━━━━━━━━━━━━━━━━━━━━━━━━━━┫
//┃CHANNEL CON ┃lOOOpphc ┃快速设置配置寄存器中CH NO,HFREQ_PLL和PA PWR的专用 ┃
//┃FIG ┃cccccccc ┃命令_ CH NO=ccccccccc: HFREQ_PLL=h: PA_PWR=pp ┃
//┃(CC) ┃ ┃ ┃
//┗━━━━━━┻━━━━━━┻━━━━━━━━━━━━━━━━━━━━━━━━━━━タ
#include <reg52.h>
//#include <ABSACC.h>
//#include <intrins.h>
//#include <stdio.h>
////----------------------------------------------------------------------------------------------------------------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
#define BYTE_BIT00x01
#define BYTE_BIT1 0x02
#define BYTE_BIT2 0x04
#define BYTE_BIT3 0x08
#define BYTE_BIT4 0x10
#define BYTE_BIT5 0x20
#define BYTE_BIT6 0x40
#define BYTE_BIT70x80
//----------------------------------------------------------------------------------------------------------------
bdata unsigned char DATA_BUF;//可位寻址的片内RAN
#define DATA7((DATA_BUF&BYTE_BIT7) != 0)
#define DATA0 ((DATA_BUF&BYTE_BIT0) != 0)
sbitflag=DATA_BUF^7;
sbitflag1=DATA_BUF^0;
//------------------------------------ 发送数据缓冲区-------------------------------------------------
#define TxRxBuf_Len 4
unsigned char TxRxBuf[TxRxBuf_Len]={0x29,0x30,0x31,0x32,};
code TxAddress[4]={0xcc,0xcc,0xcc,0xcc};
char tf;
//----------------------------------------NRF905工作模式控制端口------------------------------------------------------
sbitTXEN=P2^4;//发射使能
sbitTRX_CE=P3^2;//发射接收使能
sbitPWR=P2^3;
//----------------------------------------LED显示端口---------------------------------------------------
sbit LED=P1^0;
//----------------------------------------NRF905 数据交换端口(SPI)---------------------------------------------------
sbitMISO=P2^6;//输出
sbitMOSI=P2^1;//输入
sbitSCK=P2^5;//时钟
sbitCSN=P2^0;//使能
//----------------------------------------nrf905状态端口---------------------------------------------------------
sbitAM=P2^7;
sbitDR=P3^3;
sbitCD=P2^2;
//---------------------------------------------------------------------------------------------------------------
//----------------------------------------按键端口-------------------------------------------------------
sbitKEY=P3^7;
//---------------------nrf905控制指令-------------------------------------------
#define WC0x00 //写配置寄存器
#define RC0x10 //读配置寄存器
#define WTP0x20 //向TX-Payload寄存器写入发送有效数据
#define RTP0x21 //向TX-Payload寄存器读取发送有效数据
#define WTA0x22 //向TX-Addtess寄存器写入发送地址
#define RTA0x23 //向TX-Addtess寄存器读取发送地址
#define RRP0x24 //从RX-Payload寄存器读取接收到的有效数据
//------------------------------------------NRF905寄存器配置------------------------------------------------
unsigned char idata RFConf[11]=
{
0x00, //配置命令//
0x4c, //CH_NO,配置频段在430MHZ字节0,配置频段
0x0c, //输出功率为10db,不重发,节电为正常模式 字节1,000 1100
0x44, //地址宽度设置,为4字节字节2,6:4 是TX地址宽度, 2:0是RX地址宽度
0x04,0x04, //接收发送有效数据长度为4字节字节3(RX),字节(TX):可设置为1,2,4,8,16,32 字节,其中6,7 两位为空,写00,则4字节为:0000 0100 : 0x04 依次类推
0xCC,0xCC,0xCC,0xCC, //接收地址字节5到字节8
0x58, //CRC充许,8位CRC校验,外部时钟信号不使能,16M晶振 字节9,
};
//================================================延时===========================================================
void nrf905_Delay(int n)
{
uint i;
while(n--)
for(i=0;i<80;i++);
}
//=================================================SPI读函数=======================================================
//步骤一:MISO线准备好需要发送的数据位
//步骤二:SCK置高,主机读取MISO线上的数据
//步骤三:SCK置低,准备接收数据的下一位
// 以上步骤循环执行8次,通过SPI从器件上读取数据完成!
//数据传送时候。高位在前,低位在后。
unsigned char SpiRead(void)
{
unsigned char j;
for (j=0;j<8;j++)
{
DATA_BUF=DATA_BUF<<1;
SCK=1;
if (MISO)//读取最高位,保存至最末尾,通过左移位完成整个字节
{
DATA_BUF|=BYTE_BIT0;
}
else
{
DATA_BUF&=~BYTE_BIT0;
}
SCK=0;
}
return DATA_BUF;
}
//===========================================SPI写函数===============================================================
//步骤一:MOSI线准备好需要发送的数据位
//步骤二:SCK置高,器件读取MOSI线上的数据
//步骤三:SCK置低,准备发送数据的下一位
// 以上步骤循环执行8次,通过SPI从器件上发送数据完成!
//数据传送时候。低位在前,高位在后。
void SpiWrite(unsigned char send)
{
unsigned char i;
DATA_BUF=send;
for (i=0;i<8;i++)
{
if (DATA7)//总是发送最高位
{
MOSI=1;//SPI输入,主机写操作
}
else
{
MOSI=0;
}
SCK=1;
DATA_BUF=DATA_BUF<<1;
SCK=0;
}
}
//--------------------------------------初始化nRF905---------------------------------------------
void nRF905Init(void)
{
CSN=1;// Spi disable
SCK=0;// Spi clock line init low
DR=1;// Init DR for input
AM=1;// Init AM for input
CD=1;// Init CD for input
PWR=1;// nRF905 power on
TRX_CE=0;// Set nRF905 in standby mode
TXEN=0;// set radio in Rx mode
}
//-----------------------------------------------------初始化寄存器-----------------------------------------------
//步骤一:CSN置低电平,SPI接口开始等待第一条命令
//步骤二:调用SpiWrite函数,向nrf905发送WC指令,准备写入配置信息
//步骤三:反复调用SpiWrite函数,向器件配置寄存器写入配置信息
//步骤四:CSN置高电平,结束SPI通讯。即nrf905配置完成!
void Config905(void)
{
uchar i;
CSN=0;// CSN片选信号,SPI使能
//SpiWrite(WC);// 向905芯片写配置命令
for (i=0;i<11;i++)// 循环写入配置信息
{
SpiWrite(RFConf[i]); //RxTxConf保存预先设置好的配置信息
}
CSN=1;// 结束SPI数据传输
}
//-------------------------------发送数据打包---------------------------------------------------
//步骤一:通过SpiWrite函数发送WTP命令,准备写入TX有效数据
//步骤二:循环调用SpiWrite向TX-Payload寄存器写入有效数据(中间必须夹有CSN电平变化)
//步骤三:延时
//步骤四: 通过SpiWrite函数发送WTA命令,准备写入TX地址
//步骤五:循环调用SpiWrite向TX-Address寄存器写入TX地址
//步骤六:TRC_CE=1;开始发送数据,延时,nrf905数据发送完成,
//当nrf905接收到一条完成的信息时,会将DR引脚置高。
void TxPacket(uchar *TxRxBuf)
{
uchar i;
//Config905();
CSN=0;
SpiWrite(WTP);// Write payload command
for (i=0;i<4;i++)
{
SpiWrite(TxRxBuf[i]);// 写入32直接发送数据
}
CSN=1;
nrf905_Delay(1);// 关闭SPI,保存写入的数据
CSN=0;// SPI使能,保存写入的数据
SpiWrite(WTA);// 写数据至地址寄存器
for (i=0;i<4;i++)// 写入四字节地址 写入与对方地址一样的地址
{
SpiWrite(TxAddress[i]);
}
CSN=1;// 关闭SPI
TRX_CE=1;// 进入发送模式,启动射频发送
nrf905_Delay(1);//进入ShockBurst发送模式后,芯片保存数据
TRX_CE=0;// 发送完成后返回ATANDBY模式 while (DR!=1);
}
//----------------------------------------------设置发送初始状态---------------------------------------------
void SetTxMode(void)
{
TRX_CE=0;
TXEN=1;
nrf905_Delay(1); // nrf905_Delay for mode change(>=650us)
}
//步骤一:TRX_ce=0;必须将次引脚置低,使905进入standby模式
//步骤二:发送RRP指令
//步骤三:循环调用SpiWrite函数,读取接收到的数据
//步骤四:等待DR和AM引脚复位为低电平
// AM 地址匹配,接收到有效地址,被置高
// DR 接收到有效数据包,并解码后,被置高,当所有有效数据被读取后,
// nrf905降AM和DR置低,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首先设置器件的
// 发送/接收模式才能保证有效的数据发生接收
//-----------------------------------------------设置nrf905进入接收模式---------------------------------------------------
void SetRxMode(void)
{
TXEN=0;
TRX_CE=1;
nrf905_Delay(1); // nrf905_Delay for mode change(>=650us)
}
//-------------------------------------判断数据接收状态-----------------------------------------------------
unsigned char CheckDR(void)//检查是否有新数据传入 Data Ready
{
DR=1;
//通过对端口写1,可以使端口为输入状态,这51的 特性。不熟悉者可以参阅51相关书籍作证(将DR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
if (DR==1)
{
DR=0;
return 1;
}
else
{
return 0;
}
}
//----------------------------NRF905接收到数据后读取保存------------------------------------------------------------
void RxPacket(void)
{
uchar i;
nrf905_Delay(1);
//TRX_CE=0;// 设置905进入待机模式
nrf905_Delay(100);
TRX_CE=0;
CSN=0;// 使能SPI
nrf905_Delay(1);
SpiWrite(RRP); //准备读取接收到的数据
for (i = 0 ;i < 4 ;i++)
{
TxRxBuf[i]=SpiRead();// 通过SPI接口从905芯片读取数据
}
CSN=1;//禁用SPI
nrf905_Delay(10);
TRX_CE=1;
}
//--------------------------------------------------------数据接收------------------------------------------------
void RX(void)
{
SetRxMode();
// while (CheckDR()==0); 为了实现双向通信,就不能一直处于接收等待状态,所以注释掉
nrf905_Delay(10);
RxPacket();
if(TxRxBuf[0]==0x29)
{
LED=0;
nrf905_Delay(300);
LED=1;
nrf905_Delay(300);//接收到数据 后闪烁
}
}
//-----------------------------------------------------------------------------------------------------------------
void main(void)
{
nRF905Init();
Config905();
LED=1;
while(1)
{
RX();
if(KEY ==0 )
{
while(KEY==0);
tf = 1 ;
TxRxBuf[0]=0x29;
}
if (tf==1)
{
SetTxMode();
TxPacket(TxRxBuf);// 发送命令数据
LED=0;
nrf905_Delay(300);
LED=1;
nrf905_Delay(300);//发送后LED闪烁
tf = 0;
}
}
}

Ⅱ 用TRX怎么练背阔肌

利用TRX来进行平板支撑(Plank)或侧面平板支撑的动作,在“Abs Revealed”这本书也有提到,其中在上图中,虚线的部份为TRX挂的锚点,而身体靠近锚点及远离锚点时,对于你在进行棒式时,强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有TRX的朋友,可以试试看啰。

直接来看看书本怎么介绍:

(上图中) :身体在锚点上,在起始位置进行脚跟和脚趾的摆动,自己创造出不同的阻力。

(上图左):身体靠近锚点时,阻力会减低,因为你的身体跟TRX都是往同一个方向移动。

(上图右):身体远离锚点时,阻力会增加,因为你的身体跟TRX是往不同的方向移动。你的身体离开锚点,但TRX试着把你拉回锚点。

强度的排列,从低至高:“左→中→右”。相信大家还未看文章之前,心里有个答案了。当然TRX 棒式有很多变化式,请依照自己的体能条件来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Ⅲ 电磁流量计端子排上TRX代表啥

各厂规定不一样,必须参见说明书。因为国内电磁生产厂家较多,表头厂家也不少,各厂家代码不同,没有统一规定。

Ⅳ 计算机中几层协议指的是

SMPP
SMPP(short message peer to peer)协议是一个开放的消息转换协议;它定义了一系列操作的协议数据单元(PDUS)和当SMPP运行时ESMS应用系统与smsc之间交换的数据。从而完成SMSC与ESMES
(外部短消息实体)的信息交换。SMPP是基于SMSC与ESME之间的请求和响应协议数据单元的交换,每一个smpp操作都由一个请求p和相应的一个响应PDU组成并且这种交换是在TCP/IP或x.25网络连接
之上的.
1、与CMPP/SGIP协议的差异
1)感觉协议定义比CMPP和SGIP严谨和规范,虽然CMPP和SGIP都是从SMPP派生出来的。
2)CMPP和SGIP中有大量的关于计费的定义,SMPP没有考虑这部分内容。这完全反映了通过短信实现的移动增值业务模式在国内的成熟和流行。
3)SMPP的网络承载层可以是TCP/IP和X.25。

2、SMPP协议解决的是移动网络之外的短消息实体与短消息中心的交互问题。即允许移动网络之外的短消息实体(External Short Message Entities,ESMEs)连接短消息中心(SMSC)来提交和接受短
消息。

3、SMPP协议定义的是1)ESME和SMSC之间交互的一组操作和2)ESMS与SMSC交互操作中的数据格式。

4、任何SMPP操作都包含请求PDU(Request Protocol Data Unit)和与之对应的回应PDU(Response Protocol Data Unit)。

5、SMPP把ESMEs分类为Transmitter/Receiver/Transceiver三种交互方式,分别对应仅提交短消息/仅接收短消息/提交和接收短消息三种形态。

6、SMPP会话有5种状态:OPEN / BOUND_TX / BOUND_RX / BOUND_TRX / CLOSED

7、SMPP定义的PDUs包括

TCP/IP协议
TCP/IP协议介绍

TCP/IP的通讯协议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
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
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
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 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
,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
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像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
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了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来进行平常是被禁止的连接。那么,许多依靠IP源地址做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并且会被非法入侵。

2. TCP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
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3.UDP

UDP与TCP位于同一层,但对于数据包的顺序错误或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
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UDP的服务包括NTP(网落时间协议)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骗UDP包比欺骗TCP包更容易,因为UDP没有建立初始化连接(也可以称为握手)(因为在两个系统间没有虚电路),也就是说,与UDP相关的服务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4.ICMP

ICMP与IP位于同一层,它被用来传送IP的的控制信息。它主要是用来提供有关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径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机通向其他系统的更准确的路径,而‘Unreachable’信息则指出
路径有问题。另外,如果路径不可用了,ICMP可以使TCP连接‘体面地’终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于ICMP的服务。

5. TCP和UDP的端口结构

TCP和UDP服务通常有一个客户/服务器的关系,例如,一个Telnet服务进程开始在系统上处于空闲状态,等待着连接。用户使用Telnet客户程序与服务进程建立一个连接。客户程序向服务进程写入信息,
服务进程读出信息并发出响应,客户程序读出响应并向用户报告。因而,这个连接是双工的,可以用来进行读写。

两个系统间的多重Telnet连接是如何相互确认并协调一致呢?TCP或UDP连接唯一地使用每个信息中的如下四项进行确认:

源IP地址 发送包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 接收包的IP地址。

源端口 源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

目的端口 目的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

端口是一个软件结构,被客户程序或服务进程用来发送和接收信息。一个端口对应一个16比特的数。服务进程通常使用一个固定的端口,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这些端口号是‘广为人知’的,
因为在建立与特定的主机或服务的连接时,需要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通讯。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TCP/IP这个词,这个词好像无处不在,时时都会在你面前跳出来。那TCP/IP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TCP/IP其实是两个网络基础协议:IP协议、TCP协议名称的组合。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两个无处不在的协议。
IP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的英文名直译就是:因特网协议。从这个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IP协议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进行货物运输时都是把货物包装成一个个的纸箱或者是集装箱之后才
进行运输,在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传输的。IP协议规定了数据传输时的基本单元和格式。如果比作货物运输,IP协议规定了货物打包时的包装箱尺寸和包装的程序。 除了这些以外,
IP协议还定义了数据包的递交办法和路由选择。同样用货物运输做比喻,IP协议规定了货物的运输方法和运输路线。

TCP协议

我们已经知道了IP协议很重要,IP协议已经规定了数据传输的主要内容,那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做什么的呢?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IP协议中定义的传输是单向的,也就是
说发出去的货物对方有没有收到我们是不知道的。就好像8毛钱一份的平信一样。那对于重要的信件我们要寄挂号信怎么办呢?TCP协议就是帮我们寄“挂号信”的。TCP协议提供了可靠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流
传输服务的规则和约定。简单的说在TCP模式中,对方发一个数据包给你,你要发一个确认数据包给对方。通过这种确认来提供可靠性。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简单地说,就是由底层的IP协议和TCP协议组成的。
TCP/IP协议的开发工作始于70年代,是用于互联网的第一套协议。
1.1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协议的开发研制人员将Internet分为五个层次,以便于理解,它也称为互联网分层模型或互联网分层参考模型,如下表:

应用层(第五层)
传输层(第四层)
互联网层(第三层)
网络接口层(第二层)
物理层(第一层)

物理层:对应于网络的基本硬件,这也是Internet物理构成,即我们可以看得见的硬设备,如PC机、互连网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必须对这些硬设备的电气特性作一个规范,使这些设备都能够互相连
接并兼容使用。

网络接口层:它定义了将资料组成正确帧的规程和在网络中传输帧的规程,帧是指一串资料,它是资料在网络中传输的单位。

互联网层:本层定义了互联网中传输的“信息包”格式,以及从一个用户通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到最终目标的"信息包"转发机制。
传输层:为两个用户进程之间建立、管理和拆除可靠而又有效的端到端连接。

应用层:它定义了应用程序使用互联网的规程。
1. 2 网间协议IP
Internet 上使用的一个关键的底层协议是网际协议,通常称IP协议。我们利用一个共同遵守的通信协议,从而使 Internet 成为一个允许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不同操作系统的网络。要使两台
计算机彼此之间进行通信,必须使两台计算机使用同一种"语言"。通信协议正像两台计算机交换信息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规定了通信双方在通信中所应共同遵守的约定。
计算机的通信协议精确地定义了计算机在彼此通信过程的所有细节。例如,每台计算机发送的信息格式和含义,在什么情况下应发送规定的特殊信息,以及接收方的计算机应做出哪些应答等等。
网际协议IP协议提供了能适应各种各样网络硬件的灵活性,对底层网络硬件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任何一个网络只要可以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传送二进制数据,就可以使用IP协议加入 Internet 了。
如果希望能在 Internet 上进行交流和通信,则每台连上 Internet 的计算机都必须遵守IP协议。为此使用 Internet 的每台计算机都必须运行IP软件,以便时刻准备发送或接收信息。
IP协议对于网络通信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安装IP软件,使许许多多的局域网络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通信系统。从而使 Internet 看起来好像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并不
存在的虚拟网络,只不过是利用IP协议把全世界上所有愿意接入 Internet 的计算机局域网络连接起来,使得它们彼此之间都能够通信。
1.3 传输控制协议TCP
尽管计算机通过安装IP软件,从而保证了计算机之间可以发送和接收资料,但IP协议还不能解决资料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若要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连上 Internet 的计算机还需要
安装TCP协议来提供可靠的并且无差错的通信服务。
TCP协议被称作一种端对端协议。这是因为它为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起了重要作用:当一台计算机需要与另一台远程计算机连接时,TCP协议会让它们建立一个连接、发送和接收资料以及终止连接。
传输控制协议TCP协议利用重发技术和拥塞控制机制,向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使它能够自动适应网上的各种变化。即使在 Internet 暂时出现堵塞的情况下,TCP也能够保证通信的可靠。
众所周知, Internet 是一个庞大的国际性网络,网络上的拥挤和空闲时间总是交替不定的,加上传送的距离也远近不同,所以传输资料所用时间也会变化不定。TCP协议具有自动调整"超时值"的功能,能
很好地适应 Internet 上各种各样的变化,确保传输数值的正确。
因此,从上面我们可以了解到:IP协议只保证计算机能发送和接收分组资料,而TCP协议则可提供一个可靠的、可流控的、全双工的信息流传输服务。

综上所述,虽然IP和TCP这两个协议的功能不尽相同,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但它们是在同一时期作为一个协议来设计的,并且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保证 Internet 在复杂的
环境下正常运行。凡是要连接到 Internet 的计算机,都必须同时安装和使用这两个协议,因此在实际中常把这两个协议统称作TCP/IP协议。
1. 4 IP地址及其分类
在Internet上连接的所有计算机,从大型机到微型计算机都是以独立的身份出现,我们称它为主机。为了实现各主机间的通信,每台主机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就好像每一个住宅都有唯一的门牌
一样,才不至于在传输资料时出现混乱。
Internet的网络地址是指连入Internet网络的计算机的地址编号。所以,在Internet网络中,网络地址唯一地标识一台计算机。
我们都已经知道,Internet是由几千万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而成的。而我们要确认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靠的就是能唯一标识该计算机的网络地址,这个地址就叫做IP(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地址
,即用Internet协议语言表示的地址。
目前,在Internet里,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地址,为了便于记忆,将它们分为4组,每组8位,由小数点分开,用四个字节来表示,而且,用点分开的每个字节的数值范围是0~255,如202.116.0.1,
这种书写方法叫做点数表示法.IP地址可确认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网络和计算机,而要识别其它网络或其中的计算机,则是根据这些IP地址的分类来确定的。一般将IP地址按节点计算机所在网络规模的大小
分为A,B,C三类,默认的网络屏蔽是根据IP地址中的第一个字段确定的。
1. A类地址

A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0.0.0.0~126.255.255.255,默认网络屏蔽为:255.0.0.0;A类地址分配给规模特别大的网络使用。A类网络用第一组数字表示网络本身的地址,后面三组数字作为连接于网络上
的主机的地址。分配给具有大量主机(直接个人用户)而局域网络个数较少的大型网络。例如IBM公司的网络。
2. B类地址
B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128.0.0.0~191.255.255.255,默认网络屏蔽为:255.255.0.0;B类地址分配给一般的中型网络。B类网络用第一、二组数字表示网络的地址,后面两组数字代表网络上的主机地址。
3. C类地址
C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192.0.0.0~223.255.255.255,默认网络屏蔽为:255.255.255.0;C类地址分配给小型网络,如一般的局域网和校园网,它可连接的主机数量是最少的,采用把所属的用户分为
若干的网段进行管理。C类网络用前三组数字表示网络的地址,最后一组数字作为网络上的主机地址。

实际上,还存在着D类地址和E类地址。但这两类地址用途比较特殊,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D类地址称为广播地址,供特殊协议向选定的节点发送信息时用。E类地址保留给将来使用。
连接到Internet上的每台计算机,不论其IP地址属于哪类都与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处于平等地位,因为只有IP地址才是区别计算机的唯一标识。所以,以上IP地址的分类只适用于网络分类。
在Internet中,一台计算机可以有一个或多个IP地址,就像一个人可以有多个通信地址一样,但两台或多台计算机却不能共享一个IP地址。如果有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相同,则会引起异常现象,无论哪台

计算机都将无法正常工作。
顺便提一下几类特殊的IP地址:
1. 广播地址 目的端为给定网络上的所有主机,一般主机段为全0
2. 单播地址 目的端为指定网络上的单个主机地址
3. 组播地址 目的端为同一组内的所有主机地址
4. 环回地址 127.0.0.1 在环回测试和广播测试时会使用
1.5 子网的划分
若公司不上Internet,那一定不会烦恼IP Address的问题,因为可以任意使用所有的IP Address,不管是A Class或是B Class,这个时候不会想到要用Sub Net,但若是上Internet那IP Address便弥足珍贵了,
目前全球一阵Internet热,IP Address已经愈来愈少了,而所申请的IP Address目前也趋保守,而且只有经申请的IP Address能在Internet使用,但对某些公司只能申请到一个C CLass的IP Address,但又有多
个点需要使用,那这时便需要使用到Subnet,这就需要考虑子网的划分,下面简介Subnet的原理及如何规划。
1.5.1 Subnet Mask的介绍
设定任何网络上的任何设备不管是主机、PC、Router等皆需要设定IP Address,而跟随着IP Address的是所谓的NetMask,这个NetMask主要的目的是由IP Address中也能获得NetworkNumber,也就是说IP

Ⅳ 为什么“我”五笔是trnt,不是trxy,而“拽”是rjxt

最后因为都是一拽,其实这二个字只要三笔就出来了.最后一笔是确认笔.可打可不打.一般五笔都有确认笔,也就是最后一笔确认笔..有些字一定要打确认笔,才出来.有些不用打就出来.有些字没有.因为最后一笔是字根.

热点内容
屯门市中心去码头 发布:2025-05-23 08:56:53 浏览:698
合约数字货币是什么 发布:2025-05-23 08:36:49 浏览:745
btc平台转账流程 发布:2025-05-23 08:35:55 浏览:411
文章如何发表到区块链 发布:2025-05-23 08:30:04 浏览:527
800美元比特币 发布:2025-05-23 08:27:30 浏览:291
币圈快讯pi币 发布:2025-05-23 08:27:28 浏览:23
比特币分分彩是怎么回事 发布:2025-05-23 08:02:04 浏览:625
usdt怎么保存 发布:2025-05-23 07:53:41 浏览:457
百度区块链部门 发布:2025-05-23 07:46:19 浏览:285
平行的两个力算平衡么 发布:2025-05-23 07:41:00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