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种行情 » ltc是哪个演员

ltc是哪个演员

发布时间: 2022-09-16 11:20:39

A. 详解:电影《盗梦空间》的镜头运用及拍摄手法……

环球制片厂第12号棚戒备森严,摄制组正在一堂超现实的布景中准备拍摄一条镜头。一间天花板很高、墙壁为黑色的巨大洞室被细细的白色格子线划分为若干区域。100多只高空灯悬于空中,下面是一层柔光布和一层muslin,投下的光中性、干净、不带阴影。演员Cillian Murphy跪在地板上。一声Action令下,两台摄影机开动,一台捕捉场面的是变形35毫米,另一台记录动作的则是65毫米。突然,地板上出现一条裂缝,一大块奇形怪状的布景掉下来,Murphy和场景一起陷入地洞。一时尘土飞扬,只听导演Chris Nolan大喊一声Cut。不多会,液压机将塌陷的地板送回原位,准备拍第二条。

这是影片Inception拍摄中引入注目的一刻,Nolan与Wally Pfister,ASC的最新合作。本片亦由Nolan撰写剧本,故事将梦境的体验推向极致:有人能侵入别人的梦乡,并让许多人连通起来做同一个梦,可以人造、篡改梦境以操纵做梦的人。主角Dom Cobb(Leo DiCaprio)盗梦以牟利,他在公司间谍这行里成绩斐然,成为了国际通缉犯。

和Nolan与Pfister以前的作品一样,他们的出发点仍然是摄影的写实。“归根结底,我们在做梦的时候,觉得梦是真实的,这也是片中的一句台词,”拍摄结束时Nolan说道,“这一点对摄影、对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都十分重要。我们不想让梦境段落体现出画蛇添足的超现实感。我想让这些段落和真实的世界一样牢靠。所以我们的方法是让梦像真的一样。”

“有时候人物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是梦,所以真实和梦之间的视觉衔接必须是无痕迹的,除非某些特定的点,我们想让观众知道这之间的区别,”Pfister说,“多数情况下影片里的超现实感是来自环境,而不是摄影技巧。通过保持一种写实感,我们相信在需要的时候,能创造一种奇异或不安的微妙感觉,而不需要将观众带出故事。”

他们对The Dark Knight里混用变形35毫米和15孔65毫米(译注:指IMAX)的效果很满意,所以这次还想试试在Inception的某些段落中再用某种大幅底片。“我们一直都对高清晰度和高画质的格式很感兴趣,”Nolan说,“我们决定用变形35毫米作为主要的胶片格式,因为这毕竟是最好用的一种,摄影机非常轻,效率很高,我们也有很多经验。但我们也决定在某些大场面和形式化强的场景里用大幅底片来拍。”

首先排除了IMAX,因为他们决定,大量的手持拍摄会是这部影片的基础。“我们想在一些狭小的地方拍很多手持镜头,要一种纪录感,”Nolan说,“有非常多身体挑战性很强的工作。”

用胶片拍永远是前提。“胶片拥有极高的曝光宽容度和动态范围,给我们无限的创作灵活性,”Pfister说,“我能在同一格画面里欠曝3档和过曝5档,最后在银幕上展现整个范围。我见过的所有数字机器都办不到。所有的数字机都想模拟35毫米胶片,这就是原因。”

在他们寻找最合适的大幅方案期间,他们见了传奇大师Douglas Trumbull(译注:为2001、Blade Runner等片制作过特效),参观了Showscan演示(译注:Trumbull发明的一种65毫米胶片高速拍摄、放映技术)。他们还研究了Super Dimension 70,这是Robert Weisgerber设计的一种系统,能以48fps拍摄并放映。“很奇怪,尽管Super Dimension 70有着超凡的清晰度,但它的画质只比HD好些,”Pfister说,“我们不能用那个。”他们还放了ASC会员Bill Bennett和Kees van Oostrum拍的一段试片,用65毫米拍大景别镜头,用35毫米拍小景别镜头,再组合起来。“我们发现35毫米和65毫米剪在一起很不错,”Pfister说,“大景别镜头的细节丰富,清晰度也好,尽管画面上东西显得小。一见之下我们决定用这种方式。”两人最终决定选用65毫米底片加上35毫米的VistaVision 8孔底片(VistaVision用于航拍,摄影师是Hans Bjerno)(译注:VistaVision是上世纪50年代派拉蒙公司发明的一种画幅比为1.66:1的宽银幕格式,底片在摄影机内横走,采用这种格式的知名影片包括The Searchers和Vertigo,这种格式很快遭弃,但好莱坞有时仍用它拍摄特效镜头)。

和他们以前拍的作品有所不同,他们还决定大量镜头要用高速摄影,Pfister主要用Photo-Sonics 4ER加Panavision镜头来拍,帧率可以达到360fps,以及Photo-Sonics 4E Rotary Prism,帧率可高达1500fps(某些高速摄影场景也用了PanArri 435ESA和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摄影机)。“我以前拍的东西很少用高速镜头,因为我觉得这天生的不真实,”Nolan说,“但这是Inception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时间关系非常特别。我们希望用高速摄影以及速度的剧变来达到叙事效果,而不仅是为了追求美学效果。”

Pfister早知道他要对付一大堆摄影机、底片格式,以及高速摄影带来的曝光不足,所以他将所用底片限制为两种:Kodak Vision3 500T 5219和250D 5207。“我不喜欢用换底片的方式来达到不同效果,我知道这么做对有些摄影师很有用,但我宁愿调整布光或曝光。我喜欢用相同底片的简单感觉。日外景我们一开始加ND.6或.9,如果光线转暗,就把滤镜拿掉。”

影片制作在六个国家展开,全部拍摄时间92天,最开始在日本,Pfister的工作有赖他的常规班底:摄助Bob Hall和Dan McFadden,灯头Cory Geryak,和灯助Ray Garcia。(英国部分的灯助Ryan Monro也是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东京的Imagica、巴黎的LTC,和伦敦、北好莱坞的Technicolor公司负责洗印35毫米;拍摄期间,Technicolor公司位于北好莱坞的洗印厂负责洗印65毫米。(伯班克的Iwerks从65毫米底片缩印制作变形35毫米的毛片)。

日本的两天拍摄日程包括航拍和一些高铁外景,之后剧组移师英国Cardington的一座飞机棚,The Dark Knight和Batman Begins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在那里拍的。这里是拍摄剩下镜头的大本营。棚内搭建好了壮观的布景,包括一间可以倾斜30度的宾馆酒吧,以及一座水平放置的电梯。特效指导Chris Corbould负责监工制造。“Chris从Batman Begins起就和我们一起工作了,他绝对是了不起的工程师和艺术家,”Pfister说,“要不是他,真难想象怎么制作这么大规模的一部影片。”

位于Cardington另一处场景是一条宾馆走廊,用于零重力场面的拍摄。这条走廊建了两次,透过摄影机看去两次内景一模一样。第一次,整个走廊像烤肉架一样垂直旋转360度,摄影机望向走廊的底部,不受影响地前进(借助Technocrane完成),或者装在特别设计的轨道系统上,让用陀螺仪固定的摄影机在一条暗藏的沟槽中前后移动(想想Fred Astaire在屋顶跳舞的情形,或者2001中的内景零重力场面)。第二次,走廊竖直站立起来,摄影机装在能够伸缩的Towercam平台上,笔直向上看。演员用威亚吊着在空中表演。在走廊里拍摄的第三种办法是将演员放在推车上,画面上的推车在后期去除。

Nolan希望走廊能不复位就自由旋转。Geryak解释说:“我们找到一家公司,设计了一套滑轮刷系统,供应走廊的动力,我们告诉他们具体要求,于是他们建立了一套旋转木马式的系统,将电力输送到平台上。我们的调光硅箱已经在上面了,这是一种新式的操作方案。我们要平衡电线和硅箱的重量,以免平台上负载不均。”因为要拍高速镜头,需要大量的光,而灯具要弄得十分结实,因为演员可能摔到上面。美术部门设计了很实用的固定装置,每个能装6只150W泛光灯。四周根据环境还装有壁灯和一只底灯,一些1000W的灯泡藏在乳白玻璃后面,光圈值一般是T2.8 1/2。

走廊段落要求特殊的动作节奏,动作指导Tom Struthers和演员紧密协作,判断什么动作能够实现并且安全。“我们有一对用于实现实拍效果的key rig,是得到了2001的启发,还有Kubrick拍摄无重力场面的办法也对我们有启示,”Nolan说,“我很有兴趣将这些想法、技术和哲学融入动作场面中。我激励Tom Struthers、Chris Corbould和Wally的团队将一场动作戏的所有能量集中到一个机位下,这样我们就能用这些卓越的装备进行拍摄了。我想最终的结果是有趣的混合体,超现实、离奇,但拥有惊人的动作节奏。”

“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演员很痛苦,他们要在墙上撞来撞去,”Pfister说,“他们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起跳。我们有人将手随时放在开关上。”

还有一台精美的布景是宾馆酒吧,里面的重力会突然变化,屋外的天气也会骤变。Corbould团队建的这个场景倾斜30度,窗外是绿幕,后期会用真的街景替换。为了实现布光的变化,Pfister的人将所有装置连到一个调光板上。这个场景一开始的光是日落时分,所以用Molebeam灯加2 1/2 CTS滤光片。用60英尺长的柔光箱装满maxi-brute灯,盖上柔光布,制造阴天的光。“这是摄影技巧和照明体现出超现实的一个场景,但是是故事的一部分,”Pfister说,“仍然是自然主义的手法,所有光源都是有根据的。非同一般的是它变化的方式。结合布景本来的倾斜,创造出一种非常不安的感觉。”

把电梯放平是Nolan的主意,Pfister说,“这样能使我们得到别的方法都做不到的视角。一般的好莱坞电影,这里一定会成为特效密集的场景,但我们的策略是尽可能用摄影机完成,为了真实,结果非常成功。”

在英国拍完后,剧组又在巴黎工作了一周,在摩洛哥工作了两周,才回到洛杉矶拍一个发生在市区的雨中动作段落。Pfister说,最大的挑战是用Condor和超大的旗帜挡住太阳。“Ray Garcia干得很棒,他有层出不穷的办法去挡阳光,让雨显得十分真实,”摄影师说,“有时我正为刺目的阳光偶尔溜进镜头而烦恼,做事效率第一的Chris就会提醒我,反正这是梦。”

有一部分是一列真正大小的火车脱轨在城市大街上飞驰。为了达到这个效果,美工设计师Guy Dyas搭了个假火车头,下面是18个轮子的底盘。Pfister说:“细节很棒,我们用65毫米和超大摇臂拍的这些镜头,还有许多洛杉矶市中心的动作场面。”火车驰近,手持拍摄的Pfister用了很多设备来让画面晃动,但最后他选择了用手直接摇晃。他笑着说:“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最好的。”

高速摄影部分,他们经常用到机器最大的帧率。许多场景都是在日光下拍摄,也有几个是用灯光拍的。有一场戏在洛杉矶市中心一家宾馆的三楼拍摄,Cobb向后退,踏入一个装满水的浴缸,他的梦被惊醒。为了提升效果,表现Cobb从梦境回到清醒状态,Nolan要求帧率剧变,达到1000fps,必须用更快的Photo-Sonics摄影机,并且欠曝7档。Geryak说:“拍1000fps我们需要大光圈,但这里要用的镜头只能到4.5。在24fps下测量,我觉得边缘光相当于f/90。做法是窗外架两台Condor,各装两只Arrimax 18K反光碗Par灯,距离Leo不足15英尺。我们还在天花板上安了两只12K Par灯作补光,担任他光替的演员立即汗如雨下!”Pfister说,“镜头很棒,你可以看清每滴水珠,给人一种超越俗世的感觉。”

另一个复杂的镜头是沿着水平轴360度旋转一辆货车。目标帧率是1000fps,Geryak建了一条隧道,被Nolan开玩笑称为“天价隧道”,Geryak解释说,“我们用钢梁搭成一条隧道,有6排每排5只18K的菲涅尔灯,排好围着那辆货车,直直照射。货车就在隧道内旋转,出来的效果像用阳光织成的毯子包裹着一样。我们没有在地面上布光,所以货车在旋转当中交替露出的暗影表明它正在翻筋斗。”

剧组在华纳兄弟公司的摄影棚内搭了一堂日本城堡的内景,拍摄中又将之毁去。这部分胶片和在加州Palos Verdes的Abalone Cove拍的外景镜头组合在一起。还有个段落,一堂冬季山上碉堡的内景建在环球公司摄影棚内。这场戏,碉堡毁灭时地板碎片纷纷落下,为了比较实际地达到这个效果,制作组将这台布景造得比一般的要高,这样地板才能在指定时间碎裂落下,布景四周是绿幕,后期会用落基山的雪景换掉。

“外面既要有足够的绿幕,又要一种日光从窗户射进的感觉,灯具和绿幕之间必须有一段距离,换句话说,绿幕必须超大,”Geryak说,“我们知道实地在Calgary附近,有柔和的环境光,而且太阳在山后面,所以我们弄了十几个20英尺长的柔光箱,可以升可以降。柔光箱经过特殊设置,以便配合不规则三角形窗户的形状。”摄制组将高空灯挂在紧邻窗户外的上方,创造出自然的天光感觉,当地板陷落时光线可以更强烈地涌入。

这个段落的外景在Kaninaskis Country拍摄,那是在加拿大Alberta的Calgary以西的山里。这个山中碉堡我们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真实大小,一个是缩微模型,最终用于爆破。滑雪组的摄影指导Chris Patterson拍摄了十分精彩的滑雪镜头,Pfister说:“看了他的杰出工作,当时我们就震惊了。”

到剪辑阶段,Nolan想玩交叉剪接,所以他要求Pfister给每个不同的景地和梦境都赋予不同的感觉。“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我们希望在色调上有些变化,”Pfister说,“Calgary有一种贫瘠冷酷的感觉,走廊是暖色调,货车则是中性的。即使我们切到很小的景别,即使切到脱离背景的孤立东西上,你也可以马上知道身在何处。这是方便讲故事的一种手法。”

“这部影片十分依赖交叉剪接,”Nolan说,“如果不同场景的外观截然不同,剪辑时你可以十分放松,但Wally和我都不想对画面做太人为的加工。相反,我们想找到每个地方的自然色调。在剧本里,我就想好让不同的行动线索发生在设计和感觉上天生有异的地方。我们要求每个人注意观察,包括美工和声音部门,而Wally将这个原则优雅地溶入摄影中。”

“在布光方面,我认为自己是个自然主义者,”Pfister说,“我不是太风格化。在某些情况下,因为创作的选择或者天然的美,画面最后看上去挺风格化的,但那是很自然形成的。真有意思,Chris和我居然能用这种方式在好莱坞拍大片。

“因为这个原因,我总是尽力保持不让画面显得太过复杂,”这位摄影师续道,“我从来不想看上去照明的痕迹太重——或者说一点照明的痕迹都不要有。秘诀就是尽可能快并简单地工作,同时又不要搞成赶工。我想这要归结为我早年接受的新闻和纪录摄影训练。拍那些东西你要找到自然光下的美。你总是从最简单的方面开始:从什么方向看过去,选择一天中的哪个时间,单光源或多光源。你搞清楚真实生活中什么办法是有效的,然后你就根据自己的品味形成观点。我一直带着这种看法,不仅是实景,连棚景也一样,即使我们有条件去精心雕琢。”

Pfister坚持操作摄影机是他的方法的一部分。“如果是好的摄影,我无法区分好的布光和好的构图,因为它们溶为一体。如果是手持拍摄,我总想亲自操机,因为我可以随时改变想法并作出反应。Chris和我对于捕捉动作有一套不二法门——从后面拍,从前面拍,然后用不同景别把它们连起来。亲自操机使我在素材、剧情、布光和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在这个原则下随机应变。”

Inception的后期涉及若干不同的处理工序。根据后期指导David Hall说,两个Phantom HD镜头加进终剪版本后被送到伦敦的Double Negative公司进行特效处理。65毫米的底片在DKP 70mm Inc.用6K扫描,由该公司总裁David Keighley亲自监督。扫描成的6K文件被送到好莱坞的Technicolor公司,让工作人员从6K数据中提取冲成4K 35毫米,和本来的35毫米相组接。Pfister和老搭档David Orr一起在Technicolor公司完成了所有光学配光工作。除了35毫米和数字拷贝,Inception还会在某些市场以70毫米IMAX格式放映,DKP 70mm Inc.扫描了配好光的35毫米中间正片,然后制作IMAX拷贝。

“传统的光化学处理方式很简单,也很适合我们,”Pfister说,“拍摄时我很小心色平衡和曝光的问题,所以后期不需大动。如果我们想一场戏有更强的对比,我们可以从布光、服装或美术设计上想办法。全部配光我们只用了三个A拷贝,花了一般数字中间片流程所需时间的一半。”

技术指标:

2.40:1
35毫米、65毫米和高清

Panaflex Millennium XL, PFX
System 65 Studio; PanArri
435ESA, 235; Photo-Sonics
4ER, 4E Rotary Prism;
Beaucam; 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

Panavision Primo, Super High
Speed, C-Series, E-Series,
G-Series, System 65 lenses

Kodak Vision3 500T 5219, 250D 5207

Specialized Digital Intermediate

Printed on Kodak Vision 2383

B. 安哲罗普洛斯丨一生都在执迷地在拍着同一部电影

文 / 东方早报

希腊诗人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安哲罗普洛斯: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我愿死在电影的拍摄中。

“希腊电影泰斗”安哲罗普洛斯在拍摄最后一部电影时遭遇车祸身亡,留下未完成的“希腊三部曲”。

“我就在这里,在旅程的途中。我的大半虚度的年月,介于战争狂乱的年月依旧试着学会使用影像语言。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也是一次性质不同的失败。”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雾中风景》剧照,片尾姐弟俩终于超越生死,获得重生。

《养蜂人》剧照,习惯漂泊的孤独养蜂人在暮年与爱情相遇。

《永恒和一日》剧照,年迈诗人在生命中最后一天追忆似水流年。

1995年,台北金马影展举行了一次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回顾展,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与台湾诗人、导演鸿鸿做了一次访谈。谈话最后鸿鸿问及:你喜欢作为一个导演的生活么?这位希腊导演这么回答:“有首诗说,上帝给予人各自的死亡,每个死亡都有其必然性,有其节奏,有其感觉。如果有幸能选择自己的死亡,我愿意死在电影拍摄的过程当中。”

谁也不会料到,这句对电影炽热的告白会一语成谶地成为一个充满宿命感的预言。2012年1月25日,正值中国的农历新年,人们沉浸在热闹的团聚氛围中,或许还漫不经心地开着关于“末世”的玩笑。一大早,遥远的巴尔干半岛却传来安哲罗普洛斯意外去世的噩耗。当地时间上周二(1月24日),在靠近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口城市,安哲罗普洛斯被一名下班的警察骑摩托车撞倒,导致脑部大量出血,送往医院的几个小时后宣告不治离世。而就在事故发生地的不远处,便是他正在拍摄的电影《另一片海洋》的取景地。彼时,他正兴冲冲地赶往电影制作的旅途中……

这一天,无疑成为当代电影界的“日全食”日,这种戏剧性的、略带荒诞甚至讽刺的离开方式,对于全世界正期待着安哲罗普洛斯即将完成“希腊三部曲”的影迷来说,显然很难接受。

在不幸发生的第二天,为国家救助中心工作的急诊工作人员透露这样一个消息给一私立电视台,表示车祸后赶往事发现场的急救车刹车出了问题,被迫当场更换,因此耽误了送病人去医院的时间;但随即希腊健康署发布的公告驳斥道,当时安哲罗普洛斯根据自己的意愿找的私人救护车送院,救助中心的救护车只是到现场提供急救而已。这蹊跷的质疑与苍白的解释无疑又为大师的死蒙上了一层迷雾。

1月27日下午,雅典的天空阴沉,希腊人为安哲罗普洛斯举行了国葬。数千人自发前来为这位伟大的导演送行,其中大部分是崇敬他的影迷,以及来自文艺界和政界的重要人士。希腊国有电视网出资对葬礼进行了直播,曾出演《永恒和一日》的女演员Helene Gérassimidou在现场致辞:“他是一位时间与历史的诗人”。在传统的希腊东正教仪式中,安哲罗普洛斯下葬,从此真的“一日永恒”地与时间长眠。

“我是战争的儿童”

在安哲罗普洛斯76年的生命和40多年的电影生涯里,除去早期一部未完成的故事片和最后拍摄了一半的遗作之外,一共创作了13部剧情长片和2部纪录片。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迷人的场面调度、希腊北部阴霾的冬日、浓得化不开的雾中风景、永远处在旅途中的主人公、静如止水的时间和诗画叠加的空间、沉重的希腊历史与深邃的自我放逐,甚至一段空白的胶片、一只从海上升起的巨大雕塑的手、轰隆向前的火车,这些都可以成为解读安氏电影的关键词。

然而,了解这位导演的成长经历始终是解开他电影之谜的最有效的密钥。正如安哲罗普洛斯本人所言:“一个人不可能不受到生长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在成长时期尤其如此。”深受古希腊哲学、神话、诗歌与文学熏陶的安哲罗普洛斯,始终将他的电影美学根基深埋在这片生养他的广袤土地里。他的忧悒、痛苦、沉思与希冀都源于构建“另一个希腊”的乌托邦式的愿景。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1935年4月27日生于希腊雅典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商人,母亲则是一个尽职的家庭主妇,一心只想照顾好他们兄弟姐妹。童年时期,家庭并没有给安哲罗普洛斯太多的文艺启蒙。同那一代希腊人的命运一样,动荡的战争岁月成为他儿时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些关于苦难的支离破碎的回忆,也成为日后电影创作中随处可见的魅影。

安哲罗普洛斯出生的第二年,梅达萨斯将军发动政变,建立独裁专政。安哲罗普洛斯曾经自称是“战争的孩子,记忆中的第一个声音就是战争警报声,而第一个画面则是纳粹军队侵占雅典的场景”。1940年,墨索里尼的爪牙深入希腊境内;1941年,德军开始了对希腊的疯狂侵袭。这一幕后来成为《塞瑟岛之旅》(1984)的开场戏:在哈德良拱门边指挥交通的年轻德国士兵,被一个路过的孩子碰了一下肩膀,这个小孩随即跑入纵横交错的窄道深处,士兵在后面追赶……“从某种角度说,我们总是陷入残存的回忆之中,试图挖掘与重温我们亲身经历的某些特定时刻。我的作品中尽是童年与青年时的生活片段,还有我那时的情感与梦想。我相信这唯一的源泉,我们的全部所作所为都在这里。”

1944年希腊内战爆发,许多家庭因党派纷争而分崩离析,安哲罗普洛斯一家也难以幸免。在被称为“红色十二月”的某一天,极左激进组织“解放希腊人民军”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安哲罗普洛斯的父亲,而举报者即是他父亲的堂兄弟。安哲罗普洛斯在后来诸多的作品中对这种政治斗争而导致的家庭悲剧进行了反思:《猎人》(1977)里的激进分子伊亚尼斯与身为企业家的同名表兄因为不同阵营而反目;《哭泣的草原》中的双胞胎兄弟因隶属不同军队,竟在同一个战壕里互相厮杀。《流浪艺人》中的剧团和《塞瑟岛之旅》中的村民亦因为类似的缘由而分裂。

重建“另一个希腊”

父亲被带走之后,绝望的母亲甚至一度带着孩子们在尸横遍野中寻找丈夫的尸体。对于安哲罗普洛斯来说,9岁那年失去至亲的恐慌是童年时期内心深处最深刻的烙印。父亲失踪几个月后,又突然回归。安哲罗普洛斯这样描述和父亲的重聚:“我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在街上玩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们走来。我知道那是父亲,于是立刻跑去家里通知母亲。她走出去迎接他,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然后我们一起回家,我母亲对父亲开口说的几句话让我震惊,她问他是不是想吃点东西。于是大家围桌而坐,父亲在静默中缓缓地喝着汤,我们互相对视,强忍着眼泪,什么话也没说。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被关在希腊中部的某处。当他被释放后,徒步穿越了半个国家的旅程才回到家里。”这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后来成为了安哲罗普洛斯第一部长片《重建》的第一幕。父亲斯皮罗的名字也成为多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名字。

《重建》用冷峻的黑白影调讲述了发生在位于希腊北部最贫穷、落后的伊庇鲁斯地区的一件情杀案。故事来自于真实的新闻报道:一个村妇伙同她的情人,谋杀了从联邦德国回乡探亲的丈夫。不同于好莱坞20世纪四五十年代常见的犯罪类型片的表现手法,安哲罗普洛斯并没有停留在制造悬念的表面,而是把它看做阿伽门农悲剧的现代版本,凶手是谁一开始便十分明了,但是在情节的推动中,观众和主人公一起接受着内心焦灼的拷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谋杀,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为了深入故事背后剖析整个事件的社会起因,安哲罗普洛斯曾经亲自到事发地和村民交谈,与嫌犯的家属交谈,甚至在开庭前和被告的律师交谈。

《重建》里这个军事专制土地上被遗忘的角落,成为“迷失的希腊”所有村庄的缩影。北方浓密的云和阴冷的雨,古老的民谣,这些影像好像嵌入了作者的潜意识,奠定了安哲罗普洛斯日后所有影像的基调。这部片子里初见端倪的对于现实问题和历史背景的关切与沉思,也从此埋下了一颗追问的种子:琐碎的小故事反映出宏大的历史,同时历史也决定了这些故事的命运。安哲罗普洛斯自己也曾表示:“《重建》囊括了日后所深化的所有题材,后来所有一切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奏。”像他钟爱的瑞典大师伯格曼一样,安哲罗普洛斯一生都在执迷地在拍着同一部电影。

文艺实践始于诗歌

安哲罗普洛斯最早的文艺实践始于9岁那年,父亲被带走之后,他第一次开始写诗。16岁时就已经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作品。希腊诗人赛菲里斯和卡瓦菲的诗歌都对他有莫大(博客,微博)的影响。除此之外,他几乎看遍了当时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翻译过来的国外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最钟爱的作家,年少时的安哲罗普洛斯曾经谎称生病逃学在家,就是为了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同时,他也喜爱法国作家司汤达,即便成年后,《红与黑》与《巴马修道院》仍然是他最爱的小说之选。后来,他也深受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音乐方面,和许多爱乐者一样,从莫扎特开始入门,最后钟情于巴赫和维瓦尔第。古典乐之外,希腊的民族音乐也是他的心之所系,手风琴则是最爱的乐器。安哲罗普洛斯的音乐修养体现在他对电影配乐的把控,在与御用配乐师艾连妮·卡兰德若长达22年的合作中,音乐的重要性从不亚于影片的任何环节。两个人从电影拍摄初期便开始配乐的创作,卡兰德若不看剧本,而是用录音机录下安哲罗普洛斯对故事的想法,根据导演讲话时选用的词汇、停顿的方式、沉默的空间来体会安哲罗普洛斯本人对主题的理解。

在电影《雾中风景》原声带的前言中有这么几句希腊田园诗:“你在水边恸哭,低吟着悲歌苦调。蔚蓝海面上的海鸟呻吟,也没有你悲凉。”因此,凝练了巴尔干民谣曲风而显得更为内敛深沉的慢板式的挽歌,几乎成为安氏电影原声的主要风格,好像他的电影一样承载着历史的沧桑。然而,并非所有的创作都只有悲情的涌动,在《永恒和一日》的合作中,卡兰德若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因此创作显得尤为忧悒。安哲罗普洛斯说:你的曲子很美,但不是我想要的。这部电影完全是对生活的邀请。随后,卡兰德若开始弹奏一些原先准备放弃的曲子,安哲罗普洛斯立刻决定就要那首,这也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安慰了无数观众的影片的主题曲。在《尤利西斯的凝视》中,安哲罗普洛斯选用了他最热爱的手风琴作为主要的乐器,即是片中“当巨大的列宁石像在多瑙河上驶去时听到的音乐”。

曾因“过于成熟”被劝退

虽然安哲罗普洛斯8岁时第一次看了迈克尔·柯蒂斯的《一世之雄》,但是真正对电影产生兴趣是高中毕业之后,他开始经常流连于电影院里,看了大量当时风靡一时的侦探电影。1953年到1957年间,他遵循父母的意志在雅典大学学习法律,全家都期望他毕业后能接管律师叔叔的家族公司。大学期间的安哲罗普洛斯接触了当时朝气蓬勃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听到了阿伦·雷乃和戈达尔的名字。在一家只有男性观众的商业影院,他观看了戈达尔的新浪潮开山之作《精疲力尽》,并且为之深深着迷。同时他也开始阅读大量电影书籍,包括电影史家萨杜尔的电影辞典。

但即便如此,大学毕业后的安哲罗普洛斯仍在前程的选择中徘徊犹豫,直到11岁的妹妹乌拉突然患病去世,这个来自家庭的打击让他真正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决定:毅然放弃了法律,投身电影。为了纪念早夭的妹妹,《雾中风景》里的主人公小女孩便取名为乌拉。

1959到1961年,安哲罗普洛斯从大学退学,开始两年的兵役生活。在此期间,一方面他利用空闲准备出国求学;一方面,他参加了一个为训练新兵而环游希腊的流动任务,借此机会第一次走出雅典,从祖国的一头行走到了那一头。退伍后,“拍电影”的念头已经迫不及待,朋友们左拼右凑地捐赠了他一张火车票,这个除了满腔热情其他一无所有的青年就此踏上了寻梦之旅。

到达法国之后,安哲罗普洛斯做过夜间搬运工,卖过地毯,甚至在希腊人夜总会里做过歌手。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学习法语,先后学习了人类学和文学研究。之后,他报考了世界著名的法国高等电影学院,虽然物理、化学成绩都不及格,但是却以历史、文学和艺术学科的最高分被录取。在学校里,安哲罗普洛斯也认识了任教的萨杜尔,并且深受其赏识。凭借多年对电影的积累,很快,安哲罗普洛斯在学生中出了名,被同伴赞誉为“新的雷乃”或“罗西里尼第二” 。

不过,这位锋芒毕露的青年人和因循守旧的传统电影教学却始终格格不入,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授让学生交一个短片的镜头脚本,迟到的安哲罗普洛斯走进教室,问同学要了一根烟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教授问:这是什么?安哲罗普洛斯答:这就是我的脚本,一个360°的全景镜头。教授极为不满地说:你不是来学习这个的。安哲罗普洛斯回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实验,如果学校里都不能实验,那还要去哪里?教授最后怒不可歇:滚回你的希腊去贩卖你的才华吧。这场冲突后,安哲罗普洛斯被学校以“过于成熟,无法适应教学”而劝退。虽然萨杜尔和欣赏他的同学为此抗议,仍然没有改变学校的决定。

1995年《尤利西斯的凝视》在巴黎上映时,当年的那群老同学一起回来与安哲罗普洛斯重聚,一群人一起喝酒,去戏院重温当年年轻时看过的电影。“不幸的是,在那么多同学当中,只有我成为一直坚持拍电影的人。”安哲罗普洛斯回忆道。

独树一帜的长镜头美学

1962年,安哲罗普洛斯参加了法国“真实电影”鼻祖让·鲁什在夏约宫人类学博物馆的电影课程,学会了如何手持摄像机,拍摄时如何调整呼吸,并且创作了一系列纪录片。其间,他还和原来高等电影学院的朋友们一起拍摄了一部16毫米的黑白短片,讲述一个被追杀的男子四处逃逸的故事,名字就叫《黑与白》,但因资金问题并没冲洗。多年后,他从当初合作的摄影师朋友那里得知,电影底片后来得到了冲洗和修复,一直存放在法国LTC研究室里。类似的“寻找底片”的情节多次出现在安氏电影里,《尤利西斯的凝视》中,哈维·凯特尔扮演的主人公导演长途跋涉寻找丢失的马纳基兄弟拍摄的电影底片;《雾中风景》里,小男孩从暗夜的雪地里捡到一段不知名的胶片;《时间微尘》中, 威廉·达福扮演的导演同样是从资料馆里保存的斯大林时期的旧电影底片中探寻历史的真相。

在法国的日子里,安哲罗普洛斯一边打工一边继续海量地观看电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浏览了众多风格流派的电影之后,很早就在内心自动形成自己的风格偏爱,他并没有沿着爱森斯坦那套蒙太奇理论走下去,而是一头陷入对长镜头运动的美学里。安哲罗普洛斯深受沟口健二、安东尼奥尼、茂瑙的影响。对横移镜头,固定镜头和360°全景镜头,及镜头内切、景深手法和平行叙事极为迷恋。

与古典好莱坞传统里将电影高潮依赖于与时钟的竞赛不同,安哲罗普洛斯反对将真实的时间压缩成一堆碎片,仅仅关注每块碎片的高潮,将每个镜头开始与结束时的呼吸消除。他讲究在完美的场面调度中获得迷人的叙事效果:“我喜欢安东尼奥尼对长镜头的控制,比预期稍长一点的长镜头攫住了呼吸。我所拍摄的第一个镜头就已经是全景镜头了。” 1975年执导的第三部电影《流浪艺人》标志着安氏独树一帜的长镜头美学的成熟,片长230分钟的《流浪艺人》全片只用了80多个镜头。长镜头由此成为安氏影像的标志之一,也为其在国际上赢得了大师级的赞誉。

1976年,美国影评人皮特·帕帕斯评价:希腊电影史将以它作为分水岭划分为“前《流浪艺人》”和“后《流浪艺人》”两个时代。安哲罗普洛斯本人曾表示:在头两部的《重建》和《36年的岁月》中,自己深受“布莱希特间离化”叙事风格的表达技巧,学着用一种带有距离感的审视、低吟甚至迂回的方式来讲述军事专制下的政治化题材。而《流浪艺人》带来了他个人“布莱希特时代”的终结。

踏上心灵放逐之旅

早期的“希腊近代史三部曲”(《36年的岁月》、《流浪艺人》和《猎人》)回望了从1935年梅达萨斯专政前后混乱无序的社会动荡,到1952年内战结束,右翼凯旋,以及1970年代末,右派势力专制,民主却仍未实现的一段希腊近代史。在此之前,人们几乎都认为安哲罗普洛斯的政治倾向无疑站在左翼的阵营,即便安哲罗普洛斯自己也说过《流浪艺人》是他个人“最马克思主义”的作品。

然而,1980年的《亚历山大大帝》上映后,正式宣告了安哲罗普洛斯早期明显左倾立场以及革命怀旧情绪的结束。在这部史诗电影里,安哲罗普洛斯以冷静的理智反思和解析了左翼的政治实践,仿佛预见了苏联共产主义的瓦解。在完成了对斯大林主义的清算之后,怀着一颗正视人类苦难的良心,艺术家重新踏上了心灵的放逐之旅。1980年代,他接连拍摄了“沉默三部曲”:《塞瑟岛之旅》、《养蜂人》 、《雾中风景》,将目光落在了历史风雨下的个人际遇上。“漂泊、寻父”成为旅途的关键词。其中尤以讲述两个小孩寻找父亲的《雾中风景》承上启下地开启了对于“边界”的探讨。这篇影片是安哲罗普洛斯为自己孩子拍摄的电影,因此尽显温情,甚至因为女儿的建议而改动了原定的故事结局:旅途终点,两个孩子穿过迷雾看到了一棵葱郁的树,超越了死亡获得重生。如果说,之前的安氏电影因为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而多少显得晦涩难解,那《雾中风景》则无疑是把观众带进他内心世界的桥梁之作。

进入1990年代后,安哲罗普洛斯拍摄了《鹳鸟踟蹰》、《尤里西斯的凝视》和《永恒和一日》(被称为巴尔干三部曲)从探讨国土意义上的边界问题过度到对生死界限的追思。最后一部《永恒和一日》讲述年迈的诗人在生命最后一天里的“追忆似水年华”。该片被看做是安哲罗普洛斯一生电影生涯的总结。影片中主人公不停在追问:明天是什么?妻子给出了一个简洁而隽永的回答:是永远再加一天。

不肯消失的电影幽灵

《永恒和一日》之后,安哲罗普洛斯一度宣布息影。这段时间,他忙于接受来世界各地的“终身成就”的嘉奖,他曾自嘲说这些荣誉是给死者的安慰。正当人们以为他就此告别影坛时,暌违四年,安哲罗普洛斯又带着“希腊三部曲”的宏伟构图回归。接受采访时他说:“这几年来,我逐渐成为展示自己的博物馆,到处是我的回顾展和各种锦上添花的荣誉。电影在我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失去了重要性。但我希望提醒新一代人重新发掘电影,我要像一个不肯消失的灵魂,站在电影院不肯消失的银幕前面,呐喊着提醒人们:电影仍然存在。”

在已公映的三部曲之《哭泣的草原》、《时光之尘》两部影片中,安哲罗普洛斯将原定第三部的故事跨度也已讲完,他说,第三部《永恒回归》将是留给未来的一部电影。最终,安哲罗普洛斯仿佛以这种神秘的告别兑现了他的诺言。虽然没有陪伴我们走完旅程的最后,但我们仍要感谢他“将时间的流逝变得如此甜美”,他将对未来无限的沉思留给了我们。

在1月27日这位大师的葬礼上,影片《重建》里那首古老的民谣再次响起,令人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生前改写艾略特的诗句描述自己的一生:“每一次在一团模糊的感觉中开始新的冒险,向无法言说的事物发动袭击,去寻找那已经失去的东西,一旦找到又重新失去,循环往复……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雾中风景》剧照

推荐书目: 《尤利西斯的凝视》,诸葛沂著; 《发现安哲罗普洛斯》 Michel Ciment/Helene Tierchant合著;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访谈》,Dan Fainaru编著

《时间的灰烬》海报

《雾中风景》电影海报

《永恒和一日》电影海报

安哲罗普洛斯作品年表

1965年 《福尔曼故事》

(Forminx Story)(未完成)

1970年 《重建》

(Reconstruction)(首部长片)

1972年 《1936年的岁月》

(Days of 36)

1974年 《流浪艺人》

(The Travelling Players)

1977年 《猎人》

(The Hunters)

1980年 《亚历山大大帝》

(Megaleksandros)

1981年 《一村,一村民》

(Chorio ena, katikos enas)(纪录片)

1983年 《雅典,重返卫城》

(Athens, Return to the Acropolis )(纪录片)

1984年 《塞瑟岛之旅》

(Voyage to Cythera)

1986年 《养蜂人》

(The Beekeeper)

1988年 《雾中风景》

(Landscape in the Mist)

1991年 《鹳鸟踟躇》

(The Suspended Step of the Stork)

1995年 《尤里西斯的凝视》

(Ulysses" Gaze)

1995年 《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

(Lumière and Company)中的一段(短片)

1998年 《一日永恒》

(Eternity and a Day)

2004年 《哭泣的草原》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007年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To Each His Cinema) 中的一段 (短片)

2008年 《时间微尘》

(The Dust of Time)

2012年 《另一片海洋》

(The Other Sea)(未完成)

C. 谁能告诉我这部电影的名字吗

恐惧的代价?

恐惧的代价
原片名
Le Salaire de la Peur
更多中文片名
九死一生
恐怖的报酬
更多外文片名
Salaire de la peur, Le
Salario della paura, Il .....(Italy) (alternative title)
The Wages of Fear
Vite vente .....(Italy)
影片类型
动作 / 惊悚 / 剧情 / 冒险
片长
131分钟/法国:156分钟 /148分钟 (director's cut)
国家/地区
法国 意大利
对白语言
英语 法语 德语 意大利语 西班牙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Australia:M Finland:K-16 Sweden:15 UK:PG Norway:16 West Germany:16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亨利-乔治·克鲁佐 Henri Georges Clouzot
编剧 Writer
Georges Arnaud .....novel
亨利-乔治·克鲁佐 Henri Georges Clouzot .....(as H.G. Clouzot)
Jérôme Géronimi .....(as Jérome Geronimi)
演员 Actor
伊夫·蒙当 Yves Montand .....Mario
查尔斯·文恩 Charles Vanel .....M. Jo
Peter van Eyck .....Bimba (as Peter Van Eyck)
Antonio Centa .....Camp Chief (as Centa)
Darling Légitimus .....(as Miss Darling)
Luis De Lima .....Bernardo
Jo Dest .....Smerloff
Darío Moreno .....Hernandez (as Dario Moreno)
Faustini
Seguna
William Tubbs .....Bill O'Brien
Véra Clouzot .....Linda (as Vera Clouzot)
Folco Lulli .....Luigi
René Baranger .....Unknown (uncredited)
Grégoire Gromoff .....Unknown (uncredited)
Pat Hurst .....Unknown (uncredited)
Evelio Larenagas .....(uncredited)
Jeronimo Mitchell .....Dick (uncredited)
Joseph Palau-Fabre .....Unknown (uncredited)
Ricardo .....(uncredited)
François Valorbe .....Unknown (uncredited)
Rico Zermano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ced by
Raymond Borderie
亨利-乔治·克鲁佐 Henri Georges Clouzot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CICC
Filmsonor S.A. [法国]
Fono Roma [意大利]
Vera Films [法国]
发行公司
Cinedis [法国] ..... (1953) (France) (theatrical) (as Les Films Cinedis S.A.)
Distributors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nc. (DCA) [美国] ..... (1955)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Ciném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IC) [法国] ..... (France) (theatrical) (re-release)
Compagnie Instrielle et Commerciale Cinématographique (CICC) [法国] ..... (1953) (France) (theatrical)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巴西] ..... (2002) (Brazil) (DVD)
Polyband GmbH [德国] ..... (2000) (Germany) (VHS)
Swenson [瑞典] ..... (Sweden) (theatrical)
标准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国] ..... (USA) (DVD)
VTI Home Vídeo [巴西] ..... (19??) (Brazil) (VHS)
其它公司
Ciné-Titres LTC [法国] ..... subtitles
Dyonis Films [法国] ..... editing facilities
Etablissements Rey Frères [法国] ..... special thanks
Société Française de l'Amiante [法国] ..... special thanks
Société Française des Glycérines [法国] ..... special thanks
Son Artec [法国] ..... sound recording
上映日期
法国
France
1953年4月22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53年9月11日
瑞典
Sweden
1953年9月28日
美国
USA
1955年2月16日
芬兰
Finland
1955年9月23日
东德
East Germany
1957年9月27日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版本一
马利奥是混迹在这市井之间的一名闲汉,他与小酒馆招待琳达是交好的情人。和琳达一样,班巴原本也为酒馆老板工作,可是他失业了。马里奥与胖子吕吉住在一起,吕吉是个水泥搬运工,医生告诉他,他的肺里进了水泥,时日不多了。马里奥、班巴和吕吉三个男主人公就这样出现在影片里。另外一个是落魄商人若,若乘飞机来到这里,虽然衣着考究,但实际上已经是濒临潦倒。四个男人,没有什么雷同,唯一一样的是他们都需要钱。无疑,在这个闭塞的荒凉之地,每个人都想离开,首要的矛盾是出去的路途遥遥,他们的贫困成了最为凶猛的拦路虎。于是,真正的大幕才宣告拉开。石油公司地处深山的油井起了大火,扑灭这场火必须用到硝化甘油。难题是硝化甘油是一种极易爆炸的危险品,碰撞颠簸都是致命的威胁。马里奥与若,班巴和吕吉各开一辆车上路了。死亡似乎就在眼前,恐惧也就随之而来。每个人,在手握方向盘那一刻都背上了巨大的心理包袱。对于生命来说,恐惧即地狱……
版本二
S·O·C公司的油井煤气发生了爆炸。为了尽快扑灭大火,必须把900升硝化甘油运送到那里。这是极其危险的任务,卡车没有任何安全设备,也没有校正缓冲器,只要稍有一点颠簸,或者受点热,人和车子就会化为乌有。如果派公司的司机,肯定会遭到工会的坚决反对。心狠手毒的公司老板奥勃里昂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决定雇佣镇上的流浪汉。因为他们没有工会,没有家,如果被炸死也不会有人找麻烦。
闪亮的晨星犹如细碎的流沙铺在青色的天宇。应征者若、马里奥、班巴和吕伊吉在奥勃里昂的监督下,穿上S·0·C公司的司机服。
若和马里奥驾驶着十吨的“居比特”先出发了。若驾驶着车谨慎地注视着前方,大口大口地吸着气,似乎很不安,额上冒着汗珠。突然发动机出现了跳动情况,若惶恐地趴在驾驶盘上,眼中充满泪水。他开始恶心,不住地呕吐,很明显这是由于恐惧引起的。
班巴和吕吉驾驶的“道奇”车很快追了上来,把慢吞吞的“居比特”甩得远远的。过了家禽饲养场,是一段将近二十英里的瓦楞状路面。车子只有以四十英里的时速行驶,才能保持稳定。道奇车由于加了杂油无法加速,差点被赶上来的“居比特”撞上。
窗外一片荒凉,人烟稀少,凶残的秃鹫在天上懒洋洋地盘旋,接连不断的黑色木头十字架叫人毛骨悚然。
一会儿,远处传来山摇地动的爆炸声。山脊上空升起一团蘑菇状的烟云,天空被染得通红。当若和马里奥赶到时才发现,那里有一个火山口一样大的泥塘,里面全是浓稠的黑色液体,边上爆裂的油管,一阵阵地往外溢出发臭的石油。“道奇”车轮的印迹一直延伸到塘边才突然消失,显然他们掉进这个坑里发生了爆炸。
若和马里奥越来越感觉到危险的邻近,通过一个破旧的木桥时,若意外受伤。当马里奥驾驶着卡车,终于在夜幕降临时赶到了S·0·C公司井架起火的地方时,奄奄一息的若死去了。
油井的火最终被扑灭了。马里奥拿着自己的报酬,驾驶着“居比特”车踏上了归途。四个人中死去了三个,他是个幸运儿。想到马上就要和女友琳达见面了,他心里充满了幸福感。他乐滋滋地扭开仪表板上的收音机,里面播放着华尔兹曲调《美丽的蓝色达尼贝》。马里奥非常快活地哼唱着,他的手随着华尔兹的节奏转动方向盘。崎岖的山路在他眼里渐渐地旋转舞蹈。卡车忽东忽西,忽左忽右地飘着。突然,他的脸骤然变色。他猛地抓住方向盘,但为时已晚,卡车避开护墙后,又撞上去,冲下了万丈悬崖。飞扬的尘埃中,死去的马里奥睁着眼愤怒地望着天空,血淋淋的手里还攥着一张准备回家的地铁车票。
版本三
位于南美洲的一家石油公司因为大火焚烧油井,急需硝化甘油来灭火。以伊夫·蒙当为首的三名亡命之徒,在丛林区驾驶两辆装有硝化甘油的卡车作长途运送。由于震动剧烈会随时引爆车上的危险品,因此这段旅程危机四伏,步步惊心。他们历尽艰难险阻,两人先后丧生,最后只有一人获得成功。但他在取得酬金,兴高采烈回去时,途中也死于翻车。
[编辑本段]精彩评论
影片发展出的一系列悬念在同类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
——芝加哥太阳时报
当这四个悲惨的奥德塞开着两辆装满硝化甘油的卡车在崎岖的公路上缓慢行驶时,这些身强力壮的人自身的恐惧也在逐步增长。
——综艺
《恐惧的代价》虽然有着心理因素,但它首先是一部惊悚片,它更多地着眼于胃而不是头脑。
——Reel电影评论
《恐惧的代价》虽然试图对空虚露齿而笑,但它却发出了疯狂恶毒的存在主义式嚎叫。
——电影批评家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克鲁曹享誉甚高的惊险片经典作。导演经营紧张气氛的手法十分高明,整个过程令人惊心动魄,高潮迭起;而丛林外景的选择也增加了动作场面的惊险度,其中一场卡车冒险闯过一座残破吊桥的戏,已成为高度刺激的经典场面。
关于影片
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享誉甚高的惊险片经典作。根据乔治·阿尔诺(Georges Arnaud)的小说和克鲁佐在拉美居住时的一些亲身感受拍摄了本片。全片充满了震撼力和压迫感,经营紧张气氛的手法十分高明,尤其是影片后半段,对视听语言的使用出神入化,完全以视觉呈现出危机四伏的山路,令人提心吊胆,这些困难包括一段稀松的泥路,一座腐朽的吊桥,一块挡路的巨石,还有一个巨大的、充满油污的水坑。在前半段舒缓的铺陈之后,亨利·乔治·克鲁佐有效地放大了后半段紧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所能展现出来的悬念和恐惧,并施以极为完美的节奏掌控。影片展示了高超的影像技巧,对沿途的每一个细节,克鲁佐都有令人排案叫绝的处理,如马里奥在吊桥边寻找乔,纵身一跃的全景接了一个从足部激起的石子的仰拍近景再到全景,流畅而富于冲击力;还有宾巴沿着树枝往巨石的孔里倒硝化甘油,平行剪切路吉嚼着烟屁股的嘴和马利奥弹动火柴盒的手,这一段制造得气氛紧张而情绪饱满。险恶的自然环境同人的心理刻画相衬托,精彩的剪辑及丰富的细节描写使克鲁佐无愧于“欧洲的希区柯克”这一名号。
而影片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使之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片段,使之区别于现今好莱坞惊悚片的另一特征。美国的电影公司不会允许影片给英雄人物安排一个悲惨的结尾,克鲁佐或许比我们设想的对这个世界抱着一种更为深刻的讽刺态度,他让任何可能性降临到他的主人公身上。影片的结尾,在回家路上的卡车同收音机放出的施特劳施的华尔兹交替出现,以尖锐的讽刺提醒着我们好莱坞所一贯坚持的快乐结尾是多么得幼稚。
《恐惧的代价》是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法国影片之一,在当年A级电影节还不互相排斥的年代,该片连获柏林和戛纳两个电影节的最高大奖。此片对后来的影片,包括《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生死时速》(Speed)等都有影响。当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1977年重新拍摄《恐惧的代价》时,他将片名改为《魔术师》(Sorcerer),并将吊桥这一场景移到了丛林中,凭借着更为先进的技术,弗莱德金的镜头更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人物的刻画上却显得单薄。
关于导演
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曾将克鲁佐称做是“法国电影的悬念专家”,他像希区柯克一样爱好侦探故事,但拍出的影片同美国人的惊险片有着很大的差别。《恐惧的代价》是其代表作。他的其他著名的电影包括1955年的《浴室情杀案》(Diabolique)和1956年的纪录片《毕加索的秘密》(Mystère Picasso, Le)等。
维希政权期间,克鲁佐拍摄于1943年的著名沦陷电影《乌鸦》(《Corbeau, Le》也译作《密告》)被法国地下反抗军抵制,称其为卖国电影,克鲁佐也被别人密告,于是被驱逐出法国,一年之后才得以回国。这一年的经历对克鲁佐的打击极大,他变得厌世且憎恨人类,从其之后的电影也能看出些影子。克鲁佐之后的电影世界都是一个悲观且残酷的世界,剧中人物贪婪且渺小,并时刻接受死神的召唤,感情的外衣下却是自私、贪婪、胆怯、仇恨和暴力。
克鲁佐是一个为了艺术而不顾一切的电影艺术家,在这部他的代表作电影中,他在追求最纯粹、最严谨的戏剧性基础上剖析了人类身上深刻的自然性。《恐惧的代价》继承了法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以存在主义和厌恶人类的眼光将人类看作孤独、贫穷、肮脏、野蛮和浅薄的。他用冷峻的笔调展现出一幅阴冷黯淡的图景,如影片开头一个小孩将四只蟑螂串在一起,即预示着影片中主人公命运的不可抗拒。克鲁佐的影片对这个世界呈现出的邪恶感到一种无助的愤怒,因为冷酷的现实而感到无力:如美国石油公司对这个贫穷国家的掠夺,以及人类的自相迫害。其中既有对资本主义的掠夺和机会主义者惰性的批判,也有对人自身缺陷的揭露。但在悲观之中又流露出嘲讽,从存在主义出发将命运看做是一个玩笑,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不管是年龄、健康、道德还是勇气都被拿来洗刷了一番。
关于演员
主演伊夫·蒙当正是凭借此片引人注目,此前他的身份是歌手和舞蹈家,正是此片为他拓展了更为广阔的演艺空间。
而此片真正的明星是查尔斯·文恩,他在1920到1980年代出现在100多部电影中,都是扮演那种既冷酷又懦弱的人,他在此片中的精彩表演使他获得了1953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作者:Duman
[编辑本段]精彩花絮
·该片1955年在美国纽约放映时被剪去了一些所谓的“反美”镜头,其中包括这么一个场景,说美国老板如此阐述雇佣这些流浪汉当卡车司机的动机:“他们不属于工会,也没有任何亲戚,所以如果发生了什么,谁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因为这段把美国资本家塑造成了大恶棍,因此在美国上映时被剪掉了。
·让·迦本(Jean Gabin)拒绝了最终由查尔斯·文恩扮演的角色,因为他认为他的影迷不会喜欢他去扮演一个“懦夫”。
·蒙当和文恩在拍完在原油中打滚的戏后,都不约而同地得了结膜炎。
·这是伊夫·蒙当获得的第一个戏剧角色。
·这是第一部同时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
·此片于1951年8月27日开拍,原本预计9周就拍完,但遭遇的一系列麻烦和困难却使影片一直拖到11月底还只完成了一半。那一年法国南部的雨水特别多,致使车辆频频陷于烂泥,起重机不时跌翻,设备也被毁。克鲁佐摔坏了脚踝,并且病倒。预算也超出了五千万法郎。随着冬日的临近,白天变得更短,因此电影不得不停拍了6个月,而剩下的那部分在1952年的夏天拍摄完成。
·克鲁佐原打算在西班牙拍摄此片,但遭到了伊夫·蒙当和其妻子西蒙·西涅莱(Simone Signoret)的反对,因为当时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还没有下台。最后拍摄地点改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电影里的村落就是根据草图搭建起来的。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路吉:晚上好,老板。[看到了老板放在抽屉里的枪]
老板:你结婚了?
路吉:我来为朋友们庆贺。伙计们,今天我请客。
酒馆里的无业游民:哦,太好了!好极了!朋友,坐这儿,上酒。
[老板向路吉一伙走去]
乔:老板,两杯威士忌。
老板[回过头,殷勤地]:马上送来,先生。
路吉[拉住老板]:蠢家伙,要轮着来。
老板:我知道,你们五个人只要一瓶汽水!
路吉:汽水?我们可不是穷光蛋,要香槟!
酒馆里的无业游民:对。要香槟,我们要香槟!
路吉[拧住老板的衣领]:要真正的香槟。
……
酒馆里的无业游民:来点音乐,让大家高兴高兴。
[路吉拧开收音机]
乔[对马里奥]:你这朋友惹我生气。
[路吉和酒吧女招待随着音乐起舞,乔忍无可忍地扯断了收音机的电线。片刻的沉寂后所有人敲着桌子打着拍子大声地唱歌,同时挑衅地瞪着乔。老板拿出一瓶香槟,乔接过来]路吉[对着老板]:伙计,你快点,我们大家都口渴了。
乔:来了。
[走到马吉一伙的桌前]马吉:好了没有?
[乔掀开瓶盖,让喷出的香槟洒了路吉一伙一身]乔:请用吧,先生们。[把酒瓶往桌上使劲一放]
[马吉一伙站了起来。马吉拿起香槟,掀翻了桌子,朝乔走去。马吉举起了手中的瓶子。]一个人叫道:嘿,你还等什么!
[乔用枪抵住了马吉的肚子。马吉举起了双手]乔:我告诉你,以我身份我不能像那些工人一样打架。我会开枪。
乔:拿着枪算什么好汉。
[乔把枪递给了马吉]:你来。
[马吉接过枪]乔:开枪啊。
马吉:这样我开不了枪。
[乔打了马吉一耳光]乔:这样行不行啊。
[马吉犹豫良久,将枪扔给乔]乔:光有枪还不够,还需要有勇气。
马吉:我可不想杀人。
------------------------------
[前方的爆炸烟雾]
马里奥:路吉。
乔:再也没有路吉了。太惨了。是预料之中的,谁不逞能谁是赢家。本来该是我们的命运。可怜的家伙。
马里奥:不要说了。他们遇到了危险。他们把命送了,命中注定。
乔:你太无情无义了。他们被炸得血肉横飞你还说这样的话!
马里奥:已经无法改变了。你要再说我就掐断你的脖子!
乔:你疯了!不要这样!快停车!快停车![打开车门]我受够了。[跳下卡车。马里奥停车追了上去。乔拼命地跑。乔拣起一根木棒。马里奥拿起一块石头]马里奥:扔掉木棍。
乔:扔掉石头。
马里奥:你先扔。
[乔扔掉木棍,马里奥将石头砸到乔的脸上]乔:你这个混蛋。[冲上前去。马里奥将他打翻在地]马里奥:可能不是命中注定。但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后的赢家。起来。[乔站起来,马里奥扇了他一耳光]乔[抽噎]:你为什么总对我干蠢事?
马里奥: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我需要你。只有我们两个人了。你要好好地跟着我。一直到目的地。
[编辑本段]穿帮镜头
·事实错误:爆炸引起的震动波比爆炸的亮光还要先到达马里奥和乔乘坐的卡车。
·启发性错误:当马里奥往乔的脸上扔石头时,尽管他站在高处,但石头看起来却像是从低处击中了乔的脸。
·连贯性:当宾巴在卡车里刮胡子时,他的右半边脸上涂满了剃须膏。但当他掉头跟路吉说话时,这时他右边脸上的剃须膏却消失了。

D. 外国老电影

让.保罗.贝尔蒙多主演,黑白片,名字忘记了。

E. 找一个警匪片,盗贼偷的是一个鼠疫病毒,但是以为是翡翠,有一些喜剧元素在里面

《一路惊心》
是2011年于中国大陆上映的喜剧电影,影片由李伟执导,刘威、郑昊、刘金山等演员出演。电影讲述了一个颇具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故事。三个小偷企图抢劫珠宝店,但却弄错地方,来到某研究所,把鼠疫病菌当成了宝贝偷走。三个小偷得到“宝贝”后开始分两路逃窜。心怀各异的各色人等开始在小小的车厢里上演一出出闹剧,一路惊心的抓捕也就此展开。
http://ke..com/link?url=-b-qNWNd_P-Jzm1oG8vzQhfVjvr_qhBZhwcijJQbGVqxiRXaek_

F. 亚特兰蒂斯之心的演职员

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Ted Brautigan
安东·尤金 Anton Yelchin Robert 'Bobby'/'Bobby-O' Garfield
霍普·戴维斯 Hope Davis Elizabeth 'Liz' Garfield
迈克·波莱姆 Mika Boorem Carol Gerber, Molly
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Bobby Garfield (Alt)
艾伦·图代克 Alan Tudyk Monte Man
汤姆·鲍文 Tom Bower Len Files
克里娅·文森特 Celia Weston Alana Files
Adam LeFevre Don Biderman
Will Rothhaar Sully-John
Timothy Reifsnyder Harry Doolin
Deirdre O'Connell Mrs. Gerber
Terry Beaver Mr. Oliver
Joe T. Blankenship Richie O'Rourke
Brett Fleisher Willie Shearman
Joel F. Haberli Sully's Dad
Evan Moses Sully's Little Brother
Joshua Billings Cabbie
Valerie Karasek Sully's Widow
Graham Bardsley Minister
Keith Beyer Soldier at Funeral
Sean Edwards Soldier at Funeral
Robert V. Maine Soldier at Funeral
Mickey Leon McBride Soldier at Funeral
Wes Johnson Sports Announcer (voice)
Bourke Floyd Low Man
Lawrence Gaughan Low Man
Jim Hild Low Man
Steve Little Low Man
Bud Pezet Low Man
Jamie Watson Low Man
Eric Eggen Coast Guardsman at Carnival (uncredited)
Kathie France Rider at Carnival (uncredited)
Sara Hamilton Hot Dog Vendor at Carnival (uncredited)
Terry Jernigan Bobby's Father, in a Photo (uncredited)
John Johnson Townsperson (uncredited)
Kristina Lash Carousel Rider at Carnival (uncredited)
Joleen Neighbours Carnival Vendor (uncredited)
David Rivitz Shady Vendor (uncredited)
Joseph M. West Jr. Checkers Player (uncredited)
Steve Little Low Man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book)
William Goldman (screenplay) Bruce Berman executive procer
Michael Flynn executive procer
Kerry Heysen procer
Jodi Zuckerman associate procer Harold Arlen (song {I've Got the} World on A String)
Hank Ballard (song The Twist)
David Bartholomew (song Ain't That a Shame)
Chuck Berry (song Carol)
Fats Domino (song Ain't That a Shame)
James Edwards (song Sh-Boom {Life Could Be a Dream})
Ann Farina (song Sleep Walk)
John Farina (song Sleep Walk)
Santo Farina (song Sleep Walk)
Claude Feaster (song Sh-Boom {Life Could Be a Dream})
Paul Gayten (song Driving Home Part 2)
Jerome Kern (song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James Keyes (song Sh-Boom {Life Could Be a Dream})
Floyd McRae (song Sh-Boom {Life Could Be a Dream})
Al Nevins (song Twilight Time)
Morty Nevins (song Twilight Time)
Marshall Paul (song So Many Roads, So Many Trains)
Buck Ram (songs Only You {And You Alone} and
André Rand (song Only You {And You Alone})
Max Steiner (song A Summer Place)
Jimmy Van Heusen (song Come Fly With Me)
Little Walter (song Everything's Gonna Be Alright)
General Daniel Butterfield (song Taps) (uncredited)
Gioacchino Rossini (from William Tell Overture) (uncredited Piotr Sobocinski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Allen Daviau (uncredited)
Emmanuel Lubezki (uncredited) Heather Jenkins
Heather S. Jenkins
服装设计
Julie Weiss Wyatt Belton hair stylist for Anthony Hopkins
Howard Berger special makeup effects artist
Bonnie Clevering key hair stylist
Richard Dean key makeup artist
Randy Houston Mercer makeup artist
Shaun Smith on-set special effects makeup artist
Michelle Vanderpool-Kohrs hair stylist Courtenay Miles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ack Steinberg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effrey Wetzel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Ty Williams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Kasia Adamik storyboard artist
C. Scott Baker set designer
Jamie Bishop on-set dresser
Richard Blankenship construction coordinator
Cherie Bowers painter
Matt Butler on-set greens
Andrew Carnwath greens laborer
Terry Clark set dresser
Richard Colwell painter
W. Sean Corbett carpenter
Chris Crane carpenter
Dinkus Deane construction gang boss
Tim Dingle muralist
Clifford D. Eubank key set dresser
David Eubank painter
Dandro Fralinger construction gang boss
Melissa Frye painter
Larry Garmon carpenter
Halina Gebarowicz model maker
Steve George assistant property master
Bill Gill carpenter
Thomas B. Grimes on-set greens
Eric Gruber construction gang boss
Courtney Hale assistant art department coordinator
Todd Hatfield painter
Michael Ivey art department proction assistant
Lynn A. Johanson painter
Howard Jones construction general foreman
Jeff Juberget paint laborer
Russell Kempf greens foreman
Jay Klein lead man
Alisa Lumbreras scenic foreperson
Michael Marcus graphic designer
Susan Maye construction buyer
Gordon McVay set dresser
Juliet Meinbresse painter
Wayne Scott Miller painter
Swift Moseley key greens
Erik L. Nelson property master
Douglas P. Newell carpenter
Telly Lee Ordoyne painter
Amanda Overman paint laborer
Eric Paulson carpenter
Buster Pile construction general foreman
Mike Raybould greens laborer
Taylor Savas Reese carpenter
Natalie Richards assistant art director
Jennie Hill Robinson greens gang boss
Leslie E. Rollins supervising set decorator
Richard Salinas scenic foreman
George Silla carpenter
Casey Smith painter
A. Patrick Storey set dresser
Gay Studebaker on-set painter
Brian Stultz charge scenic
John Tartaglino set dresser
Craig M. Taylor second set dresser
Eddie Taylor carpenter
Ron Taylor carpenter
Christine Offutt Thomas art department coordinator
Justin Tingley carpenter
Kevan R. Vickers carpenter
Richard F. Ward III carpenter
Dave Washburn painter
Becky Weidner buyer
Sean Whalen scenic foreman
Gary Wimmer scenic foreman
M.L. Woodrum Jr. carpenter
Michael D. Harrell props (uncredited)
Karen Wiswell art department researcher (uncredited) Jon Bailey assistant sound engineer
Tim Barnes sound designer: selected scenes
Chris Barrett assistant sound engineer
Jeffree Bloomer second boom operator
David Boulton adr mixer
Steve Burgess foley recordist
Robert Deschaine adr mixer
Helen Field liaison: Soundfirm
Ricky Graham assistant sound engineer
Brad Haehnel music score mixer
Scott Heysen sound effects recordist
Christopher S.P. Jones second boom operator
Simon Leadley music editor
Gerard Long foley artist
Tod A. Maitland proction sound mixer
Jay Meagher proction sound mixer
Andrew Neil adr recordist (uncredited)
Glenn Newnham supervising effects editor
Randy Pease boom operator
Paul Pirola sound re-recording mixer
Alex Raspa adr recordist
Skye Ritchie sound effects editor
Livia Ruzic dialogue editor
Roger Savage sound supervisor
Michael Scott boom operator
Tami Treadwell adr recordist Scott Blackwell special effects coordinator
Roland Hathaway snow technician
Jeremy Hays special effects coordinator
Michael Mac Tavish Tunstall snow technician
Jeff Rand special effects assistant
Arthur G. Schlosser snow technician Andrew Butler CGI artist: Guava Visual Effects
Simon Clarke animation artist: Guava Visual Effects
Marty Pepper title designer: Oasis Post Australia
Ted Andre visual effects compositor (uncredited)
Jason Ballantine visual effects editor (uncredited)
Scott Dougherty digital effects procer: Cinesite (uncredited) Bill Anagnos stunts
Mickey Giacomazzi stunt coordinator
Steve Mack stunt double: Anthony Hopkins (uncredited)
Johnny Martin stunts
Larry Nicholas stunt double (uncredited)
Bobby Porter stunts Michael Adams grip
Matt Adler adr loop group
Ignacio Aizcorbe rigging grip
Peter Albert digital video assist operator
Arno Andrischok proction driver
David Archer musician: piano
Don Aros rigging electrician
Roy K. Arrington proction driver
David M. Atkinson first assistant accountant
Terrance S. Averett office proction assistant
Helen Aylett accounts officer: The Kino Film Co., Adelaide
Nicole Balick adr loop group
Jason Ballantine first assistant editor
John C. Barber grip
Cherilyn Barnard second assistant camera: b camera
Charles Thomas Baxter location manager
Terrence Beasor adr loop group
Jennifer Bell second assistant camera: b camera
William Benner proction driver
Garrett Benson first assistant camera: b camera
Chuck Berry performer: Carol from a recording
John Bissell music supervisor
John Francis Black II assistant accountant
Tammy Blackburn animal trainer
Dawn Blacksten assistant location manager
Timothy Blockburger set proction assistant
Clyde W. Bonner proction driver
Frank Boone rigging grip
Johnetta Boone costumer
Phil Bray still photographer
Juan Bremer camera proction assistant
Camille Brown assistant: Michael Flynn
Richard R. Busardo proction driver
Polly Businger studio teacher
Sammy Cahn lyricist: Come Fly With Me
Bobby Caldwell singer: I've Got the World on a String
Kevin 'Vinnie' Campbell electrician
Tony Campenni dolly grip
Chris Centrella key grip
Anne N. Chapman housing coordinator
Chubby Checker performer: The Twist from a recording
Henry Cline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second unit
Lynsey Cole stand-in
Stephanie Conway set proction assistant
Timothy H. Coté rigging electrician
Ashly Covington stand-in
The Crew Cuts music performers: Sh-Boom (Life Could Be a Dream )
Philip S. Crews proction driver
John Crowder assistant location manager
Newton Crump Jr. proction driver
Skelly Cummings best boy rigging grip
Connie Czernek casting assistant: Los Angeles
Doug Dalisera best boy electric
Mychael Danna orchestrator
Silas V. Darden proction driver
James Darren performer: Come Fly With Me from a recording
Allen Daviau thanks
Susan Delgado photography advisor
Michael Devries 24 frame video operator
Filomena Dimaria travel: Show Film
Nicholas Dodd orchestrator
Fats Domino performer: Ain't That a Shame from a recording
Ltc. Kevin S. Donohue thanks: Fort Story
Linwood R. Dowdy Jr. proction driver
Gary Duncan picture car coordinator
Andrew Edmunds thanks: The Virginia Film Office
Russell Engels gaffer
Nancy Tate Ernest proction driver
Percy Faith performer: Theme from 'A Summer Place'
John Farina singer: Sleep Walk
Santo Farina singer: Sleep Walk
Jessica Fasman assistant costume designer
Gary C. Ferraro caterer: For Stars Catering
Efrain Figueroa adr loop group
Greg Finley adr loop group
Lori Flekser post-proction supervisor
Christopher T. Flynn craft service assistant
Alexandria Forster key costumer
Bob Foster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or
Peter T. Frank craft service assistant
Vic Fraser ist
Rodney French best boy grip
James L. Garrett proction driver
Walter Garrett proction driver
James Irvin Gates tailor
Paul Gayten singer: Driving Home Part 2
Michael Gearhart grip
David Gipson proction driver
Ron Glenn grip
Niko Godfrey office proction assistant
Kris Golashesky transportation assistant
Stacie Goodman casting associate: Los Angeles
Isobel Griffiths orchestra contractor
Roseanne Gulbenkian travel: Hoffman Travel
BJ Hallett driver: Anthony Hopkins
John Hamilton camera loader
Daniel Hansen adr loop group
Otto A. Harbach lyricist: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Barbara Harris adr voice casting
Matthew Haskins second assistant camera (uncredited)
Jennie Hazlegrove rigging grip
Jennifer Henderson animal trainer
Mo Henry negative cutter
Larry Henshaw stand-in
Kate Hereford casting assistant: Virginia
Doris Hess adr loop group
Scott Heysen editorial assistant
David Honaker set proction assistant
Scott Howell crane technician
Jimmy Humphreys transportation captain
Mark Hutchings rigging electrician
Grady Hutt adr loop group
Chip Ingram rigging grip
Dan Istrate camp manager: Richmond
Tyler Jay set proction assistant
Ronald Jenkins transportation co-captain
Lukasz Jogalla camera operator: b camera
Aaron Johnson rigging electrician
Brian Johnson rigging electrician
Bobby Jones proction driver
Donald Jones proction driver
Susan Jones assistant location manager
Glenn Kaplan second assistant camera: a camera
Jay Kemp rigging gaffer
Keva Keyes set costumer
John Kimmer grip
Carlyle King adr loop group
Dean M. King best boy grip
Ted Koehler lyricist: I've Got the World on a String
Nicole La Follette film assistant
Brie Larson adr loop group
Mark C. Lawrence adr loop group
Brian Leach generator operator
Scott W. Leftridge dolly grip
Jay Levy first assistant camera: a camera
Sloane Lewis caterer: For Stars Catering
Tina Lifford adr loop group
Andrew Lockington musician: electric guitar (uncredited)
Lori A. Lopes first assistant accountant
Steven C. Loving proction driver
Jimmy Lowery proction driver
Emmanuel Lubezki thanks
Ani Lytle costumer
Dwayne M. Macek thanks: Kissel Bros. Shows & Funtime Carnival
W. Carroll Marshall proction driver
Chandler Martin assistant location manager
Greg Martin rigging grip
Peter Marziale set medic coordinator
David McCharen adr loop group
Rita D. McClenny thanks: The Virginia Film Office
Yvonne McDonald music coordinator
Dustin McQuate rigging electrician
Tricia Miles post-proction supervisor: Los Angeles
Stephanie Miller proction driver
Albert Mitchell proction driver
Robert Lee Mitchell proction driver
Steve Mitchell proction driver
Montez A. Monroe proction coordinator
Sue Moore costume supervisor
Belita Moreno camp manager: Los Angeles
Kelsey Mulrooney adr loop group
Carol Ness casting: Virginia
Shelton Newton proction driver
Jerry Nuckols proction driver
Bettina Tendler O'Mara proct placement
David Orr color timer
Major Andres Ortegon thanks: The US Army 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Rachel Papandrea travel: Show Film
Ladonna Payne proction driver
Percy Faith and His Orchestra music performers: Theme From 'A Summer Place'
Georgina Perrins casting assistant: Virginia
Phuong-Thuy Pham set proction assistant
Patricia Pickens proction driver
The Platters performers: Only You (And You Alone , Smoke Gets In You
Charlie Portillo caterer: For Stars Catering
Robert Proffitt proction driver
Ronnie Puckett proction driver
Robert C. Raikes proction driver
Monica Ramirez-Martin publicity coordinator
Chris Ramming craft service
Cindi Randall proction driver
Angela Randazzo payroll accountant
Sonia Randazzo assistant accountant
David Randolph adr loop group
Todd Ranson best boy electric
John M. Rilee proction driver
Ruben Flores Rios II set proction assistant
Enrique Rivera caterer: For Stars Catering
Dale Roberts second assistant editor
Ginny Robertson studio teacher
Lisa Robertson first assistant accountant
Christopher Rock location assistant
Christopher Roe accounting clerk
Julie Rogers additional first assistant editor
David Edward Roop stand-in
Terry Rowley stand-in: Anthony Hopkins
Simon J. Rowntree assistant: Scott Hicks and Kerry Heysen
Otis Rush singer: So Many Roads, So Many Trains
Gary W. Samuels assistant set medic coordinator
George W. Samuels proction driver
Cas Schwabe proction secretary
Anne Scott post-proction accountant
Walter J. Sexton Jr. proction driver
John Siedenburg caterer: For Stars Catering
Aaron Skalka proction driver
Kimberly Skyrme casting: Virginia
Piotr Sobocinski dedicatee
Robert Spencer best boy rigging electric
Matthew Staub stand-in
Jennifer Stephens assistant proction coordinator
Philip M. Strub thanks: The US Army 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Bill Summers key rigging grip
Roger L. Taylor Jr. proction driver
Norman B. Taylor proction driver
Rex M. Teese editorial apprentice
Christopher Thompson rigging electrician
Nicholas Timmons photography advisor
Jazzmine Tisdale adr loop group
Arthur Tress photographic images and consulting
Tom Trigo location scout
Paul Varrieur camera operator: b camera
Little Walter performer: Everything's Gonna Be Alright from a recording
Steve Warner proction accountant
Richard Wicklund studio teacher
Russell A. Wicks electrician
Tim Wicks electrician
Christine Wilson script supervisor
Darwin Witte driver: honeywagon
Daniel Wolfson wardrobe proction assistant
J. Dan Wright electrician
Carl Youman railroad consultant
Ruth Zalondo adr loop group
Keith Zobel proction secretary
Deborah van Gyen film conformist
Tim Bourque crane operator (uncredited)
Caryn Cheever second assistant accountant (uncredited)
Michael E. Fajohn medic: Virginia (uncredited)
Ken Roy representative: Central Virginia Film Office (uncredited)
Lewis Sadler electrician (uncredited)
Christine Offutt Thomas assistant to director: Los Angeles (uncredited)
Eric Von Arx location scout (uncredited)
Lori Wyman casting: Florida (uncredited)
Jennifer Evans grip
Mark Christopher Lawrence adr loop group

G. 王琳演过的电视剧电影有哪些 王琳个人资料

王琳,1970年8月24日出生于上海,毕业于89届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1] 。
1993年首次出演电视剧《情满珠江》,后息影几年。2001年在琼瑶剧《情深深雨蒙蒙》中成功塑造“雪姨”一角,为观众所熟知。2003年主演家庭情感剧《心不在遥远》[2] 。2007年主演婚恋伦理剧《笑着活下去》[3-4] 。2009年主演都市生活情感剧《五十玫瑰》[5-6] 。2010年参与拍摄年代情感剧《新一剪梅》[7-8] 。2011年出演古装宫斗剧《倾世皇妃》[9-10] 。2012年主演民国年代剧《烽火儿女情》饰冯嘉丽[11-12] ,同年参演现代医疗题材剧《心术》[13] 。2013年出演时尚情感励志剧《一克拉梦想》[14-15] ,同年12月获得第一届中国UGC传播大奖最佳表情奖[16] 。
2014年,出演袁姗姗、陆毅主演的古装宫斗剧《宫锁连城》

H. < 步步惊心>的演员表

步步惊心演员表
刘诗诗 饰 马尔泰.若曦/张晓
吴奇隆 饰 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
郑嘉颖 饰 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
袁弘 饰 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
林更新 饰 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祯)
韩栋 饰 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
叶祖新 饰 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俄)
刘松仁 饰 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张雷 饰 太子(爱新觉罗.胤礽)
刘心悠 饰 八侧福晋(马尔泰.若兰)
石小群 饰 八福晋(郭络罗.明慧)
刘雨欣 饰 十福晋(郭络罗.明玉)
穆婷婷 饰 四福晋(乌喇那拉氏)
郭珍霓 饰 绿芜
柴蔚 饰 承欢格格(爱新觉罗.承欢)
曹馨月 饰 巧慧
叶青 饰 玉檀
康铭桐 饰 芸香
郭晓婷 饰 敏敏格格(苏完瓜尔佳.敏敏)
巴森 饰 苏完瓜尔佳王爷
郑凯 饰 佐鹰王子(伊尔根觉罗.佐鹰)
邓立民 饰 李德全
周彦呈 饰 王喜
胡中虎 饰 高无庸
戴春荣 饰 德妃
陈镜宇 饰 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
王小东 饰 五阿哥(爱新觉罗.胤祺)
高森 饰 李光地
连特约 饰 何太医
马天宇 饰 黄棣
步步惊心职员表
导演: 李国立
编剧: 王莉芝 原著:桐华
制片人:蔡艺侬

I. 求金海心的《阳光下的星星》歌曲mp3资源,谢谢

链接: https://pan..com/s/1LtcSZAmf51cgF94Vi_MZog

提取码:zibv

《阳光下的星星》是由罗茜作词金海心谱曲,金海心、孟军编曲,金海心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金海心2006年1月12日发行的专辑《独立日》中。

J.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

投名状意思是以非法行为做保证(投名状)而加入非法团体。投名状是加入非法团体的表示忠心的保证书。投名状在古代边缘群体用于增强团体内聚力,表达了对个人、组织的忠诚,有强烈的人生依附性。

(10)ltc是哪个演员扩展阅读:

投名状在古代用于忠诚之征,意思是加入一个组织前,以该组织认可的行为表示忠心。其所谓“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大意是指一个人在进入绿林时必须签署的一份生死契约。

有了“投名状”便落草为寇。而摆脱“投名状”的方法,就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这一条路了。所以后世就沿用了这一系列的说法即为“投名状”。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就有“投名状”一说。《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写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小说原文描写: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

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

王伦道:“与你三日限。若三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林冲应承了,自回房中宿歇,闷闷不已。

热点内容
比特币作为虚拟为什么值钱 发布:2025-08-18 19:49:47 浏览:733
沈阳有区块链餐厅吗6 发布:2025-08-18 19:49:46 浏览:613
区块链工作周记 发布:2025-08-18 19:37:20 浏览:737
2014年比特币跌到多少 发布:2025-08-18 19:35:45 浏览:802
苹果手机买shib 发布:2025-08-18 19:34:15 浏览:490
trxgpu性能 发布:2025-08-18 19:25:05 浏览:966
比特币可以被禁止吗 发布:2025-08-18 19:25:04 浏览:5
比特币挖矿前景2020 发布:2025-08-18 19:23:35 浏览:348
一名2013年就进币圈的老韭菜 发布:2025-08-18 19:05:49 浏览:87
corda区块链 发布:2025-08-18 19:04:20 浏览: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