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硬分叉时间
『壹』 以太坊(ETH)的Berlin硬叉什么时间开始
以太坊(Ethereum)挖矿
Berlin硬叉将标志着大都市时代的终结。 这是以太坊历史上的关键阶段,分两个阶段执行(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包括几个分支,包括亚特兰蒂斯,伊斯坦布尔,最后在Berlin达到顶峰。
『贰』 比特币为什么要进行分叉
在区块链和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讨论中,我们经常听到 “分叉” 这个词,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叉呢?分叉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区块链
在说分叉之前,先普及一点区块链的小知识,这样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分叉是什么(如果你对区块链一点概念也没有,欢迎翻阅我以前的文章,都是些通俗的话语帮你了解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顾名思义,就是由区块组成的链条,当然这种链条只是一个形象比喻,说白了就是数据区块有序地连接起来。在比特币中,区块中存放的是比特币的交易记录,区块的大小和交易记录所占用的空间决定了一个区块能存放多少交易记录。这些交易记录被打包到区块中,然后区块一个个相连就构成了区块链。
为什么要分叉
我们知道,比特币软件像其他软件一样,需要定期更新和修改,以便让他更好。所以新的版本就会出现,但是由于不是所有人都即使下载了新版本,所以有个矿工就运行了旧版本,有的则运行了新版本,那么一旦新旧版本不兼容的话,区块链就会分叉。因为因版本的区块和旧版本的区块可能存在差异,所以他们不能被连接到同一个区块链上,所以就会出现两条链,甚至多条链,这就是分叉。
软分叉
软分叉指的是,当新共识规则发布后,没有升级的节点会因为不知道新共识规则下,而生产不合法的区块,就会产生临时性分叉。这种分叉会随着节点的升级而逐渐修复。
硬分叉
硬分叉指的是,区块链发生永久性分歧,在新共识规则发布后,部分没有升级的节点无法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的区块,通常硬叉就会发生。所以,在数字货币领域,硬分叉往往导致新的币种出现。例如以太坊的硬分叉就导致了 ETH的出现。
原文:什么是分叉?什么是比特币分叉?
『叁』 以太坊2022七月份能涨吗
以太坊2022七月份不能涨。
开发者们需要支付以太币来支撑应用的运行,以太坊涨至500美元可能比表面上看起来更接近。以太坊2。以太坊的全称为:2015年3月20日以太坊(Ethereum)是下一代密码学账本。
而不仅仅是以太坊,会涨的。所以imtoken以太坊今年很大概率不会上市。以太坊指的是虚拟货币以太币的股市,以太坊即将在8月份引来伦敦硬分叉。
以太坊将使用混合型的安全协议,以太坊在行业内拥有比较强的共识;现在的以太坊不像几年前了,以太坊可能会比比特币度过更好的时间,因为以太坊上面的生态越来越大。
『肆』 为什么core反对大区块
很多人对硬分叉的恐惧,都来源于ETH硬分叉后分裂出了ETC,但这并不意味着BTC硬分叉会分裂成两个币——就像同样是电脑,Windows电脑会蓝屏,并不意味着苹果电脑也会蓝屏一样。BTC和ETH在技术参数和社区上的巨大差别,使得BTC小分叉必死无疑。
在BTC世界里,用户的沉没成本以分钟计算——必要的话几分钟就能卖掉币,而矿业的沉没成本以年计。币价崩盘时所有人都能逃,只有矿业不能逃。但现在反而是不能逃的矿业选择硬分叉,越来越多的矿池支持扩容,支持BU,用户却对硬分叉抱有恐惧,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
1、矿业的巨大沉没成本,使得矿业更需要考虑比特币的长远发展,考虑比特币几年后的用户数和价格,而不只局限于眼前的价格波动。
2、矿业了解挖矿相关技术,知道BTC小分叉无法越过的天堑,而用户不知道。
这些天堑包括:
一、BTC小分叉需要烧掉2亿成本才能存活。
在出块时间上,BTC与ETH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别:BTC是每14天调整一次挖矿难度,而ETH是逐块(几秒)调整难度。逐块调整难度是山寨币对BTC的改良,目的是在面对大幅算力变化时,还能保证持续出块。例如当ETH算力下降90%时,只是第一个块的间隔从几秒延长到几十秒,下个块就会调低难度,只要几分钟就能适应90%的算力变化。所以ETH硬分叉时,在99%的算力离开原链后,剩下1%的算力,还是可以继续出块,维持ETC的正常运行。
而BTC就不一样了,当BTC算力下降90%时,剩下10%算力的出块时间,将从10分钟延长到100分钟,并且需要经过长达140天的时间,才能进入下一个难度调整周期。在这140天5个月里,相当于已经很拥堵的1M区块,进一步缩容到0.1M区块,且需要10小时才能等到6确认,这使得原链变得极难用。
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在挖第一个难度调整周期的2016个块时,大算力分叉和小算力分叉的理论产出是相同的,一个矿工不管挖哪个分叉,挖到的币数量是相同的,所以理性的矿工必然选择挖币价高的分叉。也就是说上面假设的90%算力硬分叉后,剩下10%算力在那苦撑140天,撑到难度调整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硬分叉发生后,没有任何理性的矿工,会继续挖币价低的分叉,所有的矿工都会“咻”的一下集中到币价高的分叉。
a、当然有人会说,怀有其它目的,死硬支持小分叉矿工呢?那就来算算,支持小币的矿工要烧掉多少钱吧。以ETH和ETC的经验,假设小分叉币(以下简称小币)价格是大币的20%,大币价格1万,那么挖小币的矿工,每挖出一个2000元的小币就会损失8000元(本来可以挖到一个1万元的大币),总共要烧掉 2016区块*每区块12.5币*每币8000元损失=2.016亿元,才能撑到到难度调整。
b、当然又有人会说,不就烧掉2亿嘛,到时候那么多炒小分叉的投机者,会拿不出2亿烧吗?说对了,还真拿不出2亿烧,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问题,投机者是多,但由谁来拿出2亿烧,并且还得有门路租得到至少10%算力,然后让其他人免费搭车呢?
c、当然又双有人会说,说不定有某大投机者,买了2亿的小币,然后愿意烧掉2亿来挖矿,让2亿小币翻到10亿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2亿成本是第一个天堑,让我们谈谈第二个天堑:
二、矿业有利益、决心和能力杀死小分叉
毫无疑问,出现两个比特币不利于所有人的利益,所以一旦出现小分叉,几乎所有人都会或默许,或赞同矿业杀死小分叉,此时矿业杀死小分叉的行动就具有道义正当性。矿业是比特币世界的军队,美国军队在南北战争中烧掉了几十万人的鲜血,中国军队在解放战争中烧掉了一百多万人的鲜血,矿业只是烧掉一些电费而已。
币价75:25时,在比特币的自然规则下,算力不是75%:25%,而是100%:0%,不是产生小分叉,而是赢家通吃,小分叉链死亡。这是中本聪设计的,分裂派难以逾越的规则。一旦出现大投机者违反中本聪规则,强行烧钱给小分叉续命,企图分裂比特币,借此投机牟利,那矿业绝不会袖手旁观。
所谓的杀死小分叉,并不是简单的发起几次51%攻击,而是更彻底的压制:从小分叉第一个块开始,就不打包任何交易,同时孤立(作废)任何有交易的块,让小分叉上的任何交易,都无法确认。压制的成本取决于投机者烧的钱,投机者如果挖n个块,矿业只要挖n+1个块即可覆盖,作废投机者挖的链。如果投机者不再烧钱,矿业也不需再烧钱。矿业烧的每一分钱,下面都垫着投机者烧的钱的尸体。
这又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死斗,只有完胜或完败两种结果。投机者可能比矿业有钱,但绝不会比矿业有更多的算力、不会比矿业在比特币上有更多的利益和决心,这个死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必要时,矿业会采用更温和的过渡方法
最单纯希望币价上涨的,毫无疑问是矿业,所以当有必要时,矿业会采用更温和的方法,来完成硬分叉,以避免市场的恐慌和波动。在这方面有很多选择,例如合成分叉(Synthetic fork)就是不错的方案。
合成分叉简单来说,是在BU算力占绝对优势,但硬分叉未发起时,先进行一个软分叉。这个软分叉缩小有效块的规则,将“Core和BU块都是合法块”缩小为“只有BU块是合法块”,此时仍坚持挖Core块的矿池,如果不转挖BU块,那挖的所有Core块都会被孤立(作废)。支持Core的矿池,只有两种应对方法:
1、对抗:也发起一个软分叉,将BU块定义为非法块。但此时由于BU算力占绝对优势,因此没有更改规则的所有用户,将把更长的BU链为合法链。没有交易所、用户、社区的支持,主动从主链上分叉的矿池小链,没有任何存活的可能。
2、顺从:假投票挖BU块,但声明实质支持Core块,并将在硬分叉发起后,重新挖Core块。但合成分叉阶段可以持续足够长的时间,长到市场的所有人都看清100%的算力支持BU,并一致同意结束纷争,扩容到大区块。此时Core大势已去,假投票BU的矿池重新挖Core块,得到的支持将大幅减少,大幅降低比特币分裂的可能性。
本质来说,合成分叉是将硬分叉的“一步”分成两个“半步”进行,先统一算力,再进行硬分叉。当BU前进半步,将匕首顶在Core咽喉时,Core将面临两难局面。翻脸吧,不可能让所有人统一更新自己的软分叉,难以赢得市场;不翻脸吧,BU下半步就是直接割喉,Game Over。
四、改POW算法=鸵鸟政策,改POS算法=台湾放弃联合国中国席位
当然,Core还有一个一再拿出来威胁矿业的选项:改POW算法。但只要对矿业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个笑话。从一个最大的矿机类型跑到一个更小的矿机类型,反而安全了?矿业就没有显卡矿机可以杀死显卡算法的小分叉了?
目前显卡市场(只计算ETH+ETC+ZEC+XMR四种主要币)算力约84万张RX480显卡,设备总价值14.5亿元,Core如果硬分叉改POW算法,将直接打脸之前一再声称的“不扩容是因为硬分叉危险”,这种分裂行为将遭到社区的一致谴责,大幅降低支持率,假设改POW算法后价格为大区块币的10%(不可能再多了),将占显卡日产值的12.3%,对应设备价值1.8亿元。
这种级别的算力保护,不要说矿业了,只要是个大户,都有能力攻击。显卡矿工和比特矿工有本质区别,比特矿工只能挖比特币,你可以买矿机攻击比特币,但要只租两三天,租到足够的比特矿机攻击比特币,那是不可能的。而显卡矿工对挖的币没有忠诚,哪个收益高挖哪个,你要租显卡矿机攻击Core币?没问题,只要你出钱。只要花100万元,就能攻击Core币一天,做空赚几百上千万,你说有没人会干呢?
至于改到POS算法,我之前也说过了,非常欢迎Core改POS算法,改后就不再是中本聪的比特币。Core想在POW下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名CoreCoin,我同样欢迎Core走出自己的路,去自由地实践小区块的设想,而不是绑架中本聪已给过扩容代码,明确说过应向大区块发展的比特币。
五、本质上是市场,而不是矿业杀死小分叉
有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以上的所有推断,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大算力(大区块)分叉有更高的价格。为什么不是小算力(小区块)分叉有更高的价格呢?当然有可能,但如果这样,矿业就不会发起硬分叉,否则矿业将面临上文所述的所有困境。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是市场,而不是矿业杀死小分叉。
有人到处谣传,如果BU胜出,矿业将控制比特币。这显然是谬论,没有人能对抗市场,除非他的钱比市场更多。矿业所做的,不过是响应市场的扩容需求,做好硬分叉(或合成分叉)的准备,并等待市场做决定。只有市场,才能决定大区块币有更高的价格。只有市场,才有实力和底气,按下开始硬分叉的按钮,并扣下杀死小分叉的扳机。而矿业,不过是在市场做出决定后,尽快地杀死小分叉,尽快结束可能产生的混乱。
目前一再争议的,到底哪个分叉叫“BTC”,口水争来争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哪个分叉的用户多,价格高,市场就会把“BTC”的名称强行安在它头上,它想拒绝都不行。市场把分叉叫“ETH”把原链叫“ETC”,归根结底是因为分叉的用户更多,价格更高。
『伍』 以太坊分叉是什么意思
君士坦丁堡,以太坊的下一次全系统升级,即将到达您附近的一个节点。
君士坦丁堡包括五个不同的以太坊改进建议(EIPs),已经于8月31日完成。一旦在以太坊上发布,这些提案将通过一系列新的向后兼容的升级永久地改变区块链。
这意味着运行以太坊软件的计算机网络的节点必须与整个系统一起更新,或者继续作为单独的区块链实体运行。
系统范围的升级在过去引发了相当多的戏剧性事件,更正式地说法应该是“硬分叉”。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部分用户不同意这种变化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同一区块链的两个不同版本同时运行。目前想要投资以太坊的朋友,可以到比特网交易所进行交易。
『陆』 什么是比特币分叉
比特币中一个区块的容量就是1M(兆字节)吧。而一笔交易是250到500字节之间。
按照这种算法,那么一个区块大约包含的4 194.3(笔)交易。
比特币中一个区块确认的时间是10分钟,那么一个区块每秒能处理的7个交易,可能有时候连7笔都达不到。
这样会造成一什么后果呢?
比特币的分叉分为硬分叉和软分叉。
硬分叉是:指比特币的区块格式或交易格式发生改变时,未升级的节点拒绝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
已经升级的节点可以验证未升级节点生产出的区块,大家各自延续自己认为正确的链,所以分成两条链。
什么是软分叉呢?
软分叉是指比特币交易的数据结构发生改变时,
未升级的节点可以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
而且已经升级的节点也可以验证未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
『柒』 以太经典是什么以太坊和以太经典关系
以太坊的构思诞生于2013年。当年Vitalik Buterin(维塔利克˙布特林,币圈一般都称呼为V神)还在比特币社区担任程序员的时候,向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建议开发一套面向应用开发者的语言,以方便各种应用的开发。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不同意这个意见。于是V神决定开发一个新的平台作此用途。
V神在2013年写下了《以太币白皮书》,在白皮书中说明了建造去中心化程序的目标。在2014年,通过众筹得到开发资金,于是开发了以太系统。(更好用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币汇”)
诞生之后,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四次的硬分叉。
第一次为了调整难度;
第二次发布了稳定版本“家园”;
第四次为了防止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和减重。
只有第三次硬分叉,因为发生了黑客攻击,而迫不得已进行了分叉。这就是The DAO事件。
The DAO事件
2015年7月30日,V神和以太坊基金会创建了第一个智能合约平台,并设计了TheDAO以太坊合约。
2016年4月30日正式部署了The DAO智能合约,并完成了当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众筹,达到了惊人的1.5亿美元!(说句题外话,如今时间上最大的众筹事件当属EOS众筹了,达到了更加惊人是50亿美元!)
2016年6月17日,The DAO被黑客攻击,黑客共盗取了约5000万美元的以太币,价格也从20美元暴跌到15美元,对以太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为了挽回投资人的损失,社区最后决定硬分叉。
于是,在2016年7月20日,在区块高度1920000硬分叉成功,新链被称为以太坊ETH,而原链就是现在的以太经典ETC。
『捌』 以太坊硬分叉是什么
硬分叉是一种不支持向后兼容的软件升级方式。通常,这些情况发生在节点以与旧节点的规则冲突的方式添加新规则时。新节点只能与运行新版本的软件节点进行交互。结果,区块链发生了分裂,生产出两个单独的网络:一个按照旧规则运行,一个则按照新规则运行。节点在升级后变为蓝色。之前的黄色节点拒绝蓝色节点的连入,而蓝色的节点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因此,现在有两个网络并行运行。他们将继续产生区块和交易,但不再在同一区块链上工作。在区块链网络达到分叉区块之前,所有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区块链(并且历史记录仍然存在),但是这之后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区块和交易。由于存在相同的历史记录,因此如果您在分叉之前持有代币,那么您将在这两个网络上同时获得代币。假设在600,000区块高度发生分叉时,您手里有5 BTC。您可以选择在区块高度到达600,001时,在原始区块链上将这5个代币花费掉,但是在新产生的区块链上并不会记录这笔在600,001区块高度的消费。假设加密方式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在新的分叉网络上您的私钥中仍然会存在这5个代币。 以太坊硬分叉的一个案例是2016 年 6 月 17 日,the DAO 合约上出现漏洞并被攻击者乘虚而入,导致约三百六十万 ETH 被盗取。根据该合约的设计,这些资金需要被冻结 28 天才能成功被转移。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话,黑客会拥有 ETH 总额的 4.4%。为解决这个问题,备受争议的 EIP 779 被提出来,其目的在于修改攻击者的锁定合约。如此一来,ETH 持有者便可以从 the DAO 合约上提出其 ETH。7 月 20 日,以太坊大部分成员支持实行硬分叉,然而少数社区成员持反对意见,并决定实行硬分叉,分叉后的原链改名为以太坊经典 (Ethereum Classic)。
『玖』 Gate.io芝麻开门之软硬分叉有什么区别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区块链分叉的资讯, 到底什么是分叉,又为什么会产生分叉呢?
其实区块链的分叉就是对区块链网络运行的软件进行升级,在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分叉。
目前区块链常见的分叉有两种,一种是软分叉、一种是硬分叉。
软分叉很好理解,就是在部分软件升级后,未升级版本可以接纳已升级网络节点信息, 其独特之处在于允许节点延迟升级,支持升级后版本的前后兼容。并且待全部节点升级完后,软分叉就会消失。
硬分叉不同于软分叉,它属于永久性分裂,没有升级的节点不能验证已升级的节点所创建的区块, 它迫使网络上的所有节点必须升级到最新版本后才可使用新功能。
目前区块网络的分叉都是为了解决原链上存在的某些问题。 例如,BTC 的硬分叉 BCH,解决了原有区块链存储容量低等问题。 ETH 硬分叉是因为遭受黑客攻击,想要通过回滚追回被盗资产。 并且一次硬分叉成功之后,原有资产持有者往往可获得等同数量或一定比例的新分叉币,这是为了促使新币种流通和被大众接受,真正的天上掉馅饼。
一般新分叉币刚出来时都会造成原币价格的剧烈波动,待一段时间后才会被市场稳定, 所以新币的价值,也还是需要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