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节点地址
A. java中怎么样调用eth的智能合约
一般来说,部署智能合约的步骤为:
1启动一个以太坊节点 (例如geth或者testrpc)。
2使用solc编译智能合约。 => 获得二进制代码。
3将编译好的合约部署到网络。(这一步会消耗以太币,还需要使用你的节点的默认地址或者指定地址来给合约签名。) => 获得合约的区块链地址和ABI(合约接口的JSON表示,包括变量,事件和可以调用的方法)。(译注:作者在这里把ABI与合约接口弄混了。ABI是合约接口的二进制表示。)
4用web3.js提供的JavaScript API来调用合约。(根据调用的类型有可能会消耗以太币。)
B. 以太坊区块链之Bug --2020/05/19
为了防止交易重播,ETH(ETC)节点要求每笔交易必须有一个nonce数值。每一个账户从同一个节点发起交易时,这个nonce值从0开始计数,发送一笔nonce对应加1。当前面的nonce处理完成之后才会处理后面的nonce。注意这里的前提条件是相同的地址在相同的节点发送交易。
以下是nonce使用的几条规则:
● 当nonce太小(小于之前已经有交易使用的nonce值),交易会被直接拒绝。
● 当nonce太大,交易会一直处于队列之中,这也就是导致我们上面描述的问题的原因;
● 当发送一个比较大的nonce值,然后补齐开始nonce到那个值之间的nonce,那么交易依旧可以被执行。
● 当交易处于queue中时停止geth客户端,那么交易queue中的交易会被清除掉。
第一个字段 AccountNonce ,直译就是账户随机数。它是以太坊中很小但也很重要的一个细节。以太坊为每个账户和交易都创建了一个Nonce,当从账户发起交易的时候,当前账户的Nonce值就被作为交易的Nonce。这里,如果是普通账户那么Nonce就是它发出的交易数,如果是合约账户就是从它的创建合约数。
为什么要使用这个Nonce呢?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重复攻击(Replay Attack)。因为交易都是需要签名的,假定没有Nonce,那么只要交易数据和发起人是确定的,签名就一定是相同的,这样攻击者就能在收到一个交易数据后,重新生成一个完全相同的交易并再次提交,比如A给B发了个交易,因为交易是有签名的,B虽然不能改动这个交易数据,但只要反复提交一模一样的交易数据,就能把A账户的所有资金都转到B手里。
当使用账户Nonce之后,每次发起一个交易,A账户的Nonce值就会增加,当B重新提交时,因为Nonce对不上了,交易就会被拒绝。这样就可以防止重复攻击。当然,事情还没有完,因为还能跨链实施攻击,直到EIP-155引入了chainID,才实现了不同链之间的交易数据不兼容。事实上,Nonce并不能真正防止重复攻击,比如A向B买东西,发起交易T1给B,紧接着又提交另一个交易T2,T2的Gas价格更高、优先级更高将被优先处理,如果恰好T2处理完成后剩余资金已经不足以支付T1,那么T1就会被拒绝。这时如果B已经把东西给了A,那A也就攻击成功了。所以说,就算交易被处理了也还要再等待一定时间,确保生成足够深度的区块,才能保证交易的不可逆。
Price 指的是单位Gas的价格,所谓Gas就是交易的消耗,Price就是单位Gas要消耗多少以太币(Ether),Gas * Price就是处理交易需要消耗多少以太币,它就相当于比特币中的交易手续费。
GasLimit 限定了本次交易允许消耗资源的最高上限,换句话说,以太坊中的交易不可能无限制地消耗资源,这也是以太坊的安全策略之一,防止攻击者恶意占用资源。
Recipient 是交易接收者,它是common.Address指针类型,代表一个地址。这个值也可以是空的,这时在交易执行时,会通过智能合约创建一个地址来完成交易。
Amount 是交易额。这个简单,不用解释。
Payload 比较重要,它是一个字节数组,可以用来作为创建合约的指令数组,这时每个字节都是一个单独的指令;也可以作为数据数组,由合约指令来进行操作。合约由以太坊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EVM)创建并执行。
V、R、S 是交易的签名数据。以太坊当中,交易经过数字签名之后,生成的signature是一个长度65的字节数组,它被截成三段,前32字节被放进R,再32字节放进S,最后1个字节放进V。那么为什么要被截成3段呢?以太坊用的是ECDSA算法,R和S就是ECSDA签名输出,V则是Recovery ID。
R,S,V是交易签名后的值,它们可以被用来生成签名者的公钥;R,S是ECDSA椭圆加密算法的输出值,V是用于恢复结果的ID
C. ETH开发实践——批量发送交易
在使用同一个地址连续发送交易时,每笔交易往往不可能立即到账, 当前交易还未到账的情况下,下一笔交易无论是通过 eth.getTransactionCount() 获取nonce值来设置,还是由节点自动从区块中查询,都会获得和前一笔交易同样的nonce值,这时节点就会报错 Error: replacement transaction underpriced
在构建一笔新的交易时,在交易数据结构中会产生一个nonce值, nonce是当前区块链下,发送者(from地址)发出的交易(成功记录进区块的)总数, 再加上1。例如新构建一笔从A发往B的交易,A地址之前的交易次数为10,那么这笔交易中的nonce则会设置成11, 节点验证通过后则会放入交易池(txPool),并向其他节点广播,该笔交易等待矿工将其打包进新的区块。
那么,如果在先构建并发送了一笔从地址A发出的,nonce为11的交易,在该交易未打包进区块之前, 再次构建一笔从A发出的交易,并将它发送到节点,不管是先通过web3的eth.getTransactionCount(A)获取到的过往的交易数量,还是由节点自行填写nonce, 后面的这笔交易的nonce同样是11, 此时就出现了问题:
实际场景中,会有批量从一个地址发送交易的需求,首先这些操作可能也应该是并行的,我们不会等待一笔交易成功写入区块后再发起第二笔交易,那么此时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先来看看geth节点中交易池对交易的处理流程
如之前所说,构建一笔交易时如果不手动设置nonce值,geth节点会默认计算发起地址此前最大nonce数(写入区块的才算数),然后将其加上1, 然后将这笔交易放入节点交易池中的pending队列,等到节点将其打包进区块。
构建交易时,nonce值是可以手动设置的,如果当前的nonce本应该设置成11, 但是我手动设置成了13, 在节点收到这笔交易时, 发现pending队列中并没有改地址下nonce为11及12的交易, 就会将这笔nonce为13的交易放入交易池的queued队列中。只有当前面的nonce补齐(nonce为11及12的交易被发现并放入pending队列)之后,才会将它放入pending队列中等待打包。
我们把pending队列中的交易视为可执行的,因为它们可能被矿工打包进最新的区块。 而queue队列因为前面的nonce存在缺失,暂时无法被矿工打包,称为不可执行交易。
那么实际开发中,批量从一个地址发送交易时,应该怎么办呢?
方案一:那么在批量从一个地址发送交易时, 可以持久化一个本地的nonce,构建交易时用本地的nonce去累加,逐一填充到后面的交易。(要注意本地的nonce可能会出现偏差,可能需要定期从区块中重新获取nonce,更新至本地)。这个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合内部地址(即只有这个服务会使用该地址发送交易)。
说到这里还有个坑,许多人认为通过 eth.getTransactionCount(address, "pending") ,第二个参数为 pending , 就能获得包含本地交易池pending队列的nonce值,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这里的 pending 只包含待放入打包区块的交易, 假设已写入交易区块的数量为20, 又发送了nonce为21,22,23的交易, 通过上面方法取得nonce可能是21(前面的21,22,23均未放入待打包区块), 也可能是22(前面的21放入待打包区块了,但是22,23还未放入)。
方案二是每次构建交易时,从geth节点的pending队列取到最后一笔可执行交易的nonce, 在此基础上加1,再发送给节点。可以通过 txpool.content 或 txpool.inspect 来获得交易池列表,里面可以看到pending及queue的交易列表。
启动节点时,是可以设置交易池中的每个地址的pending队列的容量上限,queue队列的上容量上限, 以及整个交易池的pending队列和queue队列的容量上限。所以高并发的批量交易中,需要增加节点的交易池容量。
当然,除了扩大交易池,控制发送频率,更要设置合理的交易手续费,eth上交易写入区块的速度取决于手续费及eth网络的拥堵状况,发送每笔交易时,设置合理的矿工费用,避免大量的交易积压在交易池。
D. 2020年ETH升级2.0超级版本,会带来什么影响
原因:
Linux distribution使用udev动态管理设备文件,并根据设备的信息对其进行持久化命名。udev会在系统引导的过程中识别网卡,将mac地址和网卡名称对应起来记录在udev的规则脚本中。而对于新的虚拟机,VMware会自动为虚拟机的网卡生成MAC地址,当克隆或者重装虚拟机软件时,由于使用的是以前系统虚拟硬盘的信息,而该系统中已经有eth0的信息,对于这个新的网卡,udev会自动将其命名为eth1(累加的原则),所以在系统启动后,使用ifconfig看到的网卡名为eth1。
解决方法:
在fedora中,udev记录网络规则的脚本为:/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
[user@localhost ~]$ vi /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
# This file was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by the /lib/udev/write_net_rules
# program run by the persistent-net-generator.rules rules file.
#
# You can modify it, as long as you keep each rule on a single line.
# PCI device 0x1022:0x2000 (pcnet32)
SUBSYSTEM=="net", ACTION=="add", DRIVERS=="?*", ATTR{address}=="00:0c:29:5a:6c:73", ATTR{type}=="1", KERNEL=="eth*", NAME="eth0"
SUBSYSTEM=="net", ACTION=="add", DRIVERS=="?*", ATTR{address}=="00:0c:29:a9:22:9d", ATTR{type}=="1", KERNEL=="eth*", NAME="eth1"
打开该文件,这时会发现,里面有eth0,eth1两个网卡的信息,但实际上ifconfig时只能发现eth1一个网卡的信息,这时因为eth0根本就不存在。
将其中eth0的信息删掉,并将eth1信息中的设备名改为eth0,重启系统,看到的网卡就是eth0了,或者删掉其中所有的信息重启系统udev会帮发现新的设备的。
E. 以太坊2.0质押地址余额现在是多少
以太坊2.0质押地址余额超过450万枚
链乔教育在线旗下学硕创新区块链技术工作站是中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开展的“智慧学习工场2020-学硕创新工作站 ”唯一获准的“区块链技术专业”试点工作站。专业站立足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F. 2022以太坊节点数量
2022以太坊节点数量达到了2000多点,数量非常的稳定庞大,能够体现出目前以太币的强势和利好,非常适合投资。
G. 1. 树莓派:eth桥接到wlan口,共享上网
背景: 树莓派外接5G无线网卡,推流器连接raspberry 3B lan口,共享上网。
验证: raspberry 3B连接手机的热点,PC通过网线与raspberry的lan口相连,实现上网。
思路:
1. 首先给raspberry的eth设置一个静态ip地址。
2. 修改IP转发规则,允许ip数据的转发。(ip_forward的设置)
3. 路由设置,配置iptables,进行两个网卡的桥接。
4. 开启raspberry的DHCP服务,在eth口上开启。
5. 开启DNS服务。
详细过程:
1. 给树莓派的eth分配静态地址。
暂时分配:
sudo ifconfig eth0 192.168.173.1 255.255.255.0 up
永久分配:
写在配置文件里。
配置文件 /etc/network/interfaces,请注意此处wlan0的地址参数要和etc/udhcpd.conf相关参数相对应。
sudo vi /etc/network/interfaces
#iface default inet dhcp
增加
auto eth0
iface eth0 inet static
address 192.168.173.1
netmask 255.255.255.0
注意:
2. 启动IP转发
有多种方法,建议使用sysctl的设置方式
方法1:sudo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方法2:sudo sh -c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方法3:sudo sysctl -w net.ipv4.ip_forward=1
有的时候需要在/etc/sysctl.conf下添加一行:net.ipv4.ip_forward=1
3. iptables设置
iptables -t nat -I POSTROUTING -o wlan0 -j MASQUERADE
4. dhcp服务
4.1 安装udhcpd服务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udhcpd
4.2 配置DHCP服务
sudo vi /etc/udhcpd.conf
1. 修改网络接口,设置成对应的网卡号
2. 设置remaining,去除前面的#符号
#remaining yes 改为 remain yes
3. 设置树莓派的IP地址
修改opt router为192.168.173.1,那么配置完成之后这个地址将作为网关,连接到raspberry eth口的设备网关需要设置为此IP.
此处opt dns被修改为公共的DNS地址 114.114.114.114和 114.114.114.115
4.3 使能DHCP
配置 /etc/default/udhcpd
sudo nano /etc/default/udhcpd
使用#符号注释DHCPD_ENABLED="no"
DHCPD_ENABLED="no" 改为 #DHCPD_ENABLED="no"
4.4 启动服务
1. 启动udhcp的服务:sudo service udhcpd start
2. 设置开机启动: sudo update-rc.d udhcpd enable
5. dns服务
在进行调试的时候发现无法查询到raspberry使用的dns地址,按照常规方法查到的dns地址为127.0.1.1。在网上查了一下https://segmentfault.com/q/1010000002443769 感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
这就导致我在测试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pc可以通过ip地址访问,但是通过域名无法访问。然后我就在网上查了一些共用的dns服务器,设置后一切正常。关于这些共用的dns信息参考如下:
/********************************************************************************************************************************************************/
A、DNSPod DNS+:DNSPod的 Public DNS+是目前国内第一家支持ECS的公共DNS,是DNSPod推出的公共域名解析服务,可以为全网用户提供域名的公共递归解析服务!
DNS 服务器 IP 地址:
首选:119.29.29.29 备选:182.254.116.116
B、114DNS:国内用户量巨大的DNS,访问速度快,各省都有节点,同时满足电信、联通、移动各运营商用户,可以有效预防劫持。
DNS 服务器 IP 地址:
首选:114.114.114.114 备选:114.114.114.115
C、阿里 AliDNS:阿里公共DNS是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DNS递归解析系统,目标是成为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面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快速”、“稳定”、“智能”的免费DNS递归解析服务。
DNS 服务器 IP 地址:
首选:223.5.5.5 备选:223.6.6.6
/********************************************************************************************************************************************************/
H. 一个以太坊节点最多可以有 几个账户地址
一个以太坊节点最多可以有 几个账户地址?
答:一般只有一个账户地址,否则会出现错误的!区块链本身就是具有唯一性的,如果有多个账户地址在一个节点上,就违反了区块链的根本!
I. 以太坊多节点私有链部署
假设两台电脑A和B
要求:
1、两台电脑要在一个网络中,能ping通
2、两个节点使用相同的创世区块文件
3、禁用ipc;同时使用参数--nodiscover
4、networkid要相同,端口号可以不同
1.4 搭建私有链
1.4.1 创建目录和genesis.json文件
创建私有链根目录./testnet
创建数据存储目录./testnet/data0
创建创世区块配置文件./testnet/genesis.json
1.4.2 初始化操作
cd ./eth_test
geth --datadir data0 init genesis.json
1.4.3 启动私有节点
1.4.4 创建账号
personal.newAccount()
1.4.5 查看账号
eth.accounts
1.4.6 查看账号余额
eth.getBalance(eth.accounts[0])
1.4.7 启动&停止挖矿
启动挖矿:
miner.start(1)
其中 start 的参数表示挖矿使用的线程数。第一次启动挖矿会先生成挖矿所需的 DAG 文件,这个过程有点慢,等进度达到 100% 后,就会开始挖矿,此时屏幕会被挖矿信息刷屏。
停止挖矿,在 console 中输入:
miner.stop()
挖到一个区块会奖励5个以太币,挖矿所得的奖励会进入矿工的账户,这个账户叫做 coinbase,默认情况下 coinbase 是本地账户中的第一个账户,可以通过 miner.setEtherbase() 将其他账户设置成 coinbase。
1.4.8 转账
目前,账户 0 已经挖到了 3 个块的奖励,账户 1 的余额还是0:
我们要从账户 0 向账户 1 转账,所以要先解锁账户 0,才能发起交易:
发送交易,账户 0 -> 账户 1:
需要输入密码 123456
此时如果没有挖矿,用 txpool.status 命令可以看到本地交易池中有一个待确认的交易,可以使用 eth.getBlock("pending", true).transactions 查看当前待确认交易。
使用 miner.start() 命令开始挖矿:
miner.start(1);admin.sleepBlocks(1);miner.stop();
新区块挖出后,挖矿结束,查看账户 1 的余额,已经收到了账户 0 的以太币:
web3.fromWei(eth.getBalance(eth.accounts[1]),'ether')
用同样的genesis.json初始化操作
cd ./eth_test
geth --datadir data1 init genesis.json
启动私有节点一,修改 rpcport 和port
可以通过 admin.addPeer() 方法连接到其他节点,两个节点要要指定相同的 chainID。
假设有两个节点:节点一和节点二,chainID 都是 1024,通过下面的步骤就可以从节点二连接到节点一。
首先要知道节点一的 enode 信息,在节点一的 JavaScript console 中执行下面的命令查看 enode 信息:
admin.nodeInfo.enode
" enode://@[::]:30303 "
然后在节点二的 JavaScript console 中执行 admin.addPeer(),就可以连接到节点一:
addPeer() 的参数就是节点一的 enode 信息,注意要把 enode 中的 [::] 替换成节点一的 IP 地址。连接成功后,节点一就会开始同步节点二的区块,同步完成后,任意一个节点开始挖矿,另一个节点会自动同步区块,向任意一个节点发送交易,另一个节点也会收到该笔交易。
通过 admin.peers 可以查看连接到的其他节点信息,通过 net.peerCount 可以查看已连接到的节点数量。
除了上面的方法,也可以在启动节点的时候指定 --bootnodes 选项连接到其他节点。 bootnode 是一个轻量级的引导节点,方便联盟链的搭建 下一节讲 通过 bootnode 自动找到节点
参考: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332424
J. 以太坊源码分析--p2p节点发现
节点发现功能主要涉及 Server Table udp 这几个数据结构,它们有独自的事件响应循环,节点发现功能便是它们互相协作完成的。其中,每个以太坊客户端启动后都会在本地运行一个 Server ,并将网络拓扑中相邻的节点视为 Node ,而 Table 是 Node 的容器, udp 则是负责维持底层的连接。下面重点描述它们中重要的字段和事件循环处理的关键部分。
PrivateKey - 本节点的私钥,用于与其他节点建立时的握手协商
Protocols - 支持的所有上层协议
StaticNodes - 预设的静态 Peer ,节点启动时会首先去向它们发起连接,建立邻居关系
newTransport - 下层传输层实现,定义握手过程中的数据加密解密方式,默认的传输层实现是用 newRLPX() 创建的 rlpx ,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ntab - 典型实现是 Table ,所有 peer 以 Node 的形式存放在 Table
ourHandshake - 与其他节点建立连接时的握手信息,包含本地节点的版本号以及支持的上层协议
addpeer - 连接握手完成后,连接过程通过这个通道通知 Server
Server 的监听循环,启动底层监听socket,当收到连接请求时,Accept后调用 setupConn() 开始连接建立过程
Server的主要事件处理和功能实现循环
Node 唯一表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
IP - IP地址
UDP/TCP - 连接使用的UDP/TCP端口号
ID - 以太坊网络中唯一标识一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椭圆曲线公钥(PublicKey),与 Server 的 PrivateKey 对应。一个节点的IP地址不一定是固定的,但ID是唯一的。
sha - 用于节点间的距离计算
Table 主要用来管理与本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的建立更新删除
bucket - 所有 peer 按与本节点的距离远近放在不同的桶(bucket)中,详见之后的 节点维护
refreshReq - 更新 Table 请求通道
Table 的主要事件循环,主要负责控制 refresh 和 revalidate 过程。
refresh.C - 定时(30s)启动Peer刷新过程的定时器
refreshReq - 接收其他线程投递到 Table 的 刷新Peer连接 的通知,当收到该通知时启动更新,详见之后的 更新邻居关系
revalidate.C - 定时重新检查以连接节点的有效性的定时器,详见之后的 探活检测
udp 负责节点间通信的底层消息控制,是 Table 运行的 Kademlia 协议的底层组件
conn - 底层监听端口的连接
addpending - udp 用来接收 pending 的channel。使用场景为:当我们向其他节点发送数据包后(packet)后可能会期待收到它的回复,pending用来记录一次这种还没有到来的回复。举个例子,当我们发送ping包时,总是期待对方回复pong包。这时就可以将构造一个pending结构,其中包含期待接收的pong包的信息以及对应的callback函数,将这个pengding投递到udp的这个channel。 udp 在收到匹配的pong后,执行预设的callback。
gotreply - udp 用来接收其他节点回复的通道,配合上面的addpending,收到回复后,遍历已有的pending链表,看是否有匹配的pending。
Table - 和 Server 中的ntab是同一个 Table
udp 的处理循环,负责控制消息的向上递交和收发控制
udp 的底层接受数据包循环,负责接收其他节点的 packet
以太坊使用 Kademlia 分布式路由存储协议来进行网络拓扑维护,了解该协议建议先阅读 易懂分布式 。更权威的资料可以查看 wiki 。总的来说该协议:
源码中由 Table 结构保存所有 bucket , bucket 结构如下
节点可以在 entries 和 replacements 互相转化,一个 entries 节点如果 Validate 失败,那么它会被原本将一个原本在 replacements 数组的节点替换。
有效性检测就是利用 ping 消息进行探活操作。 Table.loop() 启动了一个定时器(0~10s),定期随机选择一个bucket,向其 entries 中末尾的节点发送 ping 消息,如果对方回应了 pong ,则探活成功。
Table.loop() 会定期(定时器超时)或不定期(收到refreshReq)地进行更新邻居关系(发现新邻居),两者都调用 doRefresh() 方法,该方法对在网络上查找离自身和三个随机节点最近的若干个节点。
Table 的 lookup() 方法用来实现节点查找目标节点,它的实现就是 Kademlia 协议,通过节点间的接力,一步一步接近目标。
当一个节点启动后,它会首先向配置的静态节点发起连接,发起连接的过程称为 Dial ,源码中通过创建 dialTask 跟踪这个过程
dialTask表示一次向其他节点主动发起连接的任务
在 Server 启动时,会调用 newDialState() 根据预配置的 StaticNodes 初始化一批 dialTask , 并在 Server.run() 方法中,启动这些这些任务。
Dial 过程需要知道目标节点( dest )的IP地址,如果不知道的话,就要先使用 recolve() 解析出目标的IP地址,怎么解析?就是先要用借助 Kademlia 协议在网络中查找目标节点。
当得到目标节点的IP后,下一步便是建立连接,这是通过 dialTask.dial() 建立连接
连接建立的握手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在 SetupConn() 中实现
第一阶段为 ECDH密钥建立 :
第二阶段为协议握手,互相交换支持的上层协议
如果两次握手都通过,dialTask将向 Server 的 addpeer 通道发送 peer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