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选课
⑴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详细�0�3
朱清时 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同学们: 早上好! 在座的很多同学是去年刚入学的。我首先代表学校衷心欢迎这些新同学!这个欢迎词已经 说的太晚了一些,这个报告去年就该做,但由于我们学校换届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做,推迟至现在才做。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是从出生到30 岁,在座的同学基本上都处于这个年龄段,这个是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开始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为今后的事业打基础。第二个三十年从30 岁到60 岁,是一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是他从事一生主要事业的时候。第三个三十年是从60 岁开始,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把第三个三十年过完,在第三个三十年中的人,精力不行了,但是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界的了解很丰富了,所以,最适合当教师。 我担任学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之后就离开了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在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之后,我觉得我还有一些东西可以帮助同学们成长,那就是从我的阅历中了解到的,一个人特别是从事理工科工作的人,如何才能成才。因为很少有人像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这么多的事情。我1963 年进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读书,1966 年6 月份开始文化大革命,停课。1968 年,分配到青海去当了一名工人,真正的工人,是铸造工。后来又当采购员、计划员。到1974 年底才调到了青海盐湖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从那以后,从实习研究员一步一步地做起,到国外很多机构工作过。所以我自己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在科学上的成就是一般的,但是我们对如何在科学事业上成才的了解,比很多科学成就远大于我们的人可能更多。所以,我应该把自己从阅历中了解到的年轻学生怎么做才能够成才告诉大家,使大家在进入大学生活的时候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要到了几十年以后认识清晰了,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这样也许能够帮助在座的同学们,使 你们中间有比较多的人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今后在科学技术的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我每年都给同学们讲一次,今年我要讲的跟过去几次讲的不同,换了一个角度,谈谈我从亲身阅历中感受到的一个人如何做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人常说过,一个人到了60 岁才知道自己无知。我以前看到这句话,总觉得是这些人谦虚的话,现在我已经接近60 了,才感受到这句话确实说得不错。因为,在这几十年的工作和学习中,越学越知道宇宙很大,世界上的事务非常复杂,一个人的一生太短;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和人生方面知道的太少,甚至对自己都了解得太少。现在才理解人到六十才知道什么叫无知。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告诉大家。一个人越早理解这一点,就越能虚心学习,进步就越快,成就会越大。 今天我想讲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够使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大化。我从1957 年上初中算起到现在, 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然后在国外工作的同事,同事中有 很多人是研究生和博士后,还有现在一起工作的这些同事。现在回头一看,发现他们中间有很多在学校念书都很好的人,在毕业后独立工作的时候,往往比预期做得差,反而有一些在学校大家都觉得他学得不太好的人,在以后工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原因何在呢?我经过了这几十年才算认识得清楚一点,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弊病,在这个教育体系中间,表现为优秀学生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真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在今后的工作中间能够取得重要的成绩。 1、 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和现行教育体系的问题 首先,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他的智力,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知 识和能力。知识学得越多、学得越活,这个人的创新能力可能就越强。所谓能力就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这些构成创新能力的第一方面,就是一个人的智力。智力超群的人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但是也不一定。创新能力还有第二方面,就是这个人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是否能够迅速地抓住要害,找得出办法来,这是一种能力,目前的学校教育都忽视了这种能力,没有关注去培养它,甚至很少有人提它。这种能力还包括在复杂的工作中,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的能力。人的创新能力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会全面一些。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上的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的中青年时代,在出山之前,是在南阳卧龙岗隐居。那个时候他就有非凡的智力,即他第一方面的素质很强,很聪明,知识也很渊博。何以见得?大家都知道刘备去看他时,他的《隆中对》,现在已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一篇经典文章。这个《隆中对》说明他有非常高的智力,知识丰富,非常聪明。但是如果他没有遇到刘备,即使遇到刘备,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机遇,没有去抓住机遇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三国演义以后的那些故事,就不会有中国历史上那一段精彩的历史。这段历史被我们一直传颂至今。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识和他的各种能力,就要求他本人的智力要高,而且勤奋学习。第二就是要有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这后一方面是过去强调得比较少的。 现在的教育体系有什么弊病呢?这弊病就是片面性。片面性是在什么地方呢,现在的教育体系只重视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往往大家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灌输式的,传授很多知识,但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比较薄弱。这两方面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其它素质,这些素质比如刚才我说的创新人才的第二方面的素质: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我发现有些学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在工作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做的研究往往就是老师教他做的,一直做下去,甚至做一辈子。要不然就一筹莫展,只会去模仿别人或者文献上做的事情,很难去做出开创性的事情。即使做开创性的事情他 也很难找对方向,往往做些异想天开不可能做成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学生毕业以后,在科学技术上往往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缺乏能力去发现关键所在,去发现机遇并且抓住机遇。这是我们现在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的。 在座的同学会想,你现在已经在学校做校长了,你不能把这些弊病改掉吗?我在过去五年努力想在学校推行教学改革,就是想做这些事,但是这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校就能做到的,要全国的学校统一来做才能做好。而且不是少数几个人想做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配合才能做好的,所以这个改革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我相信中国的教育,有一天一定能够改革好。但是,这个路程不是几年,甚至不是十几年能够做到的。现在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教育体系现存的弊病,能够自觉地想办法弥补它的不足,使得你们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改革好之前,照样能够成为创新人才。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学校教育体系的问题,大家今后可能都会遇到,所以我先说,你们遇到之后就知道了,其实学校已经知道这个问题。两年前,我们主动请国外的一些专家来评审我们的一个学院,评审的时候学生提意见说,课程安排不恰当。新生一入学就上物理实验课,上试验课的时候才发现好多理论知识都还没有学到,所以,上试验课并不懂实验在干什么。学生提了这个问题,我们就问教务处负责人是不是这样,教务处负责人回答说,的确是事实,为什么呢?教务处解释:大学一年级的物理课程很不好安排。因为物理课往往从力学开始,但是要讲力学,必须先讲微积分和高等数学,要先讲高等数学,必须先讲实数理论和极限论,从极限论开始讲,讲完高等数学至少需要一个学期,这个时候才能开始讲力学,才能够讲普通物理。那么,头一学期怎么办呢,在讲高等数学期间物理课没有办法安排,只好把实验课安排过来,因为实验课毕竟不需要数学基础。这个回答我们理解。这件事情不是说教务处把事做错了。他 们没错,他们是在精心安排课程。这件事只说明我们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即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是知识传输型的,着重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非常讲究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就有刚才的那个问题,没有实数理论和极限论就不可能讲微积分,没有微积分就不可能讲力学,没有力学就不可能讲到后面的普通物理,这就是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教学思想是从孔夫子时代一直传下来的,就是着重基础一步一步的往上堆。这种教学体系有个最大的优点:学生的知识是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也比较多。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有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被挤掉了。所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很丰富但是创新能力不强。 西方国家在20 世纪上半期也有与我们刚才说的教育体系相同的弊病,从爱因斯坦在他的回忆录中间所说的一段话中能反映出来。爱因斯坦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他在1955 年3 月去世之前,是这样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的。他上大学是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现在仍然是非常有名的ETH。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一年考苏黎世工业大学没有考上,第二年才考上的。所以,大家不要歧视那些高考落榜生,其实现在的考试体系,往往考上的不一定就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而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不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甚至不一定能考上大学。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的,他说一进到大学之后很快发现,他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就该心满意足了。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的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的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他发现这一切特征,正是他最为欠缺的,对于像他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你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或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爱因斯坦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西方国家在20 世纪初期的教育跟中国现在的教育一样,也是灌输式的,弊病相同,弊病就在于对爱因斯坦这种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说,填鸭式教育是个灾难,他的肚子是要吃坏的。所以说,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他也不可能第一次考试就被录取。 西方科技发达的国家,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种学校,比我们早一个世纪开始教改,从20 世纪初就开始教学改革,改革成的教学方法跟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不一样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体验到的这种教学体系是这样的:学生可以注册比如化学系选择物理化学专业,这是我在那里所在的地方。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理化学专业的几门必修课,不多四五门,至少热力学你必须学,物理化学必须学,结构化学必须学,然后其它课你任选,只要把学分学够就行。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或自己的特征特点去个性化地选课程。如果这个学生像我,可能去选文学史,然后去专门看世界最优秀的古典文学;还有一些学生选电影史,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非常好的图书馆,存了很多电影胶片,你可以任意调一个出来看;你也可以选生物学,选财经,选法律,..,总之,你自选的课程你完全可以个性化选择。如果你是二年级同学,你可以跟高年级一起上课,也可以跟低年级一起上,同一门课你可以先上也可以后上,学生这样选课最大的弊病是什么呢?这个学生的知识没有系统性,他有的时候可能选了一门课,比如他选了催化课,但是表面化学他没有学过,物质结构没有学过,那么催化有好多基础知识他都没有,怎么办呢?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方法恰好就是靠这种知识上的跳跃式,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如果你选的课程中有好多基础知识你没有,就强迫你赶快自学,把你需要的基础知识补上。如果你不理解,你可以问老师和同学,反正你要一直到理解,一直到能把你现在选的课上下去,考及格为止。这样就逼着学生不能不去学习自学,学会自学,而且允许学生按照他的兴趣,按照他的爱好,按照给自己树的目标去选课,去克服他遇到的困难,这就是“跳跃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锻炼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像“穷人家的孩子会当家”一样。家里没钱,父母没权,想要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这种孩子一般都会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也许知识面不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宽。 我本人就经历了这个跳跃式学习阶段。这是时代给我造成的,我在大学学核物理,毕业后 到工厂当工人,然后到盐湖所做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在1962 年诞生,但我们大学的时候没有人讲过。一下子要开始研究激光分离同位素,所有基础知识都要从头学,但好在我数理化学得好,学这些知识还比较容易。1979 年到美国之后,就要到实验室做研究了。因为中国过去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试验设备跟国外的设备完全不一样,连电源插座都不一样,所有的测量仪器不一样,试验的理论方法和设备也不一样。所以我面临非常巨大的一个鸿沟要跳过去,这个鸿沟比美国学生选课遇到的还要大,这个时候我只有两条路:一个就是乖乖地承认你不行,转成学生,然后去选美国大学生的课,这样走比较轻松但是至少要花好几年时间,才能把这些课上完,然后才能开始研究;第二就是我走的这条路,就是硬着头皮去跳这个鸿沟。怎么跳呢,仪器不懂就把它的说明书全部找来,一本本地去看,看说明书是辅助的,主要的是看我的同事, 美国的研究生,他们做实验的时候是怎么操作这些仪器的,把他们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记下来,我现在还保存着我在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的笔记本,每一台仪器我都把它的控制面板画在上面,每个按钮是干什么的?每一次调的时候要走几个步骤?等等,只要有不懂的,我就去问这些学生,然后赶快把它记下来,因为你要问多了人家就烦了。就用这个方法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没有的知识都补起来。 现在我觉得我补这些基础是在补一种训练,把我自己在国内受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改 变成适应美国式的跳跃式的教育。美国式的跳跃式的教育比较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但是要从循序渐进的到跳跃式的,中间的变化很大,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会有很长时间过渡。两种教育方法都各有优点,循序渐进的教育有利于使学生有完备丰富的知识。跳跃式的教育往往学生的知识并不完备,并不丰富,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强。这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行。我去过的大学,像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这几个学校,都是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它培养的学生是搞科研的,所以着重培养创新能力。美国的社区学院是美国最大规模最大量的学校,它培养的学生就不讲跳跃式,它就讲循序渐进,因为对于这些学生,就是希望他们知识多一点,知识完整、系统一点,所以两种教育体系都有利弊,因为今天我着重讲创新能力,所以我就只讲有利于创新能力的这种研究型大学的教育体系。 2、人的智力有多种类型。 现在我开始讲培养创新能力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观念要改变,要认识到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多种类型,现在我们一说到创新能力,很多人马上就想到科学家、工程师,最多再加上作家、演员、运动员。他们没有想到人的智力其实远远比这个广。特别是现在说到创新能力往往跟在校成绩好坏挂上钩,大家千万不要忘了,在校的成绩好坏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且往往是很窄的方面。当你到社会上之后你会发现,光是在校成绩好远远不够用。我知道很多科大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状况,有一个学生是我们学校成人教育毕业的,当时在黄山办的成教班毕业的,现在事业做得很大,很出色。他的成就、创造性已经超过好多我们正规本科的高才生了,所以在校成绩只是你一生中间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决定性的。在今后生活中间你会发现还有好多好多你在学校里闻所未闻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往往可能会决定你一生事业的成功与否。 人的智力有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分析推理的智力。爱因斯坦是此方面的最高代表。一般来说,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最擅长的就是使用抽象的符号并用形式逻辑推理来工作,在这方面的智力很高。这种智力是我们现在学校教育主要培养的,就是逻辑推理、分析推理的智力,这个我不多讲。 第二种智力是语言智力。是指那种善于运用语言思考和表达问题的人,例如小说家、诗人都是语言智力很高的。这里我想就这点多讲一点。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往往忽视语言智力,所以我经常看到学生的博士论文,大多数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够。只有少数很好,写出来基本上不用改就成了。语言智力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能够很简洁地用很准确、到位、生动的词汇把一个复杂的事情表达清楚。我在初中时代很喜欢文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悟到了一些语言智力的重要性。这是从柳宗元的一首诗开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用20 个字给人画出一幅非常生动的图画,而且有一种很强的让人向往的意境。这时我发现,原来语言有种特别的魅力。有好多人,包括老师,喋喋不休的说半天,我都抓不住要领,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自己听得很不耐烦,但柳宗元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就很强烈的就把人的兴趣吸引过去了,所以我意识到好的语言有很大魅力。 随后这几十年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语言智力不亚于分析推理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有好多人,没有下过功夫,所以他的语言能力不强。他写出的东西,自己觉得写得很到位了,但是别人一看就觉得摸不清头绪,不知道他要说些什么。这种人不会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不善于用简单生动准确的词汇把一个复杂的事情一下子刻画出来。我一生能够在科学上有一点成绩,从中学就开始意识到的语言智力,和对诗歌和优美文章的爱好给我打下的基础,起了很大作用。 记得我一生中第一场学术报告也是最关键的学术报告是在1975 年作的。那个时候我刚调到青海盐湖研究所,做激光分离同位素。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全国都瘫痪,但是胡耀邦等人在管科学院,他们都是些实干家,想在科学院组织一些重大项目去跟踪追赶国际上的科技发展新动向,其中之一就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这个项目立项之后,除了青海盐湖研究所,没有任何研究所去承担这个项目。为什么呢?那个时候科学院最大的研究基地,北京的、上海的,在文革中还乱得一塌糊涂,都瘫痪了,大连的、长春的也都瘫痪了,那时的骨干研究员,都还在农村,根本就没有办法承担。青海盐湖所把这个项目拿去了,然后从分配到青海的大学生工人中间去选人才。我意识到这是个机遇,就去自己报名,被选上了。刚去不久就接到通知,1975 年4 月份在长春吉林宾馆召开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方案论证会,让盐湖所准备到论证会上讲方案。科学院组织了全国有关的专家去听,其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长春应化所的吴学周老先生,他是1955 年的学部委员,是中国光谱学界最老的前辈。在我们这些学生听来,这个名字如雷贯耳。盐湖所赶快准备方案,那个时候本轮不到我来设计方案,因为我是刚调去的大学生,在我前面 有好几代前辈。主持这个项目的是1958 年大学毕业的,但他是学无机化学的,还有好多资格比我老的,他们都试着首先写文献综述,然后再提方案设想,好几个人试了都觉得不行,写不出来。室主任开始让我整理资料,后来就说你赶快写个稿子吧,我就开始写稿子。那是我第一次写这么重要的文章,当时我没有意识到。由于我有中学开始训练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虽是第一次写,但大家一看就发现表达很清楚,决定就用我写的这个稿子。到长春开会去两个人,我们的主任去做报告,因为是我写的稿子,他也把我带去。我们去了住在吉林宾馆。主任花了一天时间背讲稿,到晚上散步的时候对我说,还是不行,明天你讲算了。他1958 年毕业的,下面坐的是吴学周这样的学部委员,他讲一个自己还没有搞懂的东西,确实有些害怕,所以他最后决定不讲,让我去讲。那是我一生中做的第一个重大学术报告,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上台觉得紧张了一下,但很快我就进入到了意境,我自认为讲得不错,因为讲完之后吴学周老先生走上来和我握手,夸我讲的很好。那个时候我还是研究实习员,和老先生相差很多。这说明语言智力对一个理工科人的重要。因为即使你再聪明,你再有能力,你做的工作再好,但如果表达不清楚,不能被社会接受,不能被学术界接受,也等于零。 第三,音乐智力我就不多说了,有很多人实际上使用旋律在思考,比如说莫扎特,贝多芬,不知道为什么音乐界在他们去世后就再也没有出过超过他们的人了,不知道是环境变了还是现在的人浮躁,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这些人,现在就没有超过他们的人。贝多芬活的年龄大一点,肖邦和莫扎特活的寿命都不长,尤其是肖邦,这种人是用旋律在思考问题,他有感情要表达,脑子里就冒出旋律,不象我们有什么想法,脑袋里冒出的是中文。当我到美国去时间长了之后,体会到英语要学好,你一定要练到这种程度,就是一有什么事情脑袋里头滚的是英文,这时候你英语就学好了。第四种智力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像画家这些人。 第五是肢体运动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演员、运动员,我特别要说的就是高级技工,技术员,他们的手特别巧。回首我的经历我发现确实手巧的高级技工或技术员是一种智力,一种财富。我遇到的几个手非常巧的技术员在实验室里做工作,是搞科研的人不可替代的。当时我刚在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研究的时候都要用激光,那时激光很复杂,调节起来很困难,我花半天时间弄的满头大汗也不一定能调好,但那个技术员很沉着,同样的事情他手就很巧,花个一二十分钟保证干好,而且很有信心。所以我佩服他们。现在我们教育体系中间最薄弱的,就是动手能力特别强的人太少,动手能力也是一种智力,一种创新能力。这不光是我们学校,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间被忽略的一个环节。 第六种就是认识自己的智力。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认识自己,他往往都是光看别人的缺点,就是不正视自己。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这是一种能力。 第七,还有一种智力就是与人相处的智力,就是人际关系智力,具有这种智力的人很容易了解其他的人,善于与人共处,并且善于影响和激发别人的能力,这种人在我们现在社会上长期被忽视了,体现在我们学校,就是我们学校现在的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为什么,就在于大家没有重视这种能力。要去做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人啊,需要很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很善于去认识别人,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共事,并且善于影响别人和激发别人。现在的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往往就是把上级文件拿来往下贯彻,缺乏创造性,没有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智力。 最后一种是直觉能力。直觉和洞察力我后面要讲,这里就不多讲了。 刚才我说的主要是要大家意识到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讨论创新人才。如果我们把创新人才定义得片面,很狭窄,就会误导大家。现在一般说智力大家都指刚才讲的第一类,分析推理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智力之一,但决不是全部的智力,特别是现在把智力片面理解为就是成绩好、考高分,这就过分片面了。刚才我一再说,学校中间成绩好、考高分是件好事,但在工作中是远远不够。工作以后,很多人就把智力看成科学上、技术上做出发明发现,或者是发表好的论文,得到专利获得成果奖,认为这就是智力高。这些,毫无疑问就是最重要的智力之一,但是决不是全部的智力。以上这些片面的认识,造成了我们教育体系中间的若干薄弱环节,或者叫做若干误区,这个不光是在我们学校要重视,要多讲。完善的教育体系要重视发展具有各种智力的人才。 比如现在我们中国各行各业中最缺的高级技工,这种人我们已经凤毛麟角了。因为我们社会长期忽视了这种人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量的高级技工,任何工厂都运转不好,学校也运转不好,实验室也运转不好。我们学校过去几年做出的一个努力就是建公共实验平台。公共实验平台的关键就是需要一批动手能力特别强的高级技工技术员去主持这些服务体系,现在要找这样的人太难了!以前我们学校有一些这样人,老了,退休了,为什么,是因为这二三十年来社会上忽视了这种人的重要性,这种智力,实际上是创新能力中间的一种。他能够把别人动手做不出来的东西很巧妙地做好,这就是一种创造性。 以下集中说第一类狭义的创新人才,就是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人才,他们只是创新人才中间的一种,不要把创新人才等同于这些人才。但是,由于我的经验阅历,我了解得比较多得是科学上的创新人才。所以下边我就集中只讲这种狭义的,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人才,而且由于时间限制,只讲部分容易被忽略的智力。 3、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具备上述第六种:认识自己的智力,进而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大家可能没有想到,人生中往往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非常之难。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件事太简单、太本能,所以往往被人忽略。我从1963 年上大学,今年已经40 多年了,现在我才明白,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是高效地从事任何工作的前提, 因此我在这儿先谈谈它,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进科大以后都自觉地、下意识地去认识自己,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我们这一代人认识到这一点,经过是曲折的。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当时的格言是“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这句话是不错的,本义应该是:一个科学家对基础知识下的功夫 很深
⑵ 去瑞士苏黎世大学念研究生需要什么条件,本人是理科生,苏黎世大学有没有偏计算机相关的专业
入学条件
英语授课的硕士专业要求托福100分以上,附加GMAT成绩。
高中毕业加两年大学学历,必须通过瑞士瑞士大专院校(如:瑞士弗里堡大学预科班)录取考试(五个科目)(请参阅链接<<语言等级和分类>>和大学预科/语言学校)。本科教育授课语言为全德文授课,研究生教育部分专业为英文授课。
要求是如果通过德国歌德学院高级德文水平考试。可不必考德文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或者通过苏黎世大学德文考试。
申请期限
秋季学期截止4月30日
春季学期截止11月30日
苏黎世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计算机语言学与语言技术、神经计算机科学、应用计算机科学。
(2)eth选课扩展阅读
这所成立与1833年的大学,是欧洲第一所民主公立大学。既不是教皇设立、也不是国王设立,而是全权属于州政府的大学。学校曾在1867年培养出世界上第一个女性博士(在当时算的上是一个极具正义的大事件了)使得学校走在了其他欧洲院校的前面,因自由、平等的学术环境闻名世界。
在建校之初,学校拥有“高等神学”、“法学和医学”、“哲学”三个研究领域,161名学生55名讲师。到了1905年学校的学生数量达到1000人。1909年,爱因斯坦在这里开始教授理论物理。而到如今,苏黎世大学已经成为培养出12位诺奖得主,拥有7所学院,超过25000名学生、瑞士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医学、生物学、金融学在全世界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学术研究,本就是自由自在的事情!
苏黎世大学也曾存在发展上的局限,在1995年之前,学校的运行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教授的任命还需要州政府同意,甚至由于州政府教育资金短缺的原因(主要原因)学校的医学研究项目数量还被联邦法院削减。好在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学院一方面通过新的融资模式,应对紧缩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努力尝试自管。
终于在1996年,原本受教育局管控的人员的聘用、工资制定、补贴和贷款等事项被大学接管,学校终于可以单独任命教授,不受州政府干预。这也给学校与隔壁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开展合作提供了可能。
时至今日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影响还不断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苏黎世大学给予学生最充分的权利,自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研究。以王牌专业金融银行学为例,全部学下来要120ECTS(欧洲学分),每学分30学时,这里面就包括了8-10个小时的课时和20个小时左右的课下自学。
其中共有57个学分,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任意选课。这些课程包括由苏黎世大学金融银行专业提供的公司财政、银行学、金融经济学、计量金融等领域的61门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经济系内跨专业选择课程。甚至学生可以去隔壁的联邦理工学院任意选课(包括应用类课程)。
虽然选课很自由,但是通过难度还是很大的。相比隔壁苏黎世联邦理工ETH恐怖的淘汰率(50%),UZH的平均挂科率则没有那么高,在60%左右。一般情况下如果在ETH读不下去的瑞士学生,则会考虑来苏黎世大学继续学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黎世大学
⑶ 英国硕士真的特别水吗
好的大学不水,差的大学有水现象。它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槽点”:
学制太短
教学太散
申请不难
毕业不难
只要真正经历并且融入了国外教育模式的学生,是绝对不会说出“英硕水”这句话的。
首先我们来讲下英国硕士的分类,英国硕士并不全都是一年制,实际上英国硕士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授课型和研究型。
研究型硕士多为两年制,学术要求很高,主要为读PhD做准备。
一年制硕士一般指的是授课型硕士,主要针对就业导向的学生,希望在本科学习之后获得更多的行业知识、社会企业资源。
今天我们主要针对授课型硕士给大家进行简单分析。
英国硕士为一年制 ≠ 水
英国硕士的特点就是“短平快”,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含金量会降低。
大家都知道英国的学制短,这是因为英国的一年制项目注重实用性,节约时间成本,换句话说,干货满满。
他把课程进行紧密的压缩后再教给同学们,大家把别人两年三年的知识一年学完,还不够优秀?这满满的干货堆积起来的一整个学年,你叫他“水货”?
而且英国的一年制只是减少了学生以在校生身份去实习或者做研究的半年到一年时间,看起来它的学时比国内少,但这一年的课程是满满当当,有的专业晚上9点还在上课。在英国读硕士的中国学生,周末都在读书,不然只会得到fail。
英国课程自由开放 ≠ 水
英国教学太“水”太“散”了。老师讲完课给你一堆课后阅读和作业,并且可能有些专业课程安排还很松,有很多自由时间。
而作为长期被中国填鸭式教育压迫的中国学生,遇到这种“散”,真的很容易就放飞自我。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每个国家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而中国和英国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并且,英国教育是针对欧洲人思维模式而开设的。
欧洲多数人选择专业是因为求知欲,是因为自己真的很喜欢,于是他们的学习中,无需推动,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自身动力。
⑷ 苏黎世联邦理工和洛桑联邦理工是什么样的申请难度啊
两个学校招生口味不太一样。EPFL有不少交叉学科专业,这类专业对本科专业匹配度卡得不是特别严(因为学生进去以后选课自由度较高,有advisor给你指导来保障你走想走的方向有足够的专业基础),比如CSE这种专业可能就比较卷了(材料,环工,核能都跑来这个专业指望跳出坑),DH现在貌似还行以后不知道。EPFL很看重学生的学习潜力(学校),科研潜力,对一些末枝细节比如英语小分什么的反而不是很看重。但ETH确是另外一种风格。
http://mepzx.com/zd/lx
⑸ 苏黎世联邦理工和洛桑理工的化学硕士分课程型和研究型吗
不是按照by coursework/research的,ETH的化学项目时长一年半,需修满90学分,其中核心课程18学分,选修课19学分以上,Research projects, instry internship and laboratory course共26学分,Master's thesis占25分。EPFL开设的相关项目是MS in 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两年完成,研究项目需完成84学分,必修及选修课程共36分。
⑹ 瑞士的硕士分课程型和研究型的吗
瑞士常申的学校有ETH,EPFL和UZH等,硕士一般不是纯授课或者研究型,比如ETH学制一年半或两年,同时包含课程和科研的部分,不同项目占比不同。除了课程科研占据主要部分,一般还有internship。EPFL一般学制两年,内容也包括核心课、选修课、project以及instrial internship
⑺ 求世界建筑设计专业大学排名
全球高等教育分析公司 Quacquarelli Symonds (QS) 在今年3月份公布了2017 年世界范围的建筑院校排名前十五的院校。
1.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nited States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一所世界顶级研究型私立大学。建筑世界第一,艺术设计世界第二。成立于1868年的建筑系是麻省理工大学最早的四个院系之一,也是在美国第一个有正式建筑课程的学校。由于第一任系主任魏尔受到的是巴黎工艺美院的传统建筑教育,所以MIT建筑系在成立最初也是以这个体系为基础。到了20世纪学校才逐渐转型,开始作为现代建筑的引领者被为大家所知。而非常工作室的主持人张永和在2005年成为系主任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更是改变了MIT建筑系的形象,而体现出更多元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MIT尤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为同学们准备了世界上一流的硬件设备做prototype,如3D Print, CNC, Water Jet, Laser Cut等等。MIT建筑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跨学科、交叉应用。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于各个领域内的探索以及各种设备的应用都是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思考维度,让视野更加广阔。
2.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United Kingdom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英国
伦敦大学学院创建于1826年,是伦敦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学院,与剑桥、牛津、帝国理工、伦敦政经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代表了英国最顶尖的科研实力、师生质量、经济实力,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财政预算不减反增,是英国金三角的名校之一。其中,巴特莱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以下简称Bartlett)又是伦敦大学学院中最负盛名的一所学院,由赞助人Herbert Bartlett爵士命名,也是全英最早的建筑学院之一,成立于1841年。
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是世界领先的设计学院之一。在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发展规划,建筑项目管理及其他空间研究领域领域拥有全球化的明星师资力量。科学和研究覆盖了这个领域的各个方面。作为个人,他们是各自领域的领军者。作为小组成员,他们针对紧迫的全球问题开发新的响应方法。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代表着一支世界领先的、多学科的师资队伍,并且在伦敦大学学院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下团结起来。90年代初在彼得·库克(Peter Cook)教授和彼得·霍尔爵士(SirPeter Hall)教授的引领下,巴特莱特的建筑学和规划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学院以提出空间句法理论(Space SyntaxTheory)而享誉全球。
3.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Netherlands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是荷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专业涉及范围最广、最具有综合性的理工大学,其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程科学领域,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是世界顶尖理工大学之一。其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水平在荷兰国内和国际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其化学工程,土木建筑等学科在世界上都具有领先地位和卓越声望。Aula礼堂建于1964年,由荷兰建筑师Jacob Bakema设计。设计上Aula可以被认为是当时粗犷主义混凝土建筑风格的代表。面对中央绿地的飞碟状巨大悬挑使它具有了"UFO"的外号。
新的建筑学院是一座由100多年前的化学楼改造而成的新建筑,建筑学院之大可以从这座楼的名字中可见一斑(BK CITY)。整个建筑学院包括建筑学系(Architecture),城市规划系(Urbanism),建筑环境管理系(Management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建造技术系(Building Technology),景观建筑学系(Landscape Architecture)等不同系(track)组成。在每个不同的系里面,根据不同的年级会有不同的studio,来构成日常的教学组织。Studio会根据年级而不同,需要学生自己在每学期规定的选课时间内做出选择。
4.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United State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伯克利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崇高的学术声誉,在其所拥有的100多个子学科里,有众多世界级的学术大师。曾在伯克利工作和学习的诺贝尔奖得主共有72位(诺奖数量世界第六),其中包括25位校友。
伯克利建筑系坚定多学科合作和尊重实验的原则。作为环境设计学院的一部分,该系的发展已经孕育了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体现在创新教学,学术研究,关键设计查询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对于建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学习,学生在建筑设计与表现、建筑技术与建筑性能、建筑史、社会学等各方面都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
5.ETH Zurich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witzerland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瑞士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享誉世界的顶尖理工大学,连续多年位居欧洲大陆理工高校翘首,享有“欧陆第一名校”的美誉。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的紧密结合作为该校的重要教学特点之一,自一百五十多年前学院创立至今经过一代代教授们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在各个方向上保持着活跃的探索的系统。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建筑系主任桑珀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就职期间完成的著作《技术与建构艺术中的风格》(Der Stil in den technischen und tektonischen Künsten),至今仍在整个建筑理论界发挥着重要作用,持续地影响着一代代ETH建筑系学生。其著名的“表皮”理论(Bekleingstheorie)经由著名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的进一步演绎,在上个世界末的几十年里再一次影响了整个建筑界。
6.Manchest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United Kingdom曼彻斯特建筑学院-英国
曼彻斯特建筑学院成立于1996,是曼彻斯特大学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一项创新协作。由两所学校超过一百年教学经验的建筑系联合产生的,英国最大的一所建筑学校。是一所规模小型(10000以下)的公立艺术/设计院校。
曼彻斯特建筑学院是一所联合学校,是由曼彻斯特大学环境、教育与发展学院(School of Environment, Ec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oM)和曼彻斯特都市大学艺术学院(Manchester School of Art-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MMU)联合而成的。曼彻斯特建筑学院这样的组合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两所学校的资源。曼彻斯特建筑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学位是由两所大学共同授予的。
7.Harvard University-United States哈佛大学-美国
哈佛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查理艾略特诺顿在1874年开始了哈佛大学的第一堂建筑课,而真正的建筑系则在1913年成立,后来直到1936年才以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三大专业组建了设计学院,转年由格罗皮乌斯执教,并陆续培养出贝聿铭、菲利普约翰逊、保罗鲁道夫、桢文彦等众多杰出的建筑师。
哈佛大学建筑系只设有硕士学位,且该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你必须学习历史、工艺、社会环境等领域的知识。建筑专业的老师很重视培养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设计相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是一个充满开发和创意的地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studio工位,不分年级和专业满满地排列在斜坡上,颇为壮观!
8.University of Cambridge-United Kingdom剑桥大学-英国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一所位于英国剑桥市的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始创于1209年,亦是英语世界里第二古老的大学。剑桥大学本身没有一个指定的校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建在剑桥镇的剑河两岸,以及镇内的不同地点。
剑桥大学的建筑学院在世界上都比较出名,学院建立于1912年,其设立有建筑与都市研究中心,即马丁研究中心,是全英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建筑研究中心,曾被过国际著名建筑刊物评为建筑研究的领跑者。其建筑学院在各英国大学排名中都名列前茅。
9.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Singapore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建筑系旨在成为区域杰出的建筑设计、技术、城市规划、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中心。在设计技术方面,建筑系的研究重点是可持续建筑、建筑环境与设计计算;在建筑历史与理论方面,则是侧重亚洲建筑的传统与现代研究;在城市研究方面,着重亚洲城市规划、可持续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的高密度发展,目标是开发高容量的模型,以应付高速城市化的需求。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在教育培养目标上,主要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负责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管理。
10.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Hong Kong香港大学-香港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于1950年创立。建筑学士学位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建筑技术与知识,为日后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及其他硕士课程,如城市规划、园境规划及建筑文物保护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系的学生必须修读建筑、经济、金融、工程管理和法律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均结合了建筑系独具特色的"测量工作室"的方式,即解疑为本,以真实案例为教材,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应用以及解决房地产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这套理论被证明可以非常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领导才能。建筑系的教师是来自经济、工程、法律、测量和规划等专业领域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所获奖项颇丰。
11.Tsinghua University-China清华大学-中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至今经过了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累计有5,000余名毕业生完成学业,成为活跃在国内外建筑前沿领域的专业帅才。按照学科思想的演变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年以建筑学院的创办者梁思成先生提倡的建筑“体形环境论”为特色,后三十年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提出的 “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建筑教育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始终引领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
12.Columbia University-United States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系成立于1881年,身处曼哈顿这个充满活力的大都会自然地在现代城市规划相关的领域有着先天优势。师资方面也能够时常引进年轻的纽约新锐建筑师。最著名的教授有老牌评论家弗兰姆普敦,仍在进行活跃的建筑实践活动的史蒂文霍尔、弗兰克盖里,新生代的建筑师格雷戈林等等。
院长是Amale Andraos, WORKac的创始人之一。哥大所提供的program很广泛,包括正统的M.Arch、MS.AAD及MS.AUD、MS. Historic Preservation、MS. Urban Planning、MS. Real Estate等等。哥大的风格总是给我们以未来的即视感,这确实是件很酷的事情。所以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期的计算机设计大潮中,GSAPP一直处于无法被撼动的领头羊地位。
13.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ls(UCLA)-United Stat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是美国一流的综合大学。成立于1919年,是加州大学系统里第三古老的分校。是美国商业金融、高科技产业、电影艺术等专业人才的摇篮,提供337个不同学科的学位,是全美培养尖端人才领域最广的大学之一。
建筑系的研究生项目分为MArch I 和 March II。March II是为期一年的短项目。又称Suprastudio。可以跟着知名导师和教授做设计,项目程度较复杂,涵盖的方向也非常广,除了基本的建筑及景观类设计外,参数化设计和偏向建筑周边机械程序类的设计都有涉猎。
14.Politecnico di Milano-Italy米兰理工大学-意大利
米兰理工大学,创建于1863年,坐落在意大利最富饶的伦巴第大区首府米兰市中心,是意大利最大也最负盛名理工科大学。也是欧洲前20强大学之一,设立18个科系以及超过4万多名学生。米兰理工大学在意大利乃至欧洲建筑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的杰出校友及教授包括Aldo Rossi, Gio Ponti, Renzo Piano等等。
对于建筑专业而言,不同校区的建筑课程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例如,Citta Studi校区的Architecture专注于普遍的建筑设计;Como校区有Environmental and Geomatic Engineering专业;Lecco的Building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更侧重于复杂建筑的工程技术;Mantova校区所在的小镇是世界文化遗产,校舍本身也是历史建筑再利用而来,其内的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History专注于历史建筑改造修缮方向;Piacenza是米兰周边一个工业气氛浓厚的地区,该分校区的主攻可持续建筑设计。 这个不同校区的分类是从本科就开始的,很多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所以会有很多课,但其实都是相同老师在不同校区教学,建筑学主要是集中在Bovisa和Leonardo校区,但是从今年起两个校区都合并在Leonardo校区了。
15.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ong Kong香港理工大学香港
香港理工大学一所坐落于香港的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37年,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其作为香港公立院校中唯一一所拥有设计学院的大学,也是香港地区著名工业设计院校之一。它的设计学院从 2006 年起先后多次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全球最优秀的设计学院之一。学院位处东西文化交汇,有助于学生培养专业的设计知识和独特的文化触觉,并学以致用。
15.The University of SydneyAustralia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悉尼大学又名“雪梨大学”,始建于1850年,是坐落于澳大利亚金融之都悉尼市中心的一所世界顶尖历史名校,被媒体誉为世界最漂亮的大学校园之一。悉尼大学亦被称为“澳大利亚第一校”,同时也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澳大利亚八校联盟、亚太国际贸易教育暨研究联盟的核心成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19年,经过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目前悉尼大学建筑系由4个不同的学科组成:建筑Architecture,建筑和设计科学Architectural Science,设计实验Design Lab,城市和区域规划Urbanand Regional Planning。所有课程和工作室都设置在Wilkinson Building。
悉尼大学建筑专业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在全球广受认可,其建筑设计专业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建筑学专业,教师团队都是在国际上有一定威望,受到建筑业推崇,在学术及实践方面都走在建筑界前沿的先锋人物,培养出一批批在澳洲乃及国际上建筑界举足轻重的专业杰出人士。
⑻ 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学哪些课程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专业
1、必修课(10门)
公共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党性教育。
专业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西方经济学;(3)发展经济学;(4)西方管理理论;(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6)货币银行学;(7)产业经济学;(8)财政学。
2、选修课(5门)
(1)国际经济学;(2)区域经济理论;(3)财务管理与分析;(4)证券知识;(5)经济法。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
1、必修课(10门)
公共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党性教育。
专业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西方经济学;(4)西方管理理论;(5)金融学;(6)现代企业管理研究;(7)宏观经济管理;(8)发展经济学。 2、选修课(5门)
(1)财务会计学;(2)市场营销学;(3)公共管理学;(4)经济法;(5)管理心理学。
区域经济学专业
1、必修课(10门)
公共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党性教育。
专业必修课:(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西方经济学;(3)区域经济学;(4)城市经济学;(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6)发展经济学;(7)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8)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选修课(5门)
(1)产业经济学;(2)金融学概论;(3)宏观经济管理;(4)中国企业发展与改革;(5)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世界经济专业
1、必修课(10门)
公共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党性教育。
专业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经济学说史;(3)世界经济学专题研究;(4)西方经济理论专题研究;(5)世界经济史专题研究;(6)比较经济体制专题研究;(7)国际经济学专题研究;(8)国际经济法专题研究。 2、选修课(5门)
(1)转轨经济学专题研究;(2)国别经济专题研究;(3)微观经济学专题研究;(4)宏观经济学专题研究;(5)经济与社会专题研究。
⑼ 多伦多大学HUMANITES第一年选课。
如果你已经决定了第二年转专业
那么第一年你就不要选太多专业课
要选那几个无论是现在的专业,还是商科都必修的几个基础课
这样你明年转专业就不会浪费学分
不过因为你在完成DEGREE的要求的时候,一定会有几门课是给你自由可以选修的
那么你今年就可以选修几门商科专业的必修课,这样你明年就不会浪费任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