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联区块链
Ⅰ 家人沉迷虚拟货币骗局,该如何劝阻
虚拟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知名的虚拟货币如网络公司的网络币、腾讯公司的Q币,Q点、盛大公司的点券,新浪推出的微币(用于微游戏、新浪读书等),侠义元宝(用于侠义道游戏),纹银(用于碧雪情天游戏),2013年流行的数字货币有,比特币、莱特币、无限币、夸克币、泽塔币、烧烤币、便士币(外网)、隐形金条、红币、质数币。目前全世界发行有上百种数字货币。圈内流行"比特金、莱特银、无限铜、便士铝“的传说。
网络虚拟货币大致可以分为
【1】第一类是大家熟悉的游戏币。在单机游戏时代,主角靠打倒敌人、进赌馆赢钱等方式积累货币,用这些购买草药和装备,但只能在自己的游戏机里使用。那时,玩家之间没有“市场”。自从互联网建立起门户和社区、实现游戏联网以来,虚拟货币便有了“金融市场”,玩家之间可以交易游戏币。
【2】第二类是门户网站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发行的专用货币,用于购买本网站内的服务。使用最广泛的当属腾讯公司的Q币,可用来购买会员资格、QQ秀等增值服务。
【3】第三类互联网上的虚拟货币,如比特币(BTC)、莱特货币(LTC)等,比特币是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体产生的电子货币,也有人将比特币意译为“比特金”,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主要用于互联网金融投资,也可以作为新式货币直接用于生活中使用。
【4】全球主要活跃数字货币兑换利率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的发展是网络营销产生的技术基础。Internet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网络协议和相关硬件软件产品的发展,互联网开始逐渐从军用向商用和民用转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逐渐进入到社会的日常生活当中。事实上,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其他所有的技术,广播在出现38年后才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用了13年,而互联网只用了3~4年。因此,互联网被认为是近一百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技术变革。

虚拟货币
Ⅱ 玖富数科集团守住底线,切实为实体经济做出贡献
从古至今,技术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 历史 上一次次的技术变革,不仅推动了各个产业的变革、升级、发展,还产生了新的业态模式,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当下,互联网 科技 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金融业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了快车道。 与此同时,以玖富数科集团为代表的 科技 企业持续不断输出的 科技 力量,正在推动着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
金融与 科技 相辅相成、彼此成就
一直以来金融与 科技 都呈现共生式发展,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让金属货币取代了物物交换,造纸印刷术的成熟让纸币逐渐流通。进入信息时代后,从“IT+金融”到“互联网+金融”,再到“新 科技 +金融”, 科技 的创新应用推动整个金融业态的发展,而今金融 科技 成为行业发展制高点。
金融与 科技 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彼此成就、相辅相成。 近年来,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智能化的金融 科技 的发展,不仅重构了传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衍生出新的金融业态,并推动金融业端和实体业端实现双赢。
实际上, 科技 不仅提高了金融行业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还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风险控制管理、模型设计与应用等业务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玖富数科集团一直秉承着 “ 科技 让金融简单而美好” 的愿景,不断提升 科技 创新能力,为金融赋能。
金融 科技 是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正如玖富数科集团高级副总裁、集团首席财务官、玖富国际首席执行官CEO林彦军所说,“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加速重塑传统 社会 运作逻辑,为商业贸易、工业制造、金融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改变。越来越多的金融 科技 企业正回归 科技 本质,用技术手段为传统金融机构赋能, 科技 与金融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能够使金融的服务能力得到‘聚变式’提升。”
金融 科技 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时至今日,金融 科技 的身影无处不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传统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场景,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金融服务来说,动动手指就能转账、到账速度越来越快、有手机就能获取全方位的投资理财服务等等,这些改变的背后都应当归功于金融 科技 的发展。
不仅是传统金融机构,金融 科技 还为第三方场景提供了底层金融服务能力,如移动支付、分期支付等等。玖富数科集团自2019年初提出 “ 科技 赋能” 战略之后,就在数字技术体系建设上不断加码,以“流量、数据、场景、风控、资金、技术”六大要素为核心全面开放技术资源,逐渐形成了场景、产品、技术、合作四大生态体系的全域赋能布局。
目前,玖富数科集团在场景应用方面遍及金融机构、 旅游 、婚恋、 游戏 等领域,同时与美图秀秀、通联支付、花生日记、国美金融、平安金融壹账通、中信信托等企业展开合作;相继推出智能投顾机器人、玖富金融云、玖富超级数字钱包等数字 科技 产品;专注于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NLP、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研究; 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阿里云、华为云、TalkingData达成深度技术合作。
金融 科技 企业已经成为金融业的核心力量
金融 科技 不断拓宽金融服务场景,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其中,玖富“三位一体” 科技 赋能模式以及超级工厂为合作伙伴提供3A级底层服务能力,以 科技 赋能推动金融业的升级。
玖富数科集团多年来深耕金融 科技 ,积累了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形成玖富超级数字钱包、玖富金融云、玖富超级大脑“三位一体”的金融 科技 体系,并结合场景/流量生态、产品生态、技术生态和合作伙伴生态,形成了“玖富数字金融超级工厂”,致力于以全方位技术输出和平台赋能,助力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大众用户创造数字普惠金融价值。
具体来看,玖富超级数字钱包是价值链接器,玖富金融云是核心平台,玖富超级大脑是开放平台。其中,玖富超级大脑集成了包括账户体系、支付体系、大数据风控、信用评分、人工智能、金融产品设计、数字营销、数字证书功能在内的八大核心模块功能,合作方可以调用平台的任意模块为己所用,通过API接入方式,即可方便连接资金方、快速触达场景方,为B端伙伴带来可信赖的、智能化的数字金融服务。
由此可见,金融 科技 企业已经成为金融业的核心力量。玖富数科集团高级副总裁、T.E数字 科技 首席执行官王一栋表示:“金融和 科技 的边界正日渐清晰,金融 科技 的核心仍然是技术,金融 科技 企业必须重视稳健发展和创新合规,提升金融 科技 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守住底线,切实为实体经济做出贡献。”
科技 输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向纵深处发展
事实上,金融 科技 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核心力量,以玖富数科集团为代表的金融 科技 企业正在持续 科技 输出,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作为一个有着13年数字技术沉淀的企业,玖富数科集团目前拥有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机制,作为业内知名的独立第三方金融 科技 控股集团,玖富数科集团持续在开放共赢的局面下,以 科技 赋能普惠金融发展,在履行企业使命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更多优质的数字 科技 成果。
未来,玖富数科集团仍将加大数字 科技 创新力度,不断扩充生态体系,携手更多金融机构和场景合作方,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智能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用 “数字+” 为普惠金融提供更多可能!与此同时,在 “T.E(Tech Enabling)战略” 下,面向全球用户,利用多元化业务布局,构建智能化的数字金融新生态,持续为金融 科技 发展以及金融创新与监管贡献应有的智慧与力量。(据 每日经济新闻)
Ⅲ 通联数据董事长肖风:静待认知智能在资产管理行业“花开”
科技 资管“浪潮奔流”
2011年之前,肖风是基金业内最有影响力的总经理,老十家公募机构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的掌舵者。而在2015年以后,虽然仍然是浙商基金的董事长,但他最为行业所认知的是在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上的“鼓与呼”。
在肖风看来, 科技 对于资管行业的影响和推动,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已经发生,硕果累累,第三个阶段,正在发生,憧憬无限。
第一个阶段是通讯技术时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让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信息时代。新的时代开启,萌生了一大批 财经 讯息公司,不过,技术的发展、行业的进步,大浪淘沙,最后的胜利者寥寥,但却是在行业中享有难以撼动的地位。
第二个阶段是大数据分析时代,面对浩瀚资讯海洋, 科技 成为乘风破浪的武器, 科技 被当做工具来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帮助,推动资产管理行业高效、便捷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为投资拓展广度、挖掘深度。
第三个阶段,则是认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深入资产管理行业,两者的结合是化学反应,但是,肖风表示,目前仍然是极为初步的阶段。“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围棋上的应用,AlphaGo在19*19的空间中,驾驭多端变化,所向披靡。但是,投资千变万化、纵横交错,人工智能还远不到穷尽其变化的阶段。不过,正因为尚未穷尽所以满怀期待。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或许将跨越那个临界点,看到认知智能应用在资管行业的指数级增长。现在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用时间和实践等待巨变的来临。”肖风表示。
对于行业中存在的质疑,即 科技 资管时代,会不会沦为 科技 的比拼,主观能动的智慧反而退居其次,肖风的观点明确,就是 科技 将会在基础层面为资产管理提供支撑。
拥有 科技 的支撑后,基金经理、研究员应该将有限的宝贵时间投入到行业新知识学习,而目前占用他们大量时间的基础性工作,比如财务报表建模,比如对宏观、行业和个股未来趋势预判中的各类数据收集、统计和计算等,都可以交给机器去做,以腾挪出大量时间来做有价值的工作,比如参数的调整、前提假设的优化等,从而借助认知智能提升投资效率。肖风表示。至于投顾业务, 科技 更是能帮助标准化和多样性的兼得,扎实逻辑基础上的“千人千面”的智能投顾,只能靠 科技 来实现。
信息数据服务“正当其时”
回顾通联数据的创设,肖风指出,当时,对于通联数据的期待,多是从资产管理行业逻辑出发,即为信息数据服务开拓应用场景,彼时是通联数据的“1.0时代”。
资料显示,当时的通联数据,云集了一批资产管理和金融 科技 交叉背景的大咖,但是其主线,仍然是偏向资产管理行业的场景应用 探索 。
但是,近期,通联数据开启了“2.0时代”,即基于已经明晰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开展技术能力提升和商业化推广阶段。近日,通联数据完成了9年以来的首次“换帅”:具有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资深经验的王政宣告卸任CEO职位,由公司原首席科学家、微软前资深技术专家背景的蒋龙接任。前者的履历中,资产管理行业的经历丰富,而后者的背景中,技术专研的色彩更浓。
“前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认知智能技术,技术和应用丝丝入扣,更需要兼而有之、有所侧重的能力。通联数据的‘2.0时代’需要管理团队拥有更强的技术背景,进一步展现前沿技术在资管行业的赋能效应与应用成果。董事会高度认可蒋龙丰富的金融 科技 研发背景,能助力通联数据在新发展阶段走得更好。”肖风表示。
肖风认为,真正的技术革新,不应该是重复建设、沦为“内卷”,而应该是开拓创新,做的是做大行业“蛋糕”的增量工作。
事实上,回顾通联数据的设立初衷,肖风要做的生意,就是增量的生意。“当时,行业内好奇通联数据要做什么?是不是复制别人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不做行业中‘某某第二’的定位。 科技 发展有其规律,一旦在格局形成的领域,希望以重复建设超越对手、成就自己,最终其实是‘内卷’的角色,不能为行业格局带来清风正气。”肖风介绍称。
正因为如此,肖风和通联数据希望抓住的是, 科技 浪潮带来的“蔚蓝深海”。
另外, 科技 赋能投资,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对数据私密性和安全性的严苛要求等问题无法绕开:技术如何获取数据?数据如何保持安全?如何应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个性化需求?对此,肖风表示,通联数据实践的是基础数据导入+SaaS标品+混合云定制的多元化解决方案,按资管机构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通联数据对于合规性和安全性的保障,就是采用混合云的办法,资管机构的数据在私有云上,我们会把数据提供给资管机构,但是对方的数据并不会倒流到我们这里来。安全、合规是信息数据服务的立身之本,通联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已经获得行业各方的认可。”肖风表示。
Ⅳ 2021银行科技投入图谱:六大行投入总额超千亿 科研人员“逆势”增长
随着银行数字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银行纷纷加大 科技 投入。
这在各家上市银行去年财报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联数据Datayes统计显示,去年国有大型银行(包括邮储银行)的 科技 投入总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 科技 投入资金分别达到259.87亿、235.76亿元、205.32亿元、186.18亿元、100.30亿元与87.50亿元。
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的 科技 投入也相当巨大,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的 科技 投入分别达到131.91亿元、75.37亿元、73.83亿元、63.64亿元、57.8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1.58%、8.82%、2.4%、30.89%与12.35%。
此外,城商行也纷纷加大 科技 投入,比如去年青岛银行 科技 投入额达到4047万元。
比如建设银行发布金融 科技 战略规划(2021-2025年),加快推进全面云化转型,推动“建设银行云”成为用户首选的金融业云服务品牌。
中国银行则成立金融数字化委员会,统筹推进集团数字化发展、金融 科技 、数据治理、信息 科技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
浙商银行实施《浙商银行数字化转型方案》,将 探索 区块链、物联网及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将金融 科技 嵌入务实高效的企业金融服务,聚焦解决企业核心需求以塑造市场竞争优势。
与此对应的是,去年各家银行纷纷扩大 科技 团队人数,将更多 科技 研发人员安排到业务第一线。
近年银行业的一大独特风景,是线下网点日益减少,但科研团队人数却在持续增加。
通联数据Datayes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招商银行研发人员达到10043人,同比增长13.07%;平安银行 科技 人员(含外包)超过9000人,同比增长5.88%;交通银行金融 科技 人员达4539人,同比增长14.16%;中信银行 科技 人员(不含子公司)达4286人,同比增长2.29%......
去年平安银行深入供应链场景及生态,不断凭借 科技 赋能创新业务模式,促进供应链金融平台“平安好链”全年融资发生额519.76亿元,同比增长62.8%。
交通银行则深化 科技 赋能,推出“薪税管家”数字化薪酬场景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工商银行以 科技 赋能“数字工行”建设,推进非接触服务创新,通过对业务云办理、急事屏对屏、沟通全天候、服务一体化、开放式智慧生态等多元服务场景整合优化,让客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
在多位银行人士看来,要让 科技 全面赋能银行各项业务提升业务效率,除了在一线业务部门引入更多研发人员“协同作战”,还需通过大量专业培训,让所有业务一线员工了解金融 科技 最新发展成果,熟悉如何使用 科技 提升业务效率。
目前,多家银行已悄然开启针对性的员工培训规划。比如去年平安银行组织“全员FinTech认证学习”,内容覆盖大数据、区块链、5G、物联网等金融 科技 前沿技术和应用场景,有效提升了全员 科技 意识与 科技 使用能力;兴业银行则通过“5+N”培训体系构建,更新员工数字化思维、理念、技能,推动人人学 科技 、懂 科技 、会 科技 ,壮大“BA(业务分析师)+SA(系统分析师)”复合人才队伍。
中信银行表示,技术中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推出首批公共业务能力服务,打破了传统“竖井”系统建设模式。
建设银行则持续推进技术中台建设,打造集团共享、敏捷、协同的一站式基础技术能力。
中行制定《中国银行“十四五”金融 科技 规划》,其中包括树立企业级中台发展理念,提升全集团共享复用能力。目前,中国银行已搭建业务、数据、技术、运营中台。
“更重要的是,技术中台在赋能各业务部门提升协同作战同时,还要确保各项业务操作符合监管规定。”他指出。尤其在数据处理方面,银行务必花费大量资金投入技术研发,通过隐私计算等前沿 科技 , 探索 建立银行内部数据与外部公共数据、行业数据在交换融合过程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
在多位城商行人士看来,即便中小银行未必会搭建技术中台,他们也需要为打造“轻型银行”或“数智银行”构建新的 科技 支持路径。因为银行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比拼的是客户需求反应速度与快速解决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离不开 科技 赋能与相应组织架构变革的支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