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区块链节点
㈠ 区块链技术都应用到哪些方面
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都还不是很成熟的技术,很多人还执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但看好区块链技术发展前景的人认为区块链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但无论怎样,有想法就会有行动,试看各国在区块链技术方面的进展和应用!
目前,我国的区块链产业主要围绕算力基础设施,辐射数字货币,衍生至区块链应用这样一个渗透过程。基础设施包括芯片矿机、矿池和云算力,数字货币、钱包和交易所构成货币体系,资产鉴证、金融服务、慈善等形成了丰富的应用生态。从发展趋势来说,矿机经历了CPU、GPU、FPGA,直至现在通过ASIC芯片来定制挖矿,可以从矿机算力曲线图看出,矿机的算力一直处在飙升的趋势。
㈡ 基于fpga/cpld的数字系统设计流程包括哪些步骤
EDA技术的设计流程:
1、设计输入
用一定的逻辑表达手段表达出来。
2、逻辑综合
将用一定的逻辑表达手段表达出来的设计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分解成一系列的逻辑电路及对应关系(电路分解)。
3、目标器件的适配
在选用的目标器件中建立这些基本逻辑电路的对应关系(逻辑实现)。
4、目标器件的编程/下载
将前面的软件设计经过编程变成具体的设计系统(物理实现)。
5、仿真/硬件测试
验证所设计的系统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再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有关“仿真”,即模拟有关设计结果,验证是否与设计构想相符。
(2)fpga区块链节点扩展阅读:
基于fpga/cpld数字系统的设计规则:
1、分割准则
(1)、分割后最底层的逻辑块应适合用逻辑语言进行表达。
(2)、相似的功能应该设计成共享的基本模块。
(3)、接口信号尽可能少。
(4)、同层次的模块之间,在资源和i/o分配上,尽可能平衡,以便结构匀称。模快的划分和设计,尽可能做到通用性好,易于移植。
2、系统设计的可测性
具有系统的关键点信号,如时钟、同步信号和状态等信号;具有代表性的节点和线路上的信号等。
3、系统设计的重用性
(1)、设计者应该尽可能采用同步电路进行设计,系统中应该有时钟和复位信号。
(2)、fpga/cpld的结构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片上存储器块。
(3)、复杂、系统级芯片需要各种标准的i/o接口。
(4)、编码是数字系统设计者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的一项工作。
4、最优化设计
由于可编程器件的逻辑资源、连接资源和i/o资源有限,器件的速度和性能也是有限的,用器件设计系统的过程相当于求最优解的过程。
5、可靠性设计
㈢ 请教能不能将ARM和FPGA的JTAG做成一个JTAG链
调试ARM,要遵循ARM的调试接口协议,JTAG就是其中的一种。当仿真时,IAR、KEIL、
ADS等都有一个公共的调试接口,RDI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我们如何完成RDI-->ARM调试协议(JTAG)的转换呢?
有以下两种做法:
1.在电脑上写一个服务程序,把IAR、KEIL和ADS中的RDI命令解析成相关的
JTAG协议,然后通后一个物理转换接口(注意,这个转换只是电气 物理层上的转换,就像
RS232那样的作用)发送你的的目标板。
H-JTAG就是这样的。
H-JTAG的硬件就仅是一个物理电平的转换接口,所以很简单。
而电脑中装的h-JTAG软件就是前面说到的服务程序,负责协议转换的。
2.做一个板,用此板直接接收来自IAR、KEIL和ADS等软件的调试命令,由此板做
RDI->JTAG协议的转换。然后与目标板通信,这就是JLINK的工作原理。
由上可以看出H-JTAG由于是软件作协议转换的,所以速度较慢,但是硬件简单。
而第二种方法的JLINK一般带一个强劲的CPU,作硬件协议转换,把以硬件复杂,但速度快。
JTAG的基本原理
JTAG(JointTestActionGroup,联合测试行动组)是一种国际标准测试协议(IEEE1149.1
兼容)。
标准的JTAG接口是4线——TMS、TCK、TDI、TDO,分别为模式选择、时钟、数据输入
和数据输出线。
JTAG的主要功能有两种,或者说JTAG主要有两大类:
1)
一类用于测试芯片的电气特性,检测芯片是否有问题;
2)
另一类用于Debug,对各类芯片以及其外围设备进行调试;一个含有JTAGDebug接口模块
的CPU,只要时钟正常,就可以通过JTAG接口访问CPU的内部寄存器、挂在CPU总线上
的设备以及内置模块的寄存器。本文主要介绍的是Debug功能。
JTAG原理分析
简单地说,JTAG的工作原理可以归结为:在器件内部定义一个TAP(TestAccessPort,测试
访问口),通过专用的JTAG测试工具对内部节点进行测试和调试
㈣ altera公司fpga配置方式有哪几种
公司配置方式有哪几种?这种公司的配置方式应该有很多种,因为它属于那种企业级的大公司,所以它们的配置方式只会多不会少。
㈤ 如何用ila抓出fpga 内部节点
下载后,FPGA就跟一颗ASIC一样了,你只能做板级调试。任何FPGA内部的改动都需要重新编译再下载进去。当然,你可以把内部逻辑通过不用的IO引出来接逻辑分析仪,这是FPGA方便的地方。
㈥ fpga的一道面试题
可以用一个计数器1定时,然后用判断语句,在对应的时间节点输出按要求的脉冲,并控制脉冲的宽度;用计数器2给Start使能给计数器2做50个时钟周期计数后溢出CO,CO作为单稳输入IN,单稳输出OUT送给计数器1的CLKEN的使能。
关键考查的还是数字电路!!呵呵
㈦ FPGA中clk时钟信号的作用它与什么有关
clk信号是整个系统工作频率的起源,系统的工作是在系统时钟的节拍下,一步一步地有节奏地工作,每个模块工作节拍的产生,都来源于clk信号。如果将系统各个模块的时钟节拍(可能频率各不相同)看成是一棵树的不同节点的话,clk信号就是这棵时钟树的“根”。
㈧ 关于Altera FPGA的row和column问题
Altera的命名规则如下:
工艺+版本+型号+LE数量+封装+器件速度。
举例:
EP2C20F484C6
EP 工艺
2C cyclone2 (S代表stratix。A代表arria)
20 2wLE数量
F484 FBGA484pin 封装
C6 八速 数字越小速度越快。
那么首先:
LE数量在同等器件信号的同时越多的越好。同时越贵
管脚数量在同等情况下越多越好。
器件速度越快越好。
FPGA可能没有先进性一说:不同产品不同用途。
cyclone系列:一共3代cyclone系列是FPGA的A版入门产品。涵盖面广,而且对应的器件无论功耗和速度都不错。在小规模设计上与xilinx的spartan3A竞争低端市场。
stratix:总共4代的stratix直瞄大规模。数字信号处理以及片上系统等高端市场。无论是器件速度还是内部资源都是全新的构架。至于片上系统以及内部DSP,stratix4和高端xilinx vertix5成为了两大公司在高端市场的主流。
如果你需要这方面的资料需要多看对应厂商的datasheet。每个系列的不同等级的FPGA。altera都在网上做了详细的familay overview。
网址: 在document里面搜索你想要的关键字就可以。
㈨ FPGA的下一步会怎么发展
这里基于自己的一些观察做些浅析,欢迎朋友们拍砖。很多时候FPGA的芯片体积和功耗一直是ASIC厂商攻击的目标,不过,随着工艺尺寸的进一步降低,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90nm工艺节点,有大把的ASIC厂商在玩,到65nm的时候就减少了很多,现在到40nm的时候,能玩起这个节点的人更少了,也许只有排在top10的厂商有点实力去玩玩,这时,反倒是赛灵思、Altera等FPGA厂商在工艺节点上走得比较快了,据说他们已经在研发28nm的器件了,所以工艺节点进一步缩小的时候,FPGA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ASIC掩模费用需要独立承担,但是FPGA的掩模费用是很多客户承担,而且随着工艺节点缩小,FPGA的这个优势就越明显。而且,随着工艺尺寸的缩小,FPGA的功耗会进一步降低,所以工艺尺寸跨入到40nm以后对FPGA来说优势更明显,如果我们用下图这个曲线来看就比较明显了。 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可以用S曲线来表示,分为初期阶段、高速发展阶段、极限阶段,从这个意义来说,ASIC的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到了极限阶段,所以很多人对摩尔定律提出质疑,这是因为在进入到极限阶段以后,付出很多但是性能改进却不大,就是上图中红线。而此阶段,FPGA在工艺改进获得提升却很大因为它还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距离其极限还有一定空间。现在回到开头,FPGA下一步会怎么发展,我认为FPGA的优势是其强大的并行数字信号处理能力,但是对于一个嵌入式系统来说,需要一个核心处理器,虽然现在赛灵思、altera公司都有自己的处理器,但是,要让FPGA日益通用,就需要加入通用处理器IP,现在Altera已经采用了MIPS的内核,所以,下一步应该是赛灵思FPGA采用ARM内核,随着FPGA厂商日益降低FPGA开发门槛,未来,对于工程师来说,开发FPGA可能和开发你目前的DSP或者MCU一样简单。 不过,FPGA也面临一些挑战要克服例如存储器设计、功耗等。
㈩ 现在fpga的大小最小是多少nm
16nm
在多工艺节点中的 FPGA 领先地位
Xilinx 提供综合而全面的多节点产品系列充分满足各种应用需求。除以上系列器件外,该系列还包含采用业界一流 28 nm HPL 工艺技术的 7 系列 All Programmable FPGA,其可在优化性能价格与功耗比的同时,实现突破性性能、容量与系统集成度。Xilinx UltraScale™ 产品系列现已包含 20 nm与 16nm FPGA、SOC 以及 3D IC 器件,可充分利用 SMC 16FinFET+ 3D 晶体管性能功耗比显著提高的优势。UltraScale+ 进行了系统级优化,可提供远远超过传统工艺节点移植的价值(与 28 纳米器件相比,系统性能功耗比提高了 2 至 5 倍)、大幅提高的系统集成度与智能性,以及最高等级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