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区块链
Ⅰ 大数据杀熟最高罚50万元,为什么有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当然是公司为了获取利润而操作的一些非正常手段,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数据杀手都有哪些套路
3、还有一些旅游平台,也有大数据杀熟现象,
就拿美团和去哪儿旅行这两个APP来说,无论是订酒店还是报旅行团,还是订飞机票火车票之类的,去哪儿旅行都要比美团便宜一些,而且美团收的手续费是比去哪儿旅行要高的,另外还有飞猪飞猪上的飞机票也比去哪儿旅行的飞机票要贵,
总的来说大数据杀熟是很多平台都有的现象,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随着近年来国家规定大数据杀熟,最高罚50万元,但是这50万元对于这些大公司来说并不算什么,
处罚力度小,所以我认为大数据杀熟以后还会有的,而且会有更多的平台进行大数据杀熟,因为一年可以获得几千万元的利润,
要想真正的制止大数据杀熟,就应该加大处罚程度,提高犯错成本,让这些公司不敢再做这件事情,网友们也表示大数据杀熟罚50万元,对于那些公司来说就是皮毛,不痛不痒的,该杀的还是要杀,
Ⅱ 大数据与区块链 一对桴鼓相应的搭档
大数据与区块链:一对桴鼓相应的搭档
大数据能够对海量信息资产通过高效的处理模式来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而区块链本身作为分布式计算的一种,还有去中心化以及不可篡改等特性,两者之间,似乎天然就有合作的可能性。
大数据虽然能够收集海量数据并进行处理,但却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而作为虚拟货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在这方面却是天赋凛然,自两者诞生之初,便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不完美的大数据
在前段时间,网络CEO李彦宏曾经说过,中国用户更倾向于用隐私换取便捷性。更准确来说,应该是中国用户被动甚至是被迫共享自己的隐私来换取便捷性。比如现在许多手机APP,强迫用户必须同意接受一些隐私采集条款,才能够正常使用,若不同意,则完全无法使用。
通常而言,应用软件采集用户数据,通过云计算,将对这些用户的大数据进行分类检索,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为用户提供便捷性服务。这种行为显然是双赢的,企业采集到了有效的数据,用户也体验到了更好的服务。
但是问题在于,李彦宏的说法是用户自愿用隐私换取便捷性。相信涉及到隐私的时候,没有多少用户是心甘情愿的,并且无论用户的隐私数据是否安全,随意获取这些数据都让人感到不适。联系到最近Facebook用户隐私数据泄露事件,大数据安全依然是严峻的问题。
并且收集到用户隐私数据之后,有可能还会被大数据杀熟,通过数据判断用户为高收入群体,在其购买以及消费产品时,将会比平常更加昂贵,届时由于更加成熟的大数据辨别机制,即使通过分享给好友来确认也无法察觉自己已经被“杀熟”。
其次,收集用户大数据之后,企业可以更加精准的推送相关广告,但是这些数据收集之后,用户完全没有任何受益,广告费用全部都被相关公司赚取,这相当于把用户的东西抢走之后,再加价卖回来,这种情况虽然很普通,但是真的合理吗?
让区块链为大数据加密
区块链则可以利用其自身特性,利用秘钥限制这些应用的访问权限,并且可以溯源追查自己的隐私数据都被用于哪些方面,可以做到用户自身完全掌控自己的数据,让用户更加方便的管理属于自己的权限,推动大数据的进一步增长。
就以上面的广告精准推送来说,用户可以通过区块链,完全把控自己的隐私数据,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可以决定自己的数据是否出售给相关广告商,广告的推送权也回归到用户的手中。并且如果用户同意分享自己的数据,那些广告的收入,也将会拿到属于自己的一份。
再举一个例子,通常而言,大数据在收集用户隐私数据之后,会对用户精准画像,不仅体现在广告的推送上,在日常视频、文章、购物,都会给用户进行相关的喜好的推荐,这些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推荐这些内容的时候,相关企业都会掺杂私货,也就是在某几条内容中夹带盈利性质的广告。
而这些掺杂的广告大多数都属于三无产品,因此对于用户而言,购买其产品没有任何的保障。过去的魏则西事件,则是这种情况下典型的受害者。由于轻信了网站上推荐的医院广告,导致病情被耽误,最后病逝,这也是大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监管的一个案例。
让数据的归属权回到用户手中
如果将区块链运用到大数据当中,魏则西这样的悲剧显然是能够避免的。用户通过区块链可以对自己的隐私数据进行跟踪、溯源,因此这种软文推送的权利掌握在用户自己手中,并且可以一眼就辨别哪些是软文,哪些又是真正的优质内容。
对于企业而言,把数据上传至区块链当中,这些数据会形成链条,具有真实、顺序、可追溯的特性,相当于已经从大数据中把有效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也降低了企业对大数据处理的门槛,能够更快、更好的提取更多有利数据。
确切来说,区块链与大数据是一对相得益彰的伙伴,在收集数据上,区块链没有大数据如此擅长,而在数据安全上,大数据也没有区块链这般稳固。大数据的蓬勃发展也会相对带动区块链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才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也许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信息,我们可以随意的查看我们真正想要的内容,不会在网上受到欺骗,不会在网络上被人带跑三观。届时,我们将在网络中找到最真实的自我。
Ⅲ 大数据“杀熟”会产生什么影响
大数据“杀熟”意思是指有很多产品,老客户看到的价格要比新客户看到价格贵很多。我认为这种行为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会失去很多老客户。
Ⅳ 你遇到过大数据杀熟吗究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手肯定都有过,比如说人们很熟悉的打车歧视,不同的手机软件不同的系统就会有不同的价格,比如一个是安卓的,一个是苹果的,同样去一个目的地,同样的出发地点,一个就是15块钱,一个就是10块钱。
想要避免大数据杀熟,这个其实很难很难,因为你在网上的消费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你自己了解不到而已,系统通过后台的数据都可以了解到你平常都喜欢消费那个长度的商品,喜欢消费哪类商品,然后由此给你重点推荐所以就是货比三家多看一看。
Ⅳ 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并不少,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到底是什么
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互联网,平时也是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购物。可是在这过程中,一种叫做“大数据杀熟”的现象逐渐被曝光,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好奇。
“大数据杀熟”的主要表现方式有三种:
1.根据设备差异定价,比如针对苹果用户与安卓用户制定的价格不同。
2.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场所不同而差别定价,比如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制定的价格更高,这点在外卖行业体现的很明显。
3.根据用户消费频率的不同而差别定价,一般来说,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对价格承受能力也越强,也不会过分纠结价格的变化。
其实,这种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建立在侵犯消费者隐私的前提下形成的。所以,面对大数据“杀熟”的趋势,消费者应该积极主动的保护个人隐私;作为商家,应该反思大数据的各种不同用法,在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遵守合规合法的交易原则,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杀熟”能变成“亲熟”!
Ⅵ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指,一些软件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调节价格,使用的越多,价格越贵。
Ⅶ 大数据杀熟最高可罚5000万元,什么叫做“大数据杀熟”
什么叫做“大数据杀熟”呢?
Ⅷ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具体怎么回事,什么叫“杀熟”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杀熟“吧,简单来说就是坑熟人,中国一贯都是熟人社会,办事喜欢找熟人,就哪怕是出去打工也喜欢找老乡,因为在我们长久以来的观念中,熟人知根知底值得信赖,但是有些人就是利用了这种信赖的心理,利用对熟人的了解来坑熟人,往往因为了解一坑一个准。
现在大数据杀熟还挺普遍的,而且大数据杀熟具有隐蔽性,而且十分动态,所以每次那些电商平台被曝光利用大数据杀熟,他们总是能找到理由解释。但是不用怀疑,大数据杀熟是确实存在的,早在2000年的时候亚马逊就被发现将同一款DVD为新老客户制定不同的价格,引起了消费者的愤怒,随后亚马逊就道歉了并且承诺再也不价格歧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