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手区块链
① 巴克资本孵化器如何
巴克资本孵化器如何?为什么估值过高反而害了你?
美剧《硅谷》里有一个情节,创业团队“魔笛手”的CEO理查德发明了一种最强劲的压缩算法,一时成为风险投资追逐的“宠儿”。
但他的风投朋友却给他一个建议:有人给你开很高的估价(runaway valuation),其实是在毁了你们公司,千万别接受。
这就好像有人要投资你,一算你值1千万,但你却摇摇头说,不,我只值500万。
千万别以为这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硅谷》虽然只是一部美剧,创业的情节好像开了挂一样,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剧中所展现的风险投资在企业不同阶段的作用,还是很符合现实的。
本文,我就借《硅谷》一片讲一讲创业企业该怎么做,才能借助风险投资力量,从“孵化器”到C轮一步步地长大,其中有哪些常见的坑——包括开头的那个“为什么不能过高估值”的问题。
02
从“孵化器”到“天使轮”
《硅谷》是从“孵化器”开始拍的,“创业孵化器”实际上就是提供几年的免租金办公(兼宿舍),以及资深人士的创业顾问服务。
刚进“孵化器”的时候,这些人往往只有一个创业大方向,甚至连方向都在不停地变,今天要做共享经济,明天要做区块链,各种大而无当的概念满天飞。这些项目大部分都很不靠谱,比如剧中有一个创业团队要利用微波技术加热皮肤,还有人要做一个停车场停车的定位软件,以防自己找不到车。
当然,真正牛逼的项目,一开始听上去也都是很不靠谱的,所以“孵化器”老板埃利希通常是来者不拒,再慢慢观察慢慢淘汰,高失败率自然要求单个项目上的高回报,埃利希仅凭“免费办公”这个优惠,就能占“公司”(实际上此时并不存在公司)10%的股份。
我国目前除了政府或民间的“孵化器”之外,类似早期角色还有“种子轮”,还有“风投中介”——只要你分10~20%的股权给他(或投资的回扣),他就帮你包装项目、建立商业模式、联系投资人。
“孵化器”虽好,但给你的时间很短,老板随时可以把你扫地出门,所以《硅谷》一片的主角理查德,从进去的第一天,就在不停的优化想法和找投资人,接受第一关的严峻考验,那就是——“天使轮”。
03
从“天使轮”到A轮
有了一个技术,或产品的雏形,但你没有钱把产品做出来,怎么办?这就是天使轮解决的问题。
《硅谷》中主角理查德是个标准的技术宅,缺乏商业头脑,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压缩算法,却把这个前景广泛的技术,做成只面对音乐人搜索版权的“小而美”的产品,因此屡遭孵化器老板埃利希的嘲笑。
但这丝毫不妨碍真正懂行的人发现这个技术的价值,并知道它的真正用途:搜索、存储等等高频大众的商业领域。
所以在“天使轮”,你并不需要把产品完整做出来,只要你的想法够有价值,你可以去找“天使轮”投资——天使轮的作用正是出钱出力帮你把产品做出来。
(注:《硅谷》中所展示的融资环境,都是轻微泡沫经济状态下的,如果是“冰冻期”,产品做出来也不见得能拿到天使轮。以下同)
理查德虽然搞出了一个音乐版权搜索软件,但天使投资投的只是他的压缩算法,而投资的目的是帮助他做出一款真正有商用价值的压缩产品出来。
除了技术和想法之外,天使投资更看中的是创始人的背景。理查德有大公司的工作背景,没有添分,但也没丢分。不过,这个背景在国内就未必够用了,对于国内的风投而言,行业背景远比创业方向更重要。
天使轮和“孵化器”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孵化器”投资的是人,而“天使轮”已经开始从人向团队过渡了——《硅谷》有一细节,风投的支票是开给公司的,而“魔笛手”公司当时还不存在。
天使投资人格里高利告诉CEO理查德,想要真的拿到投资,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董事会章程和成员;
明确团队每一个成员的职责和期权;
找到精通商业运作的人;
更重要的是,作为创始人,要能说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这对于剧中的理查德这样的技术宅而言,实在是太难了。
这一切都倒逼毫无经验的创始人转变角色,从一个某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领导者,以保证产品能做出来。
可以说,“天使轮”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创始人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公司的产品”,所以投资人也只会给足够做出产品的钱,通常只够用几个月,也就是加几台设备、招几个人、小规模市场试水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