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汪教授区块链
Ⅰ 专家学者如何为甘肃智慧旅游与区块链技术建设“把脉”
2018年8月13日,由兰州大学和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甘肃智慧旅游与区块链建设高峰论坛在兰州开幕。
田学功表示,近年来,甘肃省旅发委依靠兰州大学、甘肃万维、北科维拓、万华金慧、甘肃联通等方面智库力量,广泛聚合腾讯、携程、马蜂窝等10余家网络平台创新成果,超前推动甘肃旅游大数据建设、智能化管理、网络化营销,建成了“一部手机游甘肃”应用平台。“一机在手、说走就走、说游就游”的梦想一定能够照进现实,期待甘肃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旅游新时代。
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浙江大学教授吴飞、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罗军舟、深圳大学教授毛睿、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操宜新、马蜂窝国内营销总监孙云蕾、链一网络科技首席运营官向蓉、美团旅行目的地营销中心副总经理马晓波、八戒工程网副总裁李云龙等专家学者,还围绕智慧旅游及区块链建设进行了主旨演讲。
Ⅱ 感人的事迹,发生在宁波
宁波姑娘孙连芳在贵州扶贫助学已经6年了,她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昨日,记者在贵州镇远采访了孙连芳的领导、丈夫、同事、学生,他们眼里的孙连芳是一个人缘极好、性格豁达、工作敬业的人,孙连芳多年的扶贫助学举动令他们感动,他们由衷地敬佩她。
融入当地能说一口贵州话
杨丽春(贵州省镇远县团委副书记):我和孙连芳接触很多,也是好朋友。在她身上完全没有来自沿海发达城市的那种优越感。孙连芳是一个适应能力极强的人,她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能说一口流利的贵州话,在这里有一群好朋友。她是一个人缘极好的人,我们这群朋友中,谁生日或谁有好事,都爱上她家去聚一聚。对于她扎根镇远,我完全能理解,她不是一个讲究物质的人,她可以和我们一起上农家过艰苦生活。
扶贫助学辍学孩子回课堂
欧永祥(贵州省镇远四中校长):虽然孙连芳老师大学里的专业不是师范类,但她非常敬业,在专业上坚持自学,敢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们欢迎。她是我校英语教研组组长,学科带头人。她对我们学校最大的贡献是,能很好地利用外部资源为学生服务,能千方百计找路子解决辍学学生的困难,使他们重返课堂。曾经有个学生因母亲改嫁而辍学,她一趟趟跑民政局,为学生申请生活补助。这是我们其他老师做不到的。
热爱教育并非因爱情留下
袁仁(孙连芳丈夫,镇远文德中学教师):孙连芳身上的豁达与大气是我最欣赏的,当年她一个女孩子走进大山支教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说,她是为了我,为了爱情留下来,这完全是误解。现在我们有了女儿,我们也曾犹豫过,因为宁波的生活条件、教育环境都比这里好,为女儿着想,我希望我们一家人到宁波去。可是这里有她割舍不下的学生。我当教师10余年,从来没有看过对教育事业这么热爱的人。
生活简朴拿工资补贴学生
胡顺斌(贵州省镇远四中地理高级教师):虽然我是有30年教龄的高级教师,但孙老师做的事我想我一辈子也做不到。我的儿子现在是同济大学大四学生,正在找工作,他不想回贵州,要往经济发达地区去。孙老师在这里可真是苦啊,因为她是初级教师,一个月收入才1080元。在这里安家后,她要养自己的孩子,还要补贴学生。她曾私下里和我说,每个月的钱都不够用。我有时候想不通她为什么要留下来,但由衷地敬佩她。
感动学生孙老师成为榜样
田云(贵州省镇远县镇远高中高三学生):我家里很贫困,还有弟弟、妹妹。爸爸在外出找工作时受伤,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让弟弟读书,爸爸让我辍学。孙老师知道后,帮助我与东南大学汪乃珏教授结成助学对子,把我的学费全包了。孙老师也是我的姐姐,她关心我的学习、生活,天气一冷就给我买棉衣,逢年过节会让我去她家吃饭。明年,我就要高考了,我的志愿是当老师,成为像孙老师一样的老师。
募集捐款带学生走出大山
邰秀芝(贵州省镇远县镇远高中高二学生):2003年暑假,孙老师带我们8个学生去南京,面见资助我们的东南大学汪乃珏教授。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临走前我有点害怕,可是孙老师对我们照顾得很周到,在火车上她为了能让我安心睡觉,自己不休息替我们看着行李。从南京回来后,汪乃珏教授和孙老师一起来到我家,我家穷,中午饭只有一碗菜汤,可是孙老师不嫌弃,吃得津津有味。本报特派记者卢科霞
团市委向孙连芳所在学校捐电脑
不少宁波人有意资助孙连芳推荐的贫困学生
本报贵州镇远专电(特派记者卢科霞)本报连续刊发宁波姑娘孙连芳支教贵州的感人事迹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昨天,宁波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有关负责人不远千里,来到孙连芳所在的学校———贵州省镇远四中,给学校送去了电脑等学习用品,并给孙连芳赠送了慰问金,给她带去了家乡人民的问候。
不少宁波人也在与孙连芳联系助学事宜。象山广电局的潘先生通过本报记者找到了孙连芳,表示愿意资助孙连芳推荐的贫困学生,还要动员朋友一起参与献爱心,待时机成熟还会组团来镇远看望孙连芳。孙连芳说,她会去调查哪些孩子最需要帮助,下学期开学她会把这件事落实好,并承诺会按惯例,按资助人要求,呈寄《审核被资助人名单》、《资助清单》、《被资助人学习成绩报告单》等材料给各位资助人。
目前,贵州山区学校最需要多媒体教学设备。镇远四中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可里面只有一台电脑和投影仪,学生们座位上的设备都是空的。孙连芳说,这些是州里的师范学校淘汰下来的设备,学生们的互动语音设备根本没有。另悉,镇远中学53名教职工只有2台电脑用来办公,还是2003年校方借钱买的,记者前天走进学校时,卖电脑的正向校长要债。
Ⅲ 简单易懂地介绍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 种链式数据结构, 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 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比特币、莱特币、普银、以太币等数字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都是区块链,他们都只是区块链的一种应用。
Ⅳ 土木工程中哪些院士知名度比较高
丁大钧 (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兼职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国家设计规范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 FFMM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吕志涛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2001等荣誉。
宋启根,193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学》等著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经指导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有56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蒋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并留校至今。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地下结构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市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度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长期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学、地下结构等课程,编写和参与编写教材、参考书11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及地下结构工程。获部省级一等奖的有“高强混凝土结构变形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的研究”等2项;二等奖的有“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力学分析的新方法”、“预应力钢骨高强混凝土大跨度叠层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体系应用研究”等3项;另有三至四等奖7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EI收录7篇。在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有38名、博士学位的13名。
蓝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龙海市人。1961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现任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为全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蓝宗建教授一直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并长期参加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几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变形和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块建筑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书籍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委、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优秀教材奖等近十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赵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力学方向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科研及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现为国际空间结构及薄壳结构学会(IASS)会员。
赵惠麟教授于1972年参加了“江苏省万人体育馆网架屋盖的研究”;1978—1982年参加了“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编制工作;从80年代起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轻质、高强”结构体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国际空间结构规程的相关内容中去,目前正处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为此,自1987年来曾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部、省级项目资助。自80年代以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部、省级鉴定3项;获国家创造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论著有:《穹顶网壳分析、设计与施工》、《悬索屋盖》;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0余篇。
汪凤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批准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振动理论与应用和动态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过工程力学、机械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或博士点的建设工作。
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振动理论”、“振动控制”、“机构故障诊断”、“试验振动分析”、“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波动反演理论”以及力学有关基础课程。近年来指导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30多名。先后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频振动校准技术与标准装置”、“军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标准”、“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振动与超声凝固”等国家与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光华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录20多篇。发表专著有《振动分析》、《试验振动分析》、《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师机械振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手册》等10多种。
单建,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学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
单建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读清华期间参与分区混合变分原理及分区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对有限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及断裂力学作出贡献;在英留学期间,将分区混合变分原理成功地应用于索网与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学分析,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荷载缓和体系引入国内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单元的概念并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单建教授参与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设计,包括主持了泰州师范体育馆索网屋盖及其支撑体系、东台热电厂供热管道悬索桥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郭正兴1956年8月生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学习;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
郭正兴教授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书籍4本。现为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郭正兴教授近年来直接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主要有: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南京世纪塔工程、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上海新浦东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山东威海体育中心工程、哈尔滨国际体育展览中心工程、江苏润扬桥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现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施工顾问、南京赛虹桥立交施工顾问。
李兆霞教授、博导,东大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1988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兰科学院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所(IPP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东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第二期博士后。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和分析评估理论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混凝土损伤力学)和江苏省“333”工程首批项目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和发表学术论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学术领域:损伤力学及其在结构工程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状态反演、损伤识别和评估、大型复杂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计算、结构疲劳损伤评估和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等。在上述学术领域内,目前正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李爱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C&PC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及健康监测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和南京市土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工程结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工程结构新体系、结构安全性评价与健康监测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级中美合作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等科研项目。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20余人和硕士研究生20余人。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编著书籍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Ⅳ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
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科研平台(4个)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建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低碳型建筑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建筑环境设备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科研平台(4个)
江苏省高校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
江苏省建筑垃圾再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水处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中心
校级科研平台(6个)
土木工程学院以学院骨干教师为主集相关院系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了东南大学首个学术特区——“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提供了平台。 研究所(中心)名称 所长、中心主任 ·土木工程研究所 李爱群教授 ·预应力工程研究所 吕志涛院士 ·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中心 程文瀼教授 ·东南地下建筑结构研究中心 梁书亭教授 ·高强砼及高性能砼研究开发中心 梁书亭教授 ·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所 赵惠麟教授 ·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 李启明教授 ·建设监理研究所 沈杰副教授 ·物业管理研究所 黄安永教授 ·力学研究所 李兆霞教授 ·环境工程研究所 吕锡武教授 ·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曹双寅教授 ·石油技术勘采研究所 汪凤泉教授 ·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 蓝宗建教授 ·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 成虎教授 ·设计所 陆可人副教授 ·实验中心 陈忠范教授
Ⅵ 在汪教授那里啄治了两次,孩子扁桃体又化脓了,怎么办
红肿化脓滴注消炎是没用的。1,吃复方新诺明片,首次加倍吃,以后再按定量吃。2,挑破挤出脓,挤到出血为止。冲洗干净。3,用事先准备好的蜘蛛网塞进或盖住便可。4,去废旧的墙壁、板壁上揭几个又白又圆的蜘蛛网备用(不要洗)。若找不到蜘蛛网也可用雄黄粉,效果一样。放心,以毒攻毒没事的。只要上一次药,就全好的,不需换药。 只要两天就全好啦。
Ⅶ 大数据就业前景怎么样
数联寻英《大数据人才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大数据人才仅46万。仅就人工智能领域而言,印度的从业人员在15万左右,美国有85万,而我国仅有5万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短短3-5年内,我国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将增至150万。
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数字经济下就业与人才研究报告》预计,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在2035年将达到16万亿美元左右,总就业容量将达到4.15亿。
大数据主要的三大就业方向:
大数据系统研发类人才、大数据应用开发类人才和大数据分析类人才。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大数据将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职业。任何系统、任何公司的核心都是数据。数据的飙升,将诞生系列新的技术和产业。
目前全国的大数据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50万,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大数据培训,当下大数据从业人员的两个主要趋势是:
1、大数据领域从业人员的薪资将继续增长;
2、大数据人才供不应求。
Ⅷ 如何解读苏宁区块链白皮书
“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独特的信用机制等非常有前景”,苏宁科技集团副总裁乔新亮对记者表示。2018年7月20日,苏宁技术研究院、苏宁金融研究院联合苏宁云发布了《苏宁区块链白皮书》,详细解读了区块链在零售、物流、科技、金融、文创等苏宁的优势产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为未来区块链技术可以服务的众多产业指明了发展路线。同时,对区块链在智慧零售生态中的使用方式,落地场景,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实践总结,着重给出了各场景下的具体解决方案。
“大型公司尤其是有众多产业布局的公司在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上有优势,由于这些公司拥有推动技术利用的商业基础设施和数据运营能力,可以更加有效推动商业的聚合,加速落地应用”,刘肖凡表示。
内容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