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内观中心禅修有什么意义
❶ 什么是内观禅修
内观禅修就是指佛陀所教导‘戒,定,慧’当中的‘慧’。 内观禅修需要去培养‘十六观智’或者‘七清净’而走向解脱。“观禅”,即连续不断地观察五蕴、六处、六界等的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或随观集法及灭法,它将渐次地引导由粗略到细腻的观察。
在《清净道论》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观的方法和次第归纳为:
七清净: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14]
十六观智:1、名色识别智 2、缘摄受智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16、省察智。
❷ 坚持内观禅修的好处和利益
内观禅修的好处很多。
从身体方面来说,内观可以观察扫描身体,去除疾病,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从内心来说,内观可以提升我们的敏锐程度,使我们更加宁静快乐,不容易被不良情绪所影响。
❸ 内观禅修可以改变思维和认知吗
一位法国的哲学家在很久以前正确地指出"了解一些道理却不照着做的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对道理有正确的认识,他就会根据这个道理来做事。所以仅仅知道一些事情并不足以让人有正确的行为。内观禅修教导我们如实观察。认知如果缺少了身体力行的智慧(wisdom-in-action)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真正的认知必须包含身体力行的智慧。
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去获得有关自己的知识,并进而获得有关宇宙中其它事物的知识。为了认识自己,为了带来内心的平静和谐,必须观察自己的内心及身体行为。观察的过程必须是科学的,不掺杂任何记忆中的教条所带来的偏见。任何由思想产生的行为必定有矛盾冲突,因为思想本身是有限的。因此,由思想产生的行为不是正确的行为。另外一个也是唯一的工具就是不与情绪结合的感受(vedana)。感受可以当成一种工具来观察身体和心的行为以了解自己。
感受是由感官和相对应的物体接触所生成的。这些接触是自然发生的。我们知道只要身体活着,就有呼吸;心智存在,就有想法。身上呼吸的升起和心中想法的升起都只能靠感受来了解。因此,感受和身心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人可以透过感受来了解自己。感受分为三种--愉悦(乐受)、不愉悦(苦受)和中性(不苦不乐受)。如果我们不了解感受的真正本质:乐受产生贪爱,苦受产生憎恨,不苦不乐受产生愚痴无明,那么这些感受就会分别产生贪嗔痴。它们是人受苦的根源。
佛陀是一位务实的医生,他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在此生根除人的痛苦。他发现了病因并开了一个药方来根除这个苦的原因。这就是内观(Vipassana)禅修。如果我们仅仅接受这个理论而不身体力行,就无法治好我们的病。不仅仅念诵药方,我们必须身体力行这个教导,并检查看看痛苦是否减少。内观是在这辈子结束痛苦的唯一方法。内观帮助我们如实观察事物的真正本质。如果我们能看到事物真正的自然面貌,正知(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nna),或是行动的智慧就会开始运作。不能时时彻知无常,内观就不完整或不足够,我们因而无法处理感受(vedana),因为感受与思想不同,它是不能累积的。如同感受和生活是无法分割的一样,内观和正知也是不可分的。感受也在缘起法则的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看到感受的真正本质,它就会带来贪爱(tanha),贪爱接着就带来执着(upadana),恶性循环就开始了。但当认识了感受的真正本质,我们观察的感受就只是感受。感觉到感受,它不是我的感受或你的感受,不是男人的感受或女人的感受,仅仅是因为接触而升起的感受。愉悦的感受是苦,因为它终究会消失;不愉悦的感受也是苦,因为它带来痛苦;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因为它造成愚痴。因此感受是苦的,无常的,而且它是缘起法则的产物,因此也就没有自我或感受的人。
如果用这样的观点了解感受的本质,它就不会变成一个爱恋或攀援的对象;如果我们不执着感受,它就会自然地消逝。因为所有自然现象的本质都是升起而后灭去;一旦这个循环(轮回)被打破,我们就不会再往受苦的道路前进。换言之,苦的道路关闭了。我们打破轮回而走向觉悟。如果我们不断努力保持这样"不再累积"的认知行动,便会体验到另外一个终点,它是所有真理的真理,所有祥和的祥和,和所有终点的终点。
内观是最简单但也是最难的禅修方法。它的方法只是觉知并保持旁观者的态度,所以很简单。但同时它也是最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总是期待着一些预定的结果。我们必须不断的努力来打破这种习性反应,这努力就是内观的过程。人类尝试了很多方法例如Bhakti, 瑜珈和Karma来达到内心的祥和,但是人们不仅没有得到祥和,这个世界反而充满了贫穷、妒忌、战争和破坏。这个世纪(译注:20世纪)的后半期已经见证了两千五百年后重新复苏的内观禅修。内观是唯一的方法可以让人性发现自我。内观禅修的全然无为可以让人充满活力。正确的认知感受,才会有正确的行为,也就是源自于爱与慈悲的行为;这种正确的认知会指引向止息痛苦的道路。
❹ 内观禅修可以改变思维和认知吗
一定可以。根据个人的悟性,多多少少都有改变,甚至是彻头彻尾的改变。因为我们通常的思维和认知,都是建立在平时的学习、经验、知识和认知的基础上,这个智慧上因人而异的,譬如初中生和大学生就有差别,所以这样的智慧叫做“书本智慧”;但是通过内观的禅修,我们能够开启自身的内在的智慧,获得自身本我的清明智慧(明心见性),这样的智慧彼此无二,洞彻宇宙的真相,在这样的智慧上,一个小学生和一个博士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这样的智慧就叫做“内观智慧”或“般若智慧”。所以内观一旦打开了这样的智慧,人就直接脱胎换骨了。
❺ 禅修的重要性
衍云法师对禅共修的开示:大家好,建议大家共同来禅修就是让我们走入实修。我们每天站在佛法的门外夸耀佛法的美好这是不起根本作用的。就象当前那些讲传统文化的一样,讲得挺好,听得也挺好,讲完了听完了就完了。这个不好,此事关键在于践行,知行要和一,知了不行等于不知。念佛也是如此,念了,念完了就完了。烦恼来了照样挡不住,这不行。我们念佛是学习佛陀的精神,是效法佛陀的行愿。决不是哪个人讲的口念就好,当然了口念佛号总比念其他的有功德。但根本还是在于践行。禅宗为什么称为宗门?为什么叫传佛心印?为什么是最上乘法门?大家在未来的禅修体验中会一一找到答案的。具体的步骤我们会根据大家来参与禅坐的的时间延展而进行调整的,不只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让大家来签到,也是为了正确把握大家的修持进程的。 为什么要一在提示这个问题呢?因为真正的修学和你读佛学院不同。佛学院你今天没去听课,可以请老师给你补课,补上。可以自己加个班儿,把没听的补上,没写的写完,没背的背过,这个就行了。实修这样子是不行的。你一天落下你就少了一天的功夫,没地方去补。所以大家要认真对待。就是不能盘坐,你散坐也可以先跟着。大家在一起这个是有加持的。 古德说得好,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这个马虎不得,所以我说,我们来此禅坐是有功德的,是殊胜难求的,也是有大福报的。我们今天可能就有五六人参加禅坐了,这很好。我想发心来共修的朋友会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人多少都要坚持不懈。就是一个人,坐了一分钟,也好过一万个人说了十万句废话。 为什么呢说这是有福报的呢?因为你没有福报就不能成就你禅坐的姻缘,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让你坐不成。丛林的禅堂里也是这样的。我们要先培福,去大寮烧水,做水头儿,做饭头儿,或打扫厕所挑大粪,做净头儿等等。福培的差不多了,才能到客堂申请进禅堂修慧,所谓福慧双修嘛。 心随境转怎么办?衍云法光开示:观心说: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可以背下来以做觉照。 带业往生的所带的业咋办呀?衍云法光师父开示:问:那带业往生的所带的业咋办呀? 答:理要顿悟,事须渐修!法门无量,自己可选择自己合适的法门修,修禅、修密、念佛无不自在。不要影响别人的学习。阿弥陀佛 我觉得历代禅师也多回向净土的,所以我以为净土一宗三根普被,非常殊胜,所以才希望您慈悲开示啊。 答:就是说无论禅,律,密,净,舍我自身终无大用。参禅谁在参,还不是你自己吗,念佛谁在念,不也还是你自己吗,此事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给与。因此我说佛法一途都是自信自力,其次才是外力相辅,所谓佛我众生在此真如之上毫无差别,所谓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做个佛子要自强! 禅净不二,念佛也需念到一心不乱。若一心不乱时已是参禅了。古德云"信之此事不从人得,绕是释迦在世,也不能惠我三昧"大众,提起精神,老实念佛! 关于菩堤心和持戒的开示衍云法光师父开示:一、菩堤心:诸位善知识,大家来此是发无上菩提心,求无上菩提法的,若求这个无上菩提需信佛说,依佛教。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过去未来一切诸佛全都是这样说的,皆做如是说。诸恶莫作是戒,诸善奉行是慧,自净其意是定。各位,依此戒定慧三学修习,才能叫作佛教阿。 众生久远劫来流浪生死,经恒河沙数的大劫都没有得到解脱,是因为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缘故。以上是身会大师对发菩提心的重要性的开示,很重要。 二、持戒:妄心不起名为戒,无妄心名为定,知心无妄名为慧,是名三学等。大家要护持斋戒,若不持戒,一切善法终不能生。欲求无上菩提必需现持戒才能得其门而入。如果不持戒法,连一个健全的人身都不会得到,更何况我们要成就要获得的如来功德法身呢。若不净三业,不持斋戒,愈得无上菩提是不可能的。 要籍着有作戒有作慧,显无作戒无作慧。定就有区别了,若修有作定,即是人天因果,与我们这个无上菩提法是不相应的 三、佛法的重点要点,就在于三无漏学。三学之中已戒为本,因为由戒能生定,由定才能发慧。如果我们持戒清净,则定慧自可圆成。佛所制戒简而言之可分三种,一,在家戒,居士五戒,八戒等。二,出家戒,包括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三,僧俗通戒即菩萨三聚戒。 四、大家若求戒,首先要贵在行持,即依戒而行,行愿相资,方成妙用。佛制戒律就是要使众生断除习气毛病,止恶生善的。所以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严持戒律佛法才能住世,僧团才能不散。 关于忏悔方法的开示衍云法光师父开示:敬礼过去,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敬礼未来,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敬礼现在,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敬礼尊法般若修多罗藏 敬礼诸大菩萨,一切贤圣僧 各各至心忏悔,令知识三业清净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四重罪,我今至心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五逆罪,我今至心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七逆罪,我今至心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十恶罪,我今至心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障重罪,我今至心忏悔,愿罪初灭永不起 无做不是不做,是无做而无所不能做,是大做。 学佛是智悲双运衍云法光师父开示:知识不等于文化 , 文化不等于智慧 , 这知识 , 文化 , 智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上大学是为了获得知识道不如网络一下方便的多 , 也没有网络一下搜寻的广。一些古德的开示其实网络上都有 , 那我们如何把这些知识变成智慧呢 ? 或如何用这些知识来开发我们的智慧呢 ? 这个很关键。 人:[ 智光常照,慈音悦耳。」我们今天的音,最妙之音是「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这个音微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因这个妙音而成无上道,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讲往生经,劝人往生,就是净土三经一论,古德称为往生经,没有一尊菩萨不劝人念阿弥陀佛。以我们近代这些大德,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大德,你看他接触广大的信徒,他没有劝他们参禅,他劝人念佛。特别是在最后的开示录里,叫《方便开示录》;我看过这本书,是老和尚一百一十七岁说的,他的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 答: 可见禅宗的大德是真的慈悲平等阿 , 同样称赞净土。没有分别心阿。什么是恭行啊 , 这就是。很少听说哪个净土的大德赞叹其他法门的 , 大家要真的平等正觉才好 , 才能往生极乐呀 ! 呵呵 , 光说不行净土无份呀。
❻ 法性海老师开示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参加内观禅修
法性海老师开示: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参加内观禅修
第一,内观禅尤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凡是流行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像正在流行的瑜伽一样,内观禅修已成为当今的时尚,在全球遍地开花。为什么它能迎来如此红火的局面?因为它刚好能满足现代人对身心综合调整的需求。若冷静观察现在崛起的内观,它确实超越于目前流行的各种放松解压术,它是佛陀亲口开示的传统禅修技巧,所以说它能够流行迅速。目前,无论是在印度、泰国、尼泊尔、缅甸,还是台湾、内地,甚至西方国家,都在流行,而且越来越流行,大有铺天盖地之势。我们再作分析,打坐和放松,还有练瑜伽等,虽然能够缓解压力,但是这些东西和内观禅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俗话说,吾心安处是故乡,内观禅带有智慧,带有苦空无常无我的这种佛法的深刻理念,它是把人生烦恼的根本一刀切断,让我们真正认清实有执着的虚妄本质,然后让心回到自己的身体,回到自己的家。佛陀曾说:"当面对生命的起起落落,保持心境平稳,不受动摇,没有嗔恨,不生不净烦恼,总是觉得安定,这就是最大的快乐。"的确如此,内观禅法,既能缓解现代生活重压的烦恼,给身心带来至乐,也能升华心灵,完美心智,更能解脱开悟,获证菩提。正因如此,许多商界精英,都在修习内观禅法,许多企业翘楚,皆以禅修为乐,所以请您现在加入,还为时未晚!
第二,内观禅可达成修所成慧
佛法是离言发悟的。以前我们长期学习佛法,重在理论学习,只属闻慧思慧,然而佛法重在修所成慧。闻慧是为成就思慧服务的,思慧是为成就修慧服务的,所以如果不修的话,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也对不起前面的闻和思。若闻和思没有通过修慧来深入地体证它,就相当于说食不饱。好比银行里的出纳,仅仅是数钞票而已,钞票再多也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也像我们仅仅拿个菜单念食谱,却没有实际去品尝。
人身难得,暇满人身更难得,听闻佛法又是难上加难。我们已经听闻到佛法,却没有将它转化成自身的体验,让它在内心产生法喜,这是对佛法的一种犯罪。所以说,内观禅更注重于内在的体验,满足了修所成慧的需要。因此,参加内观禅修非常必要!
第三,内观禅简捷明了,操作方便
大道至简。四法印、苦空无常无我等教理,我们学起来往往感到比较抽象。如何让这些哲学上的理论产生力量,让它成为我们内在的体证呢?如何把我们所学的东西融合在一座圆成呢?内观禅法即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内观禅的修习,能让我们直接体验到身心所产生的变化。我们不用拿念珠,也不用设置佛堂,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个禅垫就足够了。那些科学家做实验时,必须要有繁杂仪器的实验室,我们的实验室就是身和心,实验工具就是觉知力,通过觉知力来观察身心的实相,探讨我们身心内在的奥秘,开启幸福的密码。
大家通常都很注重外在环境,如地水火风,电视、手机、MP3之类的,然而这些外在的景象,和我们的解脱是没有关系的。要想达成解脱,就应将外在的觉知转化为内在的觉知,觉知身的变化,觉知心的变化,觉知身体的实际组成要素。然后,再觉知心中生起的每一个念头,它处于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是贪的状态?是嗔的状态?还是痴的状态?还有我们此刻的心是属于广大行,还是属于解脱心?是属于有漏心,还是属于无漏心?这样观察,就能和以后修习的大手印结合到一块,乃至于我们最后的绝密修法,也是在内观禅的基础上略微的修改。所以内观禅的练习,并不是基础的练习,是与最高至上、最秘密的练习完全一体的,它们是"一",只不过需要届时再增加一些内容罢了。
内观禅的练习,要一直贯穿我们整个修行的全部,这是值得我们用一辈子来修持的法门,因为这一个法门,就可把全部的佛法带动起来。
第四,内观禅适于大众化的普及。
要普及就要大众化。比如我们讲无我、讲哲学,这些东西有的不适合大众普及的,因为严格的菩萨戒律是不允许对不具根基的人说这些空性哲学的,所以普及也难。
能够把佛法和人们当下的需求结合起来,直接带来实际帮助的,就是内观禅。它最适合普及,它和任何宗教信仰没有关系,和任何组织没有关系,和人们的知识背景没有关系,和人们信不信也没有关系。它只讲究是否体证,只要去体证,就会有感觉,并非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问题,所以内观禅是非常科学的。
四念住、八正道、四谛这些小乘的精华理论,是佛法的基础,大乘也是必须要学修的。内观禅则是将这些理论直接体验、直接实证。所以内观禅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门艺术、一门哲学,更是一门探讨身心的科学。比如科学研究出了电,电能够伤害人,无论你信不信,你只要触摸电,电都能把你击倒。内观禅也是如此,只要你信,你实际去参与,如法地去修持、去体验,它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说是非常科学的。如果说现在的科学是宗教的话,那它就是所有人的宗教,因为每一个人都信科学。和科学结合在一块、具有科学精神的法门能够迅速普及,具有很明显的优势,而内观禅恰好是这样一个最好的法门。
第五,内观禅贯穿整个佛法的全部。
噶当派的秘密教授,就是把道次第等内容融合在一座中修持,相较其他门派,显得更加殊胜。我们的内观禅法,从小乘、大乘、金刚乘开始,从基础法到大手印乃至于最高的绝密法心中心,全部是以内观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再融进去一些内容,把整个佛法带动起来,在一座中实修,所以说也是很殊胜的。抓住了内观禅,就抓住了佛法的核心、佛法的机密,就抓住了佛法的内在、佛法的灵魂,总而言之,内观即是佛法的命脉,如果把它抽离掉的话,许多的法门剩下的多是理论。而能将佛陀所传的一切法,包括那些绝密的法都能够串联到一块的,唯有内观禅法。比如说净土念佛法门、禅宗法门等,它们只适合显宗,密宗就没有;内观法只适合小乘;内观禅则把小乘、大乘、密乘三者全贯穿到一块了。所以我们将内观禅定义为佛法的命脉,有了内观禅,佛法的一切法门就变得更加鲜活,就变得更有力量,就变得更有价值了。内观禅相当于一座宝藏,只要实践,就能够让我们变得富有,能够得到所想要的一切,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第六、内观禅与大乘空性结合
从大乘角度来说,内观禅直接和大乘的空性结合在一块了。比如说观察自身,按照佛陀给我们的教导,内观皮肤、肌肉、骨骼、五脏六腑、大便、小便、鼻涕、眼泪、脓、涕等,觉知到我们的身体都是由这些不净组成。虽然这里面暗含着解脱之道,但是,佛陀没有再引申,小乘法也到此为止。这是修持观身不净的,令我们生起出离心,令我们断除对身体的贪着。但是,如此对身体贪着的断除也只是相对的,只是对烦恼的暂时压服,所以这个小乘内观法门是相对真理,还没有进入到绝对真理,它不能对贪完全断除,要想完全断除必须要过度到大乘里面来,与空性相结合。我们学习佛陀的善巧方便,运用大乘的原理再增加空性等内容,便成了我们的内观禅法,内观禅法虽然改变了一点点,却把整个佛法激活了。
运用内观禅法,按照佛陀在大乘里面完整的开示,观察我们身体的各种组成不但不净,而且开始寻找我们的皮肤、肌肉、毛发、骨骼、五脏六腑,这不是我,那也不是我,它们中间都没有我,哪一个都不是我。这就是观身无我,是观身体的空性。由此我们不妨把内观禅叫做觉悟内观禅,而不能说它是基础法门,它是我们生命无尽的宝藏,我们心有所求,只要去修内观法,便都能完美呈现。我们也不能说内观禅是可修可不修的,而是必须要去实修的,值得我们这辈子付出整个生命来实修它、体证它,值得我们一修再修。就目前来说,最低限度,我们每一个人也要观修一千座。当我们观修纯熟时,身心必定受益,命运必定改变,快乐和幸福就会永远相伴。
法性海老师开示:内观禅的五大殊胜之处
您想了解自身的奥妙吗?您想让快乐与幸福永远伴随吗?那就修习内观禅吧,因为它非常超胜!实修它非常必要!
如今这个时代,空虚与不安成为大多数人心中的主旋律。无论我们怎样对抗,无论我们如何伪装,那些不悦意的感受,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那些让人厌烦的情绪,使我们深受其害,却又无可奈何。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
因为我们对自己毫无所知。或许我们看起来很聪明,学识丰厚,能力出众,然而,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它们并不能作为幸福的筹码。要想提升自身快乐,提高幸福指数,我们必须了解自身的内在奥妙,而内观禅正是能帮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的最佳工具。
第一、内观禅有别于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内观
内观之义是如实观察,即观察事物的真正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过程。现在流行的内观法门,起源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地。小乘的内观,重点是从四念住入手,即通过身念住而修受念住,通过受念住而修心念住,通过心念住而觉知法念住。精进修习内观,可以证得小乘的四果,超出六道轮回。但是,仔细观察社会上那些流行的内观法门,基本上都停留在身念住、受念住,都是通过对痛苦的觉知,来缓解痛苦。这和佛陀所开示的内观教授是有区别的。
我们的内观禅绝然不同。
总的来说,我们的内观禅,首先修身念住,这是练觉知力的。身念住是对对身体当下情况的觉知,包括对呼吸、动作以及行站坐卧四威仪的觉知。即是觉知身体细微的组成要素,觉知四大,觉知它们都在刹那生灭。其次,还有对身体未来景象的觉知,如墓园九相(死亡九相),即人死后身体所遭遇的九种景象。通过这些练习,主要为了达到唯身安住,即将所有觉知力锁定在身上面,之后再细分细化,有次第地展开更加深入的觉知。再次,内观禅还暗含了修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的诀窍,但是这些内容佛陀在内观法中并未明示。
第二、内观禅为大小乘共通的根
佛陀所开示的内观,具备出离心。因为最基本的修行次第,是根、道、果齐备的。在四谛中,苦谛和集谛属于根,道谛属于道,灭谛属于果。佛法是追求解脱的,修四念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脱,而解脱一定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要有出离心,若没有出离心的根本,就没有后面的道,也就更谈不上果了。所以,只有出离心生起了,才算是修行者;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严格地说算不上修行者,只能算作准修行者。所以说,失去了出离心这个核心,就等于失去了全部,后面的修行就没有根基,就像是在做气功、做瑜伽一样。
什么是根、道、果呢?根,是对我们所依存的身和心的实际情况的了知,是对苦谛和集谛的了知,也就是对苦和苦因的了知。了知苦谛,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念;了知集谛,让我们断除烦恼。因为集谛就是烦恼和业,认识它的目的是为了斩断它,否则就会招集三界生死苦果。内观禅由于先通过对苦谛的认识,让我们生起了出离心,这就紧紧抓住了佛法的核心要义,可以防止后面的修行偏失了佛法的原义,偏离了佛陀的本怀。否则的话,即便心里想着追求解脱,最后的结果也不可能出现。
目前社会上大家看似都在修习内观,实际上皆非佛法。唯有以出离心摄持,才算是佛法,若失去这一点,就失去了一切。内道和外道的差别,分水岭就在于此,有此则转为佛法,失此则为外道。比如气功、瑜珈和佛法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佛法有皈依发心和出离心的摄持,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气修脉。若离此而直接修气脉,就是气功、瑜伽,气功、瑜伽是从来不谈解脱的,所以,即使它们的理论再漂亮,因为无关于解脱,也是等而下之的。
内观禅紧紧抓住佛法的核心要理,在气脉的观修上,比气功和瑜珈更系统、更深刻、更有力。它通过有次第的系统观修,把脉轮打开,就能提高觉知力,增加超能力。因为每一个脉轮,都对应人体内在的一些潜能。
佛法在小乘经典中所开示的内观,略见于《杂阿含经》,详见于《大念住经》,是佛陀针对小乘根基弟子的开示。可是我们中国人是有大乘根性的人,骨子里面有着大乘的基因,是适合修大乘的。所以,我们依于传承,已将传统的小乘内观法升级到大乘的内观禅法。同样是修四念住,我们采取大乘的方法修四念住而旨在解脱,如此解脱就会更快。
我们大乘的内观禅法有法理根据吗?当然有了,在佛陀的经典里,在诸菩萨的论典里,皆有开示,所以这也是有传承的。
第三、内观禅含摄了道次第
现在所流行的内观,完全是就四念住而修四念住。因为佛陀在小乘经典里面,对四念住的开示非常简略,所以,严格讲起来,四念住的内容是需要补充的。为何佛陀没有将四念住深广解说、就相关内容一次说完呢?因为佛是观待众生根基而说法的。佛陀观察当时的众生根基,他们不需要祥广的开示,通过平实的语言,他们就能了解大乘所广说的空性义理,从而断除对身体内部、外部和对一切事物的贪着。由此可知,四念住里面就蕴含着对空性的开示,但对空性的开示没有展开,而是在大乘经典里面广说了,所以这些内容是要补充的,如不补充,以我们现在的根基,是很难理解佛陀真正的意趣的。而当时佛陀开示时,众比丘的根基是很了不得的,当佛陀讲到这里时,就知道这讲的是空性,所以他们很多人当下就证悟了。
我们现在修四念住、修内观,却没有几个证悟的,为什么没有证悟的?说明我们现在的根基不对,可能我们不是佛陀所讲经典的所化根机,所以对此内观法门,我们需要补充资料,需要完善其它的知识才能解脱得更快。我们将内观法丰富提升到道次第当中,融进了佛法三根本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的修持,所以整个显宗佛法的核心要理,便都具备了。抓住了这个三根本,就抓住了佛法的要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这三根本,对大乘行者来说,是缺一不可的,由于把它们融进了内观法当中,所以就称为内观禅而不叫内观了,因为它含有道次第,已不同于传统的内观了。
第四、内观禅融进了密修的心要
内观禅最大的超胜之处,在于觉知呼吸,并以此而贯穿整个内证的全过程。这是一条主线,我们以它来打开自身内在潜能的宝藏。但是,一般而言,内在的潜能,仅仅靠觉知呼吸,是不可能挖掘出来的。因为这里面蕴含着密修的窍诀,比如观内在的呼吸,这个意注点选在哪里?如何安放?以及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观修它,才能达到能所双融、二元泯灭,从而和空性相关联?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密修的窍诀。有了密修窍诀以后,同样是观修呼吸,那么它的意义和所产生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了。
所以内观犹如一个杠杆支点,支点选择在哪里,决定着我们费力大小的问题。有人说道,如果掌握一个合适的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如果支点选择错了,那么同样的杠杆,无论怎么费力,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第五、内观禅也是我们汉地的特色
禅法的源头,为释迦佛,佛陀传给迦叶尊者,后经达摩祖师辗转传至汉土。在汉地经过六祖大师的发扬广大而遍地开花。如今的禅宗,尽管其势渐微,然而也已彰显了重振的迹象,正在渐渐发展起来。
在讲坛经时我们说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从藏传佛教大手印的窍诀里面,找到了禅宗见性大法这把金钥匙。我们同样也可以把禅修的口诀教授,融入到内观当中。由于融进了禅宗见性大法,所以我们称之为内观禅。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个课程,叫做"寻找自我的旅程",就是通过对心性的觉知,探讨并认清自我实有这种无明的错见,因为断除了它就断除轮回的根本,能够达致明心见性。
然而,仅仅懂得这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修。那么应该如何实修呢?就是用内观这个工具,令苦空无我、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性慧等各种观察要素之间,实现有机的结合。所以说内观禅是解行并重的,既有实践的方法,也有高深的哲学义理,这样循序渐进,从闻慧、思慧开始,逐渐升进到修慧,长时精修,可以见性开悟,终至成佛。这是内观禅超越于内观的第五大超胜之处。
❼ 内关禅修到底有没有用呢请问有人去过吗
内观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也是佛法中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世界上很多的宗教,都有修持内观,只是不见得如佛陀一般能照见五蕴的虚妄,四大的假合。
佛法中说反观自心,就是观自心,属于慧,禅修中的止是在观呼吸的刹那安定,但是有所缘的差别,有同时止观双运的禅修方法,也有偏止的禅修方法,还有纯粹是观的禅修方法,因禅法的教授传承不同而有差异。
事实上,这些所有的内观方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调伏自己的心,让心更加安详,敏锐,见到身心的生灭法,如实透过这些现象见到佛法的真谛。
愿吉祥如意,准提心脉善嘉幢合十。
❽ 内观禅修
1、不论是内观还是止观,都是依照戒定慧的次第而修行,区别在于,内观是在近行定的基础上修观,止观是在禅定的基础上修观。
观就是佛法中的慧学,共16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2、四念处是佛法禅修的总体概括,内观禅修也是四念处的内容。
3、专注腹部的起伏是马哈希尊者教授的禅修方法,这是身念处,也是入门的修法,到了观阶段还是十六观智。
4、“知息长,知息短!”,这是大念处经提到的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相当于止观当中的止,具体可以看帕奥禅师《正念之道》,这是对大念处经的详细解析,里面也有具体的修行方法。
“知息长,知息短!”----------呼吸长的时候知道是长,呼吸短的时候知道是短
“觉知”--------用心去知道,用心去觉察。
具体修行方法请参照《正念之道》
❾ 禅修的好处有哪些
好处一、禅修能够净化心灵
在禅修时,我们的身心完全放松,心往往会专注于当下的一个念头或是感想上面,能让散乱的、如同狂奔的野马一般的心收回。当我们产生妄念、妄想时,一旦在禅修中护持一个正念,比如参悟“念佛是谁”、“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等话头,就能转妄念为当下的思悟,逐渐息灭内心的妄念,从而获得内心的清净与安定。
好处二、禅修能够减压减负
参加过禅修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身心得到释然,没有了之前的焦虑不安,浑身的压力也缓解不少,甚至彻底放下了压力与负担。特别是闭上眼睛,静下心的那一刻,感觉世界充满祥和,充满美好,我之前在禅乐慧上报名参加的禅修班,整个禅修的过程简直就是一次完美的幸福之旅。
好处三、禅修能够改变体质
经过禅修以后,我们可以保持永远年轻,充满活力;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细胞在禅坐的时候又得到了新的生命,让老化、退化的细胞再生,所以才能保持年轻,把一个人的体质从生病改造成不生病。
好处四、禅修能够改变气质
禅修是从内里改变自己。正确你的思想、观念。气质非凡,做起事来自然就顺利、如意。
好处五、禅修能够提升人际关系
禅修使人每天保持法喜的心情,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纷争,及一切不必要的冲突,所以修禅的人人际关系会非常的好。由于人缘好,所以做起事来也更有劲,更能事半功倍。
好处六、禅修能够收获无上智慧
禅修最大的利益,就是可以得到无上的智慧。 无形间,这智慧也可以用在我们的课业上、工作上,用在家庭、社会、国家、世界。
❿ 数日闭关内观禅修到底是个什么鬼
这是佛教传统的禅修方法。禅观的“禅”是指集中意识后获得的心性统一和安定。“观”是“观想”,指禅的境地里详细地思念、念想的对象。
闭关,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如七日或十日内,放下万缘,杜绝杂事干扰,一心修禅。这样进步快,易入门。
顺便说一下,不明白就问是很好的,但对于宗教的知识,不要用不敬之词,要恭敬,这样对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