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的微信生态
⑴ 微信真的能去中心化吗
微信官方对于去中心化也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限制通讯录好友数量、封杀引导加好友的微信账号、封杀第三方微信平台、限制html5页面的形式……但我们还是看到一个中心倒下一个中心又坚强的站了起来。微信在去中心化道路所做基本属于徒劳,一个个微商还是在朋友圈的小中心里面膜做卖的火热。
⑵ “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直译: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节点之间彼此可... 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⑶ 什么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英语: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 2.0兴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⑷ 小程序做内容,在微信生态中要如何定位
当下的小程序火得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游戏和电商上。而这波热潮中,内容可能是小程序最受忽视的一个领域,比起小游戏和社交电商的疯狂,工具、社交和O2O的蠢蠢欲动,内容领域的小程序总显得有些无力,毕竟大家都觉得,都有订阅号了何必再做个小程序。
在这波小程序的大潮中,长期处在一个「做了没用,不做可惜」的内容小程序到底该以何种姿态生存。
在小程序上做内容首先要理解内容小程序在整体的微信内容生态中该如何定位。
首先必然不是取代公众号,现在很多经营良好的公众号硬要尝试用小程序去取代自己公众号,这不是一件明智的事,目前的小程序无法取代公众号成为微信内容的主要载体,内容制作者应该考虑是如何利用小程序的能力,帮助自己的内容拓宽边界,有更合适的形式。
互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定位。一系列依托于内容的互动功能。例如:批注、留言、截取某段话分享成卡片,这些都是公众号不能给到用户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在小程序上内容的形态有了更多可能性,像是答题闯关,实质上是秀智商优越感,这种隐形的内容模式,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推广方式,这一点头脑王者的成功已经足够证明。
同时,另一方面,开发者也必须正视目前小程序的短板,它的入口深、不利于二次打开,用户留存和粘性不强……说白了,目前群的入口,公众号的入口,是不可能被小程序取代的。最理想的方式是让小程序成为已有内容或公众号的一个补充。
去中心化的微信,公众号流量的「二次分发」
社交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塑造了现在的微信,也奠定了依托于此的生态的发展方向。
头一千的App占了80%的下载量和流量,而前一万的公众号仅仅占了20%的阅读量和流量。公众号流量生态的尾巴很长,出乎很多人意料的长。
而面对这样去中心化的流量生态,很多不错的公众号在目前已经「爆满」的公众号生态里获取用户或者被发现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样去中心化的生态过度繁荣后必然存在分发低效的情况。公众号体系需要「二次分发」,一种更轻更简单的分发方式。
而小程序最大的特点正是高效且低成本的拉新。
用户尝试和使用的门槛非常低,并且相对H5来说,小程序更能提供一个接近于App的体验。所以这时候,不管它的转化率、留存率如何,小程序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让用户试用产品的入口。于是内容小程序理所当然的具备成为公众号流量二次分发的完美工具。
当明确了把小程序作为成为订阅号和群的补充后,从这个逻辑延伸出去,想要发挥这种补充作用,毫无疑问要看谁有订阅号,谁的订阅号大、粉丝多、做的内容优秀。
⑸ 张小龙现身微信公开课说微信坚持去中心化,真的好吗
在昨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通过视频首次详细阐释了他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八大观点,从讲话中可以看到张小龙作为一个顶尖产品经理人的偏执,他是真心把微信当成自己的孩子,不容得有任何过度的商业行为去玷污它的纯洁。
张小龙的其它观点我不予置评,但对其所言“微信要打造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统,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并认为流量的入口在二维码里,对于这一观点老兵持保留意见。
⑹ 区块链“去中心化”到底是指什么
举个栗子吧,拿区块链网络互助平台同心互助来讲,去中心化在这平台的表现是:
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区块链上记录的所有信息一旦记录很难篡改、无法隐藏,用户随时可以查阅,通俗的说,只要加入计划后实名认证了,区块链就会生成节点,记录这人的加入时间,以及其他信息,谁都不可能修改(包括平台)
永不宕机
基于公有链的区块链,不受任何机构或者个人的影响,只要激励机制有效,互联网存在,区块链就存在。通俗的说,既然平台服务人员不在,平台机器就一直工作。
民主决策
自下而上的决策,区块链提出多种不同的共识机制,帮助用户有效的形成自下而上的决策,共同参与重大决策。通俗的说,平台如果想修改一个东西,比如计划内容是必须要超过半数人参与投票后才可进行,或者说申请互助人员需要互助金在公示时,超过半数人都不同意,那么平台就不给通过。
⑺ 如何理解微信公众平台“去中心化”发展
现在生活服务已经渐渐转移到网络了,微信城市服务已经可以在微信上进行沟通、交流、娱乐、消费等行为,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很便捷的方式,不管是医院挂号,还是购票,查询车辆违法这些功能都是很方便,微信城市服务带来了很多便捷服务
⑻ 微信公众平台把“去中心化”作为发展方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去中心化,核心和本质其实都是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方式。信息(这里指广义上的信息,包括用户能够看到的各种内容,包括新闻、商品、通知、公告等)传播的方式,通常有中心化和社交化两种。张小龙期望的微信“去中心化”,就是更多的通过社交化的方式来传播(获取)信息,通过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关系传播,不需要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也能让用户传播或者获取信息。
总之,去中心化不是脱离平台,不依赖平台导流,只做自己身边的熟人就叫去中心化,真正的去中心化是需要依赖于社交网络,让商家、商品的信息有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获取更多的流量来源,而不仅仅是中心化的平台导流。
⑼ 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
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节点之间彼此可... 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9)去中心化的微信生态扩展阅读: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