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阿青寺汉藏文化交流中心
Ⅰ 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文成公主和亲,在历史上是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因为当时唐朝国富民丰,而吐蕃虽然是地势偏远,土地贫瘠,但是当时吐蕃的松赞干布确实个有头脑的人。在和唐代的交战中虽未取得胜利,也不甘于做唐朝的臣子,先后提出了2次联姻的请求。于是,就有了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和亲。
现如今,布达拉宫成为了西藏最著名的地方,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观光。而且直到现在,大招是和布达拉宫中,还有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雕像。
Ⅱ 青海旅游热门城市,青海旅游去哪里好,青海旅游好去处
NO1.青海湖鸟岛:
特点: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这里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深刻反映出了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鸟岛是青海湖的核心景点,每年春夏季节数以百万只的候鸟更使这里生机勃勃。
青海湖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距省会西宁市公路距离约290公里。
青海湖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古就是令人神往的宝地。2005年底,青海湖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湖泊”。
鸟岛是海西山和海西皮的总称,因岛上栖息着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每年的四月下旬至六月中旬,数以百万只的多种候鸟在这里生息繁衍,使这里成为世界上鸟的密度最大的地区。
NO2.日月山口:
特点:日月山因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而闻名。实际上,日月山还是中国地理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坐标点。它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的分水岭,也是藏文化与汉文化、外流河与内陆河、大陆气候与季风气候、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水岭。
日月山位于青海湟源县南部与共和县交界处,海拔4389米,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时叫做赤岭,是北魏和吐谷浑、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它属于拉脊山脉西端,北起青海湖东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绵延数十里。这里山峦起伏,峰岭高耸,气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丰美。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一个乳峰,其形状似太阳和月亮,藏语叫日月山为“尼玛达哇”,蒙古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很早以来,它就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NO3.昆仑山口
特点:昆仑山是万山之宗,地球之脉。莽莽昆仑,如巨龙般延伸于中国苍茫雄浑的西部版图。它不但孕育了黄河、长江,更支撑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精神脊梁;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象征,更是一种民族伟力的图腾。
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海拔4772米,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象壮观。昆仑山口附近为大片高原冻土层,终年不化,但冻土层表面的草甸上却生长着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季节,草丛中盛开着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煞是好看。
昆仑山口南侧立有昆仑山口纪念碑及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青藏铁路在山口西侧通过。
NO4.可可西里
特点:可可西里作为我国最大的无人区、高原湖泊最集中的地方、高原精灵藏羚羊的家园和青藏铁路通过的最迷人的路段,吸引着无数的旅游爱好者。由于索南达杰、杨欣和野牦牛队的故事,这里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一面旗帜。
可可西里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蒙语为“青(或绿)色的山梁”被誉为“美丽的少女”,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青公加”。这里是中国湖泊最为密集的湖区,又由于是自流区域,多是咸水湖,湖色各异,深邃诡秘。另外由于人烟稀少,野生动物非常多,黄羊、羚羊、鹤类是极常见的,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见到藏野驴和野牦牛。
走进可可西里,眼前是片片草场,无尽戈壁。经历了那份空阔、寂寥,见到一只麻雀你都会欢呼,你会发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原来可以如此亲近。当你结束旅途,戈壁远去,雪山入梦,重回人间,而你已似乎不再是你,你已成为了雪域高原的儿子。
NO5.黄河源牛头碑
特点: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牛头碑虽距黄河真正的源头有一段距离,但却是普通游客可以到达的距离黄河源头最近的地方。站在牛头碑碑前,一望无际的鄂陵湖,披银挂甲的错日尕则峰尽收眼底。
牛头碑位于青海玛多县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措日尕则山的山坡上,海拔4610米,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均用铜版铸模镶嵌,碑式别致,字体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朴实的品格。
碑体总重5.1吨,纯铜铸造,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了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纪念碑选择了原始图腾神圣的崇拜物——牛,以其角粗犷、坚韧、有力的造型,概括了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
NO6.察尔汗盐湖
特点:察尔汗盐湖是柴达木盆地最典型,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中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修建在盐湖上的举世罕见的万丈盐桥,更是柴达木盆地的一大奇观。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海拔2670米,总面积为58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盐湖,在世界排名第二,现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钾肥工业基地。该盐湖因长期的风吹日晒,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湖内高浓度的卤水逐渐被结晶成观赏性极高的盐花。风和日丽时,碧波万顷的湖面,有时还会出现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
察尔汗盐湖中有好几个奇特的湖中套湖,一环套一环,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湖中湖”。盐湖的奇观万丈盐桥是一条修筑在盐湖上的平整宽阔的公路,这座桥造型独特,与众不同,它既无桥墩,又无栏杆。全是用盐修成的,素称“万丈盐桥”,全长为33公里。
NO7.门源万里油菜花
特点:金色的山岗、金色的沟壑、金色的原野,这一切都是油菜花的杰作。位于青海海北州的门源是夏季油菜花种植面积最广,开花周期最长,景观最为大气和波澜壮阔的风景区,和江西婺源、云南罗平、青海湖一起成为观赏油菜花最佳的景点。
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是西北地区的主要油料产区,这儿的油菜花同样繁盛而壮美。门源油菜花年产达3万吨,出油率高达40%,素有“门源油,满街流”的美称。优质的油菜花还能产出高品质的蜂蜜,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养蜂人来百里花海养蜂。
每年的6月中旬是花开季节,西起青石嘴,东到玉隆滩,北到与甘肃交界的冷龙岭,南到大坂山,油菜花绵延几十公里,像金黄的大海一样。由于田地多向着河道方向倾斜,所以站在河岸上向两边看,铺天盖地的都是金黄色,大通河在中间流淌,这种景色就像镶了两道金边的银丝带蜿蜒飘舞。
NO8.年宝玉则
特点:年宝玉则是三果洛的发祥地,是传说中格萨尔王的世界。它是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一个重要的湿地核心区,其主峰海拔为5396米,终年积雪,形似花瓣,冰川融水聚集形成360个冰川湖泊群,雪山镜湖交相辉映,形成了冰川景观和高山多层次的自然生态系统。
年保玉则顶部由3个常年积雪的山头组成,山体则由好几条山脊和相应的峡谷组成,俯隘而视,形似花瓣。峡谷中以山谷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冰川面积约8平方公里。冰雪融化后,在雪峰周围的山谷中汇成大大小小160多个湖泊,形成雪山镜湖辉映,自然景观万千的景象。
当地牧民把它视为“神山”,相传系果洛藏族之发祥地。据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个猎人,他救了化为小白蛇的年保玉则山神的独生儿子,后来,年保山神化为白牦牛与恶魔激战,猎人应邀射死了恶魔。年保玉则为了感谢猎人,将他的小女儿许配给猎人,两人婚后生下三个儿子,分别叫昂欠本、阿什羌本、班玛本,上、中、下三果洛部落就是他们的后裔。因此,年保玉则神山成为果洛藏族的祖先。
此山秀丽奇特,高峻挺拔, 主峰周围的群峰,怪石峥嵘,也增添了这个海拔高度并不十分惹眼的山峰的吸引力。
NO9.坎布拉森林公园
特点:坎布拉风景区包括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藏传佛教寺院,李家峡大坝、水库以及周边景点。风光煊丽的丹霞地貌与碧波荡漾的黄河大坝一起形成“碧水挟丹山,大坝锁黄河”的壮美景观。
坎布拉森林公园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西北部黄河南岸,景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森林公园在海拔2100-4000米之间。它北依黄河,紧靠著名的李家峡水电站。
该风景区为拉脊山支脉,由山地、风蚀残丘、山间小盆地相间组成,地层构成以红色砂砾岩为主,最高峰为申保山,海拔4614米,有景点50多处,是以丹霞地貌、佛教寺院为主体景观,并兼有宏大的李家峡水电工程,是一个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宗教朝圣、消夏避暑和科学考察旅游兼备的著名景点,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4年国土资源部公布为第三批处国家地质公园。
NO10.花土沟千佛岩
特点:千佛崖的地貌兼具风蚀和水蚀两种地质作用,形成了千佛崖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相结合的特殊景观。在气候干旱,降雨稀少的柴达木盆地西缘出现的丹霞地貌,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丹霞成因的传统解释。
茫崖花土沟地区游园沟的千佛崖,是在第三纪红砂岩组成的陡峭山崖上,红色泥质凝结物,由于褶皱构造铸就了千佛集聚的壮观场景。它是地球内应力为主加上外应力风雨、日光联合雕塑的艺术杰作。茫崖花土沟地区的地貌独具特色,但千佛崖更这里具有宗教文化的色彩。
在绵延几公里的山崖上,处处可以看到这种“千佛齐聚”片的壮观景象。细细琢磨起来,这里的每块石壁、每座山崖都自成一体,群佛或坐或卧,或俯或仰,连表情也维妙维肖:有的正襟危坐,似在参禅悟道;有的侧望远方,面部表情十分恬然。
Ⅲ 班玛县到阿青寺有多远
阿青寺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卡达乡境内南部,距班玛县府驻地约140公里,乡政府驻地约5公里处,是慈成加参仁波切前世闭关弘法和今世出生的地方。慈成加参仁波切于2013年开始筹建阿青寺,主传蒋阳龙多加参尊者(喇嘛阿秋仁波切)宁玛巴龙钦、龙萨两种传承的大圆满实修教法。2004年仁波切在阿秋仁波切亲自授记下,在此地成功开取伏藏,并以此缘起,广弘佛法,利乐一切有情众生。
阿青寺被度母山、如意山、普巴山、护法山、阿字山无座神山围绕,形成藏地五台山的格局。地处成都和西宁中间,交通便利,到果洛州机场和五明佛学院仅需三小时车程。
Ⅳ 布达拉宫资料 急! ! !!!!!!!!!!!!!!!!!!!1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Ⅳ 元大都的汉藏佛教是啥样
元大都的汉藏佛教是啥样?专家学者告诉你
12月3日,元代北京汉藏佛教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召开。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即位至顺帝末年的百余年间(1260—1368)蒙古族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元王朝时期的佛教。元朝在文化和宗教上采取多元开放的政策,佛教得到新的发展。朝廷设置“帝师”,主掌“宣政院”,负责全国佛教和西藏军政事务;同时任用汉族高僧管理佛教事务,参与政制和文教建设。中日、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得以进一步发展。北京是元朝的国都,称大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东亚佛教文化中心,许多著名汉藏佛教高僧和居士在这里活动。元代佛教界的著名人物,如八思巴、胆巴、万松行秀、海云印简、雪庭福裕、耶律楚材、刘秉忠等,或为朝廷所尊信,或居政府的要职,对于当时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元大都北京汉藏佛教的传播和交流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鉴于当前元代北京汉藏佛教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推动佛教学术的创新和发展,深入研讨元代汉藏佛教在北京的传播、交流情况和特色,代表人物及其事迹、撰述、贡献等,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雍和宫、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佛学研究》年刊社联合举办了此次研讨会,旨在为进一步促进首都文化的建设和繁荣贡献力量。
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宗教学会、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市宗教局、北京市佛教协会相关领导嘉宾,国内外佛教史、元代史、藏学研究专家学者、大德法师近百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圣凯法师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雍和宫主持胡雪峰大喇嘛,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曹中建先生,北京市宗教局陈延豹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等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700多年的隔空对话
本次研讨会分四个主题,每场研讨由专家发言与评议问答相结合。
在第一场以“元大都汉藏佛教人物”为主题的讨论中,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高华先生对《元仁宗与佛教》进行了论述,并建议专家学者要重视元代的法令文书,在史料中搜寻当时佛教的一些重要政策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先生就《耶律楚才与佛教》进行了研究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就《元代帝师八思巴生平中一二事》做了概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教授乌力吉巴雅尔就《元廷与藏传佛教高僧交往管窥》做出了自己的思考。日本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研究员福岛重则从《关于元世祖忽必烈崇教抑禅政策》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第二场以“元大都汉藏佛教综论”为主题的讨论中,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班班多杰做了《简论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的主题发言。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副院长孙悟湖对《元大都汉藏佛教交流略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嘉木扬?凯朝就《元代北京汉藏蒙佛教的思考》进行了概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丽明就《从四川蒙古族看佛教在川滇的影响》一文分享了她与学生们抢救、调查濒危语言的田野考察成果,引起了在场专家学者的高度兴趣与热情。
在第三场“元大都汉藏佛教仪轨”的讨论中,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沈卫荣谈了《从“大喜乐”和“演揲儿”中拯救历史》的关于佛教“语文学”研究重要性的主要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安海燕做出了《清<宫廷瑜伽>、西夏“道果机轮”及元代“演揲儿法”》的考证。相对于前两者侧重宫廷佛教仪轨的研究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楠教授则做出了《元大都大白伞盖佛事杂考》相关发言,研究了佛教仪轨在民间中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研究员尹邦志则是从《大圆满与禅》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在第四场主题为“元大都汉藏佛教文献与艺术”论文研讨会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索罗宁发表了《西夏文<随缘集>与西夏汉传佛教流传问题》概述。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继胜则提出了《北京地区所见多体六字真言摩崖石刻源流再考》。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就《李承休<宾王录>笔下的燕京荐福寺——兼及木庵性英与讷庵道谦》做出了概述。北京雍和宫管理处副主任刘军就《试论刘元对元大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繁荣的贡献》发表了阐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后海万里船。”700多年前,什刹海因为元朝的漕运而兴盛,此后曾出现四度繁荣。700多年后,各位学者百家争鸣,从各个视角对汉藏佛教在元代北京的发展及特点做出了自己的审视与思考,在700多年的时空间隔中进行着历史的对话……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前行不辍
“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对元代汉、藏佛教在北京的传播、交流和相互影响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地研究,充分挖掘这份宝贵的历史财富,并将其运用到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和各民族大团结上面。”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雍和宫住持胡雪峰大喇嘛表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不仅拓展元代北京佛教学术研究的领域,也将对整个汉藏佛教的全面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与会的嘉宾能充分展示各自的最新发现,进一步丰富元代佛教的研究成果,并能以此为契机,通过汉、藏佛教的交流互动,促进双方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为汉、藏佛教义理和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创新的局面,使中国佛教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胡雪峰会长表示。
北京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广化寺方丈怡学大和尚表示,“北京作为元朝时期的国都,既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佛教中心,很多汉藏蒙高僧活跃于当时的元大都,他们的活动不仅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对于元代北京汉藏佛教的研究仍然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历史的梳理和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反思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秉承‘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宗旨,在熟悉或陌生的风景中把握未来。”诚如怡学大和尚所言,历史研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而此次研讨会无疑在挖掘元代北京汉藏佛教历史宝藏的道路上迈出了前瞻且坚实的一步!
Ⅵ 简述茶马古道对汉藏两民族发展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1] 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2] 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背景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
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
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的;
第三条滇藏茶马古道。[3]
陕甘茶马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4] ,始于唐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作用编辑
纽带作用
茶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通过这条古道,不仅使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内地出产的物品,弥补了藏区所缺,满足了藏区人民所需。而且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介绍给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地互补互利经济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使藏汉民族形成了在经济上相依相成,互相离不开的格局。由此而进一步推动了藏区与祖国的统一,藏、汉民族的团结。在历史上,宋朝、明朝尽管未在藏区驻扎一兵一卒,但却始终与藏区保持不可分割的关系,令藏区各部归服,心向统一。其中茶马古道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
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沿着这条道路、伴随茶马贸易不仅大量内地的工农业产品被传入藏区丰富了藏区的物资生活,而且内地的先进工艺、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进入藏区,推动了藏区经济的发展。例如因茶叶运输的需要,内地的制革技术传入藏区,使藏区的皮革加工工业发展起来;又如因商贸的发展,内地的淘金、种菜、建筑、金银加工等技术和技工大量经由此道输入,推动了藏区农作技术、采金技术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交易物品的扩展,藏区的虫草、贝母、大黄、秦芄等药材被开发出来,卡垫、毪子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也被带动起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宋代四川产茶3000万斤,其中一半经由茶马古道运往了藏区。明代经由黎雅、碉门口岸交易的川茶达3万引,占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经打箭炉出关的川茶每年达1400万斤以上。同时,大批的藏区土特产也经由此路输出。据1934年统计,由康定入关输向内地的有麝香4000斤、虫草30000斤、羊毛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根等,共值银400余万两。可见汉藏贸易规模之大。在这一贸易的带动下,藏区商业活动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达仓"、"三多仓"、"日升仓"等(仓,藏语意为家。这里用作商号);出现了集客栈、商店、中介机构为一身的特殊经济机构--锅庄。康巴处于条大道的中心,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最早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养成了经商的习惯。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干,由此远近闻名。
藏区兴起
促进了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茶马古道上的许多交易市场和驮队、商旅的集散地、食宿点,在长期的商贸活动中,逐渐形成为居民幅凑的市镇。促进了藏区社会的城镇化发展。如打箭炉在元代尚为荒凉的山沟。明代开碉门、岩州茶马道后,这里逐渐成对大渡河以西各驮队集散之地,清代开瓦斯沟路,建泸定桥,于其地设茶关后,迅速成为"汉番幅凑,商贾云集"的商业城市。西藏和关外各地的驮队络绎不绝地来往于此,全国各地的商人在这里齐集。形成了以专业经营的茶叶帮,专营黄金、麝香的金香帮,专营布匹、哈达的邛布帮,专营药材的山药帮,专营绸缎、皮张的府货帮,专营菜食的干菜帮,以及专营鸦片、杂货的云南帮等。出现了48家锅庄,32家茶号以及数十家经营不同商品的商号。兴起了缝茶、制革、饮食、五金等新兴产业。民居、店铺、医院、学校、官署、街道纷纷建立,形成为一座闻名中外的繁荣热闹的"溜溜的城"。又如昌都由于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条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亦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而成为康区重镇和汉藏贸易的又一中心。
文化交流
沟通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马贸易的兴起使大量藏区商旅、贡使有机会深入祖国内地;同时,也使大量的汉、回、蒙、纳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军进入藏区。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对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亲和感,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城镇中,藏族与汉、回等外来民族亲密和睦,藏文化与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文化等不同文化并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现复合、交融的情况。例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辉煌的喇嘛寺,也有关帝庙、川主宫、土地祠等汉文化的建筑,有的地方还有清真寺、道观。各地来的商人还在城里建立起秦晋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组织,将川剧、秦腔、京剧等戏剧传入藏区。出现了不同民族的节日被共同欢庆;不同的民族饮食被相互吸纳;不同的民族习俗被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谐。文化的和谐又促进了血缘的亲合,汉藏联姻的家庭在这里大量产生。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茶马古道之上。
束河茶马古道恋曲
要进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龙桥是必经之路。虽然它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却依然宽阔平整。清得发蓝的青龙河从桥下流过,河边有茂密的白杨树和柳树。白的梨花、红的海棠花和桃花年年开放,为村里人提供香甜的果实。这家乡的美味,是古道藏客和走四方的束河皮匠永远的记忆。
沿青龙桥向西走,有一条五花石板路,石头上暗红的线条至今可见。老人说,这是束河一帮常年奔波在茶马古道上的商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捐资铺砌的。因他们常和藏人做生意,当地人叫他们“藏客”。束河街是他们的牵挂,也是他们商旅生涯的起点和最终的期盼。
束河像一个街心大花园,有四条巷道从束河街上向四面延伸出去。向东的一条穿过丽江古城,往南的一条通往古济行政村,往北的一条通向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条是过去通往迪庆藏区的要道,即“茶马古道”。
沿着源自九鼎龙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藏客走上两条艰险的商旅古道:一条从松云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关隘黄山哨,从拉市到石鼓、巨甸、鲁甸,翻越栗地坪,过维西保和镇,到澜沧江边后,沿江北上,过燕子岩栈道,到德钦后再从溜筒江过溜索进藏;第二条路,从九鼎龙潭和坡底小潭边经过,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龙雪山。经过文海村直达丽江龙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栏杆,到中甸县城,然后过上桥头,从奔子栏用独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钦城,然后再从溜筒江过溜索,翻梅里雪山进藏。两条古道行程各六千里,走一趟需要三个多月。
栈道、溜索、雪山,古道上的每处险路都可能是藏客的归宿。在他们勇敢而壮美的一生中,往往需要浪漫的牵挂,一些藏客在家娶一个“披星戴月”勤劳孝顺的姑娘,在藏区娶一个温柔贤良的“卓玛”。远隔千山万水,许多纳西姑娘和卓玛一辈子没见过面,确都会在心里宽容甚至感激对方,在那个“把头别在腰带上”的男人身上,倾注悠长的思念。这样的传统如今已不存在,但因藏客而成为亲戚的纳西人和藏人却常常在束河相聚。因此在束河喝到纯正的酥油茶并不是一件难事。
藏客走过的茶马古道有迹可寻,而源自束河的另一条古道却从来没有踪影,这条无形的道上走着另一群人,他们“只要一把锥子,一扎纱线就能走遍天下”,他们是束河皮匠。
9宗教
三种宗教在康定和谐相处
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大雪山中段,坐落着一个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小城——康定。从19世纪60年代起,小城内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存的格局,100多年的传教岁月中,始终和睦相处,成为美谈。 清真寺的阿訇是38岁的马泽志,他仍记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甫李伦即位时,邀请他以及各个宗教的代表参加即位仪式时的热闹场面。
1646年,有回族人开始到康定谋生,康定县城共有常住的穆斯林400余人,在清真寺的隔壁,当地还专门修建了回民小学。72岁的回族大妈陈凤云正在清真寺内为即将到来的“开斋节”做准备,她有许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传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们的关系很好啊,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陈大妈说。 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长张建泉介绍,他在康定从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碰到各个宗教之间发生冲突。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历史上曾是繁荣一时的商业贸易中心。700年以来,藏商把从西藏带来的麝香、虫草、黄金、马匹带到康定,与内地商人带来的茶叶、丝绸进行交易。正是这种民族间贸易的兴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 距离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丁盛荣受罗马教廷之命赴西藏传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在康定北郊设堂传教,拉开天主教在康定的传教历史。 全县城300多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占到了200人。天主教堂神甫李伦说:“虽然全县城3万多人口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但是当地政府积极保护信仰者较少的宗教,这里有很好的宗教信仰环境。” 距离康定天主教堂约150多米的地方,是当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安觉寺,已有380多年的历史。
10研究
“茶马古道”的命名人木霁弘以及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联名发表文章,《茶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义》,他们以为:
茶马古道景色(17张)
第一、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
第二、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样如此。
第三、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发源于青海的澜沧江,流经西藏,入云南,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最后从越南奔向南
茶马古道之路
海。正是在澜沧江流域出产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的远征,联动了中外民族之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诸多文化的渊源。尽管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上有众多的民族,但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罕见的实例,无疑是茶马古道又一大贡献。
第四、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商品承载着文化,茶马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宗教道路,教徒与商人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过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11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围绕“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标定位,普洱将凸显“茶文化旅游”主题,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马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和发挥茶产业的优势,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共赢。
普洱市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普洱市同时是一个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具有众多自然生态资源、水域风光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且茶文化、民族文化、口岸文化优势明显,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7%,茶园达318万亩,旅游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普洱市将立足于普洱市旅游资源的文化和特色,以及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普洱茶都、中国茶城、世界茶源”的品牌优势,利用良好的自然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全面提升普洱市的旅游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将普洱市建设成为云南省的新兴旅游城市。同时,以“观光普洱、美食普洱、欢乐普洱、养生普洱”为口号,将普洱市打造成为“世界普洱茶休闲养生旅游胜地”。
普洱市规划打造“一城、三区、四线”的旅游新格局。“一城”即以思茅区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的生态养生度假旅游城;“三区”即规划打造以思茅区为核心的思茅快乐养生度假旅游区,以景迈山高山生态茶园为基础的原生态茶文化休闲旅游区,以思茅区、宁洱县为主的普洱茶马文化探险体验区;“四线”即规划打造西部边陲风情民族文化旅游景观线,北部原始森林风貌神奇探秘旅游景观线,东部茶马文化旅游景观线及东南异域民族风情边境旅游景观线。
根据科学论证,提出了“十大旅游景观景点创意设计工程”:普洱市一是要创意建立普洱市民俗文化村,开展欢乐普洱民俗风情游;二是要规划建设国际级温泉养生度假村,开展普洱市高端度假休闲游;三是要规划打造普洱市思茅河十里民族美食长廊,开展民族美食体验游;四是要规划建立普洱民族文化艺术宫,开展民俗风情文化艺术、茶文化体验游;五是要恢复建设普洱市月光寺,引导群众开展宗教文化游;六是要规划恢复普洱市文武庙,开展普洱市历史文化寻踪游;七是要规划引导建立宁洱县的普洱府,开展普洱市茶马文化体验游;八是要规划改造普洱市思茅区珠市街,开展古街观光购物游;九是要规划建设普洱市的茶文化景观长廊“茶都大道”,开展普洱城市观光游;十是要整合改造普洱市茶园资源和制茶企业,开展普洱市现代茶工业观光游。
Ⅶ 唐朝著名的文化交流使者
玄奘西行取经
文成公主远嫁西藏
丝绸之路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实。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海与鉴真和尚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师义净
继玄奘之后,中国另一位佛教大师义净,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国,历时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国,共带回经书四百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十二年,译出佛经二百三十卷,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7世纪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的可贵资料
Ⅷ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