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算法怎么求平均数
❶ 怎样快速算出平均数
观察数据特征,如果一组数是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则平均数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相加除以二,如果一组数据都和某个值相近,则把所有的数都减去那个数然后把剩下的数相加求平均数,再加上减去的那个数,如78,82,84,76,87,所有数减去80得-2,2,4,-4,7,这样数就比较简单,很容易求出平均数,加油哦,亲!
❷ 平均数的算法
第二种指的是先取一个接近的数,例如:数据都接近40,那就和40做差,分别表示出来,这样数据就变小了,还有正负的,然后再加总数容易算一些。把这个总数除以总个数再加上40就是原来的平均数了。
❸ 求平均数的方法常见的两种是什么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统计量,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平均数的求法有直接求法、基数求法等。
平均数的求法
解题关键:找准“总数量”相对应的“总分数”
(1)直接求法:利用公式求出平均数,这是由“均分”思想产生的方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李师傅前4天平均每天加工30个零件,改进技术后,第五天加工零件55个,李师傅5天中平均每天加工多少零件?
解答:先算出5天的总零件数:30×4+55=175(个),再求出5天中平均每天加零件的个数。
(30×4+55)÷5=35(个)
(2)基数求法:利用公式求平均数。这里是选设各数中最小者为基数,它是由“补差”思想产生的方法。
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总份数=平均数
王师傅4天平均加工26个零件,第5天加工的零件数比5天平均数还多4.8个。王师傅第5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答:设王师傅第5天加工,x个零件。由5天平均数这个“量”可列方程。
X-4.8=26×4+x)÷5
5x-24=104+x
4x=128
X=32
❹ 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几种
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公式为:
平均数=(a1+a2+…+an)/n
如:
3,4,5的平均数为:
(3+4+5)/3=4
几何平均数
geometric mean
n个正实数乘积的n次算术根.给定n个正实数 a1,a2,…,an,其几何平均数为(a1*a2*……*an)^(1/n).特别是,两个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c=(a*b)^(1/2)是a与b的比例中项.任意n个正数a1,a2 ,…,an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即(a1*a2*……*an)^(1/n)≤(a1+a2+…+an)/n .这个不等式在研究其他不等式或极值等问题时常起特殊作用.
调和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harmonic mean)是平均数的一种.但统计调和平均数,与数学调和平均数不同.在数学中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都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计算结果两者不相同且前者恒小于后者.因而数学调和平均数定义为:数值倒数的平均数的倒数.但统计加权调和平均数则与之不同,它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变形,附属于算术平均数,不能单独成立体系.且计算结果与加权算术平均数完全相等.主要是用来解决在无法掌握总体单位数(频数)的情况下,只有每组的变量值和相应的标志总量,而需要求得平均数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数据方法
公式为:2/(a/+1/b)
加权平均数
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为w1,w2,……w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X1W1+X2W2+……+XnWn)/(W1+W2+……+Wn)
说明:1)“权”的英文是weight,表示数据的重要程度.即数据的权能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2)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项的权相等时,加权平均数就是算术平均数.
平方平均数
公式为:M=[(a^2+b^2+c^2+…n^2)/n] ^ ½
❺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
1、平均数=(a1+a2+…+an)/n
2、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公式为:平均数=(a1+a2+…+an)/n
3、加权平均数
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为w1,w2,……w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X1W1+X2W2+……+XnWn)/(W1+W2+……+Wn)
平均数非常明显的优点之一是,它能够利用所有数据的特征,而且比较好算。另外,在数学上,平均数是使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的统计量,也就是说利用平均数代表数据,可以使二次损失最小。
因此,平均数在数学中是一个常用的统计量。但是平均数也有不足之处,正是因为它利用了所有数据的信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❻ 求平均值的算法
…………这么简单的程序你应该靠自己完成的。
算了为了团队任务我写个参考给你,但是最好你还是自己做。
#include<stdio.h>
#define MAX 100
void main()
{int i,s,a[MAX],n=0;
char j;
for(i=0;(j=='N')||(j=='n');i++)
{printf("please input the num:");
scanf("%d",a[i]);
printf("OK?Y/N.\n");
scanf("%c",&j)
}
for(i=0;a[i]='\0';i++)n+=a[i];
n=n/(i+1);
printf("%d",n);
}
❼ 如何求平均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指山市第三小学 黄艳花 有的老师认为,在学习平均数之前不少学生就知道平均数,或者想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师还有没有必要花这么长时间让学生讨论。 从上面的问题,谈谈自己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教师教平均数解决问题时,都必须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因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亲身经过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共同合作对统计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我利用了生活信息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得出结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提供。 我教平均数时,在班里随意的请七位同学提出自己的身高。如135、132、128、140、138、134、131(单位:厘米),接着就用这个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参与材料的提供,所以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第二、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 生一:把七个同学的身高的总和除于7。 生二:通过口算。(移多补少的方法) 生三:估算。(猜测) 生四:去掉一个最高和一个最矮的,再求平均数。 这时,我看到了学生们呈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都给予表扬,但是及时给他们排除困惑。通过学生们的讨论,用验证来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平均数形成的过程,主动建构平均数的认识过程。 第三、让学生互相争议,加深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认识。 在教学时,我呈现了这样的信息。如,甲队:第一天种树48棵,第二天种树57课,第三天种了60棵,合计一共有165棵。乙队:第一天种46课,第二天种66棵,合计一共112棵。 让学生观察两个队植树情况,评议哪个队植树棵树的效率高,小组讨论后,有的学生会认为甲队植树棵数多,所以甲队植树效率高,有的学生则认为一队植树总数少,但是其平均每天植树的棵树多,所以应当是一队植树效率高。这时老师应当清楚地看出这种认识差异恰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困惑自然消失了。
❽ 求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抛砖引玉——求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冀教版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节课教学平均数。根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得出公式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其中求总数量需要把统计的各部分数据加起来,然后再用所的得的和除以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举例如下:2003年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运动员的身高如下:153 、 138 、153 、 163、 165 、 158 、 166 、 168 、 158 。 (单位:厘米)运动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基本解法:(153 + 138 +153+ 163+ 165+ 158+ 166 + 168+ 158)÷9
=1422÷9
=158(厘米)
学生试算时,我巡视发现对于较复杂的数据之和的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很容易出错。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倡学生用简便解法,学生有利用加法交换律凑整十整百的,还有的学生把众多数据中相同的数提出来用乘法计算的,但毕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具备简算的特征,所以学生感觉还是计算繁琐枯燥。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对于这样比较大的数据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首先让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每个数都是大于大于100的数,都包含100,
能不能求出后两位数的平均数,求出的这个平均数与原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这样抛砖引玉,引导学生简便计算如下:
(53 + 38 +53+ 63+ 65+ 58+ 66 + 68+ 58)÷9+100
=522÷9+100
=58+100
=158(厘米)
由此得出对于较复杂的数据求平均数的简便方法为:求出后几位数的平均数再加上各原始数据原有的整数部分。
为了加强对这种计算方法的巩固,课堂上继续让学生计算本次期中考试的几位学生的平均成绩,这几位学生的期中考试的成绩分别是93 95 94 99 99 96,学生出现如下计算过程:
(3+5+9+9+6)÷6+90
=36÷6+90
=6+90
=96
对于已经变化了特征的数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顺利解答。同时这种求平均数简便方法的探索,为学生接触到负数和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
数学冲浪
6名同学参加踢毽子比赛,王小波在计算平均成绩时,忘掉了自己和自己踢的84下,计算结果为平均每人踢了72下。你能算出这6名同学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下吗?
72下是5个人平均每人踢的,那5个同学一共踢72×5=360下,6名同学踢(360+84)下,则这6名同学平均每人踢(72×5+84)÷6=74下。
简便算法:84和72都含有整十数70,按前面的简便方法可以先求出70以外的数的平均数,在加上70就是这6名同学的平均数:(2×5+14)÷6+70=(10+14)÷6+70=24÷6+70=4+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