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任何去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性
❶ 如何克服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那个孩子现在几岁了?
如果年龄还小,他很有可能处于每个孩子成长必然都要经过的自我中心时期。这个时期很关键,在此之前,孩子还是作为父母的影子存在的,他们没有真正把自己与父母很好的分开,但是到了这个时期,孩子突然“觉醒”了,他们处理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懂考虑别人。这个时期是他们人格性格、思维开始独立的时期,家长要很好的引导孩子的这种意识。不要一味的迁就顺从孩子的意思,要不要打击他们的思想,对问题要针对孩子所做的事,而不要针对孩子思想本身。这才能帮他们走好这一段路。
❷ 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任性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清任性的坏处。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改掉任性的坏毛病。重点:认清任性的坏处。难点:改掉任性的坏毛病。一、课前准备小品——任性的“小皇帝”教师要事先挑选好六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排练(强调台词的语调和神态,注意形体动作以及道具的设计)。1、教师课堂点题:同学们,任性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的,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任性的问题,先请大家观看一个小品。2、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1)谁是任性的“小皇帝”。(2)“小皇帝”有那些坏毛病。(3)任性又有那些坏处。3、提出观看要求: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告诉学生这就是对同学的尊重。二、讨论1、讨论方法指导: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要心平气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仔细地听取别人的见解。2、就以上问题分四人一组相互讨论。3、根据小品内容,结合自身情况,讨论任性有那些坏毛病和坏处。三、展开1、自我测试,完成调查卷(要求认真、如实的填写,告诉学生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2、找出克服任性的方法3、针对调查卷所出现的任性问题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四、小结1、自我评价:这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认清了任性的坏处了吗?在你身上是否存在任性的问题,找到改正的办法了吗?你学会讨论的方法了吗?你有收获吗?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讨论了“任性”,大家都很认真,也在克服任性方面动了不少脑筋,相信同学们一定不愿做任性的孩子,对吗?六、摘抄:任性是一个大坏蛋,千万别和它做朋友。教后一得:小品表演给学生带去了欢乐,也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辨别是非,认清了任性的坏处,找到了解决任性的方法。同时掌握了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会懂的尊重别人
❸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❹ 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该怎么办
一、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教师方法
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
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
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二、以自我为中心克服方法
人际交往都讲求互惠的原则,希望别人对自己好,那么自己也应该有相应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处处维护自己的自尊,与其他人造成对立,最终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处于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绝的状态。对有自我中心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来说,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自我中心是一种人格缺陷,在社会交往中碰壁后回陷入懊恼和痛苦之中,从而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❺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1、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父母和祖辈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溺爱孩子。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一个人。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 2、运用移情方法。 即引导孩子设身处地的想到别人。例如,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去拜访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个香蕉给来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开导他说:“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应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给你吃,你会高兴吗?”孩子说:“不高兴”。朋友接着说:“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小朋友吃,他才会高兴呀。”通过一个比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可见,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导。作为父母,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比喻等手段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❻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活动主题:我是集体一份子。 适合高一入学新生 刚步入高一的新生,还没有建立集体的概念,彼此之间不熟悉,需要快速树立对集体的责任感。 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的强大,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做个对集体有责任感的人。3、行为目标:让学生主动承担对集体应尽的义务,认真负责地做好集体交给的任务。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蚂蚁搬玉米》2、游戏《小蚂蚁搬家》:十个篮球3、录象:《两块菜地--记绿色劳动基地活动一则》4、道具:常青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有一只小蚂蚁,它在路上走啊走啊,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玉米掉在地上了,心里可高兴啦,它使出全身的力气想把它搬回家去,可是就是搬不动,这可怎么呢?说说你如果是它会怎么做?1、观看多媒体:小蚂蚁搬玉米。(小蚂蚁最后找来了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终于把这顿美餐给搬回家去了。)2、小蚂蚁把玉米搬回家后心情怎样?它会怎么想? (启发:这是一顿美餐,小蚂蚁现在终于将它搬回家了,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靠它一个人的力量行吗?) 小结:集体力量大,集体的力量很重要,它能办成个人力量所办不到的事。3、小蚂蚁这个集体是由什么组成的?(一只一只,成千上万的蚂蚁组成。) 如果小蚂蚁在劳动时,有的三心二意,有的往东有的往西,不齐心协力,这样把事情办成功吗? 小结:只有发挥出每个人力量,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发挥出集体的优势。集体的成功有我的一份努力。我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我。4、导出题目:我是集体一份子。 二、玩中学,玩中悟: 游戏《小蚂蚁搬家》:天要下大雨啦,小蚂蚁们急忙搬家。它们仓库里储存很多很多的粮食,现在它们必须马上把粮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上去。1、游戏规则: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游戏中每个人只能用一个手指,共同努力将"粮食"(十个篮球)搬到教室另一边即"高地上去"。活动中球不能掉到地上去,否则即是粮食掉到"水里",扣分,也不能用身体的其它部分帮助搬运篮球。扣分最少的小组获胜。2、各组搬运的方法自定。3、进行活动。4、评比。5、各小组商量讨论,总结刚才的行动得失: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集体的优势,每个人又该怎么做?怎样保持集体的凝聚力?怎样更好地完成任务?6、再做一次。7、评说小结:只有调动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统一大家的行动,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学会合作和配合,才能最好地发挥出集体的优势,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三、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评一评,说一说:1、观看录象:《两块菜地--记绿色劳动基地活动一则》:学校绿色劳动实践基地里有两块特别有区别的责任园地:一块是"星星"小队的,另一块是"绿色小苗"小队的。"星星"小队的队员很勤劳,每天都有同学专门去负责检查,一齐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有了问题集体商量讨论;而"绿色小苗"小队的队员,不同心协心,集体劳动时有说说笑笑的,有偷工减料,不认真劳动的,分配到个人的工作应付应付,不认真完成的。2、比一比:比比两块地:结果到了后来,一块地里各种作物长得绿油油的,或是长得很精神,或是取得了很大的收成;另一块里则杂草从生,仅有几棵庄稼也长得又瘦又小,没精打采。比较这两块地,哪一块是哪个小队的?3、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4、评一评:(小组讨论)这两个小队的队员对集体的态度怎么样?你觉得哪个小队的行为值得表扬?哪个小队的行为做得不好?不好在哪里?5、说一说:如果你看到这两个小队的队员,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三、联系实际,"指指点点"1、导入:无论学习生活,我们都离不开集体。你有过和集体共同努力合作,为班集体完成一件事吗?心情怎样?或看到过社会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2、小组讨论交流,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事:如拔河比赛、爱心捐赠等,社会上的抗洪救险等。3、再找一找,学习生活中又有哪些事,是由集体做的,却又做得不好的呢?4、小组交流讨论,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事:如做大扫除时,拈轻怕重,推卸责任,结果打扫不干净等。5、评一评,为什么同样是集体的力量,为什么做出的结果不一样呢?6、说说,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引导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并不是简单的个体成员的总和,而主要是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统一意见和行为,互相帮助,不推卸责任,要有责任心。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锻炼自己的合作与交往能力。促进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培养。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的重要性。) 四、启发,反思:我是集体一份子。1、出示道具常青树:这是一棵常青树,它象征着我们的班集体,我们就是一片小小的叶子,大树离不开叶子,叶子也离不开大树。2、想一想,你做过哪些有利于集体的事,把它写在绿色的大叶子上面,再贴在常青树上。3、通过这次活动,你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后准备怎样做,把对自己希望做到的要求写在黄色的小叶芽上,贴到大树上。4、把大树展示在教室一角。5、过一段时间后,如已做到,则将小叶芽换成绿叶子贴上;如没做好,则将绿叶换成黄叶,表示做得不好,叶片凋零了,认识到错了,想改正了,就添上小叶芽。6、小结:只有发挥出每片叶子的力量,我们的常青树才会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而只有经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的班集体才会变得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好。 五、总结:一颗星星不明亮,繁星满天亮晶晶;一颗枯树不顶用,一片树林挡狂风;一滴水漂不起纸片,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一个的力量小又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没有一颗一颗小星星,也不会有银河;没有一棵棵树木,也不会组成一望无际的森林;没有点点滴滴的小水珠,也不会有无边无际的大海。同样,我们每个人也是组成集体的一个小小分子,没有我们,也没有集体,我们的生活学习不能离开集体而存在。
❼ 作为教师怎么帮助小学儿童克服心理危机
教师帮助小学儿童克服心理危机,那就要好好的跟儿童沟通。
❽ 如何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思维只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样,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思维,而非指责、批评。 事实上,大人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比如有人会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帮他;有的人在集体讨论时不尊重别人的意见,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强行纠正,否则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二、不要太宠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宠爱他,比如常常对孩子说“这些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贝想去哪里玩都可以”,只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说“分给奶奶一点吃”“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妈妈休息一会”,让他知道还有别人,适当的把别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注意考虑到别人。 三、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 如果让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就会改变。比如说他困了,想睡觉,妈妈就可以假装缠着要跟他一起玩,不让他睡觉,说:“那下次妈妈累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妈妈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愿意分享食物给别人,妈妈就可以说:“如果妈妈也不分享给你,你去哪吃呢?” 这种引导会让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虑别人感受。 四、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自我中心思维,因为没人教他如何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举手游戏: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让孩子举右手,再问他:“我该举哪只手?”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从妈妈的位置考虑问题。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自己会藏在哪些地方,玩的过程中,父母藏起来让孩子找。这时候孩子就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妈妈,会选择藏在哪里呢? 角色扮演:此类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导其换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从狼的角度考虑问题:小羊会躲在哪?该怎么样捉它?等等。 这些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学会换位思考的效果。 五、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结果 比如安安接电话的例子,安安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是点头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这样,下次再接电话的时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来接电话是要说出声来才可以的。 六、在实践中学习 心理学家博克曾做过类似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发现:当儿童熟悉场景、问题相对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见,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孩子自己观察、动手操作,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的思维。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❾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员要统一观念,提高认识。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竞争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就得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另外,孩子迟早得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接受挫折的挑战。要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则,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对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顺,也不能命令呵斥。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轮流当家,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吃;孩子和同伴发生了矛盾,不能解决时,家长既不能指责别的孩子不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教师要对孩子充满爱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宝贝,如果在学校感觉同学不关心他,老师也漠视他,那他的脾气不但不会减,反而会有所滋长。
其次,教师处理这类孩子的问题时,宜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果教师平时比较关心他,遇到问题他就会相信教师一定会处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状的时候,教师可以推辞说:“老师这会很忙,呆会帮助你,好吗?”待他稍微冷静后,你再给他分析原因,讲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给孩子创设合作、分享的环境。设计一些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乐。
第四,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换位,从他人的感受出发去思考问题。一是多给学生讲关爱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让孩子做一些帮助他人的实事。
总之,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不溺爱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走向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