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去中心化在传播学第几章

去中心化在传播学第几章

发布时间: 2021-07-28 09:34:51

① 什么是人的去中心

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原是web2.0中的一个概念,后来被传播学引用。它的概念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淡化了传统信息传播金字塔中的“信息中心”,而让原来传播中的“受众”成为了新的信源,人人都是中心。举例来说,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纽约时报、新浪网、AOL、YAHOO等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中心”。如今博客、微博、SNS的崛起,让网友们自发维护的这些信息平台成为了新的信息中心。无论从那个角度看,网络上人人都是中心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② “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直译: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节点之间彼此可... 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③ 第一、二、三、四媒体分别指什么

以纸质为媒介的报刊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以比特(字节)为媒介的电子媒体如网络媒体是第四媒。

第一媒体报刊等纸质媒体

在我国1200多年前的唐初,便有最早的官报《邸报》,据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1622年,英国最早的报纸《伦敦周报》开始发行。美国独立前便有了第一家报纸《波士顿新闻通讯》,到1820年时,美国已拥有报纸532家。每次广播、电视、网络的出现,都曾有人预言纸质媒体将死,但事实证明,这种空间性的媒体仍有不小的生存空间。

第二媒体广播

1844年美国工程师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次年即用来传递新闻。1906年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在美国建立,开始播音。1922年美国创建了第一座商业无线电台,1924年美国人埃尔创建了第一个无线电联播网,每年,收听奥斯卡颁奖典典礼便成了全美国人民的盛事。我国于1922年开始创办电台。

广播的本质为以通信技术为主要运用方式,通过电子调频,使人们在比较方便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能收听到传媒信息。其传播模式为以广播员为中心,以电子调频技术为手段,向外界灌输式地传播信息;收听者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这种灌输。

第三媒体电视

电视兼有报纸、广播和电影的视听功能。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于1929年在英国试播,1936年正式建成开播。电视的大规模商业化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1953年第2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实现第一次电视转播,美国大众终于接受了电视这种更丰富的表现方式。我国于1958年建成第一座电视台,1973年开始试播彩色电视。

和广播一样,电视也是单向传播的,并且由于高门槛,是媒体垄断时代的产物。

第四媒体 网络

第一、二、三媒体是单向的信息交流,而从第四媒体开始出现了双向的信息流。

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化运作后,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和空前普及。200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达到10亿。随着网络在中国的发展,1997年后很快被约定俗成为“第四媒体”(thefourthmedium,即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新兴的媒体)。互联网融合了媒体传播和通信(包括即时通信),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组织传播、个众传播等几乎所有的介质传播形态。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它还具有媒体传播的新特性:网络媒体新闻和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海量、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全球传播、易于复制、便于检索、超文本链接、自由、交互、易逝性、易改性等特点。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传播所能达到的境界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般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化传播呈现了一个由“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态势,这正是后现代的典型特征。

④ 索契冬奥会教大家如何打一场公关战

索契冬奥会结束了,但话题还在继续发酵,只不过话题内容已经不限于体育本身,而是越来越聚焦于索契冬奥会的传播策略。
观众们甚至一度认为索契冬奥会开始的“四环事件“是一场有意识的营销传播事件,当然这是”阴谋论“范畴了。但是,冬奥会收尾的策略成为大家一致称赞的经典公关案例,因为将错就错的索契冬奥会彻底的来“自黑”了一把(据说自黑是最高的公关境界)。

公关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事件。如何发掘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传播事件,这是公关创意者的最大的苦恼。相比于那些事前想好的策略、干瘪无味的诉求,那些擅于抓住活动本身过程的公关策略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对于一届运动会而言,赛事的激励程度、商务开发固然会决定其成败,但在场外的公关传播显然会成为其很重要的考核因素。
一般而言,一届运动会的举办大概经过举办权争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传播),接下来还有关于举办权争夺战背后故事的传播,这又会天然造成公关战的二次传播。而围绕着举办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参赛队员的传播又会成为新一轮传播,最后每届运动会还要会讲一个好故事,才能最终引爆这个事件。
简而言之,用今天已经被玩烂的词汇而言,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是新时代运动会的传播活动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下面我就总结一下一场有意思的,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大型活动的公关传播要有哪些必备的元素。
首先:要有事前的的精心规划与策划。每一次公关的传播固然是会有偶然因素,比如突然发现一个好的事件点(这个事件点可能是好的时间点,但是也有可能是一个坏的事件点,如果碰到坏的事件点,就有可能需要立刻启动危机公关元素,比如索契冬奥会的事件其实就是碰到一个坏的事件点),但是这种元素往往可遇不可求,对于不善于运用公关武器的公司而言,出现了一个热点,并不太擅长于去抓住,反而显得麻木,认为这个事件对于活动的传播没有意义,所以坐视一次好的机会就此失去。而对于事前有策划和公关思维的公司而言,当这种和品牌有结合的机会出现的时候一次也不能放弃,这就是所谓的找热点,并且与热点相结合。
其次:有了好的规划与策划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好的执行。但是关于具体到底该怎么执行的问题,有的公关人员以为只有一步步按照步骤做就能成功,其实不然,一次好的公关与事件营销活动需要的是公关人员具备相当的能力,曾经笔者看过的一篇文章中就说到了好的公关素质人员应该具备的必备条件:
能力一、文字文案。要写出好的文案,具备这个能力,首先需要你对所处行业的了解,接下来是表达能力,也就是可以写出来,然后是思维能力。三个要素都要具备。
能力二、媒体沟通。包括媒体关系的处理。认识多少个媒体主编。对媒体体制的了解,媒体版面情况,广告板块内容部门怎么划分等。
能力三、活动管理。不管是专访,群访,大型新闻发布会,还是产品发布会,试驾活动,促销活动都需要非常了解。同时对活动管理,流程管理,细节管理,项目总控管理都很熟悉并且具备撰写总结报告的能力.
简而言之,一次好的公关执行,是需要具备基础公关素质的公关人员的合力支撑的,否则一次公关活动就很难传播。
第三:对于类似于运动会这样的大型活动而言,还需要善于在新媒体环境之下的互动,尤其是基于微博和微信端的传播。这一点上,在笔者观察到的由创业家传媒举办的一次黑马运动会的案例运用中表现的淋漓尽至。下面。就以笔者观察到的细节来做一些剖析。
笔者观察到创业家传媒先在微博上发布活动,需要召集一场有3000个创业者参加的黑马运动会,同时由商界大佬们负责担任代表团团长,然后分别召唤自己的参赛队员,同时完成组团之后,接着用众筹征集参赛费用,每个团队设立自己的新闻官。
这样一个看似宏大却不靠谱的事件,首先必须要找到愿意担任代表团团长的人,让他们自发(类似于UGC模式)去找队员,并且最终计划一共召集到3000个创业者,可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就让这次传播活动首先就具备了独特的话题性,同时又运用恶搞PS公司创始人这样的行为,完成自黑。
在创业家微博微信的传播之中,也显示出这个案例的独到之处。首先在于互动感真正的体现出来了,这让事件形成多角度的可互动性。
第一个互动的点,在于“组织者”和“团长“之间的互动。团长到底愿不愿意来参加?这是一个悬念。他们会怎么答应?答应了之后能有什么互动的点?这是第一波。
第二个互动的点:“团长”和“团长”之间的互动。互动有一个原则,尤其是基于社交传播的互动,身份之间一定要对等,同时要有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在一起的“理由”。既然是一场竞赛,必然会有输赢,这样“团长”和“团长“之间就有了互动的话题.
第三个互动的点:团长和他的兵。团长既然被其“兵“们召唤出来,兵既然愿意叫“团长”这说明他们之间有一层“爱“的关系。任何之间的互动都必须要倾注情感,没有情感的互动是无力的互动。
第四个点:团长内部兵和兵的互动。既然围绕着一个核心而来,至少可以认为他们都是有共同的“信仰”。因为他们都是因为“团长”的召唤而来,所以兵之间天然就有互动的关系,这样就有了互动的理由。
第五个点:不同团的成员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代着一点“阵营“的感觉,从而形成观点的交锋,这是很容易形成话题了。
简而言之,这个活动基于这层关系,想要互动就不难了,从创业家官微来看,这次传播活动是成功的,而且正因为建立了多个人物社交关系,加入了多个事件关联方,让互动活了起来。对于公关传播活动人员而言,如何利用社交学的六度理论来把各种关系基于一条主线串联起来,是非常关键的。
第四点:要让用户贡献传播内容和用户自己主导事件的发展。公关中的好故事,尤其是对传播者而言,往往不是第一步就把这个故事讲圆满的,而是需要在事件的传播中,让更多相关关系用户,利用类似于罗生门的讲故事的手法呈现。这在创业家这个案例中又有体现:就是当本身有这么多人参与的时候,他们本身的故事又可以成为这次活动传播的要素,比如导师们过去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话题,就会成为新的热点。
第五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去中心化的公关时代,要善于基于一条主线和某个话题聚合同类人群,实现链条传播。喜欢体育运动、喜欢旅游、喜欢读书,都是兴趣点,这是类似于豆瓣和大众点评这样的网站生存的根基。你把人群忽悠进来,必须要给大家一个理由,不要生硬的利用强迫或者利诱的方式让活动得到可以传播的介点.
第六点:在这个事件公关的时代,一定要放下身段,善于自黑,毁灭自我的严肃的形象。在新公关的时代,过去依靠单一传统的话语权或者垄断话语权方式已经受到挫折,而接地气与互动的对象(或者说传播的用户)之间站在平衡线或者说水平线就是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同样还是以笔者观察到的创业家黑马运动会而言,也有体现,打破创始人们固有的严肃形象,让他们自己站出来,表现出与商业无关的一面,就是最好的传播,或者恶搞PS他们。这跟索契冬奥会的这次传播活动几乎如出一辙。
当然这个案例的传播活动还在继续,现在也难言完全成功,但是这个过程之中传播的细节,以及与用户的互动生动诠释了本文的主题:在这个时代,放下身价,去中心化,同时依靠社交关系链条传播正在成为新的公关方式,这在一系列的公关活动中越来越有体现,笔者近期也将会继续的关注这种新的公关案例。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在互联网时代,一场公关战传播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策划,也需要遵循我上面说的这些基本的原则与准则。这样才能在这个互联网的伟大时代中真正的笑到最后。

⑤ 苹果的感官坏掉了会影响像素吗

元器件没坏,像素就不受影响。

苹果 7 Plus是双1200万像素摄像头,虚化效果自然,在拍照界面就可以看到背景虚化的预览。亮度提升了25%,色彩更佳。

该手机为1200万像素,在3362款智能手机中,该摄像头像素大于47%的手机。

iPhone 7 Plus是苹果7升级版手机,北京时间2016年9月8日2016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

iPhone 7 Plus屏幕大小5.5英寸,拥有双1200万像素摄像头,虚化效果自然,亮度提升了25%,色彩更佳。扬声器升级,采用上下立体声的扬声器。取消了3.5mm耳机接口, 推出全新耳机Apple AirPods。

2016年9月9日开启预约,9月16日正式开卖,中国首发。 iPhone 7 Plus起价6388元。有银色、金色、玫瑰金、黑色、亮黑和红色。存储有32GB、128GB以及256GB可选光是外面镜片坏了,一般对成像影响不大,拍照照片如果没有什么裂纹的痕迹就没问题,不会影响像素的,原理不同,如果全都一起换了也不会太贵的,几百块钱吧,关键你先看看照片有没有影响iPhone6s采用的是1200w像素的摄像头,不可能会很差的,因为我用的就是6s 我认为您有可能买到假货了,或者是镜头摔坏了 建议您拿到苹果售后点看看,或者把序列号发给我我帮您查查是否正货(在拨号那里输入*#06#方可获取序列号)谢谢
2019年进入了下半年,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发力,推出自家的年度旗舰产品,以吸引消费者关注。在5G尚未完全普及、折叠屏技术还未完全成熟的今天,摄像头配置无疑是创新的主要发力点。单个像头早已过时,现在是三摄、四摄的天下,甚至还有厂商推出了1亿像素的手机。

各大品牌都把自己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那究竟孰优孰劣呢?近日,DxOMark更新了手机相机评分榜,告诉了我们答案。简单介绍一下,这是一家国外知名的权威相机评测机构,他们通过测试相机曝光率、颜色、纹理、噪音、变焦、夜拍能力等因素,来评判总分。能登上该榜单的手机在拍

⑥ 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去中心化(英语: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6)去中心化在传播学第几章扩展阅读:

内容

从互联网发展的层面来看,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今天的网络(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的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2.0兴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⑦ 中国在互联网的帮助下 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和成就

互联网给与我们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我们的传统观念。

毋庸置疑,互联网首先是一场技术革命。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中国的生产、制造、商业流通形态也因电子商务的纵深推进而发生着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网络社区的出现,为我们架构了一个完全平等的、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己也拥有了“制造舆论”的能力,于是一场诞生于网络的话语狂欢顿时席卷全国。

传统媒体不能报道、不愿报道、不去报道的事件在网络中被不断传播,无限放大,网络舆情开始深刻地影响政治生活。而“心直口快的网络社区”与“恪守宣传口径的传统媒体”展示的中国图景,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看来,互联网又绝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无法分开的。事实上,互联网正在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

以下是记者访问前雅虎中国总裁谢文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互联网将极大推动人的解放

记者:就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而言,单纯的技术层面我们这次不多聊,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先厘清,互联网对技术时代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带来了哪些全新的革命。

谢文:我想最根本的是所谓“去中心化”。互联网和以往的通讯系统、交流系统、媒体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中心。每个节点、每个成员,无论从技术层面上讲还是逻辑层面上讲,都是平等的。人们之间是互动,而不是广播,这一点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记者:你说的去中心化,其实与启蒙时代以来弘扬个体价值有点脉承关系。整个西方的启蒙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在倡导这种个体主体意识。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在效果上促进了西方启蒙主义所倡导的东西。而互联网的这一价值,在集体主义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传统里,意义显得更加积极。

谢文:当年美国国防部设计互联网是为了保证苏联的导弹不至于把通讯中心炸毁了,这个系统就倒了,所以要求所有参加系统的每一个都不会因为另外一个点坏掉了。说穿了就有点像咱们这个社会一样,你干什么和我干什么互不干扰。可是电视、广播、报纸都是有中心的,电视我不播、报纸我没卖,你就不能看。互联网不是,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等的,从任何角度切入都可以的一个体系。虚拟的网络世界比我们现实世界更加平等、开放,更加倾向弱势群体。

记者:就像你提的平等性,它又是一个多样化很有差异性的。

谢文:既然人人可以参与,机会是平等的,所以就有无穷尽的演员,都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试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存在于网络世界,呈现给我们的网络世界就是多样化的,无中心的。

记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可能让人重新去思考人和人,人和国家,人和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

谢文:现实社会当中必然存在组织化、等级化、层级化的结构。为什么现实社会当中有那么多层级化?就是因为时间、空间的局限,为了有效才会出现城市和各种组织。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大家都个性化,你根本找不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服务。而在网上,正因为去掉了物理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它就自然呈现出了一种一步到位。

记者:这种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在实际效果上把人的解放推到了一个相对彻底的地步。

谢文:这是局部的,还不是真实意义上、完全意义上人的解放,他使人的数字化的形象和他愿意传达给别人的信息能够比较方便、比较低成本的得到传播。真实的社会里面,穷与富的差别仍然存在,不会因为有了网络世界就一下子消除,但是将一步一步来嘛。

记者:交换的成本很低,平等的目标应该是越来越快地在实现。
在网上,首先是自我存在,然后是自我表达、自我展示,再然后是与其他人的互动,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互联网以前的现实社会中的麻烦、损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存和交往的效率。

2.互联网对社会有极强的重组作用

谢文:现在总的大趋势是,随着一代代新人的出现,互联网渗透人们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正在极速地扩大。

记者:这些年我也一直在观察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从他们刚开始进入互联网,到这10年下来,他们的状态、理解力、视野,都有很大的进步。而且这种进步还不只是来自于外在的资源整合,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内在的进步。

谢文:因为方式都变了。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把陈凯歌这个人都给改造了。原来以为自己和若干个寡头、媒体搞好关系就可以,自己公关去营造一个形象,没想到出了胡戈这样一个小人物弄一下,大家的博客、帖子一轰,陈凯歌先是非常不忿地抗议,到最后一下变得很低调、很务实了。过去精英控制媒体、控制言论渠道,可以生活在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一个环境,现在不可能了。像这样的东西对整个社会是有相当大的重组作用的。

记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官僚制科层化的社会,那种一厢情愿的控制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谢文:这个是一个过程,像你们年轻人可能总觉得慢,像我们年纪比较大有过经历的人,我反而感觉到一种大势所趋。和其他国家、其他社会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开放、改革是有着实质性的巨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正好赶上了技术进步、赶上了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得庆幸,就是这时间的阴错阳差,使得我们和其他某些国家和地区在走向现代化开放过程的类似阶段相比,我们的成本低得多。

3.互联网互动将引导公众学会对话

谢文:在我出国之前,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和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我们有限的一点信息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传进来,得到的外部世界的概念完全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扭曲的、过时的。有了互联网以后,现在20多岁的人看世界,只要你愿意看,你获得世界的景象就完整得多、丰满得多、及时得多,而成本接近于零。现在真的是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现在就变成了传统媒体跟着网络媒体的步伐在前进,这是一种话语权的转变。以前的媒体,有点精英的潜意识,而现在是网民的行为在引导着人们应该看什么、关注什么。这种无中心,把精英打到地面上来,我觉得就形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一种社会基础,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话题。这种社会自动调节,就使整个社会显得比较健康。

记者:但是在这种泛技术论的观念支撑下,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你所担心的问题?

谢文:这和市场经济理念相似,只要是充分地开放、平等地竞争,优胜劣汰。活下来的自有他的理由。精英思想、严肃文章会自动去它该去的地方。当然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就是谁掌握了这个平台,谁掌握这个技术好一点、早一点、快一点,他就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享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但是和过去比是进步。

记者:可能这种担心显得太遥远了一些,西方的哲人也在思考所谓技术统治的时代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谢文:我不认为互联网在技术上有什么了不起,远远没有达到软件业的高技术。当然这里边有些问题肯定是有。就是在当信息充分流动,人人都可以参与,信息传播互动的成本接近于零的时候,是不是还应该有一定的游戏规则?

记者:近期的群体性事件,基本都发生在县市层面。这些地方的互联网应用又是相对薄弱的。表面看来这之间有些错位,但正是这种错位给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打开了新的空间。

谢文:这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你不能说社会动乱多了是互联网传播的,也不能说没有互联网就不容易出事。瓮安事件,从后来的报道看,属于地方政府对人民的利益诉求不管不问,结果干柴烈火一点就着,那个事和互联网其实没关系。

所以我觉得,互联网作为一个社会工具的确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过程还是被人们,被现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力量所驾驭的,所以不要消极地、被动地、抵触地去看问题。货币流通得越多,市场经济越好,同样,信息流动的越多,社会也越健康。

4.互联网将推动中国变革

记者:一开始你就提了一个概念叫去中心化,后来我们又聊到互联网本身会对现实结构带来影响或者是造成冲击。反观整个政治生态,利益生态,大体而言还是一个一元化的结构,称不上是一个绝对的、坚固的一元化,它是一个带有诸多韧性的相对弹性的一元结构。我们将互联网对中国现实结构的影响放在一个长时段来考虑的话,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趋势,到底会对现在的社会结构带来多大的影响?

谢文:互联网应该是最基础的、持续不断的社会推动力之一,能够和它并列的力量我觉得不多。互联网不简单是一个媒体,它使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展开生活。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很多过去看来必然要经过的历史阶段,通过互联网就一步到位了,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可能。

记者:但是研究群体无意识的人就很担心,当一个系统完全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自我行动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另外的问题?

谢文:咱们千万不要把互联网极端化,就好像现在社会已经被互联网所操纵了。互联网始终是一个平台,现在社会平台主体还是人,还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下变化。唯一的就是信息流动加速了,成本极低,所以免去了过去很多障碍。其他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依然在起作用,无非是大家可以选择到底是主动利用,还是被动躲避甚至对抗。所以不会出现“互联网无政府主义”。

美国互联网程度比我们至少要深十年八年,美国社会依然故我,应该说进步很大。奥巴马当选,85%的捐款来自互联网小额捐款,奥巴马就不用向大财团磕头了。历史上第一次民主党的捐款超过共和党一倍。这不是谁设计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连民主党自己都大吃一惊。

我很多美国朋友都说,没想到一个美国黑人可以当总统,还是伊斯兰背景的。你一定说这是互联网造成的,不是。但是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加速了历史进程,降低了历史前进的成本,这就够了。而且我不认为会出现那种人们难以控制,人们都说不可以的事情。

记者:从互联网年轻人对前辈的话语挑战来看,这一代年轻人,对“文革”以来作为一个整体的上一代知识阶层是不满意的。

谢文:中国的所谓作家阶层,吃着老本,由于一个非常老化的结构,放在一个特殊地位上,自我膨胀。他们面对网络作家态度,一开始仇恨、蔑视,后来惶恐。过去是因为社会经济条件不够,使得发言权控制在一小撮知识精英手里,现在是优胜劣汰。

记者:通过传统作家对网络写手的态度转变,这种社会交换和认同模式,以后所谓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可能也将踏上这样一条相似的道路。

谢文:应该是。信息传播加快,对政治和经济来说主要是正面影响,所以政治精英和商业精英失去的比较少;但是对知识来说,过去垄断知识、垄断信息的知识精英阶层是失去最多的,所以知识精英的失落感最突出。

记者:更准确地说,整个互联网的出现,对根深蒂固的控制观、垄断观是严重的冲击。这种控制观不仅仅是政府的治理思维,在很多普通人身上同样明显。

谢文:我们用英文叫soft control(软控制),互联网对这块是有了根本的摧毁。过去都是因为地域、信息不对称,信息传播有成本,经过选择才成了某种社会秩序或者某种利益切割。现在这个东西荡然无存了,我觉得聪明人就赶快适应、赶快利用。

记者:我非常认同你这个观点,互联网对中国的革命性影响正刚刚开始。尤其是你刚才说的这种互动关系,这将把生物意义上的共生关系发挥到极致,它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甚至是个体与任何组织乃至国家之间的共生。

谢文:有人担心有了IM(即时通讯软件)、twitter(微博客),错误的东西会造成摧毁性的传播,没那事,不会因为信息的传播而造成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改变。所以要热情拥抱、充分利用,赶紧跟上历史前进步伐才是最好的办法。

记者:在互联网这个场域里,它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切割和争夺,还是一个社会诸多价值观交换和磨合的场所,他们在发生很激烈的观念冲突,每一次争论之后,各自都回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立场、观念,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在持续不断地往前走,而这种观念的交换,会对我们固有的意识形态本身造成巨大的潜在影响。

谢文:现在一个中等的网站一天有几百万人看都很正常,一些知名的门户网站可能有上亿人看。这已经超过垄断媒体的影响力了。这个时候不去拥抱它,而是想办法限制它,纯粹就是逆水行舟。

记者:我看你博客上面还有一篇文章,里面用来系统的这个概念,阐述了所谓的生态系统、净化系统、智能系统三个层次,这个跟现实的系统联系在一起思考的话,这方面你有没有什么更新的思考?

谢文:我那个说法特指互联网自身的情况。互联网最早其实是最简单的通讯工具。就是我们简单地模仿了一个邮局,模仿了一个电话,后来又模仿了一个媒体,现在我们要模仿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真实生态是什么样的,自然逻辑是什么样的,互联网到了那个阶段就可以很粗糙地一步一步地开始模仿整个社会了。当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它非常有可能反客为主,变成人们依托互联网作为自己生活的基点,再开始自己的真实生活,那就变成非常现代或者是后现代了。

现在随着手机也3G了以后,你随身携带一个信息中心,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与人互动。当然现在3G手机还不够好,但是这个过程我觉得几年后会往前走非常明显的一大步。这个过程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个公司,是千家万户共同在努力,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大家的合力产生了社会的巨大进步,这个过程是在潜移默化地前进。

热点内容
26号区块链 发布:2025-09-12 14:18:20 浏览:490
比特币为什么也拉下线 发布:2025-09-12 14:01:48 浏览:481
外星人挖eth 发布:2025-09-12 13:59:48 浏览:852
莱特币杭州 发布:2025-09-12 13:57:26 浏览:105
莱特币小孩舔上 发布:2025-09-12 13:34:54 浏览:753
比特币能代表区块链吗 发布:2025-09-12 13:33:36 浏览:957
多少比特币能解锁电脑 发布:2025-09-12 13:31:34 浏览:74
eth0网卡启动失败 发布:2025-09-12 12:42:11 浏览:353
苹果手机合约机未到期怎么办 发布:2025-09-12 12:42:07 浏览:140
2018挖以太坊 发布:2025-09-12 12:39:41 浏览: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