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都市圈中城市去中心化

都市圈中城市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1-04-15 05:39:03

① 刚刚看到说:未来广州将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三个副中心”的新城市格局.

广州打造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三个副中心

2012-11-0513:31:02来源:南方都市报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到: 浏览字号:大中小|打印本页|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记者魏凯通讯员严明昆黄鼎曦余宏炳未来广州将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三个副中心”的新城市格局,整个行政区域将划分成25个功能组团,各组团集中建设,就近布局居住和就业,将中心城区占全市交通出行量比例从现状56%降低到39%。这是昨日新公布的城市功能布局规划提出的未来发展目标。由单一中心变成多中心这份由市规划局正式发布的文件说,上述“123”战略具体内容为:一个都会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南部、萝岗区的南部地区和沙湾水道以北地区;两个新城是南沙滨海新城,包括南沙区和番禺区在沙湾水道以南地区;东部山水新城,包括萝岗区的北部地区和增城市的中新镇、朱村街道;三个副中心则是指花都副中心、增城副中心、从化副中心。在“123”总体框架基础上,划分25个功能组团。各组团集中建设,就近布局居住和就业,减少交通出行,实现紧凑集约、低碳高效的发展。和过去的城市格局相比,这一新规划的亮点在于将目前单一中心格局转变成多中心组团格局。而且,新格局中广州主城区从过去的环城高速以内区域,扩展至包括萝岗南部和番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新城区和副中心承接480万人口规划显示,都会区、新城区和副中心将错位发展。其中都会区将聚集现代服务功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人口、交通、制造业、低端服务业向外围城区疏解,鼓励引导中心城区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各类优质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覆盖延伸。两个新城区主要承担交通枢纽、大宗物流、重型制造业以及会展、研发、教育、医疗等专项高端服务职能,同时完善人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成为都会区功能、人口疏解的主要承载区,承接新增长的230万人口。三个副中心,以自然生态保护为本底,作为城乡统筹的主要载体,相应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农村地区城市化。承接新增长的250万人口。配套交通方便,都会区将规划新增10条通道,疏解中心城区的穿城交通,向北规划新增和改造8条通道,加强都会区与花都副中心、从化副中心的联系,向东规划新增和改造8条通道,加强与东部山水新城、增城副中心的联系;向南规划新增和改造5条通道,加强与南沙滨海新城的联系。各新城与副中心之间也规划新增和改造12条通道,使得中心城区占全市交通出行量比例从现状56%降低到39%。市域面积69%划禁建区和限建区生态保护方面,规划将市域面积69%划入禁建区和限建区,同时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5140平方公里的非建设用地。重点保护20.3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46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构建三纵三横、宽度300-1000米、长度约1000公里的生态廊道体系,限定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的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绿道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打造百座岭南特色现代建筑规划最后提出,坚持中西合璧、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岭南建筑风格,打造百座岭南特色现代建筑精品和一批岭南风貌展示区。以“三旧”改造为重点,合理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开发强度,综合开发地下空间。

② 城市的选址 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中国城市都是经过精心选址以后才开始建设的,城址必须要求平原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地形有利、水源丰富、地形高低适中、气候温和、物产丰盈.

所谓城市化,通俗地说,是指人口在城市迅速集中的现象。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看,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工业化需要劳动力在某些经济区域迅速集中,这样可以产生聚集的经济效益,带来集约化经营的众多好处。而城市不仅可以提供集约化经营的场所,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就业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户籍人口比例会上升到50%左右,即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持平,各占一半。这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因此,有必要科学看待和认真分析我国的城市化现象。

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人口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区域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阶段,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当然,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第三个阶段,即所谓“绅士阶级回流”的说法,指中产阶级又从郊区迁回到市中心。

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复杂的道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由于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我国的城市化缺少一个渐进的过程,现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我国巨大的城乡差异使城市化的进程不同于其他国家。一般说来,城市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也处于不同的阶段。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到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然而,绝大多数地区仍处在第一阶段,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给制定城市化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国城市化的压力非常大。根据现代化的标准,城市人口至少要达到60%,才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即使按照这样的低标准,我国也面临着将几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任务。如此众多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我国的城市不仅面临着多方面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任务,而且需要付出使数亿人口改变生活方式的艰巨努力。同时,由于人均土地面积少等原因,未来我国的城市化不会是人均有较大空间的城市化,而会是人口高密度居住的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专家学者曾先后提出过三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这就是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和小城镇模式。目前,在实践中三种模式有并行的趋势。

小城镇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它将城市中的经济、文化、科技联系推向农村,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80年代中期以来,小城镇在我国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小城镇有其局限性,如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下、能源耗费指标高等,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下降。所以,反对者认为,小城镇的战略使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变得更为迟缓。

中等城市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种扩大了的农村。因此,与其“撒胡椒面”似地投资于小城镇或小城市,不如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适当数量的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50万—80万,它既可以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以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

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过去人们多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模式造成交通拥挤、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然而,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聚集效应带来了经济的高度繁荣。大城市与卫星城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也正在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集中联片的超大城市区域。

除上述三种模式外,还应该有第四种模式,即“乡村生活的城市化”。传统上的城市化是指人口聚集到少数区域,该区域内非农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传播、通讯、交通日益发达,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聚集”可以是跨区域的;同时,高技术产业、信息业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在生物技术推动下的农业已失去了传统农业的含义。因此,城市化也可以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即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在农村得到普及。乡村生活的城市化,有可能成为我国农民未来的一种选择。也就是说,乡村仍然保留,但机械化的劳动方式、城市化的衣食住行、现代的文化生活及闲暇生活等都与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本质区别。

③ 城市圈城市带的定义

先从英语上作出区分吧,这是最好最本质的理解,以下从低级到高级排列:

1、(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MA或者Metropolitan District)

2、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

3、城市群(Megalopolis,与都市带有不同)

4、(大)都市带(Megalopolis)与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逐个来看看好了:

(大)都市区(MA或MT)

包括一个高密度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地区,即以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例如上海都市区(仅包括上海本市)及东京都市区(仅包括东京本市)。结合文献及教材,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经济上中心与外围有紧密联系;(好吧这个是废话。。。所有这些概念都强调紧密联系)

②空间范围较小;

③是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初级阶段,具有较明显的二元结构

④外围地区有一定比例的通勤人口,即有一定数量居民每天到中心市去上班。通勤率是每一个国家都具有的指标,从15%到40%,说明其对定义都市区的重要性。其它的指标,如非农劳动力比重和人口密度,只反映地方的属性,不能反映中心和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唯有通勤指标反映了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通勤人口,就不能称之都市区,只能是一种空间临近。

——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城市+周边郊区+乡村的范围,然后有通勤的钟摆人流之类的,就是最low的等级。。。

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

概念类似于城市群,但在空间尺度、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上都不同(网络上对都市圈的定义错套了都市带的定义)。在我的理解,就是比较像英国新城运动第三代卫星城,比较有独立性的卫星城跟母城的整体。例子,如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比之前的覆盖程度更大,包括周边更多县城。因为最后还会提及上海都市带所以。嗯= =)、南京都市圈等。空间范围较大,半径在100公里以下。

“都市圈”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内城市间只能是“主机—终端”的关系,发展结果不可能是各城市平等协调发展。

——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大城市整体+周边二级中心市+县城,首位度比较大。

城市群(Megalopolis)、都市带(Megalopolis)与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MIR)

其实三者指的东西都是同一样——Megalopolis(MIR是国内针对Megalopolis的研究的深化结果,强调了各城市之间的逐渐过渡,反映了中心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功能的辐射。其实含义也差不多),一切都是因为那时候引进概念的时候,没有统一的翻译,然后就GG了。

Gottmann当初(1957年)划分的6个Megalopolis包含以下:①波士顿—费城—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②芝加哥—底特津—克利夫兰的美国六大湖地区;③东京—大阪—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④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地区;⑤阿姆斯特丹—鲁尔的法国北部地区;⑥上海为中心的地区。 那时候上海跟纽约的经济体量就不是同一等级,因此此时的Megalopolis就包含了城市群跟都市带。

中国公认的megalopolis有三个:珠三角、长三角跟环渤海(也有的分类方法加入了辽中南与成渝),内部的排序大概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

所以其实在Megalopolis里面,我们还是能比较明显且公认地分出两个层次的。简单来说就是以东京、纽约、伦敦、巴黎为首的全球城市的Megalopolis,另外一些就是珠三角、长三角、荷兰兰斯塔德为例的Megalopolis。
鉴于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长三角城市群体系规划》等都能看出国家比较偏向于称长三角跟珠三角为城镇群,个人觉得这样也是比较客观看待中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差距吧。至于城市群跟都市带的区别,个人认为可以从全球城市的概念出发,即由中心城市或地区在全球区域内的影响力及控制力,以及国民素质、基础设施完备程度等方面吧。

④ 请简略谈谈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1、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

2、大城市病

当今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中国大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开始在中国部分地区出现,而许多特大城市也开始着手兴建“卫星城”希望能解决大城市病的诸多问题。

3、城市职能转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4)都市圈中城市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积极意义

1、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

2、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3、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4、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⑤ 怎样看待目前城市规划发展前景

城市规划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极为深远,因为城市规划一旦确定下来,都会影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规模可谓是空前绝后,但是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也给城市规划行业带来了尖锐复杂的挑战。而且,在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催化县,城市规划行业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风口。
如今,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同以往,所提供的产品诸如说明书、模型、动画、图纸,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的分析,当下我国城市建设都在向智慧城市方向迈进,仅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就有万亿,其中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更是机会众多。对于城市规划行业来说,如何与这些先进技术对接,更好的为城市发展出具方案,将会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⑥ 北京都市圈探索出了什么优化开发的新模式

明确定位,各司其职,产业迁移,共促繁荣。
首先明确北京的城市定位是政治之多,文化中心,创新中心。未来的规划发展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疏解与北京首都功能不相符的地方,到周边。
北京起到龙头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把他的产业向周边辐射。

⑦ 城市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去中心化(英语: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7)都市圈中城市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热点内容
区块链币圈今天的话题 发布:2025-07-05 15:22:06 浏览:796
玩区块链的人群 发布:2025-07-05 15:06:06 浏览:123
VP币是传销还是真正区块链 发布:2025-07-05 15:01:21 浏览:453
个人还能挖比特币吗 发布:2025-07-05 14:46:43 浏览:680
币圈财富自由论坛 发布:2025-07-05 14:12:52 浏览:844
挖比特币有没有风险 发布:2025-07-05 14:02:51 浏览:82
BE区块链生态算网络传销吗 发布:2025-07-05 13:34:31 浏览:657
币圈是什么控制涨跌 发布:2025-07-05 12:51:01 浏览:385
以太坊的运作过程 发布:2025-07-05 12:34:09 浏览:207
如何销售区块链会议 发布:2025-07-05 11:34:12 浏览: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