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去中心聊天工具
① 硅谷比较认可的学校有哪些
推荐几个:
1 、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圣何塞州立大学
2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 、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旧金山州立大学
4 、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
5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华盛顿大学
6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6BN7
希望采纳
② 关于硅谷的具体描述是什么
在美国西南海岸加利福尼亚洲,距离旧金山市区约50公里的地方,是圣何塞县的一片肥沃土地,两边是低矮的山脊,曾经果树茂密,1950年前是“美国的梅脯之都”。今天,梅子果园基本上已经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未来型厂房、快车道和一排排新公寓。这就是“硅谷”——电脑芯片的故乡。不仅如此,硅谷还是个人计算机、磁带录像机、游戏机、音乐合成器、隐性眼镜、基因拼接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故乡。
“硅谷”这个雅号,是1971年当地一家报纸的编辑唐·霍夫勒提出来的,因为硅制成的半导体芯片是微电子工业的基本元器件,“硅谷”和“汽车城”、“钢都”之类的名字一样,是象征性的说法。这个雅号在70年代后期很快就出了名。
种植梅树的农民一搬走,郊区便扩大开来。圣何塞在1950年还是一个小乡镇,到1990年,就因硅谷的发展而成为全美第11位大城市,并赶上了旧金山,成为加利福尼亚州的第3大城市,仅次于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小小硅谷,拥有20万名大学生,6000多位博士,居民中的百万富翁超过1.5万人。它如果不是全世界,也是全美国的科学人才和新财富的最大集中地。硅谷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尤以日本人居多。早在1981年日本就编出了极详尽的硅谷旅游图,显然,并非所有的日本人来硅谷口为看风景。
硅谷有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有丰富的风险资本,有掌握技术的、流动性大的又没参加工会的劳动力。硅谷中的许多关键人物和公司,是从美国东部或欧洲来的。他们到硅谷来,或是逃避墨守成规的公司,或受加州的吸引,他们中不乏极受欢迎的和极使人厌恶的人。正像硅谷的企业资本家唐·瓦伦丁所说:“美国东部是巨大的公司和僵硬的组织,个人是不能很好地适应它们的。加利福尼亚是前沿阵地,在经济上、社会上和制度上都还没有组织好,而首先是真正信奉纯粹的个人价值。”英特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说:“在这儿,你不必随时都要把各种事情提供给某个该死的委员会,你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事实无情,美国东部三大电子公司:通用电器、威斯汀豪斯电气和美国无线电公司在这场微电子革命中完全败阵。
硅谷的半导体产业,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人的而不是公司的。专门的知识被认为是个人的而不是公司的财富。公司需要的技术,主要通过雇佣关键性的个人获得。于是,绝大多数电子工程师可以带着他们的得意成果,从一个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而问心无愧。例如,1983年1月的一天,英特尔公司的17位关键性的雇员同时离开,去创办他们自己的公司。硅谷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如果你想调换一下工作,你只要在你早晨去上班的时候,在101号高速公路上换一个出口就行。”一般公司的年工作调动率达30-50%,猎取人才的代理机构用提薪和较好的工作条件频频引诱关键人物跳槽,事情被搞得更复杂。
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对公司老板是一个坏消息。他们必须想方设法保住雇员。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在硅谷迅速增加的公司中,高工资、住房补贴、休假、公司健身房、星期五下午免费饮料等,这是寻常之事。分红和股票买卖特权等也已普遍成为挽留宝贵雇员的方法。人员的流动,对地区产业却是件好事,这培育了公司间的联系网。在以迅速发明为基础的产业中,成功必须高度依靠于信息交流。硅谷中的公司都很相似。信息可以通过与朋友和过去的同事之间的电话交流,或到大家都喜欢的硅谷小镇酒吧去聊天而获得。
中国许多老百姓都知道北京有个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计算机民营企业办得很火!
中关村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它的发展序幕,却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拉开的。
1980年前后,陈春先几次访美,惊叹于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发展。我们忠实地记录了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在新成立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常务理事会上的发言:
“这次到美国看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核聚变实验室,跑了十几个城市,比1978年那次要深入得多。这次是民间学术交流,没有上次官方代表团那么些约束和应酬,谈得比较深入。我尤其想了解为什么美国核聚变实验效率那样高、工程‘实验’与理论计算结合得那么密切,整修过程周期那么短。看来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实验技术先进,制造设备和仪器的工厂水平高,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实验技术好。但是,如果多问一个‘为什么’,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充满活力的工厂、学校、研究所密切联系的体制。美国朋友向我介绍了所谓的‘技术扩散区’的概念。
“波士顿周围的128号公路,大体相当于北京的三环路,但要大些。128号公路两侧有几百家高技术小工厂,被认为是技术扩散区的典型,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家专做超导磁体的小工厂,这是很有启发性和激动人心的参观。工厂的负责人原来是波士顿大学的教师。他介绍说,我们有技术,有想法,另外一些人有钱,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先进的产品,现在我们的超导磁体已为世界上多家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实验室所接受。合同多时我们就多一些工人和工程师,合同少时就只保持20人左右基本骨干队伍,原材料、粗制工艺、化工处理许多过程都是协作完成的。同行的超导工程专家严陆光说:国内搞一项超导材料和工艺的工程都上千人,产品还不如这里。我听到华裔科学家谈到许多动人的高技术创业史,包括就住在波士顿的王安先生。他是一个公认的很成功的企业家。
“回程途经旧金山时,又参观了硅谷两个小厂。硅谷原来是太平洋和旧金山湾之间的一片柑橘园地带,在旧金山南边约60公里。现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第一台微计算机就是在这里的一个青年人的汽车库里搞出来的,现在已经是数千万美元年销售额的苹果公司了。硅谷是最大、最典型的技术扩散区。斯坦福典型的老校长特曼教授是有远见的科学家,他决定把校园的一些土地租给学校教授专家办高技术的工厂。现在世界著名的惠普公司就是30年代斯坦福大学电机系两个教授开办的,第一个产品是高频振荡器,在自己家车库里搞的样机。
“总之,我看到美国尖端科技发展快,人造卫星和托卡马克(一种核聚变装置),都是苏联先取得突破,美国则利用实验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很快赶在前边。美国高速度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当然这里资本家赚钱的动机是不能忽视的,但据一些当事人(科学家)谈,创业的自我满足超过了营利动机。我感兴趣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几百亿元产值的新兴工业,得益的显然是社会、国家、地区。相比之下,我们在中关村工作了20多年,这里的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我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的确,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是根本不同的,我们的科技人员也不是想赚钱,而是想多作实际贡献,不满足于发表文章,开成果展览会。我们北京等离子体学会有搞核聚变的,也有搞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的。搞核聚变过程发展了很多新技术,可以用来为工厂和其他的科研单位服务,至少可以小批量生产,免得重复进口。我过去搞激光,开始差距不大,后来越来越大。现在我们自己需要的激光器,还得用外汇去进口,实在觉得不是滋味。至于低温等离子体,就更应该结合工业应用发展,首先应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业技术。
“上周我在科协向田夫同志汇报了这些想法,他很希望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学会能带个头,组织科技人员为四化多作贡献。外国好的经验可作参考。科协的态度是,凡有利于四化的,我们都大力支持,没有经验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因此我们提出也成立‘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的设想,而且我们看到在外地已经有了类似的组织。”
陈春先研究员高瞻远瞩,敢说敢干。1980年10月,创办了“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其目标是把有关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这可以说是中国高技术企业的雏形。
另一方面虽然198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但对于陈春先的创业行为,社会仍议论纷纷,他本人也受到中科院物理所某些领导的不公正对待。对其他科技人员办企业,有人嫉妒“发横财”,有人诬告“投机倒把”。
1983年1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我们不妨对批示作些摘录:
方毅同志1月7日批示:“陈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应予鼓励。”
胡启立同志1月8日批示:“陈春先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作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当然还要研究必要的管理办法及制定政策,此事可委托科协大力支持。如何定,请耀邦酌示。”
胡耀邦同志1月8日批示:“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
科技领导小组很快拿出了大力支持陈春先等一批开拓者创业的政策,并对他的勇气和先进事迹加大了宣传力度。
③ 有没有一种聊天工具是很隐蔽的
用户对私密社交的需求有多强烈?
在我们添加好友时,会自动把他们划分到我们的社交分组里,比如家人、好朋友和恋人、普通朋友和老师同学。当我们发朋友圈,有时就会选择屏蔽掉一些分组的人,只想把心情分享给某个分组的好友,这时私密社交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会帮助我们设置门槛,满足我们更深层次的交流。
2010年11月,一款可以和facebook竞争的社交软件path上线了,它致力于构建一个私密好友的分享平台,用户好友只能在手机通讯录和facebook联系人里面添加,且最高上限150人。这一新奇的尝试让许多想逃离facebook用户迁移到了path里。
上线的第三个年头,path发布了3.0版本,在社交APP连续一个月排名前三,成为仅次于facebook、twitter的产品巨头,一时风头无几,引得谷歌、硅谷顶级风投Index、凯鹏华盈和Redpoint等投资者纷纷向它抛出了橄榄枝。
path的私密性让朋友形成了一个圈子,在上面只能看到共同好友的点赞和评论,而不认识的陌生人则是看不到的。基于这种封闭式的社交,最初微信的朋友圈就是以它为灵感建立的。
path页面截屏
在推出朋友圈这个功能之前,微信很难与已经有500万注册用户的“米聊”所抗衡,毕竟聊天功能都相差无几,怎样增加用户粘性对于“后来者”微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12年4月,微信发布4.0版本,正式推出朋友圈功能。在此后短短几个月内,微信的用户猛增至2亿人,实现了一亿的增长量。
不仅有国外的path,国内无觅推出的【秘密】、新浪低调推出的【新浪密友】以及才上线不久的【蝙蝠】都是风头正盛的私密聊天软件。
私密社交的产品形态,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是像path和新浪密友以及秘密这样的在已有好友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准的筛选和分享,提高了交友的门槛;其二则是类似于蝙蝠这样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社交,可以是手机通讯录好友、微信好友,也可以是纯ID号的添加,将所有好友聚集起来在一个更安全更私密的空间进行交流。
蝙蝠不同于其他私密社交软件的地方在于更注重信息本身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你和好友聊天的所有消息都是端到端加密,即一条信息在你发出去前就加密了,一直到好友用自己的私钥解开,中间不会发生任何信息泄露,服务商及开发商都不会窃取到你的信息。
这对于一些需要谈私密话题,传送私密文件的人来说无疑比微信安全性更高、更值得信赖。
④ 唐山硅谷大厦最好的恢复聊天记录
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来赚积分的
⑤ 硅谷的公司有什么特点
硅谷的半导体产业,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人的而不是公司的。专门的知识被认为是个人的而不是公司的财富。公司需要的技术,主要通过雇佣关键性的个人获得。于是,绝大多数电子工程师可以带着他们的得意成果,从一个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而问心无愧。例如,1983年1月的一天,英特尔公司的17位关键性的雇员同时离开,去创办他们自己的公司。硅谷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如果你想调换一下工作,你只要在你早晨去上班的时候,在101号高速公路上换一个出口就行。”一般公司的年工作调动率达30-50%,猎取人才的代理机构用提薪和较好的工作条件频频引诱关键人物跳槽,事情被搞得更复杂。
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对公司老板是一个坏消息。他们必须想方设法保住雇员。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在硅谷迅速增加的公司中,高工资、住房补贴、休假、公司健身房、星期五下午免费饮料等,这是寻常之事。分红和股票买卖特权等也已普遍成为挽留宝贵雇员的方法。人员的流动,对地区产业却是件好事,这培育了公司间的联系网。在以迅速发明为基础的产业中,成功必须高度依靠于信息交流。硅谷中的公司都很相似。信息可以通过与朋友和过去的同事之间的电话交流,或到大家都喜欢的硅谷小镇酒吧去聊天而获得。
⑥ 抖音分公司哪年搬到硅谷的
这个问题想要搞清楚的话,我觉得也不是什么难事,谁要你登录抖音公司的相关行程网站,就会得到新的信息的,供你参考,而且肯定会对你有用的,解决你的心头之火。
⑦ 硅谷为什么只能产生在美国
硅谷诞生的前因后果
解
剖硅谷之谜,就要先讲讲硅谷诞生的前因后果。硅谷诞生在二战之后,那时候斯坦福大学并不像今天这样有名。在硅谷旁边,或者离硅谷比较远的地方,有另外一所
大学,当时已经非常好了,就是今天的UC伯克利。这里面我想讲三个人,第一个是奥本海默,第二个是劳伦斯,第三个人叫康普顿。第一个人是原子弹之父,后两
个人是当时他下面两个主要的组的负责人,这两个人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可以说,没有UC伯克利,就没有原子弹的成功,这是当时伯克利的研究水平。事实
上到了二战后,斯坦福基本上就要破产了,当时那里没有一个好大学,硅谷还比较荒凉,虽然有一些无线电的行业,但是要破产了。二战后,它就处在这样的情况
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了60年,出现了这么一个繁荣的地区。
我们中国人讲,什么东西都是天时,地利,
人和。所以我们就套用这个公式。先说天时,1952年,IBM决定制造计算机。我们都知道,1947年人类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是政府行为,就跟原子弹一样。但是到战争结束以后,政府就放开了,因为没有市场化发展会比较慢,放开由企业去干了。IBM当时正好是老华生退休,小华生上
台,他想做一些新的事情,所以就做计算机。早期存储是纸带或者卡片,所以要做一个新的磁存储。既然要做一个新的东西,他当时就有一个想法,就是干脆远离这
个本部。因为当时IBM已经是个不小的公司了,所以会受整个官僚体制的影响。他们在圣荷西南边成立了一个圣荷西研究中心,所以,最早IBM为硅谷带来了计
算机。
接下来我讲一下斯坦福大学,它是个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是没有政府支持的。当时,老斯坦福留下
了一个遗嘱,这个遗嘱里有三条:第一,这个学校不要搞宗教;第二,这个土地永远不能卖;第三,我们不收学费。但是第三条很快就支持不下去了,因为不收学
费,就靠他一点点的遗产是不够的,后来就开始收学费了,一门课10美元。到二战的时候,接一点政府项目能维持,二战以后基本上就要破产了。当时工学院院长
特尔曼研究斯坦福的遗嘱,发现了一个漏洞,说这个地不能卖,但是没有说不能长期出租。美国有个法律说地可以租99年,而且还可以续租。他就用这种方式,创
造了一个斯坦福科技园,当时因为有一些科技公司想到加州开一个点,因为太平洋的经济起来,尤其当时朝鲜战争以后,对日本的贸易起来了。所以,第一批进驻斯
坦福科技园的公司有惠普、柯达,还有一个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这个被认为是硅谷的起源。特尔曼后来当了斯坦福的副校长,也被称为硅谷之父。
有
了天时、地利,就要有人。中国说人和,这里恰恰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不和。到50年代的时候,贝尔实验室有一个很著名的科学家叫夏克利,他发明了晶体管,获
得了诺贝尔奖。到了50年代末,他跟大部分的中国人一样,因为妈妈年纪大了,希望他回家照顾,他就离开了美国东部,到了旧金山湾区。因为他的名气很大,就
成立了一个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招纳了一批贤才。但是夏克利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不是一个好的合作者,他跟谁都合不来,后来他到斯坦福大学当教授,跟
所有的同事也合不来;第二,他也不是个好老板。他手底下很多人还很能干,结果,就有8个人决定,咱们干脆当叛徒。这8个人里的几个人后来非常有名,一个叫
诺伊斯,这个人两度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另外一个很有名的人就是摩尔。诺伊斯、摩尔后来又创立了英特尔公司。还有一个人叫克蓝纳。这8个人就当了叛徒,所
以“叛逆”这个词在硅谷不是个坏词。
他们出来以后,有一个从东部来的风险投资人叫洛克,洛克就给这8个人
投了钱,成立了仙童公司。这个钱是从哪来呢?是东部一个有钱的家族,这个家族叫菲尔柴尔德,这个公司用他的名字命名,诺伊斯当了CEO。仙童公司具体说来
就是发明了半导体。仙童公司今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但是这个没有关系,我们这里有几个数据,说明它对整个硅谷和全世界半导体的影响力,第一个数字是
60%,全世界半导体的精英老大聚集在一起开会,互相之间茶歇一聊,60%的人都在仙童公司各个年代工作过。第二个数字是92,仙童公司后来不断的拆分,
拆分出来92家上市公司。第三个数字是2.1万亿,这92家上市公司,如果把市值加起来是2.1万亿,这个数足以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的国家
GDP相媲美。但是有趣的是,在硅谷,仙童公司如果按照美国东部的发展,它可能长成另外一个AT&T或者IBM,但实际上他没有变成这样,而是变
成了无数个小公司,这个母鸡不断生蛋,生完以后自己变得很小,但是整个地区起来了。所以将来如果有领导办科技园,你要想,你宁可不要一家大公司,而是出
92家上市小公司,把这个地区带动起来,就是一个不错的事情。这个也是硅谷名字的来源,因为有了仙童,有了半导体,半导体用的是硅,所以这个词就出现了。
60年代末半导体已经方兴未艾了,“硅谷”这个名字是70年代才出来,而且是媒体创造的。
到1967年的
时候,半导体已经很发达了,仙童公司的8个创始人之一摩尔就提出了摩尔定律。提出摩尔定律以后,他就说,半导体的性能在今后会每两年差不多翻一番,当时没
有太多人信。而且菲尔柴尔德家族是投资人,他还是大股东,虽然摩尔和诺伊斯都是主要的管理者,但是这个家族又派来了好多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有时候也
有问题,比较短视,看报表,看营收,看KPI,没有长远的眼光。摩尔已经说了,将来大规模集成电路会飞快的发展,但是仙童的动作非常缓慢,诺伊斯也觉得没
有太多办法改变现状。他当时就又找洛克,就是当时给仙童投资的人。洛克是菲尔柴尔德家的朋友,他找洛克说,我和摩尔打算出来再重新做公司,开始他们希望要
1000万美元,后来根据洛克的估算,500万美元就够了。洛克问,你们要做什么?他说,我们要做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因为一年前摩尔已经预测了,这个将
来的发展是不得了的。洛克当时干的一件事(这种做法是硅谷后来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替这两个人保密,他不能告诉菲尔柴尔德家族,虽然原来那些钱是从那儿
来的。洛克说,因为只有你们两个人,我找了一个小伙伴,就是安迪格罗夫。当时安迪格罗夫死活就不愿意离开仙童,经过反复劝说才同意和他们合伙。后来安迪格
罗夫讲,这是他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硅谷就这样诞生了。
在硅谷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很多
半导体公司在这里出现了,成本有所上升,然后就培养出第一批的工程师。其实早在60年代末,硅谷的半导体业就要开始外移,1967年左右,大概有30多个
台湾的工程师回到台湾,包括台积电的那几个创始人。到1968年,就有1000多人跑回去了,外移的速度很快。后来人家说,这个地方会不会衰落?这个事反
而没有发生,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80年代的时候,它的半导体已经很衰落了,80年代全世界最大的三家半导体公司NEC、东芝和日立都是日本公司,英特
尔第四,摩托罗拉第五,但是硅谷没有成为底特律,用我的话说是它变“软”了,变成了“软件谷””,或者是“生物谷”,后来是“互联网谷”,而且这个东西反
过来带来了半导体的复苏。从表面上看,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使得处理器芯片的性能不断提高,它进入个人市场就成为一种可能性。但是假设当时计算机,哪怕变
得再便宜,如果比这个柜子大,这个东西又很耗电,放到你们家,就算白给你,你也不会要的,因为你拿它要干什么,所以一定要有个人的应用软件。在这个时候风
险投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原来半导体公司里有很多做软件的,现在你出来做个人软件,这样的话这个产业就完整了,光有PC硬件是没用的。这个变化导致了硅谷从
硬件到软件的转变。
硅谷成功的最终奥秘是什么?
奥秘之一:背叛,以及对背叛的宽容。
我
们仔细分析从硅谷诞生的伟大的公司,比较早的有太阳公司,后来是思科、雅虎、Google,他们都是从现有的机构孵化出来的。关于这些小的创业公司,不要
听他们讲表面的车库的故事,先决条件就是你对叛逆要有宽容,这种宽容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比如电商到淘宝去工作,就要求你将来不能跳槽到京东。又比如新泽
西是美国科技人员最集中的地区,但是自打有了AT&T以后,就再也没有大公司出现了,因为你的东西都属于AT&T。李开复从微软跳到谷歌
的时候,当时打这个官司,谷歌就想把这个官司从西雅图挪到加州去打,因为只要挪到加州,官司就不用打了,因为你可以说,李开复除了做IT,他什么都不会。
所以这是加州硅谷对叛逆的宽容,公司干脆就不限制他了。
第二就是保护商业秘密。比如原来你在雅虎,后来到了Google,不会有人问你在雅虎是怎么做的,这件事是绝对不能问的,他可以做,但是你不能问。在硅谷,对商业秘密的边界是有把握的,这是它的特点。
再
有一个特点是加州的法律鼓励挖墙角。大概半年前有一个新闻,加州政府告苹果、Google、英特尔和思科几家公司,告的理由很奇怪,我看你们四家公司很少
互相挖角,所以你们底下有秘密的协议,你们不互相挖角就破坏了竞争,所以州政府要罚你们。从另一方面来说,硅谷鼓励竞争。这其实是对我们过去宣传了很久的
现代工业企业制度的一个颠覆,也就是大机器生产时期制度的一个颠覆,所以这是后工业时代的一个特点。
讲一
个具体的案例,这也是我投的一家小公司,是做移动安全的。这个公司原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一家上市的信息安全公司里出来的,它的第一个投资人就是原来这个
上市公司的CEO。这个事很奇怪,他做的东西跟原来公司的技术是相同的,原来的老板还去做他的投资人,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特点呢?其实不难理解,第一,你告
他也告不倒;第二,这种大的上市公司,他的竞争对手可能是赛门铁克或者思科、Juniper这样的公司,在硅谷经常有蛇吞象的事情,这种公司一旦起来以
后,我作为你的投资人,保留优先收购它的权利,你做死了就算了,这个钱我就算白投了,你要做成以后,我优先收购回来,我再针对赛门铁克、思科这些公司的竞
争中还保持优势。所以你虽然离开了我,还是我这个系统内的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像仙童这样的公司不断分化,导致了硅谷很难出现一个在地区上说一不二的像
AT&T、IBM的大公司,但是它带来了一个结果:它使整个行业都起来得非常快。在这个前提下,因为不断的分出一些公司,我随时可以收购回来,我
既然可以收购我自己投的公司,我也可以收购别人的公司,那么就造成了并购的蜂起。这是硅谷公司一个重要的手段,他不是什么事都做,但是他看到一个新的技
术,或者一个新的公司,对自己核心的产业或者对自己转型有用的时候,他就开始并购。
甲骨文这个公司,过去
20年他自己的技术开发是很少的,他所有新的业务都是通过并购获得的,他基本上就是个并购机器;谷歌是被认为一个非常有创新力、很伟大的公司,但事实上它
很多新的业务也是并购来的,但是他善于吸收和发扬光大,这是这两家公司的特长。比如谷歌地球,他最早是并购了一个几十个人的小公司,然后在那个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是并购过来的,并购以后谷歌给了它很多资源,它现在是一年50亿美金的营业额,而且增长很快,但是它的起源是并购。
安卓就更不用说了,这是一个当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谷歌投入了很多资源,把它变成今天全世界最风行的操作系统。前一阵它为什么花30亿美元买Nest,这
些东西都是他将进入的相关新行业。
讲到并购,就要讲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跟文明的关系。德国、法国、日本
的并购都不多,英美比较多,商业文明或者海洋文明的国家比较多,原因是什么呢?商业文明是强调做生意,你卖我买或者你买我卖,咱们两个人是交换,通过交
换,你得到你需要的,我得到我需要的,我们互利互惠,这是很重要的特点。为了做到这一条,要有几点:第一,我做这个东西,我争取把这个东西做到什么人都能
用,然后卖到全世界;第二,我一定不要去做所有的东西,东西可以买。
农业文明是什么呢?小农长大就是大
农,农业庄园里什么都有,自己可以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的,是为了自己使用,自成体系,这是农耕文明的一个特点。中国过去30年完成了从农业到早期工业化,
然后到大生产、现代工业以及到后工业时代。但是很多思维不可能变得这么快,所以导致很多企业什么都做,都是跟这些特点有关。
接下来可以看看硅谷企业的一些特点。我们过去说,企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件事被日本企业做到了极致,讲究员工忠诚,公司也管你一辈子。在硅谷,是一个商业时代的交换,你个人从公司获得你所需的,从你这儿获得我所需的。有些时候人是核心的,公司不是核心。
我
们过去接受的教育是,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要整合,要打造成航空母舰,要百年老店,要基业长青。一个公司要尽可能不断的一遍一遍的转基因,这一次大潮赶上
以后,还要赶上下一次大潮,这是好多现代的管理者在考虑的问题。但是,硅谷恰恰不是这样的。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三角形完全倒过来。
在硅谷,首先人是核心,不是企业是核心。
最
有名的硅谷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说,风险投资的作用就是让工程师合法的暴富起来。什么叫暴富呢?他又给了一个解释,他们要比毒品贩子还有钱,但是这个收入是
合法的。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公司内核心员工的薪酬不是走标准的模式,这两个人看上去资历差不多,可能一个人的薪酬是另一个的5倍。整个商业体系的核心由公司
转变成人,这是一个倒三角。
我们过去理解,风险投资就是你要办公司没有钱,我给你钱,这是风险投资,这只
是一方面,它还有很多作用,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挖墙角。比如你有一个主意找投资人,他觉得你的主意不好没给你钱。但他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他就拿本记在
上面。接下来到另外一个人办公司的时候,他缺人,他就找你来干,给你多少股份。这就是风险投资的另一个作用。事实上很多硅谷中等的公司,就是融资融到A
轮、B轮的,他们的CEO都是风险投资帮着找到的。为什么他要这么做?风险投资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每到一次技术革命的时候,有两个做法,一个
是在现有的公司进行技术改造,赶上这次技术革命,大家如果是大企业的负责人,你会发现这个阻力在公司内是相当大的,是很难的一件事。风险投资的人说,我把
旧房子的砖头拆了,盖一个新宫殿,要容易得多,砖头还是要砖头,但是做的事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在他们看来,引领下一代技术革命的公司,不一定非要是前一代
成功的公司。
原来我们说,现代工业企业制度是这么一个金字塔,人是其中的一部分。日本的公司就是这样。而
在硅谷,你每天听到的都是这个故事:你如果做成了,所有人都把你举起来,你就成为英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故事,才让那些年轻人前赴后继的往这儿跑,虽然真
正成功的人并不多,失败占绝大多数,但因为有这样神奇的故事,才真正营造了一个创业的环境。对比美国另外几个高科技很集中的地区,波士顿地区,纽约和新泽
西附近地区,包括西雅图,其实缺乏的是这样的环境,并不是缺乏技术人员。这是第一个奥秘,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
奥秘之二:多元文化。
多
元文化有时候是好东西,有时候不是好的东西。但是如果能卖到全世界的一个产品,常常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产物。iPhone也一样,为什么在世界上这么好卖,
不是乔布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他个人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他在印度住过比较长的时间,去过很多次日本,“少就是多”的这个简洁设计是完全根据东方文
化的形态来的。
硅谷人口是这样分布的,白人占50%多一点,亚裔占30%,西班牙籍占10%左右。在硅谷中心的一些地区,亚裔占到
50%以上。国际化、多元文化本身,在世界上大部分时候,并没带来好处,而是带来矛盾的。为什么在硅谷地区,多元文化总体来讲带来的是好处而不是矛盾呢?
这里有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好奇;第二是宽容。好奇是什么意思呢?硅谷这些地方都是一些非常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这些年轻人思想里没有太多根
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他对新的东西比较好奇,喜欢接受。释永信到硅谷去很受欢迎,到谷歌、苹果都很受欢迎,到苹果去库珀接见了他,库珀还向他请教,说我每天
入定大概15分钟,我想提高我的境界,使得我更向上。释永信答得非常到位,他说:“你们做手机做得非常好,你做这么好的手机,就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这是
最大的善。你们继续把产品做好,这就是向上。”这就是好奇和宽容,使得多元文化真正能开花结果。
硅谷的人
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它实际上是全世界精英汇集的结果。任何地区的人口都是流动的,有人口进来,也有人口出去。硅谷2013年流出了5000人,因为那的
生活成本很高,大家退休以后把房子卖了,就到其他地方生活了。流入是1.8万人。流出的都是老头、老太太,都是退休的,流入的人都是拿工作签证的,没点水
平是不会进去的。所以这么一交换,每年的新生血液补充还是蛮可观的。因为有了多元文化,所以大家爱到这儿来住。为什么你不愿意去西雅图?西雅图最好的中餐
馆都不如我们这儿随便街边的一个中餐馆好,所以你怎么可能去那儿住呢,根本就不会有新的全球人才往那儿流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样的多元文化,人口不断流动,带来一个什么结果呢?那就是美国公司尤其是硅谷公司收入的一半多来自海外,像英特尔公司,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海外。像Snapchat、Whatsapp这些小公司,至今只有几十人或者上百人,但它们已经都是全球化的公司了。
还
有产品的不同,硅谷公司即使是小公司,他一开始做的也是全球化的产品,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妨对比Whatsapp和腾讯的微信,2012年,腾
讯的微信想花10亿美元买它,他们到了硅谷,也找过我,讲过这件事,但是Whatsapp不愿意卖。当时这个公司也不过是几十人,而且真正的工程师只有
15人,其中还有5个是做界面的。就是这么小一个公司,它当时的产品用户已经是全世界的了,而且你看它的产品优先级很有意思,很多腾讯微信有的功能他都没
做,但是他把好多种语言都做了。微信不一样了,把产品做得很完善以后,等到中国市场都占满了,那个时候才会去想占海外的市场。而做一个国际化的产品和一个
国家产品是完全不同的。
你要做一个全球化的产品,一开始的设计会复杂很多,但是一旦设计成了,很快能国际化。如果这个产品一开始就是为中国的市场做的,而且不断优化,形成了中国人使用的习惯,全球化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奥秘之三:拒绝平庸。
为
什么要拒绝平庸?因为当一个地方非常发达了以后,它的各种生活成本都很高。比如我们的上海、北京,我们天天听到说生活成本太高,政府要做什么事呢?要做廉
租房,要保证弱势群体、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但是硅谷不是这样,硅谷的房价基本上是直线上升,没有调控,没有限购,这早已经不是一
般人能够买得起的了。举个例子,在硅谷的中心地区,1999年我到硅谷的一个小公司的创始人家,他当时的房子是中等价位的房子,50万买的,当时那个地区
中等家庭收入是11万美元,也就是4倍半的工资。2013年,这个房子涨到230万,当时中等收入家庭的工资到了16万美元,是年薪的12-13倍,所以
你基本上是买不起的。只有三种人在那儿买的起房,一种人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律师、医生,尤其是替苹果和三星打官司的律师;第二种是通过自己创业成功的人,
小公司的老板;第三种是谷歌和Facebook比较早期的员工,就这三种人在那儿买房子。如果你做得不这么好,你可以到硅谷稍微差一点的地区买房子,如果
你做得还不好,你就别住在这儿了,没有政府说给你廉租房,要给年轻人照顾。那你怎么办?除了出人头地,没有第二个选择。
一
个产业起来,一个产业下去,总有一些公司起来,总有一些公司被淘汰,各地方可能对淘汰产业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底特律地区,跟过去的东北老区一样,说国家
得给我点政策,有这么多产业工人,失业了怎么办。奥巴马没办法,他自己又是个社会主义者,他只好买一些汽车公司的股份,缓解一下,这是2008年对底特律
这些地区的做法。2000年互联网泡沫完蛋,那时候硅谷是很惨的,惨到什么程度,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99-2000年,因为互联网泡沫起来了,工程
师不够用,从中国、印度招了大量的人。这些人到美国发现,美国汽车真便宜,当时还没现在贵,大概1.5-2万美元就能买一辆很好的。买完之后马上就遇到了
经济危机,马上没了工作,当时硅谷的失业率是10%,这个还是拿救济的人,还不算拿工作签证的。印度人也很聪明,车的钱还没付完,就把车开到机场,买了张
机票回了印度。后来发现机场的车停不下了,因为净是一堆没人要的新车。但是硅谷没拿政府的一分钱救济,完全是靠市场的运作,它就起来了。就像一个孩子,你
老不给他断奶的话,他永远长不大,他经受一点风雨,能长得更快。对于这些不太好的公司怎么办?一个看法是,死亡是你这个公司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你要么
被并购掉,要么就慢慢关门。曾经有很多明星公司例如SUN已经不存在了,被并购了。这带来一个结果:对局部的利益来说是一个损失,但是对整体地区是一件大
好事,因为使整体的地区更加有竞争力。
硅谷的房价为什么能支撑呢?因为硅谷这些明星公司的增长,它们增长地很快,所以它能支撑住房价,不至于有房价泡沫。大家普遍的一个观点是:新的事情要由新的公司来做,老的公司如果不能生存,那就不能生存。
光
喊拒绝平庸是不够的,对一个公司来讲,真正要做到不平庸,就要有一些投入。首先,对小公司来讲,模仿是一件很可耻的事,在硅谷你办个公司,到我这儿拿钱,
我问你做什么,你说,我做的就是跟思科一样的交换机,但是我比他便宜30%,你就不用来找我了,我不会投你。第二,因为是很强的市场行为,所以赢者通吃,
政府不会管这些事,允许让其他公司倒闭,最后拼出一两家大公司。所以你会发现,硅谷很多公司会把世界上很多市场给通吃掉。第三,大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对
研发的投资非常大,最高的是微软公司,一年投入上百亿,谷歌去年已经投到80多亿,按照这个速度今年也快突破100亿了,苹果过去不多,因为它的生产线不
算长,这些年它增长得很快,思科公司是电信行业,传统一点,所以是保持一定的投入。这是硅谷成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做
一个总结,硅谷发展起来基本上是三个机缘:天时、地利、人不和。天时是IBM进来,地利是周边的大学,人不和是有8个叛徒。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硅谷的起源,为什么叫硅谷;第二,它如何转成了软件公司,因为摩尔定律导致了个人可以使用电脑,个人使用电脑必须要有软件,所以就形成了软件公司;第三,
从软件谷转化成互联网谷,在这个过程中,VC起了非常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成功秘诀:叛逆,多元文化,拒绝平庸。
它
有什么借鉴意义?首先,大家没有必要模仿硅谷,中国成功的企业都不是在所谓的中国硅谷诞生出来的,所以模仿硅谷的必要性不大,况且很多东西很难模仿,比如
多元化。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对现代工业企业制度的重新认识,怎么以人为中心来重新定义人和企业的关系。再有就是多元文化和世界情怀,新的公司
需要具有世界情怀,以至于他一诞生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我觉得比较好的例子就是小米,它虽然在中国市场做得还不是很好,不像阿里、腾讯都在中国通吃了,
但国际化仍举步艰难。小米的产品设计不只是为中国,不是完全优化成汉语的。
⑧ 现在最好的,im即时聊天软件,开源的是哪个
当然是最近GitHub上比较的Startalk呀,我司最近再选配型,程序员哥哥发现了这个好资源。貌似是采用现在比较火的去中心化的设计方式,开源的代码也很全。去哪儿网出品的,推荐你去看看网页链接
⑨ 全球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
五大信息科技中心是:德国法兰克福,中国香港,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美国纽约。
世界十大硅谷是:德州首府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尔,美国麻州的波士顿,英国剑桥,芬兰首都赫尔辛,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新加坡,法国的苏菲亚高科技园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
(9)硅谷去中心聊天工具扩展阅读:
深圳创新高地、颇具“中国硅谷”气质的南山区在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站稳中国百强区之首后,正举全区之力,在科创、产业、交通三大领域发力,谋求核心引擎升级,飞速驶向世界级湾区。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目标就是紧盯基础研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源头创新引擎。该片区科研资源富集,结合南山蓬勃的产业创新活力,将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科创提供更多“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