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同伴是帮助去自我中心

同伴是帮助去自我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8-03 22:43:02

❶ 同伴关系存在的问题

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也。人是社会的动物,具有合群性,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人的归属感,社会交往,友情都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处在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来说,同伴交往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实中有不少中学生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怎么帮助青春期的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呢?
中学生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认知特点导致交往问题
中学生的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抽象思维向高中阶段的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青少年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喜欢争论。由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导致青少年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表现在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对同学、教师、家长、书本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们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是片面的意见。这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导致由于观点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对立。
2.自我中心。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尤其独生子女受多方面呵护自尊心也特别强,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认知方式。加上社会阅历有限,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根据自我塑造的这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朋友,一旦现实中的同学和自我塑造的模型不符合就容易产生交往问题。
3.理想主义。由于抽象思维的发展,中学生能超出现实,想象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现实越不完美,他们的想象就越完美。他们能想象更理想的家庭、宗教、政治和道德系统并想探究实践它们的可能性。这种理想主义导致他们往往看不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又由于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往往成为爱吹毛求疵的人,对同学有更多的芥蒂之心,不容易敞开心扉。
4.以偏概全。由于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飞速,但实践经验又缺乏,长期是从家庭到学校,学校到家庭的学习模式,很难了解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也不能对关系中的自己和他人有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一旦同伴交往中出现一些不融洽的因素,容易被放大,以偏概全的全盘否定交往对象。
情绪问题导致交往问题
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是由情感而萌发的。中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变化快,忽冷忽热,忽晴忽雨,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又不重客观,重一时而不重全面,使行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主各种问题。其中下列情绪问题更容易导致交往问题。
1.紧张。有些中学中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有社交障碍或者广场恐怖症。当然特别严重的还是占很少比例,大部分呈现出来是紧张、害羞等特点。
2.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蔑视,重则仇视,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而产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由此而引起各种交往问题。
3.自卑。在交往活动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自认为失败的体验多,成功的体验少,感觉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其实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出现深层体验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
4.自傲。自傲与自卑的性质相反,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

❷ 请问如何教育儿童发展同伴关系 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较强的社会技能,对儿童的性格、个性品质、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功能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可替代的。但在交往的方向以及重要关头上,成人应该给予他们及时的正确的指导,减少人际交往的失误,避免心理上的冲突。 首先,正确认识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儿童的同伴关系设置障碍或干扰他们的正常交往。例如:有些家长为了不使房间弄乱就不欢迎孩子的小朋友来做客。在乐园里,有些家长总是掺和在儿童中间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实际上起着阻碍儿童交往的作用。家长应明确:同伴关系不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和延伸,儿童在家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状态,只有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如何抑制自己内心的侵犯活动,控制不适当行为。所有这些交往技能只有在儿童与儿童的同伴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而在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中是不可能充分发展着一点的。 其次,充分了解孩子的同伴关系状况。在当代家庭中,经常发生以亲子关系掩盖同伴关系的倾向,也就是有些家长总以为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关系大概也不错,因而对自己孩子的同伴关系状况不用心观察,更谈不上评价自己的孩子在同伴间是“欢迎者”、“排斥者”还是“忽略者”和“一般者”。这一点,学校里的老师评价比较准确,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家长与老师之间应加强联系,通报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第三,积极组织儿童的共同活动,为儿童发展同伴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允许儿童“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交往,教育儿童新生同伴,与同伴分享游戏中的乐趣,有错误敢于承认,尽可能原谅别人等。对儿童之间产生的矛盾,家长不必直接介入,但应启发儿童和同伴一起协商、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方式,有条件的可提醒儿童欢迎同伴到家中做客,指导儿童如何招待同伴,引导同伴全体参加活动,结合玩耍情境评价儿童与同伴交往时的优缺点等。 对不同的交往儿童要分别对待。对于“拒绝型”儿童,家长应重点培养他们行为的友好性、技能的省效性和方式的适宜性上;对于“忽略型”儿童,家长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敢于交往,协助孩子发展起交往能力,让他们有种交往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对于“一般型”儿童,要鼓励他们在交往中做出更多的友好行为,如多考虑别人的想法,学会分享、合作、谦让,对人热情主动等,引起大家的注意,逐渐成为“受欢迎”儿童。 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如少年宫、科技馆、公园、图书馆、电影院等,从而使孩子结识更多的同伴和朋友,增长才干、活跃思想。 第四,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对于年幼儿童来说,他们的同伴关系虽然不稳定,对象易变化,但同伴关系作为一种需要是恒定的。当他今天不再和李家孩子玩了,通常一定会去找王家孩子玩。如果一个小孩突然从任何交往中退缩出来,一定是有了身心障碍。因此,家长应关心他们的交往活动,精心保护孩子们的同伴关系。对于孩子们的正当交往应当予以尊重,不能横加阻拦,否则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尖锐冲突。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他们的监督和指导,儿童在实际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成人应该予以指导。但这种指导应该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树榜样的方法来进行,而不能用简单命令或粗暴拦截的方法去处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好:“对个人的要求和对个人的尊重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是一致 的,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第五,作为家长,应注重自身素质和教养方式。研究认为,热情、敏感和权威的家长,培养的儿童容易形成稳定的依恋心理,与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冷淡的随意的家长,会培养出敌意的、攻击性的儿童,同伴拒绝与其交往,人际关系紧张;好支配他人的严厉的家长,培养的儿童往往喜怒无常和过度焦虑,其同伴会忽视他或不愿与他交往。 因此,家长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民主地、宽容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为儿童做出典范。切忌儿童的教育是一套,而对待他人是另一套。 实质上,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做到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敢于牺牲个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品行不轨,即使有一定的社交技巧,其人际关系也不会长久融洽。儿童时代的优良品质也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基础。家长要抓好儿童品德的培养,教育儿童忠于友谊,宽宏待人,善于与他人分担忧愁和分享快乐。同时教会儿童与人相处的策略,学会一定的交往技巧,如适当的服从,恰当的赞赏,灵活的处理矛盾等。

❸ 儿童发展心理学同伴交往关系,对孩子发展有什么影响

与同伴交往关系比较好的,也就是受欢迎的儿童、被排斥的儿童和被忽略的儿童是非常不同的人。受欢迎的儿童是外向的、友好的,,是天生的领导者。

❹ 幼儿怎样处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较强的社会技能,对儿童的性格、个性品质、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功能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可替代的。但在交往的方向以及重要关头上,成人应该给予他们及时的正确的指导,减少人际交往的失误,避免心理上的冲突。
首先,正确认识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儿童的同伴关系设置障碍或干扰他们的正常交往。例如:有些家长为了不使房间弄乱就不欢迎孩子的小朋友来做客。在乐园里,有些家长总是掺和在儿童中间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实际上起着阻碍儿童交往的作用。家长应明确:同伴关系不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和延伸,儿童在家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状态,只有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如何抑制自己内心的侵犯活动,控制不适当行为。所有这些交往技能只有在儿童与儿童的同伴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而在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中是不可能充分发展着一点的。
其次,充分了解孩子的同伴关系状况。在当代家庭中,经常发生以亲子关系掩盖同伴关系的倾向,也就是有些家长总以为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关系大概也不错,因而对自己孩子的同伴关系状况不用心观察,更谈不上评价自己的孩子在同伴间是“欢迎者”、“排斥者”还是“忽略者”和“一般者”。这一点,学校里的老师评价比较准确,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家长与老师之间应加强联系,通报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第三,积极组织儿童的共同活动,为儿童发展同伴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允许儿童“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交往,教育儿童新生同伴,与同伴分享游戏中的乐趣,有错误敢于承认,尽可能原谅别人等。对儿童之间产生的矛盾,家长不必直接介入,但应启发儿童和同伴一起协商、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方式,有条件的可提醒儿童欢迎同伴到家中做客,指导儿童如何招待同伴,引导同伴全体参加活动,结合玩耍情境评价儿童与同伴交往时的优缺点等。
对不同的交往儿童要分别对待。对于“拒绝型”儿童,家长应重点培养他们行为的友好性、技能的省效性和方式的适宜性上;对于“忽略型”儿童,家长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敢于交往,协助孩子发展起交往能力,让他们有种交往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对于“一般型”儿童,要鼓励他们在交往中做出更多的友好行为,如多考虑别人的想法,学会分享、合作、谦让,对人热情主动等,引起大家的注意,逐渐成为“受欢迎”儿童。
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如少年宫、科技馆、公园、图书馆、电影院等,从而使孩子结识更多的同伴和朋友,增长才干、活跃思想。
第四,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对于年幼儿童来说,他们的同伴关系虽然不稳定,对象易变化,但同伴关系作为一种需要是恒定的。当他今天不再和李家孩子玩了,通常一定会去找王家孩子玩。如果一个小孩突然从任何交往中退缩出来,一定是有了身心障碍。因此,家长应关心他们的交往活动,精心保护孩子们的同伴关系。对于孩子们的正当交往应当予以尊重,不能横加阻拦,否则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尖锐冲突。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他们的监督和指导,儿童在实际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成人应该予以指导。但这种指导应该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树榜样的方法来进行,而不能用简单命令或粗暴拦截的方法去处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好:“对个人的要求和对个人的尊重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是一致 的,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第五,作为家长,应注重自身素质和教养方式。研究认为,热情、敏感和权威的家长,培养的儿童容易形成稳定的依恋心理,与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冷淡的随意的家长,会培养出敌意的、攻击性的儿童,同伴拒绝与其交往,人际关系紧张;好支配他人的严厉的家长,培养的儿童往往喜怒无常和过度焦虑,其同伴会忽视他或不愿与他交往。 因此,家长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民主地、宽容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为儿童做出典范。切忌儿童的教育是一套,而对待他人是另一套。
实质上,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做到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敢于牺牲个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品行不轨,即使有一定的社交技巧,其人际关系也不会长久融洽。儿童时代的优良品质也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基础。家长要抓好儿童品德的培养,教育儿童忠于友谊,宽宏待人,善于与他人分担忧愁和分享快乐。同时教会儿童与人相处的策略,学会一定的交往技巧,如适当的服从,恰当的赞赏,灵活的处理矛盾等。

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同伴关系是什么

同伴的作用:同伴是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去除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❻ 同伴交往的理论依据

一个人生活在群体当中,会跟一些兴趣不同、爱好不同和性格不同的人接触,在与人交往中,逐渐学会理解他人,摆脱自我为中心,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为别人着想,学会宽容、谦让。从而在集体生活中得到尊重,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作为幼儿园教师,帮助幼儿从小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建立与别人的良好关系,从而养成愿意和别人交往的良好习惯,不仅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而且还能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以及学习中以健康的心理来面对社会的挑战。
一、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心理的作用
1、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有利于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正确的、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如果一个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那他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能做得很好,这种良好的自信心,却又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群体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能够做到很好自我认知的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是做成事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基石。
要让幼儿与同伴之间成功交往,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时间及空间环境。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学习中,幼儿可以不受限制地,无拘无束地选择自己的伙伴,可以与伙伴玩自己的活动。而在与同伴的自由活动中,幼儿可以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思想,尽力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同伴的交往中,让幼儿学会自我肯定,相信自己,并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不断的成功,在内心深处形成“我能行”、“我能做到”心理,从而强化幼儿的自信心。
2、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有利于让幼儿在情绪体验中获得快乐
良好的同伴交往是人的精神和心理得以健康的基本需要。人获得成功往往很乐意与人分享,人遇到不如意,也非常需要有人愿意与人共同分担。长期处于郁闷中的人,如何不把郁闷的情绪发泄出来,不与人分担,而是把不愉快的事闷在心里,就会觉得苦闷、焦虑,甚至变得非常抑郁,长期下去,就对对人不信任、猜疑,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更是要充分认识到交往对幼儿身心的重大影响,鼓励幼儿与人交往,让他们学会交朋友,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遇到困难时,善于求助于别人的帮助,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舒畅的心情,开朗的性格,使心情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了解孩子们不同的性格特征,让幼儿能够在群体生活中,感受到愉快,喜欢与大家交往,主动与大家游戏,从而在充分体验交往快乐的情绪下,乐于、善于与同伴交往,并逐步形成习惯。
二、怎样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
1、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如何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帮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
2、游戏是幼儿学习交往的最佳途径,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之间能够得到充分交往的最好的方法,游戏中同伴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助,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合理地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交往的方法,可以使游戏玩得更好。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教师在平时的幼儿教育中,要多多的创设条件,给予幼儿充分游戏的时间,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提高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和水平。
3、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惯,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都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热点内容
显卡矿机如何降噪 发布:2025-09-10 01:42:53 浏览:340
shib能是下个百倍币吗 发布:2025-09-10 01:14:22 浏览:399
中了比特币病毒的硬盘 发布:2025-09-10 00:56:33 浏览:478
区块链协会成立的流程 发布:2025-09-10 00:54:16 浏览:130
电视ltc恢复出厂设置怎么办 发布:2025-09-10 00:34:51 浏览:156
江卓尔什么时间进入币圈 发布:2025-09-09 23:48:52 浏览:410
区块链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探索 发布:2025-09-09 23:38:39 浏览:911
关于区块链的小说 发布:2025-09-09 23:25:48 浏览:376
2019年12月份币圈趣步动态 发布:2025-09-09 23:06:42 浏览:968
莱特币的历史最高价格 发布:2025-09-09 22:58:01 浏览: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