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临桂去非遗中心是什么工作
㈠ 桂林八里街和临桂新区比哪个更有发展前景
个人认为临桂更有优势。临桂新区的规划并不仅仅是临桂县城而是沿着机场路景观大道一直到两江镇那边与临苏公路把苏桥经济开发区连成一体。市政府落户临桂,临桂还有四星级的菜市场、有南城百货,沃尔玛也即将落户临桂,临桂还在打造中央公园、市民广场、两院一馆、类似两江四湖的环城水系.......总之临桂新区规划为桂林新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买房从长远来看临桂县城的新区那边前景更好,个人认为花样年花城不错,毗邻市政府大楼和市民广场和中央公园以及环城水系,而且沃尔玛就落户在花样年花城。如果是从当前的生活便利来说还是县城的老区这边有优势,各路公车汇集在老区,目前的南城百货等各大超市、步行街、学校、医院、菜市场都在老区,老区这边买房个人感觉也就香樟林这个小区比较好些。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有指导作用,如果觉得满意把分给我呗。。。。
㈡ 临桂区的社会事业
2010年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推广各类新品种19个,新技术16项。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8个。
2011年荣获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县”称号。 2010年新建校舍面积1.39万平方米,改扩建县城第一、二、三小学教学楼3300平方米,扎实推进临桂冠信远辰实验小学建设,区第三中学实现招生并投入使用。
2011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64.8%,各单科成绩在全市各区县均名列前三。新建校舍面积2.63万平方米,维修学校31所,拆除危房4670平方米。筹措贫困大学新生、中小学生上学扶持资金1198万元,资助家庭贫困大学新生991人,发放普通高中助学金5131人次,免除114名库区移民子女学费,资助中职学校和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5人,7001人获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小学寄宿生资助率100%,初中寄宿生资助率55%。 高等院校示范性高中城区其他中学城区小学桂林医学院临桂校区临桂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临桂第一小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临桂校区桂林中学临桂校区(筹建中)桂林市腾飞高级中学临桂第二小学桂林山水职业学院临桂第一中学临桂第三小学中共临桂党校临桂第三中学远辰小学 2010年荣获桂林市第31届“漓江之声”两个单项一等奖,“临桂草龙”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举办临桂区第六届运动会。李荣艳等临桂籍运动员分别获得国际、国家级金牌9枚和40枚。
2011年成功举办桂林·临桂2011国际湿地文化节,编辑出版《“唱响临桂”歌曲集》。完成1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个村屯文艺培训基地、50个村级篮球场、30个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免费开放图书馆和文化馆。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预备推荐名单,4人被自治区评为牌灯、板凳龙、草龙舞、麻布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功举办汇荣杯首届桂林国际马拉松(半程)邀请赛,临桂籍运动员在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中夺得6金10银的优异成绩。投入367万元完成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949场,在全区率先建成城区数字影院。
五通农民画有悠久的历史,从明朝开始,当地农民以绘制门神、财神等作画挣钱。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通过父教子、夫带妻、朋友传朋友,村民相互习字绘画经营书画市场,已初具规模;九十年代起,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2007年后,在组织服务管理职能上,发挥市场导向和示范作用,有效地组织农民逐步走上绘画产业道路,取得可喜成绩。[1] 2010年完成区计生服务站和11个乡镇计生服务所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
2011年计生服务办公大楼和11个乡镇计生服务所全部投入使用,37个村级家庭健康服务室基本完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参合率达97.35%。完成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建设8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
未来将在临桂区建立桂林市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临桂西城医院建立新院区 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一级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桂分院临桂西城医院金水湾医院妇幼保健院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城区医院、市级三甲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报销范围。
目前险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工保险类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险、生育险、失业险。另一类是居民保险类,其中城镇居民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截止2015年11月31日,临桂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22.27万人,是全桂林市参保人数第二位的区县(第一位是全州),待遇领取人员6.6万人,2016年基础养老金标准为90元。基金收入10480.38万元,支出6557.87万元,上年结余9672.22万元,累计结余13594.73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费补助标准目前是全广西最高,领取待遇人员死亡后于60日内申请,一次性补贴1000元人民币(如延迟未报多领取待遇部分需要从1000元内冲销)。缴满15年的居民如多缴,退休后每月按照退休前每多缴一年便增发3元待遇的标准支付退休金,增发部分由临桂区人民政府财政拨付。
按照全国工作部署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并,目前仍分开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管理(位于西城中路花样年对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区医保中心管理。金水社区、金山社区、虎山社区、榕山社区和临桂镇各村委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临桂区临桂镇企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承接具体业务(位于庙岭街庙岭派出所旁)。
㈢ 事业单位非遗保护中心面试
我自己个人的哈,感觉就是说如果你要去面试的话,你因为你面试的是哦非遗保护中心,那么他的问题肯定会围绕着非遗保护中心来,然后围绕着你怎么保护?然后保护的方式,以及你对于非遗的一个看法
㈣ 学习任务,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主要做什么工作
加强宣传,积极保护
宣传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颁布,我们召开了座谈会,印制宣传标语和材料,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我们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全民健身日、民间乡艺汇演等,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演、展示。并制作展牌块,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详细的介绍,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对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的行列。
争取资金,传承保护
资金争取是非遗保护的先决条件。没有资金,就谈不上有效保护。对此,我们积极开展争跑工作,加大资金申报力度。20XX年来,先后争取非遗保护资金145万元,全部用于非遗的保护工作。今年,又开展了尧山文化、南鱼龙灯保护经费的申报。随着资金争取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县的非遗保护得到有效开展。
㈤ 中管院教科所非遗文化研究中心是什么样是部门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薪资待遇
1.研究生试用期三个月(有工作经验者可免除试用期;
2.转正后与同岗同类人员同等待遇,我院现研究生年收入为8万元人民币;
3.与现在职员工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缴纳五险一金。
㈥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哪些单位管理
准确的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该司成立于2008年。
就目前来说,非遗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相关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开展、相关名录的记录和建立、相关项目的研究和传播,都由非遗司来主导负责。
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抢救性保护。
这一保护策略主要是针对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或是尚未被列入遗产名录中的项目。抢救性保护主要是通过:调查、采集、整理、建档等方式进行遗产原真信息的记录、保存和研究。因为这一保存环节中涉及到对许多非遗信息的记录、存档和管理,因此传统的保护措施是对这些档案信息建立专题专项的博物馆、展示馆和传习所。但因为这一传统保护方式也有许多局限性,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方式开始被广泛关注,例如建立传承人数据库、利用大数据辅助保护主体进行非遗项目的管理,以及对非遗项目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分享等;对于某些严重缺失下一代传承人的项目,或因其它原因传承有很大困境,快要消失的项目,可以通过对它们进行数字化的抢救与记录,建立起项目的数字化档案。另一种是对非遗进行资源图谱的绘制和研究,以图谱来记录非遗资源在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分布状态和传承脉络等。
2.生产性保护。
这一保护策略主要针对于仍然具备传承条件的项目,即项目本身具备社会参与性、在现行的经济市场环境中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类非遗可采用生产性保护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工艺品的产业化开发不同,非遗生产性保护虽然倡导采用现代产业化模式,但它不以市场需求、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不能为追求利润而肆意改变传统的技艺方式和生产模式,尤其不能以机械化取代手工技艺。”(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知识产权出版社:189)
因此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一定要明确保护对象是否具备生产性的条件,也需要确保生产性过程中坚持核心技艺不变。
3.整体性保护。
整体性保护是将非遗置于其生存发展的文化语境中考虑,进行综合的保护。例如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生态博物馆,将某个区域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一同保护,包括其中的人、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结构等整体进行综合保护。
对于非遗的保护肯定不能只采用单一的保护措施,在对非遗建立一个清晰的分类体系后,应该针对特定的非遗项目采用最适合的措施。以上几种主要的保护措施中都离不开人作为主体的参与,鼓励社区人士主动关注并参与在地非遗的保护,才会推动非遗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㈦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桂林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有许多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继发源于桂林的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桂林市政府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发掘、抢救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上月底评选出8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中选出30项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桂林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看到发掘整理的第一批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12大类,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纵贯桂林两千多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市文化局承担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的专家对记者说:透过这些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到桂林璀璨的历史…… 源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在桂林从事20多年文物考古和民间文化艺术发掘工作的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告诉记者,他到兴安县实地调研首次聆听“贺郎歌”时,感觉非常美,就像是听到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流行于兴安县城周边乡镇的“贺郎歌”又称为“花烛诗”,兴起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是人们祝贺新郎娶亲并大闹洞房时咏唱的欢快小曲,可独唱、对唱、小合唱和领唱,分“贺郎”、“移花”、“送郎”三部分。1952年,兴安县的歌手携“贺郎歌”参加全国首次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受到好评,中央领导还请演员进中南海进行专场演出。 桂林的民间文学、艺术、戏曲中,有许多源远流长的精粹,除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已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去年共有34项入选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涂桂生说,清末出任台湾巡抚的灌阳人唐景崧,晚年隐居桂林榕湖畔,改造原来的地方戏剧创立了广西桂剧。抗战时期,桂林曾经是抗战文化中心,欧阳予倩、田汉等戏剧大师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桂剧,使这一剧种位列中国十大戏剧之一。桂剧是文学性、艺术性、观赏性都非常强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上百年来深受广西各地百姓喜爱。 资源县八角寨的100多个山水传奇故事诞生于隋唐动乱时期,浸润着佛教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的文化思想,蕴涵着老百姓追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人生价值观。 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洗礼和淘汰,能沉淀下来、能根植于百姓中的文化,都有其闪光的地方。 流传千年的特殊工艺技术 是金子,总会发光。 桂林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民间工艺、生产与生活技术,能传承成百上千年,除了它们本身的价值外,往往与历史大事、历史名人息息相关。 公元前204年左右,秦军屯兵兴安十多年开凿运河灵渠。来自北方的秦兵不习惯吃南方的大米,将大米加工做成面条式样的食物,于是诞生了桂林米粉。如今,米粉成为影响桂林人最深远的食品文化,有半数的桂林人每天热衷于吃米粉;不少的桂林人到外地出差回来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米粉店吃一碗米粉;凡有红白喜事,主人都会准备米粉招待客人;病人住院胃口不好,常选择米粉进食…… 清朝的乾隆皇帝身体欠安,不想进食。出生临桂县四塘乡的宰相陈宏谋,拿出家乡的豆腐乳请乾隆皇帝品尝。乾隆刚将一小点金黄、细腻、香醇的豆腐乳送入口,就大赞“天下又多一绝美味食物”,胃口大开。此后,桂林豆腐乳成为宫廷贡品和送礼佳肴。 早在元末明初,部分瑶族和壮族群众为躲避战乱,逃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海拔1100公尺的大山上生活,将坡度26度至50度的山脊开发成一级级的梯田,打造出震撼世界的人间美景——独特的梯田风光。 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桂林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工艺精湛、品味奇特的食品、物品、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地方特色文化和自己的生活。 在全国首次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一位知名评委惊异地问广西的有关人员:“怎么不见桂林申报项目?很遗憾,仅桂林‘三宝’的制造工艺就能叫响全国。” 其实,除了“桂林三宝”,桂林还有很多食品、物品的制造工艺、技术,都堪称中国一绝,如恭城的油茶、荔浦的荔浦扣肉、龙胜的红瑶服饰、侗族扎的草龙草狮等…… 有趣独特彩的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5月14日,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泗水乡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旗公”游戏体育活动,男青年扛着旗子出现在田间。小孩抓起泥巴向他们身上投去,撵得扛旗子的人东奔西逃,惹得观摩者捧腹大笑。 这一运动诞生于东汉时期,当时,瑶族人民为对抗朝廷官兵的欺压,从小训练孩子们懂得用石头、木棒抗击敌人,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检阅。就是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瑶族人民将其改造成具有浪漫色彩的游戏体育活动。 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全州县“两头扯”婚俗,充分体现出瑶族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思想。为逃避战乱,被称为“标敏”的一支瑶族先祖从江西迁徙到全州县的东山乡,并创立了“两头扯”婚俗。这种婚俗规定,青年男女结婚后要共同赡养双方的父母,过年过节夫妻要孝敬两边的父母,农忙时节夫妻要到双方的父母家中干农活;另外,双方的父母家中的田地、财产、收成的作物,夫妻俩也能按比例获得分配。“两头扯”婚俗,为瑶民间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近10年来,有一支长发美妇的表演队伍活跃在南宁、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她们就是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妇女。红瑶妇女非常珍爱自己的头发,把留长头发视作美丽和高贵。女子一生只在16岁举行成人仪式上剪一次头发,因此,红瑶妇女都留有美丽的长发。只有56户人家的黄洛瑶寨,竟有60多个女子的头发长度超过100厘米,最长的达208厘米。长发瑶女在清澈湍急的小溪里集体洗头,那可是难得一见的绝景。 记者在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的引导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特殊的时空遂道,在光辉灿烂的桂林古文化里游历观摩,流连忘返。 见记者对桂林非物质文化着迷得难以自拔,涂桂生热情地说:“老弟,别太心急了,桂林非物质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够你着迷一辈子呢。只要你有兴趣,以后我陪你到各县走走。”
㈧ 桂林临桂新区会变成桂林的市中心么
临桂新区是我市向西发展的中心城区,距目前桂林市区约10公里,是桂林未来城市副中心。它以后将承担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城市中心职能。
■新区定位
临桂新区规划区面积176.8平方公里,定位为桂林城市新的政务、经济、文化、商务中心,工业、物流、商贸和文化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新区里的市民中心区位于万福路两侧、大皇山北侧,兰塘河以北、沙塘河以西,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该区将突出“造城先造景”和优势资源集中注入的理念,形成集行政、商务、会议、公园、广场为一体的桂林城市新中心。
■功能分区
临桂新区中心区拥有七大功能片区,将为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规划中的生态公园片区,将以中心公园为核心,布置部分文化娱乐设施及公园地产;行政办公片区,由市民中心建筑群及配套居住用地组成,可增强市民日常办事便利性;新区门户综合区,集聚商贸、商业和文体娱乐等大型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商务居住片区,将商务办公与居住功能完美结合;生活居住片区,将以桂林市生态住区典范为蓝本进行开发建设;站前服务片区,将以新区火车站及综合换乘枢纽建设为契机,强化与原临桂县县城中心的商业联系;创意产业片区,将打造桂林的创意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