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藏学研究中心
⑴ 甘肃省藏学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甘肃是我国藏族聚居的五个省区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之下,于1984年批准成立了专门的藏学研究机构——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并将所址设在藏族文化底藐深厚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镇。这对发掘与弘扬甘肃藏区乃至安多藏区的民族文化、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注册资本:303万人民币
⑵ 国内藏族历史研究的大家有哪些
更敦群培
曾国庆
1956年10月出生,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00年上半年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强化英语学习,2000年8月—2001年8月赴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学习英文。1972年—1978年于中国人民银行拉萨市中心支行工作,任会计。1982年迄今,大学毕业留校从事藏学科研及教学工作
《清代藏史研究》(专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山东齐鲁书社1999年3月版。
《历代藏族名人传》(二人合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
《西藏封建奴隶制社会形态》(集体著作),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
《历代达赖、班禅年谱》(集体著作),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
《西藏历史文化词典》(集体著作),浙江、西藏人民出版社。
《西藏通史》(集体著作),中外古籍出版社。
《藏族历史文化》(教材),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清代藏区驿站制度蠡测》,《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刍议清代藏区土司制度》,《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
《论驻藏大臣的历史作用》,《西藏研究》1998年第2期。
《前清藏族文化面面观》,《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从人身权谈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人民日报》1999年4月28日。
《简述前清西藏地方政治体制》,《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
《论颇罗鼐的文韬武略》,《西藏研究》2004年第1期。
《英、汉、藏西藏地名对照》(上)翻译,《西藏研究》1997年第4期。
《英、汉、藏西藏地名对照》(下)翻译,《西藏研究》1998年第1期。
《从驻藏大臣设立谈中央政府对西藏主权》,《藏学研究论丛》(六),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概说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藏学研究》(八),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知无一生有九死,诛逆安边千秋传》,《藏学研究》(九),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一般刊物文章:
《士林哲人,藏学耆英—记吴丰培教授》,《中国西藏》1997年第3期。
《六世达赖喇嘛传奇》,《西藏旅游》1997年第3—4期。
《小议驻藏大臣》,《中国西藏》1998年第2期。
《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政绩钩沉》,《中国西藏》1998第6期。
《历代达赖喇嘛知多少》,《中国西藏》2004年第3期。
《一部藏学研究的厚重之作—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西藏》2004年第5期。
编辑藏学前辈之论文:
《藏学研究论丛·吴丰培专辑》(九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缩编藏学先辈专著:
《西藏通史简编》(第七章本人负责),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廖祖桂
笔名馨庵,男,汉族,1929年生,1953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藏学》杂志汉文主编,编审,现已退休。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李鹏年
男,汉族,1932年12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1948年5月参加工作,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历任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代组长,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组长,副主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副主任兼《历史档案》杂志主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文献资料所所长等职。研究馆员。1995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6月离休。
高淑芬
女,汉族,1941年生,1966年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藏学出版社副总编,编审。现已退休。
责编著作有数十本藏学书籍,如:《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西藏知识丛书》、《西藏山南基巧、乃东穷结社会历史调查》、《边疆史地资料丛刊西藏卷》等。
发表论文有《一部科学全面揭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的长卷--读〈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等。
拉巴平措
男,藏族,1942年11月11日生,西藏自治区江孜县人,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和藏学理论研究。代表性学术专著《藏式健身宝卷:藏族传统健身法集成》(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发表学术论文《藏族传统健身方法中的保健按摩——预备式擦身法简介》(《中国藏学》2006年第4期)、《关于藏族传说中的人类起源问题》(《西藏日报》1981年6月31日)、《剖析江孜宗的跳神大典》(《西藏日报》1981年7月31日)等数十篇;主持编撰和组织编写了《西藏自治区概况》、《简明西藏通史》(藏文版)、《当代中国?西藏卷》、《当代西藏简史》、《当代中国的西藏》、《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藏文文献古籍丛书》、《民族文化大观丛书》、《西藏通史》等学术专著数十部。藏文小说《三姊妹》、《雨后森林》发表后获奖。
格勒
藏族,1950年5月1日生,四川省甘孜县人,人类学博士。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主编(合著),重庆出版社,重庆,2000年。
《月亮西沉的地方--对西藏阿里人类学田野考察侧记》,独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西藏百户家庭调查报告》,主编(合著),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
《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主编(合著),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
《藏北牧民》,合著,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
《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人类学概论》,合编,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90年5月。
《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独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8年。
《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独著,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84。
“西藏现代化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占87%以上人口的农民民的现代化问题”,见《中国民族工作五十年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9月。
“瓦虚色达:东部藏区的一个游牧部落群体”,见《世界民族》杂志,1998年第2期。
“Marital Payments: The Case of Tibetan nomads”(in English). Tibetan Studies, Vol. 1, Edited by Helmut Kraaaer, Michael Torsten Much, Ernst Steinkellner, Helmut Tauscher. Wien 1997。
“The Washu-Sethar: A Nomadic Community of Eastern Tibet”(in English). Min Zu Xue Bao(ethnological Journal), Vol.22. National political University, Taiwan(1996)。
“中国西藏文化的的人类学研究“见《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下816-83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s Tibetan Region-Todlung” Deching County as a Typical Example”(in English), Rural Urbanization(II).. Chinese Sociology ana Anthroplogy, Summer 1996 Vol.28.No.4. Pacific Lutheran University. Tacom。
“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绪论”,见《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1-19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西藏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初探”,见《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385-413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西藏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信仰”,见《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321页-334页,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
“西藏高原也是原始人类的故乡”,见《藏学论文选集》上,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6。
“阿里农村的传统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见《藏学论文选集》上,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6。
“都市化与堆龙德庆乡村的变迁“(合著),见《中国藏学》杂志1995年第3期,合订本123页-139页。
“色达牧区的嫁妆和娉礼”(合著),见《中国藏学》杂志1995年第2期20页-29页。
“色达游牧社区的人类学田野考察记”(藏文,合著),见《中国藏学》杂志1995年第1期。
“拉萨历史沿革”,见《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第26页-46页,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
“拉萨的人口与民族构成”,见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第47页-85页,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
“The Tibetan Plateau - One of the Homes of Early Man,”(in English). Anthropology of Tibet and the Himalaya, C. Ramble and M. Brauen, eds. Zurich: Ethnologische Schriften Zurich (1993)。
“西藏阿里传统税收制度的比较研究”(合译),见《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20页-37页。
“骨系与亲属、继嗣、身份、和地位”(合译),见《中国藏学》杂志1991年第1期。
“霍尔十三寺及其创建者霍尔曲杰昂翁彭错“,见《藏学研究文选》,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1989年8月。
“关于藏族源于印度说的质疑“,见《藏族史论文集》,四川名字出版社,成都,1988年1月。
“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见《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
“古代族同化融合西山诸羌与嘉戎藏族的形成”,见《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
“中华大地上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民族系统”,见《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木雅藏族的形成及其族属考辩”,见《康定民族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新龙谷日的石棺葬及其族属问题”,见《四川文物》1987年第3期。
“藏族本教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探讨”(合著),见《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2期(总第24期)。
“略论西藏的原始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关系”,见《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论南方少数民族古代哲学中的共性和个性”,《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论古代羌人与藏族的历史渊源关系”,见《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略论藏语辅音韵尾的几个问题”,见《民族语文》1985年第1期。
“隋唐时期的西山诸羌和康巴藏族的形成”,见《民族文化》1985年第1期。
“藏族本教的巫师及其巫术活动”,见《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一个藏族游牧部落的宗教、法律、家庭、婚姻的调查和研究”,见《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4年11月特刊号。
“论藏族本教的神”,见《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1984年9月。
“急待整理发掘的文化宝库――藏文历史档案”,见《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
“解放前藏族牧民的生产方式”,见《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3年第2期。
“对解放前四川色达草原游牧部落社会的研究”,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总第14期)。
陈庆英
男,汉族,原籍广东省台山县,1941年10月21日生于四川省南充市。1958年随家庭迁居青海。1960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考入青海民族学院物理系读书。在青海民族学院开始学习藏语文。1963年青海民族学院物理系并入青海师范学院,1965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物理系。1967年至1978年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中学和海西州民族师范学校担任教员。1978年10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系古藏文专业,学习敦煌古藏文文献,1981年10月毕业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10月至1984年3月在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从事藏学研究,任助理研究员,研究藏传佛教萨迦派历史以及蒙藏关系史,1983年曾到西藏萨迦等地考察三个月。编辑《藏学研究论文集》、《藏学研究译文集》各两册。1984年3月调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负责塔尔寺藏文藏书目录编写及塔尔寺历史文物研究,1986年任副研究员、副所长,再次去西藏考察。1987年起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起任研究员,主持青海藏族社会历史研究课题,主编《中国藏族部落》、《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塔尔寺概况》等。1990年4月参加中日佛教文献研究交流代表团访问日本大正大学、京都佛教大学、民族学博物馆。1993年8月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任历史宗教研究所所长和研究员至今。1995 年10月到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任客座教授3个月。1999年4月至12月作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作研究。
⑶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待遇怎么样我想报今年的公务员。
单位不错,成功率低,很低。
不过,你想往北京挤破头吗?想脱离现在工作,就该找个成功率高的岗位。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机构职能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综合性的藏学学术机构,从事研究西藏自治区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省涉藏州县的文化、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所属事业单位5家:藏医药研究所、西藏文化博物馆、中国藏学出版社(含《中国藏学》杂志社)、北京藏医院、机关服务中心。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简称藏研中心)成立于1986年5月20日,是位于首都北京的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以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于1986年5月20日在北京成立。
他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全国藏学研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出版学术专著和刊物;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藏学家;掌握、研究国外藏学现状和动态。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强藏学研究机构建设,发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全国藏学研究领域的牵头协调作用”。
科研工作是藏研中心的中心工作。学术委员会是藏研中心科研和学术工作的审议和咨询机构,由藏学主要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 由一批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是中心的学术咨询与评议机构。职工队伍174人,由藏、汉、蒙、满、回、土家、纳西、彝、达斡尔、白等民族组成。
主办全国北京藏学讨论会、藏学珠峰论坛和中国藏学珠峰奖。
评选、藏学工作协调会等活动,编辑出版《中国藏学年鉴》和《中国藏学》杂志,以及开办中国藏学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⑷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简介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简称藏研中心)成立于1986年5月20日,是位于首都北京的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以西藏和其它藏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于1986年5月20日在北京成立。他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全国藏学研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出版学术专著和刊物;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藏学家;掌握、研究国外藏学现状和动态。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强藏学研究机构建设,发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全国藏学研究领域的牵头协调作用”。
科研工作是藏研中心的中心工作。学术委员会是藏研中心科研和学术工作的审议和咨询机构,由藏学主要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 现任领导班子由党组书记游洛屏;总干事拉巴平措;副总干事洛桑·灵智多杰、柳应华、郑堆组成。由一批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是中心的学术咨询与评议机构。职工队伍174人,由藏、汉、蒙、满、回、土家、纳西、彝、达斡尔、白等民族组成。
主办全国北京藏学讨论会、藏学珠峰论坛和中国藏学珠峰奖
评选、藏学工作协调会等活动,编辑出版《中国藏学年鉴》和《中国藏学》杂志,以及开办中国藏学网。
⑸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怎么样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简称藏研中心)成立于1986年5月20日,是位于首都北京的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以西藏和其它藏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于1986年5月20日在北京成立。他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全国藏学研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出版学术专著和刊物。其出版的刊物和网站内容,政治性很强,学术性不如其他大学的藏学刊物。
⑹ 北京的西藏文化博物馆地点在哪儿,怎么去门票多少
首先,要提醒的是,博物馆现在只对内部开放,还不接待社会游客。
地点:北四环东路,坐公交的话,到安慧桥东,地铁的话,惠新西街北口。开车的话,走北四环路北,与西藏大厦斜对面,挨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电话:64978534.具体可以咨询。
⑺ 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藏学有什么好处
藏学,是研究中国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又称藏学、西藏学。据统计,中国现有五十余家藏学研究机构,一千多名专家学者。目前,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藏学的故乡在中国。藏族璀糜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社会形态是藏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仅西藏的藏文历史档案就有近300万件。高高的、厚厚的萨迦佛经墙至今仍然遗留着元代的尘埃……藏族的文献典籍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在中国56个民族中仅次于汉族而居各少数民族之首。中国藏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已成为研究以西藏为主并包括川、青、甘、滇整个藏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综合性学科。
⑻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怎么样
简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暨“雪域宝鉴——见证西藏历史、弘扬藏族文化”大型主题展览28日在京举行。通过西藏文化博物馆,我们将更加了解西藏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将更加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决心和信心。 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西藏自治区领导,首都有关科研、文化机构、高等院校负责人和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 西藏文化博物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从2007年开始筹备建设, 是对外展示西藏历史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
⑼ 从北京南站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乘坐地铁最近线路怎么走
公交线路:地铁14号线 → 地铁5号线,全程约18.7公里
1、从北京南站乘坐地铁14号线,经过3站, 到达蒲黄榆站
2、步行约330米,换乘地铁5号线
3、乘坐地铁5号线,经过13站, 到达惠新西街北口站
4、步行约410米,到达中国藏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