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去中心化
① 区块链有哪些看不到的痛点
始于2017年,火遍全社会、全世界的区块链概念还在升温,吸引人和社会资金蜂拥而入;助推比特币,以及类似网络“加密数字货币”(如以太币、莱特币等)价格的大幅上升,创造了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有关数字币、区块链将颠覆传统,深刻变革世界的说法不断拔高。区块链创业和发展看似如海啸般扑面而来,但却越来越集中到造币和炒币之中,越来越陷入挖矿造币的“比特币区块链”思维和范式不能自拔。
实际上,也确实有中央银行认为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数字货币可能代表了网络世界的发展方向,必须紧跟潮流,抢占数字货币先机,在网络世界中形成影响力、争夺话语权,并且模仿比特币、以太币开始投入资源设计自己的数字货币。但由于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数字货币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这与一个国家中央银行主导的“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本身就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很难协调。而且,即使央行能够模仿比特币、以太币等设计出一套不同于法定货币的全新货币体系,这一货币体系也难以在一夜之间甚至短时间内完全替代现有法定货币体系,那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将要在很长时间内并行两套货币体系,这将使货币当局面临巨大挑战和风险,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货币体系的混乱,引发金融运行的剧烈动荡,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经过几年的论证和尝试,有的央行宣布停止数字货币的研究。中国央行也逐步明确,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不是比特币、以太币那种全新的网络加密数字货币,总体上仍是在现有法定货币及其运行体系(包括商业银行在内)下,充分运用包括区块链在内的各种技术,进一步提升法定货币的数字化,主要是取代货币现金(M0),不需要“挖矿”产生。
可见,完全拘泥于“比特币区块链”范式,并无多大价值和发展空间,区块链的发展需跳出“比特币区块链”的思维和范式!貌似完美的挖矿造币式区块链并不完美,别再自欺欺人了。
② of是什么意思
释义:prep.关于;... 的(表所属);出身于;由于
of英[əv]美[əv]
双解释义prep. (介词)
1、(表示时间)在…的,在…之前; 在…期间in front of; ring
2、(表示方式)根据according to;
3、(表示对象)对于,就…而言as far as
例句:
用作介词 (prep.)
1、I have heard of him.
我听说过他。
2、This is a photograph of my dog.
这是一张我的狗的照片。
3、He is a friend of my father.
他是我父亲的朋友。
4、He is a Prime Minister of working class origin.
他是一位工人出身的总理。
5、He listed the kings and queens of England.
他列出了英国的所有的国王和王后名字。
(2)自组织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近义词的用法
from英[frəm]美[frəm]
释义:prep.出自;来自;从( ... 起)
例句
用作介词 (prep.)
1、He descended from a good family.
他出自名门。
2、From what author does this quotation come?
这一引文出自哪位作者?
3、Bitter words from you will only wound her.
出自你口中的尖刻话只会伤害她而已。
4、My answer seemed to come from the subconscious.
我的回答似乎出自下意识。
5、I had a phone call from Mary.
我接到了玛丽的电话。
③ 在互联网中,什么是Web1.0及Web2.0时代及各自的特点
Web2.0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产业升级抑或概念炒作?它将给互联网行业带来哪些变化?它的商业价值在哪里?它会带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么?
7月8日,一名路人在伦敦街头用手机为经过的双层公共汽车拍照。当日伦敦爆炸事件中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50人,700多人受伤。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Web2.0并没有准确的定义,而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让用户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从而打破了原来门户网站所惯用的单向传输模式。”Web2.0相对于Web1.0(传统的门户网站为代表)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和粘性。Web2.0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而只是应用层面的东西。目前这个需求到底有多大可能并不是很乐观,现在可能不会这么快对原来的门户网站带来明显的冲击。众多Web2.0概念下的应用已经开始融入门户网站。新浪上月推出了互动式的搜索引擎爱问(iAsk),之前则已经推出了VIVI收藏夹和RSS,同时也在开始内部测试自己的博客服务。这些新的服务都带有明显的Web2.0特征。
在互联网的边界上,雅虎、微软、Google三家公司各自有其核心优势,又都凯觎着别人的山头。门户网站方面,雅虎是第一的;在搜索方面,Google是第一的;对微软来说,沟通平台是第一的。这几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且都想在别人的领地内分一杯羹,甚至是得到老大的地位。雅虎、Google和微软分别位于三个顶点,但围绕在每一个点周围的势力也都在向其他两个点蔓延,像雅虎可以向微软和Google方面来进军,Google也想扩展他们的业务。这是个动态的三角形。
门户们还在思考中,但一些新兴力量却已经按奈不住兴奋之情。由于一些粘合力极强的技术出现(比如RSS、Tag),以及一些更加个性化、自由、新颖和多样性的形式出现(比如网络游戏、博客、播客、维客),围绕在这些技术和形式周围的人们当中,似乎有人已经看到了下一代门户的影子。第二代门户相对于第一代门户最重要的特征: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得到解放;个性化;自组织;更广泛的信息共享。同时还定义了第二代门户的四种类型:基于Blog的个人门户型;内容聚合型;基于博客的网民主体型;以物品为中心主体的商品门户型。
Web2.0势必对原有的门户网站造成冲击,导致它们垄断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差。它们也不需要庞大的编辑和市场部门,不会像新浪等门户网站那样雇佣几百个编辑实时地整理新闻,这也是Web2.0跟Web1.0的最大区别。没有了编辑,也就没有了信息控制,体现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Web2.0网站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掘用户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把复杂的技术开发留给自己,而把简单的使用体验交给用户。有了用户资源也就有了盈利的可能。Web2.0携带的大趋势不可逆转,Technorati和Daypop等博客搜索网站也已出现,它们又一次把无序变为了有序,互联网因此正经历一次新秩序的建立。
④ 区块链的特征是什么
区块链的特征
区块链的四大特征之一:不可篡改
区块链最容易被理解的特性是不可篡改的特性。
不可篡改是基于“区块+链”(block+chain)的独特账本而形成的:存有交易的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持续加到链的尾部。要修改一个区块中的数据,就需要重新生成它之后的所有区块。
共识机制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使得修改大量区块的成本极高,从而几乎是不可能的。以采用工作量证明的区块链网络(比如比特币、以太坊)为例,只有拥有 51% 的算力才可能重新生成所有区块以篡改数据。但是,破坏数据并不符合拥有大算力的玩家的自身利益,这种实用设计增强了区块链上的数据可靠性。
通常,在区块链账本中的交易数据可以视为不能被“修改”,它只能通过被认可的新交易来“修正”。修正的过程会留下痕迹,这也是为什么说区块链是不可篡改的,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
在现在常用的文件和关系型数据中,除非采用特别的设计,否则系统本身是不记录修改痕迹的。区块链账本采用的是与文件、数据库不同的设计,它借鉴的是现实中的账本设计——留存记录痕迹。因此,我们不能不留痕迹地“修改”账本,而只能“修正”账本(见图2)。
图6:比特币在组织上去中心化,在逻辑上集中
在设想未来的组织时,我们心中的理想原型常是比特币的组织:完全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但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效率和能够推进,我们又会略微往中心化组织靠拢,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现在,在通过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创建和发放通证,并以社区或生态方式运行的区块链项目中,不少项目的理想状态是类似于比特币的组织,但实际情况是介于完全的去中心化组织和传统的公司之间。
在讨论区块链的第四个特征去中心自组织时,其实我们已经在从代码的世界往外走,涉及人的组织与协同了。现在,各种讨论和实际探索也揭示了区块链在技术之外的意义:它可能作为基础设施支持人类的生产组织和协同的变革。这正是区块链与互联网是完全同构的又一例证,互联网也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改变了人们的组织和协同。
总的来说,以太坊把区块链带入了新的阶段。在讨论以太坊时,如果要总结两个关键词的话,那么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是智能合约和通证;而如果只能说一个的话,我会选择“通证”。我会更愿意从互联网的历史中找寻它的意义,重复之前的类比:作为价值表示物的通证,它的角色类似于 HTML。在有了 HTML 之后,建什么样的网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
⑤ 区块链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去中心化真的重要吗
区块链是以哈希函数计算为基础,以分布式网络为骨架,实现数据的加密、传输、存储的网络系统。其核心是无中心,表现形式是网络端点以分布式布置,目的是实现数据的价值共享。其主要意义在于互联网由过去的信息互联转变到价值互联,或叫:价值互联网。
去中心化是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互联网时初始的目的,但由于现实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和地区、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去中心化并未真正实现。去中心化重要性提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保障了数据的安全。因为区块链数据是分布式布置,存储在各个端点,某一个或一些端点数据丢失或损坏都可以从其它端点回复。克服了目前数据主要集中存储在中心平台服务器集中保管一旦损坏、丢失无法恢复的弱点。另外,区块链技术将每一次产生的数据加盖时间图章(不能进入同一河流),防止数据被窃取。还有保障数据安全的非对称加密(两把钥匙:公钥、私钥)等。
2、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率。由于不同系统部门之间分割,系统内部门与系统外部门数据不能共享和平行,经济活动的效率很低。如:进出口贸易,除了交易的双方,还涉及到商检、海关、银行、运输、保险、代理等部门,将这些部门之间的数据形成一个区块,实现数据共享,可以极大提高交易的效率,节省交易成本。
3、打破了国家发行货币的唯一性。各国的货币由国家央行发行,区块链技术(比特币、其它数字货币)打破了这一中心化发行的惯例,今后货币将不在由中央银行发行,而是由区块链内自组织产生(价值符号),最终实现世界货币的统一。
区块链还有其它意义和重要性因与去中心化关系不大,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⑥ 请问,旺链VoneDAO自组织管理平台是怎么运作的
VoneDAO借助网络、算法、区块链、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以信任为基础,可以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系统,提升运作效率,构建一种去中心化、自由协作、自我管理的新型生产关系,使得组织在治理及业务开展过程中从负和、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助力企业形成自动、自主的高效管理模式。
⑦ 为什么说互联网思维就是女性思维
这是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老师在2012年就提出的观点,到现在仍很超前,尤其在移动互联到来时,品牌营销界的“女性思维”更为明显。举个栗子,品牌很重要的功能已变为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在物质富足的今天,怎么让人们摆脱孤独感是大家研究的问题;再比如说,体验时代的到来,无论在产品还是做活动,体验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据说互联网时代,女性独有的情感特征会在这个时代如鱼得水,各位女神好好把握机遇吧。
我们可以重新温习一下这个观点,看看那些以往只被认为是女性特征的东西,如何借助互联网,成为全人类的思想特质。
1) 当代思想的体验化
随着互联网发展,体验经济正在兴起。女性可能更适合体验经济。因为相较男性更擅长理性思维,女性更加感性,更长于体验。当男性也加入体验经济时,人类的思想特质,就从理性化,转向了感性化。
读图时代到来,是互联网体现女性主义特征的一个显著标志。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分析道,按工业化理论(他称之为“一个古代传统”),“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形象是亚人类的媒介”,这些亚人类“包括野人、‘不会说话的’动物、儿童、妇女和大众”。但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解放了形象,也使女性从“亚人类”变为了主流人类。
但是,这不仅意味着女权兴起。读图时代把男性、女性一起卷入进来。读图最夸张的是,在日本,官方每年的白皮书一般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文字版,一个是漫画版。漫画版的政府白皮书当然不光是给女性看的,日本的男性现在可以在最严肃而理性的政府报告上面,用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来进行本质直观了。用不识字的六祖的话说,叫顿悟。就是不经过概念化(男性化)的左脑,用形象思维(女性化)的右脑,直接把握事物。
男性不要因为直觉是以往女性的专长而难为情,事实上,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利用直觉洞察进行快速决策,是像拿破仑这样的卓越统帅才具有的思想特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即拿破仑战争艺术总结报告)讲的就是用体验这种女性主义思想特质来指挥战争的艺术。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娃发明用“思想特质”这个词来概括女性主义,比那些女权主义者的高明之处:思想特质也适用于男性。
2) 互联网的情感化思维
情感化,又是女性公认的思想特质。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陷入奥斯汀《理智与情感》那样的矛盾,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则是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在生意场上,只有象葛朗台那样的冷血动物才能笑到最后。互联网又一次改变了人类的思想特质,女性主义的情感化思想特质,成为时代新女性和新男性的共同优点。
如今在互联网上,情感不再是传说。FACEBOOK就是以爱这种情感作为纽带,而不是以自私这种理智作为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FACEBOOK和MYSPACE一个上天堂,一个下地狱,区别无非一个是熟人网络,一个是生人网络,而生熟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情感浓度的不同上。而在高情感浓度的地方,女性总是占上风。Aileen Lee在《为什么妇女统治互联网》中道出其中的数据:女性成为社交网站的主要用户,她们比男性在上面多花了30%的时间,而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者55%是女性。女性占领了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生意场。
这同工业时代形成对照。在巴尔扎克笔下,几乎所有女性都是失意者,因为多愁善感的她们,总是处于生意场的边缘,并因此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生意场上的规则,是以自利为中心,排斥利他的规则。生意场是干的世界,而非湿的世界。如今,互联网的未来是湿的。技术上的互联,激活了情感上的互联。女性通过社交,把市场变成了情场。当以爱的力量赚钱,比靠自私赚的钱还多时,任铁打的男人,最冷血的动物,心肠也会变软,也要改变自己的思想特质,主动去寻找智商与情商的平衡。
FACEBOOK的扎克伯格就是向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靠拢的男性,他的商业灵感不是来自巴尔扎克笔下的父系社会,而是来自印第安人的母系社会。他说:“你知道馈赠型经济吗?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相较于市场经济,这是种非常有趣的非主流经济形式,我拿出一些成果分享给大家,出于感激和表达慷慨之情,人们会回馈给我一些东西。整个文化就建立在这种彼此的馈赠框架下。”他说的就是莫斯发现的母系社会的礼品经济。而礼品经济的要诀,就是中国人都知道,而经济学中从来不讲的一条:礼轻情意重。
3)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思维
中心化思维,是男性思想特质的主要特征之一。大到帝国主义的“中心-外围”结构,小到家庭中的一家之主,传统社会凡事都讲围着组织的中心转。女性主义者依利加雷把这一倾向命名为“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它是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控制倾向。而女性和互联网一样,都具有天然的“分布式”特征。依利加雷甚至用女性的性感觉是四周分布而非象男人那样集中于一点这一事实,来说明女性特质中的非中心性、多元性、流动性、开放性、关联性等。
如果我们不象依利加雷那样女权主义的话,就会发现事实的真相在于:中心化是一切机械系统的特征,而去中心化是一切生命系统的特征。女性与去中心化的真正联系,在于她们长期被排斥在男性主导的机械系统活动之外,而与生儿育女等生命系统活动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反过来说,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在去中心化这一方面,更内在的联系在于,互联网正向社会生态系统的方向发展,因此产生出更多的节点之间自组织、自协调的特性。
阿里巴巴的组织,不再象卓别林《摩登时代》中那种中央控制的机械系统,而更象女性主义倡导的自组织、自协调、去中心、流动而开放的生态系统,尽管马云个人仍然是那样男子汉气概十足。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去中心化这一女性主义特质,并不是通过女性的身体,传导到互联网上,并对互联网加以影响的。因此按女权主义逻辑阐释的女性对互联网的影响,并没有说到点子上。相反,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逻辑,更顺理成章一些。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由真实、想象和象征三种结构组成。真实代表物理方面,想象代表心理方面,而象征代表符号方面。去中心化对人们(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的思想特质的影响在于,透过想象与真实的心物二元,人们到底把什么样的自我,投射到符号构成的人生大屏幕上。他们正确地解读出,笛卡尔时代那个因为物化而中心化的主体,正被互联网时代因为生态化而去中心化的活的自我所取代。
女性在互联网中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可能出于身体、心理的适应性,而比男人先一步如鱼得男性也可能顺应潮流,从船坚炮利的幻觉中醒悟过来,改变自己以往固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特质。水,但这不等于说只有她们才能觉醒。女性通过自己本能的互联网实践推动了这一过程的出现,不是比仅仅改变自己,更大地改变了世界吗?
女性只是改变自己,世界并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女性对互联网的实质性影响在于,通过推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的形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
⑧ 微信群应该如何管理
工作微信群的管理要点:
实名制(进群的人应备注真实姓名,职称,以便于辨认);
X+X原则(设立群信息回复原则,前一个X代表上班时间回复时段,后一个X代表非上班时间回复时段);
设立群助理制度;
把员工入群、退群嵌入员工入职、离职流程;
防止出现公群私聊现象;
如果需要联系某人,务必使用@功能,可以第一时间让对方知道,如果对方@你,请及时回复,保持信息畅通;
避免微信工作群的陷阱不刷屏、不公群私聊、不语音轰炸;
管理时要密切注意微信工作群的实效性,当这个工作群达成了工作目的后,要及时通知群成员退群,建群者也及时解散工作群,另外,当这个工作群在一定时段内没有完成建群的预期目标时,也应该及时解散工作群。
管理者在建群前,要考虑的几点:
1、要不要建群
在组建微信群,管理者先不用急着组建,而是要考虑清楚,微信群是否适合你的团队,如果要建,首先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微信活跃成员,团队成员使用微信是否积极?
如果你们团队,还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使用微信(例如老员工居多的团队),这种背景下,管理者贸然组建微信群,群成员之间的沟通质量可想而知,真遇到这情况,还是先考虑动员起员工先将微信的使用习惯培养起,或者考虑其他沟通平台吧。
2、注意群的定位
再者,考虑清楚,你团队的微信群定位做什么?是希望通过单纯的沟通、聊天增进感情?还是作为信息通知的群,及时将政策、提醒通知到位?或者两者功能都需要,这个答案,将决定你建立微信群的数量的标准。
3、建群的数量
每个团队都有骨干员工,为了更好的达到培养员工、管理信息沟通共享,考虑到微信群的开放性,一些信息不太便于在团队群内沟通,而一对一和个别骨干沟通过于低效率。
建议管理者在有精力的情况下,可以再建一个小规模的微信群,只将部分骨干员工加入进来,这样沟通起来就很方便,但要注意,尽量保持低调,否则让团队其他成员会有“小团队”的想法,不利于管理。
4、学会活跃群
为了不至于让微信群在成立后经历一段时间的热闹后,由于没有多少人说话,让群成为一潭死水。所以除了通知群外,聊天群必须要让员工活跃起来,经常性沟通,才能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了解。只有这样微信群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5、善于运营群
根据经验:一个群的主流声音,往往集中在几个群的意见领袖身上,如果管理者希望大家在发言的方向,达到正面的引导、积极向上,良性沟通的效果,那么只需要在群里找到4-5个积极的员工,由他们发起话题、引导大家讨论。
⑨ 未来组织应具备哪些特性
1、扁平化结构
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现有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着挑战和创新,曾经普遍采用的科层制组织模式正在被一种新型的扁平化组织模式所取代。企业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向扁平化管理的转变,已成为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不可阻档的潮流,标志着企业发展已全面进入扁平化管理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接触的信息量激增,市场变化莫测,机遇转瞬即逝,企业的活动量显著增加,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复杂的中间管理层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降低了企业决策的质量,部门本位主义导致忽视全局利益的现象不断发生,无法实现企业整体效率的最大化,精细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压抑了员工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变化使得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弊端凸显,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就对组织结构设计产生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具有最少的层次,拥有一个尽可能“平面”的组织。而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严重地阻碍了这种反应和决策。于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应运而生。为了适应持续不断剧变的环境,现代企业必须不遗余力地推动创新。
2、分布式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结构是什么?现在已经比较清楚了,就是分布式组织。分布式组织的特点是:
第一,多中心,分散控制。大家都知道分布式能源,每户农民就是一个太阳能的电站,能够自己使用或者并网发电。多中心是指在一个平台上有多个个体或团队,也可以有多个组织……它们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单元,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彼此并没有垂直的控制关系。多中心,分散控制意味着分权。
第二,多触角、多方向。通过分布式组织,可以多触角、多方向地探索、寻找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更有利于发现机会。同时,可以通过局部损失控制、化解全局性风险。
第三,灵活机动,能够快速应变。对于突然出现的具体情境,可以快速反应。
第四,可能存在自组织、自适应(修复)机制。自组织是自我发育、自我成长,受了伤之后自我修复。自组织和分布式是什么关系呢?自组织一定是分布式,而分布式未必是自组织。因为分布式可以是没有联系的。
第五,组织内部无边界。因为是多中心,而且是动态的——没有任何一个中心是固化的,变化之中,组织内部边界自然被打破,可以进行自组织连接。
第六,组织外部边界消失。因为每个中心或单元都可以自主地与外部合作,组织的外部边界也消失了。
3、去中心化
组织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也不是没有中心,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中心,把直线管理型组织变成网络化组织。去中心化就是要让节点自由选择中心,在组织之中不是仅仅下级围绕上级转,更多的应当是生产资料围绕生产力要素转,这样生产力要素就更活跃,资源配置就更灵活,管理效率就更高,基层组织和一线员工的活力就更强。目前大多数公司的组织架构是传统的金字塔式多层架构,管理链条长、成本高、效率低,决策者远离市场和客户,对客户和基层的现状及需求不能做到动态把握。这对于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极为不利,这样的组织也无法真正实现客户需求导向,所以要进行“组织去中心”改革。
组织去中心关键是改变一切以上级、以各级管理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使组织围绕客户转、围绕市场和一线员工转,缩短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组织去中心化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搭建统一支持平台,具体说,就是能够由组织平台完成的职能要集中,需要市场或者服务端人员快速决策和迅速处理的职能要下放。
4、分散决策
企业决策机制的中心环节是决策主体的确立,它是企业能否良性运作的关键条件。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经济活动最初始的决策者都是单个的人,我们把这种以个人独立的、互不重叠的决策权为特征的决策机制称为分散型决策机制。
大数据改变了长期以来依靠经验、理论和思想的管理决策方式,直觉判断让位于精准的数据分析,大数据下决策参与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首先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传统的决策因为数据稀缺,重要的决策依赖企业领导者的经验,而大数据可以保证从问题出发而不用担心数据缺失或者数据获取困难,决策重心回到问题本身,而领导者的任务是发现和提出正确的问题。
其次对于企业一般管理者和员工,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决策所需的信息,决策能力大大增强,决策倾向于依靠企业一线员工。大数据时代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领导者们必须与一线员工并肩工作,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再次,由于媒体不断宣传和数据获取便利,普通民众开始认识并利用大数据,每个人都能进入大数据世界,成为数据分析家,进而参与决策。
互联网经济时代,科技正促进领域间融合,产业界限正在模糊,社会化决策正在崛起。因此,多元决策在大数据环境下更加突出,决策者来源更广泛、关系更复杂,全员参与成为大数据下企业决策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