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思维
❶ 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具体表现为,哪四个
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就是说什么时候总是替自己着想,从来不为别人着想而且也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❷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❸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❹ 什么是“去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就是换位思考,不总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问题。同样的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该怎么想
❺ 怎样驳倒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是以一种单线思维方式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一切皆以自我为核心,遇事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能从全局看问题。
1。由于长期受父母的宠爱,事事拔尖,在班里仍只考虑自己的存在,不顾他人的利益。
2.受到家庭虐待,大打骂,放任不管的孩子,往往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爱,而忽视给予别人爱,只对自己的事情关心
3.一些不良个性品质也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诸如自负,爱好虚荣,依赖性强,内心空虚等都容易成为以“自我为中心”
4.受家庭或周围环境的影响。父母或亲戚、朋友中有这种自私的现象,必然会影响你。
5.要敢于突破“以自我为中心”,高明的人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即考虑个人的利益,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体。
6.与“以自我为中心”做斗争,不是要绝对地放弃个人利益,而是要学会兼顾多方的利益,不走极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的头上,这样就可以逐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意识,这是不好的,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影响到你的人生。如何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意识呢?自己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做到改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思想,也能做到为他人着想了。这样的人才是成功的。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无疑,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于他自己是极为不利的。这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也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厌恶、瞧不起。由于一门心思都放在蝇头小利的追求与意义不大的个人得失上,没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合作共事或终生为伴呢?可能说,这种人到头来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偿失。
那么,这些人如何才能逐渐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呢?其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旭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❻ 如何提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1.要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如果能够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就会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假如,你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话,别人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你。
2.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还要学会如何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3.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留给别人,把公心留给自己。
4.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单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犯片面性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人们受自身知识、经历、观念、涵养等因素的局限,难免在见解上有所缺失;假如把大量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舍其谬误,取其真诠,自然就会更公正合理。
走出自己的世界,就会赢得更多的友谊。青少年的生活少不了友情的滋润,否则生活中就会到处出现不适应,以至焦虑。
❼ 如何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
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思维只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样,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思维,而非指责、批评。 事实上,大人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比如有人会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帮他;有的人在集体讨论时不尊重别人的意见,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强行纠正,否则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二、不要太宠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宠爱他,比如常常对孩子说“这些都给你吃”“都是给你买的”、“宝贝想去哪里玩都可以”,只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说“分给奶奶一点吃”“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妈妈休息一会”,让他知道还有别人,适当的把别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注意考虑到别人。 三、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 如果让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就会改变。比如说他困了,想睡觉,妈妈就可以假装缠着要跟他一起玩,不让他睡觉,说:“那下次妈妈累了的时候,你要不要妈妈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愿意分享食物给别人,妈妈就可以说:“如果妈妈也不分享给你,你去哪吃呢?” 这种引导会让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虑别人感受。 四、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自我中心思维,因为没人教他如何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举手游戏:妈妈和孩子面对面站着,让孩子举右手,再问他:“我该举哪只手?”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从妈妈的位置考虑问题。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自己会藏在哪些地方,玩的过程中,父母藏起来让孩子找。这时候孩子就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妈妈,会选择藏在哪里呢? 角色扮演:此类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导其换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从狼的角度考虑问题:小羊会躲在哪?该怎么样捉它?等等。 这些好玩的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学会换位思考的效果。 五、让孩子体验自我中心的结果 比如安安接电话的例子,安安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是点头不说话,让安安体会一下接电话听不到声音是怎样的感觉。 这样,下次再接电话的时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来接电话是要说出声来才可以的。 六、在实践中学习 心理学家博克曾做过类似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发现:当儿童熟悉场景、问题相对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见,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孩子自己观察、动手操作,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的思维。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❽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❾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员要统一观念,提高认识。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竞争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就得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另外,孩子迟早得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接受挫折的挑战。要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则,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对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顺,也不能命令呵斥。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轮流当家,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吃;孩子和同伴发生了矛盾,不能解决时,家长既不能指责别的孩子不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教师要对孩子充满爱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宝贝,如果在学校感觉同学不关心他,老师也漠视他,那他的脾气不但不会减,反而会有所滋长。
其次,教师处理这类孩子的问题时,宜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果教师平时比较关心他,遇到问题他就会相信教师一定会处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状的时候,教师可以推辞说:“老师这会很忙,呆会帮助你,好吗?”待他稍微冷静后,你再给他分析原因,讲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给孩子创设合作、分享的环境。设计一些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乐。
第四,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换位,从他人的感受出发去思考问题。一是多给学生讲关爱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让孩子做一些帮助他人的实事。
总之,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不溺爱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走向健康的人生。
❿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为什么会出现,有什么意义与幼儿的中心思维有什么不同是不是都是自私的
自我中心膨胀是青春期的一大特点。在这一心理的作用下,青少年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产生诸多改变,进入唯我性平衡期。我在实践中观察到,自我中心心理需要调节。青少年能否成功的由唯我平衡性的自我中心向人际平衡性自我过渡,直接影响着将来他人格的发展、心志的健全和社会化的进程。如果过渡不良,则可能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心理上的畸形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些青少年社交适应不良的案例。在这篇文章里,我探讨了初中生的自我中心心理导致偏差行为发生的类型、作用机制。并重点通过具体案例,对初中生社交适应不良的根源和辅导途径进行探究,帮助这些适应不良的学生尽快走出偏差行为,达到自我同一性的良好适应。
一、少年自我中心的思维的根源、特征及影响
青春早期,也就是十一二岁以后的少年迎来了第二次发育高峰期,自我意识也紧接着高涨。青少年产生了一次觉醒——从儿童时代对师长权威的盲目服从到对自我权威的重视。他开始重新思考世界,思考自我在世界中的存在价值。他的情绪随着周围人的眼光而起伏,总认为自己在一个舞台上表演,所有人都在观察着自己。他为这些“假想的观众”而神不守舍,希望受到每个人的喜欢和赞扬。其实,在青春期,每个孩子更关注的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心思来互相观察。所以,那只不过是少年假想的观众。青春期闭锁性和自我中心的到来,是迈向成熟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必经阶段,是青少年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不稳定走向稳定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带着一些孤独的特点。一个成长中的自我,比任何时候都认真,都执著。而这种感情如果过于执著,则可能在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造成偏差。从青春早期的性的萌动来看,十一二岁的孩子告别了男女生极端疏远的性蕾期,第二性征在萌动和成熟。对喜欢的异性的感受等新鲜的性体验,不知该对谁诉说,只有将一切写在日记本里。他将对异性的憧憬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在唯我的孤独中尝试着从异性那里获取一点点的温暖。青春早期,“假想观众”的自我中心心理若调整不好,会引得少年人产生社交障碍。有的青少年觉得自己不够讨人喜欢,不敢见人,遇事萎缩,极度自卑。这种心理偏差扩散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会导致连锁性的反应。青春早期孩子易将个人的思想、情绪、心理感受摆在无比重要的位置,容易觉得别人都不了解自己,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变得孤僻、清高,或者强加个人感受给别人,在考虑个人和考虑他人时,显得既片面又极端。在认知上,青少年内向型思维较为丰富,注重内心世界多,关注现实生活较少。认知上还未摆脱具体形式思维的主导地位,看问题较表象、偏执。容易以别人的意见观点为转移。由于不能从正反两面看到某些社会现象的本质,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如追名牌、明星崇拜等),易被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如现在的电脑游戏、赌博、拉帮结派、偷盗、抢劫、逃学等现象。在情绪上,青少年处于第二次发育高峰,激素在身体里异常活跃。他们情绪十分不稳,遇事容易冲动,在同师长、同伴产生矛盾时,常不能心平气和的处理问题,同师长争执、表现出叛逆行为。从各方面来看,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既有积极的意义,又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 凯根说:自我中心的唯我性思维最终要向人际平衡性思维转化,我们不但要引导青少年了解自己的需要,更要善于协调自身需要同他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兼顾到他人需要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