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德里达的去中心化

德里达的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1-09-02 05:54:47

A. 怎样理解解构主义的文本观

什么叫"解构"呢?"解构"这个词,单从字面上理解,一个"解"字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为"结构、构成"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引伸为"解开之后再构成"。"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一词正式出现在哲学范畴内应该是从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讲演开始。当时36岁的德里达把矛头指向结构主义,对西方人几千年来所崇拜的确信无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义"等打上问号。为了有助于理解"解构主义",我们在这里必须对"结构主义"作以简要介绍。结构主义是本世纪前中期有重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中国大网络全书·哲学卷》)。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然而结构主义的问题出在:没有任何结构是一成不变的。人们指出结构的稳定性是不存在的。例如人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这样作品的静止结构在观者的欣赏中成了运动变化的东西。德里达从这种观点引发出去,大作文章,他指出语言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有偏颇的,是脱节的。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系辞上》)。因而,他开启了一个"解构主义的时代"。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一切领域,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线,概念、范畴、等级制度,在他看来都是应该被推翻的。"(包亚明《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启示力》)
后现代主义是指现代的后期,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随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测不准定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出现,人类渐渐明白到科学也有其不确定性,且认为科学并非可以用以解决任何问题。现代主义的动摇,也就引起后现代主义渐渐的掘起。

B. 德里达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什么是解构主义。海德格尔的哲学名言

解构主义:解构包含消解、摧毁的意思,消解摧毁的对象是西方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是理性主义的传统。解构主义实质上就是“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批判和吸收了结构主义的一些观点和立场:譬如个体服从整体,结构的社会性和非意识性,反人道主义立场等。但是,他们认为结构主义沿袭了哲学传统对统一性和单一性的追求,因此,他们从对结构持否定、消解的态度。也就是说,解构主义所解构的对象,是原先结构主义中“本质单一化、大一统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道统,进而,不难想到,解构主义提倡多元主义,它是对结构主义的超越。海德格尔的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里达的哲学思想:(1)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条参见解构主义) (2)原型写作:在德里达那里,语言被认为是原型写作。因为语言把图形和符号刻写在人的大脑上,这种刻写先于书面写作,先于说话甚至先于人类历史和儿童的发育。 (3)写作的意义:字符的流动性的产物是文本,文本是字符编织成的网,在这张网中,没有中心没有本质。“文本之外没有他物”。一切对象只有通过文本才能被理解,才能被赋予意义。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因而以为着在这里,没有作者和读者的区分,作者和读者同样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本的意义以来与作者或者读者中的任何一方,文本的意义仅仅是字符流动的产物。——————————暂时这么多,比较易懂的!

C. 请问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的话,他们是什么关系谢谢。

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霍克斯(TerenceHawkcs)认为"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关系所决定。总之,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4]因此,结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的最终的本质。
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26887.html

1、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结构主义也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方法论,是理论化的后现代主义。
2、主要形成于法国,
误解:常常把后结构主义思潮同1968年5月的“巴黎风暴”(学生运动的高潮)之后法国知识分子态度的变化相联系。理解为政治

化的运动。其实后结构主义是在更为一个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产生。
3、源头是结构主义,假定了结构的存在,更是对结构的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出发点,又超越了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不单是结构主义之后的东西,还产生于德语文化中一些现代思想史上又里程碑意义的一些理论,如马克思的学说,
尼采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等,法国版的现象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发展也有直
接或间接的作用

德里达的解构工作深藏海德格尔的根源:“我的工作,若没有考虑到海德格尔的问题,若没有对海德格尔称之为'在与在者'等的差异,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德里达的解构就是一种战略,这种战略因此既是结构主义的,又是反结构主义的。

解构的概念针对的是理论上的专制,这个概念是在结构主义思潮在法国十分走红的时候设想出来的。这个概念意味着一种对某种结构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的方式。解构看重的是差异和重复,而不是对立和矛盾。因此,德里达用的是deconstruction(解构),而不是destruction(摧毁)。

解构---结构主义的、又是反结构主义的:首先,人们拆解一座建筑,一种伪装。德里达希望以此让人从“一切都木已成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以便结构、神经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显现出来的是不能解释任何东西的形式结构的不稳定性,从解构这个词的一般意义上讲,它不是中心,不是原则,不是推力,甚至不是事件的规律。
http://www.670068.com/xuanmiao/HTML/38534_7.html

D. 什么是在场、不在场什么是书写、言意请详细回答

要理解在场,就先理解形而上学.

解释形而上学的词条很多,我就结合你的问题谈一下.形而上学一般所讨论的,都是超越经验的.其中心问题是"存在".
那么形而上学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二元对立,并且其中一方占主导.比如,现象和本质的对立(本质是主导),质料和形式对立(形式占主导),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对立(理念占主导)……
形而上学中大量充斥着这样的思辩模式。
所谓在场,就是指这些在二元对立中占主导地位的概念在场。也就是说,一个事物,一定要有其本质,其本质一定要在,如果本质不在,这个事物就不可能在。在场更强调了现场感。
其实这个并不难理解,主要是哲学家使用的一些术语,总是被一些人当作时髦的东西,但是却又未必精确的去介绍这些术语。结果造成了许多误会。

再说书写和言意(言说)。
首先,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都强烈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德里达是从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开始,进而延伸到书写和言说的对立。

传统认为,言说可以使意义在场。而书写已经会使一部分意义不在场。举例来说,我现在和你面对面交谈,讨论一些问题,双方交流可能很舒畅。但是形成了文字,把对话记录下来,这时现场的一些信息也许就不能在文字中体现出来。因此传统中都看中言说轻视书写。
德里达却不同意这个观点,至于他的论证过程,很复杂,我就不多写了,楼主自己可以去查点权威资料。
那么德里达反对言说比书写重要,是不是表示他认为书写比言说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德里达作为一个解构主义者,就是要防止陷入结构主义以前的错误之中去。结构主义者认为一个系统结构中,有中心和边缘的对立。比如言说和书写的对立,其中言说是重要的,书写是次要的。如果你把这个颠倒过来,变成书写和言说对立,书写是重要的。实际只是颠倒了位置,没有改变实际的关系,这仍然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就好比说,奴隶主奴役奴隶,奴隶造反了,变成了以前的奴隶奴役以前的奴隶主,实际上和以前还是一样,关系根本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这个关系所处位置上的人。

不知道我这样讲,你能明白吗?

E. 什么是德里达难题

德里达难题是指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

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5)德里达的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解构主义流派反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构由一系列的差别组成。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不稳定和开放的。因此解构主义又被称为后结构主义。德里达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作品的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F. 解释学转向

"解释学Hermeneutik”源于赫尔默斯,一位古希腊“永生诸神的信使”1,他的任务是将诸神的消息和指示迅速传递给人间,这里的传递指转告,是已经经过翻译与解释的告知。由此,古代西方语文学家都用“翻译”和“解释”来定义解释学,也就是说解释学最初即一种语言转换,——从一种陌生语言世界(神的世界)到我们自己的语言世界的转换的学问.解释学至少包含三个要素:理解、解释、应用。
解释学史中有三次转向:1,从特殊解释学到普遍解释学9;2,从方法论到本体论解释学10;3,从单纯本体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解释学。

G. 那位亲可以帮我解释一下德里达的“不在场”

我是认可德里达思想的。
但我是中国人。
只有确信庄子“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认同后。(中心移动)
来回答这个二元对立的思想。
按照德里达的说法,欧洲传统形而上学和一切理论,就是借助于“在场”的观念,把语言、语言所论述的观念、通过观念所指涉的事物以及历史存在等各种不同的因素统一在现实表现的场域。不仅如此,它们还借肋于“在场”的观念,将上述各种不同因素所表现的不同历史维度,通过统一成为毫无历史差别的同一个现实的实存关系中。因此“在场”在传统本体论及各种理论中,成了它们“不在场”或虚无的各种观念和事物转化成现实事物的魔术力量。
补充一点是对结构主义的颠覆的建构后现代思想。
不要搞错“虚无”的蕴含。

H. 什么是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

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8)德里达的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类型解构是一类通过质疑和颠覆传统艺术类型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预设和基本表达方式,获得全新文本价值的艺术形式,在流行文化中有广泛的影响:

1、守护者通过将美国漫画中典型的超级英雄形象置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解构了超级英雄无所不能的形象,指出英雄注定要受到人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有时甚至成为问题的根源;

2、魔法少女小圆通过将传统魔法少女漫画的基本预设进行解构,指出试图以魔法实现梦想不可能不付出代价,且个人的梦想的实现未必会引导至可欲的结果;

3、新世纪福音战士通过将传统机器人动画(尤其是超级机器人系动画)的基本预设进行解构,打破了正义和邪恶之间非黑即白的界限,并把许多看似天赋异禀的青少年内心黑暗不为人知的一面用进行生死攸关的战斗这种方式一点点地向观众展现出来。而战斗本身虽然热血但并不轻松,主人公们也在越来越无希望的战斗中变得愈发疲惫、浮躁,直至精神失常。

热点内容
中融兴合区块链 发布:2025-07-22 04:01:38 浏览:670
2030年比特币价格多少钱 发布:2025-07-22 03:57:09 浏览:994
移动卡有合约套餐怎么换 发布:2025-07-22 03:56:16 浏览:167
zec合约地址怎么找 发布:2025-07-22 03:55:39 浏览:17
去外滩金融中心中山东二路地铁站 发布:2025-07-22 03:50:17 浏览:17
比特币病毒样本百度云 发布:2025-07-22 03:40:44 浏览:344
元宇宙化 发布:2025-07-22 03:40:04 浏览:341
移动青春卡合约没到期怎么退 发布:2025-07-22 03:38:05 浏览:26
培训区块链客户 发布:2025-07-22 03:32:27 浏览:724
比特币多空杠杆率 发布:2025-07-22 03:09:35 浏览: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