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去自我中心实验
1.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实了儿童思维带有明显的特点,即
皮亚杰三山实验
如图所示,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
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儿童说不出来,皮亚杰以此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
2.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启示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
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2)皮亚杰去自我中心实验扩展阅读:
心理学家皮亚杰三山实验的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3. 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哪个阶段的儿童会"以自我为中心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三山实验: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4. 自我中心化出现在皮亚杰的哪个阶段
出现在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5. 皮亚杰著名的“三山实验”,是为了考察什么
在跟孩子一起玩的游戏中,最暴露智商的游戏毫无意外躲猫猫一定摘得头魁。
小皮还是6个月的时候,偶尔一天她爸跟她玩躲猫猫,开始时还会配合音效Peek-a-Boo~,看着女儿很开心也玩的乐此不疲。
后来玩的多了,我们都觉得腻了,可她依旧笑个不停,于是我们懒癌上身,决定给自己降低标准,一脸面无表情,如钢铁直男般遮住放开—遮住放开—,oh no,她竟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笑!我和她爸对视了一下,心里浮出担忧:这孩子不会是傻的吧……
好在吃吃喝喝都还算不错,又不能扔,于是就只好这么将就养着了,结果到了2岁多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她“智商堪忧”的另一方面,那就是捉迷藏。
因为跟她说明了多次游戏规则后,她的躲法依旧是这样的,
在捉迷藏过程中,家长也并不需要一味的迎合孩子,偶尔也可以“不动声色“的给孩子一点小提示,比如“我听到哪里发出声音了,是不是宝贝发出来的呢?”“我好像看到你的脚啦”等等,让孩子在下次捉迷藏中,能有所警醒,更加精进。
当然,家长也一定要把游戏规则给孩子讲解明白,比如高高的窗台、封闭而危险的空间、出门后等,是不适合玩捉迷藏的,以免乐极生悲。
6. 皮亚杰的实验《三座山》详细的内容谁知到吗求解.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
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
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
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
的特点。
7.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出现视野自我中心是在什么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世界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8. 皮亚杰的实验有哪些
第一、“三山实验”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是很有名的一项试验,皮亚杰通过这项试验提出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只能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
做法:
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结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处于任何角度的人看到的内容跟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
第二、“守恒实验”
皮亚杰通过“守恒实验”证明了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守恒概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看待问题只能从一个维度看待问题。
做法: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这两杯水分别倒入一个高瘦的容器和另一个又矮又胖的容器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
结论:6、7岁以下的儿童只会根据杯子里水的高低深浅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但是6、7岁以上的孩子对于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说两个杯子里的水是一样多。
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
第三、“钟摆实验”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只有进入到形式运算之后,才具有归纳推理能力,钟摆实验才能够科学地进行验证。所以钟摆实验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
做法: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一个横梁上,绳子的尾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
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在检验某一因素的时候,控制住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当摆绳短,重物重的时候,摆速则快。因此,错误地认为摆速是由摆长和所拴重物的重量共同决定的。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地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
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形式运算阶段
以上就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几个经典实验,希望对各位在备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祝你早日上岸!
9.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什么特点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还无法脱离自己所能够看到的,去判断物体的状态。不用代入了其他“玩具娃娃”的视角。
拓展知识:
1、三山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2、皮亚杰: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