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城市化
❶ 什么叫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逆城市化就是由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犯罪增加等等原因造成城市人口开始回流到农村、郊区居住的现象,而再城市化就是一个应对逆城市化的措施,它会让原本城市化衰败的地方再次成为城市化中心地区,使流到农村郊区的人口再回到城市,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建议你去网络上查一下,网络更具体!^-^
❷ 再城市化是什么意思
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
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
❸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地理)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城市郊区化村镇、开发区、工矿企业与城市、城乡相融连成一片,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了。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城市郊区化所产生和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相似的。
其一、城市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城市工作条件,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其二、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区域规划,促使城市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协调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在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其三、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然而,城市郊区化建设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种追求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的城市化建设道路,若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病”,最终使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遇到阻碍而停止不前。这种“城市病”在中国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❹ 城市化的原因及后果
弊端:
最近不断有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的报道,说我国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5%,超过原来计划指标,还说我国城市已进入“加快发展期”,甚至有的报道称目前出现城市化“大跃进”。这样造势,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不是好事?会不会带来什么负面效果?
按照原来规划,我国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35%左右,到2010年达到40-42%。换句话说,我国已提前6至7年实现原定城市化的目标。权威部门提出,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5%,再进而达到75%。
笔者的疑问之一是,我们城市化的步子是不是太快了,太急了。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时间,法国从25.5%提高到71.7%,美国从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们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仅用10年,不说加快,即使用这样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能达到60%,2035年以前就能达到75%左右。换句话说,我们只用英国的一半时间,法国和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过同样的城市化进程。
疑问之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国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现在仍然不够高,需要提高,这也毫无疑问。但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应该一样?中国国情与迄今已实现现代化的所有发达国家差别巨大,中国城市化标准是否一定要像它们看齐?21世纪的城市化与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化标准是否应该有些区别?
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得更远。鉴于城市人口对资源的消费量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我们在实施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资源与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比例相适应的问题。既然我国基本资源状况远不如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水平为什么定得同他们一样高呢?如果2020年我们有15亿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亿;本世纪中人口17亿,那么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亿。这样巨大的城市人口,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设施才能支持?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是迄今为止对城市化意义的认识。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对城市化的标准的认识正在发生某些新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甚至家里办公,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同样可以开会,同样可以交易,同样可以完成许许多多事情,而且大大节省时间、减少大量物流方面的消耗。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都往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里挤。于是,一些发达国家人群开始出现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市中心区向市郊分散化的趋向。而且这种趋向一点也不会降低现代化的程度。我们在21世纪推进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这些新因素,避免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而走弯路。
疑问之三是,过快和过度的城市化会不会造成某些难以逆转和难以纠正的后果。现在有一种感觉,我国的城市化还是通过很强的计划经济模式、很强的行政手段来推进的,而主要不是顺应市场需要自然发展。如平均每年要以多块速度城市化,到哪个年代城市化要达到什么程度,最近又提出加快城市化步伐等,都是计划经济的典型做法。城市化比任何单个产品和单项经济指标,要复杂百倍,它涉及人口布局、资源配置、环境、社会各个方面。行政和计划的作用是城市化所必需的,但主要应体现在,集中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根据历史、现状和将来,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搞好综合平衡,准确定位城市功能,确保城市特色,而不是强调指标和进度。
城市化过快和过度可能造成至少四个难以逆转和纠正的后果:
一是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按规划,我国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国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积不小,约30万到6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我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占掉那么多好地,原来想通过城市化让留在农村的人口获得较多耕地的初衷如何能兑现?事实上,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
二是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提出“发展克服城市病”、“规划减少城市病”、“管理医治城市病”。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能不能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能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严格到位。今年夏天北京的一场暴雨造成几乎全城交通瘫痪,上海一场大风大雨造成严重交通阻塞和大范围停电事故,就暴露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问题不轻。
三是房地产“泡沫化”。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
四是城市“废墟化”。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左右的理想规模。那么今天搞了那么多大规模的城市,将来会不会出现有一天没有那么多人去居住?
我国的城市化,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不仅关系到今天,而且关系到明天,关系到后代。城市建了,是不能轻易拆掉的;城市化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是难以恢复的。我们的步伐应该稳健,应当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化的利好,尽量避免或减少因为不慎和盲目可能带来的弊端.
好处:
先谈谈收入,城市化大的区域肯定比城市化小的区域收入要高,直观的说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比如上海市民,很多的居民也是居住在拥挤狭小,破烂不堪的城中村小瓦房,失业在家的也不在少数,可是由于城市化的推进,放地产开发商开始波及到居民的住房,拆掉狭小的住房,赔款是不能少的,并且还要安排象样的居所,于是这样的居民就开始过上"小康"生活了,住好房子,多余的赔款可以存进银行养老,还可以买社会的福利了.
另一方面,在一般性的小区和龌龊的小区,中低挡房子(祖宗留下的)的房主,根本就不担心收入的问题,在上海5,6个平方的小瓦房,一个月的房租在350-500这个层次,要知道,这样的房子除了放一张床之外,连放桌子的地方也没有了.但就这样的房子一般人也住不到,我也到过类似的地方,亲眼见到好几个人住一个房子的,一张大床,也部分哪个是老婆,还是女儿,还是儿子,统统住一块.着实让人觉得意外.算算房主的收入吧,这样的小房子只要有五六间,收入都达到2000-3000元了,再加上自己有定所,根本不用工作就可以天天打麻将了.甚至觉得自己有资格在其他地方的人面前颐指气使了.
上海的房价有些高,上述现象已经波及到上海的农村,这样就造成了短期的城市人口的优势,但深入思考,这样的优势意义深远.
反观农村,就以生我养我的邳州农村吧,尤其是10年以前的光景,城市化根本涉及不到农村,收入来源靠养殖业和种植业,产业化很低,老实说,很多老人和弱势群体的收入为0,即使中间有较富裕的商人,平均的指标也被这部分人抹杀掉了,经济指标吃了很大的亏,虽然没有达到饿死人的地步,但是在大城市看来,我们的情况比非洲还糟糕了.
即使现在,这样的情况还存在,虽然有改观,但基本矛盾没解决,商人多了,创业者多了,富裕的人比以前多了,可是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呢,这部分人的收入依然很多为0.算平均收入被落下的太远.归其原因,城市化的好处没有享受的到.
再看看招商引资,大城市的外资显然比小城市或农村强的多,再拿上海来讲,城市人口可以从房地产和房租当中收益,但已经不是中心城区的人口这方面就差了,但是不要紧,他们可以到外企打工,经常见到生产流水线上的50-70岁的老太太,老大爷拿着放大镜在检查电路板,有时候眼睛红肿也再所不辞,加班到夜里11点坐工交回家,生活是够艰苦的了,要是我父母的话,肯定不允许这样做.可他们为了高消费的收入,要不怎么生存?
看看我们老家的老太太老大爷吧,年龄大了放风筝吧,去走亲戚吧,在家清闲吧,大部分是儿女养活的,无庸质疑,收入为空,尤其是农村的没有养老金的老人,因为享受不到上述的城市化带来的福利.综合一下,收入指标也高不了,但是也无须大城市的同情,我们依然有肉吃,依然有酒喝,毕竟老百姓不会想的那么多.
再研究问题的另一面,一味的享受城市化就是好事吗?我看也未必,再拿上海来说,这边的民营经济比起外资显得很糟糕,很多街道看上去萧条,和大上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符,人的竞争力一般,不象宣传的那样,叫做"精明的上海人",至少我觉得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做错了,粗的不算,细的算......
记得由于工作的原因,曾经在少偏的地方租房子,但是就因为没有网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可周遍的上海人根本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好不容易听说附近有一家年轻的儿子有电脑,我去说服,要以一个月几百元的价格缴费,可是他全家都反对,说是有病毒,一个网线只能接一台电脑的笑话.
没来上海之前总觉得上海的商业氛围了得,大街上应该人潮汹涌,可是来到后才发现我错了,这边的商业氛围真的一般,靠近徐家汇的桂平路之类的,连个商店都开不起来,原因是上海这边喜工作,厌经商,曾经听说上海人半夜出门也不属实.
总之,不管是哪里人,只要努力总有回报,城市是人的城市,农村也是人的农村,发挥人的能动性,好的生活终究能享受!
❺ 请简略谈谈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1、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
2、大城市病
当今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中国大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开始在中国部分地区出现,而许多特大城市也开始着手兴建“卫星城”希望能解决大城市病的诸多问题。
3、城市职能转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5)去中心城市化扩展阅读:
积极意义
1、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
2、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3、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4、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❻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如何解决
http://wenku..com/view/748e6e3043323968011c927f.html
❼ 城市化带来的弊端和好处
弊端:
最近不断有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的报道,说我国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5%,超过原来计划指标,还说我国城市已进入“加快发展期”,甚至有的报道称目前出现城市化“大跃进”。这样造势,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不是好事?会不会带来什么负面效果?
按照原来规划,我国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35%左右,到2010年达到40-42%。换句话说,我国已提前6至7年实现原定城市化的目标。权威部门提出,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5%,再进而达到75%。
笔者的疑问之一是,我们城市化的步子是不是太快了,太急了。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时间,法国从25.5%提高到71.7%,美国从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们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仅用10年,不说加快,即使用这样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能达到60%,2035年以前就能达到75%左右。换句话说,我们只用英国的一半时间,法国和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过同样的城市化进程。
疑问之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国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现在仍然不够高,需要提高,这也毫无疑问。但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应该一样?中国国情与迄今已实现现代化的所有发达国家差别巨大,中国城市化标准是否一定要像它们看齐?21世纪的城市化与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化标准是否应该有些区别?
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得更远。鉴于城市人口对资源的消费量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我们在实施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资源与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比例相适应的问题。既然我国基本资源状况远不如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水平为什么定得同他们一样高呢?如果2020年我们有15亿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亿;本世纪中人口17亿,那么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亿。这样巨大的城市人口,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设施才能支持?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是迄今为止对城市化意义的认识。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对城市化的标准的认识正在发生某些新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甚至家里办公,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同样可以开会,同样可以交易,同样可以完成许许多多事情,而且大大节省时间、减少大量物流方面的消耗。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都往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里挤。于是,一些发达国家人群开始出现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市中心区向市郊分散化的趋向。而且这种趋向一点也不会降低现代化的程度。我们在21世纪推进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这些新因素,避免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而走弯路。
疑问之三是,过快和过度的城市化会不会造成某些难以逆转和难以纠正的后果。现在有一种感觉,我国的城市化还是通过很强的计划经济模式、很强的行政手段来推进的,而主要不是顺应市场需要自然发展。如平均每年要以多块速度城市化,到哪个年代城市化要达到什么程度,最近又提出加快城市化步伐等,都是计划经济的典型做法。城市化比任何单个产品和单项经济指标,要复杂百倍,它涉及人口布局、资源配置、环境、社会各个方面。行政和计划的作用是城市化所必需的,但主要应体现在,集中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根据历史、现状和将来,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搞好综合平衡,准确定位城市功能,确保城市特色,而不是强调指标和进度。
城市化过快和过度可能造成至少四个难以逆转和纠正的后果:
一是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按规划,我国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国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积不小,约30万到6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我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占掉那么多好地,原来想通过城市化让留在农村的人口获得较多耕地的初衷如何能兑现?事实上,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
二是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提出“发展克服城市病”、“规划减少城市病”、“管理医治城市病”。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能不能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能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严格到位。今年夏天北京的一场暴雨造成几乎全城交通瘫痪,上海一场大风大雨造成严重交通阻塞和大范围停电事故,就暴露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问题不轻。
三是房地产“泡沫化”。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
四是城市“废墟化”。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左右的理想规模。那么今天搞了那么多大规模的城市,将来会不会出现有一天没有那么多人去居住?
我国的城市化,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不仅关系到今天,而且关系到明天,关系到后代。城市建了,是不能轻易拆掉的;城市化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是难以恢复的。我们的步伐应该稳健,应当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化的利好,尽量避免或减少因为不慎和盲目可能带来的弊端.
好处:
先谈谈收入,城市化大的区域肯定比城市化小的区域收入要高,直观的说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比如上海市民,很多的居民也是居住在拥挤狭小,破烂不堪的城中村小瓦房,失业在家的也不在少数,可是由于城市化的推进,放地产开发商开始波及到居民的住房,拆掉狭小的住房,赔款是不能少的,并且还要安排象样的居所,于是这样的居民就开始过上"小康"生活了,住好房子,多余的赔款可以存进银行养老,还可以买社会的福利了.
另一方面,在一般性的小区和龌龊的小区,中低挡房子(祖宗留下的)的房主,根本就不担心收入的问题,在上海5,6个平方的小瓦房,一个月的房租在350-500这个层次,要知道,这样的房子除了放一张床之外,连放桌子的地方也没有了.但就这样的房子一般人也住不到,我也到过类似的地方,亲眼见到好几个人住一个房子的,一张大床,也部分哪个是老婆,还是女儿,还是儿子,统统住一块.着实让人觉得意外.算算房主的收入吧,这样的小房子只要有五六间,收入都达到2000-3000元了,再加上自己有定所,根本不用工作就可以天天打麻将了.甚至觉得自己有资格在其他地方的人面前颐指气使了.
上海的房价有些高,上述现象已经波及到上海的农村,这样就造成了短期的城市人口的优势,但深入思考,这样的优势意义深远.
反观农村,就以生我养我的邳州农村吧,尤其是10年以前的光景,城市化根本涉及不到农村,收入来源靠养殖业和种植业,产业化很低,老实说,很多老人和弱势群体的收入为0,即使中间有较富裕的商人,平均的指标也被这部分人抹杀掉了,经济指标吃了很大的亏,虽然没有达到饿死人的地步,但是在大城市看来,我们的情况比非洲还糟糕了.
即使现在,这样的情况还存在,虽然有改观,但基本矛盾没解决,商人多了,创业者多了,富裕的人比以前多了,可是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呢,这部分人的收入依然很多为0.算平均收入被落下的太远.归其原因,城市化的好处没有享受的到.
再看看招商引资,大城市的外资显然比小城市或农村强的多,再拿上海来讲,城市人口可以从房地产和房租当中收益,但已经不是中心城区的人口这方面就差了,但是不要紧,他们可以到外企打工,经常见到生产流水线上的50-70岁的老太太,老大爷拿着放大镜在检查电路板,有时候眼睛红肿也再所不辞,加班到夜里11点坐工交回家,生活是够艰苦的了,要是我父母的话,肯定不允许这样做.可他们为了高消费的收入,要不怎么生存?
看看我们老家的老太太老大爷吧,年龄大了放风筝吧,去走亲戚吧,在家清闲吧,大部分是儿女养活的,无庸质疑,收入为空,尤其是农村的没有养老金的老人,因为享受不到上述的城市化带来的福利.综合一下,收入指标也高不了,但是也无须大城市的同情,我们依然有肉吃,依然有酒喝,毕竟老百姓不会想的那么多.
再研究问题的另一面,一味的享受城市化就是好事吗?我看也未必,再拿上海来说,这边的民营经济比起外资显得很糟糕,很多街道看上去萧条,和大上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符,人的竞争力一般,不象宣传的那样,叫做"精明的上海人",至少我觉得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做错了,粗的不算,细的算......
记得由于工作的原因,曾经在少偏的地方租房子,但是就因为没有网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可周遍的上海人根本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好不容易听说附近有一家年轻的儿子有电脑,我去说服,要以一个月几百元的价格缴费,可是他全家都反对,说是有病毒,一个网线只能接一台电脑的笑话.
没来上海之前总觉得上海的商业氛围了得,大街上应该人潮汹涌,可是来到后才发现我错了,这边的商业氛围真的一般,靠近徐家汇的桂平路之类的,连个商店都开不起来,原因是上海这边喜工作,厌经商,曾经听说上海人半夜出门也不属实.
总之,不管是哪里人,只要努力总有回报,城市是人的城市,农村也是人的农村,发挥人的能动性,好的生活终究能享受!
❽ 苏州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是啥
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去中心化。北京、上海、深圳虽然都是一线城市,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北京是从中心区逐渐向外扩展的“单核”城市格局,深圳是“多核”城市格局,而上海介于两者之间。而作为新一线的苏州从92年的一体两翼到12年的一核四城,去中心化越来越明显,这样多极的模式也会使城市发展更加稳定。(熵越大越稳定)
❾ 城市化形成的原因
简言之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因为工业化,人们聚集到工厂密集的地方,形成城市。
(一)历史背景
迄今为止,人类世界在聚落的型式和聚落组织上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
化。第一次大的变化是渔猎到农业的革命,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它使人类从
根本没有聚落到出现半永久性的农牧业村舍,然后过渡到定居的乡村聚落
(今天叫村庄)。半永久性村舍阶段存在长达5000 年,是当时落后的种植
业还不足以维持人口的增长决定的。一旦地力衰竭,整个村舍即被迫迁移,
甚至当个别村落人口增长,也需要分裂成较小的组团,寻找新的住地,以保
证起码的人均耕地。从史前到出现聚落,整个人类可能最多只有几百万人。
由于采取定居农业,人口很快就达到了几千万人。
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城市的出现。由新石器时代进入城市生活的时代大约
经历了1500 年。定居的结果,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灌溉和耕作技术的
进步,产生了剩余农产品,使一部分人力有可能解放出来去从事建筑业、手
工业、服务业,促进了社会分工进一步复杂化。轮子的使用把人们从滑走式
的笨重运输中解放出来,使人口流动、人际交往和交通运输的能力发生了第
一次飞跃。一般来说,一个村庄无力供养那些专职的工匠、艺人和其他非农
业人口。他们开始只好游荡于各村落之间,辗转谋生。逐渐在交通方便、安
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聚集成市。定居还使人类居住条件日臻完善,建筑
材料的质量、坚牢度都不断提高。这些经济因素促使人口日增,其结果使村
庄变成集镇、变成城市。
在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
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是他占据中心地位,象磁体一样把一切
新兴力量吸引到城市文明的心腹地区来,并把宫廷和庙宇置于他的控制之
下。国王有时兴建一些新城,有时将乡村小镇改建为城市,并派出行政长官
去代他管辖。国王的统治使这些城市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宗教很可能也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狩猎部族的酋长,借助僧侣阶层的
扶持,才能谋取到庞大的权力和通天的权威,乃至最后上升到国王的地位。
据认为城市形成过程中的“小城”即城堡,最初也可能是为敬奉神明而设计
的,属于宗教性质。当然它还是一种贮存性据点,安全地存放酋长首领的私
产,主要是粮食,可能还有女人。只是到后来才更显出其军事防卫的实际效
用。王权制度扩大了僧侣阶级的职能,使僧侣阶级踞于社区的支配地位,他
们掌管着时间和空间,预言节令性的大事件。庙宇还有着丰厚的经济基础。
王权和神权的融合所产生的各种力量把城市的种种起源性因素组合到
一起,使之具备了新的形式。城堡的主人主宰着城市的命运,从而把最大限
度的社会分化、职业分化同统一、整合的发展过程结合在一起。前面所述的城市形成过程,实际是很漫长的。如果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那么城市的出
现大致和阶级与国家的出现以及奴隶占有制的兴起是一致的。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 年)甚至认为单纯的新
石器文化不足以形成城市。城市的起源是两种史前文化,即旧石器文化和新
石器文化密切结合的结果。这种接合造成人类文化第一次在空间上形成聚
合,他称此过程为最早的城市性聚合过程。这就是城市的成胚时期。①他认
为,人类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最早萌动,实际开始于以墓地表达对祖先的怀
念和祭祀以及到岩洞举行礼仪活动的行为需要。当时,永久性的村庄聚落形
式可能还没有踪影。从某种意义上说,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
“城市”了。墓地作为死人的城市是活人城市的前驱和前身,也是活人城市
的形成核心。而原始礼仪中心的岩洞,逐渐演变成以后的宗教性的圣祠和庙
宇。正是由于古代社会的社会性和宗教性推动力的协同作用,这些固定的地
面目标和纪念性汇集地点逐渐地把有共同的祭祀礼俗或宗教信仰的人们,定
期地或永久地集中到一起,这就是城市形成的最初的胚胎。许多古城如今仍
然记载有并且在继续追求这些原始的目的。精神的要素和经济物质的要素在
城市的形成中是同样重要的。芒福德通过大量考察所作的这些分析,弥补了
考古学者力求从最深的文化层中找到足以表明古代城市结构的物质性遗迹
的不足之处。①
至此,本书还没有正面回答城市是怎样起源的。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于回
答,是因为学术界对此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
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地理学论述城市起源主要归结为三个基本原
理:①拉采尔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当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盲目的
原始自然力量起作用时,人类聚居的文化形式是不同环境因素的产物。近东
河谷低地的特殊自然环境,特别有利于耕作和动物驯化,为城市起源提供了
条件;②传播论,这种理论把城市看作是中近东河谷低地这一独特环境下的
特殊产物,通过由近及远的传播,向东传到印度河流域,向西传到克里特岛,
然后又传到希腊和罗马,进而传遍了欧洲;③进化论思想,人类地理分布学
家提出人类发展的三个时期依次是原始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相应的
人类的定居形式由渔猎时期的营地性质,后来演化为小村,进而进入平原谷
地的村庄,最后发展成城镇。这些理论把城市的起源因素与发展因素混淆在
一起,他们的理论假设已经面临挑战。
现代社会科学家,包括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提出了4 种有关城市起源的
理论。
1.水力论或环境基础论
该论点以伍利(L.Woolley)和威特福格尔(K.A.Wittfogel)为代表,
认为:①只有在土地和气候有可能并且容易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创造出剩余
农产品的地区,城市文明才能产生;②剩余农产品很大程度上是灌溉的结
果;③灌溉导致特殊形式的劳动分工,它强化了耕作,促使人口集中;④灌
溉使大规模合作成为必要,它导致管理体系的形成。这些因素使住宅建设集
中化,出现城镇。简言之,城市是随灌溉的发展而发展的。
2.经济论或市场起源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的认为城市是长距离贸易的产物,有的认为城市起源
于集中了内部交换过程的区域中心。总之,由于市场贸易引起的高度集中才
兴起城市。他们的根据主要来自商业是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创造者这种传统观
念。城市的市场起源论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斯(Jane Jacobs)与众
不同地坚信“城市发展在先,乡村发展在后”,她把农业的发展看作是城市
发展的后果。她通过分析安那托利亚一个起源于公元前7560 年的具有矿物
资源的城镇,认为这是由于邻近的狩猎群体习惯性地成为这里黑曜石
(obsidian)的顾客。贸易的建立,产生了专门化和所有与城市有关的其它
变化,包括对农业的需求。
3.军事论或防御据点起源论
人们注意到埃及象形文字中的“城市”是圆圈中划一个十字,圆圈代表
防御墙。相应地也就有人提出,城市是人们为寻求保护的需要而起源。他们
用最古老的著名城镇都存在坚固的防御工事这一事实来证明军事需要促进
了聚落集中和职业分工,是城市的起源因素。
4.宗教论或宗庙起源论
哈桑(Riaz Hassan)认为:如果没有对权威的尊重、对某种场所的依
附及对他人权力的服从,城市文化就不可能存在。他用前伊斯兰阿拉伯社会
的游牧文化向后伊斯兰阿拉伯社会的城市文化的转变为例说明,这种转变需
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的理论基础,这就是宗教。宗教产生一种比家族更巩固
的忠诚和社会团结的力量。伊斯兰教就是城市发展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
实际上派生于氏族主义与现代城市化的联系和权力结构是城市的关键等论
点。
这4 种理论都有一批支持者和他们的事实依据。但又都因为缺乏普遍意
义而遭到另一些人的非议,最后陷入类似于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之
中。剩余农产品、灌溉、市场、防御墙、庙宇等都可能是某一些城市起源的
关键因素,但是把它们当作城市起源的唯一直接原因,似乎又过分简单化。
城市是在长时期的社会、经济变动和文化适应等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过程中
产生的。①
从考古发掘所得到的实物证据而言,一般同意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在公
元前3500 年左右出现于西南亚地区,以两河流域中下游最为集中,包括厄
尔克(Erech)、厄里都(Eri)、乌尔(Ur)、拉戈什(Lagash)、吉什
(Kish)和巴比伦城(Babylon)等。尼罗河流域的最早城市出现在大约公
元前3100 年包括孟菲斯(Memphis)、太阳城(Heliopolis)及稍后的底比
斯(Thebes)等。印度河流域的古城莫亨朱达罗(Mohenjo-Daro)、哈拉巴
(Harappa)则形成在公元前3000~前2500 年左右。迄今为止,我国有考古
发掘证明的最早城市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年代约为公元前2100~前1700 年,
稍后的有位于郑州二里岗的早商都城(公元前1500 年)和安阳殷墟的晚商
都城(公元前1400~前1100 年)。
蔡尔德(Vere Gordon Childe,1892~1957 年)曾经把人类社会向城市
过渡的这个过程称作“城市革命”。用这一措辞来表达城市的积极作用是可
以的,但所谓“革命”却不能恰当表述这一过渡的实际过程,因为直到近代
的城镇化时代以前,数千年间城市仅仅容纳了人类的很小一部分。
表8 和表9 提供了历史时期世界城市发展的某些定量研究成果,有助于
了解城市形成的有关地理概貌。对古代部分的城市人口不能要求有很高的准
确性,但基本结论是可信的。
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最早的城市,虽然为数众多,但因政治上的分
裂,人口规模却很小,大约只有5000~25000 人。第一个超过10 万人口的
城市可能是古埃及的首都底比斯。到公元前5 世纪,城市文明在地理上的扩
展已经比较充分,除巴比伦外,波斯、希腊、印度、中国都开始有10 万人
以上的城市。公元前后,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中国的汉朝,都在兴盛时期,
首都罗马和洛阳的人口可能达到65 万左右,但随着战乱和这些帝国的衰落,城市发展一度一蹶不
振。罗马在公元900~1500 年间,人口剧降到不足40000 人,1377 年可能只
剩17000 人。欧洲的其它部分,城市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在长时期政治分裂
的状况下,规模却一直相当小。11 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
萨,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都很著名,当时的规模也都不过几千人。伦敦
在14 世纪有4 万人,就算是个很大的城市。东方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在
汉朝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又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
权帝国。城市发展至少在总体上又恢复到以前的规模。在公元800~1800 年
之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几乎都属世界各国之冠,不过领
导城市变迁很大,从西(长安)到南(杭州、南京),又从南到北(北京)。
从古罗马帝国分裂到隋唐兴起这几百年的间隙中间,位于欧亚之交的东罗马
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城市规模上曾经一领风骚。但从7 世纪开始,它
又随帝国领土不断缩小、经济衰败而趋于衰落,在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时,陷落敌手的君士坦丁堡又遭浩劫,人口只剩40000~50000 人。据钱德
勒(Tertius Chandler)和福克斯(Gerald Fox)的考证,世界上第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是中国唐朝时期的长安,它在763 年因安史之乱受到洗劫
而趋衰落。第二个一度达到百万人口的城市是巴格达,到10 世纪却又衰落
了。此后,一直到18 世纪北京才又达到这个规模,不过很快就被伦敦超过
了。综合许多学者对历史城市资料的估测,公元100~1800 年之间世界城镇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在4.5%到6.0%之间,总的水平很低。
工业革命开始了人类聚落型式和组织的第三次大变动,即世界性的城镇
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