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革命去中心化
1. 传播史中五次媒介革命的内容及其所发生的大约时间分别是什么
一、媒介技术进步的动因:人类追求时空的无限性
根据传播媒介学家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观点,媒介系统要完成信息、知识、文化的传播使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空间领域内信息的共时性传播,时间范畴上的信息历史性传承、积淀。任何媒介都是一种物质实体,因此也必然会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并显示出自身独特的性质。书籍、杂志、报纸、照片、石碑等都是占有空间的媒介,广播、电话、对讲机、无线通讯等都是时间性的媒介,电影、电视、电脑等则是时空兼具的媒介。
从传播的过程看,信息传递经过了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时间历程和空间范围。从媒介的时间性质看,媒介能够保存信息的时间有长有短,传播信息的速度有快有慢。例如,相对前者,电视传播比印刷传播快,具有时间的优势;相对后者,电视传播比印刷传播短暂,不易保存,不具时间优势。从媒介的空间性质看,能够装载信息的空间有大有小,信息覆盖的地域范围也有大有小。
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既是人类空间的连接体,使信息不受山川海洋的阻隔而传之万里;又是人类时间的连接体,使信息不受沧桑岁月的磨损而传之千年。然而,传播要架起社会成员之间时间空间的“连续的桥“,却受到有限生命体、社会关系等因素的束缚,因此,具体传播的时间空间相对于整个物质世界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是有限的。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狭小社会活动空间的人,只能是片面发展的个人;而生活在具有最广阔的社会交往空间的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媒介作为信息交流的中介,是人类获取社会关系资源的必要和普遍条件。自有人类之日起,媒介就是人类生产、生活和为生存而斗争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且它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促使个体自我满足、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因此,传播的时空条件决定了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从而决定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然而,作为物质世界的具体的人,由于受生命体时间与能量、社会特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制约,导致人类拥有的时间空间是相当有限的,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阻碍了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使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得不到张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克服、战胜时空的有限性。就必须探究和掌握时空的“必然”,才能获得时空的“自由”。恩格斯说过:“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2]
媒介技术发展史表明,媒介技术革命的进程是人类打破时空枷锁的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人的延伸:媒介通论》著作中,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著名论断。在麦克卢汉的眼里,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话是耳朵与声音(嘴巴)的延伸,电子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总之,它认为媒介是我们人类生理与神经系统的延伸,它构成一种系列化交互作用的世界。在我们看来,与其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不如说媒介是人体的时空延伸。因为正如麦克卢汉在其另一著作《媒介即讯息》中所说,口语媒介受听力的物理因素限制,导致人们必须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中:部落群体;文字及印刷媒介出现以后,媒介的时空得到扩展,人类开始分散居住,原有的部落社会随之解体;电子媒介出现以后,以其范围广、速度快、现场感强等优越性能,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纳入到一个传播系统之内,形成一个类似部落群体却地域范围广阔的“地球村”。可见,媒介技术进步为人类从时空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迈进提供了先决条件。
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认为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媒介本身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基本构型。意思是由媒介形式的任何进展所引起的人类的规模、步代或类型上的变化,这是媒介形式除了传递媒介内容之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信息”。这一命题的实质,是强调媒介形式远比媒介内容重要。一般人认为媒介仅仅是形式,仅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它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可是他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信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式。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媒介仅仅承载内容的形式和外壳。习惯的思维定势堵塞了洞悉的目光、创新的思路,人们对媒介形式的革命力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五次媒介技术进步与人类时间空间的延展
在人类媒介技术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媒介技术革命,每次媒介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在前语言时代,我们的祖先只能靠动作、表情、吼叫、记号等非语言媒介进行传播。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后,口语媒介掀起了人类媒介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有了语言,人类个体的经验可以交流、可以为社会成员共享,上一代的知识也能传授给下一代。有了语言,人类从此脱离了动物的信号传播藩篱,踏上了人类精神交往的大道。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但是口语有其局限性:第一,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和短时间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事物,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媒介发展历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地保持下来;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空间限制。
印刷媒介技术面世以前,由于媒介笨重、复制困难和传播垄断,文化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竹简、帛书、邸报等书写媒介也只在上流社会流传。印刷媒介技术的发明,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三次媒介技术革命,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以其轻便、易保存的优势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在人类的第四次媒介技术革命中,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电子媒介,不仅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而且挣脱了印刷媒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运输的束缚,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省钱、省力的空中通道。特别是广播、电视插上卫星转播的翅膀,这种传播就不再是通常的大众传播了,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跨国传播甚至是全球传播。“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我们已在全球范围延伸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我们的星球范围取消了时空。” [3]
网络媒介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又掀起了媒介的第五次革命。网络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视频技术等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和个人的高速信息交换系统。网络媒介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时空,可以把信息传播到互联网所覆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所有目标受众中。而且,由于网络媒介的超文本格式和相互超链,使其内在的信息空间巨大,不受广播电视播放时间、报刊版面空间的限制。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网络媒介超越时空的限制,不同阶段、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关系,突破了以往的点对点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各种交往形式,社会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同时进行交换,增强了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形成了更加自由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更加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
2. 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人类传播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
2传播符号,传播莅临 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
3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性状态发展
4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3. 五次传播革命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人类传播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
2传播符号,传播莅临 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
3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性状态发展
4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4. 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有着怎么样的推动作用
好的作用,革命:个人认为是新的社会角色与旧的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激化所导致的斗争,进而达到新角色所满意的社会制度,当然革命有成功又有失败(如:巴黎公社),而新角色有好也有坏(如:阿道夫.希特勒的革命)。
坏的作用:社会混乱,各种“革命”分子窥视,生产力下降甚至停顿等。(当然只是暂时的)
5.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
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维客、播客、手机短信、
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等等。
它们之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态、有的属于新的媒体软件、新的媒体硬件和新的媒体服务方式。
传播方面有什么特征?
1.全时传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四个发展阶段:定时、即时、实时、全时,全时传播指的是信息随时可以进行发布。
2.全域传播。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发布信息。
3.全民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
4.全速传播。传播速度比旧媒体快,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
5.全媒体传播。传播信息不单是文字或者图片,还附有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
6.全渠道传播。客户端多样化,比如电脑、手机、短信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发布。
7.全互动传播。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发行等一系列活动,所有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在事后可以发表评论。
8.去中心化传播。不存在类似于“头版头条”这样的状况,不同受众可以选择出很多主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媒体使新闻多元化。
9.去议程设置传播。信息传播不再是比较固定的用词模式,不同的消息发布人可以用自己使用语言的习惯进行传播。
10.自净化传播。虽然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负面信息传播面积是正面信息的四倍,但是一般小道消息都会有相关人员出面澄清,所以造成的误会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6. 谁有龙源期刊的账号 麻烦帮我下个(W2.0时代网络口碑传播的案例研究)谢谢啦
W2.0时代网络口碑传播的案例研究字数:3214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新技术支持下的口碑营销,是近年来国际营销学界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网络口碑传播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口碑传播局限性,也同样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W2.0时代的到来,新的互联网技术被应用到网络口碑传播领域,评价网站应运而生。本文以豆瓣网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对W2.0社区中网络口碑的成产和传播方式进行了分析,探索互联网新技术给网络口碑传播带来的新模式。
7. 简述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
“革命”源于“轮回”与“复归”,这个看上去近 乎自相矛盾的命题,实际上已经不是新鲜事。追溯词源,Revolution来自于天文 学,意指星体在轨道上旋转一周后,回到最初的出发点。哥白
尼的《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 revolution一词的。然而,早在哥白尼之前十五个世纪,西塞罗已经用过同样来自 天文学、含有循环意味的conversio来指 代人世间的政治动荡。波利比乌斯也已经使用了anakykloois一词,这几乎已经是 revolution的希腊版本。在这种早熟的革命理念背后,是古代希腊和罗马发达的政 体理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波利比 乌斯,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民制等不同政体之间的流 转逐渐构成了循环,支配着古人对于此岸世界种种“革命”的认识。
8. 中国在互联网的帮助下 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和成就
互联网给与我们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我们的传统观念。
毋庸置疑,互联网首先是一场技术革命。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中国的生产、制造、商业流通形态也因电子商务的纵深推进而发生着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网络社区的出现,为我们架构了一个完全平等的、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己也拥有了“制造舆论”的能力,于是一场诞生于网络的话语狂欢顿时席卷全国。
传统媒体不能报道、不愿报道、不去报道的事件在网络中被不断传播,无限放大,网络舆情开始深刻地影响政治生活。而“心直口快的网络社区”与“恪守宣传口径的传统媒体”展示的中国图景,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看来,互联网又绝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无法分开的。事实上,互联网正在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
以下是记者访问前雅虎中国总裁谢文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互联网将极大推动人的解放
记者:就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而言,单纯的技术层面我们这次不多聊,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先厘清,互联网对技术时代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带来了哪些全新的革命。
谢文:我想最根本的是所谓“去中心化”。互联网和以往的通讯系统、交流系统、媒体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中心。每个节点、每个成员,无论从技术层面上讲还是逻辑层面上讲,都是平等的。人们之间是互动,而不是广播,这一点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记者:你说的去中心化,其实与启蒙时代以来弘扬个体价值有点脉承关系。整个西方的启蒙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在倡导这种个体主体意识。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在效果上促进了西方启蒙主义所倡导的东西。而互联网的这一价值,在集体主义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传统里,意义显得更加积极。
谢文:当年美国国防部设计互联网是为了保证苏联的导弹不至于把通讯中心炸毁了,这个系统就倒了,所以要求所有参加系统的每一个都不会因为另外一个点坏掉了。说穿了就有点像咱们这个社会一样,你干什么和我干什么互不干扰。可是电视、广播、报纸都是有中心的,电视我不播、报纸我没卖,你就不能看。互联网不是,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等的,从任何角度切入都可以的一个体系。虚拟的网络世界比我们现实世界更加平等、开放,更加倾向弱势群体。
记者:就像你提的平等性,它又是一个多样化很有差异性的。
谢文:既然人人可以参与,机会是平等的,所以就有无穷尽的演员,都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试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存在于网络世界,呈现给我们的网络世界就是多样化的,无中心的。
记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可能让人重新去思考人和人,人和国家,人和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
谢文:现实社会当中必然存在组织化、等级化、层级化的结构。为什么现实社会当中有那么多层级化?就是因为时间、空间的局限,为了有效才会出现城市和各种组织。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大家都个性化,你根本找不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服务。而在网上,正因为去掉了物理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它就自然呈现出了一种一步到位。
记者:这种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在实际效果上把人的解放推到了一个相对彻底的地步。
谢文:这是局部的,还不是真实意义上、完全意义上人的解放,他使人的数字化的形象和他愿意传达给别人的信息能够比较方便、比较低成本的得到传播。真实的社会里面,穷与富的差别仍然存在,不会因为有了网络世界就一下子消除,但是将一步一步来嘛。
记者:交换的成本很低,平等的目标应该是越来越快地在实现。
在网上,首先是自我存在,然后是自我表达、自我展示,再然后是与其他人的互动,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互联网以前的现实社会中的麻烦、损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存和交往的效率。
2.互联网对社会有极强的重组作用
谢文:现在总的大趋势是,随着一代代新人的出现,互联网渗透人们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正在极速地扩大。
记者:这些年我也一直在观察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从他们刚开始进入互联网,到这10年下来,他们的状态、理解力、视野,都有很大的进步。而且这种进步还不只是来自于外在的资源整合,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内在的进步。
谢文:因为方式都变了。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把陈凯歌这个人都给改造了。原来以为自己和若干个寡头、媒体搞好关系就可以,自己公关去营造一个形象,没想到出了胡戈这样一个小人物弄一下,大家的博客、帖子一轰,陈凯歌先是非常不忿地抗议,到最后一下变得很低调、很务实了。过去精英控制媒体、控制言论渠道,可以生活在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一个环境,现在不可能了。像这样的东西对整个社会是有相当大的重组作用的。
记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官僚制科层化的社会,那种一厢情愿的控制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谢文:这个是一个过程,像你们年轻人可能总觉得慢,像我们年纪比较大有过经历的人,我反而感觉到一种大势所趋。和其他国家、其他社会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开放、改革是有着实质性的巨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正好赶上了技术进步、赶上了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得庆幸,就是这时间的阴错阳差,使得我们和其他某些国家和地区在走向现代化开放过程的类似阶段相比,我们的成本低得多。
3.互联网互动将引导公众学会对话
谢文:在我出国之前,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和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我们有限的一点信息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传进来,得到的外部世界的概念完全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扭曲的、过时的。有了互联网以后,现在20多岁的人看世界,只要你愿意看,你获得世界的景象就完整得多、丰满得多、及时得多,而成本接近于零。现在真的是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现在就变成了传统媒体跟着网络媒体的步伐在前进,这是一种话语权的转变。以前的媒体,有点精英的潜意识,而现在是网民的行为在引导着人们应该看什么、关注什么。这种无中心,把精英打到地面上来,我觉得就形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一种社会基础,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话题。这种社会自动调节,就使整个社会显得比较健康。
记者:但是在这种泛技术论的观念支撑下,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你所担心的问题?
谢文:这和市场经济理念相似,只要是充分地开放、平等地竞争,优胜劣汰。活下来的自有他的理由。精英思想、严肃文章会自动去它该去的地方。当然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就是谁掌握了这个平台,谁掌握这个技术好一点、早一点、快一点,他就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享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但是和过去比是进步。
记者:可能这种担心显得太遥远了一些,西方的哲人也在思考所谓技术统治的时代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谢文:我不认为互联网在技术上有什么了不起,远远没有达到软件业的高技术。当然这里边有些问题肯定是有。就是在当信息充分流动,人人都可以参与,信息传播互动的成本接近于零的时候,是不是还应该有一定的游戏规则?
记者:近期的群体性事件,基本都发生在县市层面。这些地方的互联网应用又是相对薄弱的。表面看来这之间有些错位,但正是这种错位给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打开了新的空间。
谢文:这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你不能说社会动乱多了是互联网传播的,也不能说没有互联网就不容易出事。瓮安事件,从后来的报道看,属于地方政府对人民的利益诉求不管不问,结果干柴烈火一点就着,那个事和互联网其实没关系。
所以我觉得,互联网作为一个社会工具的确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过程还是被人们,被现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力量所驾驭的,所以不要消极地、被动地、抵触地去看问题。货币流通得越多,市场经济越好,同样,信息流动的越多,社会也越健康。
4.互联网将推动中国变革
记者:一开始你就提了一个概念叫去中心化,后来我们又聊到互联网本身会对现实结构带来影响或者是造成冲击。反观整个政治生态,利益生态,大体而言还是一个一元化的结构,称不上是一个绝对的、坚固的一元化,它是一个带有诸多韧性的相对弹性的一元结构。我们将互联网对中国现实结构的影响放在一个长时段来考虑的话,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趋势,到底会对现在的社会结构带来多大的影响?
谢文:互联网应该是最基础的、持续不断的社会推动力之一,能够和它并列的力量我觉得不多。互联网不简单是一个媒体,它使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展开生活。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很多过去看来必然要经过的历史阶段,通过互联网就一步到位了,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可能。
记者:但是研究群体无意识的人就很担心,当一个系统完全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自我行动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另外的问题?
谢文:咱们千万不要把互联网极端化,就好像现在社会已经被互联网所操纵了。互联网始终是一个平台,现在社会平台主体还是人,还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下变化。唯一的就是信息流动加速了,成本极低,所以免去了过去很多障碍。其他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依然在起作用,无非是大家可以选择到底是主动利用,还是被动躲避甚至对抗。所以不会出现“互联网无政府主义”。
美国互联网程度比我们至少要深十年八年,美国社会依然故我,应该说进步很大。奥巴马当选,85%的捐款来自互联网小额捐款,奥巴马就不用向大财团磕头了。历史上第一次民主党的捐款超过共和党一倍。这不是谁设计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连民主党自己都大吃一惊。
我很多美国朋友都说,没想到一个美国黑人可以当总统,还是伊斯兰背景的。你一定说这是互联网造成的,不是。但是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加速了历史进程,降低了历史前进的成本,这就够了。而且我不认为会出现那种人们难以控制,人们都说不可以的事情。
记者:从互联网年轻人对前辈的话语挑战来看,这一代年轻人,对“文革”以来作为一个整体的上一代知识阶层是不满意的。
谢文:中国的所谓作家阶层,吃着老本,由于一个非常老化的结构,放在一个特殊地位上,自我膨胀。他们面对网络作家态度,一开始仇恨、蔑视,后来惶恐。过去是因为社会经济条件不够,使得发言权控制在一小撮知识精英手里,现在是优胜劣汰。
记者:通过传统作家对网络写手的态度转变,这种社会交换和认同模式,以后所谓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可能也将踏上这样一条相似的道路。
谢文:应该是。信息传播加快,对政治和经济来说主要是正面影响,所以政治精英和商业精英失去的比较少;但是对知识来说,过去垄断知识、垄断信息的知识精英阶层是失去最多的,所以知识精英的失落感最突出。
记者:更准确地说,整个互联网的出现,对根深蒂固的控制观、垄断观是严重的冲击。这种控制观不仅仅是政府的治理思维,在很多普通人身上同样明显。
谢文:我们用英文叫soft control(软控制),互联网对这块是有了根本的摧毁。过去都是因为地域、信息不对称,信息传播有成本,经过选择才成了某种社会秩序或者某种利益切割。现在这个东西荡然无存了,我觉得聪明人就赶快适应、赶快利用。
记者:我非常认同你这个观点,互联网对中国的革命性影响正刚刚开始。尤其是你刚才说的这种互动关系,这将把生物意义上的共生关系发挥到极致,它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甚至是个体与任何组织乃至国家之间的共生。
谢文:有人担心有了IM(即时通讯软件)、twitter(微博客),错误的东西会造成摧毁性的传播,没那事,不会因为信息的传播而造成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改变。所以要热情拥抱、充分利用,赶紧跟上历史前进步伐才是最好的办法。
记者:在互联网这个场域里,它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切割和争夺,还是一个社会诸多价值观交换和磨合的场所,他们在发生很激烈的观念冲突,每一次争论之后,各自都回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立场、观念,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在持续不断地往前走,而这种观念的交换,会对我们固有的意识形态本身造成巨大的潜在影响。
谢文:现在一个中等的网站一天有几百万人看都很正常,一些知名的门户网站可能有上亿人看。这已经超过垄断媒体的影响力了。这个时候不去拥抱它,而是想办法限制它,纯粹就是逆水行舟。
记者:我看你博客上面还有一篇文章,里面用来系统的这个概念,阐述了所谓的生态系统、净化系统、智能系统三个层次,这个跟现实的系统联系在一起思考的话,这方面你有没有什么更新的思考?
谢文:我那个说法特指互联网自身的情况。互联网最早其实是最简单的通讯工具。就是我们简单地模仿了一个邮局,模仿了一个电话,后来又模仿了一个媒体,现在我们要模仿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真实生态是什么样的,自然逻辑是什么样的,互联网到了那个阶段就可以很粗糙地一步一步地开始模仿整个社会了。当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它非常有可能反客为主,变成人们依托互联网作为自己生活的基点,再开始自己的真实生活,那就变成非常现代或者是后现代了。
现在随着手机也3G了以后,你随身携带一个信息中心,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与人互动。当然现在3G手机还不够好,但是这个过程我觉得几年后会往前走非常明显的一大步。这个过程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个公司,是千家万户共同在努力,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大家的合力产生了社会的巨大进步,这个过程是在潜移默化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