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算力
㈠ 如何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练习。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数学应用题中,数学学习同语文学习一样,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背景才能更有效地展开课堂教学。在小数数学阶段,虽然数学的整体难度不大,但是涉及到的内容分支却非常多,基本涵盖了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数学计算、几何计算、分数计算等,信息量还是非常大。同时,小学生的特点是比较好动,如果教学方式太过枯燥就不容易让学生理解。数学也应该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给学生演示当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以后可以提问学生,给一段公路铺沥青,2.5小时铺50米,照这样计算,铺350米需要多少小时?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列式计算的能力,因此比简单的50÷2.5这种计算题更加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开火车,夺红旗,数学转盘,扑克游戏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对各种题型让学生学会灵活变通,举一反三;比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里的《植树》问题,课本上的内容比较简单,而我们需要将植树问题可以演变成各种提问比如:
(1)求棵数:有一条长16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两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栽一棵树,需多少棵树苗?
(2)求间距:在一条长250米的路两旁栽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101棵,每两棵相邻的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3)求全长: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棵树,两头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4)封闭图形: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柳树,共栽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通过各种对比,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真正抓住掌握题干中有用的已知条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解题过程作为最重要的授课内容,让学生在过程中知道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思考,然后对比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提高其逻辑能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效率。
小学生的潜能是需要老师去引导激发,尤其是在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是如此。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清晰思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题目的认真研读。在计算教学中适当采用简便计算,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注重归纳和总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简便算法的运用。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学上册小数乘法练习中,9.5×11,这样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仍按原来的计算方法,运用列竖式和乘法口诀进行繁琐的运算,虽然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所以可以利用简便算法,例如刚才的例子就可以通过将11分解成10加1,然后用9.5分别去乘,将结果相加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当然了,如果考试中时间充足,可以用列竖式进行验算,提高准确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数学的一个很大误区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非常常见的错误。仅仅从对数的运算上,我们看到了触类旁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想快速计算出数值,要会估计,要会判断,还要学会验算,还要会熟练移动小数点。
4.抓住细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很多中等成绩的学生,往往是计算比较马虎,缺乏验算自查能力,细节决定成败,要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比不可少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从点滴抓起,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读题,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得到结果。而且要让学生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平时作业要做到认真、书写工整。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轻松将计算方法和步骤以及思路记录下来,防止错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演算时要用草稿纸的习惯,并书写清楚,方便检查。验算习惯可以让平时的作业正确率大大提高。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了,数学题目中很多是可以一题多解的,计算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准确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题型的灵活变通,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过程中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㈡ 小数点乘法怎样列竖式
小数点乘法列竖式:
1、列竖式时,是因数的尾数对齐。
2、列竖式时,为了计算方便数位多的因数一般放在上面。
3、如果有整十整百整千类的因数时,两个因数的从右数第一位非零数对齐,然后再在得数里填上相应个数的0.
4、如果得数的末尾有0,先点完小数点再去0。
5、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需要在前面补0占位。
(2)小数点的算力扩展阅读
乘法,是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x”是乘号。
小数,是实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它是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号。其中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㈢ 带小数点的进制转换
一、R进制数 → 十进制数
位权法:把R进制数按权展开求和
㈣ 如何提高小数除法计算能力
(一) 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学生增强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二)要让法则融入心中. (三)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马上擦掉 .为了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我在每次做题后,要学生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及对出错原因的分析,对于小数乘除法经常会点错小数点,要分析是不理解算理还是因为对方法掌握得不够熟练.如果是不理解算理,则应进行相应知识的补习.如果是方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就进行专项练习(如给竖式添上小数点).如是由于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的,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计算时细心、耐心,计算后回头检验.
㈤ 小数点除法怎么算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算出商,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先把除数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小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是怎样规定的?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①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
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③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例1:117÷36=3. 25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①先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使它变成整数;
②看除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几位(位数不够时补0);
③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3)取商的近似值
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常常遇到小数除法不能除尽或所得的
商的小数位数太多,但实际又不需要,可以根据要求和具体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例 3:122÷16≈7.6(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给我采纳谢谢~
㈥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运算能力无非是培养小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口算、笔算和心算。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说说我在教学活动中的几点经验。 1、关于加强口算的方法。口算也称心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对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能力均有直接的作用。口算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发展口算重在平时,贵在坚持。在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的口算练习,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方法要简单易行。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
2、通过验算加强笔算。笔算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法则,用笔在纸上进行计算。笔算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检查计算过程中的错误。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验算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3、加强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无数事例说明: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学离不开计算,我们要通过课课算、天天练,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习惯的培养并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既能看得见又能摸得着。所以,习惯的培养不能当口号,需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抓起。计算的错误原因很多,计算习惯不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所以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主要途径和措施: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其二是认真演算后一定要强调验算。其三就是定时开展改错训练。将大家平时容易犯错的题目陈列出来自己对照自己的实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㈦ 如何提高小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其一,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可能是基本的概念与算理不清晰,或者是口算与笔算不准,计算时必定会错误百出。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是建立在整数计算的基础上的,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组成的。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依照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正确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100以内数的乘除口算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因为任何一道小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如果口算不熟,计算时必然会出现错误。只要计算中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计算结果错误。
其二,应该是学生心理上的原因。学生常用“粗心”两个字解释计算的失误,但除了由于不良学习习惯所造成的错误以外,更多是心理上的原因。
计算题的形式单调,是由一系列数据与符号所组成的算式。但是,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较笼统,因此,将数字或小数点抄错的事经常发生。学生的感知还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从而忽略了全面、整体的认识。学生会将一些感兴趣的数字特征首先摄入脑海,而掩盖了其他的。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如果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上时,也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而且,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小数位数较多,或算式的外形显得过繁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不耐烦,不能认真地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这样,错误率必定会升高。
㈧ 有小数点的竖式计算数学计算
你得先看是什么法,加减法你就先加(减),加(减)完了之后就直接加小数点就行了。
乘法呢,也是不管小数点,乘完后,看算式的两个数的小数点后面一共有几位,然后再加到结果中。如:3.2×0.3=0.96
除法就是先看除数,看除数小数点后有几位,然后把她们扩大,变成整数,除数扩大了几倍,被除数也要扩大几倍。之后就可以算了。算完后不用把小数再出回去了。如3.2÷0.08=320÷8=40
㈨ 如何提高学生除法的计算能力
小数计算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离不开计算,特别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小学四年级小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计算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小数除法由于计算时既要用到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又要考虑到小数点位置变化,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困惑和苦恼。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计算能力呢? 一、充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老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