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加法
① 哪位问道算数高人帮我算算力水3力1敏加点到62级有多少敏点
出生有1点敏捷!升一级自己加一点敏!本身还增长一点敏!到62级!算本身增长就会有62点敏捷!因为出身的时候只有1点敏捷!4点属性点是从第2级才开始有!那么你加敏就是要从2J到62J加1点敏!去掉1J的!就是61J的敏!那么你自己就加了61点敏!61点敏加62点敏!就是123点的敏捷!答案就是您到62J的时候按3灵1敏的加法!敏捷应该拥有123点的敏捷!
② 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很关键的时刻,是为学好高年级数学知识打基础的时候。那么,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体会:
一、 讲清算理、理清算理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老师必须先让学生讲清楚算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课堂上让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讲算理,很浪费时间,但这时间是值得花,花得有价值。
一定要学生学会讲它们的区别,即算理。可以用编故事来说算理,当然,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不容忽视。只要他们说的符合,都值得鼓励。如图1,可以引导他们说:学校买来19个篮球,借出去3个,还剩下几个没借?并知道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是:剩下几个没借?就是从原来的总数19个减去借出去的3个,是用减法计算。如图2,当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部分学生都会表达出图意,都会用双手表示把两边的乌龟数量合起来,是用加法计算。学生还会编故事:有4只乌龟在赛跑,后来又有3只参加,一共有多少只乌龟?就是把它们(4和3)加起来。如果学生不懂算理,面对这样的题目,简直无从下手,只能靠猜,靠蒙了。如果让他们慢慢学着讲算理,理清算理,课堂上多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都很愿意用编故事的形式说,这就是讲算理,理清算理的一个过程。他们看到同类的题目,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准确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二、 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花时少,速度快,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考试的时候,通常会有十分钟的口算题,这就要求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必须要快,同时又要求了准确率。所以平时对学生的口算训练也变的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这样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听写本”(其实就是单行本),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我会说口算题,如:15-6=、12-7=、9+4=……他们就在“听写本”写上所听到的口算题,并写出得数。当然这对个别学生是有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他们是会有进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相应地把题目改变一下形式,即适当增加难度。例如:17-()=8、15-()=7、12-()=5……学生也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同桌(最好就是有“一帮一”搭配那样)之间可以出题目“听写”,然后互相评价。现在刚好学到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我就会出有关这类型的题目给他们“听写”,并鼓励他们自己出题考自己或同学。这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督促,而且在他们出题目的过程又是一个新的思考过程,慢慢地他们的数感会增强,口算能力会得到提升。
三、 训练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情,特别愿意去做,而且做得也不错。学习也一样,学生有兴趣,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就会学得特别认真,特别配合。人们都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先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使学生感到计算是很有趣的,是一种数字游戏,可以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解决问题和困难。所以设计的情境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数学情境生活化、儿童化、趣味化。具我了解到,很多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玩一种叫“陀螺”的玩具,我在上课时就会设计一些有关这“陀螺”的情境:今天,老师在商场看到了一些非常漂亮、战斗力特别强的“陀螺”,红色有12个,蓝色20个,白色7个,你们能根据老师的话,提一些有关(加法的)数学的问题,并解决它吗?学生一听到是他们喜欢的“陀螺”,脑筋就转得特别快,也就对数学计算提起了兴趣,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解决,并动脑筋编一些自己有兴趣的题目来练习和巩固,使计算能力有所提高。另外,“开火车”、“找朋友”、“邮递员叔叔送信”、“送小动物回家”等形式的练习也可以用到课堂上,视算、听算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
另外,我觉得题目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应该要有针对性地训练,重点部分重点练,经常出错的经常练。并掌握其中的计算技巧和方法。对个别的学生有特别的辅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个别的学生对写字很马虎,经常会把“0”写得象“6”,“4”写得象“9”,这也影响了计算准确性,所以严格要求他们的书写习惯也很重要。
以上只是我在计算教学方面的一点点体会,当然,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所谓“欲速则不达”,老师要有恒心、耐心,才能有所收获
③ 如何提高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能力论文
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论文格式封面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
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④ 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⑤ 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关于运算能力的培养有什么要求
第一学段(1~3年级)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4-6年级)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⑥ 如何提高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百以内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百以内加减法比20以内加减法要复杂,因此在速度上应略低于20以内加减法。要想提高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由展开的逐步压缩,最后达到不加刻意的思索,就能算出得数,这就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算式练习外,还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教材为加减法计算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计算 单调的计算,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增加错误率。结合儿童喜欢的具体情境,在饶有趣味的心态中进行计算,不仅能提高正确率,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练习二中的第4题“信鸽送信”,根据信鸽嘴中叼的卡片的算式得数送到相应的信箱中。练习三的第4题的“小熊投篮”,小熊要投的篮球上写着68,小熊投中哪几个篮,连一连。也就是把篮上算式得数是68的与篮球连在一起。练习五的第5题“接力赛”、练习六的第6题“谁先过河”,都带有儿童喜欢的比赛性质。特别是“跳绳”一节练一练的第3题“送小老虎回家”其中一只小老虎头顶上的算式是( )+40,估计一下这道题的得数会是多少呢?不可能是“16”和“19”,有可能是“40”或“44”,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开放性。 2.通过数学游戏在活动中形成运算技能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练习三中的数学游戏“神奇的算式”,先让学生计算每组的前三道题,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再填写后面的五个算式,从中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第一组第一个加数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多1,第二个加数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多10,得数多11。这种游戏,不仅练习了计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渗透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练习七中的数学游戏“火星探险”,只要准备一个骰子和一个棋子,利用零碎的时间,就可以与同伴玩,不仅练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同时获得一些科学常识。再如,“乘船”一节练一练中的数学游戏“我会变魔术”。魔术对儿童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个游戏的意思是让学生自己想一个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不相同),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减得到差,将差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再进行交换再减……,最后总会出现第一个算式。这个游戏不但练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趣。 3.森林医生 教材在每部分计算内容中,安排了“森林医生”,把学生在计算中容易产生的错误列举出来,让学生当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出错误原因,并进行改正,给病树治病。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收集本班学生的计算错误,由学生自己改正。同时引导学生不仅能治病,而且要防病,吸取错误的教训,防止产生错误。
⑦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二年级学生加减法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很多同学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
(2)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
(3)计算时不打草稿;
(4)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5)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从一些学生的计算错误来看,“粗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方面是个自然成长过程,第二方面则可以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培养,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五、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纠错题型上的练习我通常这样设计对学生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在练习形式上安排有多种形式:可做单项练习,如判断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也可以做综合练习;可以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错题本,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重新分析订正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⑧ 如何提高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反思
面对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堂,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们该怎么办?除了以后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外,更重要的是目前要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我们可以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切不可放弃这样的教学资源。
⑨ 高中怎么提高计算力不仅限于加减乘除而是代入各种复杂的公式
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
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运算包括对数值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
⑩ 如何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能力
跟有理数一样啊,先加后减什么的,一样的运算方法.如果分母不同,先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使两个分数相应地扩大倍数,得到分母相同,然后再把分子相加减就行了,就是答案,有时候不要忘了再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