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美军通信去中心化

美军通信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 2022-01-28 05:23:42

㈠ 战场数字化对未来作战行动有什么影响

战场数字化对未来机动战的影响。由于机动战既是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主要作战形式,又是我军主要作战对象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奉行的作战理论基础。因此,结合美军建设“数字化部队”的构想与演习试验,探讨战场数字化趋势对未来机动战可能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战场数字化将实现对战场形势的“全景感知”有利实时监控,更有利于在作战中及时发现和捕捉战机。战场情报是一切作战行动的基础,对于机动战而言,要发挥其“灵活主动”的优势,更必须依赖指挥员、部队对整个战场态势全面、及时、准确的了解。数字化部队的出现与战场数字化趋势的发展,为满足机动战中的对信息情报的特殊要求提供了可能。这是因为战场数字化,将通过对指挥机关、前线部队、作战平台和每个士兵装备先进的数字化通信设备,建立起一个以数字融合技术为核心的全信息化分布网络系统,从而使战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表现出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两大“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能够对整个战场态势进行“全景感知”。实现战场数字化以后,以往只在师以上单位配备的战略、战术C3I系统将向下延伸到装甲战斗车、主战坦克、自行火炮、战斗指挥车、侦察直升机、战术支援作战飞机、战斗勤务车辆乃至单兵。这样每一个作战平台、每一个士兵,在获取上级、友邻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装备的侦察观测装备,如摄像机、红外探测器、夜视仪、传感器等,对所处位置周围的战场环境进行侦察,并通过附加数字转换电路,将收集到的情报存储或传递给上级与友邻。这样,整个作战部队就如同一张张开的“信息收集网”,而每个士兵就好像一个个信息的“触角”。无论在地面空中,无论在前沿纵深,只要有己方部队,就能进行战场信息的搜集,把敌方的部署,行动完全“笼罩”在己方的“信息收集网”下,实现对整个战场态势的“全景”式感知。

第二个“优势”,是能够对整个战场态势进行实时监控。在高技术条件下,由于作战节奏快、情况急,指挥员以传统的信息获取手段来掌握战场态势,往往落后于战场情况的变化。以这种滞后的情报来指导实施机动战,不仅难以捕捉战机,而且还可能转陷被动。在数字化战场上,由于在作战部队间建立起了战场分布式通信区域网络,每一作战平台和单兵都能采用VHF低端频率与网络之间进行通话或数字通信,并通过单信道地面/机载无线电系统同陆军战术C3I系统相连接。因此,指挥中心可以将战役级、战术级情报随时用“广播式”地传送给下属各级部队,而各级部队、单兵同时也可将自己获取的战场情报随时上报、传送给上级与友邻。这样对整个战场情况的掌握不仅是“全景式”的,而且是实时的。正如美军所设想的那样,在平视显示器上显示的数字化图像,将是一幅随着敌我情况不断变化而时时变化的动态图像,“而不再是一个由阶段线、目标和作战阵地等组成的刻板的战场几何图形”。

显而易见,通过战场数字化,实现了对战场态势的“全景式”感知与实时监控,指挥机关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机地掌握自身、友邻及敌军的方位及运动趋势。敌军的每一个失误与弱点,即使是发生在其纵深或翼侧战场,也将暴露无余,从而为指挥员有效地贯彻机动“绕过敌军正面,去打击其翼侧或后方”的指导原则创造了积极的条件。特别是通过对战场的实时监控,将大大提高战场情报的时效性和利用率,指挥员将更加及时、连续地掌握战场态势,这不仅为指挥员及早预见战机、筹划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而且也为组织部队捕捉战机赢得了更充分的时间。正因此,美军也认为“通过战场数字化,来取得及时全面的信息是掌握机动战优势的关键”。

(2)战场数字化将全面提高作战行动速度,更有利于保持“始终比敌人快”的优势。“机动战的主要武器就是速度,不仅仅是运动速度,而且是一切行动的速度”。因为只有在行动上始终快于敌人,才能使敌人的反应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己方连续实施的决定性行动而归于失败。所以“以快制胜,力争速决”,历来是机动战所遵循的重要原则。随着战场数字化的发展,实现了战场信息的高效流通,将全面提高作战筹划决策、命令传输、战场机动和人力反应等各环节的行动速度,更有利于在作战中始终保持“比敌人快”的优势。

筹划决策快。战场数字化,使军队指挥各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师以下单位的指挥自动化程度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部队的指挥员,将能够像战役指挥员一样,通过指挥中心的宽屏幕显示器将整个战场态势尽收眼底。与指挥中心大型数据库相连的无数条数据链将伸向战场的每一角落,把敌我双方所处的位置、行动等各种信息传送给指挥中心,指挥员可据此迅速下定决心,对情况的变化立即做出反应。同时,决策辅助系统将按照指挥员的意图提供各种备选方案,任务规划系统则可迅即制定出相应的具体行动计划。

命令传输快。指挥员一旦定下作战决心,就可将作战命令数据透明图由“电子信箱”近实时地迅速传达给分散在广阔战场上的各级所属部队,命令的制定和下达周期将由现在的几小时缩短为几分钟。同时,指挥员不必再耗费长时间接收下属的战情报告。美军称,其数字化实验部队连至营一级的报告上送速度比常规部队提高1倍。

美军空军上校博伊德认为,机动战的过程可以视为“观察、判断、决心和行动在时间上的竞争周期”。交战的任何一方,只要在该周期的各个阶段快于对手,就能取得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胜利。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未来战场上,拥有“数字化”的军队,将在机动战“竞争周期”的每一环节,占据先敌一步的优势,从而始终能够在速度、时间和机动方面制约敌军,使敌方永远处于“被动反应”的地步,直至彻底失败。

(3)战场数字化将极大地增强作战中的控制协调能力,更有利于在非线式的战场上实现全纵深同时作战。机动战反对一成不变的、线式的、循规蹈矩的作战观念,特别是反对按模式行动的战场行为,而高度强调“部队应敢于在敌翼侧或后方大胆流动作战”的非线式战场观念。然而,在非线式的战场上,要确保各个分散、流动的部队能够统一协调的作战面临许多挑战,最突出的就是指挥失控与协同失调问题。对此,美军也认为“指挥与控制那些远离己方的部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在数字化战场上,这些在传统战场难以跨越的“障碍”,都将迎刃而解。这是因为,通过战场数字化,在上下级、诸军兵种和各种武器系统之间实现了信息获取、传递处理一体化,使战场上的各种要素连结成一个整体,极大地增强了战场指挥控制与协调能力。

首先,上下级之间的指挥控制能力增强。一方面,使用数字化通信系统传输指令,比使用模拟或数模混合系统更为准确,更有利于下属正确理解上级意图。美军的试验与演习表明,在同一条件下,传统模拟信号话音指令的传递准确率仅为22%,而相应的数字化信号传递准确率则高达98%,战场环境越恶劣,这种差异越明显。另一方面,作战中指挥员对情况的了解主要来自每一个武器平台、每一个士兵配备的C3I系统,因而能够随时随地地掌握每一个作战单元的情况。即使是排级指挥员也能凭借其指挥官综合显示器,直接监视到所辖分队的位置和态势,大大强化了指挥控制能力。

其次,诸军兵种之间的协调能力增强。数字化战场指挥与传统指挥的一个重要差别是,后者只能强化垂直(纵向)指挥链,而前者除此之外,还可在横向上与责任地域之外的其他军兵种、友邻部队建立迅捷的信息渠道。这样,就废除了以往在各军兵种内互不相通的“烟囱式”通信系统,而使各种重要信息能够同时传送给各军兵种的各级指挥员,实现了整个战场信息的高度共享。例如各级指挥员可从不同指挥中心的显示屏上同时看到己方部队的部署与行动,每辆装甲战车通过车辆间信息系统能同时从各自的车载显示器上获知己方其他战车的位置。由于这种联络是不间断的,因而不仅大大减小了战场误伤概率,而且使各个部队均能通过自主连续的调整,以空前的精度和速度实施协同作战。

此外,作为军兵种之间协调能力增强的一个重要特征,战场武器系统逐渐趋向一体化。例如,陆军坦克和直升机的互通曾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但在不久前美军举行的数字化演习中,两者已实现了接口:一架侦察直升机把目标数据传给了MIA2坦克,由其再召唤支援火力。由于目标数据的传输全部采用数字式通信系统,仅用2分钟,迫击炮即摧毁目标,使“陆军第一次几乎能像使用直瞄火力一样使用间瞄火力”。可见,在数字化的战场上,任何一件武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武器相联系的。所有武器系统,将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战场武器系统,协调地运用火力。从上不难看出,尽管未来机动战中,作战部队在非线式战场上将更加分散化、流动化,但通过数字化系统,无论是大规模的战役级部队,还是独立楔入敌方纵深的特种分队,都将在一张统一的“数字化信息网”中协调一致地行动,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在战场全纵深同时打击敌人。

(4)战场数字化将大大改善战场勤务保障,最大限度地解决机动战的后顾之忧实施机动战,最大的“后顾之忧”就是战场勤务支援问题。这是因为机动作战中,各部队的部署间隙大,加之机动频繁,敌我犬牙交错,因此很难在支援与作战(被支援)部队之间建立起牢固的支援关系。一旦作战部队位置发生变化,就可能造成支援行动与作战行动脱节。尤其是突入敌方纵深的部队,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战场数字化的实现,将为解决这一“后顾之忧”提供极大的可能。

战场数字化的发展,使得各级保障指挥机构,乃至各种独立的保障车辆都能通过“数字化系统”,全程监控战场对勤务保障的需求情况。一方面,战场上武器装备耗损、人员伤亡情况可以较快地显示出来,保障部队可主动与被保障部队联系,并根据保障的性质和工作量,合理派出保障力量。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方便,保障人员在前进途中,不仅可根据情况进行有效准备,而且还可对保障对象予以有效指导。另外,由于战场变化情况能够立即反馈到保障部队,保障部队可根据战场情况,准确地判断出将要完成的保障任务,预先做好必要的保障准备,提高保障时效。特别是凭借汇集的监控数据显示,保障部门可以明确轻重缓急,合理调控物资流向,准确预测、及时支援。这样,在数字化战场上,战斗勤务保障的不再仅仅限于单纯的弹药、燃料、装备等硬件支援,而且还将包括大量的诸如“装备应急维修指令程序”等软件支援,这种软件支援将极大地提高作战部队的自我保障能力。

战场数字化,对战场后方勤务保障的改善,还突出表现为“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单兵的战场生存能力。士兵C3I系统的装备,将使单兵的通信、定位、敌我识别,战场态势了解等能力空前强化,其最终结果是在提高单兵战斗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生存能力。例如,士兵计算机装有敌我识别程序,它能把士兵输入的可疑车辆的特征与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加以对比,给出正确的匹配图形显示,并提出防范措施。目前美军正在研制的第二代士兵C3I系统,要求能对另一单兵进行实时敌我识别,并在0.5秒内把识别结果用数据网传给指挥中心。另外,由于士兵携带有全球定位系统,任何时刻都知道自己所在位置,一旦自己或同伴受伤,就可以迅速引导抢救组直接赶去伤员所在地,并可在救治组赶到之前,利用头盔上的电视摄像机,接受医生的互救指导,以争取时间,挽救更多按常规通信方式和救送程序耽误了时间而失去生命的伤员。综上所述,战场数字化趋势,不仅为机动战在高技术条件下发挥其原有的巨大作用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且还为解决其以往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极大可能。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战场数字化趋势,将为机动战注入更大的活力,机动战仍将是未来高技术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形式。

㈡ 数字化战场能解决哪些作战难题

数字化战场借助灵敏高效的数字化通信网络,将从后方高级指挥机构到前方单兵、从远距离作战部队到机动作战部(分)队、从战略空间侦察卫星到战术武器平台等贯通一体,实现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因而战场高度透明。据外电报道称,美军在一场检验“数字化战场”建设的演习中,指挥所里听不到嘈杂的声音,看不到悬挂在墙上的巨幅作战态势地图,取代它们的是十几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屏幕。指挥员们从显示屏上能清楚地看到交战双方的作战态势,坦克集群、舰艇、战鹰等“交战”的场面,甚至单兵的行动也历历在目。这些战斗图像原来是由许许多多台微型摄像机在“战斗现场”拍摄后通过通信系统传送回来的。这些微型摄像机装置或装载于无人驾驶侦察机上,或配置在坦克、装甲车内,或安装在“电子武士”的头盔前。它们将所拍摄下来的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通过通信系统实时地发送到指挥部。指挥部里的电子计算机控制、处理中心,根据从各方传来的多种图像信息自动标绘显示出敌我双方的作战态势,并及时通过信息网络将有关信息传递到各战斗单元。于是,各种各样受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兵器,发射出“长眼睛”的炮弹,准确地打击敌方,而与敌人近在咫尺的美军却安然无恙。军事专家们指出,未来的数字化战场的透明度和作战武器的精确度,虽然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无误,但至少要比在海湾战争中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数字化战场有了数字式通信系统为纽带,可以大大增强战场上各作战平台间的互通能力,有助于进行联合作战和协同作战,而这一点恰恰是美军过去颇感头痛的问题。1991年海湾之战,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共丧生148名人员。由于诸兵种间协同通信不完善和敌我识别装置上存在着问题,误伤现象比较严重,有1/4伤亡人员不是丧生于伊军枪口,而是亡于己方炮火下;1/6受伤人员属于误伤;4/5受重创的装甲车是被美军自己的坦克和飞机击中的。其中最惨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军一架战斗机误伤了英军一辆装甲车,车内9名人员全部丧命。战后,经美国国防部调查确认:是由于陆海空三军之间缺乏有效的通信联络,指挥部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难以全面掌握所致。

㈢ 美军重新思考如何打太空战争

美军该如何应对

盖特尔认为,目前的问题在于,尽管军事太空市场上的公司已经听说军方的“太空企业愿景”计划,也知道军方在试图做什么,但民营企业并不清楚该如何落实该计划。

对此,盖特尔给出的建议是,企业必须学会如何“讲战士们的语言”。换言之,承包商不能只是拿出一台能够看见地面上砂砾的摄像机,而是必须具有大局观,学会从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

例如,美军希望实现太空情报的持久性和连续性,因而正在对此进行大力投资。今后,对天基情报的需求只会不断增长。太空战争将不仅仅是拥有最先进的传感器,而是如何实现连续性覆盖。

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美军会以牺牲部分能力为代价来换取持久性。正如《国防》杂志指出,“他们或许并不需要在所有地方都部署最先进的传感器,但确实需要知道在俄罗斯、中国和朝鲜正在发生什么”。

军方希望能够针对世界上某一特定地区提出成像要求,而不必考虑该用什么样的卫星。这就带来了一个不同的承包环境,可能要求相关公司成为具有团队精神的合作伙伴。政府希望实现互通性操作,对于那些只愿意推销本公司专用软件和地面架构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挑战和威胁。

同时,美国军方也要做出改变。以数据分析为例,如今,五角大楼需要大量的民营企业帮助来分析那些搜集自太空的情报。在数据分析方面,商业界要领先于政府。如果五角大楼想要利用民间的创新成果,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毕竟,尽管军方迷恋商业技术,但像谷歌这样的公司却对政府并不感冒。

军方需要的是定制产品,而商业市场上的公司恰恰对生产定制产品不感兴趣。一方面,企业希望销售自己手中现有的产品;另一方面,政府又希望说了算。如何让两者达成妥协,将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㈣ 智能化作战能否、取代信息化作战

新军事变革的技术支撑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军事变革的最终实现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全面革命。没有信息化武器装备,就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将陆续装备部队,这类装备的主要特点是造价高,技术新,系统复杂,更新换代周期短,对操作使用、管理和保障的要求高。我们过去学习的机械化装备和机械化战争的知识二三十年不更新都能够继续使用,而现在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和信息化战争知识一两年就更新一次,这对教育训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学习装备新知识,就不能发挥手中武器的应有效能;如果不研究战争新样式,就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就不可能完成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历史使命。 从四场战争中武器装备的运用情况来看,最主要的分以下四类:C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对地攻击武器和地面作战装备。 C4ISR系统的作战运用建设信息化战场,夺取信息化优势,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一切基础在于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作战空间的网络化。 C4ISR系统的发展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打击目标,而打击目标就意味着摧毁目标。因此,及时准确地发现目标,是精确打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发现目标,主要通过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实现。美军的侦察、监视和预警体系非常健全,基本覆盖了所有维度、所有空间、所有频段。对地面目标的侦察、监视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体的C4ISR系统。电子信息装备在作战中的运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体化程度的强弱。所谓信息化和一体化,核心是C4ISR系统,目的是发挥粘合剂和力量倍增器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技术融合,系统集成。武器装备是形成战斗力的基础,武器装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实现一体化作战和联合作战的物质基础。机械化装备主要是强调个性化和独立性,是纵向力量的放大和增强。信息化武器装备强调技术融合、系统集成,横向一体化,强调综合多功能,在不增加装备数量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集成使力量倍增。武器装备信息化,必须要具备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纵向成系统,横向成体系,纵横双向成网络,只有这样,才能成建制、成系统、成体系形成一体战能力。武器装备实现信息化之后,体系对抗就成为战争对抗的主要因素,陆、海、空天电等多维战斗空间将融为一体,不同国家、不同军兵种、不同部队的不同装备能够在技术上融为一体。结构优化,固强补弱。一体化作战体系的结构优化和固强补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装备之间能够实现力量互补。武器装备实现信息化和一体化之后,就能够以网络为中心,相互之间在作战能力上也就能够固强补弱,优化结构,发挥最大效能;二是不同国家之间能够实现力量互补。木桶原理在机械化战争中强调的短板效应,在信息化战争中得到了弥补,短板效应的结构性缺陷不再明显,因为在网络中心战和横向一体化环境中,网络各节点之间是相互弥补、资源共享的关系。三是不同军种之间能够实现力量互补。机械化战争中,陆、海、空三军在各自战场遂行独立的军种战役,都会因战场时空范围或受地理、地形、气象等条件的限制而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C4ISR系统把三军融为一体之后,各自不再有完全独立的战场,战场出现一体化趋势,在这样的战场上,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力量取长补短,固强补弱,原来时空范围和物理条件的限制不再成为作战效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因此各军兵种都能够把各自的力量发挥到极
致,使之呈指数增长。横向一体,效能可控。信息化武器装备强调质量效能,结构决定功能,数量规模虽然仍很需要,但不再是决定作战效能的关键要素,最关键的要素是武器装备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后的结构优化。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结构优化特征是扁平化。如果从战术、战役到战略层面的指挥控制系统实现了信息化和一体化,战略指挥员就可以直接指挥到单兵,单兵也完全可以直接向战略指挥员报告情况,机械化时代形成的战役战术等庞大的中间多层次指挥机构就成为作战的障碍和累赘。由于信息的实时化和控制的有效性增加,战争变得更加可控,更好驾驭。C4ISR系统的运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和多国部队所建立的战区通信网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多、最全、最先进的,它运用卫星通信技术和数字化通信网络技术,把数十年来各国研制、生产和装备的各种战略、战区及战术通信网络和设备全面融合,综合为一体化的高效率的C3I通信系统,以98%以上的高战备率确保白宫、五角大楼、后勤支援基地与中央总部、多国部队和基层作战部队之间的联系,确保洲际之间、战区与本土之间、多国及友邻部队之间、各军兵种之间、飞机、舰艇和坦克等作战平台之间,以及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不间断的持续通信和信息交换。海湾战争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上将当时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设战区指挥部,各下属司
令部也是在沙特开设。施瓦茨科普夫与各级指挥官讨论重大问题或研究作战方案基本是采用开会或面对面商谈的方式进行,各级指挥机构信息沟通也是采取电话、电报、软盘传递等方式进行。科索沃战争是第一次大规模实战运用全球一体化C4ISR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战略指挥员其实已经具备指挥战术性作战行动的能力,中间的战役层次事实上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科索沃战争中美军首次启用远程异地实时电视电话系统。战略、战役和战术级指挥官,在科索沃战争中每天召开一次电视电话会议,审视作战行动的进展,协调后续的作战行动,传达上级的作战意图。这种新颖的数字化、网络化会议系统,对于及时通报情况,掌握战争全局,统一思想和意志,了解不同部队作战行动,减少相互之间的误会和摩擦,在准确的时
间和地点集中兵力兵器,实时信息传递、快速定下决心和平行制定作战计划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得到各级指挥员的好评。 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牵涉到北约十几个国家联合作战,所以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三级指挥体制。战略层次,是指远离战区并对整个战局进行战略控制的最高指挥当局,主要是对战争全局和作战指导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战役指挥层次,基本上属于战区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是负责科索沃战役指挥的最高指挥机构,这一机构设在比利时蒙斯,担任科索沃战役总指挥的战区最高指挥官克拉克上将,就是在这个距离战区2000公里以外的蒙斯总部进行指挥的,这是战役总指挥第一次远离战区进行遥控指挥。正常情况下,北约南欧战区常设地区性司令部负责战时联合作战指挥任务。这些司令部包括南欧盟军海军部
队司令部、南欧盟军空军部队司令部、欧洲盟军司令部快速反应军司令部,司令均为中将和上将军衔。但是,在战役指挥层面,战争中又产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个是临时任命常驻大西洋和欧洲的美国海、空军司令兼任北约盟军战区最高指挥,另一个是在战区战役指挥层次上面又临时增设了一个指挥层次。这样可能考虑到便于与北约部队指挥协调,但更深层次反映了美军对北约的不信任,希望大权独揽。从战区战役指挥层面来看,显得非常混乱,许多指挥层次从技术上来看完全没有必要,之所以设立是考虑到现行体制的需要。战术指挥层次,是指舰艇、飞机等战术级别的指挥机构,主要是执行具体的战术作战指挥任务。其中,空军的战术指挥层次是盟军空中作战中心,它是联系飞行员和空中指挥引导员,并指挥空战的神经中枢,是一体化的作战指挥系统。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刻意试验网络中心战和扁平式指挥的能力,所以没有按照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设立指挥体系,也没有在阿富汗战区设立前沿指挥部,只是在美国本土设立了一个战略总指挥部,下面直接就是战术指挥层次,所以这场战争的指挥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性战斗的指挥尝试。所谓网络中心战,其核心就是超越军兵种条块分割的传统指挥模式,实现横向一体化协同作战,各作战单位共享情报资源,信息畅通无阻,实现实时指挥和控制。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首次试验网络中心战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从阿拉伯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有80%以上事先并不知道要去战区的什么地方、攻击什么样的目标,只是在起飞
以后的飞行途中才接到指挥系统发来的最新任务指令,这时飞行员便可在指挥系统的引导下,选择最佳路径和方式对目标进行攻击。从阿富汗战争开始,网络中心战就已经正式进入作战程序,在这种作战程序中,指挥机构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最主要的不再是听取下属发来的请示,也不再是拟制电报或下达话音指令,而是在C4ISR系统的辅助指挥控下,侧重于做好这样三项工作:一是通过C4ISR系统掌握敌我双方的情报,驱散战争迷雾,定下作战决心;二是进行作战规划计划,提前下达作战任务指令,确定联合作战中各部队的具体认为是、出动批次、作战任务、作战目的、作战要求,具体各部队如何实施没有必要进行统一部署,只是提出准确的打击时间、地点、目的和要求即可,按照委托式指挥原则由部队自行协同;三是进行毁损评估,对上一次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便确定下一批次的打击任务。伊拉克战争中,由于地面部队的大规模介入,所以美军又恢复实施三级指挥体制。战略指挥部仍然设在美国本土,技术上主要依托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战区指挥部中央总部司令部设在卡塔尔,中央总部陆军司令部设在科威特,中央总部空军司令部设在沙特,中央总部海军司令部设在巴林;战术级指挥机构分别在各司令部下设立战术作战指挥中心。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全球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战争中,网络中心战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中心战中,指挥机构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不再是忙于听取和答复下属发来的请示,而是侧重进行战略谋划、战争规划计划、作战任务区分,并提前下达任务指令。所有这一切,都采取委托式指挥方式,借助C4ISR系统进行联合作战。C4ISR系统的构成全球战略指挥控制系统美军全球作战,主要依赖全球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指挥协调。这个系统是美国1962年组建的战略指挥控制系统,当时主要目的是应付核大战,所以在没有经过总体论证和整体设计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地把各军兵种及国防部的现有系统和设备拼凑在一起,组成了最初的战略C3I系统。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上数据格式不统一,互连互通有困难,所以直到70年代初还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之后,经过统一管理和规划,并改造了计算机等关键设备,统一了数据格式并实行了标准化,才使该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启用了这套系统,在海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兼容性差、互通性和信息共享能
力差和设备老化等缺陷。战争结束后,经过大规模更新和改进,1995年重新命名为“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全球指挥控制系统主要由三大块组成:一是侦察探测系统,包括侦察和预警卫星、预警飞机和地面雷达预警网等;二是指挥控制中心,包括国家级、国防部级、军兵种级、驻外司令部级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指挥中心等;三是通信系统,主要是国防通信系统、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和舰队卫星通信系统,其余的还有远程对潜通信系统和最低限度紧急通信网等。战略通信系统是全球指挥控制系统中的神经网络、纽带和桥梁,没有它,侦察预警系统的情报就无法向各级指挥中心传送,各级指挥中心掌握不了情报信息就不能对局势做出判断并定下决心,分散在美国本土或世界各地待命的作战部队既不了解威胁态势、又接不到作战命令,所以战斗力再强也将是无所作为。通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美国动用40多个通信系统组成了这个战略通信网络。国防通信系统是全球指挥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性通信系统,它主要由自动电话网、自动数字网和自动电话保密网三个分系统组成,其中,自动电话网正在被具有远程话音通信功能的“国防交换网”所取代,自动数字网也正在被采用广域数据网技术的“国防数据网”所取代。全球指挥控制系统中的国防通信系统在海湾地区开设了3个主节点和9个分节点,从而把海湾地区所有的指挥系统都接入到整个战略通信网络之中。情报侦察监视系统如果说战略和战术通信系统是C4ISR系统的神经中枢的话,那么侦察监视系统则是C4ISR系统的耳目;通信系统是顺风耳,侦察监视系统则是千里眼。侦察监视系统具有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它分布在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平台上,构成了全天候、全天时、立体化监控体。伊拉克战争中,天基侦察监视平台中包括成像侦察、电子侦察、海洋监视、导弹预警等50多颗卫星,空基侦察监视平台包括十多种有人侦察机和近十种、上百架无人侦察机;地基侦察监视平台包括各种夜视装备、地面侦察雷达和抛投式地面遥感侦察装备等;海基侦察监视平台包括远洋海上侦察监视舰船、航空母舰携载的预警机、侦察机、侦察直升机、宙斯盾防空系统及舰载雷达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在本土有21处、本土之外基地上有33600名人员对航天侦察监视系统进行支持。美国部署的军用卫星系统覆盖了对伊作战所需的各个信息领域,动用的卫星包括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在侦察卫星方面,主要包括3颗锁眼光学成像卫星,3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3颗入侵者电子侦察卫星和12颗二代白云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在导航定位卫星方面,共投入了GPS―2和GPS―2R共24颗卫星,定位精度从16米提高到10米。还动用了由14颗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卫星、4颗军事星和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组成保障伊拉克战区战略及战术通信的天基信息传输系统。此外,租用了一些商用卫星,主要是地球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在空基侦察监视系统方面,伊拉克战争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人机的大量使用。无人机、巡航导弹和灵巧弹药在战争中的大量使用,标志着机器人战争和智能化战争的开始,象征着信息化战争在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海湾战争中,美国主要是海军的先锋和陆军的猎犬无人机。这些无人机还不是美国研制的,是从以色列购买的,当时战列舰上的406毫米巨炮射程在45公里以上,所以要用这种无人机为火炮进行目标校正,以提高命中精度,战争中也进行了战场战术侦察阿富汗战争中,无人机的使用比较广泛,美军首次试验了全球鹰、指针和捕食者三种无人机。全球鹰是一种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主要用于连续监视高空、远程和长续航时间的侦察任务。飞行高度在20000米左右,最大续航时间大于42小时,每日监视范围可达13�7万平方公里。捕食者是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主要用于小区域或山谷地区的侦察监视工作,可为特种部队提供详细的战场情报。升限7620米,续航时间40小时,在目标上空的巡逻时间可达24小时。阿富汗战争中首次携带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成功摧毁地面目标。伊拉克战争中,不仅再次使用捕食者无人机携带反坦克导弹摧毁了伊军一辆自行高炮,而且首次使用了龙眼和影子200等无人机。影子200是陆军研制的一种小型战术无人机,可用于进行近实时、高精度、长时间的侦察、监视和目标获取及毁伤评估。空重75公斤,连续侦察时间4个小时,最大航程125公里,飞行高度3000米。伊拉克战争中使用了10架龙眼无人机,它是一种小型、全自动、可返回、手持式发射的无人机,用于为海军陆战队小部队提供侦察和危险探测能力。飞行重量仅约2�3公斤,锂电池可以保证无人机以约76公里时速飞行60分钟。二人小组可以在10分钟左右完成组装发射。无人机可获取目标的日光型或红外图像,并能通过数据链将图像信息实时传输给用户。战术区域数字通信系统战区的战术通信主要依赖战术区域数字化通信网,它是一种采用数字化通信设备的栅格状地域通信网络,主要是在集团军或师的作战地域内进行联合作战的作战指挥控制和通信联络。网络内开设有若干通信中心和节点,以无线电接力线路、电缆、卫星通信线路或无线电台通信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覆盖范围较广的野战通信网络。这种网络的主要特点是:机动性强,可行进间通信;可靠性高,一个或多个节点及通信中心发生故障或毁损不影响其他线路的畅通;由于栅格状网络纵横交错、不分主次,所以敌人很难确定司令部位置。海湾战争中,美国和多国部队就开始使用战术地域通信网,主要是美国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三军联合战术通信系统、机动用户设备,英国的松鸡地域战术通信系统和法国的里达自动综合传输网。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是美军1974年研制、1983年开始装备空军预警机并用于三军联合作战的数据通信网络。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广泛装备美国和北约参战国陆、海、空及海军陆战队的飞机、舰艇、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和防空中心,其主要特点是没有主台和属台之分,网络中任何用户都可通信,互不干扰;保密性好;采用扩频跳频技术,抗干扰力强;容量大,功能多,集通信、导航、测距、敌我识别于一体。它是一种多功能数字数据和话音通信系统,采用了扩频技术和时分多路存取技术,工作在965―1215兆赫频段。可容纳10―20个网络,每个网络容量为1520―2560个用户,有效工作半径300―500公里,预警机为中继站时通信距离可达1000公里。三军联合战术通信系统。三军联合战术通信系统是美军8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的先进通信系统,是陆、海、空及海军陆战队共用型区域通信网。海湾战争时尚处于模/数共用、以数字为主的阶段,1992年以后已实现全数字化通信。美国三军联合战术通信系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系统,就是移动用户设备系统。这是一个类似于民用移动电话那样的多节点全数字化无线电电话系统,是一种新型、小规模的区域性通信网络,其特点是全数字化,能在陆上或空中机动,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功能,操作简单,生存力强。1988年开始装备美国本土的四师一旅和驻欧部队的三个师。移动用户设备通信网可在一个军(或5个师)37500平方公里的作战地域内,为8100个用户服务(其中机动用户1900个,固定用户6200个)。系统可提供话音、数据和传真通信,可与战略通信网、民用通信网互通,也能与卫星通信终端相连,可为军、师两级部队在更大范围内通信提供方便。 伊拉克战争中,地面部队配备了先进的信息、指挥系统,如第四机步师装备了8000套21世纪旅及旅以下战场指挥系统(FBCB2)。它是基于战术互联网的新型战场通信系统,可将GPS数据、空中侦察机和地面部队及中央情报局等机构的信息进行融合,实时向参战部队提供。其最大特点是通过战术互联网将平台相互连接,传递态势认知数据,跟踪敌军和友军,了解战场态势。其他部队装备1000套,第三机步师和第7旅也有装备。

㈤ 点对点通讯是去中心化的吗有什么优势

点对点通讯组网方式有很多种,一般在通信行业我们更加强调是媒体流的点对点通讯。控制还是集中化的。如sip协议和rtp的关系。

如果说区块链技术,它是去中心话的,也就说没有一个中心服务器来负责统一管理。
点对点加密主要是秘钥实现点对点的交换。这个技术做到绝对的安全还是很难的。未来点对点加密会为我们营造更加私密的通讯模式。
最后,安全是相对的,有代价的。越安全越复杂。

㈥ 美军第4机步师的编制

目前,全师总人数12939人,下辖2个伞降旅(每个旅下辖3个伞降步兵营)、1个空降旅(下辖3个空降步兵营)、1个航空旅(下辖2个营、1个中队)、1个空降野战炮兵团(下辖3个空降野战炮兵营),以及其他直属分队等。具体编成为:司令部机关和直属分队共2232人,其中师部与师部连268人,军事情报营355人,通信营488人,防空炮兵营452人,工兵营401人,防化连129人,宪兵连98人,师乐队41人;每个旅部与旅部连共264人;9个步兵营,每营697人,共计6273人;航空旅1075人,编有旅部与旅部连194人,攻击直升机营245人,战斗航空营210人,空中侦察中队426人;空降野战炮兵团1404人,其中司令部与司令部连120人,3个野炮营,每营428人;师支援司令部共1691人,编有司令部与司令部连及物资管理中心187人,补给运输营412人,军械修理营513人,航空维修连214人,卫生营365人。

现在 明白了吧?美军是把团级单位在师的编制下取消了的。当然,有些独立的单位,如装甲骑兵2团和3团还存在,但都是军属单位了,并不是在某个师的编制里的。

一般每个师都有9个营了,而独立的团就不一样了,只有3个或3个营。

例如:第2装甲骑兵团下辖第1、第2、第3、第4中队(空中骑兵营)、支援中队和第502军事情报连、第84工兵连、H-159航空维修连、防空连等勤务支援部队。第3装甲骑兵团下辖3个坦克营、1个炮兵营及支援分队等。但是美军第173旅却也只有1个司令部连、第508空降步兵营、第503空降步兵营、第319/D105毫米野战炮兵部队、第173战斗支援连、第173旅直侦察连和第501前线支援连,应该是和一个装甲骑兵团的编制差不多,我想是因为173旅是驻意大利的,平时简编为团,战时在扩编为旅吧。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里师还辖团的。如海军第2陆战师编制人数17900人(陆战队17000余人、海军约900人)、下辖第2、第6、第8陆战步兵团(各辖1个司令部营、3个步兵营)和第10陆战炮兵团(辖4个炮兵营),师直属营6个(司令部营、第2轻装甲侦察管、第2战斗工兵营、第2坦克营、第2两栖攻击营和第2通信营)。把它和陆军辖旅的师比一下。如美军第1机步师编制总人数17278人,下辖1个装甲旅旅部和旅部连、2个机步旅旅部和旅部连,共编有5个重型坦克营、5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战斗航空旅(辖2个攻击直升机营、1个战斗支援航空营、1个骑兵中队)、1个师支援司令部(辖3个前方支援营、1个保养支援营、1个运输飞机保养连)、1个师炮兵司令部(辖3个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营、1个M270多管火箭炮连、1个目标搜索连)、1个通信营、1个防空炮兵营、1个军事情报营、1个化学连、1个宪兵连和1个师乐队。
从编制看出,陆军变团为旅就比海军陆战队的团合理的多,有助于获得师属空中突击力量的空中支援,同时更便得到于师属技术直属队的支援,毕竟旅级干部是准将级更便于指挥。不知你觉得哪种合理呢?

1:旅级为准将,而师支援司令部和炮兵司令部同样也是准将级,和我军一样,不可能把一个师属炮兵团配属给一个团在战斗中使用,肯定是下属的某几个营配属过去。所以指挥上还是很方便的。

2:看看美军的预备役吧:第45野战炮兵旅[俄克拉荷马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军炮兵
第54野战炮兵旅[弗吉尼亚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57野战炮兵旅[威斯康星州国民卫队]
第103野战炮兵旅[罗德岛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13野战炮兵旅[北卡罗莱纳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15野战炮兵旅[怀俄明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军炮兵
第130野战炮兵旅[堪萨斯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35野战炮兵旅[密苏里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38野战炮兵旅[肯德基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42野战炮兵旅[阿肯色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47野战炮兵旅[南达科它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51野战炮兵旅[南卡罗莱纳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53野战炮兵旅[亚利桑纳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军炮兵
第169野战炮兵旅[科罗拉多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96野战炮兵旅[田纳西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197野战炮兵旅[新罕布什尔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炮兵
第631野战炮兵旅[纽约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
国民卫队防空部队
第32防空炮兵旅[佛罗里达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32(战区)防空与反导弹司令部
第111防空炮兵旅[新墨西哥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军
第263防空与反导弹司令部[南卡罗莱纳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32(战区)防空与反导弹司令部 第263防空炮兵旅
国民卫队陆航部队
第6陆航旅,战时归属第3军
第63(运输)陆航大队[肯德基州国民卫队]
第385陆航团[亚利桑纳州国民卫队]
第66陆航旅[华盛顿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军
第185(运输)陆航大队[密西西比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军
第211(攻击)陆航大队[犹它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军
第449(运输)陆航大队[北卡罗莱纳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
国民卫队工兵部队
第16工兵旅[俄亥俄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8集团军第412工兵司令部
第30工兵旅[北卡罗莱纳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8空降军
第35工兵旅[密苏里州国民卫队],战时归属第1军

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要用司令部的建制形式来统辖支援及炮兵部队,在强调重装备,强火力的美军来说,战时,会有大量的技术兵种配属到师,所以炮兵等技术兵种就不能用旅或团来做建制名称了。

㈦ 军事史上一次最大的通信系统专项工程是什么战争

海湾战争

时间1991年

过程

海湾战争中,电子战由于可剥夺敌军在此方面的能力,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而成为实施“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作战方式。

战争开始前,美军即使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压制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保证了空袭行动的突然性。

战争全过程中,美军又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软压制”。结果,使伊军指挥失灵,通信中断,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7)美军通信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战争特点

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其最大特点为,这是一次高科技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普遍使用各种先进技术:

1 电子战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电磁优势将成为战争中的新制高点

2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在空袭中,由于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又使平民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3 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4 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㈧ 美军现役各师旅详细编制

美国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具体如下。

美国武装力量由现役,预备役部队组成。
现役部队包括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
预备役部队包括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后备队。

陆军:
现役部队
48万人,编有3个集团军司令部,4个军部,10个师,4个独立旅
一个特种作战司令部和5个特种作战大队。
3个集团军是
第三集团军,第7集团军,第8集团军。
4个现役军是
第一军 第三军 第五军 第十八空降军
10个现役师是
第一装甲师(第5军)
第一机械化步兵师(第五军)
第一机动师(第3军)
第四机械化步兵师(第3军)
第二步兵师(第8集团军)
第三机械化步兵师(第18空降军)
第10步兵师(第18空降军)
第82空降师(第18空降军)
第101空降突击师(第18空降军)
第25轻装步兵师(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
4个独立旅
第172步兵旅(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
第173空降旅(美国陆军欧洲司令部)
第2装甲机动团(第18空降军)
第3装甲机动团(第3军)
特种作战司令部

预备役部队包括
35.7万国民警卫队
20.8万陆军后备队

空军
现役部队
包括战略部队 战术部队 航天部队 特种作战部队
具体包括
14个航空队
45个航空联队
128个中队
(注:每个航空队下辖2~8个航空联队)

空军预备役
包括 25万人 169个中队

海军
现役部队
包括舰艇部队 舰队航空兵 海上勤务部队 岸基部队
38.3万人 309艘战舰 4000多架飞机
12个航空母舰战斗群
每个战斗群的标准编成为
航空母舰1 导弹巡洋舰2 导弹驱逐舰1 驱逐舰1 护卫舰1 补给船1 攻击潜艇2
以上兵力属于5个舰队
第2舰队
第3舰队
第5舰队
第6舰队
第7舰队

海军预备役部队20万人

海军陆战队
现役16.9万人
预备役9.9万人

海岸警卫队
3.62万人

㈨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了什么战术

1、由于战争双方军事实力的差距,结果没有什么悬念。

2、然而,战争的进程却扑朔离迷,让很多中外军事专家大失水准。

3、纵观战争发生的前因和全部过程,给人们留下的最大印象是美国对战争的全面控制。

㈩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情况

伊拉克战争是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在未经联合国授权下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

美国政府宣称有四十九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但真正参加地面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亦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韩国、日本、意大利、乌克兰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

[联军使用武器]

AH-1W超级眼镜蛇

B-52轰炸机

B-2轰炸机

F-22重型歼击战斗机

F-117

F-18舰载机

F-16

A-10雷霆二式攻击机

史崔克装甲车

M1艾布兰

悍马车

M109自行火炮

神盾驱逐舰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

战斧巡航导弹

爱国者导弹

AH-64阿帕契

UH-60黑鹰直升机

AC-130飞行炮艇

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组成的第一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乌姆盖萨尔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

热点内容
比特币现金2019 发布:2025-05-15 00:15:58 浏览:837
btc计算难度怎么算 发布:2025-05-15 00:08:51 浏览:776
usdt合约地址bsc 发布:2025-05-15 00:07:04 浏览:459
gucs数字货币在国际交易平台可以交易吗 发布:2025-05-15 00:05:36 浏览:117
怎样把btc转为人民币 发布:2025-05-15 00:05:29 浏览:129
生在币圈你不得不知道的必修技能 发布:2025-05-14 23:36:01 浏览:21
上海中心是白天去还是晚上去 发布:2025-05-14 23:33:50 浏览:179
矿池是算力越大越好 发布:2025-05-14 23:32:19 浏览:572
usdt数字货币是主流币吗 发布:2025-05-14 23:23:54 浏览:889
2021年1月16日币圈最新消息 发布:2025-05-14 23:23:10 浏览: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