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力简介 » 德清客运中心去东衡村

德清客运中心去东衡村

发布时间: 2022-04-08 04:58:59

1. 求一首诗

元代的管道升《我侬词》全文如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我侬词典故
管道升有一首著名的《我侬词》,据说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老婆知道了,写下这首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我侬词》全文如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瑶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管道升所写行楷与赵孟頫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 管道升
出生地: 德清县茅山村
职业: 艺术家
代表作品: 《墨竹谱》,《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

人物简介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瑶姬,华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又说为德清茅山(今干山镇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元延佑四年(1317)册封魏国夫人。赵孟頫晚年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但赵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为官,依然受摆布而不得施展抱负,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故潜心于书画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渔父词》数首,劝其归去。其一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延佑五年,管道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四月二十五日从大都(今北京)出发,五月十日至山东临清,延佑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逝于舟中,葬东衡里戏台山(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三年后,赵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管道升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栽培子孙后代,“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雍、赵麟、赵彦正名冠一时。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独厚。

生平
管道升,景定三年(1262年),一说1271年(咸淳七年),出生于湖州吴兴(今浙江吴兴),一管道升说德清县茅山(今属干山乡)。天生才资过人,聪明慧敏,性情开朗,仪雅多姿,“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生而知之的极高天赋,加上长期而全面的、学习,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培养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至京,疑是年与赵孟頫认识并成婚。不知是一见钟情,还是相互倾慕,使两位旷世才人相成眷属,在之后的一生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心同德、相敬如宾,既能各自独立、各有千秋,又能相得益彰、珠联壁合。她与赵赵孟頫确实是久经考验的天造地设的绝配。尽管唇齿亦相磨,但充满和具有全面智慧的她,在与赵孟頫发生摩擦或出现隔膜的时刻,都能游刃有余地、及时地、甚至是预见性地解除她们之间的危机,维持、甚至以此加深她们之间的关系。中年的她,“玉貌一衰难再好”,长期以来的各种家庭琐事及社会应酬,将她以前的月华水色消磨殆尽,思想变得更成熟、性情变的暴躁,赵孟頫对婚姻的忠贞便开始动摇,准备且坚持纳妾,在这婚姻危机的关键时刻,她一不严声厉色、二不依来顺受,而是以一种高雅通达而积极严肃的态度和情怀作了这首《我侬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qin,念二声),死同一个椁(guo,念三声)。” 词中反映了重塑你我的批评自我批评评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命运和家庭责任,成为表达伉伉俪情深意笃千古绝唱。当赵孟頫看到她的这首词后,不由的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也就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 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其子赵雍(字仲穆)出生。从赵雍日后的书画等艺术成就来看,管道升不仅是一位绝代盖世的才女,温柔娴淑的良妻,同样也是一位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慈母。管道升曾在一首《题画竹》的诗中写道:“春晴今日又逢晴,闲与儿曹竹下行。春意近来浓几许,森森稚子日边生!”借森森竹笋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 1317年(延禧四年),元仁宗册封赵孟頫为魏国公,册封管道升为魏国夫人,“管夫人”的世称,即源于此,并因为她的书法成就,与东晋的女书法家卫栎“卫夫人”,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书坛两夫人”。尽管她身为命妇,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她同狄飞一样认为“三十功名尘管道升与土”,同赵孟頫一样向往“归去来兮”,她曾在一首《渔父词》中写道:“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还有一首《渔父词》同样写道“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闲去云水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反映了她向往闲逸、自由的清淡生活,淡漠凡俗尘世的功名利禄。 1319年(延禧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卒,葬东卫里山(今洛舍乡东衡村)。赵孟頫为她亲笔撰写了《魏国夫人管氏墓志》,其中充满了赵孟頫对其妻的深切怀念和沉痛悼挽,同时也反映了一代文化艺术大家对良知益友、对近乎同等高度的另一位文化艺术大师的崇高敬意和公正评价。

社会评价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文化偏见下如此的博学多才,在上侍公婆、中从夫君、下教子女的社会伦理义务的沉重负担下,还能够表现出那样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趣,是多么得难能可管道升作品贵! 管道升在绘画方面,以墨竹见长,兼工山水、佛像。其笔笔下之竹,劲挺有骨兼具秀丽之姿,“笔意清绝,颇有韵味”,名靡时世。墨竹师承“文湖州”(文同),为文人画风,始创晴竹新篁。曾经画有悬雀朱竹一枝,由杨廉夫为之题诗。 管道升既能超脱凡尘世俗之外,又能被社会历史交口称誉;既能处理好古代妇女在家庭社会中的日常琐事,又能摆脱封建束缚,极大地发展和展示出自己全面而杰出的才华。她无愧于中国历史上位数不多的伟大女性之一。

特长
管道升擅画墨竹、梅、兰。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

作品
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她于仁宗皇庆三年画了一副竹子长卷,画面上竹枝竹叶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还题有“竹势撒崩云触石,应是潇湘夜雨时”的诗句。

书画成就
擅画墨竹梅兰,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其书牍行楷,风格与赵孟頫相似。曾手写墨竹图《璇玑图诗》,五色相间,笔法工绝。手书《金刚经》等数十卷,遍赠名山名僧。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诗文不俗,曾作《观世音菩萨传略》。元仁宗尝命书《千字文》,将赵孟頫、管道升及子赵雍的三段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曾在湖州瞻佛寺粉壁上绘竹石图,高约丈余,广一丈五六尺。兼工山水、佛像。

秋深帖详介
值得一提的是《秋深帖》,纵26.9厘米、横53.3厘米,字共计十八行,全帖为行书,其笔力扎实、体管道升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 《秋深帖》整篇文字断句、起笔不拘一格,结构错落有致,研读观赏之下,每一处的起笔、停顿、运势,都有其章法,却又化章法于无形,体现出书法家的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封家书以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写道:“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 当时季节渐入深秋,书信表达了他们关心长辈的思念。信中还向婶婶讲述了家里的亲戚往来,“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 只是在这帖页末尾的落款,字迹模糊,虽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却一眼看得出是经过涂改的。 赵孟頫与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专家认为,《秋深帖》应该是赵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写。从字迹上看,《秋深帖》笔体温和、典雅,正与赵孟頫的行书特点相契合。专家推测,可能是赵孟頫代夫人回复家信,而他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发觉之后,深爱妻子的赵孟頫觉得属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连忙又改了过来。 至于《代管道升札》(或称《深秋贴》)中的题名问题,是由于丈夫意识写的兴致勃勃,不小心题了自己的名字上去,因为这通手札写的太漂亮了,自己也不舍得毁弃,便在名字上略作涂改,原文题字为赵孟頫的字——子昂,修改为道升(升在手札上为繁体字升)。手札可于《明前名人手札赏评》——靳永,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书56页中明显看出,“道”字由“子”字修改而来,“升”字是由“昂”字修改而来。

其它相关
诗文
管道升留下诗文并不多,仅就所见几首诗词中,其文采也很素雅,富有感情,诗中见画,情景交融。前面提到皇太后在兴圣宫召见她时,奉懿旨写下了一首题梅花诗: 雪后枝琼嫩,霜中玉蕊寒; 前村留不得,移入画中看。 管道升是一位典型的贤妻淑妇,赵孟頫曾经称赞她“处家事,内外整然,岁时奉祖先祭礼,非有疾必齐明盛服。躬致其严。夫族有失身于人者,必赎出之。遇人有不足,必周给之无所吝,至于待宾客,应世事,无不中礼合度”。 赵孟頫来到大都,不久,因为害怕“为人所忌”“力请外补”,于是先后调任济南等地。后来又发行江浙等外儒学提举,去主管那里的官府学校。江南是繁华的风流之地,仲姬留在大都,见丈夫出任江浙一管道升去两年有余,凭着女人的敏感心理,预感到有不祥的兆头,所以她画竹一幅寄给外出的郎君,《画竹》诗云: 夫君去竹日新栽,竹子成林夫未来; 容貌一衰难再好,不如花落又花开。

传承
管道升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栽培子孙后代,“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雍、赵麟、赵彦正名冠一时。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独厚。元仁宗曾将赵孟頫、管道升及子赵雍的三段书迹装为卷轴,“命藏之秘书,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也。”赵孟頫晚年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但赵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为官,依然受摆布而不得施展抱负,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故潜心于书画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渔父词》数首,劝其归去。其一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延佑五年,管道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五月中旬,途经山东临清,管道升病逝于舟中。三年后,赵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2. 德清有什么名人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南北朝时梁代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德清武康人,《宋书》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唐代著名诗人,德清武康人,《游子吟》作者。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湖州府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乃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书》、《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在俗小说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修改《三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赵景深在 1956 年 1 月所作的《三侠五义》前言中说:《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出现于光绪五年( 1879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镇人将仙潭文社更名为"仙潭书院",以振文风,其时俞樾已辞一切教席,且年逾八旬,但他关怀桑梓,撰写《仙潭书院碑记》近八百字,并篆额,此碑尺幅160厘米×60厘米,质地大理石,原藏仙潭书院,.987年由德清县博物馆所收藏,碑文文笔朴实骨肉精深。俞樾还隶书《敬业乐群》匾额一方,悬于门厅上方,被定为校训,而当每月之朔望,俞樾曾亲临书院授课二次,传为佳话。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德清乾元人,《七侠五义》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西湖有其故居“俞楼”。

俞平伯(1900─1990.1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俞樾之曾孙。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祖籍德清乾元。

朱惠勇,当代中国古船古桥专家,作家,德清新市人,著作有《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等。 朱惠勇,笔名无声,中国古船古桥领域的权威专家,作家。他于1945年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祖籍浙江省绍兴县。常年从事中国古桥梁、船舶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近三百万字的相关作品,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古桥、船舶文化系列七种。书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十余家公共图书馆收藏,并进入清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二十余家高校图书馆,并在美国,香港,台湾省等多家书店上柜。
《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罗开富在其编著的《湖州人文甲天下》一书中给他的评价是:“朱惠勇是一位普通船工,48岁时耳朵就全聋了,但他不自卑不气馁,而是一头埋进了桥船古文化的研究之中。20多年来,他的《中国古船与吴越古船》等四本专著相继问世,其中的《中国船文化》填补了我国8000年船文化的研究空白,创造了一个奇迹。”
朱惠勇的主要作品有:
《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中国古桥录》 杭州出版社 2001年11月
《中国船文化》 杭州出版社 2003年7月
《湖州古桥》 昆仑出版社 2004年1月
《江南古桥风韵》 方志出版社 2004年12月
《桥诗纪事》 方志出版社 2005年6月
《船诗纪事》 昆仑出版社 2006年8月
《中国古桥雕刻》 沈阳出版社 2007年9月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王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干山乡)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册封魏国夫人。元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东衡里戏台山(今洛舍乡东衡村)。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元仁宗尝将赵孟頫、管道升及赵雍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管道升有一首著名的《我侬词》,据说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老婆知道了,写下这首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我侬词》全文如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qin,念二声),死同一个椁(guo,念三声)。”
管道升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栽培子孙后代,“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雍、赵麟、赵彦正名冠一时。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独厚。元仁宗曾将赵孟頫\、管道升及子赵雍的三段书迹装为卷轴,“命藏之秘书,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也。”赵孟頫\晚年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但赵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为官,依然受摆布而不得施展抱负,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故潜心于书画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渔父词》数首,劝其归去。其一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延祐五年,管道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五月中旬,途经山东临清,管道升病逝于舟中。三年后,赵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值得一提的是《秋深帖》,纵26.9厘米、横53.3厘米,字共计十八行,全帖为行书,其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
《秋深帖》整篇文字断句、起笔不拘一格,结构错落有致,研读观赏之下,每一处的起笔、停顿、运势,都有其章法,却又化章法于无形,体现出书法家的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封家书以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写道:“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 当时季节渐入深秋,书信表达了他们关心长辈的思念。信中还向婶婶讲述了家里的亲戚往来,“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
只是在这帖页末尾的落款,字迹模糊,虽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却一眼看得出是经过涂改的。
赵孟頫与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专家认为,《秋深帖》应该是赵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写。从字迹上看,《秋深帖》笔体温和、典雅,正与赵孟頫的行书特点相契合。专家推测,可能是赵孟頫\代夫人回复家信,而他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发觉之后,深爱妻子的赵孟頫觉得属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连忙又改了过来。

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德清人。民国2年〈1913〉随家迁居杭州。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5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时结识戏剧家秋田雨雀等人,使他在艺术上有所升华。13年,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实习美工,17年回国。20年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天一、明星等影业公司任职,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等影片。26年转入联华电影公司。为纪念鲁迅,曾计划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但未能如愿。接着又将曹禹的《日出》改编成电影。于7月中旬开拍,因“八一三',抗战爆发而停顿。次年夏,加入中央电影场,任编导委员,拍摄以抗战为题材的《中华儿女儿编写电影剧本《神鹰》、《大时代的小人物》。
其间,于民国19年2月和许幸之等人发起组织我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团体一一时代美术社。3月,与鲁迅等人联名发起并组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22年2月当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并担任宣传部领导工作。26年7月当选为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常务理事。次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同时,他又是戏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从日本回国后,与夏衍、冯乃超、郑伯奇等人组织艺术剧组,演出《炭坑夫》、《西线无战事》等剧。22年参与轰动一时的《怒吼罢,中国!》的联合演出工作。25年,在夏衍的协助下,将爱尔兰剧作家西恩·奥凯西的《求诺和孔雀》改编为《醉生梦死》,并亲自执导。还积极从事国防戏剧运动,与夏衍、于伶、凌鹤等集体创作《撤退赵家庄》等。抗战爆发后,又集体执导《保卫芦沟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演出,轰动全市。其间,还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夜战》等独幕剧。当上海成为孤岛时,他和姊姊沈兹九一道离沪赴汉,后迁居四川,在重庆、成都导演舞台剧《民族万岁》、《塞上风云》和《一年间》。
1934年他参与了《女儿经》集锦片的摄制,此后,又编导了《乡悉》、《船家女》和《十字街头》。他所编导的影片都不同程序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抗日爱国思想,而且每部影片在表现上都有新意,属于当时的“新派”导演。他的《十字街头》和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标志着中国左翼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沈西苓能编善导,能诗善画,又会翻译,是个全才艺术家。
1938年1月,沈西苓曾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制片厂特约编导。
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

3. 赵孟頫妻子的感人诗作是什么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管道升《渔父词》

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管道升《秋深帖》

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管道升《秋深帖》

4. 《我侬词》的作者管道升的生平如何,一生主要有哪些作品,她该是一位性格如何的女作家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瑶姬,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她自幼聪慧,能诗善画,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至京,与赵孟頫认识并成婚。元延佑四年(1317)册封魏国夫人。延佑五年,管道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四月二十五日从大都(今北京)出发,五月十日至山东临清,延佑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逝于舟中,葬东衡里戏台山(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三年后,赵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主要作品:她的代表作品为: 《墨竹谱》《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
书画作品:她擅画墨竹、梅、兰。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
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她于仁宗皇庆三年画了一副竹子长卷,画面上竹枝竹叶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还题有“竹势撒崩云触石,应是潇湘夜雨时”的诗句。
诗作:
《我侬词》
《画竹》
夫君去竹日新栽,竹子成林夫未来。
容貌一衰难再好,不如花落又花开。
《梅花》
雪后枝琼嫩,霜中玉蕊寒。
前村留不得,移入画中看。

5. 管道升的人物生平

管道升嫁给赵孟頫的时候,二十八岁。
和夫君一样,赵家娘子也是开挂的。
她绘了《墨竹谱》,封了魏国夫人,把一大家子管得服服帖帖,生育了九个子女,子女都孝且有才(除了长子幼女夭折)。她死后,赵孟頫在墓志里写:“……相伴三十年,如今剩我一人,我真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这人生!简直是赢家中的赢家好么。
但管道升单独出镜的时候很少,很少。二十八岁以前关于她的记载,几乎是空白,二十八岁以后她的名字,都和赵孟頫连在一起。
她嫁了光芒耀目的赵孟頫,究竟,是被这光芒照亮,还是被这光芒掩盖?

《洛神赋》又名《感甄赋 》,表达的是曹植人神相隔的痛楚与思念。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赵孟頫在临写《洛神赋》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不是神仙管道升?

在秀美绝伦的墨迹下,掩盖的是一颗放不下的破碎之心。

“自老妻之亡,哀悼痛切,如在醉梦,当是诸幻未离,理自应尔。……

盖是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哭之,岂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哀痛之极,如何可言?……

卅年陈迹,宛若梦幻……

盖孟頫与老妻不知前世作何因缘,今世遂成三十年夫妇?又不知因缘如何差别,遂先弃而去?使孟頫栖栖然无所依。今既将半载,痛犹未定……”

三年后,赵孟頫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这时候,管道升传奇的一生才算真正落幕——她与赵孟頫曾在这世间携手同行,照亮过彼此,成就了彼此。

6. 管仲姬的生平简介

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瑶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管道升所写行楷与赵孟頫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图》等卷,

人物简介
管道升[1](1262—1319),字仲姬、瑶姬,华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又说为德清茅山(今干山
镇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元延祐四年(1317)册封魏国夫人。赵孟頫晚年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但赵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为官,依然受摆布而不得施展抱负,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故潜心于书画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渔父词》数首,劝其归去。其一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延祐五年,管道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四月二十五日从大都(今北京)出发,五月十日至山东临清,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逝于舟中,葬东衡里戏台山(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三年后,赵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管道升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栽培子孙后代,“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雍、赵麟、赵彦正名冠一时。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独厚。

生平
管道升,景定三年(1262年),一说1271年(咸淳七年),出生于湖州吴兴(今浙江吴兴),一 管道升
说德清县茅山(今属干山乡)。天生才资过人,聪明慧敏,性情开朗,仪雅多姿,“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生而知之的极高天赋,加上长期而全面的、学习,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培养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至京,疑是年与赵孟頫认识并成婚。不知是一见钟情,还是相互倾慕,使两位旷世才人相成眷属,在之后的一生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心同德、相敬如宾,既能各自独立、各有千秋,又能相得益彰、珠联壁合。她与赵赵孟頫确实是久经考验的天造地设的绝配。尽管唇齿亦相磨,但充满和具有全面智慧的她,在与赵孟頫发生摩擦或出现隔膜的时刻,都能游刃有余地、及时地、甚至是预见性地解除她们之间的危机,维持、甚至以此加深她们之间的关系。中年的她,“玉貌一衰难再好”,长期以来的各种家庭琐事及社会应酬,将她以前的月华水色消磨殆尽,思想变得更成熟、性情变的暴躁,赵孟頫对婚姻的忠贞便开始动摇,准备且坚持纳妾,在这婚姻危机的关键时刻,她一不严声厉色、二不依来顺受,而是以一种高雅通达而积极严肃的态度和情怀作了这首《我侬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qin,念二声),死同一个椁(guo,念三声)。” 词中反映了重塑你我的批评自我批评评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命运和家庭责任,成为表达伉伉俪情深意笃千古绝唱。当赵孟頫看到她的这首词后,不由的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也就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 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其子赵雍(字仲穆)出生。从赵雍日后的书画等艺术成就来看,管道升不仅是一位绝代盖世的才女,温柔娴淑的良妻,同样也是一位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慈母。管道升曾在一首《题画竹》的诗中写道:“春晴今日又逢晴,闲与儿曹竹下行。春意近来浓几许,森森稚子日边生!”借森森竹笋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 1317年(延禧四年),元仁宗册封赵孟頫为魏国公,册封管道升为魏国夫人,“管夫人”的世称,即源于此,并因为她的书法成就,与东晋的女书法家卫栎“卫夫人”,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书坛两夫人”。尽管她身为命妇,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她同狄飞一样认为“三十功名尘 管道升
与土”,同赵孟頫一样向往“归去来兮”,她曾在一首《渔父词》中写道:“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还有一首《渔父词》同样写道“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闲去云水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反映了她向往闲逸、自由的清淡生活,淡漠凡俗尘世的功名利禄。 1319年(延禧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卒,葬东卫里山(今洛舍乡东衡村)。赵孟頫为她亲笔撰写了《魏国夫人管氏墓志》,其中充满了赵孟頫对其妻的深切怀念和沉痛悼挽,同时也反映了一代文化艺术大家对良知益友、对近乎同等高度的另一位文化艺术大师的崇高敬意和公正评价。

热点内容
在中国规模化挖比特币犯法吗 发布:2025-07-22 19:35:21 浏览:685
搭建零币矿池 发布:2025-07-22 19:32:04 浏览:749
币圈玩现货好不会亏 发布:2025-07-22 19:32:01 浏览:137
usdt可以直接划转到他人账户 发布:2025-07-22 19:29:15 浏览:256
淘宝上卖比特币会怎样 发布:2025-07-22 18:38:31 浏览:428
中国比特币最牛的人 发布:2025-07-22 18:14:36 浏览:358
btc地址没有钱 发布:2025-07-22 18:12:57 浏览:780
usdt到现在涨了多少 发布:2025-07-22 18:10:11 浏览:32
新型肺炎期间去月子中心吗 发布:2025-07-22 18:00:35 浏览:916
数字货币招商加盟 发布:2025-07-22 17:59:45 浏览: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