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去自我中心的意义
⑴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家长的第一堂情商课,宝宝对周围的认知是自学的能力,但是家长有计划的互动是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
请用语言给宝宝描述,宝宝本身和环境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
从简单的开始:开心,难过,害怕,平静,生气
然后再进一步的准确理解进阶的情绪:悲伤,恐惧,友好
最后到一些高阶的情感:尴尬,退缩,愤怒等
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会懂得很多,宝宝不是从家庭教育就是从电视以及其他的社会教育中判断分析自学。
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预方法
2-3岁的孩子道理认知体系还不完整,对于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从无聊吵闹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记住:千万别和孩子生气,和孩子讲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现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这一个阶段宝宝主要的任务
(敲黑板,这是未来情商的源头)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还有"你的","我的","他的"区别
这个可以从分享开始:
举个例子,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姐姐,宝宝很开心,拿了一个比较小的苹果送给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对,甚至是指责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对错观念是生活了这几十年才积累起来的,怎么能够要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是非观呢?
我们怎么做呢?
请问宝宝:如果有人送苹果给你,你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对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觉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还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苹果送给你,你开心吗?
宝宝想了下:不开心!
那你觉得小姐姐收到你给他的小苹果会开心吗?
宝宝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不开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宝宝:我希望小姐姐开心!
那你觉得应该给老师大苹果还是小苹果呢?
宝宝:大苹果!
当我类似的事件冲突的时候,请家长尽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让宝宝从小就认知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会是未来情商的基础
⑵ 幼儿自我中心的儿童自我中心概念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中,儿童自我中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指出: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如果仅从个体心理的基础来看,皮亚杰对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的分析,以及他所指出的去除自我中心的途径,是基本正确的.但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看,则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明显的认知中心论,混淆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忽略了符号功能与摆脱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的内在联系。
⑶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为什么
孩子在成长初期,其实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编觉得这也是孩子的本能反应,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就不会考虑别人的想法,他们只是想着自己需要什么。但是如果父母放任这种情况发展,可能就会导致孩子自私自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为什么呢?
三、跟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
如果这个孩子本身就非常孤僻,而且这个孩子接触的环境非常单一,并且也没有什么同伴和朋友,那么这样的孩子其实是非常容易以自我作为中心的。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些孩子没有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痛苦,而且这些孩子也没有社交经验,所以这样的孩子是非常自我的,大家也会觉得这样的孩子非常自私。
⑷ 如何看待大班幼儿的自我为中心行为,如何有效解决
象这种情况的话,那你就需要以其他人为中心,让它们变得更强,然后呢?他们两个就会对拼,然后对拼之后他们就会慢慢的分开了
⑸ 如何提防孩子的“自我中心的性格”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中,"儿童自我中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指出: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如果仅从个体心理的基础来看,皮亚杰对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的分析,以及他所指出的去除自我中心的途径,是基本正确的.但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看,则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明显的认知中心论,混淆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忽略了符号功能与摆脱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的内在联系。
皮亚杰认为言语的自我中心状态与儿童的活动及社会环境有关,这与我们的研究较为一致。首先,活动,尤其是象征性游戏会影响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系数。皮亚杰指出:“独白的常数,无论是私人的或是集体的独白,总是和想像的游戏成正比例的,而在实验研究中根本就没有独白,伴随而来的是适应性的言语。”我们曾进行“20名大班幼儿语言功用的比较研究”,自我中心言语占23.03%,低于皮亚杰的研究(自我中心言语为38%)。我们认为,在儿童身上确实存在着自我中心的语言,他们说话时并不在乎旁人的观点,也不需旁人的理解和答语,但造成皮亚杰研究中自我中心言语系数较高,皮亚杰认为与儿童的活动和儿童对他的环境的反应有关,这是正确的,儿童所处的情境(独自或合作的游戏)与协作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语言的功用。其次,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自我中心系数的变化也是有影响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有两种类型的关系:和同伴的关系与和成人的关系。有两个因素促使自我中心系数减少:一是儿童和他的同伴有着共同的兴趣,可以很自然地产生社会化的言语并指导着同伴间的协作;二是成人与儿童的交往,如成人对儿童游戏的干预。这与我们的研究也是一致的。我们的研究设置了两个被试与一个小年龄幼儿共同游戏,要求被试共同拼插玩具、协商主题、分配角色,这一情境本身就自然倾向产生较为显著的社会态度,使儿童语言中社会化语言所占的比例大。同时,在游戏中,主试对被试的提问,也降低了儿童自我中心的比例。
⑹ 幼儿自我中心的特点(儿童发展心理学)
摘要 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与分析
⑺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引导幼儿关注其他人,关心其他人,做一些帮助幼儿和他人交往的活动,让幼儿学会分享关心他人,体验到帮助、分享、关心他人的快乐,获得成功体验和得到快乐后,幼儿会逐渐减少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了。
⑻ 引起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
幼儿自我中心一般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喜欢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别人的观点。
⑼ 请问儿童的自我中心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有什么不同
儿童的自我中心是不能现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是指青少年因生理成熟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开始将更多的关注放在自身上,常常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将来要干嘛等有关自我的问题,也即自我意识快速发展。青少年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多时候、场合别人本没有关注他他也会觉得别人在关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