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的重要性
① 人为什么要以自我为中心呢
我看过姐姐的《中学生自我保护100问》里面说: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是以一种单线思维方式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一切皆以自我为核心,遇事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能从全局看问题。
1。由于长期受父母的宠爱,事事拔尖,在班里仍只考虑自己的存在,不顾他人的利益。
2.受到家庭虐待,大打骂,放任不管的孩子,往往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爱,而忽视给予别人爱,只对自己的事情关心
3.一些不良个性品质也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诸如自负,爱好虚荣,依赖性强,内心空虚等都容易成为以“自我为中心”
4.受家庭或周围环境的影响。父母或亲戚、朋友中有这种自私的现象,必然会影响你。
5.要敢于突破“以自我为中心”,高明的人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即考虑个人的利益,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体。
6.与“以自我为中心”做斗争,不是要绝对地放弃个人利益,而是要学会兼顾多方的利益,不走极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的头上,这样就可以逐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
② 为什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
要引导孩子想到别人,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孩子自理、劳动、自制时,讲完整的道理,突出一个“人”字。孩子的很多活动有多重意义,既跟自已有关,也跟他人有关。
由于父母的宠爱,“自我中心”是很多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现象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得愈加严重,从而影响到孩子成长中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要注意的问题。
通常,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提醒孩子“自己”要如何如何,而没有引导孩子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去思考,那么就可能阻碍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延缓“自我中心”现象的消退,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下述事件就会发生:
为了自己座位的干净,用他人的书本来擦自己的座位;自己教室打扫得干净,却将垃圾倒在邻班的走廊上;只顾自己尽兴地看电视,不顾邻里被干扰;
妈妈做了好菜,孩子只想到自己贪婪地享用,而想不到妈妈也应该增加营养。
因此,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所有孩子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心目中看到别人。”“我们在教育上首先关心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为母亲、为自己的同学而劳动的自豪感。见到他(她)眼里闪烁着作为人的这种自豪感后,我才能说,现在,这个人身上的人性诞生了。”
年轻的父母可以这样做:
(1)要引导孩子想到别人
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孩子自理、劳动、自制时,讲完整的道理,突出一个“人”字。孩子的很多活动有多重意义,既跟自己有关,也跟他人有关。只对孩子讲“为自己”或“为他人”都是不完整的道理;二者都讲,才是完整的。例如,孩子外出游玩,父母叮嘱:“不要调皮,走在路上注意汽车(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妈妈在家惦记着你(这是教孩子想到妈妈,想到“自己”的安全跟妈妈也有联系)。”经常这样引导孩子想到“人”,“人”就会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孩子的自理性劳动既可以整洁自己、锻炼自己,也可为家长减轻负担;劳动的成果既给自己带来愉悦,又给家长带来愉悦。要让孩子经常体验这种愉悦的情绪。打扫房间,爸爸夸奖:“打扫得真干净啊!”这种夸奖只是引导孩子注意劳动的一方面成果:“房间打扫得真干净,坐在里面多惬意啊!”孩子透过这种夸奖,能感受到劳动的物质成果,还能感受到劳动创造出来的不仅有自己的成果,还有他人的精神愉悦。后一种强化,更有利于延续儿童的正确行为。
(2)引导孩子进行心理置换十分重要
所谓心理置换,就是从他人的心理角度去认识、去体验。孩子对残疾人不尊重,就会拿残疾人取笑。要引导孩子思考:别人取笑你,你心里会怎样?假如你是残疾人,是不是不方便,是不是很痛苦?孩子帮妈妈拿东西,拿不动,妈妈在帮助他的同时,不妨让孩子回味需要别人帮一把的人的焦急心理,以及获得帮助后的轻松情绪。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教育引导,留心各种教育引导的机会,孩子在做事时就会想到“人”,孩子的“利他行为”就会增多。客观上为他人,主观上为自己也为他人的高尚品行必将蔚然成风。
③ 人该不该有以自己为中心的心理,利与弊在哪
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可以理解为自信,这种心理有时候会鼓舞自己,在很多事情方面你相信自己,那么就能够成功,这是利。而弊在于看不到他人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高傲,恃才傲物,有时候却也忽视了他人有建设性的意见。
④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不顾,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
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也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厌恶、瞧不起。
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合作共事或终生为伴呢?这种人到头来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偿失。
那么,这些人如何才能逐渐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呢?其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
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最后,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
⑤ 如何提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1.要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如果能够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就会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假如,你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话,别人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你。
2.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还要学会如何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3.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留给别人,把公心留给自己。
4.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单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犯片面性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人们受自身知识、经历、观念、涵养等因素的局限,难免在见解上有所缺失;假如把大量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舍其谬误,取其真诠,自然就会更公正合理。
走出自己的世界,就会赢得更多的友谊。青少年的生活少不了友情的滋润,否则生活中就会到处出现不适应,以至焦虑。
⑥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员要统一观念,提高认识。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竞争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就得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另外,孩子迟早得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接受挫折的挑战。要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则,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对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顺,也不能命令呵斥。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轮流当家,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吃;孩子和同伴发生了矛盾,不能解决时,家长既不能指责别的孩子不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教师要对孩子充满爱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宝贝,如果在学校感觉同学不关心他,老师也漠视他,那他的脾气不但不会减,反而会有所滋长。
其次,教师处理这类孩子的问题时,宜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果教师平时比较关心他,遇到问题他就会相信教师一定会处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状的时候,教师可以推辞说:“老师这会很忙,呆会帮助你,好吗?”待他稍微冷静后,你再给他分析原因,讲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给孩子创设合作、分享的环境。设计一些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乐。
第四,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换位,从他人的感受出发去思考问题。一是多给学生讲关爱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让孩子做一些帮助他人的实事。
总之,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不溺爱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走向健康的人生。
⑦ 什么叫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中心主义,根据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自我中心”,在伦理学方面与个人主义相似,与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区别在于,自我中心主义代表激进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视为虚假的情况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
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对“我”的思想的约束,而这一切都是可变的。简单来说,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完全自由,随心所欲,没有伦理约束,一切决定根据“我”的意愿。
(7)去自我中心的重要性扩展阅读:
客观自我中心主义
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实”的我。客观自我中心主义否定通用定义的“我”,认为“我”亦是虚假的。
认为“我”的思想背后还有一个相对“真实”的我,然而这种所谓真实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实质存在。
客观自我中心主义比主观自我中心主义的分别是,前者更接近定义论,而两者最重要的分别除了对“我”的定义之外,还有对“我思故我在”的态度。
⑧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⑨ 为什么说一个人认知的发展必须不断解除自我中心
因为如果不解除自我中心,你看的东西就会比较主观,特别有新的事物进入你视野,你不单只不会理解,你还会拒绝接受,这样你就会妨碍你的认知发展,逐渐狭窄。相反如果你解除自我中心,你看东西客观了,你就容易判断这事物好还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