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去自我中心
⑴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员要统一观念,提高认识。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竞争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就得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另外,孩子迟早得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接受挫折的挑战。要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则,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对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顺,也不能命令呵斥。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轮流当家,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吃;孩子和同伴发生了矛盾,不能解决时,家长既不能指责别的孩子不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教师要对孩子充满爱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宝贝,如果在学校感觉同学不关心他,老师也漠视他,那他的脾气不但不会减,反而会有所滋长。
其次,教师处理这类孩子的问题时,宜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果教师平时比较关心他,遇到问题他就会相信教师一定会处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状的时候,教师可以推辞说:“老师这会很忙,呆会帮助你,好吗?”待他稍微冷静后,你再给他分析原因,讲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给孩子创设合作、分享的环境。设计一些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乐。
第四,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换位,从他人的感受出发去思考问题。一是多给学生讲关爱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让孩子做一些帮助他人的实事。
总之,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不溺爱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走向健康的人生。
⑵ 成年人自我中心怎么办
八零九零后往往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和全家人关注的焦点,所以往往比较自我中心和有很强的优越感。在步入社会以后,特别是与同龄人之间,每个人都比较自我中心,在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和重视后,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并与身边的人形成对立关系,变成情感的孤岛。被过度照顾和保护的孩子,自我边界感建立不起来,总是觉得自己需要为他人(父母)的期待和感受负责,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习惯于迎合与讨好他人。并且也会觉得别人也应该为自己的期待和情绪感受负责,否则就是对不起和亏欠自己的。
融入社会是一个逐渐磨平棱角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遭受外界他人的质疑、否定和打击,慢慢的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只是群体的一份子,开始有了集体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建立比较清晰的自我边界感,并且学会关注、尊重、理解、接纳和欣赏他人,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拥有和与他人合作,融入社会群体。而有些朋友在遭受质疑、否定和打击后,开始回避与抗拒他人,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继续唯我独尊,看不见和看不起外面的人和事,但因为边界不清晰和不懂得分享与合作,屡屡遭受外界他人的排斥和孤立,而且很多事情无法自己一个人完成,也容易产生过大的压力和遭受挫败,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定和不满,感到自卑和痛苦。
自卑的人既在怀疑和否定自己,也在唯我独尊和看不起别人,就是不能接受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当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就会感到不满和痛苦。自卑的人往往有很强的上进心,在人际关系中争强好胜,追求成功、优秀、卓越和完美无缺。任何的失误和挫败,以及来自于他人的忽视、质疑、拒绝和否定,都会使自己产生激烈的情绪和身体反应,感觉受到攻击和伤害,要么反击和伤害他人,导致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要么就压抑在心里侵蚀自己。
如果您发现自己是一个过度自我中心和争强好胜的人,您可以试着观察外界的生活环境,试着关注、理解、接纳和欣赏他人,试着看到并尊重他人的情感需求,试着向他人分享自己拥有而他人想要的,试着请求他人和通过交换从他人那里获得别人拥有而自己需要的,试着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事情。慢慢的建立群体意识和自我边界感。
⑶ 什么是“去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就是换位思考,不总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问题。同样的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该怎么想
⑷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不顾,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
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也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厌恶、瞧不起。
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合作共事或终生为伴呢?这种人到头来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偿失。
那么,这些人如何才能逐渐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呢?其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
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最后,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
⑸ 自我中心怎么办
问你几个问题1.全世界的人会不会都溺爱你,2来衡量人与人的差距3.你愿意与别人分担你的痛苦还是快乐,4.你的梦想是什么,5.世上只有唯一的你?你是否知道你现在拥有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风光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任何人都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没有谁能陪你一辈子,父母终会离去,半路的夫妻,朋友如衣裳,坚守自己的幸福,别以为它永远是你的,好好珍惜。
⑹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⑺ 自我中心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自我中心膨胀的心理作用下,他们情绪、认知和行为上产生诸多改变,进入唯我性平衡期。青少年是否成功的有唯我平衡性的自我中心向人际平衡性自我过渡,直接影响着将来他人格的发展、心智的健全和社会化的进程。如果过渡不良则可能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90后的孩子在青春早期,也就是十一二岁以后,迎来了第二次发育高峰期,自我意识也紧接着高涨。青少年产生了一次觉醒--从儿童时代对师长的权威盲目服从到对自我权威的重视。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世界,思考自我在世界中的存在价值。他们的情绪随着周围的人眼光而起伏,总认为自己在一个舞台上表演,所有人都在观察自己。他们为这些“假想的观众”而神不守舍,希望受到每个人的喜欢和赞扬。
其实,在青春期,每个孩子更关注的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心思来幻想观察。所以,那只不过是少年的假想的观众。青春期闭锁性和自我中心的到来,是迈向成熟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必经阶段,是青少年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不稳定走向稳定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带着一些孤独的特点。
一个成长中的自我,比任何时候都认真,都执著。而这种感情如果过于执著,则可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偏差。青春早期,“假想观众”的自我中心心理若调整不好,会引得少年产生社交障碍。有的青少年觉得自己不够讨人喜欢,不敢见人,遇事畏缩,极度自卑。这种心理偏差扩散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会导致连锁性反应。青春早期孩子易将个人的思想、情绪、心理感受摆在无比重要的位置,容易觉得被人都不了解自己,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变得孤僻、清高,或者强加个人的感受给别人,在考虑个人和考虑他人时,显得既片面又极端。
⑻ 遇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要怎么相处呢
遇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要怎么相处呢?
遇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可以保持中立的态度和他相处,不要被这个人影响、情绪化或同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特别是有些人喜欢强调他们的言行,例如:我想要什么?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障碍。那么,遇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具体该如何相处呢?
根据这些特点,保持保持中立的态度和他相处,不要被这个人影响、情绪化或同化。在确定了自己的立场后,另一方意识到你也是一个难相处的人,改变他们的态度,停止胡闹;否则你会觉得无聊,并逐渐放弃你的联系方式。无论如何,你不能心软地对待这样的人。坚决拒绝对方:“对不起,我做不到!”
至于你拒绝对方,对方会怎么想怎么做,你不必担心,不要害怕伤害对方,给对方第二次机会,这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需要独自解决的问题。如果你真的遇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你必须坚定地表明立场,保持距离。
⑼ 什么是“自我中心”
基本上就是什么事都完全以自己方便自己高兴自己得利为准,就是满足自己想要。
别人的感受和伤害都不顾虑。就算事情有平衡的解决办法他也不想费那个事,而是直接取自己所想。
如果集体行事,他会让别人顾虑他,因他而拖延或提速行事步调。
别人拖累他,他会抱怨,甚至直接走掉。但反之他会对别人拖着不放, 让别人一定为帮他做出牺牲。
简约而说,就是什么都以自己想要和需要为主。
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一定是很坏的人。也许只是家庭太过宠溺和娇惯。
本身只是想让自己得到,而不是想去伤害谁。
对待他们既不能一再忍让,但也不该恶语相加的伤害。
如果有那个耐心的话,以情感和道理去说服会更好一些。
但要注意关系是否有亲近到可以谈论这些。免得闹得很不愉快。
⑽ 怎么改掉以自我为中心
职场上,如何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方法一:克服内心深处的“排他思维”,真正从内心深处接纳对方,实现职场上的“欢乐颂”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是我们内心深处接纳不了别人,潜意识的认为别人都是我们的竞争者,是与我们争夺功名和钱财的。
这种默认把别人当做竞争者的想法在心理学上叫做“排他思维”。
所谓“排他”,是指人类从猿类祖先那里继承来的一种思维习惯,即不自觉地把自己以外的人当做自己食物的抢夺者和竞争者,将对方划到“异者”或者“他者”的行列,并采取多种方式跟他们进行竞争,这一点在同性之间的体现更为明显。
放到职场上来说,我们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自然不自然的就会把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当做自己的竞争者,从内心深处来“排他”,对外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合作。
《欢乐颂》中同住在欢乐颂小区22楼的五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五个女孩,她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就是职场上克服“排他思维”,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对方的真实写照。
所以,身在职场的我们,不管我们与对方有多少立场不同、多少背景不同,甚至是有多少竞争关系,都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接纳对方,克服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建立一种合作共赢关系,实现办公室的和谐共处,从而真正实现职场的欢乐颂。
方法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将个人视角上升的“元视角”,从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之所以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境地,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的主动意愿,而是一种长久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不自知的过程,为此,我们想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由低视角思维上升为思考的更高的维度。
日本管理学家细维谷在《高维度的思考法》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元思维”的概念。所谓“元思维”,是指跳出自我思维认知的局限,从更高的视点来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事物。
例如人们常说,“必须从另一个自己的视角出发,客观地审视自己”。
这种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做法也是元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元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高我们的洞察力,更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性。
在利用元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①利用WHY型思考模式寻找思维的上层目的
利用WHY型思维的意思就是跳出问题本身来看问题,比如,你在一件事情上与你的同事意见不合,你非常气愤,到了要吵架的地步,这时候,你一定要冷静下来,跳出事件本身,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想法,为什么自己会有要吵架的想法……
②利用类推模型找到事件的共同点
类推模型其实是一种实验的结构,就是利用表面现象推理出更高维度的问题本质的方法。《名侦探柯南》中的几乎所有的推理都是基于表象的合理升华,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进而看到问题本质的思维方式。
在职场上,我们利用元思维思考,就能有效的克服自己因为思维惯性导致的局限性,从更深层次来思考问题,进而避免因为思维的盲点导致行为的自我。
方法三:运用同理心法则,放弃高高在上的拘谨姿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别人对你的认同感
很多时候,作为领导的一些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威,喜欢“端着”,也就是刻意的不跟下属进行沟通,长此以往,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脱离实际,高高在上,更加刚愎自用,下属不敢提意见,做出的决策也不能真正的契合实际。
这时候,作为领导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同理心,增加下属对你的认同感,让大家愿意对你提出意见,进而减少你做出决策的自我武断性。
在人际交往中,同理心是非常关键的因素。360度无死角完美的人看起来不具备同理心,而且很容易导致陷入自我的思维误区当中。
他们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别人不愿意和他们多沟通。久而久之,完美的人一方面被架上了神坛,贴上了“女神”或者“男神”的标签,另一方面实际上却被边缘化了。
想一想那些讨人喜欢的女人和男人,谁没有破绽呢?林徽因的坏脾气、林志玲的娃娃音、杨幂的自黑体质,都和雷军、刘邦、特朗普一样,拉近了自己和大众的距离,有意无意破除了完美光环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