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体现在
A. 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区别
一、网络构成不同
1、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2、pc互联网:又称国际网络,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
二、网络特点不同
1、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开放、分享、互动的优势,是一个全国性的、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
2、pc互联网:有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各种不同的连接链路、种类繁多的服务器和数不尽的计算机、终端。使用互联网可以将信息瞬间发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中。
三、网络作用不同
1、移动互联网:通过移动互联网,人们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浏览新闻,还可以使用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例如在线搜索、在线聊天。
2、pc互联网: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互联网的意义、价值和本质提出新的理解。
B. 移动互联网的10年有哪些变化
移动互联网的10年
把互联网装进你我的口袋
生活方式巨变的背后,是围绕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角逐。从微博到微信,从打车软件大战到外卖百团大战,从共享单车到直播,风口过处,遍地硝烟。中国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们形成的“战国七雄”格局,在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催化剂里演变成BAT“三国鼎立”,并且在更多的垂直行业锻造出一个个新的“独角兽”企业。
2017年6月,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玛丽·米克尔在年度《互联网趋势》中预测称,中国处于移动娱乐的黄金时代,搜索引擎网络、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拥有微信的腾讯,占据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多的时间。
一机在手,天下可走。
C. 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明显区别是什么
很多人会上网,但却不了解网络,例如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是什么?区别是怎么样的?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所了解到的。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
传统互联网我觉得就是就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与新时代互联网相对的,传统互联网的接入设备主要是PC。
时代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并真正促进了网络化社会的形成。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大幅增长,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需求,可以说,互联网创造了经济神话。
D. 如何理解互联网传播格局呈现去中心化——再次中心化的过程
摘要 去中心化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在区块链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的当下,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去中心化方式,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E. 去中心化都有哪些特点及内容
“去中心化”是一种现象或结构,其只能出现在拥有众多用户或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用户都可连接并影响其他节点。通俗地讲,就是每个人都是中心,每个人都可以连接并影响其他节点,这种扁平化、开源化、平等化的现象或结构,称之为“去中心化”。
同时“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典型特征之一,其使用分布式储存与算力,整个网络节点的权利与义务相同,系统中数据本质为全网节点共同维护,从而区块链不再依靠于中央处理节点,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记录与更新。而每个区块链都遵循统一规则,该规则基于密码算法而不是信用证书,且数据更新过程都需用户批准,由此奠定区块链不需要中介与信任机构背书。
去中心化的特点:
去中心化首先体现在多样化上,在网络世界不再是有几个门户网站说了算,各种各样的网站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表达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爱好,这些网站分布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张扬着个性。
去中心化其次体现在人的中心化上,去内容中心化成为趋势,人成为决定网站生存的关键力量。以缺乏互动的个别人建站变成了以圈子的形式来聚合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即用户为本,人性化。
去中心化的内容:
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1.0)时代,今天的网络(Web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的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2.0兴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F. 为什么说去中心化和开放是互联网思维的中心
请重点参考加粗部分: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网络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网络的一个大型活动上,李彦宏与传统产业的老板、企业家探讨发展问题时,李彦宏首次提到“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他说,我们这些企业家们今后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从互联网的角度去想问题。现在几年过去了,这种观念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甚至企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所认可了。但“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也演变成多个不同的解释。
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不局限在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企业。这里指的互联网,不单指桌面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是泛互联网,因为未来的网络形态一定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手表、眼镜,等等。互联网思维是降低维度,让互联网产业低姿态主动去融合实体产业。
互联网思维是怎么产生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互联网技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在商业层面的逻辑。工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有形的原子,而构成互联网世界的基本介质则是无形的比特。这意味着,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稀缺经济学,而互联网时代则是丰饶经济学。根据摩尔定律等理论,互联网的三大基础要件——带宽、存储、服务器都将无限指向免费。在互联网经济中,垄断生产、销售以及传播将不再可能。
而且,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跟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你的价值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你的信息含量决定你的价值。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手段,你不开放,你就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连接。
所以,互联网商业模式必然是建立在平等、开放基础之上,互联网思维也必然体现着平等、开放的特征。平等、开放意味着民主,意味着人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经济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经济。
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
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作者,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KnowledgeWorker。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KnowledgeWorker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G.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具体概念是什么
去中心化:
相对于“中心化”概念,在去中心化的系统网络里,每一个参与者(节点)都是平等且自由的关系,没有谁依赖谁。
这就像朋友聚会,畅所欲言,你可以选择不说话,也可以选择中途离场;中心化则像是领导开会,一切全凭领导这个中心在会议上指示和安排。
中心化:
就是以一个节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去。
注意事项:
相对于前期的互联网(Web 1.0)年代,今天的网络(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发生,而是由整体网民一起参加、权级相等的一起创造的成果。任何人,都能够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一起生产信息。
跟着网络服务形状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2.0鼓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供给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加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一起进行内容协同创造或奉献。
H. “去中心化“这个概念到底什么意思
去中心化的意思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基本概述: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举例说明:
1、中心化:几个老师在上面讲课,同学在下面听。(上课)
2、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讲话,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听或者讲。(英语角)
去中心化的作用
1、解决容错性问题。去中心化系统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个局部的意外故障而停止工作,因为它依赖于许多独立工作的组件,它的容错能力更强。
2、抗攻击性。对去中心化系统进行攻击破坏的成本相比中心化系统更高。攻击中心会使整个系统瘫痪,而去中心化的系统,攻击任何一个节点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
3、抗勾结性。去中心化系统的参与者们,很难相互勾结。每一个节点都是平行的,不存在上下级、主从的关系,都是平等的。而中心化的传统企业和政府的领导层,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以损害客户、员工和公众利益的方式,相互勾结。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去中心化
I. 移动互联网思维究竟是个什么鬼
移动互联网思维概述编辑
移动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多维网络状的生态思维。这种生态思维,以节点彼此连接,形成大小不同的生态圈。不同生态圈之间也彼此连接形成更大的生态圈。更大生态圈再彼此连接,形成更大更大的生态圈或系统。以此类推,没有终极。
移动互联网思维有两大要素编辑
连接
连接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节点之间是彼此连接的,连接的节点形成圈子;第二层面:圈子与圈子之间也彼此连接,形成更大的圈子或系统。
圈子
圈子也有两层涵义。圈子本身是通过节点彼此连接形成的,圈子有大有小;无论圈子大小,都是可以内部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移动互联网思维两大特性编辑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指所有的节点、在生态圈中都是平等的。没有上下、高低、左右、前后、轻重之分。当众多节点一起连接到某一个节点时,这个节点就成为节点簇,也是一个临时中心。当众多节点断开与这个节点的连接时,这个节点又成为普通节点。因此,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中心离开了节点就无法存在,而不是节点离开了中心无法存在。去中心化不仅仅体现在节点层面,也同样体现在圈子层面。
伙伴经济
伙伴经济,是指所有的节点、圈子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都是伙伴,而不是敌人。是一种互亲、互爱、互惠、互利的关系,而不是竞争、斗争、战争的关系。自然界最稳定的森林植被群落中,各类生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伙伴经济关系。
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作用编辑
移动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进化思维,对我们人生的各个方面,从个人,到家庭,到企业,到国家、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为了便于大家真正理解移动互联网思维。下面,我们着重阐述一下,移动互联网思维在商业模式设计上的指导作用。
按照移动互联网思维设计的商业模式。首先,它必须要让自己的终端用户(消费者)彼此之间形成连接。其目标是让连接强度更大,连接数量更多。通过这种连接,终端用户彼此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圈子。其次,自己的这个圈子必须与其他圈子又彼此产生连接。这种连接在符合生态规律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强化自己圈子的连接强度,增加连接数量。这种圈子的彼此连接又能形成更大的圈子。最后,更大的圈子与其他更大的圈子彼此连接,形成地区级、全国级,甚至全球级的更大圈子。这里面,圈子内的连接是良性循环的,是互利互惠的;圈子与圈子的连接也是互利互惠的,否则,就无法产生连接。
我们以一个手机生产企业的商业模式为例,在移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它的商业模式大体是这样呈现的。姑且命名这个手机品牌为“大路”。
首先,“大路”将通过移动互联网工具,将所有的粉丝和用户连接起来了。大家为什么愿意连接呢?因为彼此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信息、反馈意见。怎样才能让连接强度更大呢?产品的质量越好、性价比越高,用户的忠诚度越高,连接强度就越大。这是最基本层面,如果“大路”这家企业有很好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对用户就有强烈的吸引力。那么,连接强度就更高了。如果“大路”这家企业还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大路”的手机就是这个宗教信仰的某种符号、或者某种道具。那么,连接的强度就可达到极致。连接数量的扩充道理也一样,用户体验越好,用户分享越多,用户的数量也就越多。同样,企业的文化或信仰强大,用户分享就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新用户的数量也会进一步增长。这样,这个圈子可以不做广告、不做推广,单凭用户口碑,就能让用户连接不断强化、不断扩大,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个手机圈子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其次,“大路”这个手机用户生态圈形成后,还不够,还应该与其他生态圈进一步发生连接。例如,周围还有服装圈,家电圈,教育圈,医疗圈,文化圈,等等各种其它圈子。假设“大路”手机圈又与教育圈中的”英国留学圈“发生了连接,既然英国留学圈能形成这样的规模,其用户体验无疑也应该很棒。那么,手机圈中有英国留学需求的人,就会方便的享受到英国留学圈带给自己的良好用户体验。或许会成为英国留学圈的新用户。由此产生的消费利益,手机圈与留学圈按照事先制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彼此分享。同理,英国留学圈中有购买手机需求的伙伴。也能进一步了解手机圈中对这款手机的详细评价,可能,也会产生新的手机消费行为。其产生的利益,同样应该大家分享。
最后,“大路”手机圈,留学圈,电视圈构成的大生态圈,又可以进一步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大生态圈彼此连接。形成更大的生态圈,实际也是更大的利益共同体,伙伴经济共同体。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商业模式设计的根本价值所在。
J. 互联网中的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最近“区块链”的热度,一直高涨,可能大家都认为比特币的疯狂,会落到区块链,有点像VR元年的时候,创业者都蜂拥而至,某种程度上,可能和那本书的名言有关:站在风口上 猪也能飞起来!但小米这“猪”,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产品。
本文主要解读一个创业者过渡解读和放大的词“去中心化”。
往往创业者或者某些执迷于创业的人,在公开场合中,说产品的时候会说,我们的产品是“去中心化”的。
对于事情,对于所谓的不明觉厉,人们是盲目的,那么“去中心化”到底是什么?要想了解“去中心”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中心化”。
1、互联网是信息传递的新的形式,中心化就是信息集中发布,参与者往往没有话语权,这里的话语权就是引导舆论导向级别的话语权;
2、去中心化就是参与者可以有话语权,并且可以发声,可以自由传播信息;
中心化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信息资源的匮乏导致中心化,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的用户群也是中心化形成的原因;
去中心化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信息资源的规范导致中心化,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用户群的上升,具备了构建去中心化的条件,同时用户对于信息需求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