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数字货币
① 汉朝时一两黄金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下面这段是搜到的资料 主要是计算北宋时期的贵金属 你可以重点看一下《潜规则》的那部分 因为《万历十五年》和《潜规则》都是明史的研究著作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②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发展史: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出现过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铜元以及牺牲品类金银币、谷帛币和纸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
2、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3、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2)刘邦数字货币扩展阅读
明清货币
明“银”,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
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清朝货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
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
③ 刘邦随贺万钱都知道,那这万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万钱,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刘邦一张嘴就送出一笔“巨款”,把主人吕太公都惊动了。当然刘邦从来就说大话办小事,这次是更绝,上嘴唇顶天,下嘴唇触地,就是不办事。神奇的是,一张空白支票,竟然抱回一个美人,也算是人间惊喜剧了。
所以,对刘邦来说,他是有能力支出这笔礼金的。只是既然是礼金,就有一个度,谁也不能无节制光看自己的支付能力,而是看“行情”。
萧何宣布,一千钱以下坐堂下,说明超过一千钱,就是个很大数字了,两三千基本就是上限了,刘邦蹦出个“万钱”,显然是信口开河,不可信。所以萧何说他“说大话不办事”。
好玩的是,刘邦这次说大话,竟然给自己做了一次免费广告,吕太公一眼相中了貌相奇特的中年大叔刘邦,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姑娘推到他怀里,成就了一段传奇姻缘。吹牛吹来个美妻,哪儿说理去!
④ 刘邦随贺万钱,相当于现代人民币多少钱,他哪里来的钱
万钱,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刘邦一张嘴就送出一笔“巨款”,把主人吕太公都惊动了。当然刘邦从来就说大话办小事,这次是更绝,上嘴唇顶天,下嘴唇触地,就是不办事。神奇的是,一张空白支票,竟然抱回一个美人,也算是人间惊喜剧了。
除非发疯了,才会一把将自己一年的收入送出去!
其实刘邦未必承担不起这笔支出。
在后人眼中,刘邦就是个穷光蛋,不事生产,到处蹭吃骗喝,跟流浪汉比,就多一个住的地方。其实这是个误解,在秦朝没有相当的家产,是没有资格获得“公务员”身份的,刘邦能做亭长,就说明他家比较富裕!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经常骂刘邦游手好闲,不像老二刘仲,擅长置家业。能置家业,绝不是寻常人家。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都表明刘邦家其实是一个地主家庭,生活水准比一般百姓要高很多。只是刘邦本人习惯了游走江湖,不愿意干发家致富的工作。
⑤ 战国时期货币到秦半两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特征
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当时的经济贸易发展,利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⑥ 汉武帝的币制改革是怎样的对西汉的财政有何影响
西汉初期的币制是异常混乱的,至汉景帝时,西汉曾4次在“允民自铸钱”与“禁民自铸钱”之间来回徘徊,可谓是反反复复,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之中。
可以说西汉能在汉宣帝一朝步入极盛,并最终成为“强汉”,这跟汉武帝所推行的币制改革是“脱不了干系”的。
⑦ 纸币和货币关系
1、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由金属货币演变而来,没有金属货币,就没有纸币。
2、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货币有价值,就能够以自身的价值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其次,货币有使用价值,就能够去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所以,把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的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是在基本职能上衍生出来的。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国则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7)刘邦数字货币扩展阅读:
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帐单位。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
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
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⑧ 秦朝统一后的货币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秦始王又废除六国的旧币以原秦币为基础,铸造圆形方孔铜钱,上刻有“半两”,为法定货币,全国通用,称为“半两”钱,后人称“秦半两”。答案是:A半两钱!
⑨ 关于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的典故
天圆地方,春秋时期,由于政治的原因造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但同时也使“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和商人阶级,逐步的分化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了。金属铸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代替了贝币以及各种实物货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形式上比较单一,主要有三种“空首布、刀币、蚁鼻钱。
这种货币形式单一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彻底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解放,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农业、治铁、水利事业都有了的长足进步,手工业与农业的完美分离使得部分手工业奴隶获得了解放。《考工记》记载,当时手工业产品不但种类多,质地也高。这就更加刺激了新兴的封建领主对奢侈品的需求。商品的生产、交换范围的扩大,货币的需要量大从而导致了金属货币的增多。另一个方面由于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从而导致了货币的多样性,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据说当时世面上的货币有10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五大地区的货币,三晋两周地区的货币,齐国的货币,楚国的货币,燕国的货币,秦国的货币。从这里我门不难看出当时货币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已经超出了我门的想象。除了春秋时期已经有的布币、刀货、蚁鼻钱外,还多了许多的货币。比如说圆钱、楚金版、秦十二铢等。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繁荣。但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持续时间并不长,只持续到了秦统一六国后就消失了。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在治国思想上,秦始皇独尊法家。读到《韩非子》时,秦始皇大为感动,盛赞“寡人得与此人游,死不恨矣!”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明确指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始皇的近臣赵高也认为“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秦始皇逐步形成了大一统的治国方略:在政治上,统一中央集权,“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卫、监”;在社会生活上,“一法度量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在经济上则推出了统一货币的壮举,然自秦襄公封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至秦始皇时终于实现了“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但在这一片曾经分崩离析、各自为王、”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广阔土地上如何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维护和巩固这种统一的局面,实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确实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课题。
那秦朝是如何统一货币的呢?1、统一货币的形式:战国末期在原来刀、布、流通的区域内都出现了一种较为统一的圆钱,秦始皇在此基础上,废除了原来六国的刀、布、贝等货币体系,以“秦半两”圆钱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史记*平淮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铁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银锡之属为器饰,不为币。中国古代货币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了统一。2、建立了属于国家专署机构:为了进一步掌握了铸币权,建立了国家铸造货币的体系和专署国家机构。从而使经济真正的把握在国家的手中。中国古代货币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了统一。从而使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也随之提高。
那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战国时期,七雄割据,关卡林立,币制十分复杂、币种达到了一百多种。币币之间的转换十分烦琐。给各国间的贸易交往带来了不便,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一币制既有利于加强中央财权,便于国家赋税的征收,也可以从财权、财力上防止六国残余势力,利用其原来的货币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防止地方分离。同时,货币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2、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捍卫王权,巩固国家统一。追求大一统是历代君王的梦想。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王权就是要在天地人中贯而通之,追求政治、经济乃至思想、行为、社会生活的统一圆融。那如何在货币的载体货币载体凸显“王权”和“统一”思想。秦在统一货币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其一改过去刀形、铲形、贝形等货币形态,统一为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造型代表天地乾坤,体现了秦始皇自己标榜的“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e的皇权思想。管子指出,货币是“先王以守财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的工具,“故与夺贫富,皆在君上,是以人戴君如日月,亲君若父母,用此道也”,“权制之术,实在乎钱”。秦始皇已经意识到货币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更是皇权和统一思想的载体,所以他要统一货币。、
那么秦始皇在当时关卡林立,币制复杂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统一货币呢?它主要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和专门的法律。秦国之强大在六国中是有目共睹的。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国家可以与之抗衡,才会出现合纵,连横的策略。秦一统天下前,虽然存在四大货币体系,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形势的变化,四大货币区并不是孤立和隔绝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秦凭借着自己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大,特别是通过无数次的攻城掠地,统一六国前,秦半两钱已经很有影响力,流通区域渐广,逐遍全国各地。以秦半两钱为全国法定货币,既便捷,又易行。同时他用《金布律》赋予货币无上权力,“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详细规定官府管理货币的责任。《金布律》成为我国最早的货币立法,而秦半两外圆内方的形态被秦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沿袭,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⑩ 从中国的古代都出现过哪些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
我国使用货币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货币文化,并对周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般认为,在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了货币。我国最早的货币主要是实物货币,当时流通面最广、量最大、时间最长的是贝。贝,光洁美丽,坚固耐磨,便于携带,便于计数。在夏商的遗址中都有大量贝出土,在商周的古文献中也有关于贝的纪录。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商代晚期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青铜仿贝成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随着工人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由于诸侯称雄割剧,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四大货币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废除了各国形形式式的货币,定黄金和铜钱为统一使用货币。黄金用于大宗交易的支付,而铜钱即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则用于日常生活。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汉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圆形方孔的面上铸以“五铢”字样,这样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五铢钱一直用到唐高祖时期,长达七百多年,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久,也是最成功的货币。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五铢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这四个字出自唐初欧阳询的手笔。所谓“开元”,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而“通宝”则指在统一之国度内的通用宝货。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明确标明钱的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它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开铸,在唐代通用约有三百年的历史,从未有过中断,这在货币史上也是罕见的。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唐代的“开元通宝”,开创了我国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自此,青铜铸币告别了以半两和五铢标重命名的传统,开始向抽象化、符号化转轨。“开元通宝”还在形制和重量上树立了中国货币的标准形象,它以一钱为法定重量单位,每十枚钱重一两。十钱一两的十进位由此产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出现钱荒,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和铜钱并行。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25斤8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130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使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使用统一的纸张,有一定的形制,印有复杂的图案,并有防伪密记。“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统一的纸币制度,发行“中统元宝钞”,元朝成为第一个以统一的纸币为基本货币制度的朝代。
明初,白银不是合法货币,明朝禁用金银交易。明英宗时期,解除用银禁令。至此,白银作为通货和价值尺度,才正式取得合法地位。明后期白银普遍通行于全社会,在货币流通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清初的一百年间,各地仍沿袭明末铸成锭形的银块,以两计算,称量使用。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银块形状繁多,成色不一,重量在一两以下的称散碎银子,一两至五两的称小锞,用于一般交易;大宗买卖则用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纹银,它是一种全国性的假象标准银,重约十两的中锭、重约五十两的元宝,在支付时必须先折合成纹银,再换算出其所含纯银,才能完成物值交换,使用起来十分不便。
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外国银元相继输入中国内地,当地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国银元有西班牙的本洋、荷兰的马剑洋、英国的站人洋、墨西哥的鹰洋、日本的龙洋等等,已达几十种之多。由于洋银计枚核值,使用时不必称量,因此民间乐于接受。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它在中国成为一种选用货币,同时也成为中国自铸银元的催生剂。道光、咸丰年间,仿铸洋银从与外商贸易频繁的沿海城市兴起,然后遍及到全国各地。在广州称广板,福州称福板,杭州称杭板,其中以上海道台监制的最为规整,重量大体与外国银元相符。在这种景况下,清政府为了保持民族尊严,维护货币制度,开始筹划铸造本国银元。
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东钱局,购进英国机器开始铸造名为“光绪元宝”的银元,当年铸成100万元。这是中国正式用机器铸造银元的开端,也是现代货币单位制度之滥觞。光绪元宝背面饰有蟠龙纹,又仿洋银制成,因此称作龙洋。之后清政府在天津设立了铸造银钱总厂,统一制造银元。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器铸币的重要演变。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两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