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数字货币
Ⅰ 高铁和动车有什么区别
1、运行速度不同。动车组列车运行速度有160级、200级和250级。高铁时速一般不低于250级,时速有250级、350级、380级、400级等。
2、运行范围不同。普通动车组通常跨省区域运行;高速动车组:运输距离长短不一,省内有运行,跨省也有运行。
3、信号系统不同。动车可以在既有线行驶(普通动车组的信号系统与既有线兼容),高铁则必须在新建的客专上行驶(高速动车组的信号系统不与既有线兼容)
4、动力方式不同。动车分动力集中式和动力分散式,我国常见的CRH系列动车都是动力分散的,且都是交流传动,此外地铁列车也可以算动车(一般都是直流传动)。
(1)k1数字货币扩展阅读:
火车其他列车类型:
1、城际动车组列车(C字头)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对公众运行,新启用车次为C+4位数字,意为城际列车,目前最高时速是300公里,铁路系统标准念法为“城**次”。京津城际的车次范围是C2001~C2282次。例如:武汉城际列车的车次范围是C5001~C5720。
2、直达特快旅客列车(Z字头)
最高时速160公里,铁路系统标准念法为“直**次”。大部分为全列软席,少部分车加挂硬卧与硬座,全程只有部分车停靠起点站和/或终点站所在铁路局管内的大站。此类列车为空调列车。
3、特快旅客列车(T字头)
最高时速140公里,铁路系统标准念法为“特**次”。跨局特快全程只停省会城市、副省级市和少量主要地级市等特大站或直达,管内特快全程一般只停地级市。此类列车为空调列车。
Ⅱ 图书编码里中的字母代表什么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表)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大林著作
A4 毛泽东著作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
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
BO 哲学理论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3/7 各大洲哲学
B80 思维科学
B81 逻辑学(论理学)
B82 伦理学(道德哲学)
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9 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C1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
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C8 统计学
C91 社会学
C92 人口学
C93 管理学
C95 民族学
C96 人才学
C97 劳动科学
D 政治、法律
D0 政治理论
D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2 中国共产党
D33/7 各国共产党
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D5 世界政治
D6 中国政治
D73/77 各国政治
D8 外交、国际关系
DF 法律
DF0 法的理论(法学)
DF1 世界各国法律(总论)
DF2 国家法、宪法
DF3 行政法
DF4 经济法、财政法
DF5 民法
DF6 刑法
DF7 诉讼法
DF8 司法制度
DF9 国际法
E 军事
F 经济
F0 经济学
F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
F01 经济学基本问题
F02 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4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5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6 经济学分支科学
F08 各科经济学
F09 经济思想史
F2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F11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
F12 中国经济
F13/17 各国经济
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F20 国民经济管理
F21 经济计划
F22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F221 经济核算
F222 经济统计学
F23 会计
F230 会计学
F23 会计簿记方法
F232 会计设备
F233 会计工作组织与制度
F234 各种会计和簿记
F235 各部门会计和薄记
F239 审计
F239.0 审计学
F239.1 审计方法与技术
F239.2 审计工作的组织与制度
F24 劳动经济
F25 物资经济
F27 企业经济
F270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F271 企业体制
F272 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
F273 企业生产管理
F274 企业供销管理
F275 企业财务管理
F276 各种企业经济
F279 世界各国企业经济
F28 基本建设经济
F29 城市与市政经济
F3 农业经济
F30 农业经济理论
F31 世界农业经济
F32 中国农业经济
F33/37 各国农业经济
F4 工业经济
F40 工业经济理论
F401 工业经济结构与体制
F402 工业计划与管理体制
F403 工业建设与发展
F404 工业劳动与工资,劳动生产率
F405 工业品供销与市场
F406 工业企业组织与管理
F407 工业部门经济
F41 世界工业经济
F42 中国工业经济
F4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F421 工业经济结构与体制
F423 工业计划与管理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425 工业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
F426 工业部门经济
F427 地方工业经济
F429 中国工业经济史
F43/47 各国工业经济
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F5 交通运输经济
F50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
F51 世界各国概况
F53 铁路运输经济
F54 陆路、公路运输经济
F55 水路运输经济
F56 航空运输经济
F57 城市交通运输经济
F59 旅游经济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F591 世界旅游事业
F592 中国旅游事业
F593/597 各国旅游事业
F6 邮电经济
F60 邮电经济理论
F6 邮政
F62 电信
F63 世界各国邮电事业
F7 贸易经济
F71 国内贸易经济
F72 中国国内贸易经济
F73 世界各国国内贸易经济
F74 国际贸易
F75 各国对外贸易
F76 商品学
F8 财政、金融
F81 财政、国家财政
F810 财政理论
F811 世界财政
F812 中国财政
F8I3/l7 各国财政
F82 货币
F820 货币理论
F821 世界货币
F822 中国货币
F823/827 各国货币
F83 金融、银行
F830 金融、银行理论
F83 世界金融、银行
F832 中国金融、银行
F833/837 各国金融、银行
F84 保险
F840 保险理论
F841 世界保险事业
F842 中国保险事业
F843/847 各国保险事业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 文化理论
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G3 科学、科学研究
G4 教育
G5 体育
H 语言、文字
H0 语言学
H1 汉语
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 常用外国语
H31 英语
H32 法语
H33 德语
H34 西班牙语
H35 俄语
H36 日语
H37 阿拉伯语
H4/95 其它外国语
I 文学
I0 文学理论
I1 世界文学
I2 中国文学
I210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
I207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I2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
I21 作品集
I22 诗歌、韵文
I23 戏剧文学
I239 曲艺
I24 小说
I25 报告文学
I26 散文
I269 杂著
I27 民间文学
I28 童文学
I29 少数民族文学
I299 宗教文学
I3/7 各国文学
J 艺术
JO 艺术理论
JI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J2 绘画
J29 书法、篆刻
J3 雕塑
J4 摄影艺术
J5 工艺美术
J6 音乐
J7 舞蹈
J8 戏剧艺术
J9 电影、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
KO 史学理论
K1 世界史
K2 中国史
K3/7 各大洲史
K81 传记
K85 文物考古
K89 风俗习惯
K9 地理
K90 地理学
K91 世界地理
K92 中国地理
K93/97 各国地理
K99 地图
N 自然科学总论
NO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N1 自然科学现状及发展
N2 自然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N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N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N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N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N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N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N93 非线性科学
N94 系统科学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O1 数学
O3 力学
O4 物理学
O6 化学
O7 晶体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S1 农业基础科学
S2 农业工程
S3 农学(农艺学)
S4 植物保护
S5 农作物
S6 园艺
S7 林业
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S9 水产、渔业
T 工业技术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
TP1 自动化基础理论
TP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
TP3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TP30 一般性问题
TP31 计算机软件
TP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
TP33 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TP34 电子模拟计算机(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TP3 5 混合电子计算机
TP36 微型计算机
TP37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计算机
TP38 其它计算机
TP39 计算机的应用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
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X2 社会与环境
X3 环境保护管理
X4 灾害及其防治
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X7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X9 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Z1 丛书
Z2 网络全书、类书
Z3 辞典
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Z5 年鉴、年刊
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Z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Ⅲ 火车,高铁,动车有什么区别
三者在型号、工作原理、座位不同,具体如下:
一、型号不同
1、Train:普通列车以“K”或“T”开头,如:K525
2、子弹头列车:子弹头列车以“D”开头,如D3101
3、高速列车:高速列车以“G”开头,如G1635
二、工作原理不同
1、高速铁路使用的是动车组列车,而不是机车牵引列车。几乎所有的车轮都在一起工作,它不仅具有强大的团结协作的力量,而且可以灵活地改变速度,从而提高速度。
2、机车绝不是高速铁路和动车组中唯一拥有牵引电机的机车。几乎每一节车厢都有电动机,几乎每一个轮子都有动力转动。随着欧洲货币联盟的前进,所有的车轮都在同步前进,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火车变得更轻,火车跑得更快。
三、座位不同:
1、火车:火车席位分为硬座、硬卧、软卧、无座
2、动车:一等座、二等座、无座
3、高铁: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无座
Ⅳ 求Excel高手,人民币大小写转换问题。
你是做发票或者送货单用的吧,
假设CDEFGHIJ列分别是十万、万、千、百、十、元位、角位、分位
那么在K1输入
=c1*100000+d1*10000+e1*1000+f1*100+g1*10+h1+i1*0.1+j1*0.01
即可把数字汇整成一个数
然后在任意单元格输入:
=SUBSTITUTE(SUBSTITUTE(TEXT(TRUNC(FIXED(k1)),"[>0][dbnum2];[<0]负[dbnum2];;")&TEXT(RIGHT(FIXED(k1),2),"元[dbnum2]0角0分;;"&IF(ABS(k1)>1%,"元整",)),"零角",IF(ABS(k1)<1,,"零")),"零分","整")
Ⅳ 大衍求一法
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长期流传着“隔墙算”、“剪管术”、“秦王暗点兵”等数学游戏。有一首“孙子歌”①,甚至远渡重洋,输人日本: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令五便得知。”
这些饶有趣味的数学游戏,以各种不同形式,介绍世界闻名的“孙子问题”的解法,通俗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一项卓越的成就。“孙子问题”在现代数论中是一个一次同余问题,它最早出现在我国公元四世纪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孙子算经》卷下“物不知数”题说:有物不知其数,三个一数余二,五个一数余三,七个一数又余二,问该物总数几何?显然,这相当于求不定方程组
N=3x+2,N=5y+3,N=7x+2
的正整数解N,或用现代数论符号表示,《孙子算经》所给答案是N=23。由于孙子问题数据比较简单,这个答数通过试算也可以得到。但是《孙子算经》并不是这样做的。“物不知数”题的术文指出解题的方法多三三数之,取数七十,与余数二相乘;五五数之,取数二十一,与余数三相乘;七七数之,取数十五,与余数二相乘。将诸乘积相加,然后减去一百零五的倍数。列成算式就是:
N=70×3+21×8+15×2-2×105。
这里105是模数3、5、7的最小公倍数,容易看出,《孙子算经》给出的是符合条件的最小正整数。对于一般余数的情形,《孙子算经》术文指出,只要把上述算法中的余数2、8、2分别换成新的余数就行了。以R1、R2、R3表示这些余数,那么《孙子算经》相当于给出公式
N=70×R1+21×R2+15×R3-P×105(p是整数)。
孙子算法的关键,在于70、21和15这三个数的确定。后来流传的《孙子歌》中所说“七十稀”、“廿一技”和“正半月”,就是暗指这三个关键的数字。《孙子算经》没有说明这三个数的来历。实际上,它们具有如下特性:
也就是说,这三个数可以从最小公倍数M=3×5×7=105中各约去模数3、5、7后,再分别乘以整数2、1、1而得到。假令k1=2,K2=1,K3=1,那么整数Ki(i=1,2,3)的选取使所得到的三数70、21、15被相应模数相除的时候余数都是1。由此出发,立即可以推出,在余数是R1、R2、R3的情况下,
综合以上三式又可得到因为
因为M=3×5×7可被它的任一因子整除,于是又有:
这里P是整数。这就证明了《孙子算经》的公式。应用上述推理,可以完全类似地把孙子算法推广到一般情形:设有一数N,分别被两两互素的几个数a1、a2、……an相除得余数R1、R2、……Rn,即
N≡Ri(mod ai)(i=1、2、……n),
只需求出一组数K,使满足
1(mod ai)(i=1、2、……n),
那么适合已给一次同余组的最小正数解是
(P是整数,M=a1×a2×……×an),
这就是现代数论中著名的剩余定理。如上所说,它的基本形式已经包含在《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的解法之中。不过《孙子算经》没有明确地表述这个一般的定理。
孙子问题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中国算书中,这并不是偶然的。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资料表明,一次同余问题的研究,明显地受到天文、历法需要的推动,特别是和古代历法中所谓“上元积年”的计算密切相关。大家知道,一部历法,需要规定一个起算时间,我国古代历算家把这个起点叫做“历元”或“上元”,并且把从历元到编历年所累积的时间叫做“上元积年”。上元积年的推算需要求解一组一次同余式。以公元三世纪三国时期魏国施行的《景初历》做例,这部历法规定以冬至、朔旦(朔日子夜)和甲子日零时会合的时刻作为历元。设a是一回归年日数,b是一朔望月日数,当年冬至距甲子日零时是R1日,离平朔时刻是R2日,那么《景初历》上元积元数N就是同余组
aN≡Ri(mod 60)≡R2(mod b)
的解①。到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大明历》(公元462年)更要求历元必须同时是甲子年的开始,而且“日月合壁”、“五星联珠”(就是日、月、五大行星处在同一方位),月亮又恰好行经它的近地点和升交点。这样的条件下推算上元积年,就相当于要求解十个同余式了。天文历法数据一般又都十分庞杂,所以,在《孙子算经》成书前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天文历算家无疑已经能够求解形式比《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复杂得多的一次同余式,因而必定掌握了按一定程序计算一次同余式的方法①。《孙子算经》比例题的形式总结、反映了这一事实。以后天文历算家长期沿用孙子算法推算上元积年,这中间肯定会引起更加深入的探讨。到公元十三世纪,大数学家秦九韶集前法之大成,终于在一次同余式的研究上获得了超越前人的辉煌成果。
秦九韶,字道古,生活于南宋时期,自幼喜好数学,经过长期积累和苦心钻研,干公元1247年写成《数书九章》。这部中世纪的数学杰作,在许多方面都有创造,其中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
这里主要介绍秦九韶对一次同余论的伟大贡献。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明确地系统地叙述了求解一次同余组
的一般计算步骤。秦的方法,正是前述的剩余定理。我们知道,剩余定理把一般的一次同余问题归结为满足条件的一组数Ki,的选定。秦九韶给这些数起名叫“乘率”,并且在《数书九章》卷一“大衍总术”中详载了计算乘率的方法——“大衍求一术”。
为了介绍“大衍求一术”,我们以任一乘率ki的计算作例。如果Gi=>ai,秦九韶首先令ai除Gi,求得余数gi<ai,那么
Gi≡gi(mod ai),
于是 kiGi≡Kigi(mod ai),
但是因为 kiGi≡1(mod ai),
所以问题归结为求ki使适合kigi≡1(mod
ai)。秦九韶把ai叫“定数”,gi叫“奇数”,他的“大衍求一术”,用现代语言解释,实际就是把奇数gi和定数ai辗转相除,相继得商数q1、q2、……qn和余数r1、r2、……rn,在辗转相除的时候,随即算出下面右列的c值:
秦九韶指出,当rn=1而n是偶数的时候,最后得到的cn就是所求乘率ki。如果rn=1而n是奇数,那么把rn-1和rn相除,形式上令qn+1=rn-1-1,那么余数rn+1仍旧是1,再作cn+1=qn+1cn+cn-1,qn+1=rn-1-1是偶数,cn+1就是所求的ki。不论哪种情形,最后一步都出现余数1,整个计算到此终止,秦九韶因此把他的方法叫做“求一术”(至于“大衍”的意思,秦九韶本人在《数书九章》序中把它和《周易》“大衍之数”相附会)。可以证明,秦九韶这一算法是完全正②。所有这些系统的理论,周密的考虑,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也很不简单,充分显示了秦九韶高超的数学水平和计算技巧。
秦九韶小时曾跟随他父亲到南宋京城杭州,向太史局(主管天确,十分严密的①。
在秦九韶那个时代,计算仍然使用算筹。秦九韶在一个小方盘上,右上布置奇数g,右下布置定数a,左上置1(他叫它做“天元1”),然后在右行上下交互以少除多,所得商数和左上(或下)相乘并入左下(或上),直到右上方出现1为止。下页就是秦九韶的一般筹算图式,右边是一个数字例子(g=20,a=27,K=C4=23)。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采集了大量例题,如“古历会积”、“积尺寻源”、“推计土功”、“程行计地”等等,广泛应用大衍求一术来解决历法、工程、赋役和军旅等实际问题。在这些实际问题中,模数ai并不总是两两互素的整数。秦九韶区分了“元数”(ai是整数)、“收数”(ai是小数)、“通数”(ai是分数)等不同情形,并且对每种情形给出了处理方法。“大衍总术”把“收数”和“通数”化成“元数”的情形来计算,而对于元数不两两互素的情形,给出了可靠的程序,适当选取那些元数的因子作定数而把问题归结为两两互素的情形
文历法的机构)的官员学习天文历法,“大衍求一术”很可能就是他总结天文历法计算上元积年方法的结果。但是“大衍求一术”似乎没有为他同时代的人所充分理解。明中叶以后几乎失传。一直到清代,“大衍求一术”又重新被发掘出来,引起了许多学者(张敦仁、李锐、骆腾凤、黄宗宪等)的兴趣。他们对“大衍求一术”进行了解释、改进和简化,其中黄宗宪《求一术通解》对模数非两两互素的情形给出了更加简明的方法,但是时代已是晚清。
从《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到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次同余式的研究,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光荣的地位。在欧洲,最早接触一次同余式的,是和秦九韶同时代的意大利数学家裴波那契(1170—1250),他在《算法之书》中给出了两个一次同余问题,但是没有一般的算法。这两个问题从形式到数据都和孙子物不知数题相仿,整个水平没有超过《孙子算经》。直到十八、十九世纪,大数学家欧拉(1707—1783)于公元1743年、高斯(1777—1855)于公元1801年对一般一次同余式进行了详细研究,才重新获得和秦九韶“大衍求一术”相同的定理,并且对模数两两互素的情形给出了严格证明。欧拉和高斯事先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工作。公元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1815—1887)发表《中国科学摘记》,介绍了《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解法,引起了欧洲学者的重视。1876年,德国马蒂生(1830—1906)首先指出孙子问题的解法和高斯方法一致,当时德国著名数学史家康托(1829—1920)看到马蒂生的文章以后,高度评价了“大衍术”,并且称赞发现这一方法的中国数学家是“最幸运的天才”。直到今天,“大衍求一术”仍然引起西方数学史家浓厚的研究兴趣。如1973年,美国出版的一部数学史专著《十三世纪的中国数学》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学者在一次同余论方面的成就,作者力勃雷希(比利时人)在评论秦九韶的贡献的时候说道:“秦九韶在不定分析方面的著作时代颇早,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看到,萨顿①称秦九韶为‘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是毫不夸张的。”
印度学者对一次同余论也有过重要贡献。从公元六世纪到十二世纪,他们发展了一种称为“库塔卡”的算法,用来求解和一次同余式等价的不定方程组。“库塔卡”法出现在孙子算法之后,印度数学家婆罗门复多(七世纪)、摩柯吠罗(九世纪)等人的著作中,都有和物不知数题相同的一次同余问题。这当然不是要借此断言“库塔卡”法一定受到了孙子算法的影响,但是有人(如万海依等)硬说中自的“大衍求一术”来源于“库塔卡”,就是毫无根据的妄说了。万海依居然把中国算法中数码从左到右横写作为“大衍术”受印度影响的重要根据。大家知道,中国古代至迟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算筹记数,我们今天还可以从现存的公元前三世纪的货币上看到这种从左到右的记数方法。由此可见,万海依的论点多么荒唐可笑。中国古代数学家对一次同余论的研究有明显的独创性和继承性,“大衍求一术”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毋容置疑的,正因为这样,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一直公正地称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为“中国剩余定理”。
Ⅵ 以太坊架构是怎么样的
以太坊最上层的是DApp。它通过Web3.js和智能合约层进行交换。所有的智能合约都运行在EVM(以太坊虚拟机)上,并会用到RPC的调用。在EVM和RPC下面是以太坊的四大核心内容,包括:blockChain, 共识算法,挖矿以及网络层。除了DApp外,其他的所有部分都在以太坊的客户端里,目前最流行的以太坊客户端就是Geth(Go-Ethereum)
Ⅶ 图书分哪些种类
图书按学科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
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
按用途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
内容划分:小说、儿童读物、非小说类、专业书、工具书、手册、书目、剧本、报告、日记、书集、摄影绘画集。
特征划分:线装书、精装书、平装书、袋装书、电子书、有声读物、盲人书、民族语言书。
(7)k1数字货币扩展阅读
与其它出版物相比,图书的特点为:
1.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成熟,可靠;
2.出版周期较长,传递信息速度较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
图书是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Ⅷ 在excel中大写金额变成小写金额的公式是什么例如五万元整变成50000.00
需要设置一些辅助列,如下: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1 (大写金额)数位: 亿 仟 佰 拾 万 仟 佰 拾 元 角 分
2 (小写金额)定位:
3 数字:
公式设置如下:
C2=IF(ISERR(FIND(C1,$A$1)),,FIND(C1,$A$1))
D2=IF($G2=0,,IF(ISERR(FIND(D1,$A$1)),,IF(FIND(D1,$A$1)>$G2,,FIND(D1,$A$1))))
E2=IF($G2=0,,IF(ISERR(FIND(E1,$A$1)),,IF(FIND(E1,$A$1)>$G2,,FIND(E1,$A$1))))
F2=IF($G2=0,,IF(OR(ISERR(FIND(F1,$A$1)),FIND(F1,$A$1)>$G2),,FIND(F1,$A$1)))
G2=IF(ISERR(FIND(G1,$A$1)),,FIND(G1,$A$1))
H2=IF(ISERR(FIND(H1,$A$1,IF($G2>0,$G2,1))),,FIND(H1,$A$1,IF($G2>0,$G2,1)))
I2=IF(ISERR(FIND(I1,$A$1,IF($G2>0,$G2,1))),,FIND(I1,$A$1,IF($G2>0,$G2,1)))
J2=IF(ISERR(FIND(J1,$A$1,IF($G2>0,$G2,1))),,FIND(J1,$A$1,IF($G2>0,$G2,1)))
K2=IF(ISERR(FIND(K1,$A$1)),,FIND(K1,$A$1))
L2=IF(ISERR(FIND(L1,$A$1)),,FIND(L1,$A$1))
M2=IF(ISERR(FIND(M1,$A$1)),,FIND(M1,$A$1))
C3=IF(C2=0,,FIND(MID($A$1,C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D3=IF(D2=0,,FIND(MID($A$1,D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E3=IF(E2=0,,FIND(MID($A$1,E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F3=IF(F2=0,,FIND(MID($A$1,F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G3=IF(OR(G2=0,ISERR(FIND(MID($A$1,G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FIND(MID($A$1,G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H3=IF(H2=0,,FIND(MID($A$1,H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I3=IF(I2=0,,FIND(MID($A$1,I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J3=IF(J2=0,,FIND(MID($A$1,J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K3=IF(OR(K2=0,ISERR(FIND(MID($A$1,K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FIND(MID($A$1,K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L3=IF(L2=0,,FIND(MID($A$1,L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M3=IF(M2=0,,FIND(MID($A$1,M2-1,1),"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最后,在A2输入公式=--CONCATENATE(C3,D3,E3,F3,G3,H3,I3,J3,K3,".",L3,M3)
当在A1输入一个大写金额,如:壹亿贰仟叁佰肆拾伍万陆仟柒佰捌拾玖元壹角贰分
A2即可显示1234567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