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列入新基建
❶ 新基建是什么意思
❷ 新基建七大领域分别指的是什么
新基建七大领域分别指的是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早在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列为2019年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新型基建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在2019年,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六稳”的总基调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❸ 5G技术多次被提及,中国为什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搞新基建呢
目前,5G技术被人们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中国如今也在新基建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各大媒体的不断宣传,不少人开始怀疑5G的真实价值,因此开始讨论中国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来搞5G。 5G这个词在中华大地经过了将近一年的预热,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所谓的5G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继目前大多数人都还在用的4G之后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相信不少朋友已经在网络上看到不少关于5G体验的视频,并且能够明显感受到5G的速度就是快,同时它还具有减少延迟、节省能源等特点。
目前整体人类社会已经开始从工业3.0时代向工业4.0时代过渡,其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从信息化转向了智能化。而中国现有的大多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还达不到全面发展智能化的要求,因此需要落实5G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❹ 从 “工业增加值”看“新基建”的内涵
盘面观察
截至收盘,沪指涨0.50%,报2852.55点,成交额为2337.59亿元;深成指涨0.89%,报10621.50点,成交额为3835.29亿元;创指涨1.12%,报2043.44点。从盘面上看,数字货币、医疗器械、RCS板块居板块涨幅榜前列,机场航运、采掘服务、石墨电极板块居板块跌幅榜前列。
后市展望
上周五公布了一季度GDP,-6.8%,这个数据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政策的变化。4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打出“六稳”到“六保”的政策组合拳,并向市场发出将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充裕的信号,这为后续央行更大的货币宽松政策埋下伏笔,从市场长期角度来看,成为A股上涨的动力。
落实到行业领域,可以先看一个宏观数据,1-3 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8.4%,前值-13.5%,而其中高技术制造业(-3.8%,前值-14.4%)改善了10.6 个百分点,说明资金的流向已经在发生变化。未来一段时间,“新基建”将是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的范围,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操作策略
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方向,或将成为短时间内资金关注的重点方向,尤其是新老基建中一季报业绩向好、质地优良的行业龙头。【首席投资顾问 文赋,执业证书编号:S0260611050006】
❺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百亿投资加持,风口之上如何走向成熟
[亿欧导读]?新基建按下的加速键,会如何催熟市场?
电动汽车充电/Pexels
不过,“新基建”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充电桩未来的发展就能一帆风顺。十三五期间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显示,到2020年底,中国要实现车桩比1:1的目标。截至到2020年2月,这一数字仅达为3.2:1。雪上加霜的是,新冠疫情还在拖累着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2020年实现这样的目标恐怕并不容易。
虽然当下的行业发展远未达2015规划的目标水平,但亿欧汽车对于充电基础设施行业未来5年的发展仍有巨大的信心。近年来,全球汽车企业开始走向电动化、CTP等动力电池技术走向量产、更多高效的充电场站完成建设、新能源汽车成本逐渐下探、V2G技术距离量产越来越近……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的活力也将不断提升。
在今年1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预计,在2025年之前,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相关技术都会全方位成熟,电动化拐点来临;同时,新能源发电价格拐点也将到来。
亿欧汽车预计,在2025年左右,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逐步超越燃油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的发展期也将结束,正式迈向成熟阶段。
因此,基于新能源汽车的良好发展前景,充电桩作为其配套补能设施也必将随之成长,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
新基建按下了加速键之后,充电桩的快速布局成为推动新能源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它却不是制约消费者购买的唯一原因。
(近期,亿欧汽车正在推进《2020-2025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预期研究报告》,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