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币问答 » 儿童数字货币

儿童数字货币

发布时间: 2021-09-18 20:38:59

比特币与Q币有什么区别

自从小鹿入圈之后,经常有人问小鹿,Q币和比特币有什么区别。Emmm,这个问题虽然答案很简单,但是解释起来就有点麻烦了,所以干脆小鹿今天写篇文章好好的来解释解释把。

不知道小鹿这么说大家明白了么?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留言和小鹿交流哟。

数字货币来了之后,会变成微信支付宝的最大对手吗

我个人认为数字货币来以后并不会成为微信支付宝的最大对手,反而会扩大微信支付宝的应用范围。理由如下:

3、微信支付宝在移动支付的用户数太大,且企业发展较快,数字货币难以竞争。网络领域现在就是二马的天下可以说不为过,微信支付宝已经在中国移动支付占有绝对的主动权,反观中国银行推出的相关移动支付扫码,免税等政策在微信支付宝面前就是小儿科,数字货币也是由银行下发的,在微信支付宝之间进行竞争,胜算太小。

⑶ 怎么教孩子学认人民币换算呢

人民币计算不熟悉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对不同纸币面额的关系认识不清楚。面额一共有5角、1元、5元、10元、100元,拿出这些钱来让他做数学题——上小学的孩子应该会加减法了——等他弄明白了面额之间的关系后,给他钱去实践——自己去买点小东西,回来后总结一下。很快就明白了。也很快就找到花钱的快乐了

⑷ 孩子玩游戏充值动辄成千上万元,为何经常有这种事情发生

孩子玩游戏充值动辄成千上万元,看出孩子对钱认知的缺失。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满足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孩子过节压岁红包,更是高达几万几十万元。很多父母因为陪伴还是时间少,想用物质生活满足孩子。

然后,帮助孩子合理规划钱的用途。
孩子对于钱的用途还不清楚,父母可以代为孩子保管,同时可以教会孩子一些理财知识。有很多儿童理财书籍可以买给孩子看,家长也可以一起学习。
当知道赚钱的不易后,将收到的压岁钱,帮助孩子合理规划。也可以用一小部分进行理财用途,在没有一位九岁的小男孩,通过理财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最后,家长要做好表率。
当我们要求孩子不可以乱花钱的时候,家长也要做好自律。只有家长做到了,对孩子才会更有说服力。有的时候一顿的唠叨,不如一次的行动。
小孩子对于钱的需要不大,可以从日常的零花钱孩子规划,不要一次给得太多,足够日常用度就可以。不要给孩子太多钱,富不过三代的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
总之,孩子玩游戏充值动辄成千上万元,可以看出孩子对钱认知的不足。

⑸ 香港嘉俊国际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安全吗

这就是个骗子,大家可以报案!

区块链是什么有什么用会成新风口吗

三问区块链(经济热点)

近段时间,有关比特币的新闻非常吸睛,区块链也跟着火了一把。资本市场上,各种区块链概念股的股价涨跌犹如过山车般惊心动魄。从反应敏锐的资本市场可以看出,区块链正站上风口,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技术,具体讲就是一种账本技术。账本记录一个或多个账户资产变动、交易情况,其实是一种结构最为简单的数据库,我们平常在小本本上记的流水账、银行发过来的对账单,都是典型的账本。”腾讯金融科技智库首席研究员王钧说,安全是区块链技术的一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分布式的存储架构,节点越多,数据存储的安全性越高;二是其防篡改和去中心化的巧妙设计,任何人都很难不按规则修改数据。

以网购交易为例,传统模式是买家购买商品,然后将钱打到第三方支付机构这个中介平台,等卖方发货、买方确认收货后,再由买方通知支付机构将钱打到卖方账户。由区块链技术支撑的交易模式则不同,买家和卖家可直接交易,无需通过任何中介平台。买卖双方交易后,系统通过广播的形式发布交易信息,所有收到信息的主机在确认信息无误后记录下这笔交易,相当于所有的主机都为这次交易做了数据备份。即使今后某台机器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数据的记录,因为还有无数台机器作为备份。

提到区块链,很多人就把它与比特币联系在一起,不少人甚至把区块链等同为比特币。何飞说,比特币是区块链的一种呈现方式,但区块链并不等同于比特币。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而比特币是区块链的成功应用,但并不意味着区块链只能应用到比特币上。

区块链有什么用?

能解决金融、公益、监管、打假等很多领域的痛点难点,但有不少适用条件

金融服务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能解决支付、资产管理、证券等多个领域存在的痛点。

以支付领域为例,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境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清算、结算的成本较高,涉及很多手工流程,不仅导致用户端和金融机构后台业务端等产生高昂的费用,也使得小额支付业务难以开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争议解决的成本,显著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效率。另外,区块链技术为支付领域带来的成本和效率优势,使金融机构能更好处理以往因成本过高而被视为不现实的小额跨境支付,有助于实现普惠金融。

比如,为解决金融机构间对账成本高的问题,2016年8月,微众银行联合上海华瑞银行推出微粒贷机构间对账平台,这也是国内首个在生产环境中运行的银行业联盟链应用场景。微众银行区块链首席架构师张开翔认为,传统“批量文件对账”模式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成本高问题,正是区块链技术的用武之地。随后,洛阳银行、长沙银行也相继接入机构间对账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微粒贷业务中的机构间对账流程,实现了准实时对账、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目标。截至目前,平台稳定运行1年多,保持零故障,记录的真实交易笔数已达千万量级。

在公益领域,区块链技术也大有可为。蚂蚁金服涉及区块链的首个应用场景就是公益,帮助一群听障儿童获得一笔善款,然后运用区块链技术促进公益更加开放透明。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高级产品专家胡丹青说:“区块链公益平台就像是我们在互联网上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邮寄资金的邮局。用户捐的每一笔钱,我们都会打包成一个包裹,这个包裹通过区块链平台传递,每经过一个节点,我们都会盖上一个邮戳,最后送到受捐人手上。这样可以保证用户捐的每一笔钱都是透明、可追溯、难以篡改的。”

在商品打假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大显身手。胡丹青介绍,蚂蚁金服将区块链技术用在了正品溯源上。目前,已有部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海淘商品比如奶粉,用支付宝扫一扫,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品。“跟此前商家自录入商品信息不同的是,区块链是让多位‘记账师’公正、独立、不可抵赖地完成记账。”

对于金融监管,区块链技术也能发挥一技之长。2017年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发布的《金融区块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白皮书》认为,区块链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了一致且易于审计的数据,通过对机构间区块链的数据分析,能够比传统审计流程更快更精确地监管金融业务。例如,在反洗钱场景中,每个账号的余额和交易记录都是可追踪的,任意一笔交易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脱离监管视线,这将极大提高反洗钱的力度。

有业内人士认为,区块链1.0主要针对数字货币;区块链2.0针对智能合约,可以应用在金融市场中;区块链3.0适用的场景将会更多,甚至会开创一个“区块链时代”。

何飞认为,区块链确实能解决很多领域的痛点难点,但区块链不是万能的,也有很多适用条件。

比如,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适合多方参与的场景,如果只是单边或双边参与价值就不大。由于需要每个节点都去核对,区块链技术也不适用那些高频交易的活动。

再如,区块链强调的是公开透明,并不适合对数据隐私要求特别高的场景。

区块链会成新风口吗?

技术目前还不太成熟,要警惕概念炒作,特别要区分是技术创新还是集资创新,不能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

区块链概念这么火,未来会成为又一个“互联网+”吗?

近年来,区块链的发展生态逐渐得到改善与丰富。业内人士认为,拥有国家政策扶持,得到广泛关注和资金支持,区块链技术能实现逐步稳定进步。区块链技术上行前景虽广阔,但对此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尽管眼下区块链大热,但我们仍然认为,它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胡丹青说,区块链概念目前存在虚热,不是热在拿技术解决现实问题,而是热在集资圈钱、炒作估值,尤其是热炒的绝大部分所谓ICO(首次代币发行)都是集资工具创新,跟技术创新无关。

区块链技术确实能创造很大的价值,但一些风险也不容忽视。

“区块链技术还不太成熟,可应用场景比较有限,更应警惕资本市场炒作概念。”何飞说,区块链热潮的背后免不了会有一些搞噱头想投机的公司,他们并没有真正开展业务,只是企图到资本市场捞一笔就走,要谨防由此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真正想开展业务的机构退出市场,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胡丹青建议,对于目前的区块链热,监管部门应更主动地介入,区分是技术创新还是集资创新,鼓励政府组织、有公信力的专家、行业参与者共同帮助公众辨识,全面遏制区块链名义下的集资创新,让ICO实际控制人必须为集资行为承担责任。“判断是技术创新还是集资创新的依据其实很清楚,即是否以信任为始,是否通过解决信任问题创造了实际价值。”

今后更好地推广和使用区块链技术,还需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制定等。

王钧认为,共识算法等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尚存在优化和完善的空间;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处理效率还难以达到现实中一些高频度应用环境的要求。目前主流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均发源于国外,国内的区块链技术服务商要耐心地从底层开发做起,做到技术自主可控,争取引领全球区块链技术发展。拥有区块链应用场景的企业,要积极拥抱新事物,同时科学评估上链需求,不能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

何飞认为,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有志于投身区块链技术研发应用的企业,同时明确一些区块链适合应用的场景及国家鼓励的领域等。

《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建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做法,结合我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情况,及时出台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示范工程、“双创”平台建设、系统解决方案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同时,建议国内重点企业、科研、高校和用户单位加强联合,加快共识机制、可编程合约、分布式存储、数字签名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能给企业带来钱就会成为风口。

⑺ 央行推出“数字货币” 纸币将被完全“取代”

央行最近已经在规划推出“数字货币”了,一些人觉得既然数字货币要推出了,是不是就代表纸币要被取代了?其实不然,纸币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01、数字货币推出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在日常生活中,现金已经是使用的越来越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是出门不拿现金了,并且支付软件也是越来越多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某宝和某信两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现在有很多人也开始使用其他的支付软件,并不再局限于这两种了。

我以前的时候出门就是某宝和某信,但是现在有一个银联的,每次买东西去用都可以优惠一点钱,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我一般会使用银联去支付,有句老话说的好,“积少成多”,虽然每次免的金额不多,但是耐不住数量大呀,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学校还有这个支付软件的活动,一块顶十块,相当于白嫖了中午一碗饭,多好啊,所以,银联现在在我心里也是占有很大的地位的。

总结:

数字货币想要完全取代纸币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人对纸币还有需求,我可不希望未来自己的资金流被别人掌握的一清二楚,我还需要一些私人空间。

⑻ 德国人为什么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而不是知识量的积累,没有题海练习和抄写练习。会让孩子参加各类运动协会,舞蹈,绘画,音乐等才艺培训,鼓励独立思考。德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而不是知识量的积累,没有题海练习和抄写练习。会让孩子参加各类运动协会,舞蹈,绘画,音乐等才艺培训,鼓励独立思考。遵循儿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长发育规律。 没有升学压力,大学宽进严出。没有中考,小学没有入学考试。中小学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就近入学。。德国小学阶段作业很少,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小学里注重培养小孩的动手能力和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手工课是德国小学最注重的,每家每户每个地下室,几乎是一个小工厂,每个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电工、钳工、汽车修理工。 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幼儿园都会给这些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一些单独的辅导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认识一下字母、单词、数字等内容,目的是让准备上学的孩子知道上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辅导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个测试,看看孩子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这个测试可不像中国考孩子背唐诗,做数学题,认识多少字。这个测试不是看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听懂大人讲话?会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会不会画个圆圈?认不认识各种颜色?能不能专注地听老师讲故事?幼儿园老师也会给孩子的行为做一个评价,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们还要到医生那里做一个检查,证明身体发育都正常。这些东西基本就是入学测试的内容了。一般情况下,智力正常、满6岁的孩子们都能顺利入学。 在一个孩子是否能上学的考核中,德国家长和老师比较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德国人认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数学能力。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复杂深奥的数学题目却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须面对的。如果一个人数学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将来工作的内容不和数学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语言不好,和别人沟通有障碍,却容易被别人当“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儿园老师发现某个孩子的发音不够准确,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都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门的语言治疗师那里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是一对一的练习,语言治疗师可以观察孩子的发音,用各种方式进行纠正和强化,陪孩子阅读,增加词汇,创造条件让孩子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让孩子在语言上“吃亏”。当然这种训练也不需要父母掏钱,幼儿园老师推荐,儿科医生同意,医疗保险公司就付费了。 理论上分析,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年龄越小的孩子,两者的相关度越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应该把生长发育规律视为普遍的教育规律。但现实中大量教师缺少对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因此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做重大调整,在幼儿师范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引入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营养的教学内容,促使未来的幼教从业人员形成科学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儿童理念,掌握必须的知识,具备必需的能力,奠定他们今后实践的基础。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即教育规律还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以数学学习为例,我国儿童的数学计算和思维能力一般优于外国孩子,国内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读书都会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尤其在数学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孩子数学概念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一般从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归类开始,其次是读数、写数。读数和写数开始,到进位是一个难关。我们现行教育教学体系从写数开始,先给孩子们来个“下马威”,然后很快进入到时间进位换算和数字货币换算等,由于孩子缺乏生活实践,认知水平达不到,强制记忆很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培养语言学习能力,尽管各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基本趋同,掌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的研究显示,学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个词汇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这是个规律。若是违反规律,教他们其它词汇,虽然能学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时间。从词汇分类曲线来看,孩子掌握的10个词汇中,有7个是人物词汇,2个是动物词汇,1个是其他词汇。掌握的50个词汇中,大概有近20个物品词汇、14个人物词汇,其余的是动物词汇和其他的词汇,这是孩子掌握词汇的基本规律。在孩子语言学习的过程中,17-18个月是语言学习的爆发期,但因人而异,有人会提前一点,有人会推迟一点,但千万不要期望孩子12-13个月就提前进入语言学习爆发期。在语法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当词汇量达到80-90个时,孩子才可能说出名词、动词结构,才会说代词、形容词、名词。比如学会说“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岁至四岁半的时候才可能。还有若词汇量积累到40个以上,孩子会了解“和”这个连接字的涵义。词汇量达90个以上,孩子能理解“……着”的涵义,如“冻着了”“打着了”等。若将这些生长发育中的规律很好地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效果将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规律则要付出很大代价,如牺牲孩子的时间、快乐与兴趣等。 如何认识并且运用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去设计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是否能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目前缺少足够的关注及必要的研究。从发育儿科医生角度看,能不能通过研究发现更多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更多地去宣传这样的规律?现实中医生可能对研究更感兴趣,而对其宣传、推广和应用研究结果则不够用心遵循儿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长发育规律。 没有升学压力,大学宽进严出。没有中考,小学没有入学考试。中小学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就近入学。。德国小学阶段作业很少,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小学里注重培养小孩的动手能力和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手工课是德国小学最注重的,每家每户每个地下室,几乎是一个小工厂,每个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电工、钳工、汽车修理工。 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幼儿园都会给这些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一些单独的辅导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认识一下字母、单词、数字等内容,目的是让准备上学的孩子知道上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辅导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个测试,看看孩子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这个测试可不像中国考孩子背唐诗,做数学题,认识多少字。这个测试不是看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听懂大人讲话?会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会不会画个圆圈?认不认识各种颜色?能不能专注地听老师讲故事?幼儿园老师也会给孩子的行为做一个评价,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们还要到医生那里做一个检查,证明身体发育都正常。这些东西基本就是入学测试的内容了。一般情况下,智力正常、满6岁的孩子们都能顺利入学。 在一个孩子是否能上学的考核中,德国家长和老师比较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德国人认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数学能力。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复杂深奥的数学题目却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须面对的。如果一个人数学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将来工作的内容不和数学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语言不好,和别人沟通有障碍,却容易被别人当“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儿园老师发现某个孩子的发音不够准确,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都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门的语言治疗师那里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是一对一的练习,语言治疗师可以观察孩子的发音,用各种方式进行纠正和强化,陪孩子阅读,增加词汇,创造条件让孩子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让孩子在语言上“吃亏”。当然这种训练也不需要父母掏钱,幼儿园老师推荐,儿科医生同意,医疗保险公司就付费了。 理论上分析,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年龄越小的孩子,两者的相关度越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应该把生长发育规律视为普遍的教育规律。但现实中大量教师缺少对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因此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做重大调整,在幼儿师范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引入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营养的教学内容,促使未来的幼教从业人员形成科学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儿童理念,掌握必须的知识,具备必需的能力,奠定他们今后实践的基础。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即教育规律还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以数学学习为例,我国儿童的数学计算和思维能力一般优于外国孩子,国内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读书都会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尤其在数学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孩子数学概念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一般从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归类开始,其次是读数、写数。读数和写数开始,到进位是一个难关。我们现行教育教学体系从写数开始,先给孩子们来个“下马威”,然后很快进入到时间进位换算和数字货币换算等,由于孩子缺乏生活实践,认知水平达不到,强制记忆很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培养语言学习能力,尽管各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基本趋同,掌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的研究显示,学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个词汇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这是个规律。若是违反规律,教他们其它词汇,虽然能学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时间。从词汇分类曲线来看,孩子掌握的10个词汇中,有7个是人物词汇,2个是动物词汇,1个是其他词汇。掌握的50个词汇中,大概有近20个物品词汇、14个人物词汇,其余的是动物词汇和其他的词汇,这是孩子掌握词汇的基本规律。在孩子语言学习的过程中,17-18个月是语言学习的爆发期,但因人而异,有人会提前一点,有人会推迟一点,但千万不要期望孩子12-13个月就提前进入语言学习爆发期。在语法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当词汇量达到80-90个时,孩子才可能说出名词、动词结构,才会说代词、形容词、名词。比如学会说“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岁至四岁半的时候才可能。还有若词汇量积累到40个以上,孩子会了解“和”这个连接字的涵义。词汇量达90个以上,孩子能理解“……着”的涵义,如“冻着了”“打着了”等。若将这些生长发育中的规律很好地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效果将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规律则要付出很大代价,如牺牲孩子的时间、快乐与兴趣等。 如何认识并且运用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去设计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是否能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目前缺少足够的关注及必要的研究。从发育儿科医生角度看,能不能通过研究发现更多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更多地去宣传这样的规律?现实中医生可能对研究更感兴趣,而对其宣传、推广和应用研究结果则不够用心

⑼ 德国人为什么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而不是知识量的积累,没有题海练习和抄写练习。会让孩子参加各类运动协会,舞蹈,绘画,音乐等才艺培训,鼓励独立思考。遵循儿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长发育规律。 没有升学压力,大学宽进严出。没有中考,小学没有入学考试。中小学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就近入学。。德国小学阶段作业很少,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小学里注重培养小孩的动手能力和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手工课是德国小学最注重的,每家每户每个地下室,几乎是一个小工厂,每个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电工、钳工、汽车修理工。 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幼儿园都会给这些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一些单独的辅导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认识一下字母、单词、数字等内容,目的是让准备上学的孩子知道上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辅导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个测试,看看孩子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这个测试可不像中国考孩子背唐诗,做数学题,认识多少字。这个测试不是看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听懂大人讲话?会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会不会画个圆圈?认不认识各种颜色?能不能专注地听老师讲故事?幼儿园老师也会给孩子的行为做一个评价,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们还要到医生那里做一个检查,证明身体发育都正常。这些东西基本就是入学测试的内容了。一般情况下,智力正常、满6岁的孩子们都能顺利入学。 在一个孩子是否能上学的考核中,德国家长和老师比较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德国人认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数学能力。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复杂深奥的数学题目却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须面对的。如果一个人数学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将来工作的内容不和数学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语言不好,和别人沟通有障碍,却容易被别人当“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儿园老师发现某个孩子的发音不够准确,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都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门的语言治疗师那里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是一对一的练习,语言治疗师可以观察孩子的发音,用各种方式进行纠正和强化,陪孩子阅读,增加词汇,创造条件让孩子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让孩子在语言上“吃亏”。当然这种训练也不需要父母掏钱,幼儿园老师推荐,儿科医生同意,医疗保险公司就付费了。 理论上分析,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年龄越小的孩子,两者的相关度越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应该把生长发育规律视为普遍的教育规律。但现实中大量教师缺少对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因此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做重大调整,在幼儿师范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引入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营养的教学内容,促使未来的幼教从业人员形成科学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儿童理念,掌握必须的知识,具备必需的能力,奠定他们今后实践的基础。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即教育规律还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以数学学习为例,我国儿童的数学计算和思维能力一般优于外国孩子,国内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读书都会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尤其在数学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孩子数学概念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一般从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归类开始,其次是读数、写数。读数和写数开始,到进位是一个难关。我们现行教育教学体系从写数开始,先给孩子们来个“下马威”,然后很快进入到时间进位换算和数字货币换算等,由于孩子缺乏生活实践,认知水平达不到,强制记忆很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培养语言学习能力,尽管各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基本趋同,掌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的研究显示,学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个词汇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这是个规律。若是违反规律,教他们其它词汇,虽然能学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时间。从词汇分类曲线来看,孩子掌握的10个词汇中,有7个是人物词汇,2个是动物词汇,1个是其他词汇。掌握的50个词汇中,大概有近20个物品词汇、14个人物词汇,其余的是动物词汇和其他的词汇,这是孩子掌握词汇的基本规律。在孩子语言学习的过程中,17-18个月是语言学习的爆发期,但因人而异,有人会提前一点,有人会推迟一点,但千万不要期望孩子12-13个月就提前进入语言学习爆发期。在语法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当词汇量达到80-90个时,孩子才可能说出名词、动词结构,才会说代词、形容词、名词。比如学会说“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岁至四岁半的时候才可能。还有若词汇量积累到40个以上,孩子会了解“和”这个连接字的涵义。词汇量达90个以上,孩子能理解“……着”的涵义,如“冻着了”“打着了”等。若将这些生长发育中的规律很好地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效果将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规律则要付出很大代价,如牺牲孩子的时间、快乐与兴趣等。 如何认识并且运用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去设计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是否能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目前缺少足够的关注及必要的研究。从发育儿科医生角度看,能不能通过研究发现更多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更多地去宣传这样的规律?现实中医生可能对研究更感兴趣,而对其宣传、推广和应用研究结果则不够用心。

热点内容
okcoin推出btc季度期货 发布:2025-07-10 08:55:28 浏览:503
博弈大师闪电王怎么交易套利合约 发布:2025-07-10 08:51:22 浏览:86
区块链代币能上市吗 发布:2025-07-10 08:42:14 浏览:196
eth正规吗 发布:2025-07-10 08:40:19 浏览:256
挖eth视频教程 发布:2025-07-10 08:22:37 浏览:501
莱特币测试节点 发布:2025-07-10 08:19:22 浏览:815
币圈国际时间 发布:2025-07-10 08:17:59 浏览:396
去锦卅会展中心坐几路车 发布:2025-07-10 07:56:34 浏览:72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研究报告 发布:2025-07-10 07:55:50 浏览:311
比特币圈和贝尔链 发布:2025-07-10 07:55:48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