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以太坊
① 青岛是哪年建立的,原来的名字就叫青岛
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青岛原先是指现在的小青岛,是一座岛屿
现在指青岛市
相关资料
自远古时代,青岛一带已有原始人类聚居生活。进入近代,青岛地位日渐重要。光绪十七年(1891年),青廷决定在胶州湾设防,这被认定为青岛城市建置的开始。
章高元部青军在青岛建立衙门、炮台、兵营,修筑前海栈桥码头,
随后这里建了邮局、电报房、商店、作坊等,这一时期青岛口一带初步形成较繁荣的市镇。
那时重要的建筑有天后宫、总兵衙门、栈桥等,在附近还有海云、于姑庵、清溪庵等庙宇,还有若干村落的普通民居。所有这些建筑,均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青砖灰瓦,挑檐斗拱,特点鲜明。
总兵衙门 俗称老衙门,位于青岛村东部,面向南部,正院为三进院落,门前有长15米的影壁,院内设大堂、后党、厢房、砖木结构,传统装饰风格,20世纪50年代已拆。
天后宫 位于青岛湾青岛村西,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初建,
清正年间重修,同治年间、光绪年间又重修,二进院落,天后殿前有戏楼。当时这附近辟为市场,店铺作坊一应俱全。20世纪90年代重新修缮辟为民俗博物馆。
海云庵 位于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20世纪90年代重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十八日在此举行“糖球会”,十分热闹。
崂山一带,宗教发达,仅道家场所相传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现仅存十几处,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皆修葺一新,以太清宫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名气最著。佛寺有法海寺、华严庵(今称华严寺)、石佛寺等几处。
这些建筑都呈中国传统布局和式样。
1897年11月,山东曹州巨野发生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事件,史称“巨野教案”,德国政府以此为借口,派兵侵占胶州湾。1898年3月6日德国迫使清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将山东划作自己的势力范围。
1898年9月,德人开放青岛为自由港。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里成为胶澳租借地的主要区域。
1900年以前,为侵青德人早期建设时期,他们为巩固军事占领、建立统治秩序、集中进行军事设施和应急的房屋建筑。
天主教堂
市南区法院(原德、日法庭)
入侵头三年,德殖民当局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测量、强征土地、拆迁民居等活动,由于施工力量、建筑材料不足,建设速度较慢,这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简朴,没能刻意追求建筑质量和装饰变化,以致大量使用中国旧式青砖灰瓦,以满足初占时急需为要务。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俾斯麦兵营等兵营建筑,坚固实用。公共建筑有海关大楼、山东铁道公司办公楼,还有曲阜路天主教会即青岛第一座正式教堂建筑。
这时期居住用房建筑较多,代表性建筑有旧亨利王子饭店、水师饭店、天主教会宿舍、总督临时官邸等。
早期同时进行的军事设施还有:野战医院、前海栈桥及西海岸军用码头、多处炮台和航海灯塔等。
在终结土地征购出售的所有权等问题后,德国殖民当局于1900年制定出最初始的青岛城市规划,开始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力图把青岛建成为德国在远东地区巩固的军事基地、商贸港口和殖民地行政经济中心。德人完全按照欧洲市镇的建造模式,建设一座典型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建筑风貌深受西方建筑的影响。
德人规划在区域上分为内外两界,外界为李村,内界为青岛,而青岛又划为欧洲人与华人两个区域,将华人与欧洲人分开,欧洲人占居市区最佳地段即青岛区,城市重要建筑多集中在这一殖民行政中心、经济贸易区、花园式住宅区所在地。华人居住与商业区被称为大鲍岛区。两不同区域的建筑呈现迥然不同的风貌。
这一时期,城市市政工程同步进行。先后开辟海泊河、李村河水源地,设置市区上下水管网,建立火力发电厂。港口、铁路建成,城市活力增加,城市工商贸易出现繁华局面。1910年,在1900年规划基础上,德人又制定了青岛市区扩张规划,将市区向北、向西扩展,与台东、台西连成一片,规划面积比原市区扩张4倍。带状开工的市区进一步形成。欧洲庭院式住宅和街区连片出现。
这时期中国人的建筑集中在大鲍岛、台东、台西和小港码头北部一带,以住宅和小商店为主,建造质量明显逊于青岛区。鲍岛区的沿街出现了二三层的里院建筑,别具特色。
这个时期重要建筑为数众多,分为城市中心广场及办公建筑、教堂与学校、医院、旅馆、俱乐部、商店、府邸和别墅、工业建筑、中国民居等几类。
城市中心广场及办公建筑
总督府(提督府) 建成于1906年,最重要的办公建筑。为历届政府办公楼,现市人大、市政协在此办公。大楼呈古典主义建筑式样,立面为横三纵五段对称处理,两层券廊,方型爱奥尼克壁柱。底层作为基座,敦实厚重。墙面多为花岗石。蒙莎式层顶,上挂红筒瓦。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庄重严谨,与建筑使用功能相适应。
胶澳警察署办公楼 又称德巡捕衙门,建成于1905年,位置靠近中国人街区的坡地上,说明德人行使镇压权力的目标是中国人民。造型取中世纪村镇教堂型制,钟楼系主体二层,高陡尖顶,红瓦黄墙,浮雕砖饰,显示浓重的欧洲复古风格城市街景和建筑格调。现为市公安局办公楼。
山东矿务公司总部 约建成于1902年,红瓦尖顶三层,砖石木结构,东立面为突起的花岗岩挑楼,南立面一、二层分另为拱廊、敞廊,体现德国中国世纪建筑风格。现为民居。
胶州帝国法院(胶澳法院)1914年落成,两层砖石木结构,粗石勒脚,红瓦折线屋顶,北部墙体成弧高出屋面。现为市南法院。
胶澳邮电局 建于1901年带外廊式瓦顶三层楼房,具欧洲中世纪时期建筑格调。
测候所 又名皇家青岛观象台、气象台,落成于1912年,具典型欧洲中世纪城堡的形式。通体由粗面花岗石块砌成,女儿墙出雉堞。现为青岛观象台。
胶海关 1914年建成,四层,砖木结构,黄墙红瓦,高科屋顶,两处山墙为德国青年派风格,整个建筑简洁大方。海关已迁。
*教堂与学校、医院建筑
总督学校 约建19 01年,砖石瓦顶三层对称式建筑。中部檐口高起,折线坡屋顶,尖券窗洞,粗面石贴脸,深厚庄重。原貌已改。现为市实验小学。
德华高等专门学堂
1909年始建,1902年建成,由教学楼、宿舍等组成建筑群,呈轴线式设计,教学楼为主,为四层,厚重、凝重、典雅。现为铁路分局机关和医院。
基督教堂 1910年建成,位于几条道路交汇处东南侧台地上。入入口在南侧,前有广场,建筑主体高17、28米,塔楼高耸,立面突出弧状塔尖。粗花岗岩石镶嵌于黄墙,为德国古堡式建筑格调。
总督野战医院 建于1899—1905年,主要建筑有病房楼、内诊楼等,第一病房为局部二层瓦顶带券入外廊建筑。后为青医附院,已改建。
青岛火车站 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为主组成,楼顶为八角式屋项,置四部大钟,别具一格。已拆,后仿建。
水师饭店 又名德国海军俱乐部,湖北路17号,1902年建成。地下一层,地上三层,一层为石基砖墙,二层以上为木制外廓。红瓦顶,尖顶塔楼突起于西南角,呈德国中世纪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现为市人防办公室。
亨宝商业大楼 位于中山路,建于1904年,地上三层,砖木钢混合结构,遮阳券式敞廊建于各层向阳面。典型的复古风格的德国建筑。现为青岛食品商店。
* 旅馆、俱乐部、商店
亨利王子海滨饭店 又称海滨旅馆、沙滩旅馆,新大陆旅馆,建于汇泉湾畔,随海水浴场建成,陪伴城市旅游功能的兴起而建设的。建筑为三层,外敞走廊,属欧洲中世纪田园式公共建筑格调。建于1904年。现为汇泉酒家。
亨利王子饭店 位于旧亨利王子饭店左邻,石基粉墙外廊式三层房楼,立面对称,屋面设计为红瓦坡屋顶,两侧设起尖式阁楼窗。大门采用大门采用三座券拱式门洞并排形式。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现为栈桥宾馆。
栈桥宾馆(原亨利王子饭店)
青岛俱乐部 约建于1910——1911年,位于栈桥海滨,内设酒吧、
舞厅、弹子房等。建筑平面呈自由式,里面取庄园别墅的造型,构图严谨适宜,比例关系均衡,装饰较简化,内部壁炉等保存完好,现为市科协办公楼。
侯爵庭院饭店(橡树饭店) 为今广西路红房子餐厅,立面为红色清水墙体格调,墙面间镶嵌彩色方形墙砖。建筑主体高三层。墙面中用红褐色方砖拼入成橡树叶式图案,有巨大的老虎窗。
*府邸和别墅
在前海一带欧洲人街区的府邸和别墅,大都由德风建筑师设计,采用独立庭院式布局,格调较一致,形式活泼,体型自由,拥有大的院落.配以精致的围墙,据称“非常象在柏林的郊区”。这类建筑集中在总督府东南侧一带,同时散点式分布在市区一些地方,构成青岛城市规划建筑的鲜明特点。
总督官邸 (德国提督楼) 建于1908年,建于信号山南麓,是典型的花园式高级别墅整座建筑显得富华,奢侈,呈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堪称德式建筑的精品。现为迎宾馆。对外开放。
在沂水路、江苏路。湖南路一带,仍保存大量庭院别墅,基本都是当时德国国内流行的风格。在广西路、中山路一带,还建有公寓房,
供欧洲人居住,以三层楼居多,多为砖、木、钢混合式,多是欧洲古典建筑形式。
工业建筑
侵占初期,德人并没规划青岛为工业城市。1910年扩编规划时,有了增加工业的考虑,投资兴建了几个有特色的企业。但其后几年便败退,德人的工业规划流产,所留的工业建筑并不多,集中在几个工厂。
四方机车修理厂 位于胶济铁路四方站,设多处单层厂房,用“工”
字型钢架结构,纵向排列,屋面坡度为二分之一坡,钢架上置檀条附加屋面板。机修车间为国内全钢结构单层厂房最早的实例。建筑外墙明快、质朴。建成于1904年。现为四方机车车辆厂。
总督府屠宰场 选址于台西镇近海处,1906年建成,厂区建筑
由车间和办公用房组成,平面布局呈山字状,车间采用工字钢柱形式,外墙为砖木混合形式,呈欧洲农庄作坊格调。后为青岛肉联厂、青岛生物制药厂。
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啤酒厂)位于台东镇南,糖化年间为多层厂房,砖木钢混合结构,园券门窗洞,墙面留有中世纪装饰手法。办公小楼立面为红色清水墙体格调,典型德国建筑风格。建于 1903年,现小楼开辟为啤酒博物馆。
中国民居
铁路开通,港口运营,促成青岛城市功能由经济与军事并重,转往港口商贸为主。人口增加,经济发展,青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辛亥革命爆发后。-批清廷官僚避往青岛,许多中国工商人士也纷纷到青,这促使建筑业有较快发展,城市面积越过规划限制个断扩大。 德人最初规划的中国人居住区位于欧洲人区的东北和西部两侧,形成为台东镇、台西镇,这是道路网极为密集的街坊,多是一些简陋的平房。此外,在大鲍岛、小港北等中国人居住区,出现了二三层为主,围合成天井状的院落式建筑,是竖向划分的西式商住一体的楼房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单栋又似裙联的建筑,被称为“里”。至建国时,青岛市区的“里”有400余处。这种“里”,改变了中国邻居交往的传统模式,加强了同“里”中居民的联系。这是青岛特有的一类民居。
② 单双工,全双工,半双工的设备都有哪些
1、单工 单工就是指A只能发信号,而B只能接收信号,通信是单向的,就象灯塔之于航船——灯塔发出光信号而航船只能接收信号以确保自己行驶在正确的航线上。
2、半双工 半双工就是指A能发信号给B,B也能发信号给A,但这两个过程不能同时进行。
最典型的例子就象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对讲机一样:
007:呼叫总部,请求支援,OVER
总部:收到,增援人员将在5分钟内赶到,OVER
007:要5分钟这么久?!要快呀!OVER
总部:„„ GAME OVER
在这里,每方说完一句话后都要说个OVER,然后切换到接收状态,同时也告之对方——你可以发言了。如果双方同时处于收状态,或同时处于发状态,便不能正常通信了。
3、全双工 全双工比半双工又进了一步。在A给B发信号的同时,B也可以给A发信号。
典型的例子就是打电话。
A:我跟你说呀„„
B:你先听我说,情况是这样的„„
A和B在说的同时也能听到对方说的内容,这就是全双工。
对于全双工以太,IEEE制订了802.3x全双工/流控制标准,该标准对全双工方式下的流控制机制做了具体的规定。在各以太标准(10/100/1000 Base)中,除100 Base T4之外,均具有全双工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似乎只有Gb以太(即千兆以太)才使用全双工方式。
以太网的MAC协议是CSMA/CD,但在全双工以太中是不需要冲突检测(CD)的。这能使Gb以太突破40余米的段长限制(更准确地说是41.2m,这个数据可以根据IEEE定时规则的限制计算出来,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需要网络中的某个站点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下,则必须在该站点安装支持全双工的网卡,并要求与全双工站点连接的HUB/路由器等连网设备配备有全双工端口。
这样看来,如果希望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下,首先要有硬件的支持。
全双工以太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够在二个独立的信道上同时实现二个方向上的数据传输,借以提高链路的总带宽,所以它只适用于文件服务器一类的需要同时进行双向数据传输的站点。对于一般只进行单向数据传输的站点,全双工以太并无优势可言,所以全双工以太在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全双工以太主要用在交换机互连的场合,尤其是Gb以太交换机。 Win2K中,网卡与双工相关的设置在 本地连接 - 属性 - 配置 - 高级 里有一项“Link Speed & Duplex”,其值一般都是“Auto Detect”。建议不做改动。
交换机上有Duplex灯,如果亮表示工作在双工方式。目前,绝大多数的交换机均能自动识别与支持双工方式,无需手工设置。
③ 世界遗产资料和图片手抄报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 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两侧分列的东西六宫,是封建皇帝进行日常活动和后妃皇子居住游玩及奉神的地方。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朝寝交接处的乾清门前广场是体现紫禁城建筑礼制规范较为集中的场所。广场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的最后一座,规格等级仅次于太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翼角置走兽9个,内外檐均施金龙和玺彩画,菱花槅扇,坐落在高大的汉白玉“三台”之上。北面乾清门位居后宫最南端,是帝王正寝乾清宫的正门,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汉白玉须弥座。其东西两侧的随墙琉璃门——内左、内右门,分别通向东、西一长街,是去往东西六宫的重要通道。门外设军机处、九卿朝房,正合《周礼》所谓“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之制。九卿朝房为连檐通脊灰瓦顶,不施斗拱,门窗装修素朴,台明高仅尺余,进一步烘托出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的宏伟壮丽。
图片无能为力
④ 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宫廷建筑都用红黄色
无论是帝王的住所,还是佛门净地,其建筑大多是红墙黄瓦。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学家认为,黄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尊贵的色彩,因为黄色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 ( 中央属土,土为黄色 )。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
到了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顶。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一律不得擅用,而亲王、郡王等贵族的住宅只能用绿色盖顶。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
红色在我国被视为一种美满、喜庆的色彩,意味着庄严、幸福和富贵。在周代,宫殿建筑上普遍采用了红色,并一直流传下来。
可见,由于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必须处处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所以,其宫殿建筑大多采用红砖黄瓦。寺庙代表佛国世界,也属于尊贵之列,所以它在建筑式样上多采用宫殿的式样,在用色上其围墙也多用红色或红黄色。
⑤ 文艺复兴三巨匠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
但丁·阿利吉耶里,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人文主义的奠基者,早期资产阶级的艺术和道德观的建立与他是分不开的。
乔万尼·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诗人,以故事集《十日谈》留名后世。
(5)灯塔以太坊扩展阅读
彼特拉克的生平:
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
在1312年他们家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当时的教廷就在那里。因此彼特拉克与教皇等上层分子都有密切联系。这种情况既关系到他的成长,也有助于他以后的人文主义活动。
彼特拉克少年时就喜爱文学、修辞,对古典作品尤其感兴趣,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西塞罗的讲演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但他父亲却要他成为一个法学家。
因此,从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的蒙得玻利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学习法律。
1320年父亲去世,他便放弃了法学,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同年他回到阿维农,担任一个次要的教职。1330—1347年,他一直在红衣主教万尼·科伦那手下任职。
在教会里的工作并不忙,这就使他一面参与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动,一面不倦地学习文学、创作诗歌。作为诗人,彼特拉克的名声很快传开。
1340年,巴黎和罗马争相邀请他去接受桂冠。结果他决定去罗马。
1341年4月8日,他在罗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在一个叫阿克瓦的小村里去世。当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中。
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资料与图片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 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两侧分列的东西六宫,是封建皇帝进行日常活动和后妃皇子居住游玩及奉神的地方。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朝寝交接处的乾清门前广场是体现紫禁城建筑礼制规范较为集中的场所。广场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的最后一座,规格等级仅次于太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翼角置走兽9个,内外檐均施金龙和玺彩画,菱花槅扇,坐落在高大的汉白玉“三台”之上。北面乾清门位居后宫最南端,是帝王正寝乾清宫的正门,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汉白玉须弥座。其东西两侧的随墙琉璃门——内左、内右门,分别通向东、西一长街,是去往东西六宫的重要通道。门外设军机处、九卿朝房,正合《周礼》所谓“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之制。九卿朝房为连檐通脊灰瓦顶,不施斗拱,门窗装修素朴,台明高仅尺余,进一步烘托出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的宏伟壮丽。
⑦ 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
1、长城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5、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罗德岛(Rhodes)太阳神巨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巨像建在罗得市(希腊文:Ρόδος (πόλη),英语:city of Rhodes)港口的入口处,公元前282年完工。它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铸像,高约33米。巨像铸造完工后过了56年,毁于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