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太坊知识 » 莱特币论文

莱特币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4-13 11:48:20

A. 本科论文想写有关比特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好写不

比特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论文,要求,原创.

B. 我急需一篇”对货币的认识”的论文

货币问题涉及到如何从效用转化为价格。因此只有效用没有货币,就无从以效用说明价格。以下是我做的一些探讨。请各位过目,批评。

五、货币和价格

1、 交换媒介:

如果参与交换的每一个交换主体都能实现交换,交换对象在交换范围之内一定存在一一对应的互补关系。即每一个出让消费对象都有获得方的需要;而每一个需要获得的消费对象都有出让方的供给。这种互补关系的缺失,意味着交换不能完成。但这只是交换最终完成的必要条件;仅具备这个条件不一定能完成交换。

如果交换的范围限于两方,而且两个交换主体之间存在这种互补,这就满足了两两物物交换的条件,交换将按照以上描述的过程进行并得以完成。如果交换主体较多,而这种互补不存在于两两之间,仅间接地存在于三个以上以至更多交换主体之间,物物交换就发生困难。

以互补存在于三个交换主体之间为例,见下表:

商品 交换主体

A B C

M Dam Sbm
N San Dcn
P Dbp Scp

D=需要
S=可供

从表中可见,在交换范围内存在着互补,但在两两之间不存在互补;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交换,只有两种可能:

1) 必须使其中一个交换主体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先经交换获得一种自己并不需要的消费对象,在第一次交换后构成待实现的远期的两两互补的关系;而在第二次交换中实现两两互补关系;第二次交换中互补的实现是第一次交换中远期互补的保证和前提。

2) 其中一个交换主体先经交换失弃一种自己需要且处于均衡状态的消费对象,在第一次交换后也构成待实现的远期的两两互补的关系;而在第二次交换中实现两两互补关系;第二次交换中互补的实现是第一次交换中远期互补的保证和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那个承担两次交换的交换主体扮演着媒介交换主体的角色,而被交换两次的消费对象承担了媒介交换对象的角色。

两两互补的物物交换过程中,对于交换双方而言,交换对象都同时也是消费对象;而由媒介交换对象参与的交换过程中,对于媒介主体而言,媒介交换对象只在最后交换中同时具备交换对象和消费对象性质,而在第一次交换中,只是交换对象。无论媒介方式(1)或(2)都是如此。

所以,存在互补却不存在一个两两互补的交换过程中,如果存在一种最终成为消费对象的纯交换对象。它因为最终可以成为消费对象而被单纯用为交换对象,以此为角色,媒介着交换过程的进行。它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换对象。

推而广之,在更大的交换范围内,要完成最终的交换,都需要这样一类特殊的媒介交换对象:最终是一种消费对象,而此前只是纯交换对象。有可能,这类交换对象寄托于几种消费对象,但它们一定都具备同样的性质。

以上表为例:

设消费对象P具备以上性质;

A获得P,出让N;C获得N,出让P;

第二次交换A与B:

A获得M,出让P;B获得P,出让M;

通过两次交换,交换主体三角互补关系得以实现。

商品 交换主体
A B C

M Dam Sbm
N San Dcn
P (Dap)(Sap) Dbp Scp

D=需要
S=可供
黑色:1次交换
红色:2次交换

括号中的商品P起到了交换媒介物的作用;交换主体A起到了媒介交换主体的作用。

这是媒介方式(1)的图表演示。媒介方式(2)也可以这样说明(略)

具备以上性质的特殊消费对象称为媒介交换对象。
、 交换媒介的交换比例的确定

对于都是消费对象的交换对象,其交换比例由交换物对各自所有者的边际效用决定;而作为交换媒介物,对于媒介交换主体而言并不需要交换(出让或获得)这个物品。所谓不需要,意味着处于边际效用平衡状态,与谁平衡?与其它交换物品交换后的边际效用平衡,否则会因新的不平衡产生进一步的交换动力。所以,对于起媒介主体作用的A和媒介物品P,一定存在如下平衡:

(Sam+ΔSm)/Damo=Sap/Dapo=(San-ΔSn)/Dano

因此,与B,C的交换方程组为:

第一次交换:

(Scp-ΔSp)/Dcpo=(Scn+ΔSn)/Dcno

(San-ΔSn)/Dano=Sap/Dapo

第二次交换:

(Sam+ΔSm)/Damo=Sap/Dapo

(Sbm-ΔSm)/Dbmo=(Sbp+ΔSp’)/Dbpo

将以上方程组联立并令ΔSp=ΔSp’得:

(Sam+ΔSm)/Damo=(San-ΔSn)/Dano

(Sbp+ΔSp)/Dbpo=(Sbn-ΔSn)/Dbno

(Scn+ΔSn)/Dcno=(Scp-ΔSp)/Dcpo

方程组的解 δSm,δSn,δSp是均衡时的交换量;而三个解的相互之比,δRmn,δRmp,δRnp,就是均衡时的交换比例。

还可以直接根据A,B,C对待交换物品的平衡方程得到以上方程组:

A需要M,可出让N;有边际效用均衡等式:

(Sam+ΔSm)/Damo=(San-ΔSn)/Dano

B需要P,可出让M;有边际效用均衡等式:

(Sbp+ΔSp)/Dbpo=(Sbn-ΔSn)/Dbno

C需要N,可出让P;有边际效用均衡等式:

(Scn+ΔSn)/Dcno=(Scp-ΔSp)/Dcpo

以上构成三元一次方程组:

(Sam+ΔSm)/Damo=(San-ΔSn)/Dano

(Sbp+ΔSp)/Dbpo=(Sbn-ΔSn)/Dbno

(Scn+ΔSn)/Dcno=(Scp-ΔSp)/Dcpo

推而广之,只要在交换范围内存在互补,且不存在两两对等的互补交换关系,一定有同等数目待求交换量组成的多元方程组,得出同样数量的交换比例。

通过上例还可以看出,如果P作为交换媒介,虽然A并不需要它,但也要与之交换,而交换比例的确定则不是由P对A的边际效用而是由P对B和C的边际效用通过所有参与交换方的边际效用均衡方程组解得的。因此任何一个交换对象与交换媒介的交换比例都要受到众多交换对象及其边际效用的影响。

再有,作为交换媒介,与其它交换对象一样,要完成交换,必须在交换范围内存在对该媒介的互补关系,即有该媒介的需要方和出让方。

可幸的是,人类需要的消费对象很多是共同的。因此只要交换媒介与这些共同的消费对象确定了交换比例,那么媒介与其它物品的交换比例就由其它物品与这些基本物品的交换比例确定,而无须去解更为庞大的方程组。但是至少要解三元方程,这是由媒介的存在条件(即至少三方参与交换而且相互无互补关系)决定的。

3、 货币——最终的媒介交换对象

交换媒介一开始就具有了在远期才可交换到所需消费对象的性质,而这就是“信用”的性质。一个能长久发挥作用的交换媒介一定是其“信用”良好的物品。为保证这一点,第一这个交换媒介必须是一种人们需要的物品,即是一种消费对象;第二,这个媒介对那个最终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必须足够大,以至不存在舍弃该媒介的可能;第三,最终消费这个消费对象的消费者必须有足够的为大多媒介使用者所需要的物品以备持有媒介的交换者随时可以交换到。这三点从效用和实物上保障了交换媒介的“信用”品质。

但具备了“信用”的物品的现实作用是媒介交换,这个作用要求媒介物品必须具有方便使用,易于携带储存,便于分割,量度,不易损坏等属性。这些属性可以统称为“实用性”。

“信用性”与“实物性”的统一,是合格的交换媒介的标准。

达到了这个标准的物品,就演化为货币。

物品“金“,就具备了这样的标准,于是金成为合格的货币。

首先它是一种消费对象,一种高级的装饰性的消费对象,这种高级是指它所满足的是较高层次的需要;而这种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产生,因此,有此需要的人群一定是拥有足够较低级消费对象的主体。这保证了可以有足够的物品与金相交换。第二金是稀缺的。这是由自然储量决定的。这保证了金的既存量较少,保证了金的边际效用较高。这两点保证了金的“信用”品质。从“实用”品质上看,金也是合格的。计量,携带,储存等十分方便。所以金是天然的理想货币。

4、 货币的边际效用:

一个富人手中的100元货币与一个穷人的100元货币边际效用一样吗?在物物交换过程中,交换物品同时具有交换对象和消费对象两种性质。而货币的这两重性质却是分离的。作为交换媒介,它只是一种纯交换对象;作为纯交换对象它不具有边际效用。而只有在最后它因它的某种自然属性满足人类的某种欲望时,它才成为消费对象,也只因行使这个消费对象功能,货币才具有边际效用。所以对于那些只把货币当作交换对象的货币持有者,不存在对他们而言的货币边际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只取决于最终将它作为消费对象的所有者。当黄金消费者不再需要黄金,即黄金的边际效用降至零时,所有人手中的黄金都将一文不值。而根据货币的成因,没有边际效用的物品不具有“信用品质”,所以一文不值的黄金将不再是货币。反过来说,黄金之所以成为货币,正是在于其边际效用总保持较高水平而且相对稳定。因此富人和穷人手中的货币都具有同样的边际效用。可能,穷人花1元购买的两个面包与富人花100万元购买的一辆汽车在感觉上似获得同样的满足感;似乎两者单位货币对应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但是如上所述,不同种类的满足感是个不可以比较的量。要想可比只能通过交换比例即价格作为转换参数;如果市场上的面包和汽车的价格比就是1:2000000,那么两个面包带来的综合满足感与一辆汽车带来的综合满足感的比只能是1:1000000;而单位货币对应的满足感是一样的。所以货币在将其仅作为交换媒介的所有者手中边际效用都是相同的,都等于货币对那些将其作为消费对象的所有者的边际效用。

5、 实物货币向符号货币的转化

以上货币的“信用”品质是由货币本身的有用性做最终保障的。保障的目的是使众人相信货币的可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有用性又只是使众人相信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如果另外还有一种方式也能够使众人信服,而那种方式的体现物并不具有“有用性”,那种方式也可以成为一种媒介。比如经“可信”之人担保的“借条”,甚至完全的无形担保,都可以媒介一个交换过程。这种人格化的担保,实际是一种“信用”符号。人是符号化的物种,语言、文字是符号的集成;人又可能具有(不一定具有)履行承诺的品质,因此人类确实无必要必须通过实物的有用性及效用大小来构成信用,也完全可能确立一种符号化的“信用”。于是“符号化的信用”加上“实用性”也成为了合格货币的又一种选择。

于是随着人类的历史进步,多种“符号”货币相继诞生。

1) 纸币:这是一种以政府的权力和实力担保的“信用符号”,在“实用性”上比之金品更为方便。

2) 单据:这是以银行的实力担保的“信用符号”,比之纸币更为“实用”简捷。

3) 电子货币:也是以银行或政府的担保为信用保证的“信用符号”,是电子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但是,非实物货币与实物货币有重要的不同:

实物货币的“信用”源于物品的非人为的属性;而符号货币却以“人为”的担保为基础。实物货币与其它物品的交换比例是以各自的边际效用为基础,根据边际效用均衡原则,通过与若干基本消费对象确立基本交换比例进而得出的。而符号货币,它虽然也必须通过与基本物品建立比例关系而确定与所有的交换对象的交换比例,但是其基本交换比例不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而是“人为”的确定的。这种“人为”的比例存在着随意性,这给符号货币的“信用”带来了失效的可能。政府信誉,银行信誉的丧失不是不可能的。为防止这种失效,可以采取符号货币与实物货币挂钩的“金本位”方式,规定单位符号货币的“含金量”;也可以采取控制符号货币量与实物财富量的比例方式。目的是一个,减小“信用”的人为因素。但无论如何,符号货币的信用品质总是低于实物货币。一个社会,货币发行者的信誉越高,实力越大,符号货币的作用空间就越大。而当风险增加人们总是转向实物货币就是符号货币的信用小于实物货币的例证。

1、 货币与消费对象的交换比例——价格

实物货币出现以后,这个货币可以依照边际效用均衡交换方程与某一个可能的,通常也是最基本的消费对象确定边际效用均衡方程,以此参与多元交换方程组,从而确定均衡方程组的解δSg,进而与其它交换物品的解形成比例关系:如δRgn=δSg /δSn ,δRnp=δSg/δSp , δRgo=δSg /δSo, δRgq=δSg /δSq,……。形成一系列不同消费对象对应着G不同数值的数列。这种货币与不同交换对象的交换比例数列,就是各个交换对象的价格。设价格为Pg:

Pg= δSg/ δSn(n=1,2,3,…)

符号货币,则根据与实物货币的挂钩比例确定与各个交换对象的交换比例即符号货币价格,当然也可以人为确定。

2、 货币的作用

价格出现后,货币有了三重作用:

第一, 货币是交换媒介。货币以它的“信用”品质和“实用”品质行使交换媒介的功能;这个功能使货币成为流通手段。

第二, 货币是交换比例尺度。使其成为价格尺度的是交换对象和货币的边际效用均衡原理;价格通过一系列的边际效用均衡方程组所确定的各个交换对象的交换比例得出。以此,货币成为边际效用的物化表现,成为交换比例的尺度。

第三, 货币是财富的尺度和物化表现。因为价格起到了一种计量单位转换参数的作用。当一定量的物品与其价格相乘得到一个货币量时,这个货币量一方面代表了物品的数量;另一方面,由于价格与物品边际效用的正相关性,还代表了这个定量物品对人的效用程度。而数量多效用高正是人类对财富的本意理解。因此货币量成为了财富的尺度,并由于与任何物品的可交换性,使货币的数量成为财富多少的象征,进而也使货币成为储藏手段。

设货币量为ΔSg,

那么对于商品M有: ΔSg(M)=δRgm*ΔSm=R(Umm)*ΔSm;

对于商品N有: ΔSg(N)=δRgn*ΔSn=R(Unm)*ΔSn;

对于商品P有: ΔSg(P)=δRgp*ΔSp=R(Upm)*ΔSp

对于商品Q有: ΔSg(Q)=δRgq*ΔSq=R(Uqm)*ΔSq;

等等。货币量代表了一切商品的数量和相应的边际效用。

货币的这些特质,使它走向神坛:

货币是尺度,是价格,是社会的总效用,是所有的消费对象;货币是收入,是损失,是财富。如果市场是经济的看不见的手,效用就是经济的看不见的魂;而货币则是附了魂的神像,货币确实值得崇拜。

C. 什么是比特币它的由来、性质、币值估值

比特币(英语:Bitcoin,简写:BTC,货币符号:฿)是一种用户自治的,全球通用的加密电子货币。

其概念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化名)在2008年提出。随后,他以开放、对等、共识、直接参与的理念为基准,结合开源软件和密码学中块密码的工作模式,在P2P对等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平台上,开发出比特币发行、交易和账户管理的操作系统。其系统让遍布整个对等网络用户端的各节点,按照其种子文件达成网络协议,从而确保在货币发行、管理、流通等环节中公平、安全、可靠。并承诺比特币将成为类似电子邮件的“电子现金”。实现在不需要审批、人人都有权发行的前提下,避免通货膨胀,并无法伪造;支付完成之后,用户就失去对该比特币的所有权。2009年1月3日50个比特币问世。

与传统货币不同,比特币运行机制不依赖中央银行、政府、企业的支持或者信用担保,而是依赖对等网络中种子文件达成的网络协议,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货币体制,理论上确保了任何人、机构、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币的货币总量,或者制造通货膨胀。它的货币总量按照设计预定的速率逐步增加,增加速度逐步放缓,并最终在2140年达到2100万个的极限。

有多种途径使用比特币,通过电子货币交易所、服务商和个人等渠道,就能兑换为当地的现金或金币;也可以直接使用它购买物品和服务。随着接受比特币支付的个人、组织、商家和企业的迅速增长,其汇率在四年内上涨了数千倍。 截止到2013年3月30日,全部发行比特币按市价换算为美元后,总值突破为10亿美元。虽然比特币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电子货币,除部分国家对虚拟货币有明文规定外,还没有任何国家对比特币的发行作出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D. 比特币是什么属于什么资产为什么

比特币,英文名BitCoin,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由一串串计算机生成的复杂代码组成。和人民币的¥、美元的$一样,比特币也有自己的符号,下图的那个“B”。

比特币的发明人,是中本聪。中本聪(英语:Satoshi Nakamoto),是比特币协议及其相关软件Bitcoin-Qt的创造者。他于200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描述了一种被他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算法。

2009年,他发布了首个比特币软件,并正式启动了比特币金融系统。

2010年,他逐渐淡出并将项目移交给比特币社区的其他成员。

中本聪据信持有约一百万个比特币。如果按每个比特币2W美元,其身价一度达到200亿美元。到现在为止,他的真实身份仍然不为外界所知,也就是说,没有人知道中本聪到底是谁。

比特币的出现时间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其实,在此之前,很多人已经进行了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的尝试,但都没有成功,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和经济背景方面的原因。而某种程度上说,正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催生了比特币。

E. 求一篇关于货币的论文(与政教专业契合)

货币的,就是原创的哦。

F. 什么是以特币

比特币(Bitcoin:比特金)最早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可以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它的特点是分散化、匿名、只能在数字世界使用,不属于任何国家和金融机构,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兑换它,也因此被部分不法分子当做洗钱工具。2013年,美国政府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地位,使得比特币价格大涨。而在中国,2013年11月19日,一个比特币就相当于6,989元人民币。

G. 求比特币相关论文选题建议!!急急急!

好像可以从经济的多元发展切入

热点内容
去南京奥体中心听演唱会 发布:2025-05-16 10:01:34 浏览:203
nft币矿机 发布:2025-05-16 10:01:32 浏览:932
币圈高估值图片 发布:2025-05-16 09:59:48 浏览:943
不想婆婆去月子中心 发布:2025-05-16 09:56:08 浏览:310
币圈落地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16 09:53:40 浏览:942
区块链需要的硬盘大小 发布:2025-05-16 09:47:45 浏览:102
数字货币交易所有哪些有名气的 发布:2025-05-16 09:26:11 浏览:271
trx路由器 发布:2025-05-16 09:03:56 浏览:913
全反力算一个力吗 发布:2025-05-16 08:52:01 浏览:1000
币圈的币后面有个几叉是什么 发布:2025-05-16 08:50:27 浏览: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