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币灭亡
① 请问圣殿骑士团怎么灭亡的详细点..
圣殿骑士(Templar或Knight Templar)是十字军东征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的骑士团.全称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贫苦骑士团.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其他为圣约翰医院骑士团与条顿骑士团.
一:骑士团的建立
第一次十字军东侵(1096-1099)之后,为保卫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国家,约于1118年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宗教性封建军事组织。法国香槟区的贵族雨果·德·帕英(Hugh De Payens)和其他八名骑士于1119年创立了该组织。其公开目标是保护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到巴勒斯坦的朝圣者。这一组织由两名骑士建立,他们是休·德斯·佩尼斯和圣奥马的戈弗雷。创始成员还包括安德烈·德·蒙特巴德,他是明谷的伯尔纳的叔叔。人们认为在它的前十年这一组织只有9名成员,尽管有记载表明还有其他成员。
这个组织的严格名称是基督的穷骑士会社,但是它流行的名字是所罗门圣殿骑士或圣殿骑士,这是因为它开始时设在耶路撒冷的总部靠近所罗门神殿的缘故。同时代的其他两个主要宗教组织是耶路撒冷的圣约翰骑士(也叫医护骑士)和条顿骑士团,它们在开始时都是慈善组织。与它们不同,圣殿骑士是一个鲜明的军事组织。它得到了教皇的认可,并于1128年的特洛伊会议上被赋予了修士教规。这样他们就有了法定章程的规范,并将军事和宗教意义结合起来。事实上,圣殿骑士组织是按照与西多会的修道组织非常相似的模式来设计的。
二:骑士团的荣耀
圣殿骑士在一开始就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并在特洛伊会议后,迅速地接收了大量的新成员以及财物捐赠。在其第一年末,这一既成组织已在法兰西、英格兰、苏格兰以及伊比利亚半岛拥有了财产。最终他们也将在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匈牙利和君士坦丁堡拥有土地。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如米切尔·贝根特和理查德·利在《圣殿和分会》一书中所述,圣殿骑士已将自己建成为“在基督王国里最富有和强大的组织”,“只有教皇统治是唯一的例外”。
圣殿骑士团徽章在英格兰,圣殿骑士受到君主政治的照顾并与之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亨利一世卖劲地笼络骑士团成员。他的继任者、篡权的司提反积极地进行十字军战争,他进一步发展了与圣殿骑士的关系,因为后者与圣地(巴勒斯坦)有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他鼓励了圣殿骑士分团的数量在整个英格兰迅猛地增长。
亨利二世于1154年登基,他与圣殿骑士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但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是亨利的儿子狮心理查德(1157-1199年)。实际上,有几位作家认为理查德就是一名秘密的骑士团成员,至少他被视为一名荣誉成员,故而他们非常尊敬他。他死于1199年,他的主要敌人和弟弟约翰登基,他继续保持着与圣殿骑士的密切关系。
这个组织在英国是免税的,它有自己的法庭,与教堂一样,拥有巨大的庇护权。它有自己的市场和定期集市,并在议会中有自己的代表。圣殿骑士拥有巨大的财政和政治权力,这使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现代银行系统。圣殿骑士定期地把货币和物资从英格兰运往巴勒斯坦,它发展了一套有效率的、几乎所有欧洲君主和贵族都使用的银行系统。最后,圣殿骑士成员成为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银行家,并必然地拥有了甚至更多的财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英国的君主政体都欠这个组织很多钱。甚至有一次亨利三世居然把英王皇冠上的宝珠抵押给了骑士团。
正是在他们的部分银行系统中产生了骑士团的第一个“密码”。骑士团成员设计了一套用特殊方法做成的表示信用的借据或信的系统,这就使得人们不必再随身携带可能被偷走的钱。钱可以存在一个地方,借据则可转到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并当场兑现。为防止借据被盗,它们被赋予了只有骑士团成员才能知道的一系列复杂的密码
三:灭亡
疑,在其200年的历史中,由于巨大的财富和权力,骑士团结下了敌人。圣殿骑士财富的积累是他们暴行虐施、烧杀掳掠的结果。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屡屡出现了圣殿骑士们在地中海东岸屠杀平民的景象,用长矛穿起婴儿耀武扬威,用刀剑剖开死人的肚肠来寻找财富。在圣殿骑士们丧心病狂地暴行,包括圣约翰骑士团(也叫医院骑士团)在内的诸多欧洲同行们都对此表示鄙夷。所以圣殿骑士抢掠的巨大财富被人们羡慕,同时,圣殿骑士的暴虐行径又让人们感到发指。
但在其所有的敌人中,最难对付的是法兰西的腓力四世(1268-1314)。他的野心只有他的残忍能与之匹敌,下面这个事实可能是最好的说明:他一个人分裂了教皇的统治并使天主教会分裂近70年之久。
腓力寻求直接控制教皇统治,为达此目的,他策划了对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绑架,并几乎肯定地策划了对其继承人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一世的暗杀。当腓力向教堂征税以供养他的军队时,冲突出现了。卜尼法斯颁布了教皇法令禁止在没有教皇同意的情况下向教士征税以作为回应。腓力则报复以禁止将黄金或货币运往罗马,卜尼法斯让步了。后来,当国王谴责一名法国主教叛国并将其拘禁时,卜尼法斯颁布了一个更进一步的法令,谴责腓力过分运用王权。腓力宣布了他要废黜卜尼法斯的意图,教皇则威胁开除腓力教籍作为回应。最后,教皇被绑架并关押在阿奈格尼监狱。他在监狱中受到虐待,出狱后三个星期就死了。1305年,在暗杀本尼迪克特十一世后,腓力将前波尔多的大主教扶上了教皇宝座,这就是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他把教皇统治设在法国的阿维尼翁,并在那里一直保持到1377年。
一旦他已经对付了教皇,腓力就开始反对圣殿骑士了。他害怕他们的军事力量,嫉妒他们的巨大财富,他怨恨他们没有允许他加入这个组织,甚至他连一个荣誉成员都不是。此外,他认为他们正准备在法国建立一个事实上独立的国家,这将会剥夺他的部分国土,并且在理论上将使一种宗教秩序在他的家门口比“他的”教皇统治更为强大。
他依靠事先打入该组织的间谍搜集的材料,罗列了一个指控名单,然后下达了逮捕令,秘密逮捕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骑士团成员。在指定时刻,发向全国的密令同时打开并立即付诸行动。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黎明的突然搜捕中国王试图逮捕法国的每一个圣殿骑士成员,占有并没收他们的财产。在一定意义上,突然袭击取得了成功,它有效地瓦解了圣殿骑士。
一群骑士团成员设法转移了他们的财宝,并且在法兰西的分团长(该组织的首脑)将一支18艘船的船队开到了海上,很可能带走了大量的骑士团财富。当时没有发现船队的位置,事实上从来也没有发现,那些骑士的巨额财富也就随之杳无踪影。
因为圣殿骑士距我们已有7个世纪之久,我们很难评述腓力当时对他们的破坏所产生的影响。考虑到他们那时成立已逾两个世纪,并作为一个强大富有的倍受羡慕的组织而遍布当时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国家,那么,由贝根特和利在《圣殿与分会》一书中所作的如下类推就是有道理的:这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教皇统治和天主教会从强大无比到一文不名相似,这一过程不过是白驹过隙而已。
在极端的折磨下,被捕的骑士团成员供认他们大量的奇怪行为,其中很多肯定是捏造杜撰的,至多也只是为了使指控者满意。因为骑士团无意宣扬他们仪式和秘密的细节,并且腓力有一切理由散布他高压取得的供词,所以,经过历代相传,我们对圣殿骑士的看法就可能是非常歪曲的,因为大多数有关所谓的他们行为的记录,都是来源于拷打之下取得的供词。
从这些供词中,我们得知圣殿骑士崇拜有魔力的“巴弗米特神”,并且他们拒绝基督、经常地蔑视十字架。似乎圣殿骑士真的是浸透中东哲学和宗教,并且据信他们试图调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但显然他们是尊敬基督教而敌视异教的,否则依照传统他们早就被视为异端了。将圣殿骑士成员描述成反基督的异教徒纯系夸张。
但是,骑士团知道“形象”的意义并且他们宣扬了一些促成他们毁灭的奇怪信仰。他们努力散布关于他们拥有玄妙秘密的观念,甚至说他们有些“超人”。他们宣扬他们是几世纪前推倒杰里科墙的军队的化身,并且鼓励一种流行的观念,说他们不知什么原因是圣杯的看护人。他们声称自己是星术学家、炼金术士和魔法师,他们创造了保护自己的威严同时也在敌人中间制造恐惧的方法。他们懂得神话的价值并且宣扬这些观念,知道这样就会获得人们对他们的害怕和尊敬,而这两者对他们都是有用的。
在随后的7年的,在腓力的“驯服的教皇”当局指挥和权威下,对圣殿骑士的迫害和破坏从法国蔓延开来,并被宗教法庭进一步强化。
全世界的那些幸存骑士团成员是通过改编存留下来的,在德国,很多人都加入了医护骑士或条顿骑士团。在西班牙,他们加入了一个特为他们而设的组织--蒙提萨。在葡萄牙,他们将名称改为基督骑士,这样他们存在到16世纪并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就是一名基督骑士成员,并且正是在圣殿 的旗帜下,哥伦布航行到新大陆。人们断言,大量的骑士团成员到了苏格兰,这可能是逃离法国的船队的最后一站。一些评论家认为他们在1314年的班诺克伯恩战役中帮助了罗伯特一世,这场战役成功地使苏格兰有随后的将近300年中获得了独立。
圣殿骑士创制了后来类似组织的蓝图。例如,1445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创建了苏格兰近卫步兵,很显然他是以圣殿骑士为基础的,并且在事实上很多方面与相似。
1540年,西班牙军人传教士伊格纳休斯·罗耀拉有意按照圣殿骑士的模式来组建他的“宗教战士”,这就是后来的耶稣会士,人们普遍称之为耶稣会。
这些组织没有宣称他们与圣殿骑士的直系关系。但是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认为现代的一个神秘组织有着直接的渊源,这就是共济兄弟会。
圣殿骑士的形象圣殿骑士团的标志是白色的制服外加白色长袍。公元1147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后,他们开始在白色长袍的左肩绣上红色十字,刚开始是等边十字,后来发展成八角十字。徽章则是两名持盾和矛的骑士骑在一匹马上,盾上绘有红色的十字。这个徽章象征着骑士团的成员一开始是贫穷的骑士,后来又被解释为骑士团成员的袍泽之谊,不过到了法王腓力四世打击圣殿骑士团时,却被认为是骑士团成员搞同性恋的象征。骑士团的口号是“神的旨意(God wills it)”。 还有一句口号:Non Nobis, Domine, Non Nobis, Sed Nomini Tuo Da Gloriam.(拉丁)翻译:Give Glory, God, Give Glory,Not For us,God, But for your name.赐予光荣,上帝,赐予光荣,不是为我们,上帝,是为了您的名字。
骑士团的首领称为宗师(The Grand Master,即大团长或总团长),通过选举产生,终生任职。宗师直接对教皇负责,因此许多在圣地和欧洲的圣殿骑士团组织不受国王和当地主教的控制。其成员分为四个阶层:
骑士(Knights)骑士是骑士团的主体,只有最高等级的骑士才有权穿在背部绘有红色十字的白色长袍。
军士(Sergeants)军士是步兵,级别较骑士低。他们是圣殿骑士团的军事力量。
农夫(Farmers)农夫负责管理骑士团财产,主要成员是职业修士。
牧师(Chaplains)牧师负责祷告等宗教活动。
野史札记有<<圣殿骑士的遗命>>作者:史蒂夫?贝利
1314年3月18日,骑士团最后一任团长雅克德莫莱受火刑而死,标志着创建于1118年的“圣殿骑士团”的分崩离析……圣殿骑士拥有骇人听闻的财富,他们控制着国王和主教.但雅克德莫莱在临死前始终不肯说出财富的埋藏之地,并且诅咒法国国王菲利浦四世和教皇克莱门特将在一年之内一起死亡。不幸这一毒誓应验,教皇于一个月后去世,而菲利浦四世于七个月后去世,它变成了历史的一段传奇。七百多年之后,人们还在对这些圣殿骑士充满了好奇。他们自称是基督的忠诚信徒,却不曾在教皇的脚下真正臣服.他们在外表上像修±僧侣,但其实质却是军人 他们脑子里装的不是《圣经》,也不是祈祷词,而是战争和征服,他们身穿修士式的外衣,而外衣下面却是骑士的甲胄……这里面有着无数后人希望解开的疑团。
② 历史上有没有古格王朝他是怎么灭亡的
古格王国遗址在阿里札达肥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遗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硼楼。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 古格王国遗址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十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经有过七百年灿烂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邻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从壁画等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垫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其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这为研究西藏历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更是难以数计。 古国王国遗址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他们并不是古格后裔。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样的天灾或者瘟疫使得繁荣富强的古格文明突然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古格王朝起源及兴盛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于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为其统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 城札不让位于现札达县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经测量,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古格王国境内还有大量的无遗迹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难以数计。 古格王国的王族,是吐蕃赞普(即汉语中的“王”)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 公元9世纪,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的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23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被刺杀,他的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半个世纪,结果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王,后在吉德尼玛衮的晚年,将领域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这就是西藏所说的阿里三围,元代,这三个小国被封为阿里三万户。 与古格王朝密切相关的是托林寺,托林寺是由古格王意西沃于11世纪建的。古格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大兴佛教,意西沃选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不适应克什米尔炎热的气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死了19人,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两人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十分勤奋好学,后来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译师。托林寺就是意西沃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的方便和发展佛教而修建的寺院。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继承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到古格来讲法传教,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位期间,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著名的便是托林寺。 从此以后,古格王国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国事业,并开始不断发展,寺庙如林遍布阿里,贵族僧侣集团日益 庞大,今天托林寺周围残存的大量佛塔、洞窟、寺庙遗迹,正是那个时期盛世的历史写照。 札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清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清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黄金之乡”的无数神秘传说,据说这里差不多每条山沟都有矿藏,都有开矿人,都有银铜匠。古格的富强,或许与它盛产黄金白银不无关系。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在阳光下金银闪烁,无比富丽堂皇。 到十三、十四和十五世纪,出现过经济、佛教和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十六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王都商贾云集,据到古格传教的安东尼奥德·安夺德神父说:“我们在扎布让逗留期间看到来自中国内地的200多商人,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包括生丝、陶瓷、茶叶等。”弗朗西斯科·阿则维多神父也说过:“克什米尔、拉合尔和印度的商人们把他们的服装、珊瑚、琥珀贩卖到这里,而这里的羊毛是世界上最纤细、最珍贵的,许多外国人都围着生命危险来到这个王国购买羊毛”。 当时王都扎布让及近郊有2万余人的庞大人口,谷地平原盛产小麦青秩和自莱萝卜等疏莱,山区牛羊成群。据王都遗址统计,有400多座庙堂、房屋和近千孔洞窑,各类佛塔28座,另外还有58座碉楼,4条暗道和大小11座粮仓。王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顶、有房屋40余间,其中有二、三座二层或三层楼房。王宫西部有一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议事大厅。从山下通往王宫必须经过一座穿山隧洞式王宫大门。宫门以下半山坡房屋密集,为军政官邸和守卫的军营,在一些窑洞中,还藏有盔甲、马甲、盾牌和箭杆等兵器。
古格王朝的消逝
古格王国畜牧业发达,周边小国小邦也常起兵来犯掠夺牛羊和财物,但经常都被古格王国军队所击败。如1625年,古格南面的三个邦和加瓦尔王国即斯里那加王联合起来反对古格,发动战争,斯里那加王派兵力分三路侵犯古格,古格守军以少胜多杀伤敌兵三百多人.古格国王墀扎西查巴德亲自率军迎战,把来犯之敌围困在山谷之中,进退两难,最后来犯之敌只好求和退兵。古格王国和西面拉达克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拉达克的军队屡战屡败,拉达克国王森格郎吉也总想找机会报被战败的仇。 古格王国对内发展生产,与邻国打仗,都需要人力、财力,但随着藏传佛教势力的扩大,于是国王与佛教首领之间的矛盾日愈尖锐。1618年7月,国王墀扎西查巴德的弟弟、叔父、叔祖等喇嘛首领邀请卫藏的一世班禅来古格讲经说法。班排视察古格期间,尊称古格王叔祖拉尊洛桑意希欧为“法王尊驾”,并任命他为这个王国的精神领袖,当时古格地区的喇嘛僧人约五、六千人。古格王对喇嘛僧人的扩大心怀不满。 自从1624年安夺德神父到达扎布让不久,他就确定了支持和利用基督教,反对和打击藏传佛教的政策,不准任何人干扰传教工作,要人民学习基督教的教义,出资建立教堂和教士住宅,馈赠巨额金币以及常请教士讲经传道,让王后、王子及王室一些人进行了洗礼等一系列行动以外,还极力贬低和讥讽藏传佛教。以往每次国王领兵出征前都由喇嘛首领为他念经和祈福的,安夺德神父来后改请他去诵读福音祈福,如1625年8月安夺德神父第二次回到扎布让,第二天见古格王时,古格王详细告诉神父,古格将进行一场非常危险的战争,他正准备出征,出发那一天,古格王头顶弥撒经本,神父为他诵经,他非常虔诚和尊敬地亲吻了经本。 古格王、王后及王室一部分人这种狂热支持基督教,以及传教士们用低毁和反对藏传佛教来宣传基督教的种种行为,必然会引起有悠久历史的藏传佛教势力的强烈反对。古格王叔和王弟向国王提出了劝告,要他放弃支持基督教,回到多年来先辈传下的藏传佛教中来,但古格王对此置若罔闻。于是王弟把国王请到喇嘛寺庙住了两个多月,除了王弟本人给他讲经外,还请了最博学的喇嘛给古格王讲经,使他增加对藏传佛教正确性的认识。此外,王弟还将十四岁的,正在学习基督教义的王子弄到寺院去,找经师给他讲解藏传佛教经典,提高对藏传佛教的感惰和认识王弟的作法使传教士们非常不安,为此安夺德神父想方设法去看望国王,并找机会与喇嘛们进行了多次辩论。在安夺德的劝说下,古格王对安夺德保证,在未与他商量前不做任何事情,于是传教上成了古格王的高级顾问,黄教寺院上层看到他们采取的对策完全失败,于是靠增强佛教力量来保卫自己,特别是扩大招收老百姓入寺为僧,1626年某一天就吸收了120平民为僧。这种扩大僧人的行为,严重威慑了古格王正在进行战争的士兵来源,于是古格王决定采取迫害藏传佛教僧人的一系列行动,没收了喇嘛首领王弟的一些土地和收入,并警告他的弟弟说如果再不悔改广招百姓为僧的做法,就要撤除为他服务的士兵。后来国王把军官派到各地,用世俗者取代喇嘛首领的地方权力,逼迫大部僧人还俗,致使古格地区五、六千喇嘛减少到不足100人,生活在山洞里不愿还俗的僧人和极少数高级僧人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但古格毕竟是藏传佛教后宏期“上路宏法”的发祥地,僧人们利用自己的影响进行秘密串联,他们利用古格地区人民厌恶与邻国进行长期战争的惰绪,广泛发动了一般群众,同时还串联了许多地方官员和军队中的军官,伺机起来进行反对古格王、反对传教士及基督教的斗争在1630年乘安夺德返回果阿和古格王墀扎西查巴德患病之机,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反对古格王支持天主教、消灭佛教,并以前者代替后者。 由于古格僧人的邀请,拉达克王森格郎吉亲自率兵迅速赶到扎布让,包围古格王住的王宫小山。由于王宫修建在四壁陡峭的山上,有暗道通到东西河边取水,山上的武器,粮食储备克足,城堡坚不可摧,围攻一个多月,因冬季降临包围王宫城堡拉达克军队准备撤退,这时国王的弟弟想出各种方法向古格王劝降,古格王身患重病,又感到国内四面楚歌,大势已去,主动提出议和,表示只要拉达克撤走军队,他就可以交纳贡品。拉达克王要古格王走出城堡,像属臣那样亲自呈交贡品。但当古格王走出城堡后,就被拉达克王将他和他的全家抓获,押送到拉达克的首府列城,投入监狱。古格王的御林军看到古格王、王后及王子等被抓起来,才恍然大悟,知道上当受骗,立即边打边撤退到城堡里,顽强抵抗了一段时间后,才撤出城堡转移到后藏的藏已汗那里去,统治日土地区的古格王亲属也逃到后藏日喀则。拉达克占领了古格王国全镜。拉达克王委派他的儿子英达博蒂郎吉去统治古格。建国近800年古格王国从此灭亡。大清朝统一中国后,并派兵协助藏军抵抗外国入侵者,直到1683年拉达克在侵藏战争中失败,在一项协议中,拉达克才将它占领的古格、日土交给卫藏管辖。
③ 莱特币已经彻底崩盘了吗
网上有很多关于“莱特已死”的讨论,主要是因为过去几个月中其价格的急剧下跌。
莱特币正在灭亡?实际情况是,由于多种原因,说莱特币灭亡,或者关于它已丧失虚拟货币排行老二地位的论调是十分不靠谱的。亦有迹象表明,谣言是从其他虚拟货币支持者口中传出的,而并非由莱特币社区开始。莱特币仍然有很多优点,这可以让它成为世界第二大的虚拟货币。现在他们需要关注的是矿工
④ 关于欧洲圣殿骑士团的创建兴起和最终的灭亡,并介绍些欧洲传说中的圣殿骑士宝藏和家族秘密..
圣殿骑士(Templar或Knight Templar)是十字军东征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的骑士团.全称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贫苦骑士团.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其他为圣约翰医院骑士团与条顿骑士团.
一:骑士团的建立
第一次十字军东侵(1096-1099)之后,为保卫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国家,约于1118年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宗教性封建军事组织。法国香槟区的贵族雨果·德·帕英(Hugh De Payens)和其他八名骑士于1119年创立了该组织。其公开目标是保护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到巴勒斯坦的朝圣者。这一组织由两名骑士建立,他们是休·德斯·佩尼斯和圣奥马的戈弗雷。创始成员还包括安德烈·德·蒙特巴德,他是明谷的伯尔纳的叔叔。人们认为在它的前十年这一组织只有9名成员,尽管有记载表明还有其他成员。
这个组织的严格名称是基督的穷骑士会社,但是它流行的名字是所罗门圣殿骑士或圣殿骑士,这是因为它开始时设在耶路撒冷的总部靠近所罗门神殿的缘故。同时代的其他两个主要宗教组织是耶路撒冷的圣约翰骑士(也叫医护骑士)和条顿骑士团,它们在开始时都是慈善组织。与它们不同,圣殿骑士是一个鲜明的军事组织。它得到了教皇的认可,并于1128年的特洛伊会议上被赋予了修士教规。这样他们就有了法定章程的规范,并将军事和宗教意义结合起来。事实上,圣殿骑士组织是按照与西多会的修道组织非常相似的模式来设计的。
二:骑士团的荣耀
圣殿骑士在一开始就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并在特洛伊会议后,迅速地接收了大量的新成员以及财物捐赠。在其第一年末,这一既成组织已在法兰西、英格兰、苏格兰以及伊比利亚半岛拥有了财产。最终他们也将在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匈牙利和君士坦丁堡拥有土地。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如米切尔·贝根特和理查德·利在《圣殿和分会》一书中所述,圣殿骑士已将自己建成为“在基督王国里最富有和强大的组织”,“只有教皇统治是唯一的例外”。
圣殿骑士团徽章在英格兰,圣殿骑士受到君主政治的照顾并与之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亨利一世卖劲地笼络骑士团成员。他的继任者、篡权的司提反积极地进行十字军战争,他进一步发展了与圣殿骑士的关系,因为后者与圣地(巴勒斯坦)有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他鼓励了圣殿骑士分团的数量在整个英格兰迅猛地增长。
亨利二世于1154年登基,他与圣殿骑士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但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是亨利的儿子狮心理查德(1157-1199年)。实际上,有几位作家认为理查德就是一名秘密的骑士团成员,至少他被视为一名荣誉成员,故而他们非常尊敬他。他死于1199年,他的主要敌人和弟弟约翰登基,他继续保持着与圣殿骑士的密切关系。
这个组织在英国是免税的,它有自己的法庭,与教堂一样,拥有巨大的庇护权。它有自己的市场和定期集市,并在议会中有自己的代表。圣殿骑士拥有巨大的财政和政治权力,这使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现代银行系统。圣殿骑士定期地把货币和物资从英格兰运往巴勒斯坦,它发展了一套有效率的、几乎所有欧洲君主和贵族都使用的银行系统。最后,圣殿骑士成员成为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银行家,并必然地拥有了甚至更多的财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英国的君主政体都欠这个组织很多钱。甚至有一次亨利三世居然把英王皇冠上的宝珠抵押给了骑士团。
正是在他们的部分银行系统中产生了骑士团的第一个“密码”。骑士团成员设计了一套用特殊方法做成的表示信用的借据或信的系统,这就使得人们不必再随身携带可能被偷走的钱。钱可以存在一个地方,借据则可转到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并当场兑现。为防止借据被盗,它们被赋予了只有骑士团成员才能知道的一系列复杂的密码
三:灭亡
疑,在其200年的历史中,由于巨大的财富和权力,骑士团结下了敌人。圣殿骑士财富的积累是他们暴行虐施、烧杀掳掠的结果。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屡屡出现了圣殿骑士们在地中海东岸屠杀平民的景象,用长矛穿起婴儿耀武扬威,用刀剑剖开死人的肚肠来寻找财富。在圣殿骑士们丧心病狂地暴行,包括圣约翰骑士团(也叫医院骑士团)在内的诸多欧洲同行们都对此表示鄙夷。所以圣殿骑士抢掠的巨大财富被人们羡慕,同时,圣殿骑士的暴虐行径又让人们感到发指。
但在其所有的敌人中,最难对付的是法兰西的腓力四世(1268-1314)。他的野心只有他的残忍能与之匹敌,下面这个事实可能是最好的说明:他一个人分裂了教皇的统治并使天主教会分裂近70年之久。
腓力寻求直接控制教皇统治,为达此目的,他策划了对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绑架,并几乎肯定地策划了对其继承人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一世的暗杀。当腓力向教堂征税以供养他的军队时,冲突出现了。卜尼法斯颁布了教皇法令禁止在没有教皇同意的情况下向教士征税以作为回应。腓力则报复以禁止将黄金或货币运往罗马,卜尼法斯让步了。后来,当国王谴责一名法国主教叛国并将其拘禁时,卜尼法斯颁布了一个更进一步的法令,谴责腓力过分运用王权。腓力宣布了他要废黜卜尼法斯的意图,教皇则威胁开除腓力教籍作为回应。最后,教皇被绑架并关押在阿奈格尼监狱。他在监狱中受到虐待,出狱后三个星期就死了。1305年,在暗杀本尼迪克特十一世后,腓力将前波尔多的大主教扶上了教皇宝座,这就是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他把教皇统治设在法国的阿维尼翁,并在那里一直保持到1377年。
一旦他已经对付了教皇,腓力就开始反对圣殿骑士了。他害怕他们的军事力量,嫉妒他们的巨大财富,他怨恨他们没有允许他加入这个组织,甚至他连一个荣誉成员都不是。此外,他认为他们正准备在法国建立一个事实上独立的国家,这将会剥夺他的部分国土,并且在理论上将使一种宗教秩序在他的家门口比“他的”教皇统治更为强大。
他依靠事先打入该组织的间谍搜集的材料,罗列了一个指控名单,然后下达了逮捕令,秘密逮捕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骑士团成员。在指定时刻,发向全国的密令同时打开并立即付诸行动。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黎明的突然搜捕中国王试图逮捕法国的每一个圣殿骑士成员,占有并没收他们的财产。在一定意义上,突然袭击取得了成功,它有效地瓦解了圣殿骑士。
一群骑士团成员设法转移了他们的财宝,并且在法兰西的分团长(该组织的首脑)将一支18艘船的船队开到了海上,很可能带走了大量的骑士团财富。当时没有发现船队的位置,事实上从来也没有发现,那些骑士的巨额财富也就随之杳无踪影。
因为圣殿骑士距我们已有7个世纪之久,我们很难评述腓力当时对他们的破坏所产生的影响。考虑到他们那时成立已逾两个世纪,并作为一个强大富有的倍受羡慕的组织而遍布当时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国家,那么,由贝根特和利在《圣殿与分会》一书中所作的如下类推就是有道理的:这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教皇统治和天主教会从强大无比到一文不名相似,这一过程不过是白驹过隙而已。
在极端的折磨下,被捕的骑士团成员供认他们大量的奇怪行为,其中很多肯定是捏造杜撰的,至多也只是为了使指控者满意。因为骑士团无意宣扬他们仪式和秘密的细节,并且腓力有一切理由散布他高压取得的供词,所以,经过历代相传,我们对圣殿骑士的看法就可能是非常歪曲的,因为大多数有关所谓的他们行为的记录,都是来源于拷打之下取得的供词。
从这些供词中,我们得知圣殿骑士崇拜有魔力的“巴弗米特神”,并且他们拒绝基督、经常地蔑视十字架。似乎圣殿骑士真的是浸透中东哲学和宗教,并且据信他们试图调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但显然他们是尊敬基督教而敌视异教的,否则依照传统他们早就被视为异端了。将圣殿骑士成员描述成反基督的异教徒纯系夸张。
但是,骑士团知道“形象”的意义并且他们宣扬了一些促成他们毁灭的奇怪信仰。他们努力散布关于他们拥有玄妙秘密的观念,甚至说他们有些“超人”。他们宣扬他们是几世纪前推倒杰里科墙的军队的化身,并且鼓励一种流行的观念,说他们不知什么原因是圣杯的看护人。他们声称自己是星术学家、炼金术士和魔法师,他们创造了保护自己的威严同时也在敌人中间制造恐惧的方法。他们懂得神话的价值并且宣扬这些观念,知道这样就会获得人们对他们的害怕和尊敬,而这两者对他们都是有用的。
在随后的7年的,在腓力的“驯服的教皇”当局指挥和权威下,对圣殿骑士的迫害和破坏从法国蔓延开来,并被宗教法庭进一步强化。
全世界的那些幸存骑士团成员是通过改编存留下来的,在德国,很多人都加入了医护骑士或条顿骑士团。在西班牙,他们加入了一个特为他们而设的组织--蒙提萨。在葡萄牙,他们将名称改为基督骑士,这样他们存在到16世纪并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就是一名基督骑士成员,并且正是在圣殿 的旗帜下,哥伦布航行到新大陆。人们断言,大量的骑士团成员到了苏格兰,这可能是逃离法国的船队的最后一站。一些评论家认为他们在1314年的班诺克伯恩战役中帮助了罗伯特一世,这场战役成功地使苏格兰有随后的将近300年中获得了独立。
圣殿骑士创制了后来类似组织的蓝图。例如,1445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创建了苏格兰近卫步兵,很显然他是以圣殿骑士为基础的,并且在事实上很多方面与相似。
1540年,西班牙军人传教士伊格纳休斯·罗耀拉有意按照圣殿骑士的模式来组建他的“宗教战士”,这就是后来的耶稣会士,人们普遍称之为耶稣会。
这些组织没有宣称他们与圣殿骑士的直系关系。但是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认为现代的一个神秘组织有着直接的渊源,这就是共济兄弟会。
圣殿骑士的形象圣殿骑士团的标志是白色的制服外加白色长袍。公元1147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后,他们开始在白色长袍的左肩绣上红色十字,刚开始是等边十字,后来发展成八角十字。徽章则是两名持盾和矛的骑士骑在一匹马上,盾上绘有红色的十字。这个徽章象征着骑士团的成员一开始是贫穷的骑士,后来又被解释为骑士团成员的袍泽之谊,不过到了法王腓力四世打击圣殿骑士团时,却被认为是骑士团成员搞同性恋的象征。骑士团的口号是“神的旨意(God wills it)”。 还有一句口号:Non Nobis, Domine, Non Nobis, Sed Nomini Tuo Da Gloriam.(拉丁)翻译:Give Glory, God, Give Glory,Not For us,God, But for your name.赐予光荣,上帝,赐予光荣,不是为我们,上帝,是为了您的名字。
骑士团的首领称为宗师(The Grand Master,即大团长或总团长),通过选举产生,终生任职。宗师直接对教皇负责,因此许多在圣地和欧洲的圣殿骑士团组织不受国王和当地主教的控制。其成员分为四个阶层:
骑士(Knights)骑士是骑士团的主体,只有最高等级的骑士才有权穿在背部绘有红色十字的白色长袍。
军士(Sergeants)军士是步兵,级别较骑士低。他们是圣殿骑士团的军事力量。
农夫(Farmers)农夫负责管理骑士团财产,主要成员是职业修士。
牧师(Chaplains)牧师负责祷告等宗教活动。
野史札记有<<圣殿骑士的遗命>>作者:史蒂夫?贝利
1314年3月18日,骑士团最后一任团长雅克德莫莱受火刑而死,标志着创建于1118年的“圣殿骑士团”的分崩离析……圣殿骑士拥有骇人听闻的财富,他们控制着国王和主教.但雅克德莫莱在临死前始终不肯说出财富的埋藏之地,并且诅咒法国国王菲利浦四世和教皇克莱门特将在一年之内一起死亡。不幸这一毒誓应验,教皇于一个月后去世,而菲利浦四世于七个月后去世,它变成了历史的一段传奇。七百多年之后,人们还在对这些圣殿骑士充满了好奇。他们自称是基督的忠诚信徒,却不曾在教皇的脚下真正臣服.他们在外表上像修±僧侣,但其实质却是军人 他们脑子里装的不是《圣经》,也不是祈祷词,而是战争和征服,他们身穿修士式的外衣,而外衣下面却是骑士的甲胄……这里面有着无数后人希望解开的疑团。
宝藏的流传就无人知晓了..家族秘密更不是一般人可以知道的..呵呵
⑤ 报纸是否会消亡
报纸会消亡吗?
第一个问题说一下去年年底发生的一件事。去年年底,美国时代杂志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这个文章其实是一个很一般的预测性的文章,但没想到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好多媒体上都发表了文章在谈论这个问题。也就在去年,《时代》杂志将年度人物定为你,也就是我们所有使用网络的人都是《时代》的年度人物。这点说明了传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带有耸人视听和炒作的性质 。因为我们已经进入“融媒”时代,(融合媒体时期是人民大学新闻学院985的一个研究项目),从传媒渠道的整体角度看,各种传媒实际上正在或已经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了适应不同的接受需要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不再是本质的差异,而是形式的差异了。在新的传媒环境中,简单地说某种介质的信息载体要灭亡,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这幅漫画是上海漫画家戴逸如先生画的。现在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围着电脑转,围着屏幕在转,因为我们进入了这么一个时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手机。去年十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第五媒体原理》,以手机为例,它自身的媒体化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媒介融合的过程。手机不断地将话音、短信、报纸、电视、互联网、博客、游戏、摄影等功能融合在一起——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博客也因此成为当红一时的词语——从而使手机媒体不断具有新的附加功能,从而真正构成了一个综合性和融合性的个人信息传播平台,能放在平台上的传播功能几乎都已经放在了上面。所以,手机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世界格局的改变,最大的一个因素是由于其自身的融合性。如果没有这种融合性的存在,手机还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语音通信工具,而无法成为令人瞩目的媒体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讲,融合产生竞争力和生命力,而手机的生命力就恰恰在于其融合性。
未来世界,传播形式就是数字化传播。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杂志报纸广播电视还有其他媒体都是一种媒体,都是数字化媒体。在这个意义上,谈报纸消失,本身就有点不合现在的时宜。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手机显示出未来传播的形态发展变化。但估计这个路子我们还要走一段。
现在为什么中国对报纸要消亡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中国纸质媒体遇到一个很大问题。2005年以前,连续十几年,每年广告额往上涨都是两位数,2005年降到一位数,而且低于国民生产增长速度。这个中国报业的普遍问题。外国人说了一句话,怎么会在中国引起如此的关注?因为现在恰好中国的报业遭遇到广告额下滑的局面。报业发展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往多年,报业的发展太顺利了,就应该预见到总有一天会跌跟头,关键是要用正常的心态去看待。现在我国报业所遇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如果笼统地把困难之根源归咎于与新传媒的竞争(存在这个因素),那只能说是报业在为自身竞争不力推卸责任,寻找借口。
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报业本身,发展非常快,但同时问题也非常多。发展自身跟自身比觉得非常自豪,但是举个例子。纽约时报是一个综合的传媒集团,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社都有,当然是以《纽约时报》为龙头了。它的年盈利额为29亿美元,而我们所有的报纸报业集团加起来年盈利额还是不到《纽约时报》报业集团的一个零头。可以看到中国的报业发展要和世界上比较强的报业集团相比,差距有多大。不要以为我们的报业发展有多快,其实我们在全球的发展很缓慢。我们这么多报业集团里,盈利最多的就是深圳的南方报业集团,年盈利一个亿,人民币一个亿,怎么跟人家比?
由此可见,中国的报业发展是相当缓慢的。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现在的报业高品位的文化娱乐,负责任的社会新闻,观点深入的新闻评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些都不够,都是相当差。文化娱乐是低品位的,社会新闻是不负责任的,观点深入的新闻评论只限于少数的几家报纸,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更是达不到。还有一点我国报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送报到家,送报及时现在大部分报纸都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报业的发展水平离国际报业的发展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呢一看别人说报业要衰亡了,心里就不踏实了。
还有历史的原因,诸如新闻资源使用不平等、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广告和发行数据核查不科学,等等。少数报纸为了欺骗读者,误导客户,收买调查公司,信口开河;有的报纸为了取得市场份额,挑起“报刊发行大战”,把报纸的售价一降再降;为了抢夺广告客户,竞相杀价,大打广告折扣战。这些都是不规范的操作,而且在目前中国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报业竞争陷入到无序、混战状态,一些广告客户坐收渔利。报业的这种困境不是跟互联网竞争的结果,也不是跟广电媒体竞争的结果,而是自身内部恶性竞争造成的。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支撑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广告,广告一旦出现问题,报纸就玩了。报业经营收入单一,是我国纸质传媒的通病。
所以报业经历十几年的突飞猛进之后,现在开始往下降,很正常。如果不经过仔细思考的话,真的觉得报纸会衰亡。
⑥ 哪里有关于古代的朝代的兴起和灭亡的资料啊
金朝的南迁与灭亡
一 蒙古的军事进攻与宣宗南迁
(一)卫绍王之立
金章宗生子不育,继嗣未立,又疑忌宗室,与诸叔关系紧张。晚年在政治腐败、军事无能的情况下,又出现了继承人危机。泰和八年(1208年),章宗死,元妃李氏等按章宗旨意立其叔永济为帝,是为卫绍王。永济“柔弱鲜智能”①,不但不能扭转积弊,而且招致了蒙古的进攻。
蒙古部与金朝的联系当始于金太宗时期。金征蒙古部首领合不勒汗入朝,却阴谋加害于他。合不勒杀了金朝使者,双方关系恶化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②此后,金朝多次出兵或利用塔塔尔人进攻蒙古,并先后杀害了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斡勤巴儿合黑和合答安把阿秃。金世宗时期,蒙古部势力逐渐强大,构成了对金朝北部边防的严重威胁。当时燕京和契丹地流行的一首歌谣称:“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处去。”③为了解除蒙古的威胁,金世宗一面不断派兵剿杀,甚至虏卖蒙古子女为奴婢,一面加强上京等地防务,极力提倡女真人恢复骑射尚武的旧俗。同时不许蒙古人入境,每年入贡,只在塞外交割,激起蒙古人极大的不满。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即将军事进攻的目标指向了金朝,但对金朝这样中原大国的进攻,他不能不作周密的布署。因此,他先取西夏以解除来自侧翼的威胁,没有立刻对金采取军事行动。
卫绍王即位后,遣使招谕蒙古,不但没有得到响应,反而招致了蒙古的蔑视。成吉思汗对金朝的国情有一定了解,永济的无能则为他所亲见。得知永济为帝时,他更加轻视金朝,他说:“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①于是更积极准备南下。
(二)金宣宗南迁
蒙古军南下,金军失利大安三年(1211年)秋,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南下攻金,拉开了蒙古灭金战争的序幕。
蒙古军自达里泊(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出发,进入金境。金守边将领独吉思忠失于备御,边堡乌沙堡、乌月营失守。卫绍王以参知政事完颜承裕(即胡沙)代思忠主持防御。承裕不敢迎战,自抚州(今河北张北)退屯宣平(今河北张家口西南),当地土豪请以土兵为先锋,以行省兵为声援,共同抵御,承裕畏怯不敢用。于是蒙古军长趋直入,占领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九连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四郎城)和抚州,又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县膳房堡北)、会河川(浍河)川,今河北怀安东)连续大败金军,金军死者蔽野塞川,僵尸百里,精锐尽失。蒙古先锋军突破居庸关,进至中都城下。
成吉思汗诸子自西南路入边墙,连下净(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卜古城子)、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白塔镇)、云内(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武(今山西五寨县北)、朔等州,金西京留守纥石烈执中(即胡沙虎)弃西京逃回中都。
崇庆元年(1212年),蒙古军又攻陷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德兴府(今河北涿鹿),进围西京,元帅左都监奥屯襄领兵救西京,又为蒙古军所败,“一军尽殪”①。同年,东京也遭蒙古军虏掠。
至宁元年(1213年),蒙古军再入野狐岭,在缙山(今河北怀来东)与行省完颜纲和权元帅右都监术虎高琪所统乣、汉军激战,金军再败,死尸“如烂木般堆着”②,蒙古军直达居庸关北口。成吉思汗留兵攻北口,亲率一军自紫荆关入,趋居庸南口,与北口蒙古军配合攻破居庸天险。金南口守军不意敌军突至,“莫能支吾,锋镝所及,流血蔽野”③。蒙古军包围中都,同时兵分三路抄掠黄河以北。
宫廷政变,宣宗即位西京败将纥石烈执中逃跑途中,擅取官库银和衣币诸物,夺官民马匹,杖杀涞水县令,朝廷皆置不问,反任为右副元帅,权尚书左丞。执中无所忌惮,自请以兵2万屯宣德州,朝廷许以3000,命驻妫州。执中不满,被罢。至宁元年(1213年),召回,命将武卫军数千屯中都北。执中与其党“惟务驰猎,不恤军事”,朝廷遣使责让,执中非但不服,还以讨叛为名,任意扣押防城将领。
八月,执中妄称元兵至,分兵三路入城,杀知大兴府徒单南平、左丞完颜纲,自称监国元帅,废黜卫绍王,逼其出宫,擅授官职,意不可测。丞相徒单镒劝立世宗长孙完颜亶,执中等遂遣人迎珣于彰德,并使人杀卫绍王。
九月,完颜亶即位,是为宣宗,改元贞佑。他对发动宫廷政变的纥石烈执中不加惩治,反任其为太师、尚书令兼都元帅,赐第京师。降永济为东海郡侯,遣使与蒙古军议和。
金蒙议和,宣宗南迁纥石烈执中擅行废立不受惩治反为高官,群臣意颇不平,掌兵将领更不可约束。十月,术虎高琪与蒙古军战,失利被责,也效执中所为,利用群臣的不满,以兵围执中第,杀执中。宣宗仍赦其擅杀之罪,授职左副元帅。金朝除一执中,又出一高琪。
蒙古这次对金朝用兵,是以掠夺财物和试探虚实为主要目的的,在围攻中都不克的情况下,便遣使议和。金宣宗没有抵御蒙古的决心和方略,遂按照成吉思汗所提的条件,“奉卫绍王女岐国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马三千以献”,①与蒙古军达成协议。贞佑二年(1214年),蒙古军带着掠夺的金帛财物、马匹、人口,撤军北归。夏,成吉思汗避暑于鱼儿泊。
金宣宗没有趁蒙古撤军之际,部署加强边备和保卫中都,却决定南迁汴京以避兵锋。五月,以太子守忠和右丞相都元帅完颜承晖(福兴)、左丞左副元帅抹捻尽忠留守中都,率宗室、百官南迁。
(三)乣军哗变,中都失陷
乣军问题的由来契丹及辽朝治下的游牧部族,善骑射,能征战,是金初对宋战争的军事力量之一。金初战争结束后,将东北、西北、西南路的契丹、唐古等各部族编入乣军,使之为金朝守边。契丹人上层在金初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受到女真统治者的重视。但在耶律撒八和移剌窝斡起义后,金世宗对契丹人成见颇深,防范甚严。大定三年(1163年),罢契丹猛安谋克,将其户分隶女真猛安谋克。十四年,又将参与窝斡起义的契丹人迁往乌古里石垒部。十七年,再迁西北路契丹人于上京、济州、利州一带,“俾与女真人杂居,男婚女聘,渐化成俗”①,以防契丹人日后为乱。但这些措施未能奏效,却引起契丹人的反感,造成契丹与女真人之间更大的隔阂,激起契丹人更频繁的反抗。
正当金朝被蒙古诸部的扰边搅得寝食难安之际,承安元年(1196年)十一月,特满群牧契丹人德寿、陀锁在信州(今吉林怀德县秦家屯古城)起兵,建元身圣,有众数十万。诸乣也多乘时而起,给金朝后方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与不安。这次反叛的契丹人正是大定年间迁徙上述地区的,事实证明,他们的不满情绪并未因与女真人杂居而消除。
右丞相完颜襄恐诸乣与德寿军合,局面更难控制,遂将诸乣迁至中都附近地区加以安抚。泰和年间与宋战,曾以乣军为先锋。蒙古军南下期间,乣军又在术虎高琪统领下镇守中都通玄门外、中都西北缙山县和中都南,成为金朝赖以保卫京师的重要军事力量。
乣军叛金贞佑二年(1214年)宣宗南迁时,与诸臣讨论如何安置乣军,议者欲将其迁往平州,而术虎高琪反对,遂与金室一并南迁。但诸臣多恐乣军生事,宣宗对他们也缺乏信任,乣军亦不愿南去。行抵涿州、良乡间,又决定收回原拨给乣军的马匹、铠甲,激起军变。乣军杀死主帅详稳,另推斫答、比涉儿、札剌儿为帅,还军中都。中都留守完颜承晖得知乣军哗变的消息,遣人至卢沟桥阻截。斫答派部分兵众潜渡卢沟河,腹背夹击守桥金军,大破其众,夺其衣甲、器械和中都附近马匹,与蒙古军和辽东契丹将领耶律留哥联络。②这时,金朝一面诏抹捻尽忠等妥善安抚,一面使术虎高琪遣人招抚,但为时已晚。成吉思汗得知乣军来降,立刻遣蒙古将领和先已投降的契丹将领石抹明安兄弟前来,就命他们与新附的乣军同围中都。
中都失陷金宣宗的南迁,严重地动摇了河北军民的守土决心。实则自南迁之日起,金朝决策集团就已放弃了中都,宣宗所谓“中都重地,庙社所在,朕岂一日忘也”,“朕欲纾民力,遂幸陪都”等等,不过是虚应故事而已。①乣军的背金降蒙,削弱了中都的防御力量,却增强了敌方对中都的威胁。七月,太子守忠也离开中都逃往南京,留守官兵的情绪再一次受到打击。成吉思汗以契丹、汉人降将为向导,继续围攻中都,并采纳降官降将的建议,派人招降中都周围的金军,对降官降将一律授以原官,使之为蒙古所用。贞佑三年(1215年)正月,右副元帅蒲察七斤以通州降,中都形势更加危急。
三月,金朝以元帅左监军永锡、左都监乌古论庆寿、御史中丞李英将兵自清州督粮运援救中都。至霸州北,李英因酒误事,所统之众又皆乌合,与蒙古军遭遇,大败。李英死,所运粮尽失。庆寿军得知英军败讯,溃归,中都援绝。
承晖以尽忠久在军旅,令其总领军事,相约以死坚守。至援军败,尽忠却与亲信密谋弃城南奔,承晖无计可施,服毒自杀。尽忠至南京,宣宗仍以为平章。五月,中都失陷。
二 南迁后金朝的形势
蒙金战争爆发后,南宋不再向金交纳岁币,西夏也不时扰边,河北、山东相继爆发人民的反金起义。辽东则先后有耶律留哥和蒲鲜万奴的自立。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一如既往,宫中供奉无异于常。政治、军事状况不见任何改善,财政窘迫却日甚一日。正如新进士刘炳上书所言:“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将帅非才,既无靖难之谋,又无效死之节,外托持重之名,而内为自安之计,择骁果以自随,委疲懦以临阵”;“法度日紊,仓庾日虚,闾井日凋,土地日蹙”①。但它却得以苟延残喘20年,这是因为南宋惩于泰和年间之败,不再轻易向金用兵;而成吉思汗将蒙古军主力投入了西征,将对金的军事任务交给了左翼万户木华黎,木华黎以少量兵力只能经营黄河以北和陕西,无力进军河南。蒙金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一)北方局势
辽东的放弃崇庆元年(1212年),契丹人耶律留哥起兵反金自立。耶律留哥为金北边千户,或即乣军将领。金使留哥治下的契丹人与女真人杂居,“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防之”②,契丹人十分不满。在蒙古军南下攻金之际,留哥乘机在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县偏脸城)一带起兵反金,募兵至十余万。留哥为元帅,另一契丹人耶的为副。“营帐百里,威震辽东”。与蒙古征辽东军将按陈盟于金山(位于大兴安岭),降蒙。卫绍王遣承裕领兵60万往讨。留哥在蒙古军配合下,于迪吉脑儿(今辽宁省昌图附近)大败胡沙。
至宁元年(1213年,九月宣宗改元贞佑三月,留哥自立为王,国号辽,设丞相、元帅、尚书等百官。金宣宗遣人招抚,不受。又遣宣抚使蒲鲜万奴领兵40万讨伐,也为留哥所败,逃往东京。于是,留哥以咸平府为都城,号中京。贞佑三年,又攻占东京。但此时,在自立与降蒙的问题上,诸将意见不一,发生内乱,留哥降蒙,徙居临潢,抚有懿州(今辽宁阜新县搭营子)、广宁(今辽宁北镇)一带。
留哥势力退出辽东后,女真人蒲鲜万奴又成为辽东地区的割据势力。万奴初为尚厩局使,曾以右路副都统官将兵伐宋,历任咸平路招讨使、宣抚使。贞佑二年(1214年),任辽东宣抚使,领兵40万讨伐耶律留哥,在归仁(今辽宁省昌图县四面城古城)为后者所败。三年,乘留哥朝见成吉思汗,辽军内乱之际,取咸、沈、澄诸州,召集辽东十一猛安。万奴与上京留守太平密谋,焚毁上京宗庙,拘捕元帅承充,反金自立。十月,在东京建国,国号大真,建元天泰。
此时,辽东处于金、蒙、留哥、万奴四方势力争夺之中。在蒙古军事威胁下。贞佑四年,万奴降蒙,不久复叛。金朝在辽东只能控制婆速一路。
兴定元年(1217年),蒙古军西征,万奴乘机再起,以开元为都城,改国号为东夏。二年,又与蒙古、高丽联兵讨灭进入高丽境内的留哥残众,迫使高丽分别向东夏、蒙古纳贡。金朝在兴定二年曾遣人至辽东考察万奴情况。哀宗正大三年(1126年),又诏谕高丽和辽东行省“讨反贼万奴”①,但此时的辽东行省,已不能组织兵力征讨,高丽也不再奉诏,金朝对辽东已失去控制能力。东夏盛时,疆域东至日本海,南与高丽接,北控黑龙江下游,西达今吉林省中部和黑龙江省南部地区。金哀宗天兴二年(蒙古窝阔台五年,1233年),蒙古军自高丽境北上攻东夏,万奴被俘,东夏成为蒙古藩附。由蒲鲜万奴建立的这一割据政权在蒙古控制下,大约一直延续到13世纪后期。②
万奴背金自立,是金末部分女真人为延续女真政权却又对完颜氏贵族失去信心的反映。当时颇负盛名朝廷累召不起的辽东名士王浍,先任万奴参谋官,继为东夏宰相。他的去就,当代表一部分辽东有识之士的态度。万奴的所作所为,当是在王浍的影响下,以辽末耶律大石的北上西迁重建辽政权为榜样的,只是时移势异,功业有所不及。
山东、河北人民的反金起义在金朝政治腐败、军力下降和边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趋尖锐,长期以来人民的不满情绪也以武装反抗的方式爆发出来。金末人民的反抗斗争,以泰和年间发生在山东益都的杨安儿起义为最早。当蒙古进军中原,中都被围期间,河北、山东人民的反抗斗争进入高潮。起义军身穿红袄为标志,被称为红袄军,他们小者数万,大者数十万。或单独作战,或联合行动,有的甚至与南宋、蒙古军联络,给摇摇欲坠的金政权以猛烈的震撼和冲击。
益都人杨安儿,以鬻鞍材为业,因自号“安儿”,市人呼为“杨鞍儿”。泰和六年(1206年),金宋战争时,杨安儿参加了山东人民的抗金斗争,为州县招降,编入金军,官至防御使。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军南下,金征兵千余人,以安儿为副统前往戍边。行至中途,屯兵不进,遂逃回山东,与张汝揖聚众起义,攻州县,杀官吏,山东大震。
金与蒙古议和后,中都围解,金宣宗立刻调动兵力,以仆散安贞为山东路统军安抚使,镇压起义军。安贞至益都,败安儿于城东,安儿奔莱阳。莱州(今山东掖县)徐汝贤以城降安儿,登州刺史耿格也开门迎降,郊迎安儿,发帑藏济军,军势益强。安儿遂置官属,建号,改元天顺,以耿格制定符印诏表仪式,下宁海(今山东牟平),攻潍州(今山东潍坊)。
时密州方郭三称元帅,攻略沂、海(今江苏连云港西)。
李全起于潍州,略临朐,准备攻取益都。
安贞遣军分头进讨各支起义军,自率一支进至昌邑东。起义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损失了大量人员、器甲,退守莱州。
起义军坚守莱州,与安贞军激战,失利后退军入城,官军遣人诈降,攻破莱州。徐汝贤被杀,安儿逃走,耿格等降。起义军遭到沉重打击,但是反抗活动并未停止。
泰安人刘二祖于崇庆元年(1212年)起兵于淄(治今山东临淄市南)、沂(今山东临沂),金军下莱州后,为分化起义军,除安儿、耿格及诸故官家参与起义的驱奴外,对其他参与者一律赦免其罪。以官职三品和钱十万贯悬赏捉拿杨安儿。贞佑二年十一月,安儿浮海避敌,为舟人所击,坠水死。安儿余部和其他各支起义军仍然坚持斗争。此时,刘二祖驻军守大沫堌(今山东费县西南),在赦令到达之际,出兵败知东平府事乌林答与,表示了不受招抚、反抗到底的决心。
三年二月,安贞遣提控纥石烈牙吾塔讨伐刘二祖,杀其众4000余,降8000。又与宿州提控夹古石里哥进攻起义军据点大沫堌,刘二祖负伤被俘,为金军斩杀。知东平府事、山东西路宣抚副使完颜弼招降二祖部将张邦佐、张汝楫。但汝楫并非甘受招抚,不久又与所部谋再起,为邦佐密告,被杀。二祖余众又推霍仪为帅,继续坚持抵抗,彭义斌、石珪、夏全、时青、裴渊等皆附。霍仪牺牲后,彭义斌继续率众支持斗争,失败后投宋。
贞佑四年,兖州泗水人郝定收聚杨安儿散亡之众6万余再起,称大汉皇帝,署置百官,先后攻下泰安、滕、兖、单诸州及莱芜、新泰等十余县。下邳州(黄河故道北岸,今江苏邳县南古邳),遣人与南北各支起义军联络,相约在黄河南北同时并起,志在一举灭金。朝廷以尚书右丞侯挚行省事于东平,边招抚边征讨,镇压起义军。兴定元年(1217年),济南、泰安、膝、兖等州民众再起,侯挚遣棣州防御使完颜霆率兵往讨,前后斩杀起义军千余人,招降元帅石花五、夏全和义军2万余人,老幼5万余口。
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李全,至宁元年起兵,攻占海、邳等州。次年,杨安儿被杀,其妹妙真与李全军合。李全、妙真结为夫妇,继续抗金。他们以楚州为根据地,往来于山东东西两路,是山东强大的反金势力之一。兴定二年(1218年),李全与张林以青、莒、登、莱等12郡归宋,为东京路总管。正大四年(1227年),李全驻军青州,与蒙古军战,失利后降蒙。
此外,河北周元儿活动在深、祁、束鹿、安平、无极等县。河南南阳五朵山鱼张二有众千余,朝廷遣人招降,不从。山东李旺部众仍活动在胶西、高密诸村及海岛间。河东冯天羽在石州(今山西离石)有众数千。天羽被杀后,余众保积翠山(今山西方山北)。
除农民的反抗斗争外,金朝也不时受到兵变的威胁。南迁后,河北防御多仰仗义军,义军为临时招募,良莠不齐。官军则将骄兵悍,倚外敌为重,小不如己意,便杀将据地以叛,朝廷无计可施,只能以官爵为赏进行招抚。
贞佑二年(1214年),北京军变,宣差提控完颜习烈杀留守奥屯襄,习烈又为部下所杀,朝廷不能治,下诏赦免所有起事者。
元光二年(1223年),邳州军变。从宜经略纳合六哥、都统金山颜俊杀邳州行省蒙古纲,据州反叛。朝廷无力讨叛,设重赏招诱,并下诏称纲罪,而抚谕六哥等叛军。升经略司为元帅府,以六哥为泗州防御使,权元帅左监军,以安抚叛将。但六哥等佯为受抚,暗中却与红袄军李全联络,后为红袄军高显所杀。
在金、宋、蒙古三方角逐中,金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中有些人依违于三方之间,三方也都以高官吸引他们就范。如时青、彭义斌等在金朝军事压力下归宋,李全先降宋而后降蒙,国用安则时而降金,时而归宋,时而降蒙。
(二)金朝后期的政治、经济
宣宗南迁和中都失守,使河北、河东陷入了混乱,军民对金朝的统治丧失了信心。红袄军反金斗争的高涨,正是这种情绪和形势的反映。南迁后,朝廷所能控制的只有南京、京兆、凤翔、鄜延等数路。陕西战事不断,河南地狭民困。军政费用浩繁,则谋取偿于宋。宣宗屡兴师代宋,但所得不及所失,又因军戍费粮数万,不得已又弃去。南迁后的金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一如既往在疆土日蹙、费用增加、百姓重困的情况下,以最高统治者宣宗完颜亶为首的金朝贵族官僚,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而是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奢侈腐化,一如既往。在役重民困、强敌压境之际,宣宗御用供张竟不稍减,衣食享用,仍求精美。为制造御用鞠杖,竟在耕牛短缺的情况下,令工部下开封府买白牛取皮;在官已无羊供给时,还以民所贡羊不肥责南京转运使。在皇帝的影响下,“贵臣、豪族、掌兵官莫不奢侈相尚,服食车马惟事纷华”,“京师鬻明金衣服及珠玉犀象者日增于旧”。①
诸王、贵戚多为不法。宣宗皇后之姊、末帝之姨“奢侈尤甚,权势薰天,当途者往往纳赂取媚,积赀如山”。宣宗子荆王守纯“开纳货赂,进退官吏”,纵家奴于市强取商货,侵渔商贾。平章政事完颜白撒,以内族位将相,更奢僭,起第西城如宫掖,其中婢妾百数,皆衣缕金绮绣如宫人。②
吏治腐败日甚一日南迁之后,朝廷无振兴之举,政治无刷新之望。为将帅者多出于世家,皆膏粱乳臭子。为官者或出自世家,或纳赂请托得之。“为宰执者往往无恢复之谋,上下同风,止以苟安目前为乐。凡有人言改革,则必以生事抑之。每北兵压境,则君臣相对泣下,或殿上发叹声。已而敌退解严,则又张具会饮黄阁中矣。”宰执用人必先择无锋芒、软熟易制者,曰“恐生事”。正人君子皆不得用,或用亦不能久。①
宣宗喜刑法,政尚威严,以近臣为耳目伺察百官。近侍局官由贵戚、世家、恩幸者充,颇为士人所鄙,为提高威望,后期也曾量用士人。但正直者不肯或不能久居其位,同流合污者虽居其位,却不能匡正,无助于风气的改变。为官者或贪污酷苛,或跋扈难治,以贿赂权贵、敲剥百姓为能事,全不以国事为意。如沿边将士歼敌立功,朝廷遣使宣谕,赐以官赏。受赏者对使臣必有所馈赠,“或马或金,习以为常”②,小不如意,则谮毁百端,以至获罪。
朝廷风气不正,地方更无从整肃。宿州镇将纥石烈牙吾塔(又作牙忽带)以败宋兵和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蔑视宰执,凌辱士人,勒索官民,肆行不法。因常用鼓椎击人,号“卢鼓椎”。宿州军营蓄牙吾塔所爱妓女数人,他常使一人佩银符,往州郡取赇赂,号“宣差行省”。州将则以夫人远迎,厚以财物为献。徒单思忠好用麻椎击人,号“麻椎相公”。运使李特立号“半截剑”,谓其“短小锋利”。完颜麻斤出、蒲察咬住、蒲察合柱等也都以酷苛知名。
赏罚不明,无以激励百官。皇帝不以国事为重,宰执多不肯直言,近侍以诌谀成风,四方灾伤、民间疾苦多不奏闻,称“恐圣上心困”。宰执议时事每至难决处,辄散罢,称“俟再议”。百官、将领皆欲避兵河南,不愿留居河北,以致河北州县官缺员。“居河北者嫌于避难,居河南者苟于尸禄,职事旷废”③。有功将士得不到褒奖,敢言、敢为者,多被斥逐。立功如仆散安贞,敢谏如胥鼎者非罢即诛。
赋繁役重,民生凋敝在宗室、百官南迁的同时,宣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又将河北军户家属迁往河南,河南骤增人口百万。如何安置所迁军户,是当时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办法无外括田、增赋两途。如夺民佃官田一则使民户失业,二则军户多无牛,得地而不能耕,徒至纷扰;增赋则使业已不堪重负的百姓更难承受。经多次会议决定,将河南官租提高一倍;军户给粮一半,另一半折钱支给。结果是“所征税租率常三倍于旧”①,又有额征诸钱,横泛杂役,入不敷出,则巧立名目百计征敛。甚至在盐铁酒之外,更议榷油,百姓不胜其扰。加之粮物紧缺,物价飞涨,导致交钞贬值,钞法大坏。
金朝统治者优待南迁官兵而盘剥当地百姓,造成河南民众的普遍不满。知东平府事、山东西路兵马都总管完颜弼上书指出:“赋役频烦,河南百姓新强旧乏,诸路豪民行贩市易,侵土人之利,未有定籍,一无庸调”,要求“权宜均定”。②宣宗下尚书省议,竟不获允。
虽民力重困,统治者却不加体恤,为加强京城防务,在南京城内又修子城,周四十里,坏民屋舍甚众。工役大兴,征民应役,又使朝官监督,少不前,辄杖之。
经济衰退,粮食短缺为解决财政困难,金朝在增赋之外,又行纳粟补官法,甚至僧尼度牒、紫衣师号等都在出卖之列。纳粟补官法虽可解决部分败政亏空,却进一步加剧了官僚队伍的芜杂和吏治的败坏。
当时,迁入河南的军户近百万人,岁需粮360万石。河南官租岁入只有156万石,不足所需之半,军户只能以半饷充饥。军食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贞佑四年(1216年),又议括牧马地分给军户。但牧马地少,且久荒难耕,军户缺少农具,得地不能耕。于是又动员诸司县劝河南百姓借牛帮助军户垦荒,有能开荒为熟田者,半给军户,半做己业。同时诏诸帅府屯田,以逸待劳。所有这些措施,议论多而收效少,河南缺粮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人民负担加重,水灾又频频发生,百姓逃亡,田野荒芜,赋入少而国用乏。如毫州原有户6万,至兴定时,所存者无十一,而调发却数倍于旧。
河北、河南、河东粮食短缺,近京州县多至京师买粮,以至“谷价翔踊”,为了确保京师官僚、贵族所需,金政府不顾河北人民死活,严禁粮食出京和运往河北。贞佑四年,或许采纳了平阳行省胥鼎的建议,允许谷物过河,但又在沿河津渡设卡拦截,强令商人将谷物按比例卖给官府,即所谓“拦籴”,因而粮食至河北、河东者为数极少。拦籴加重了河北、河东的缺粮现象,也没有解决河南的粮食问题。于是,又求助于括粟。贞佑年间,潞州帅府在辽、沁等州首开括粟先例,“悬重赏诱人告讦,州县惮帅府,鞭笞械系,所在骚然,甚为可怜”。至蒙古军围城期间,汴京复行括粟,先令各家自报数目,壮者自留3斗,幼者半之,其余上交,藏匿者以升斗论罪。京城36坊,各选深刻者主其事,内族完颜久住尤其酷暴,有婆媳二人以蓬豆为食,因所交粮中杂有蓬子而被责,立死杖下。而所括不足3万斛,京城却更加萧索。
黄河水患,民户逃亡自五代以来,黄河多次泛滥。宋仁宗时,下游分为两支,一经大名、沧州至直沽入海;一经濮阳至无棣或滨州入海。宋神宗时,北道受阻,河道南迁,改为自梁山泊后分注北、南二清河,北清河东流至无棣、滨州一带,南清河则夺淮入海。北宋晚年,东流断,复归北道。
天会南伐,宋人曾决堤阻军,至使河道再次南迁。此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至大定时,水患更为频繁。黄河或决或塞,迁徒无定。金于沿河上下置25埽,设都巡河官、散巡河官和埽兵负责巡视水情和修补堤岸。每年用柴111.3万余束,草183万余束和大量木、石。动辄用工数十万,甚至百万。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黄河再复北道,山东、河北受灾严重。如何防治水患也是世宗、章宗两朝多次讨论的重要问题。明昌五年(1194年),都水监丞田栎等上言治河方略,主张分河水为南北两道,加固南流堤岸,疏通北流故道,但未被采纳。
宣宗南迁后,所恃者只河南一路。贞佑三年(1215年),单州刺史颜盏天泽、延州刺史温撒可喜主张决河使之北流,一则有利于防守,二则淤地可为良田。宰臣恐事难成,未予采纳。而这一期间,南流的黄河又形成了自延津、陈桥至睢州、归德再入南清河的一条支流。兴定四年(1220年),河南大水,唐、邓、裕、蔡、息、寿、颍、毫、归德府受灾严重,民户逃亡过半。这
⑦ DIGICCY(数字货币)具体包含哪些除了比特币和莱特币以外还有吗
目前数字货币指的是依赖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虚拟货币。很多,出现过近万种数字货币,有些传销币已经灭亡了,目前仍在流通使用的主要有2000多种加密货币。如图
⑧ 全球首个因新冠灭亡国家,这个国家内有多少位公民
全球首个因新冠灭亡国家是赫特河省公国,这个国家内一共有26位公民。赫特河省公国由于面积小,只有75平方公里,国家财政来源基本上是靠旅游、野生花卉、农产品、邮票。不过今年在新冠肺炎肆虐的背景下,赫特河省公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再加上全球经济的普遍下行,因无法支付积欠澳洲政府的庞大税金,约1487万元人民币,领导人近期宣布解散国家,该国灭亡。
世界上还有不少类似赫特河省公国的私人国家,比如西兰公国、密涅瓦共和国等等。
⑨ 历史上的,奥匈帝国,是怎么样强盛起来,,怎么样,从强盛走向灭亡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德语:Österreich-Ungarn,马扎尔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Dual-Monarchic Union)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德文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在这情况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均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於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亦仅次於俄罗斯及德意志帝国,居於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得到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帝国的领土
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Translethania)。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维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埃西亚。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行政划分
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领地包括
波希米亚王国 (Königreich Böhmen)
达尔马提亚王国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奥地利公国(包括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 (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维亚侯国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罗尔和前阿尔卑斯地区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滨海省份 (Ö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
外莱塔尼亚包括:
匈牙利王国 (Königreich Ungarn)
克罗埃西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阜姆(里耶卡)自由市 (Stadt Fiume)
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属於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奥匈帝国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折衷出於多种原因。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1804年—1867年)。但19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帝国被削弱了许多: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在意大利的势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联,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犟。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於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当时,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奥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华)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政府结构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埃西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个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进行表决,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
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犟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於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
民族关系
奥匈帝国民族组成
日耳曼人 24%
匈牙利人 20%
捷克人 13%
波兰人 10%
乌克兰人 8%
罗马尼亚人 6%
克罗埃西亚人 5%
斯洛伐克人 4%
塞尔维亚人 4%
斯洛维尼亚人 3%
意大利人 3%
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都是少数民族: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维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埃西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於在奥地利部分的德国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埃西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被解雇。
经济
在其存在的51年间,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51年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和波希米亚是经济发展的中心。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
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2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高的。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还是落后於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这个粗的比较还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此时政府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联入铁路网。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达2000千米,其中约60-70%为国有。由於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帝国政府为解决其经济困难开始将其铁路出售给私人投资者。
从1854年到1879年几乎所有的铁路建设都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在奥地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许多新的地区被连入铁路网,现有的铁路网被连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奥匈帝国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运\,铁路网的发展使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协调。
1879年后政府开始慢慢地重新将铁路网国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私人企业对铁路的投资减缓了,无法满足政府的要求。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修建了25000千米铁路,大多数是补充已有的铁路网。在东部也建立了新的铁路。一些地区一直到此时才接通铁路。铁路网大大地降低了帝国内的运输费用,为其内部经济打开了新的市场。
外交
奥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区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态度也稍不相同。布达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国的扩大会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响变小。不过,帝国政府与德国在1879年结成德奥同盟,对付俄罗斯的同盟,则受到两个地区政府的欢迎,因为它们都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军事威胁。
按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於1878年8月占领波士尼亚赫塞哥维纳。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国。这块地方被作为双方共同管理地区,并被率属於财政部管理。为解决这个不正常的状况一些维也纳的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地区合并为帝国的一个第三个地区。当地的克罗埃西亚人可能较为亲近维也纳,而非布达佩斯。
奥匈帝国的解体
在奥匈帝国领土上成立的新国家
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到目前为止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当协约国的胜利显而易见时,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计划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
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属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米克罗斯·霍尔蒂成为执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