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太坊知识 » 以太坊会通缩吗

以太坊会通缩吗

发布时间: 2021-08-12 17:28:48

❶ 中国会出现通缩吗

扰攘了中国经济2年多的通胀风险正逐步的消逝而去。 不过,通胀威胁过後,通缩的忧虑却悄然袭至。CPI大幅放缓,而另一边的PPI更是连跌5个月。PPI不断的下滑,代表着内地制造业境况十分疲弱,原材料需求大减,同时反映企业的投资气氛薄弱。事实上,中国经济放缓的事实已在不少经济数据中反映出来,而制造业提振不起,首推的便是产能过剩的问题。 理论上,一个经济体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只要通过经济放缓,减少产出便能逐步消耗存货,令生产重回升轨。中国在过去十多年共出现三次大规模的产能过剩,第一次是1998年到2001年,第二次是2003年到2006年,而今次则为第三次。前两次有惊无险的化解,其一欧美经济增长当时仍十分强劲,外需动能十足,第二是其时中国的投资气氛十分畅旺,新的投资能快速消化早前过剩的产能。可是,今次的情况或许有所不同,且看,今番产能过剩由2009年开始,但是至今日,问题不但解决不了,而且当中的麻烦却越来越大。归究原因则由外围所引起,欧美经济疲弱,外需动力逐步消失,而且欧美经济所遇的为结构性的问题,断非一年半载便能解决得了的事,中国出口长期萎缩,产能与消耗立时对应不上。於是,中央政府立时实施4万亿元刺激方向,把产能及投资应用在基建之上,当中的资本大部份由地方政府的负债承担。可是近年发觉,当中不少项目的经济回报却是出其的低,短期内难以偿还债务。因此,这方面的投资变得不可持续。同时,这一波的刺激方案,却导致20多个行业,如钢铁、水泥、多晶矽的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反之,地方政府的负债却是变得十分繁重。 本来,中央政府意欲以内需取替出口及投资,以图消耗过剩的产能,可是,随着中央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房价下跌,加上银行在地方政府、民企借贷等坏帐浮面,信贷收缩,令民间的消费意欲不升反跌,故此欲以内需消化多余产能的算盘,恐怕难以打响。 或许,不少投资者想到,现时通胀放缓,中央政府能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的消费意欲。可是,随着出口及投资失灵,内需又接不上去的时候,实体经济的需求便难免会下跌,即使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多余的流动性也只会刺激市场的炒卖气氛,而非流入实体经济,同时更会诱使银行的坏帐继续滚存。结果,大举放宽信贷,或许只是有害无利之举。另一边厢,美国正经历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受灾的范围不断扩大,农产品价格正蠢蠢欲动,这样或会为中国通胀放缓的情况带来阻碍。综合上述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央在放宽货币政策的立场上,或许会比想像来得保守。 暂时看来, 内地在这一轮周期中释放的过剩产能应该难以被快速消化,预期国内企业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去库存及去杠杆化的时期。或许在未来CPI的数字上未必会出现通缩,但实体经济出现通缩的风险,却是不容忽视。

❷ 通货紧缩的影响有哪些

1.加速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二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的加重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三是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2.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而且,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即使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

3.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考察,即社会财富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以及社会财富在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从总体而言,经济中的债务人一般为企业,而债权人一般为居民。因此,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也就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

4.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

❸ 通货膨胀后会出现通货紧缩吗

一般不会!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deflation)该如何定义?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两季,即表示已出现为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统统价格不能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所以低的通货膨胀是通货紧缩的一种前兆!如果通货紧缩一定先低通货膨胀!这个是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但是通货膨胀不一定会通货紧缩

❹ 中国会陷入通货紧缩么,像日本那样

只能说有这个风险,但是可能性也不是很大。现在通货膨胀率比较低,政府都在出手干预了,例如央行刚刚降息,加上美元的走强造成的人民币汇率下跌,进口的商品价格就高了,这些都会推高通胀。不过如果肯定不会通缩,那我也不敢说,但是通缩这个概率比较低,而且就算通缩也不会像日本那样连续很多年。

❺ 中国现在是不是有点通货紧缩

*报告:产能过剩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从去年夏天开始,中国学术界就出现了关于中国某些部门的产能是否过剩、最终将导致通货紧缩的争论。华尔街日报星期四的报导专门引述了中国国家发改委下属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再次提出了这一问题。 2005年,中国经济的总体模式体现为“高增长,低通胀”的特徵,通货膨胀率只有1%左右。中国一部份经济学家因此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供给力量不断加强,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主要因为过去几年里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已经开始逐渐释放出来,从而造成了库存增加,价格回落和利润下降等现象,尤其体现在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部门。 发改委最新报告的作者之一、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的王小广提出,中国正在为一系列工业部门的过度投资付出代价。他表示,供给过剩的情况还将进一步恶化。工业投入的成本不断降低,减轻了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与此同时,政府控制货币供给增长和银行贷款增长的努力,也对物价上涨起到了抑制作用。王小广因此预计,中国今年年中就可能出现小幅度的通货紧缩,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将出现负增长。 *徐滇庆:不会出现严重通货紧缩*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赞成这种看法。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徐滇庆就认为,目前的情况还是比较正常的,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但是徐滇庆同时也警告说,某些部门确实存在产能过剩的苗头,需要防微杜渐。 他说:“至于说各个部门来说呢,确实要防止有些盲目投资,比如说钢铁、电解铝,前两年市场很旺盛,但是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有预见性,不要现在投资投得多,等到两三年以后,产能形成了之后发现市场需求不够,那么就会造成一些浪费。” *梁红:通缩很遥远* 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则引述雷曼兄弟驻东京的经济学家罗布.萨巴拉曼的话说,中国目前的价格走势有可能上扬,也有可能下降,两个方向的作用力都很强。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也表示,鉴于去年中国货币供给的强劲增长,通货紧缩应该是很遥远的事情。她指出,一般经历通货紧缩的时候,房地产和股票价格都会出现滑落,但中国目前的这两项指标都很正常。 在谈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时,徐滇庆教授表示,估计会继续保持在1%到2%的水平上,不过他同时警告说,这一通货膨胀率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还是偏低,应该设法让通货膨胀率上升到4%到5%的水平。

❻ 为什么通胀之后一定会通缩 知乎

实际情况总是和理论的理想情况有差距
就只有两种情况,通胀与通缩
具体的原因有很多

❼ 货币通缩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1、货币通缩对于外汇投资的影响首先都是先从物价开始的,通缩对于货币的影响都是比较有利的,这也意味着外汇投资的市场形式的波动更加的有利,会由更多的投资盈利时机出现。货币出现通缩就一定会有相应的财政政策出现,如果财政政策偏向于调整货币通缩情况,可能影响资金在外汇投资的占比,消费者们可能为了保证所持有财富的价值就会转向其他现货的投资,使得外汇市场变的冷淡萧条。
2、货币通缩增加了消费者的财富值,使投资者有更多空余财富进行投资,货币通缩对外汇市场有推动作用,所以就会更多的人选择外汇投资,带动外汇市场的发展,成功的使市场的波动更加的有利,这样就无形之中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时机。
3、以上就是货币通缩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外汇市场很大,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市场,从而影响到投资者们的投资。

❽ 从长期来看,通胀之后必然会导致通缩吗原因是什么

注意:通胀不是导致通缩的原因。

❾ 是不是通货膨胀之后就是通货紧缩

很多经济学家围绕中国经济是通货膨胀胀和通货紧缩这个话题有了许多争论,但都没有跳出西方经济学对通胀和通缩的传统解释。笔者作为一个经济学爱好者,也思考这个问题了很长时间,有了一些自己独特的体会。乍看这个标题,似乎有悖于经济学的一般规律,通胀和通缩如何能够同时并存,货币供应量如何能够既多于市场需求又少于市场需求呢?让我们先从经济学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定义说起。当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而通货紧缩恰恰与之相反。 有了这个经济学上的普遍定义,再让我们再回到国内的经济情况上。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CPI这个指标来衡量通货膨胀或紧缩的情况,但这个指标用在中国却非常的令人费解,用它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有鉴于此,让我们先暂时放弃这个重要的指标,单单从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定义来讨论中国经济。那么中国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究竟是上涨还是下跌呢,简单的说,根据国内的相关资料中国最近房地产,教育,医疗,能源,原材料以及通信等产业的商品和劳务成上涨趋势,而家电,食品,电子行业,以及其他一些轻工业行业成下跌趋势。我们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到,所有上涨的领域都是垄断或者是国有控制的经济领域,下跌的领域则是市场化比较好的经济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中,因为政府控制或者融资手段的缺乏,资本并不能随意的在这两个经济体中进入和流动,可以说相对形成了两个资本互相不流通的经济体。有人可能会马上反驳,房地产业已经充分市场化了,不能算垄断行业。房地产业的境况比较特殊,但是房地产业所必需的土地是被国家垄断了的,同时房地产业所需的资金很大程度上也由国有银行来提供,尤其重要的是房地产业的景气程度很大程度上由国家的政策来决定。普通老百姓顶多只能进入房地产业的下游,进行有限的投机炒房活动,即使这种有限的资本活动也极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所以笔者将房地产行业也划归于垄断行业。而在市场化比较的好经济领域普遍发生了降价和生产过剩的情况,符合通货紧缩的定义。这样我们就解释了为什么CPI指数无法解释中国的经济现状,但如果我们把垄断经济体和市场化经济体的CPI分开来计算,就可以得到非常明确的答案:垄断经济体处于通货膨胀,而市场化经济体处于通货紧缩的。 中国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并存的现象与中国现在独特的经济现状有关。第一,中国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经济领域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第二,中国的许多关键产业仍然处于国有垄断之下,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极难涉足。在国家垄断的情况下,国家对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入并不充裕。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3%,医疗投入占GDP的比例为4.3%,均处于世界各国投入比例排名的后列,与中国的经济地位十分不称。与此同时这些行业的商品因为投资不足导致长期处于紧缺状态。而房地产的土地存量,通信行业,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因为国家的垄断也造成了一定的紧缺状态。这种紧缺状态使垄断经济体内出现了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非常之大。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其一,因为大多数垄断产品都是基本必需品,老百姓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价格,用超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些商品。其二,由于融资渠道的问题,普通老百姓手中的闲置资金无法投资这些行业,也就无法参与这些行业的利益分配。而只能从事下游的一些投资活动。这些下游投资活动承担了相当大的行业风险,但并不能得到多少利益。炒房投资和股市投资就是两个典型的投资活动。其三,由于大量的资金被用于购买垄断经济体的高价必需产品,所以用于购买市场经济体中的家电,食品,电子,以及其他一些轻工业商品的资金就不断的减少,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因此导致相对的内需不足。这种内需不足是被动的不足,无法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拉动,因为这些政策只会使垄断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继续扩大,更进一步打压市场经济体;而稳健的财政政策同样也会打压市场经济体,所以在GDP增长9%以上很高的情况下,国家也无法采取加息政策来平抑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其四,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失业和通货膨胀率是成反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高。反之,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相应降低。通货膨胀与紧缩并存的假设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中国在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失业率却在升高。因为中国的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经济体内,市场化经济体的通货紧缩导致大量人员失业;而对于垄断行业,一方面它的就业门槛很高,另一方面它的垄断性也导致它的人员流动性较差,无法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 这种通货膨胀和紧缩并存现象的结果是房地产等行业的商品不断上涨且供不应求,家电等行业的商品价格不断下跌且供大于求。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非常危险,因为普通老百姓的大部分收入恰恰是从市场经济体中得来的,我们不断的从市场经济体抽血输入到垄断经济体,普通老百姓的钱越来越少,其结果是市场经济体的内需越来越不足,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一旦中国作为经济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受到通货紧缩的打击而萎缩和发展停滞,其垄断经济体也必然会受到沉重打击。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解决垄断经济体和市场经济体的矛盾呢?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壁垒,增加各种融资渠道,规范金融市场,来使国内现有的两个经济体合二为一,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拿教育产业化和医疗改革来说,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完全市场化,允许民营资本和个人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并能获得利益分配,打破教育垄断定价权和医疗资源垄断权,这样才能真正使人民得到好处。如果走回头路,加大国家的控制和对医院学校的直接投资,只会使这些部门的产品更加紧缺,并且优质的产品也只会被个别有特殊关系的人得到,结果是完全不合理的。 中国加入WTO是实现两个经济体融合的绝好机会,因为WTO给某些垄断行业提出了开放的时间表。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实现国内经济的完全市场化和一体化,必能让我们的经济走出通胀与通缩并存的怪圈,使我们的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参考资料: http://qdbbs.soufun.com/salon~-1/1892837_1892837.htm

热点内容
澳洲比特币价格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5-08-21 22:10:07 浏览:827
比特币疯抢 发布:2025-08-21 22:06:13 浏览:971
区块链诈骗指南 发布:2025-08-21 21:40:09 浏览:551
以太坊代币合约查询 发布:2025-08-21 21:29:02 浏览:541
usdt每次最多提现多少 发布:2025-08-21 21:16:35 浏览:767
瑞波币与USDT有什么区别 发布:2025-08-21 21:14:30 浏览:888
以太坊币如何买东西 发布:2025-08-21 19:58:06 浏览:687
TRX积极板式 发布:2025-08-21 19:50:28 浏览:685
区块链100问动画 发布:2025-08-21 19:36:54 浏览:191
元宇宙最近在线直播 发布:2025-08-21 19:20:16 浏览: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