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太坊知识 » 以太坊马克思币

以太坊马克思币

发布时间: 2021-10-26 13:49:51

A.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一句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详解,谢啦~~~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说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时只是普通商品,只有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金银才成为货币。

“货币天然是金银”是说金银天生就具备充当货币的属性,它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优点。

金银物质的产生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为方便人类交易而产生的,所以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作为人类创造的一个交易工具,为金银的反应物,它的特点是保值,不易变质,易于流通。

金银的化学成分稳定,不易变质。储量和目前的开采手段使它的价值不会突然的发生大的变化。作为货币当然是最理想的。所以人类自然将货币选定为金银。

(1)以太坊马克思币扩展阅读: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出自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贵金属的论证。

自然界并不出产货币,正如自然界并不出产银行家或汇率一样。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生产必须把财富在一种唯一的物的形式上作为物神结晶起来,金银就成了这种财富的相应的化身。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一方面,银质或金质的货币结晶不仅是流通过程的产物,而且实际上是流通过程留下的唯一产物。

另一方面,金和银是现成的自然产物。它们既直接是前者又是后者,没有任何形状的差别可以区分。

B. 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定义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也是货物,但在商品经济中单独脱离了出来,和现在用的纸币不同,纸币是货币的符号,没有价值。

C.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D. 马克思货币需求公式是什么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数量

公式:M=PQ*V

E. 请详细介绍一下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 ,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多少金币来实现它;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黄金却留在流通中,可使其他的商品得以出售,因此 ,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当量。由此 :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数量
公式表明:货币的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与商品数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公式:M=PQ*V

F. 求完整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不要简单概括

马克思研究货币起源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对于货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马克思始终围绕着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这一中心来展开。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几千年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史上,货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例如:1只羊=3把斧子。这个等式表明了一只羊的价值通过三把斧子表现出来。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成为一种经常现象。这时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同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和许多商品相交换了。这样,价值形式便发展到第二阶段,这就是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的价值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这一价值形式较简单价值形式更能充分反映价值的性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三)一般的价值形式。人们从无数次的交换中认识到,在某地区市场上,什么商品是大家愿意接受的。这样只要用自己的商品先换到这种大家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用这种商品再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交换不仅成功,而且省事了。这样就有一种商品会自然而然地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来,变成一切商品的等价物。价值都通过这种商品表现出来。这种价值形式便称为一般价值形式。它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四)货币形式。交换的发展,使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金银来承担。金或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担当这个重任,首先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其次,是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变质损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等方面的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因此,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当金银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地位时,就成为货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是在商品交换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这就是货币的起源。正是基于此,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种本质只有通过货币的职能才会充分表现出来。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货币、世界货币。前面两种职能是基本职能,后面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的。
(一)价值尺度。所谓价值尺度,就是货币充当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能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着一般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因而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有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就行了。(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是:商品—货币—商品(W—G—W)。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需是实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金银在逐步为纸币所代替,有形的纸币又为无形的电子货币所代替。(三)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独立的价值形态保存和贮藏的职能。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和足值的货币。(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和租金等方面的职能。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由于各种商品的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各有不同,必然会出现赊销赊购现象。在这里,货币不是直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支付只是为了偿还以前的欠款。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必须以交换双方的信用为前提,并借助一定的契约形式。(五)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指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二是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进外国商品;三是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随着货币形式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加深,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形式大为减弱,某些经济实力雄厚国家的货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世界货币的作用。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最后,马克思还详细阐述了货币流通规律问题。货币流通规律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又取决于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因此,价格水平、待流通的商品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决定着货币的流通量。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产生以后,出现了赊销赊购现象,在这种条件下,上述关于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应作适当补充。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我们必须自觉遵循货币流通规律,以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为依据,严格控制货币发行,保持货币流通与市场商品可供量的大体平衡。其次,对于货币执行的信用职能来说,我们既不能回避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面,又不能让其自由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待逐步完善和成熟、我国金融体系还很脆弱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渐进式的金融领域的开放和改革。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和规范发展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防止虚拟经济盲目扩张。

G. 马克思货币起源说的观点

马克思在讲到货币起源时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是从商品交换关系中分析货币起源的,并将货币商品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要求中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其理论逻辑是:

1.商品交换与价值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用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证明凝结在商品中人类一般劳动的存在。商品交换的依据是商品的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无法相互比较,只有价值具有质的共同性和量的可比性,等价交换便成为一条自然的交换法则。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商品有无价值和价值的大小呢?或者说,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使用价值以物质形态直接出现,可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但价值是寓于商品中的抽象劳动,不能通过商品自己表现,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相对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了。这后一种商品就成了前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它以自身的若干数量证明了与其交换的前一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这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简称为价值形式。货币正是在这种由商品交换发展所决定的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产生的,货币不过是一种高级的价值表现形式而已。
2.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
(1)简单价值形式中的等价物
人类社会尚未发生大分工以前,商品交换只是偶然现象。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不可能经常有剩余产品拿来交换,更谈不上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生产。但这种偶然的商品交换已经具有了商品价值表现的简单形式,即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相对表现出来。它说明商品已经有了等价物,价值不再是完全抽象的,而具有了“物的形式”。作为交换,商品只是满足交换者对不同使用价值的需求,作为等价物,它的意义并不在使用价值方面,而在价值方面。一种商品一旦作为等价物,便具有了如下特征: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等价物并不能用自身的价值来表现出其他商品的价值,因为它自身的价值也是内在的、不可捉摸的,只能以自身的外在形式即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等价物也是具体劳动的产物,但它却被用来衡量别的商品所含劳动的质和量,成为抽象劳动的代表。生产等价物的具体劳动,使凝结在与其交换的商品当中的抽象劳动具体化了。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一种商品主动与等价物交换,其实质是使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求得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但生产等价物的劳动也是私人劳动,只因为等价物在交换关系中被他人所迫求,具有与别的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这种私人劳动便具有了直接的社会性,成为社会劳动的代表。
等价物的上述特征提醒人们,在商品价值的简单表现形式中已经孕育了货币的胚芽,等价物的特征中蕴藏着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种发展成熟了的等价物。
(2)扩大的价值形式证明了价值的无差别性,暴露了物物直接交换的缺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交换不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而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有规律的现象。这样,每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与其他许多种商品相交换;其价值不再是由另一种商品简单地表现,而是由许多种商品来表现;每一种商品的等价物不止有一个,而是有一系列。这种情况说明,商品价值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每一种进入交换的商品都可以充当其他商品的等价物。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这种扩大了的价值表现形式中得到了证明。这时候,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不再是偶然确定的,而是更加接近于它们内部实际包含的价值量。
尽管如此,商品价值的表现仍然是不充分的,尤其是不统一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时的商品交换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商品借以表现自己价值的材料还没有与交换者本人对其使用价值的直接需求分开,因而许多商品事实上并不能充当等价物,使价值表现受到限制。而且,一种商品的等价物,对另一种商品来说很可能不是等价物,因为前者需要它的使用价值,而后者不需要,商品价值没有统一的表现尺度。生产越发展,参加交换的商品越多,就越发暴露出这种价值表现不统一的缺陷;用于交换的商品必须在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都符合交换双方的需求,且价值量相等,才能实现交换。这给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换到所需要的商品,往往需要进行若干次迂回曲折的交易。交换中的这种困难,要求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3)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当人们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遇到困难时,便开始自发地或本能地在市场上发现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进入交换的次数最多,其使用价值是大家都共同需要的,只要将自己的商品先换成这种商品,再换他实际所希望的商品就不成问题了。谁都这样做,谁都把这种商品当作等价物,那么,这种商品实际上就成了所有商品的公共的或一般的等价物了。人们终于摆脱了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交换中对他们的束缚,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由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显然,一般等价物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商品,它有两个重要特征:
第一,一般等价物不再是消费的对象,而成了交换的媒介。它说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不是人们交换的目的,而是交换的手段。
第二,一般等价物不是用其自然的使用价值,而是用由社会赋予它的使用价值——直接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它说明,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完全可以脱离商品的躯体,采取任意的形式。
(4)货币的产生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解决了直接物物交换的矛盾和困难,使商品交换在一般等价物的媒介作用下获得了新的发展。但这时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是不固定的,时而是这种,时而又是那种。这种情况必然阻碍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人们很自然地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如一个民族市场甚至一个国家)将一般等价物统一起来,使其成为长期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固定化了的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H.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中,供给与需求,,供给法则,需求法则分别是什么..

括号中的是帮助你理解,不要写进去。

商品的价值是有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下降(仅仅是个人的产量提升,也就是个人的劳动报酬增加,个人收入增加了,也就是说,他成为了个熟练工),而社会劳动时间不变,则商品的价值不变。由于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商品的价格也不会改变。(这道题偷懒的话就到此结束,商品没有影响,价值总量不变)

在逐利动机下,生产者普遍(强调这个词)采取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后,社会劳动时间才会下降,因而商品的价值下降,价格下降。
(对社会而言,产品生产的多了。西方经济学说的享受——也就是效用提升,社会满意度增加,但是政治经济学讲求价值论,虽然数量增加,但是包含的劳动——也就是价值——不变,这不能解释技术的进步代理生活水平提高。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在解释商品经济——微观经济中,其实不是那么舒服,所以大家普遍接受西方经济学。但是,价值论的缺失是古典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在分析宏观社会问题,社会经济,特别是涉及虚拟经济系统——金融、货币和国际贸易等,更深层次的东西必须涉及价值论,但不一定是劳动价值论。我指的高中生很讨厌政治,我也讨厌!但是政治经济学是门很重要的学科,这是政治课中唯一有趣的部分,只可惜教材写的不好!按照教材的写法,很容易让人对马克思的理论产生误解。只有读原著才能体会到马克思的高瞻远瞩。教材很多东西是为了国家利益服务的,我这么说你明白吧?这几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包括苏联的“垄断经济学”,后来很多都偏离了马克思的原旨主义。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告诉你。政治经济学很奇妙,这是一门学问。请不要因为教材很烂而讨厌他。其他的比如高中历史课,回想起来,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历史是门很有趣的东西,包括很多奇闻异事,而教材总是谈论什么“意义”,特讨厌特无聊。最后,如果你想了解马克思,请读《马克思全集》,这本套书虽然很厚,但是里面并不全是理论,不是教材那种!有很多马克思写的时事评论啊,还有他的情书~~~,其他类似的《资治通鉴》也很有意思。中国教育就这样。不要因为教育体制而耽误了一颗欣欣向上的心!!)

补充:
关于供给与需求,供给法则,需求法则是啥。我也不知道是啥! -_-||| 这都是什么啊!
现在政治经济学教材(大学教材)很多也吸收了一些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基本上说道供给都是价格决定供给、价格决定需求,价格越高供给越多,价格约高需求越低。这是原本是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好不!但是随便谁都接受这个理论啊!放政治经济学里面也可以吧?!至于供给和需求谁决定谁,这个经济学界争论了上百年啊亲!要是能争出结果就不会有那么多学派的存在了……反正,高中政治都是书上的东西,基本都是原话。不会让你发挥的。仔细读几遍就好了。不要不相信,反复读是学好政治经济学的最好办法,但不是背,不是一句一句重复,而是通本读一遍,再读一遍,每次都会有新体会。

I.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主要有哪些主要内容

可以说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蕴含着非常现代的洞察力,它从各个方面预示了凯恩斯的理论。这在马克思对待信用和金融危机上面表现得最明显。然而,只有在一般的价值理论背景之中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也就是说,在作为交换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形式与职能间建立紧密联系是必要的。货币的衍生物成为独立的价值形式,成为了价值尺度。货币其自身是先于资本主义出现的,它在历史的演进中完成交换领域和一般流通领域中的各种职能。这些货币的各种形式与一般货币等价物所执行的职能是不可分离的。本文将要提出,特定的资本主义货币形式与货币循环理论相结合提供了更为系统连贯的分析框架,它加强了马克思最初的对信用货币的分析。与这些特定的资本主义货币形式对应的是现代银行和复杂信用创造工具的演进。

货币的形式和职能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衍生物以价值采取它自主的形式为条件。商品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构成了可度量的“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与货币间的交换比例(例如扩大的价值形式),它是由在一般等价物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对量所决定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价值形式代表了商品的社会形式,以其内在的能力进入到交换过程和表现货币价格。对象化到使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只能通过货币的形式被社会承认,作为交换价值通过市场实现。根据马克思,一般等价形式对象化为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确实,货币系统本身能够作为一种延迟支付的手段或者信用循环的现代表现。但货币在资本主义以前是以商业资本或商人资本形式出现的。马克思认为社会习惯和规定会决定何种商品货币被选择,通过排除其他所有商品,而赋予某种特殊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角色。货币于是获得了商品购买力的垄断力量。一般等价物作为具有垄断力的购买手段是商品所有者的社会纽带,资本主义社会的神经(nexus rerum)。

只要抽象劳动需要社会承认,一般等价物就必然表现为自主的、独立的价值形式。在马克思那个时代,金是一般等价物,马克思将纸币作为金的“符号”。货币作为共同属性,作为价值的度量和作为商品价值量的社会表达的必要手段来起作用。流通中货币的数量遵循“回流定律”(law of reflux)来与价格总额相适应,方式为金融系统中的贮藏或抛售,或者流通速度的变化。流通过程创造了货币本身能使得商品可以通约的幻觉。但是在表面或者交换价值的“现象形式”之下,抽象劳动决定了价值的物质实质。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对象化的人类劳动,从而本身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独特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个独特的商品被转换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1]在M-C-M′的一般循环中,货币作为循环过程的中介,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社会生产特征被归入到了买卖中个体的行为之中。货币积极地将商品当作价值。这预先假定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关系中为卖而买(M-C-M′)是占统治地位的。在M-C-M′中,货币不能看成是被动的,因为货币的增加是被设定为流通的目的。货币在经济中是最积极的东西,任何货币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释这个现象。

与李嘉图不同,马克思认为货币不能仅限于作为交换和流通手段。确实,甚至在凯恩斯批判萨伊定律之前,马克思就反对古典的货币中性教条,后者认为货币仅仅是盖在物物交换上的“面纱”。在纯粹的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被动的角色反映物物交换过程中商品间的交换比例。在这个物物交换的经济中,购买和出售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商品使用价值是主要目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萨伊定律——认为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存在的——能够被验证。肯定的,即使假设商品交换是通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要货币不被闲置贮藏起来或作为价值的储存,萨伊定律就会有效。古典体系混淆了纯粹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货币经济,马克思的体系显然与之相反,他从货币的最初形式开始。就主要目的是以货币形式实现交换价值而言,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一般等价物决定了市场经济的逻辑。最终驱动单个资本家的是以货币形式来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的货币形式与商品形式之间的矛盾预示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信用货币的贬值(更不用说它的只是幻想的货币资格的丧失)会动摇一切现有的关系。因此,为了保证商品价值在货币上的幻想的、独立的存在,就要牺牲商品的价值。一般说来,只要货币有保证,商品价值作为货币价值就有保证。因此,为了几百万货币,必须牺牲许多百万商品。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它的妙处之一。在以前的生产方式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它们借以运动的那种狭隘的基础上,信用和信用货币都还没有得到发展。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货币危机——与现实危机相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表现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很清楚,只要一个银行的信用没有动摇,这个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信用货币就会缓和恐慌,但通过收缩信用货币就会加剧恐慌。”[2]

马克思确认了货币的三种基本职能。首先,货币被当作计算单位,通过确定价格来作为价值尺度行使职能。马克思的商品货币理论使他将金作为价值尺度。金自身的价值由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其他所有商品不同,金具有一般交换价值,这是通过社会承认和作为价值尺度由国家认可的。第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例如现代的纸币),是由私人银行发行,并最终由中央银行通过其储备的高能货币来调节。第三项职能可以描述为价值的抽象代表或简单地说,“作为货币的货币”。在这个观点上,马克思区分了三种货币的功能:(1)以货币贮藏的形式储存价值:“资本的一定部分,必须不断作为贮藏货币,作为可能的货币资本存在,这就是:购买手段的准备金,支付手段的准备金,一种在货币形式上等待使用的闲置资本;而且资本的一部分不断以这种形式流回。”[3]货币以潜在资本的面貌出现。作为价值的储存,货币取得了固有的购买力,并且通过M-M′的循环,获得了自我扩大的价值;(2)作为支付手段或者以信用形式延迟支付;(3)作为世界货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在马克思自己的时代,这个功能是由英国强权所支持的国际金本位来执行的。一旦货币被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就取得了作为流通手段的地位。作为流通手段,货币法定的清偿手段被国家承认并担保,被作为法币发行。也就是说,国家获得了占有铸币税的特权。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社会承认的。仅仅是在流通过程中货币才能以价格形式充当一般等价物。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一个因果联系,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以其作为流通手段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

货币的各种职能也与其特定的历史形态相一致。银行业务的出现和信用创造与资本主义演进的高级阶段相一致。相反,法币和贵金属自发演进或金属货币形式出现在资本主义之前,其起源就如同文物一般古老。这些不同的货币形式深刻地影响着货币中介的决定。于是,货币作为价值的抽象表达与资本主义交换更发达的、更高级的货币中介形式一致。现代银行演变见证了支付和信用创造管理手段的融合。现代的信用创造工具和金融媒介,可以说是价值抽象表现的最近的形式。它们是信用的形成和调节发生的地方,处于资本家和工人以及资本家之间货币流通的中心。但是,必须强调不考虑货币形式,基本职能仍然是相同的。商品货币仅仅是一般等价物历史形式的一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他具体形式的资本主义货币如信用、不可兑换的法币、银行存款等等,逐渐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形式。

热点内容
币圈怎么买最好 发布:2025-07-10 07:30:37 浏览:212
币圈大佬推特最新 发布:2025-07-10 07:29:07 浏览:769
比特币能到10万美金 发布:2025-07-10 07:27:47 浏览:201
日本预订矿机 发布:2025-07-10 07:26:10 浏览:849
idg资本介入区块链 发布:2025-07-10 07:26:06 浏览:645
币圈还会有牛市吗到啥时候了 发布:2025-07-10 07:21:14 浏览:597
比特币挖矿电脑开机 发布:2025-07-10 07:17:44 浏览:579
币圈交流平台电话 发布:2025-07-10 07:13:29 浏览:712
数字货币软件龙头企业 发布:2025-07-10 07:04:11 浏览:199
eth转移价值 发布:2025-07-10 06:57:05 浏览: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