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印度
1. 一元宇宙理论和佛教的理论一样吗那些地方不一样]
答:我认为绝非一样,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东西。
1.就现在哲学所学,一元论只有唯物论和唯心论,即分别认为宇宙是先有物质和先有精神,我想你说的“一元宇宙论”可能有这个意思。而佛教是不谈或者说是不研究世界本源问题的,因为释迦牟尼佛早已说过,要追求宇宙形成的第一因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层面上,二者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佛法再怎么理论,它也不等同于哲学思辨。佛法需要真修实证,而哲学只是观察和思辨;佛法和哲学所追求的东西也完全不同。(佛法不是哲学。)
2.如果你说的“一元宇宙论”是类似道家(不是道教)的“道”,或是印度教的“梵”,亦或是西方所谓的“唯一真神”的话,我觉着二者也没有比较的余地(当然,佛教也远非宗教)。佛教所说的真如(又叫佛性、法性、法界、真心、如来藏……),是人们断掉妄心,能所双亡(主观与客观的消除,即内心没有分别和对立的妄想杂念),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如来藏识时所显现的一种境界,即佛性地显现。此境界本不能用言语表示,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为了众生能够有所了解,佛陀住世时,还是边立边破,边破边立的给大家讲解。至于“梵”和“真神”这些,确实是主观唯心,或者是将宇宙化抽象为具体了。在佛教中,连“一”都是要破的,正所谓“不一亦不异”,因为有“一”,就会同时有“不一”,这就又产生了分别与对立,这是与佛性不符的,佛法是讲圆融完满的,是没有“对立”乃至“不对立”的概念的,所以佛教中也常说“不二”,这样把所有对立和分别都否定掉了。如“一”和“不一”就是“二”,“不二”就把二者都加以否定了,其他的同理可证。至于你说的“一元宇宙理论”,不管是个什么理论,都肯定脱离不出“一元论”,而这就与佛教思想相矛盾了,所以二者肯定不同。
这是我对你的问题的理解,因为不太清楚你所说的“一元宇宙理论”,只能理解这些。
至于说“是一样,都是主观唯心论”的那位大哥,请你先认真的学习一下佛法再做结论。就佛家的法相唯识学而言,就根本不是什么唯物论和唯心论所能包含和涉及的,完全可以单提出来与之鼎足三分。而佛家的“心”也远非唯心主义所谓的“心”,这点认真学佛法的人都应了解,所以佛家的禅宗(心宗)理论亦可单提出来成为一家体系,但它又与唯识学殊途同归。还有佛家的中观思想也是单独一体,而与前两者殊途同归。如果你是把释迦牟尼佛当成造物主一类的,把佛教等同于一般世俗宗教,而说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那你可就犯常识性错误了。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是神仙,更不是造物主,他是信仰他、学佛人的大导师!
总之,在现代,抱着西方人的那套思路走下去,是不会取得重大哲学成就的。近现代的许多哲学思想以无法用唯物论和唯心论完全解释。
2. 阿维塔为什么起这么一个怪怪的名字
这个名字怪吗?对于一些中老年人,第1次听这个名字,或许因为不熟悉,感觉有点怪,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名字很熟悉。在印度语里面,是天神下凡的意思,指的是神仙在凡界的肉身,现在年轻人喜欢讲元宇宙,在元宇宙的概念里边,阿维塔是另外一个世界里边的你,起这样一个名字的意图很明显,品牌想使自己的车化身为阿维塔,知你懂你,为你服务。你也可以在网络搜搜其他资料。
3. 宇宙和世界真的是虚拟的吗
2021年元宇宙无疑成为 科技 领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扎克伯格曾表示未来脸书将从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转变为一家元宇宙公司,之后元宇宙这个词席卷了整个互联网与投资圈。在大多数人还搞不懂元宇宙是什么的时候, 科技 公司们已经步入了“万物皆可元宇宙”的时代。
各大厂商竞相入局、已经成为新风口的元宇宙究竟是什么?中国科幻小说最高奖“银河奖”获得者长铗在新书《元宇宙——通往无限 游戏 之路》中表示——
人类对虚拟世界的想象已经有些年头了,从整体上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文学、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创造一个个架空世界,给生产力过剩的头脑找一条出路。在古埃及人、玛雅人的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外星人、宇航员、不明飞行物等艺术形象。
另一类则是直接怀疑我们所处的世界本就是虚拟的,不管是柏拉图的洞穴、笛卡儿的恶魔还是庄周的梦蝶,它们都在试图撼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时空观念。如果说前者是以实映虚,创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后者则是向虚而生,解构现实世界的超越性和唯一性,而将人类命运置于更高维的视角去审视。但从宏观上,两者殊途同归,有加速融合之势。 元宇宙则是这两股思潮在现实 科技 文明裹挟下的一次集体狂欢。
在印度教的世界观中,“梵”在世间显现的一切就是“幻”,即摩耶。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梵”通过其幻力创造出来的幻象。正如《金刚般若波罗 蜜多经》偈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持有此观点的不只是古人。2019年,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 历史 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辩论会,四位物理学家和一位哲学家花了两个小时讨论:我们所知的这个宇宙有没有可能是被模拟出来的。在辩论的最后,主持人问五位学者:“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虚拟宇宙中的概率有多大?”最高的概率数字来自这组专家中的那位哲学家——纽约大学的大卫·查默斯,他淡淡地说:“42%。”这是一个出自《银河系漫游指南》的梗;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马克斯·泰格马克则认为这个概率是 17%,大致相当于在掷骰子时得到想要的某个特定数字的概率;在布朗大学任职的吉姆·盖茨则认为这个概率只有1% ;来自哈佛大学的丽莎·兰德尔在辩论中提出,她很诧异怎么会有人认为“虚拟宇宙假说”很有趣,而她给出的概率是 0。
“宇宙模拟论”最狂热的支持者是埃隆·马斯克,他曾在不同场合提到过矩阵模拟假设。矩阵模拟假设的基本逻辑是:人类文明的 历史 才不到一万年,而我们所在的宇宙已有将近 140 亿年的 历史 ,这么漫长的时间足够兴起许多文明,且达到非常高级的程度。更古老、更高等的文明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造物主。他认为:“从统计学角度看,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很有可能存在一个文明,而且他们找到了非常可信的模拟方法。这种情况一旦存在,那么他们建立自己的虚拟多重空间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显然,埃隆·马斯克的答案是100%。
试想一下,才发展了不到一万年的人类文明已经在向元宇宙进发,那么 140 亿年间,可能有多少更高级的文明造出多少元宇宙或更高级形态的宇宙?我们生活的所谓的“现实”,很可能是由更高级的文明创造或模拟出来的。如同人类创造了 游戏 ,人类文明很可能是许多模拟文明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是一个大型 游戏 呢?
这个想法并非天方夜谭。我们在玩 游戏 的时候,某些复杂环境的画面只有当我们观察时才会被渲染出来,我们不观察则不会去渲染, 游戏 引擎只是记录坐标信息。这是因为 游戏 开发者在设计较大场景的时候,比如设计一幢房子的内室场景和光照等,对所有的 3A 级 画面都采用了视锥算法,为了优化性能通常都不做全局渲染,而只会渲染玩家视角所能看到的物体。这几乎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相一致,以“薛定谔的猫”思维实验为例,在观察者介入之前,量子处于波函数所描述的叠加态,猫既是活的也是死的,相当于 游戏 未被渲染。当观察者介入之后,量子塌缩为本征态,相当于 游戏 引擎将环境渲染为观察者所看到的世界,猫只处于一种现实状态,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似乎在向我们揭露,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不过是这个大型程序里的一小块地图。
还有物理学家认为,我们的世界在极小的尺度上是否由离散的 “块”组成——如数字图像中的像素——是“世界是模拟的”的关键证据。因为 游戏 其实也是“像素化”的,是有最小精度的。事实上,现实世界不仅存在最小尺度“普朗克长度”,还存在最小质量“普朗克质量”、最小时间刻度“普朗克时间”等。同时,我们这个宇宙不仅存在着节能待机极限——绝对零度,还存在运行极限——光速。不难想象,超光速是宇宙这台机器的 CPU 进行的超频运行,超自然现象则是这个大型 游戏 运行出现了漏洞,平行宇宙则是这个 游戏 的各种存档。
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中,奴隶们是故事的主角,然而从主角视角,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盲点:“变戏法者”从何而来?谁在为洞穴中的奴隶们放映“皮影戏”?以及这个洞穴是由谁所造的?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为我们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并提供了一条线索: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乃是以一个更为“清晰且真实”的理性世界为对象,由一“工匠之神”使用四大元素“模仿塑造”而成。当我们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比对的时候,就会发现柏拉图似乎在暗示人们,现实世界实乃一个“洞穴”,而这个洞穴的“洞主”似乎正是那位“工匠之神”。“工匠之神”虽然技艺精湛,但仍不能完美复制理性世界,正如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找到很多砖头和轮子,但找不到一个纯粹数学意义上的方形和圆形。所以,世界是有限精度的。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原理与宏观世界的非完美性,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都在向我们暗示,宇宙可能是被模拟出来的。
如果我们身处的世界是高级文明虚拟创造出来的一种元宇宙,而我们也要打造我们自己的“虚拟世界”元宇宙,那么在我们所打造的元宇宙中,是否又会出现下一层元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
多层元宇宙(多维空间、多维宇宙)之间是可以打通和相互切换的:既然分不清哪里是“现实世界”,哪里是虚拟世界,那么,你想在哪个世界体验,你就停留在哪个世界。在电影《盗梦空间》中,就有对多重梦境的设计,而且许多人愿意停留在梦中的世界。电影《异次元骇客》中,虚拟世界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被虚拟创造的,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是真实的,而且在自己的世界中又创造出了另一个虚拟世界。
按照元宇宙的“套娃逻辑”与自相似性,也许,人类也不过是现实世界里的 NPC。如果把宇宙当作一个单局时间超过亿年的超大型 游戏 或无限 游戏 ,我们以为自己是玩家,但更可能的情形是我们只是 NPC,或者至多比 NPC 稍好一点,是具有超级自主意识的非玩家角色。也许我们面临的选择会更多一点,皮肤有几种颜色可选(黄、 黑、白、棕),语言有 5 000 多种选项,出生地有 100 多种选项,我们求学、恋爱、工作、结婚、生子,也可能不婚、丁克一生。有一天当你眼前突然弹出一个窗口,告诉你“点击以获取更多信息”,那将是对我们世界观的致命一击。
电影《失控玩家》中的 NPC 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当真实世界的人们看着它在 游戏 里“大闹天宫”时,它却萌生了想要拯救这个“不真实的”世界的想法。当它发现自己的一切行为和结果都是被提前设定好了的时候,顿时陷入了无穷的绝望,因为它当下的任何想法都失去了意义,于是它问自己:我为什么还要存在?
生命的本质就是为了延续,因为生命就是一个无限 游戏 。由此,元的含义也就呼之欲出了,它是进化与自我指涉的双重叠加:自我进化。所以,元宇宙,不言而喻,即自我进化的宇宙,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无限 游戏 。Roblox 的一只脚已经跨入自我进化的门槛:目前该平台的 游戏 数量超过 4 000 万个,由 800 万名左右的用户创造提供。 Roblox 对于平台上的项目不做任何规则限制,由所有用户(包括开发者)共同决定其规则。之所以说一只脚,是因为 Roblox 是把修改规则的权限交给了用户(即社区),虽然与元 游戏 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仍算不上是真正的自我进化。
也许有朋友会指出,“进化”这个词在中文的语境中同样代表了一种有限 游戏 思维,“进”作为“退”的反义词,似乎在暗示生物的演变有方向,今天的人类要优于先祖。在有限性这层含义来说,它与“超越”一词并无本质区别。是的,早有有识之士指出,应该将 Evolution 翻译成演化,进化带有方向性,是不对的。既然生物是 随时间和环境而变化的,那么生物的演变(变化)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生物从一种物种演变成另一种物种也是随机的,所以谈不 上是“进”还是“退”。留美学者龙漫远先生在为 Why Evolution is True 一书的中文简体版《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作的序中也特别强调:“对于中心概念‘Evolution’,这一被长期误译为‘进化’的最重 要的单词,书中使用了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学者和翻译家之一严复准确翻译出的‘演化’(天演)一词。这是中文世界对演化生物学中心概念理解的一个重要进步。”但由于“生物进化论”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翻译,本书并不特别使用“演化”一词。需要指出,有限 游戏 思维已经深深根植于人类共同的记忆当中, 历史 学对人类 社会 “从原 始 社会 到封建 社会 再到现代 社会 ”的归纳,文明史从采集狩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的划分,都不约而同地沿袭了 历史 有车轮、 社会 在进步的有限思维。殊不知天行有常,独立而不移,周行而不殆。
如果元宇宙的无限性成立的话,那么似乎也可以对那些司空见惯的宇宙学名词提出疑问。比如,“大爆炸”这个词就很不具有无限性,它暗示着宇宙有始有终,最终我们的宇宙会走向热寂。还有一个结论,宇宙可能是封闭的。但是宇宙的起源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
博洛尼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佛朗哥·瓦扎和维罗纳大学神经外科医生阿尔贝托·费莱蒂对人的大脑和宇宙这两个在规模上相差了 27 个数量级的网络进行了定量分析。他们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和宇宙这两个系统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尽管它们相差巨大的数量级。在研究中他们使用功率谱分析技术来研究大尺度上的星系分布情况,图像的功率谱测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物质结构波动强度。
从图7.1的功率谱分析图像中可以看到,小脑中0.1~1 mm 范围内的波动分布与数千亿光年内的星系分布是相似的,而最小尺度(大约 10μm)下的大脑皮质形态则与几十万光年尺度上的星系分布更加相似。相比之下,其他复杂系统(包括云、树枝、等离子体湍流的对应图像)的功率谱分析结果与宇宙网络截然不同,这些系统的功率谱更加严格地依赖尺度,而这可能是它们分形性质的表现。这种现象在树枝分杈和云层形状中更加明显,两者都是非常典型的分形结构,在很大的范围内具有自相似性。另外,对于人脑和宇宙这样的复杂网络, 可被观察到的行为并没有分形的特征。
如果“宇宙是模拟的”假说只是一个被滥用的隐喻,那么下面这个假说的奇妙性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小西尔维斯特·詹姆斯·盖茨有一个设想:宇宙可能正在进化。他说:“自动纠错代码让我们的浏览器可以正常工作,那么这类代码为什么会出现在我所研究的物理方程式之中呢?”
盖茨的研究领域是超对称,即推测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拥有一个相对应的粒子,而这个相对应的粒子可以解释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许多奇怪的现象。在有关超对称的 探索 工作中,把一些事物以非一即零的形式进行表示非常便于研究。关键在于,如果真的用这种方式表示一些事物,那么盖茨研究的方程式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这些被表示为一或零的物体中所包含的额外的信息:量子纠错码。
这也许标志着我们的宇宙正在进化。有这样一种可能,在宇宙形成之初,出现了一些具备一系列数学特征的宇宙,但并不是所有这些宇宙都能延续至今。然而我们的宇宙延续了下来,是因为某些反馈机制(比如量子纠错码)给我们的宇宙提供了稳定性。
《元宇宙:通往无限 游戏 之路》
2021 年 1 月
长铗著
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阐述了元宇宙的定义、发展 历史 与产业现状,按照古典元宇宙与加密元宇宙的分类,总结了元宇宙的六大基本特征与七大技术基建。本书基于“无限 游戏 ”思想,详细介绍了怎样设计一个完备自洽且可行的元宇宙协议;阐明了无限 游戏 与有限 游戏 在组织形态、治理结构、商业模式、生产资料、 游戏 规则、经济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提出了元宇宙三大定律,以及建立在区块链智能合约之上的元宇宙产权、交易、繁殖三大协议。在全书的最后,针对元宇宙提出了哲学层面的思考,阐述了虚拟与现实的二元对立与相互融合,元宇宙对现实世界的冲击以及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指出元宇宙的本质在于自我进化,并从熵的角度推演了未来元宇宙的终级发展形态。
4. 最近老是看到阿维塔,谁能讲讲阿维塔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
这个我清楚,早就知道阿维塔这个词,来源于古印度梵语,是天神下凡,也就是神仙在凡界的肉身。在现代元宇宙的概念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控制着一个虚拟的角色⌄通过这个虚拟的角色来实现你的意志,在元宇宙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阿维塔。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套用官方的说法就是:懂你的智慧化身。
5. 元宇宙具体是做什么的
“元宇宙”是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东西,2021年,一个新奇的概念名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引发科技界和投资界的广泛关注。这个概念名词,就是“元宇宙”。元宇宙起源于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推出了自己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尼尔·斯蒂芬森和《雪崩》在书中,尼尔·斯蒂芬森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并将其命名为“元界”。所有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个“网络分身”。这个“元界”,英文原著中叫“Metaverse”。它由Meta和Verse两个词根组成,Meta表示“超越”、“元”, verse表示“宇宙universe”。没错,Metaverse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元宇宙。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说的“网络分身”,英文单词叫做Avatar。大家有没有很眼熟?是的,Avatar就是“阿凡达”。2009年,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那部经典电影,就是以它命名。Avatar的原意是“化身”,印度教和佛教中,特指化作人形或兽形的神。如今,电脑游戏或聊天室中玩家使用的虚拟身份,也叫Avatar。相信大家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元宇宙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实,更准确来说,元宇宙是未来的虚拟世界(现在还不存在)。说到虚拟世界,相信大家马上又想到了另一部经典电影,那就是2018年美国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头号玩家》。电影里的绿洲,就是一个元宇宙(虚拟世界)实际上,如果说仅仅是提出虚拟世界,那尼尔·斯蒂芬森并不是世界第一人。早在1981年,美国计算机教授弗洛文奇在科幻小说《真名实姓》中,就构思了一个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拥有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尼尔·斯蒂芬森在弗洛文奇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和加返做强。但是不管怎么说,尼尔·斯蒂芬森仍被公认为是元宇宙的正式提出者。
▉ 元宇宙是游戏吗?说了半天,不是小说就是电影,太虚无缥缈了。而且,虚拟世界这玩意,我们游戏里全都是啊。难道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元宇宙?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按照“元宇宙第一公司”Roblox公司(本身也是游戏公司出身)的说法,一个真正的元宇宙产品应该具备八大要素,分别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文明。身份:你可以拥有一个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无关,可以是总统,也可以是乞丐。朋友:你可以拥有真人或AI朋友,可以社交,无论在现实中是否认识。沉浸感:你能够沉浸在元宇宙的体验当中,忽略其它一切。低孝歼延迟:元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同步发生的,没有异步性或延迟性,体验完美。多元化:元宇宙可以提供丰富、差异化的内容,包括玩法、道具等。随地:你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元宇宙,不受空间限制。经济系统:与任何复杂的大型游戏一样,元宇宙应该有自己的经济系统。文明: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独特的虚拟文明、数字文明。对比一下游戏,大家会发现,即便是现在最先进的电脑游戏,都无法完全符合元宇宙的要求。身份和社交,这两方面游戏是可以满足的。玩家可以创建自己想要的角色,完成与其他玩家之间的互动,形成社交关系。沉浸感、低延时,这个我们在介绍5G、VR/AR的时候,反复解释过。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勉强可以满足,但是距离完美体验(16K以上的720°高清影像、180Hz以上的刷新率、5ms以下的延时)还有很大差距。多元化,这个涉及到内容创作了。就像App开发一样,这个依赖于生态。一旦生态成熟了,又有市场驱动,就会有大量的内容创作者加入,生产内容,制作元宇宙里面的元素,包括玩法、道具、角色、场景等。目前来看,还差很远。随地,这又是一个技术问题。一方面取决于数字基础设施(我漏慎衡们国家有优势),另一方面,取决于接入手段,也就是终端设备。便宜且好用的接入终端,可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接入元宇宙。当然了,用户还需要有充足的时间(现实世界中)。经济系统。现在的游戏,基本上都有经济系统,但是非常简陋。不过,我们真实的经济系统都已实现了数字化,将来移植进元宇宙,貌似也不会太难。而且,目前数字货币越来越火爆,很可能构成元宇宙的金融体系底座。文明,这个就有点玄乎了。目前的游戏,好像还没有形成文明吧?最多也就是文化。总而言之,游戏可以算是元宇宙的初级形态。技术方面,两者还有很大差距。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元宇宙才刚刚起步。未来,元宇宙很可能以游戏为起点,发展为互联网的替代者,深入整合数字化娱乐、社交网络,甚至社会经济与商业活动。
6. 元宇宙起源于什么时候
2021年,一个新奇的概念名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引发科技界和投资界的广泛关注。这个概念名词,就是“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概念起源于科幻小说,或指向互联网的“终极形态”。Metaverse 一词来源于1992年作家 Neal Stephenson 的科幻小说《雪崩》,描述了一个人们 以虚拟形象在三维空间中与各种软件进行交互的世界。
元宇宙的起源·你了解多少?
尼尔·斯蒂芬森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并将其命名为“元界”。所有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个“网络分身”。
这个“元界”,英文原著中叫“Metaverse”。它由Meta和Verse两个词根组成,Meta表示“超越”、“元”, verse表示“宇宙universe”。
书中所说的“网络分身”,英文单词叫做Avatar。大家有没有很眼熟?
是的,Avatar就是“阿凡达”。2009年,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那部经典电影,就是以它命名。
Avatar的原意是“化身”,印度教和佛教中,特指化作人形或兽形的神。如今,电脑游戏或聊天室中玩家使用的虚拟身份,也叫Avatar。
相信大家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元宇宙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实,更准确来说,元宇宙是未来的虚拟世界。
说到虚拟世界,相信大家马上又想到了另一部经典电影,那就是2018年美国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头号玩家》。
电影《头号玩家》就描绘了我们向往的元宇宙的样子,它有完整运行的经济体系,跨越实体和数字世界,数据、数字物品、内容以及 IP 都可以在元宇宙通行,大家既在这个世界享用已有的设施,也可以自己参与创作,进而丰富繁荣整个宇宙。
那么元宇宙是游戏吗?
目前元宇宙概念的游戏,特别是链游,由于技术和从业人员的局限,画面渲染、游戏内容和玩法的打造都远远的落后于手游和端游,而且链游要在链上做分布式存储也造成游戏反应比较慢,体验感并不算好。
其实很多游戏,特别是 RPG 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里面有自己的社交场景,升级模式,自己世界观,自己的经济系统 ,有的游戏可以在上面创造自己喜欢的虚拟形象,捏脸,换衣服,打架,升级,购买装备, 社交,甚至可以在里面结婚,生子,饲养宠物,结拜兄弟组队一起冒险。其实除了没有开放共建的生态系统,他们也算是一个自己打造的虚拟世界。所以不少人认为游戏公司可能最适合率先打造元宇宙的世界,成为元宇宙的入口。
元宇宙,到底依赖哪些技术?
所理解的元宇宙 2.0 或者 3.0 版本,不仅仅只是游戏,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链上开源生态系统,应用场景也不仅仅是娱乐,而是可以在平台上社交、学习、工作、购物、看剧,看展览、运动、甚至投资理财等等同时进行的平行数字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元宇宙,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搭建,没有任何一个巨头或者是个人能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我们认为游戏和 VR 只是元宇宙的入口,但除游戏和 VR 外,还有许多投资机会。关于元宇宙的的分类方式很多,接下来我尝试性的按投资人寻找项目的逻辑来分类阐述一下我认为元宇宙的投资机会在哪些方面,会因分类不同略有重复。
粗略来说,元宇宙包括了这么几个方面的技术——芯片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AR/MR/XR)、游戏技术(游戏引擎、游戏代码、多媒体资源)、AI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
元宇宙是数字宇宙,是平行世界。所以说,元宇宙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和IT、CT技术密不可分。
要支持庞大的元宇宙运作,首先必须要有极其强大的算力和算法。
算力的根基是芯片,不用解释了吧?算法呢?是软件,更是长期的人才积累和生态经营。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更多的人才加入,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一砖一瓦地把元宇宙搭建起来。
虚拟现实技术、游戏技术、AI人工智能,都属于IT范畴。站在CT通信的角度,元宇宙也是一个可以蹭的大热点。
前面不是说“随地”嘛?没有通信,没有低延时的5G/6G/全光网,用户就不能接入元宇宙,只能在单机里自嗨,那还有啥意思?
7. 元宇宙七大陆在哪里
地球最南端。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因此元宇宙七大陆在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濒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
8. 301330值得申购吗
熵基科技值得申购吗? 建议:申购。 第一,减分项:发行价43.32元,发行市盈率43.44元。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都偏高。 第二,减分项:业绩持续下降。公司自2019年以来每股收益分别为:1.75元;1.72元;1.53元。今年一季度每股收益为0.26元。预计2022年1-6月盈利6869万元至9122万元,同比上年变动-6.76%至23.82%。 第三,加分项:生物识别领域头部企业,赛道不错。公司是一家以生物识别为核心技术,专业提供智慧出入口管理、智慧身份核验、智慧办公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企业,主要致力于将指纹、人脸、静脉、虹膜等生物识别核心技术与计算机视觉、射频、物联网等技术相融合,向商业、交通、金融、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提供具备身份识别与验证功能的智能终端、行业应用软件与平台。其中,智慧出入口管理产品中的门禁产品为熵基科技的主营来源,贡献约7成的营收额。 第四,加分项:拥有技术优势。公司的专利涵盖了生物识别算法、产品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多年来研发推出了“指纹+人脸识别”技术、“人脸+掌静脉识别”技术、“指纹+指静脉识别”技术、“人脸+虹膜识别”技术以及“指纹+手掌+人脸识别”技术等多模态混合生物识别技术产品及系统,并已在多模态混合生物识别技术方向,实现了专利(发明及实用新型)全覆盖。公司在在3D非接触指纹技术、非接触手掌识别、AR技术相关领域也申请了相应的专利,持续跟进计算机视觉、AR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方向。 第五,加分项:研发实力较强。熵基科技全球员工39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公司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东莞、深圳、厦门、大连,以及美国和印度等地。 第六,减分项:对海外收益依赖度逐渐增高。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已在海外设立48个分支机构以及营销服务机构,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1年6月末,熵基科技海外核心经销商数量为204个。受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公司出口至美国的考勤产品、门禁产品、安检产品和通道产品等,加征25%的关税。熵基科技主要是通过提升产品价格的方式,将关税成本压力转嫁至美国客户。 2018年到2020年,公司外销收入金额分别为8.06亿元、9.35亿元和9.85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48.78%、53.52%和54.75%,主要海外销售区域包括北美、欧洲、中东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对美国销售收入分别为8756万元、1.19亿元、1.89亿元,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第七,减分项:应收账款高企。2018年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分别为7229.43万元、8732.51万元、1.15亿元、1.34亿元,逾期比例分别为45.30%、50.39%、55.71%、53.44%。 第八,减分项:多家子公司亏损和注销。招股书(上会稿)显示,熵基科技共有53家子公司,其中14家位于中国大陆,39家位于海外国家。2020年,熵基科技有6家境内子公司出现亏损,合计亏损678.47万元。2021年上半年,有8家境内子公司出现亏损,合计亏损约294.03万元。同样的,境外子公司方面也是亏损不断。2020年有10家境外子公司亏损,合计亏损额181万元;2021年上半年有17家亏损,合计亏损约1024万元。从2018年开始,公司频繁注销子公司,2018年注销了4家、2019年注销3家、2020年注销2家,还有一子公司深圳中科在2020年4月申请了破产。 第九,减分项:经销模式容易财务造假。熵基科技主要采取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且经销占比较高,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6月,公司通过经销模式实现的收入分别为115485.55万元、121448.77万元、116658.72万元和58915.16万元,占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88%、69.49%、64.86%和64.14%。经销商作为发行人的销售渠道,与发行人合作紧密,因此存在经销商突击采购、压货等配合财务造假的可能。 第十,减分项:多名员工被判刑。公司多名员工因刑事犯罪遭到判刑。 第十一,减分项:毛利率见顶回落。2017年至2021年1-6月,熵基科技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9.04%、39.24%、45.44%、45.55%和41.69%,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9.01%、39.16%、45.34%、45.46%和41.59%。 第十二,综合评估:公司身处生物识别赛道,市场空间广阔;专利多,拥有技术优势。不过,公司外销占比太高,旗下多家子公司亏损,中期业绩基本上停止增长,说明后劲不足。鉴于其行业地位,上市首日破发可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