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圈知识 » 宇宙的三种元

宇宙的三种元

发布时间: 2023-11-20 00:06:18

❶ 宇宙是由哪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当然这个答案具有传统的观点。
宇宙的四个要素是时间、空间、物质和权。其中时间和空间就不解释了。物质这个要素包括:实体物质,如石头、水、星球、基本粒子等;还包括虚体物质,如各种形式的能量(磁能、热能等);第四基本要素是权,这个权的意思就是。时间、空间、物质这三个要素的有一个基本的属性,那就是尺度,如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物质尺度。尺度就是多少的量。宇宙第四个要素是权。权的定义是“在尺度空间内和尺度时间上,使尺度物质做物质运动的,”在这四个基础上,宇宙的本质就是物质运动。物质运动衍生生命(及意识体),因此,权这个基本要素要相应的衍生出来。所以权以意识体“如人类这种高级智慧生命体”为分界点,使宇宙就有了“客观、主观”,权就被分为“机械权”和“意识权”。机械权带有客观性,意识权带有“主观性”。这就能解释宇宙具有“矛盾统一”这个属性。意识权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政治权利”。因此政治权利是机械权衍生出来。物质运动衍生意识,就有主客之分,主客之分,就有了心论和物论(唯心论和唯物论都是物论),人类世界就有了“东西方”“东方国家”、“西方国家”这些传统的哲学概念和现象。这个很复杂。只是解释到这里。如果感兴趣,可以联系我探讨,我正在编写这方面的论文和著作。

❷ 构成宇宙的四个基本元素是什么

四元素说是古希腊关于世界的物质组成的学说。这四种元素是土、气、水、火。这种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类科学的发展。

水元素: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5-547)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水这种基本元素构成的。 气元素: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546)认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种不明确的无限物质。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525)进一步解析到基本元素是气,气稀释成了火,浓缩则成了风,风浓缩成了云,云浓缩成了水,水浓缩成了石头,然后由这一切构成了万物。 火元素: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5-475)认为万物由火而生,所以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土元素及四元素说的形成: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0-430),综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遂有水、气、火、土四元素。 四元素形象化(象数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将四元素形象化,用几何观点看待,认为组成四元素的原子形状分别是体现其性质的一种正多面体:火原子是最为锐利的正四面体,气原子是几乎让人感觉不到的正八面体,水是像小球一样滑溜的正二十面体,土是能够堆砌起来的立方体。正多面体共有5种,还剩下一种正十二面体没有元素可与之对应,柏拉图说它是神用来排列天空的星座的。 四元素说的发展: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认为组成天体的元素与地球不同,是纯粹的“以太”,是第五元素,对应于正十二面体。亚里斯多德在他老师四元素几何化的基础上,将四元素说发展成为一种体系:土最重,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较轻,覆盖在地球的表面;气、火更轻,笼罩着地球或向上飘扬;以太最轻,位于天上,绕着地球运行。这个思想体系有效的支撑了地心说。
历史起源
大约自西元前六世纪起的希腊,开始出现了对于事物构成来源的讨论与说法。 四元素说
首先,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由推论及观察中,提出了水是构成宇宙的原质。他认为,水可以变成硬如石头的固体,也可以变成看不到、摸不到,却无所不在的气体,因此它的变化包含了所有物质的存在状态(固体、液体、气体三态);而且许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没有水都无法生活,所以,所有的物质或许就是有水产生的。但泰利斯认为他的结论并非就是真理,并告诉学生:“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们要努力改进我的教导。” 米利都派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ruander则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原始物质,但是那并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实质。它是无限的、永恒的而且无尽的,而且它包围著一切世界——因为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许多世界中的一个。元质可以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各式各样的实质,它们又都可以互相转化。关于这一点,他作出了一种重要的、极可注意的论述: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辽规定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而这个论点,即衍生出来五芒星顶端的灵魂元素;在炼金术中也指出,万物的原始来自于prime matter(天地之心)。原始物质之下,他承袭了巴比伦人和埃及人把水、空气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组成元素的论点,再加上第四元素火,形成了四元素说法的前身。四大元素由这种原始物质形成之后,就以土、水、气、火的次序分为四层。火使水蒸发,产生陆地,水气上升把火围在云雾的圆管里。人们眼中看见象是天体的东西,就是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们能从洞眼中望见里面的火。 后来,另一个米利都派哲学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于批评的学生——阿纳西米尼Anaximenes认为空气是构成宇宙的原质。他的论证是,空气从嘴里呼出来是热的,而在压力下喷出来时则感到是冷的。同样,通过凝聚的过程,气先是变成水,然后变成土。这些元素之间的差异只是量变的结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气。 诗人兼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对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唯物主义的倾向,表示轻蔑。在他看来,乙太火才是基本元素或实在,这是一种灵魂材料,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里去。在这个世界中,对立面——如睡与醒,死与生,不断的交替就构成了这个永不熄灭的火的永不停止的节奏。万物都在有秩序地运动,一切都处在流动——xavTaoEi的状态中。 也有人提出了土为构成宇宙的原质,但其来源资料似乎已不可考。 著名的希腊大数学家兼哲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他的学派放弃了单一元素的观念,提出了最初的四元素说。他们以为物质是由土、水、气、火四者组成,而这四者又由冷、热、湿、燥四种基本物性两两组合而成,例如水是冷与湿的组合,火是热与燥的组合。毕达哥拉斯并认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尊循著一个规则,而数字的规律正是这个规则中心。这个说法后来变形成了数字学。 恩贝多克斯Empedocles将前人们的说法加以整理以后,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四元素看法。他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四元素说法,并认为这四种元素在整个宇宙中,受到两个对立的神力的影响,以各种不同的比例结合起来;所谓两个对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爱」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离。 而四元素的说法,则是经过亚里士多德的发扬光大,才得以有系统的确立。他反对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即物质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组成),而大力提倡四元素说。认为一切物质都由土;水;空气和火而组成。它们被视为具有乾;湿;冷和暖等特徵的结合体。乾和冷产生土,而水的成份是湿和冷。亚里士多德认为,光是暖和湿的混合物;而暖和乾形成火!若按照四元素的理论看来,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头(土)和水同太阳光中的火的一种结合。树木被砍伐并晒干后,便失去水元素,这样就能燃烧了。而在燃烧后变成了石头(也即灰)和火。这样的解说比德莫克利特那不可见的原子假想来得易于理解。于是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四元素说几成原始实体的定论。 在中世纪,四元素说曾经作为了炼金术的理论依据。炼金术士们认为只要改变物质中这四种原始性质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属变为黄金。 相较於东方的五行学说,四元素说也是西方神秘学理论的基础。 四元素说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是其进步的一面。但是却使化学的发展长期受到了阻碍。直到罗伯特.波义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说的错误,使得化学得以迅速发展。后来又经三百多年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才让我们逐步看清物质的真实面目。

争议一
四元素学说渗透进了西方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0)据此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它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分别与四种元素相对应:由肝制造的血液(气),肺制造的黏液(水),胆囊制造的黄胆汁(火)和脾制造的黑胆汁(土)。人之所以会生病,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让体液恢复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发汗、催吐、排泄等疗法。西方传统医学用整体的观念看待人体和疾病,主要用草药入药,认为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冷-热、干-湿属性,可以借助它们让体液恢复平衡。处方往往同时用很多味草药,讲究不同草药之间的相互搭配。这些观念和做法都与中国传统医学很相似。 第一个认真地质疑四元素学说的学者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公元1627~1691)。他在1661年发表《怀疑派的化学家》,对古代元素学说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应该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质生成,也不能相互转换,无法再分解的某种原始、简单的东西。他并提出,元素的种类有很多,什么东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实验来确定。对古代元素学说的否定,可以视为化学创建的一个标志。四体液学说的寿命还要长一些,直到19世纪还有很多医生相信,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才遭到了彻底的否定。现在西方学界实际上已无人还相信四元素学说,但是在民间还有人信奉,例如星相术仍然把它当成理论依据之一。 四元素说其实并不是很离谱,可以把它看做四种物质形态的象征:土、水、气、火分别对应着固态、液体、气态、等离子态。但是那毕竟只是古人对世界本源的一个充满臆想的朴素看法,不管其体系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在现代科学兴起后,在西方就被无情地抛弃。现代实证科学也有很多弊病,因为实证科学需要对宇宙规律实现全部枚举的时候才能是完美正确的,但人类的实践远远不足!几百年所形成的实证科学观已经对地球形成了深刻的伤害,同时形成的人类新价值观对世界乃至人类本身的资源掠夺已经触目惊心。世界的和谐已经被人类的新型无知所摧毁!朴素的元素观尽管粗陋,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依然是值得遵循的。人从属于这个宇宙,而不是背天换地成为宇宙的主宰,这才是人类保存之道! 争议二 近年来国内有不少人倡导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例如卜卦、风水、中医)树立为“东方科学”,以与被称为“西方科学”的现代科学相对抗。“东方科学”的主要特色,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的。“东方科学”在国际上没能获得承认的原因,据说是由于西方人理解不了阴阳五行。其实在西方历史上,也曾经流行过类似阴阳五行的学说,统治西方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那就是源自古希腊哲学的四元素学说。这个思想体系非常精致、巧妙而庞杂,其“博大精深”的程度丝毫不比阴阳五行说逊色。 这个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5~547),他是第一个尝试完全用自然因素解释自然现象的人,并提出了这么一个大问题:物质归根结底是由什么构成的?他猜测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基本元素构成的,那就是水。 其他古希腊哲学家都跟着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分别给出自己的答案,连师生都会为此互相吵架,真正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例如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546)认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种不明确的无限物质。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525)则认为基本元素是气,气稀释成了火,浓缩则成了风,风浓缩成了云,云浓缩成了水,水浓缩成了石头,然后由这一切构成了万物。那位留下了“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名言的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5~475)认为万物由火而生,所以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争议三
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0~430)对此来个兼容并包,综合了前人的这些看法,再添加“土”,就有了水、气、火、土四元素。特别看重几何学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把四元素几何化,认为组成它们的原子形状分别是体现其性质的一种正多面体:火原子是最为锐利的正四面体,气原子是几乎让人感觉不到的正八面体,水是像小球一样滑溜的正二十面体,土是能够堆砌起来的立方体。 正多面体共有5种,还剩下一种正十二面体没有元素可与之对应,柏拉图说它是神用来排列天空的星座的。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认为组成天体的元素与地球不同,是纯粹的“以太”。多了这一第五元素,各种元素倒是可以和各种正多面体一一对应了。不过亚里士多德不像他的老师那样痴迷几何学,对这种做法并不感兴趣。 亚里士多德把四元素学说发展成了一个能自圆其说的体系,看上去很迷人。例如,这个学说能解释为何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井然有序:土最重,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较轻,覆盖在地球的表面;气、火更轻,笼罩着地球或向上飘扬;以太最轻,位于天上,绕着地球运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四种两两互相对立的原始性质才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冷-热、干-湿。不同的元素是由这些性质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火是热加干,气是湿加热,水是冷加湿,土是干加冷。因此元素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把水加热,水中的冷被热取代,水就变成了气。
社会影响
四元素学说对西方传统学术影响极其深远,以西方传统医学为甚。西方传统医学与中医类似,用整体的观念看待人体和疾病。在病症看视方面,由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0)提出的四体液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分别与四种元素相对应:由肝制造的血液(气),肺制造的粘液(水),胆囊制造的黄胆汁(火)和脾制造的黑胆汁(土)。人之所以会生病,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让体液恢复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发汗、催吐、排泄等疗法。其中处方配制方法与中医相似,主要用草药入药,认为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冷-热、干-湿属性,可以借助它们让体液恢复平衡,处方往往同时用很多味草药,讲究不同草药之间的相互搭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昌明,人们开始认真地质疑四元素学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27-1691)在1661年发表《怀疑派的化学家》,对古代元素学说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应该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质生成,也不能相互转换,无法再分解的某种原始、简单的东西。他并提出,元素的种类有很多,什么东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实验来确定。 对古代元素学说的否定,被视为近现代化学创建的一个标志。但四元素说仍被星相术当成理论依据之一,在现代科学观中仍有将四种物质形态的象征:土、水、气、火分别对应着固态、液体、气态、等离子态的看法。

❸ 宇宙中的基本元素如何形成

你是否知道,我们身体肌肉里的碳,骨骼中的钙,血液里的铁,DNA中的磷……以及周边的一切都是来自太空的独特元素。要想了解这些元素,必须知道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我们的宇宙源于138亿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元素的形成是恒星演化(Evolution of stars)的结果。大爆炸学说的框架是由美籍俄裔物理学家伽莫夫(George Gamow)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Fred Hoyle)提出了恒星演化的理论。

一、宇宙中轻元素(氢、氦)的形成

如果大爆炸理论正确,那么大爆炸后空间迅速膨胀,物质密度和温度都迅速下降。当宇宙温度降到10MeV以下(大约几百亿度),质子和中子开始在空间中大量地产生。所谓氢原子核,其实就是质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宇宙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最轻的原子。随着硅被耗尽,恒星的核能失去了来源,因为铁镍核不能自发聚变成更重的元素。顷刻间,恒星核心坍缩为一颗中子星,外壳(恒星的大部分质量集中于此)将会以爆破的姿态进入太空,这就是令人恐怖的超新星爆发(supernova explosion)。如果我们把这颗恒星切开,看起来就像一个洋葱。其核心是铁和镍,但不是固体金属的形式,而是气体,并处于极高的密度和温度水平。包围在铁镍核外的是硅和硫的壳层,往外是氧、氖和镁的壳层。再往外依次是氧、碳、氦和氢的壳层。虽然此时大部分的氢已经被吹到了太空中,但在壳层之间,低温的核聚变反应仍然在继续。这颗恒星“洋葱”充满了核能。

三、科学给我们讲的故事

被星风吹到太空中,在行星状星云里,以及通过超新星爆发,元素以这些方式进入星际空间。小部分重元素,比如铜、锌、金、银、铂、铀等在超新星爆发后或者在中子星的灾难性碰撞中被创造出来。

开头提到的我们的身体,包含了许多的重元素,比如,碳、氧、氮、钠、钙、磷、镁和铁等。所有这些元素在宇宙诞生至今的138亿年中、在恒星的内部被“制造”出来。它们只占宇宙原子总质量的约1%,但却影响重大。

这便是科学给我们讲的元素形成的美妙故事。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人类自身,都是遥远的恒星核聚变形成的。我们与恒星紧密相连,并与宇宙同在。

❹ 宇宙次元论中的三元一体什么意思啊

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隋唐以后又衍化

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延续至今。

道家著作原无“三元”之说,但是古历法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

三元日,因为此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此“元”当系开始之意。古术数

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一百八十

年为“天地一变”之周始,合称“三元”,此“元”又是单元之意。早期道教太平道

有“三统”神学思想,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

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

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

疑矣。”其时尚无三元之说。《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引《典略》称五斗米道“请

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

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也未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大约在北周末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三元”一词才见著录。该书卷

二十七《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检布经》称,受佩“三元玄坛玉检紫文”之人,

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軿,上升三元之官”。该经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

类,全称《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该经所称“三元”,指的是天、仙、地,即上元

玉检检天大录、中元玉检检仙真书、下元玉检检地玉文。附有《三元内存招真降灵上法》,

其内存之神为“太素元君”以及她的三个女儿,紫素元君、黄素元君、白素元君,三女

神又合称为“三素元君”。故上清派的“三元”并非指天地水三官。《无上秘要》卷

五十二有《三元斋品》,认为从道之人“生长流俗,五神诤竞,尘深罪秽,永不自觉,

与罪同长,山海弥积,前生至今,不知缘来,凡以几劫,逮及今日,罪结天地,在何簿

目,为三官执举,拘逮地役,虽自修厉而无感彻,真灵不降,众魔所伐,致思念不专,

五神飞越,常恐一旦归命幽壑,弥沦万劫,终天无拔”,因此必须以三元大庆吉日,

“清斋烧香,首谢前身及得今日积行,所犯天所不原、地所不赦、神所不哀、鬼所不放

亿罪兆过”。据此,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唐初编成的《艺文类聚》卷四“七月十五”条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

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

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

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

众苦,得还人中。”《艺文类聚》所称道经乃《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道藏》收入洞玄部本文类。该经有题解和注释,作者不详。注称:“三元者,元,本

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题解称:“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

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

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

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中,叙述更细,称天官有三宫三府三十六曹,地官有三宫三府四十二曹,水官有三宫三

府四十二曹,三官共有九宫九府一百二十曹,专司记载人的生死和功过,“责役考对,

年月日限,无有差错”。该经还称:“人身中亦有三宫六府百二十关节,三万六千神。

人身行恶,身神亦奏之三官;

人身行善,则度其仙名。生死罪福,莫不先由身神影响相应乎自然也。”这就将

天神和人身之神联系起来,成为对于人的善恶行为的监察系统。

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五十六《元气论》称:

“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

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将人体的三丹田称为“三元”是道教内丹术的说法。

《参同契》称“含精养神,通德三元”。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注“三元”为“上中下

之三田也”。宋曾慥编撰的《道枢》卷三十有《三元篇》,其“三元”所指“上元者,

首以上属焉;中元者,首之下脐之上属焉;下元者,脐之下腰之上属焉”。“人有三元,

三元塞则六气乱矣”;“三元之中,中元其最尊者也”;“上气入既足,若动而不动于

恍惚之间,自然结成寄于气海,故中元注于下元之珠,元气斯定矣。中元者,阳也,雄

也;下元者,阴也,雌也”;“中元守乎下元,左白右黑,合而为一”;“外气不入,

内气不出,与天地同和,其寿无涯焉”。张伯端《悟真篇》卷上有“四象五行全籍土,

三元八卦岂离壬”句,董德宁注称:“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

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之三物也。”这就将内丹修炼同道教教义中的宇宙生成

理论联系在一起了。现代道教著名学者陈撄宁还在《黄庭经讲义》中称“三元”为元精、

元气、元神。

另据《云笈七箓》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元”又有宇宙和道教经籍起源的意

思,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

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

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三元中又分别化生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

三君分别居于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此三君各为道教教主,即

三洞之尊神。“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

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由此衍生

出道教三洞系统以及包括其中的各种道教经籍。

热点内容
中国会计区块链 发布:2025-05-16 17:43:22 浏览:149
usdt5论坛 发布:2025-05-16 17:37:59 浏览:231
比特币是开放源码 发布:2025-05-16 17:37:58 浏览:166
USDT期货合约 发布:2025-05-16 17:02:29 浏览:313
南京国际金融中心怎么去 发布:2025-05-16 16:50:38 浏览:140
wcgxrp挖矿 发布:2025-05-16 16:36:44 浏览:332
比特币被51攻击过吗 发布:2025-05-16 16:07:51 浏览:590
数字货币如何有序推进 发布:2025-05-16 15:58:36 浏览:565
比特币算法机枪池 发布:2025-05-16 15:53:27 浏览:714
爆仓5000万btc 发布:2025-05-16 15:00:52 浏览:380